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唐诗的读书笔记(优质8篇)

时间:2024-09-27 作者:翰墨

青春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时期,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青春是我们塑造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塑造这些价值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春励志名言,希望能激励你们积极向前。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一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深藏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有不同姓名的人写得不同的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我对它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忠、义、孝”。

忠就是忠心,这能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比如我国的“诗圣”杜甫作的诗都是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诗,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爱国精神。如他写的《春望》、《登楼》、《登岳阳楼》……这些都是写诗人对国家的热情。有些诗人以赞美江山来表现出他爱国,如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他就是以赞美江山来表现爱国精神的!

义就是义气,这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比如说高适写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都是写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不忍朋友离去。表现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孝就是孝心,尊老爱幼,如孟郊写的《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也表达出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的恩情子女无法报答。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二

唐诗,发出它无限的光芒,见证着中国礼貌。每一首诗都很简朴,仅有短短几行字,可是却很优美,富有一种让人用多优美的语言都表达不出来的完美情感。

唐诗,字字句句都温暖人心,总会给予我们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懂得生活中的大道理,让我们懂得珍惜。每一首诗跟诗人一样,有自我的光彩、风格。虽然诗人不在了,可是唐诗却永远存在!

唐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去品读,这便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让我们一生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人们对中国礼貌的梦想,我们做为一个现代人,必须不能辜负古人的愿望,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不单是为了祖国,还为了自我。

最终,推荐大家看《唐诗三百首》,也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探索吧!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三

蒋勋老师是我一直很喜欢的老师。他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我经常看,那儒雅的气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听他娓娓道来,非常享受。有一次听到他朗诵他自己的作品《愿》这首诗的时候,真的让我深深的感动,觉得他比任何一个有朗读技巧、声音甜美或者有磁性的人读,听起来更舒服,更有魅力,深深打动我的心,可以让人们永远对爱情给予最美好的向往。看这本书才知道,按出生时间算,他已经75岁了!这本书虽然在赏析最精彩的唐诗,但是很多哲学语句,在里面熠熠生辉,不做笔记,可是浪费了!

“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七个字,如果能从唐代流传到徐志摩的时代,有人要送别人照片,会在照片背面写下这句诗呢。

那些旧戏,无论是川剧,河南梆子还是歌仔戏,人物一出场就要念“定场诗”,所以唐诗不仅影响了读书人,也通过戏剧在文盲的世界里发生了影响。

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陶渊明的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句只能给我们内容上的感动,在文字和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创造性。

诗经里面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爱的渴望与爱的失落变成了16个这么精简的文字。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文学,简单的好像没有形式。不修饰,其实是文学上最难的形式。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自负感和孤独感全部都出来了,与李白的“对影成三人”,都是自己视觉、知觉上的辽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描述的是看到辽阔的地平线上一缕烟升起来,唐诗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扩大。

李白是彻头彻尾的面对自我,在他的诗里读不到孩子太太,甚至连朋友都很少,他描述自己和宇宙的对话,“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诗当中有一个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

唐代美术作品中的女性造型,她们的身体饱满型根本就是“胡风”。

汉族那种来源于土地的稳定性,相比而言,有一点迂腐保守。汉族美学的代表是乐府诗和陶渊明描绘的回归田园,回归土地。农业伦理里面有种道德性,认为美是一种骚动,美是一种不安分,所以它非常害怕美。唐朝却是一个觉得美可以被大声赞美的时代。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的句子在农业伦理中很难出现,这就是“贵游文学”。

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完全不遵循农业伦理,这当中有一种物竞天择的生命状态,生命就是要把极限发展出来,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的时候,读自负的诗。

侠的精神来自春秋战国的墨家,在中央政权非常稳定的时代是最受忌讳的。

唐代是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时期,个人有机会把自己解放出来,而不再是被当作群体的角色看待,个人就是纯粹的个人。武则天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相信是那个时代给了他这个可能性,那个时代的男子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最后非常服她,原因是她治理国家的能力,使用人才的能力令人信服,唐朝真是一场精彩的戏,所有的演员都精彩。

经过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琢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关系终于在唐朝实现了。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这篇唐诗是以孤篇压到全唐之作,分别把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和夜晚这五个交错的主题,让他们发生了三棱镜的折射关系。这首诗之所以迷离错综,意向丰富,是因为他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他之所以美,是因为在充分的自我独立当中,去欣赏另外一个完全独立的与他不同的生命状态。五个主题偶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关系,可他们又各自离去,他们是知己,他们也是陌路。令我们看到宇宙间因与果的互动。

