最新对古代诗歌的感想(通用7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薇儿最新对古代诗歌的感想(通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古代诗歌的感想篇一

寓言是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寓意深远的故事情节,它往往能够让人们在一段极其简短的篇幅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启迪。在阅读和研究了一系列古代寓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寓言的独特魅力,让我对人生和真理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寓言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常常对一些社会问题或思辨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狼和小羊》这个故事。通过描述狼和小羊的对话,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强者欺负弱者的现象。通过反向思维,读者能够意识到这种不公正的行为是无法容忍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不公,并为自己的权益大声疾呼。

其次,寓言还能够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例如,《乌鸦和狐狸》这个寓言通过描述一只聪明的狐狸如何利用谄媚来得到乌鸦的奶酪,向我们揭示了防止被别人诱骗的重要性。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谨慎行事,不让自己陷入被利用的境地。

第三,寓言还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想象一下,《狐鱼和巴希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寓言?它揭示了人性中微妙的矛盾和无法和谐的两面性。巴希姆是一个善良而纯真的少年,而狐鱼代表的是欺骗和贪婪的一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去抵制邪恶的冲动,追求善良的一面,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第四,古代寓言还能够引发对于生活哲学的思考。例如,《蝙蝠、灭蚊人、吹来的骑士和豪贵公的墓碑》这个故事通过描述四个角色的互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交流和和谐。

最后,古代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简洁而富有深意,让人在短暂的时间内体会到了人生的真理和哲理。通过寓言,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这些道理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因此,我认为古代寓言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这种文学形式。

总之,古代寓言是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讲述故事、探讨社会问题、揭示人性和启发思考,让读者在短暂的篇幅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启迪。通过阅读和研究古代寓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价值和魅力。我相信,寓言将继续为人们提供人生和真理的启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对古代诗歌的感想篇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对古代诗歌的感想篇三

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表达手法以及抒情方式

识记一些术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第五、六课时

一.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2、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结构方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五.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1、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六.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对古代诗歌的感想篇四

古代的知识充斥着智慧和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智慧。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知识,我有许多心得和体会。首先,古代知识重视修身养性,强调道德伦理的修养。其次,古代知识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实际应用。再次,古代知识强调思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推理和探索解决问题。最后,古代知识鼓励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古代知识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伦理的修养,这对于当代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代哲学家们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力量,才能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在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交方式的多样化,道德伦理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从古代知识中学习到如何培养道德品质和公德心,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古代知识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实际应用。古代中国的科技和工艺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高度,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理论,并进行反思与改进,使得古代科技得以发展和进步。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代知识注重思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推理和探索解决问题。古代哲学家提出了许多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问题,通过逻辑推理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这些思辨方法对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学习古代的思辨方法和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古代知识鼓励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古代学者们主张个人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鼓励人们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和突破。这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对于各种观点和问题保持审慎和怀疑的态度,勇于质疑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我深刻体会到古代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古代知识不仅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今天生活和工作的指导。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和探索古代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智慧的宝库,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古代诗歌的感想篇五

古代知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多姿多彩,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当代人,我们有幸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这些珍贵的知识,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深感受到古代知识对于我们的影响和指导,下面是我对古代知识的心得体会。

首先,古代知识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古代经典中流传着许多关于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的知识,例如《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这些内容倡导着人们要善良、守信、尊重他人,并且要谦虚谨慎。通过学习这些古代知识,我意识到一个人的人品和个人修养对他的人生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尊重老师和同学,遵守社会规范,与人为善,这些都是古代知识的启迪和教导使我在处事方面有了进步。

其次,古代知识丰富了我的思维和视野。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学问和智慧。它们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逐渐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思维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积极。

第三,古代知识启发了我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古代知识中不乏许多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观点和思想,例如古代科学家的发明、古代文人的诗词和古代艺术家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饱含着古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我的灵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通过学习古代知识,我学到了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学到了敢于尝试和创新的勇气。这种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我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古代知识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在学习古代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这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更加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古代知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通过学习古代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为我将来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古代知识是一座庞大的宝库,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收藏家。但是,这份收藏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足够宝贵和重要的了。我将继续用心去学习古代知识,去感受其中的智慧和魅力,相信这将对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助益。

总之,古代知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丰富了我的思维和视野,启发了我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我意识到这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价值。这份宝贵的收获将继续在我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和塑造着我的成长和发展。

对古代诗歌的感想篇六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对古代诗歌的感想篇七

古代笑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变。通过研读和思考古代笑话的背后文化内涵,我深刻认识到古代笑话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们的启发与影响。笑话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开怀大笑,更是展示智慧和幽默的艺术表达。古代笑话,作为我们文化传统的珍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在古代笑话中,与人生哲理的结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与唐僧等人一起修行,经历了各种险阻。然而,孙悟空却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智慧和幽默来化解困境。比如,在一次与魔王交战时,孙悟空巧妙地利用幻术让魔王大喊着逃跑,并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人以乐,更是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用智慧与幽默来应对问题。古代笑话中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古代笑话带给我启示的是,幽默可以化解尴尬和冲突。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故事被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他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幽默和诙谐,通过一些有趣而机智的对话,来缓和尴尬和冲突。这些幽默的对话不仅能够减轻紧张的氛围,还可以抚平林黛玉的忧虑和不安。从这些对话中,我深刻认识到幽默的力量是可以跨越时空和文化的,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古代笑话还有一种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人们从中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聊斋志异》中,有一个笑话讲了一个村里有个瞎子嫂子,她却成了村里最红的角色。红遍村里的原因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美丽和出挑,而是因为她总是能够以一种幽默而自我嘲讽的方式,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来调侃自己。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幽默并不是自负和傲慢的表现,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通过幽默,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古代笑话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在《庄子》的故事中,有一则笑话讲述了一个人肚子饿了,找了一家餐馆要饭吃,结果被骗了。当他再去投诉时,却被告知“愿者上钩,愿者下水”,这个故事讽刺的寓意是为了展示人的贪婪和欺骗的本质。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幽默是可以揭示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的,它是一种批判和拷问的力量,我们应该通过幽默的手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古代笑话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读和思考古代笑话,我们不仅仅可以从中获得乐趣,更可以从中认识到智慧和幽默的力量,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古代笑话通过幽默的手法,让我们认识到积极乐观的态度、化解尴尬和冲突的方法、认识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以及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力量。古代笑话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珍宝,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