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

时间:2023-12-24 作者:梦幻泡

教案模板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基础,能够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下是一份经过精心编写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摆、拨珠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

2、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磁性教具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的教室可热闹了,来了许多的老师,她们都是来看看我们一(4)班的小朋友上课纪律好不好,谁的表现最棒,让我们都拿出最好的表现出来,好不好?那我们上课时小眼睛要――看清楚,小耳朵要――听仔细,回答问题要――先举手,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以前在数字王国里认识了一些数字宝宝,这些数字宝宝是谁?

师:看,数字宝宝也来看小朋友们了(出示课件:0、1、2、3、4、5)。

咱们快跟他们打打招呼吧!师:你们可真是一群有礼貌的孩子!那你们想和更多的数字宝宝交朋友吗?昨天,数字国王悄悄的告诉我,有两个数字宝宝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和他们交朋友的小朋友要遵守纪律、讲卫生、爱劳动。

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是个讲卫生,爱劳动的人。因为昨天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主动和老师进行大扫除,咱们来看一看昨天大扫除的情景。

出示课件:(主题图)师:同学们看见了什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5个人又来了1个人是6个人,5添上1变成6。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现在老师也参与进来了,现在一共有几个人?

师:6个小朋友和1个老师是7个人,6添上1变成7。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想和同学们交朋友的两个数字宝宝就是6和7,咱们今天就来认识6和7并和它们俩交朋友。(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知。

1、教学数数。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再找一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6或7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个个都是火眼金精,找到了6和7这两个朋友。

2、教学认数。

(1)画一画。

师:认为自己都画正确的小朋友请举手。老师发现,小朋友们个个都很棒,咱们来表扬自己。

(2)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不但能找出6和7,而且会画出能用6和7表示的图形,那咱们现在一起来摆一摆。现在从文具盒里拿出小棒。从中取出6根小棒或7根小棒,同桌一起来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现在老师请2位小朋友上讲台来摆一摆。

(学生摆并进行评价)。

师:小棒小棒要回家。

生:我们把它送回家(生边说边把小棒放回文具盒里)。

3、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师:5和6相比,谁大谁小?这中间填什么符号?

师:5为什么小于6,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那反过来,6和比5呢?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遍:5小于6,6大于5。

师:6和7比,谁大谁小?为什么?

师:你还能说出谁小于谁?谁大于谁?

4、教学数序。

(1)拨珠子。

师:6是怎么来的?

师:那小朋友看看,6去掉1是几?

师:小朋友,这里有几颗珠子?如果老师再添上1颗,那是几?

师:7是怎么来的?

师:那7去掉1又是几?

(2)直尺图。

师:(课件出示直尺图)数字国王还送给了老师一样礼物(出示直尺的实物)这是什么?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也有一把直尺。我们一起把尺子上的数字宝宝读出来。

师:直尺上的起点用哪个数表示?5的后一个数填几?6的后一个数填几?

师:在这把直尺上的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3)游戏。

数一数。

师:小朋友可真棒!咱们一边拍手一边把这些数字宝宝从小到大数一遍,预备起。

师:小朋友们能从大到小数一遍吗?咱们一起来数数。

拍一拍。

现在数字国王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出示课件)。

师:拿出小手,躲在数字国王后面的数字宝宝是几,咱们就拍几下。

(第一个数字国王),要拍几下?

(第二个数字国王),小朋友用手来拍拍它是几?

(第三个数字国王),拍拍它是几?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数字国王非常喜欢金鱼。星期天,他买了一些金鱼回家。因为临时有事不能及时把金鱼放到鱼缸里,大家愿意帮帮忙,把金鱼放到指定的鱼缸里去吗?(教师在黑板上贴7张鱼缸的图片)。

数字国王看见同学们给他把金鱼放回鱼缸里,非常高兴。(课件出示)数字国王:谢谢小朋友们,我来把金鱼缸摆整齐。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明白了第6和6个,第7和7个。

2、写一写。

师:我们怎样来书写这两个数字宝宝?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了,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

师:小朋友们,抬起手书空,跟着老师一起书空。从右上往下,一笔写成666;头顶天脚立地,一笔写成777。

师:同学们能写一写这两个数字吗?比一比谁写得漂亮。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宝宝的身影。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数。(课件出示)。