老庄的本质,天道无私与天道无亲,等于否定了正常的伦理,佛教也是,出家就是出离农业伦理结构,是很无情的。在唐代,尤其是初唐,佛家思想,老庄思想远远比儒家思想影响要大。

刚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南宋的词大多非常美,非常精致,但包容性很小,通常只能写西湖旁边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别,灿烂到极致,残酷到极致。

在中国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

我最佩服张若虚这首诗的原因是轻与重可以交错到如此自然。

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着很大的深情时,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变成对无情事物的有情解释。

我觉得诗是一个遗忘的过程,越忘的`干净,他越容易跑出来跟你对话,我相信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跟经验。

诗是在你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诗在生命中发挥的作用,常常是在某一时刻变成了你的心事。

禅宗有所谓“机锋”,能不能领悟,不在于话多不多。

儒家思想被老庄和佛教所代替,讲的是绝对的个人生命的完成,这个生命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非常单纯。

唐代诗人纷纷从人群中出走,走向自然去,与月亮对话,与山对话,与泉水对话,与花对话。

他在看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生命状态跳来跳去,彼此冲突,过一会儿都好了,也没什么了不起。

我们读王维的诗,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因为他在描写风景时,带出了人的生命状态。

人的是非、人的变迁,在大自然里非常渺小,在王维看来,青山与白云才是永恒的。

我们在追求欲望物质,王维刚好在放弃。伪装和虚饰,还不如人间的一片雨水,对生命有更好的滋润。

个体的生命都有很多不同的追求,可能追求贵族的华丽,可能追求侠士的流浪、冒险,也可能追求塞外的生命的放逐,在王维身上,这些追求都有。

最好的文学,是在生命的冲突里发生的。

在美学上一掷千金是一种美。对物质的不在意,自然会产生一种生命情调。

我一直觉得修行是与自己过去生命的对抗。

《少年行》这生命对自己的渴望只有青春时才会有这种渴望,这其实书写了青春时刻的美,青春时刻在这里突然绽放开来。每一次读都会勾起我们自己生命当中曾经有过的一刹那的快乐、狂喜。

什么唐诗里会歌颂豪饮?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游牧民族的血气在唐代文化中发生了极大的作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最漂亮的句子出来了,他在经历最大的哀伤与绝望之后,生命忽然出现了转机,如果有庙的话,一定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最重要的签王。

我们希望自己是鱼,不要是水,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在佛教的因果中,水与云根本是同一个因果,我们要的,与我们不要的是同一个循环。

宋词不完全讲究个人的创新,更注重与族群长久的情感记忆合在一起,唯其如此,才能变正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

设身处地是最合适的爱的基础,只有设身处地才会产生爱。

现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

在创作里加进个人的主观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有了个人的主观,读者就可能与你对抗。

如果没有私情作为平衡,大爱会很盲目。

我一直觉得教会我读李白的不是学校,而是山水。

所有的情不过是短暂的,因为死亡在前面等着。

为什么说李白不可学,因为他的诗出乎天性,几乎没有规则,他写诗是生命最自然的状态,而杜甫是很刻意的锤炼诗句的,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典型。

唐诗中的空间都非常广阔,时间也非常遥远,李白四处流浪之后,生命中有一种豁达与豪迈。

抄写是另外一个进入诗的方法。

按照幼稚简单的逻辑,不一样的人彼此会攻击批评。其实不一样常常造成相互欣赏。

从李白转到杜甫,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更有趣的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现属于李白的部分和属于杜甫的部分。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让我们放歌山林,回到这世界上,对于最卑微的生命也有同情、悲悯。

当我们被定型之后,也不敢去触碰另外的我。

李白在创作过程中会把事件抽离掉,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有非常具体的事件,杜甫可以说是我们诗人当中最具备纪录片导演个性的。

一个好的艺术家,在最悲惨的事情上是不准自己流泪的,当你流泪的时候,会看不清楚事实。而看不清事实,作品就不会感动人。

什么是诗人?是能掌握文字与语言的人,诗人必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现出自身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并且能感动他人。诗人的基础定位是对文字、语言惊人的掌握能力。

我很高兴杜甫会在某一个年龄那里等着,让人对很多原来不屑一顾的卑微人生产生悲悯。

我觉得杜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应该用魏碑写,很笨拙,很木讷,很朴素,没有任何线条的美在里面。太漂亮的书法不适合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句子有点像李白的风格,我们会发现不是杜甫写不出李白那种肆意浪漫的诗意,杜甫快乐的时候也懂得人活着应该好好唱唱歌,好好喝酒,应该青春做伴,回到故乡。

