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温柔雨最新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篇一

课上我采取“先各种方法计算,到从算出的结果中总结方法,最后优化方法”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围绕学生探索展开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整百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探索、尝试、交流中扩展和提升对口算乘法的认识,在获取数学知识中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探索算法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出两种方法,再在组内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想出的方法更多!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语言欠感染力,对学生的表扬不够热情,一问一答式,没有关注到全员,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年轻人有朝气但缺经验,老教师有经验但缺热情。虽然教了几次六年级对于很多内容的教法却一直没有定型也不能定型。

原来对于分数乘法只是从做法上进行教学师生都感觉很简单,一般第一单元测试基础差、思维差的同学也能考到90多分,所以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不只是乘,而把乘法这个单元一带而过,和分数除法一起学习,在对比中让学生明白道理,选择做法。但综合到一起学习,学生刚开始也是错误百出,只能机械地告诉学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加上学生约分出现约分不彻底,成了一锅浆糊慢慢理。不过,这样好像也能比进度慢的老师成绩好一点,但对于基础特差的学生似乎有点残酷。

我决定在分数乘法这一单元让学生彻底明白道理,深入每位学生心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于是在学新课之前,我先对五年级的公因数、公倍数问题进行复习,发现这个难点依然值得深入复习,学生对互质数等基本概念都忘了,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更是错误百出。深入对约分环节打好基础,也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让学生应用中多说道理,同桌互为老师讲一讲道理,避免学生理解表面化,真正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分数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操作中自然理解更深入,学习更有兴趣。虽然多耗点时间,但这样学习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基础更扎实,后续学习更高效而有兴趣。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说着容易,但体现在教学的`每一步并不容易。

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篇三

1、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中心,是重点。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3、由于我没有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后来的混合计算这一章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的内容是: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利用分数化单位,如:2/5时=()分1/5吨=()千克

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

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

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1、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

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2、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有待激发。

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篇五

通过小数乘法的教学,学生明白了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即: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位数不够,要在积前用0补足后再点小数点。

这时有一道判断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道题是判断“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对于这道题,大家众说纷纭,结果理由各不相同。

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意见归纳如下:

书中关于小数乘法计算法则说:“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那么积肯定是四位小数。

有的同学认为是错的,意见归纳如下:

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如果积的末尾有0,那积就不是四位小数,如0.125×0.8的积本来是0.1000,但因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去,便得到积为0.1,于是就出现了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不一定是四位小数的情况!

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意见,我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提醒同学们,数学讲究严密性,处理后的积不能与原来的原始积混为一谈。做1.25×0.08时,我们先用125×8=1000,然后看因数当中一共有4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4位点上小数点!而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点上积的小数点时就已经确定了一点:积是四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但省略不等于没有。我们在判断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对原始的积进行判断,所以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九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的例5及练习二十第7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引导探究让学生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

难点:自主总结乘法竖式的要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熟背7的乘法口诀。

(2)口算。

(3)笔算:9+12=24-13=

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两位学生板演,集体校对。

提问:在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揭示课题:

加减可以用竖式计算,乘法同样也可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乘法竖式。(板书课题:乘法竖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

看图意,列出算式。

提问:看着这幅图,谁来说一说它的意思?

你会列出算式吗?5×9

(2)写竖式。

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5

×9

45

(3)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5…………乘数

×9…………乘数

45…………积

小结:写乘法竖式时,要先写一个乘数,再写乘号和另一个乘数,在下面画一道横线,根据口诀算出积后,将积写在横线下面,注意积的个位要和乘数个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1)5×7。

(2)学生完成。两名学生板演。

(3)集体交流。

问:积35怎么书写?积的个位应写在哪里呢?

教师板书:

5

×7

35

四、运用积累

(1)完成第81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学生编题。

请学生编两道乘法算式,如:7×31×4,学生选择其中一题完成,同桌交流书写过程。

(3)完成练习二十第7题。

板书设计

乘法竖式

5…………乘数5

×9…………乘数×7

45…………积35

注意积的'个位要跟乘数的个位对齐。

课后反思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尝试书写乘法竖式,知道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自主计算。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体验成功快乐,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自己编题,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好地掌握,只有少数学生掌握不够好,经后要让学生多做多练,并加强个别辅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