今天放学后,同学们回家注意观察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数字宝宝的身影,请同学们搜集数量是6或7的事物各3个。可以画,可以剪贴,也可以用实物表示。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那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你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你们可真棒!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下《认识人民币》,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通过对人民币的认识,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础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具有一定的购物经验,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于人民币的面值,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交流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整理、思考、讨论、展示,在这种自主探究和认识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充分感受、体验人民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包括人文、历史等),尤其是人民币里所蕴含的数学价值,在数学鉴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与思维品质。

4、引导学生学会在熟悉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三、设计理念。

(1)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我来介绍人民币”,“我会分类整理”等环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给学生较大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在游戏中巩固深化。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比比谁举的快,人民币王国化妆舞会等有趣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探寻数学课中的人文情怀。

以人民币这一特殊的材料为载体,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上,努力寻找“人文性”和“数学味”的结合点。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币的博大精深、人民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以及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同时又能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尽量挖掘出人民币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并有所拓展。

四、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难点是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我是通过以下四方面进行重难点突破的: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提炼方法。

第一步请学生独立认一认手中的人民币,把会认的放在白纸上,不会认的放在白纸外。第二步请学生上台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一张人民币,以及说说认识的方法。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方法:1)看汉字;2)看数和汉字;3)看数字。第三步由老师随机点认人民币,在点认的过程中依次引出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第四步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再来认一认白纸外的人民币。这里我考虑到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不少面值的人民币,有的学生认识全部的人民币,但对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提炼,及时巩固,达到人人都能掌握认识人民币最基本的方法——看汉字和数!

(2)通过分类整理,系统认识。

虽然学生通过刚才的归纳提炼已经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最基本方法,但是对人民币还缺乏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对手中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整理。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单位分类。

2)根据材质也就是纸币硬币分类。

3)根据面值分类。

这里我会首先出示根据单位分类的成果,请学生分别找出单位是元,单位是角,单位是分的人民币有哪些,并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人民币三个单位对应的面值。

出示纸币和硬币分类成果时,请学生说说硬币、纸币的优缺点。

出示面值分类成果,让学生感知同一面额的可能会既有纸币又有硬币。

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拓展深化,培养人文情怀。

出示所有的人民币,请学生来思考除了用看汉字和数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来判断人民币的面值。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是看颜色。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出发认识人民币,培养学生思维多样化。

同桌合作再来观察人民币,找找人民币中藏着的知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币的博大精深和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充分展现数学课堂中的人文情怀。

(4)联系生活,掌握元角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五、练习设计。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练习设计都是以游戏为载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1)比比谁举得快。

老师报,学生找到相对应的人民币并举起来。

(2)化妆舞会。

请学生猜猜带着面具的人民币,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这里特别出示了一组颜色较相近的人民币,2元和2角,让学生体会到最准确的判断方法还是看数和汉字!

(3)换钱。

书p48这一设计是在认识人民币基础上,通过换钱游戏,让学生掌握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以及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各数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

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是我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和学具!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图形王国”这一情境:

师:在“图形王国”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从而介绍“平面图形”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摸、看、画、折这4个环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二(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折一折)你能把长方形折成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学过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在班级里交流,让学生从动中感悟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不仅要快速地辨认出图形,也要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图片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2、拼组图形。

用学具袋里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在相互参观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在自己的房子里找一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回家后再找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次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五

1.圈一圈,连一连。(共8分)。

2.数一数每种花各有几朵,写一写。(共5分)。

3.从1顺次连到5。(共4分)。

4.涂一涂,填一填。(共10分)。

把左边的3个涂上红色;把右边的5个涂上绿色;给从左边数排第5的涂上黄色。

绿比红,红比黄()。(填“多”或“少”)。

5.请你填上合适的数。(共12分)/。

5()()3()4。

2()3()()=()。

1()()()()()。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六

(1)请小朋友从桌子中间拿出一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呆会老师请你们把它介绍给其他小朋友。

(2)〈8人一组〉生各自拿出后,进行介绍。

(3)学生出示人民币,同时课件演示,生集体认识。

提示:你是怎么知道它是1元钱?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一分的呢?和他拿得一样的,把它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些人民币,发现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它们都有几分、几角或是几元的。

1分、2分、5分的单位是“分”(板书)1角、2角、5角的单位是“角”(板书)1元的单位是“元”(板书)所以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人民币是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它,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也不能乱折或损坏。同时小朋友还应该注意节约用钱。

2.练习。

(1)连一连。

大家一起来看图,说说分别画了什么?