白居易的写作理想是成为民间的发声者,成为民间的代言人,所谓“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是他检验自己的方法。

当知识分子有这样的自觉时,是一个时代中非常感动人的一件事情。

这些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他们对自己的反省与批判非常动人。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一部分是对自己道德不完美的检查。韩愈,柳宗元,白居易都对自我进行了反省与批判。

他声明所重视的已经不再是文字,而是内在的意涵,能否令大家有一点觉悟与反省。

我觉得古文运动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对于自己的道德知觉,对自己在社会里的定位有多一种的思考,也会在专业领域,或者在生活当中对人有更多一点的同情,我想这是非常可贵的。

我觉得白居易的矛盾是我们心里的矛盾,我爱美,爱美不见得与社会道德感冲突,也许正是因为爱美,刚好希望社会有正义与公理,因为美包含在公理与正义当中,公理与正义的推展也包含着美的共同完成。

唐朝综合了雄壮与纤细两种精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到今天,我们还觉得1000年前的句子这么美,这个句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变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东西,在很多旅途当中,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然后谈到生命里面最深情的部分时,你都会想到个句子,你会感觉到陌生会变成熟悉,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李商隐的美学组合了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气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

其实颓废文学,在法文当中是讲由极盛慢慢转到安静下来的状态,是很客观的叙述如日中天以后慢慢开始反省与沉思的状态,这个状态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在极盛时代,人不会反省。

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未来的走向,如果在眷恋荷花盛放的时候,拒绝荷花会枯萎这件事情,是不成熟的,在生命里最最爱的人有一天也会与我们分别。明白了这些,情感可以更深。

我很喜欢李商隐,他们问读哪一个版本的注解,我说读瓦尔德吧,我觉得瓦尔德是对李商隐最好的注解,一个在英国,一个在西安,一个在19世纪,一个在9世纪,可是他们仿佛是同一个人,关注的内容是那么相似,他们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写作不同的语言,却有相同的意象,他们都喜欢写月光,喜欢写莺,喜欢写一些华丽与幻灭之间的交替。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他的孤独,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会因此受到批评。

因为爱自己的生命存在,所以珍惜自己生命存在的周遭,他会珍惜夕阳,珍惜荷叶,珍惜蜡烛,珍惜春蚕。

诗的时代象征性是所有艺术形式当中最高的诗歌,比绘画,音乐,小说或散文的象征性都要高,因为很精简,就是很简单、直接的把感觉说出来。

对很多中年朋友来说,我想李商隐是很重要的,生命并没有所谓的极盛与极衰,生命其实处于流转的过程当中,李商隐对繁华的回忆可能是一种喜悦的感觉,甚至比较平静。这其中有一种珍惜。

我想李商隐有一点参禅的经验,当他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华丽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更大的企图心是回来做自己,这个才是更难完成的一部分。

诗的意象,是生命经验的再现。

分辨大爱与私情,认为私情文学都是个人小世界中的东西,别人没有办法参与是“文艺载道”的文学传统对私情文学很大的误解,每个人都有私情,私情部分扩大起来,力量更大。

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是心情讲的最好的时候。

任何一种深情,到了最后都是缠绕的状态,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在了解与懵懂之间的非常暧昧的状态。

他与儒道两家都不合,与佛也不和,他没有真正要完全解脱,他就是眷恋人世。

在文学史的观察里,才会发现形式的完美对创作只有伤害,而不是帮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后创作者就熟练了,熟练以后情感出不来,这个时候,他为了表达情感,反而会去破坏形式。

李商隐的诗句是一些可以被打碎的晶莹珠片,他把沧海、月明、珠与泪都打碎了,打碎以后重新组合才产生了这么独特的美学感觉。

我找到一个听蒋勋老师讲唐诗宋词的音频,放上来供走路时、做家务时,或者我们的眼睛需要看向美丽辽阔的景色,嘴里需要品尝芬香的清茶,而我们的身体,安放在哪个山水的躺椅里时,不妨听听音频,好好的享受下诗词世界的美不胜收吧!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四

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我体世间人之挫……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五

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下面是本站小编向各位推荐的唐诗杂论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单位征集楹联诗文,于平淡中引发一点诗意。一位受人尊敬的阿姨谈起人生的五年规划,激发自己再读书学习的动力。人家王石先生60岁还要继续读书,我又如何能自甘不前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否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这后半句,令人悚然恐怖,于是上周读完闻一多的《唐诗杂论》。

掩卷仍然内心砰砰然,谁能不拜服于这位学者、诗人和斗士的饱满才思和奔流涌荡的情感?

中国自三代至唐宋,皆是诗的时代,而唐则是诗化人格的极致时代。然而,一多先生指斥太宗倡导的类书诗,也就是堆砌式的诗,仅有类书辞藻,缺乏才情。于是太宗时代鲜有好诗出现,需要靠非专门诗人的魏征《抒怀》来撑门面。关于沿袭六朝的初唐宫体诗,一多先生怒斥格调低下,称其为“积极的罪“,诗歌描摹的不外“眼荡淫笑,心怀鬼胎”,是“下流意识的口供”,然而争相如此,“堕落无止境”,成为文字的“裎裸狂”。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一波一波将上述的“蜣螂转丸”的宫体诗,跃升为深沉、寂寥、宁静的宇宙意识。记得成尧夫人段曾写过一篇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文章,当时还不太明白这首诗的地位,一多先生一席语,再见一个大光明的诗情世界。

闻一多是学者般的诗人,有着偏执狂的性格,他痛恨故纸堆,却又孜孜不倦的钻研它,为的是寻出文明的路径,找到国民和心灵栖息的真谛。然而,故纸堆的精华也是人类优秀分子的遗产,研究故纸堆,也不啻于和千百年的精英畅谈晤面,譬如文艺复兴时的彼特拉克,譬如少年时的杜子美,其实我看,也有整理这故诗文的闻友三。他们不仅活于当下空间,也是周旋于历史长河,揖让于英雄、俊杰之间。

醉腴人心的除了古文,还有山水、故乡,一多先生难辨是“襄阳的孟浩然,还是孟浩然的襄阳”,如果人生真正做到了孟浩然,也就是人诗合一。

寻常人的心绪难离大时代的变迁,王朝由盛而衰的前页总是贾岛时代,宋末的四灵,明末的竟陵,清末的桐城,莫不如是。我记得初中时的周老师总是吟诵推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良久不知其妙,若放在大时代的没落和寻常人物的“精神休息”背景上,则感知深了许多。

杂论最后撰写的是李杜,他极为心仪、推崇杜甫,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几乎可称膜拜。杜甫是凤凰,少年雏凤清声,青年凤舞九天,中年则凤击雷电,最后凤凰涅磐,留下人类不朽的歌唱,在时间长河回荡。杜甫的伟大,在于艺术的伟大,更在于人格的伟大,且两者结合在一身的例子,实在是不多,很多一流的艺术家往往自身的品格有缺憾,不一定是污点,但往往不健全,譬如王尔德、徐志摩等,米开朗琪罗或许是与杜甫有相似点的西方完人之一。可惜一多先生的文章并未完结,只写到李杜相逢,便戛然而无踪。

后面是篇颇有趣味的评析日本学者英译李白诗的文章,其实无论怎么译,本土的文化调子和氛围难以在异种文字上体现,却是公理,措手叹息也好,挠头焦急也罢,“美是碰不得的,一黏手它就毁了”。但是勉为其难,介绍给不懂中文的朋友,翻译的事情还是有意义的,至于诗翻译的时候重视音韵美、文字美,还是图画美就是不同翻译家的风格问题了,不可期望绝对的成功,只能讲相对的满意了。

读完诗文才气横溢的小书,颇受感染,同时也为完成任务,撰五律一首。

驻外抒怀

外交需劲草,松柏耐岁寒。

浊酒家万里,明月思乡难。

先贤梦大同,吾辈小康安。

地偏心不远,华夏山水间。

说实话,如果不是教学要求除了李白的诗我应该不会主动去读其他关于唐诗的书籍。第一:我现在还没有那么好的文学功底,第二:我觉得让一个肤浅的人去读那些太过深奥的东西是对这个人的惩罚。第一次接触汉文学是在四年前,所以读古文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先不说有了多么大的感悟,或者提高了鉴赏能力,可是收获还是有的可以说我对唐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吧,至少对唐诗产生了一些兴趣。我选择这本书读的原因首先:它很薄,是一本只有短短九篇文章的薄薄小书。再则是白话文,文字很好读。每一篇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估计闻一多先生是激情澎湃地写这本书的吧,尤其是写杜甫那一块的时候。这本书由九篇文章组成分别是:«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孟浩然»,«贾岛»,«少陵先生年谱全笺»,«岑嘉州系年考证»,«杜甫»,和«李白»。