生连书p75第1题,后与屏幕上校对。

(2)填一填。

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一共是多少钱?

出示人民币图:

2角5分1分。

1元2角1角。

2角4角6角8角5角1元。

提问:a买一块橡皮要多少钱?请4人一组,到小小银行里取出,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拿的?

b买一把小刀怎么拿钱?在小小银行里拿一下。(切换实物投影仪)〈提示:看谁能和其他小朋友的拿法不一样。〉c现在还想请小朋友买一个8角钱的卷笔刀,怎么拿呀?〈切换回〉d买一本书要怎样拿钱?〈同桌交流:看看哪组里拿法最多。〉(指名回答:~~10个1角等)。

〈电脑动画演示:教学1元=10角〉(板书)。

e你知道吗?

1角=()分〈生答后板书〉。

f想一想:

3角=()分50分=()角1元=()分。

分别说说是怎样想的。讨论1元=()分。

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1)接下来,老师带你们一起去购物,好不好?

(2)听清要求:

a.组长发给每人一元钱;

b.小朋友可以拿这钱买你喜欢的东西,每人买一次;c.每组由组长当售货员,以小组为单位,一个一个买;d.请组长排出商店里的物品,各组开始购物。

(3)(生购物活动)。

(4)个别提问:你买了什么东西?要用多少钱?营业员找回了你多少钱?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购物、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学会了怎样换钱、1元=10角1角=10分等)生答后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回家后,可以利用你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妈妈购买物品了。

五、课后延伸:课后调查,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七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八

《比的认识》这一节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内容,其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它对小学数学内容中除法和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对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概念引出比的概念的探索过程。

2、感受比的概念与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会化简比及求比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中及合作交流中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雨台小学六年级,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来教学。

重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放映出来,其主要采用质疑法和讲授法。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究性学习。

第一课时:

1、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出图意,然后小组内交流写出算式,小组汇报。师出示正确的算式,并得出结论:

2、出示几组生活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除法算式,得出得数。

3、学以致用,师幻灯片出示一个除法算式,讲述比的概念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4、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比。

回忆上节课内容。

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并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及求比值。

介绍“黄金比”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黄金比”。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九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认识。

2.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例1,让学生在实物当中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画角;结合练习3,感知角的大小。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角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和平面图形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科学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角有大小,并且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

5.教学重点。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7.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纸、扇子。

根据学生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对被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课前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了解角并且学会比较大小。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学会比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诉合作人员,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一)、创收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一个情景,引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图中的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角。并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共同特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结合生活,感受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找“角”: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学相互汇报。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就在我们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同学相互汇报,如有错误,可以帮助同学指出错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顶点。

(教师示范画角)。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过观看老师演示纸扇打开和合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渗透比较的方法,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角。

1.说一说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2.练习八第三题。

3.角在生活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角的知识。第三题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的乐趣。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十一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数字认识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2篇)篇十二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党员七一演讲稿(模板20篇)

    教师演讲稿的撰写过程需要反复修改和打磨,确保语言流畅、内容精准。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教师演讲稿的片段,感受他们的独到观点和深刻见解。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84

    外包劳务合同标准版(专业18篇)

    通过劳务工作,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圈子,结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劳务合同总结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形容三亚的景色大全(13篇)

    优秀作文是我们对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工具,通过写作可以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

    动物细胞说课稿大全(15篇)

    编写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以下教案模板的范文对您编写教案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帮助。各位老师,你们好:我

    学习演讲稿之不耻下问(汇总17篇)

    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使我们在职场中更有竞争力。学习是提升自己的方式,以下是一些学习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大家早上好!我很荣幸能够在那里为大家演讲。

    生活需要爱初二(专业22篇)

    优秀作文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让人产生深深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从中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优点与经验。窗外传来一阵阵掌声,那掌声是多么悦耳

    教师三爱教育演讲稿教师演讲稿(实用18篇)

    通过教师演讲稿,可以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与行为习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好教师演讲稿,下面是一些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

    廉洁警示教育心得感悟(精选15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得出的有关某个问题或事物的深刻认识和领悟。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总结和心得体会的文章,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自我介绍(精选13篇)

    自我介绍并不是简单地背诵一段话,而是要能够将自己的特点与对方的需求相结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自我介绍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你好!我叫x

    竞选感恩父母的小明星演讲稿(精选17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关爱他人,更加积极向上。这里有一些感恩的励志故事,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经历来学习和成长。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这天我要演讲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