一, 类书与诗

其实之前类书这一说对我来说真的很陌生,不了解,读了这篇文章而且自己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但在唐代有了特殊的身份,是文学和学术的混合体。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的约略五十年,从高祖受禅(618)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权(660)止。让人影响深刻的是诗歌化的语言,赏析作品的。

“讲到这里,我们许要想到前面所引时人批评李善“释事而忘意”,和我批评类书家“采事而忘意”两句话。现在我若给那些作家也加上一句“用事而忘意”的案语,我想读者们必不以为过分。拿虞世南,李百药来和崔信明,王绩,王梵志比,不简直是“事”与“意”的比照吗?我们因此想到魏征的《述怀》,颇被人认为这时期中的一首了不得,的诗,《述怀》在唐代开国时的诗中所占的地位,据说有如魏征本人在那时期政治上的地位一般的优越。这意见未免有点可笑,而替唐诗设想,居然留下生这意见的余地,也就太可怜了太宗和虞世南,李百药,以及当时成群的词臣,做了几十年的诗,到头还要靠这诗坛的局外人魏征,来维持一点较清醒的诗的意识,这简直是他们的耻辱。”总觉得这句话说的有些过了,是在鄙视他们的文学素养太低了,还是不能忍受的是魏征是一个局外人呢,不管是历史还是文学我觉得都没必要对过去的人有太过苛刻的评价。

二,宫体诗的自赎

闻一多先生显然对之前的宫廷诗很反感,他认为人所诟病的时期。没有第一流诗人,甚至没有任何诗人,不是一桩罪过。那只是一个消极的缺憾。但这时期却犯了一桩积极的罪。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 他对卢照邻《长安古意》赞赏到:“这生龙话虎般腾跃的节奏,首先已够教人们如大梦初醒而心花怒放了。”,对宫廷诗的“自赎”充满了肯定与期待。他又说“:它是宫廷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一手挽住衰老了的颓废,教给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一手又指给他欲望的幻灭。”

《春江花月夜》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我也很喜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强烈的宇宙意识,这一点真的让人震惊,而且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不愧被称为就凭一首诗搅动了盛唐诗坛的诗人。

三,四杰 孟浩然 贾岛

(一) 四杰

显然闻一多先生是不怎么喜欢四杰的,因为在《四杰》这一篇当中他给出了较理性的评价。当你很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是无法理性地看待它的。接下来就说四人无论在人的方面,或者是诗的方面都天然形成两派,王勃和杨炯一派,卢照邻和骆宾王一派。然后就他们的性格,作诗风格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二) 孟浩然

一谈到孟浩然,仿佛先生跟他是多年老友一样,一一否定他人对孟浩然形象的描述,说“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和“精郎奇素”都不是孟浩然。

他说:“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如其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其实我有点不能理解古代的有一些诗人说要远离世俗过隐居生活,还要说一下自己怎么怎么有才,怎么怎么没被重用的发牢骚的诗人,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对情侣吵架了,女生虽然口中吵着闹着要分手心里还是期待男生的挽留。具体的诗人我现在还不能举例,反正这一群发牢骚的诗人永远都无法理解隐居的意义。然而孟浩然是不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由,为着对古人的一种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四,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岑嘉州系年考证

第一篇主要为杜甫编排详细的年谱,并以年谱为线索注视更广的文化形态。第二篇主要是考证了现存嘉州诗当中能确定何年何数间作者的一些事情。(这两篇读的好辛苦,虽然是默读,觉得舌头好麻呀!!!)

五,杜甫

可看出闻一多先生对杜甫是敬佩?崇拜?我不知道哪个更合适一些,反正能看出先生是非常非常的欣赏诗圣的。 他说:“我们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杜甫。 ”但我自己不是很喜欢的,杜甫如果说杜甫的诗是一首曲子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永远都是用二胡表演的,永远都是哀愁的调子。如果他的诗是一幅画感觉用的都是黑白灰没有一种色彩感,我觉得诗首先得美要美就要有色彩感,我说的不是那种花花绿绿的那叫色彩感那叫乱搭,我可能说不清楚那种感觉但我能从李白和泰戈尔的诗中可以感受得到。

六,李白

这一篇当中先生针对日本学者小畑熏良先生英译李白诗做出了一些评论。

先对小畑熏良先生的工作和成就给出肯定和理解。然后再吐槽了一下他认为有不足的地方。翻译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同时工作量也很大。记得之前在读民族学校的时候读过屈原《离骚》的哈萨克语版在这里我就不吐槽了反正已经变味了,后来上了大学读了汉语版的才觉得读到了真正的离骚。不是说文学作品翻译了就不好了,比如鲁迅的文章我还是喜欢读翻译过来的版本。尤其像李白这样的自由体诗,给人一种很自在,随意,而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在里面,我觉得无论怎么翻译,本土的文化调子和氛围难以在别的语言的文字中体现出来的。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讲述了类书与诗的关系、宫体诗的堕落与自赎,以及对唐朝的一些著名诗人——“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李白等人的生平和诗歌成就进行了分析评价。在之前对于唐诗的了解基础上再读此书,跟随者闻一多先生以一种新角度又有了新的收获感受。本篇主要谈论宫体诗的出现与救赎。

唐代开国后约五十年间,闻一多先生认为与其“说是唐朝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这样说是由于唐初五十年对于学术的兴趣更为浓厚。在这种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文学逐渐与之交流接触,到了唐初在唐太宗的怂恿下终于被学术同化。初唐是个大规模征集词藻的时期,唐初诗人关于“修辞立诚”四个字,即使做到了修辞,立诚的观念也是不存在的,他们远远脱离了诗的真谛。唐太宗崇拜的陆机“文藻宏丽”,鼓励“类书家”“类书式”的诗,他没有参透诗的真谛,一味追求文藻与浮华,闻一多先生甚至批评“这是一种文辞上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已经危及到了诗的生命。

其实想想这种浮华的诗词出现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经过唐王朝的统治,特别是前几朝的休养生息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开发,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条件下生活水平自然有所提升,尤其以唐太宗为首的宫廷贵族生活更是富裕安逸,于是就出现了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从这些诗句之间我们似乎都可以想象出那样莺歌燕舞寻欢作乐的场景。闻一多先生对此毫不掩饰批评与不满的语气,但我觉得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诗句也反映出当时经济繁荣、政治局势较为稳定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有条件“莺歌燕舞”吧。

但宫体诗题材庸俗下流,作诗成为了“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的行为,那套褪色的陈词滥调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要说流传成经典了。宫体诗如此堕落到了尽头,直到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有了转机,教人们大梦初醒。接着在骆宾王、刘希夷、张若虚等人的创作之下,宫体诗由固定的淫靡走向痴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张若虚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中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爱情,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洗清了宫体诗百年的罪,为盛唐诗歌的发展繁荣扫清了道路。

宫体诗的出现与自赎都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改朝换代之间难免会有前朝遗留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唐朝的这前五十年正是两朝间的过渡,在这个区间内出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为唐诗之后的发展做了铺垫,诗歌堕落到低谷之后发展到了高潮,唐诗的繁荣以及巨大的成就给后世乃至于今留下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六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意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七

中国,是东方的古国,悠久而深远的历史,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这正是中国的魅力所在。作为炎黄子孙,我读《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了解了中国的古代历史,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是上名列前茅的之国。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两朵绚丽的奇葩。有人说世间的好诗、好词都被唐宋两代的诗人、词人做尽了。的确世间的万物、日月星辰、人情的冷暖在他们的笔下总能娓娓道来,他们或直抒胸臆或隐喻其中;情感或如山洪暴发而一发不可收拾,或如潺潺溪水淌过绿草地,细腻而又缠绵。推敲字句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读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情境下,依旧可以大声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在他笔下,祖国的山山水水更是奇妙无比: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瀚。他的愁绪更让人牵肠挂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他豪迈、他纤细、他乐观、他忧郁,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李白,一个不折不扣的“谪仙人”。

我读了《“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为天下百姓着想。他们不愧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还读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走进宋朝,走进宋词的王国,我读《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没有因离别而悲伤叹息,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念思亲人的忧愁。

我喜欢读《李清照词才闪耀》。不管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还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我都喜欢。我喜欢她的天真烂漫,喜欢她的忧郁寂寞,更喜欢她的风度气节。

唐诗宋词,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无限的遐思。唐诗宋词,装满了诗情画意,侠骨柔情,像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永远流淌。

唐诗的读书笔记篇八

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而最后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的韵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同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可以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阔。从古至今,我们可能遗失了许多文化,更需要从头学习,并将它们牢记。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