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琉璃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内心思想和感情的真实表达。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一

20,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从经济特区,发展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窗口和试验田”,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改革开放的标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标杆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诠释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大时代变革。从1980年到年,40载岁月,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带着热忱,奔赴深圳,一步一个脚印,见证着深圳的崛起。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二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样是“白纸一张”的选调新人要在学做人、学干事方面借鉴好“特区经验”。

端正心态,经风历雨,当好“最美逆行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区建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我们绝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选调生常常在基层触摸中国行政治理体系的最末梢,工作条件艰苦、日常任务琐碎、群众工作难做,加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繁重任务,部分选调生可能难以适应、消极工作甚至有辞职的念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湖北保卫战”期间,大量“白衣天使”成为“最美逆行者”,选调生作为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代表,受到组织和同事的密切关注,也应当在克服困难中成为社会建设的“最美逆行者”。必须要端正心态,不怕吃苦,经受得住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挑得起急难险重任务担子,成为组织信赖的“勤务兵”、人民依靠的“子弟兵”。

优胜劣汰,负责担当,做好“最帅坚守者”。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编制这个“铁饭碗”是让我们能够安心干事创业的物质保障,如若把它当成“保护伞”,开始变为“养老”的“孙连城”,不作为甚至乱作为,选调生就会堕落成“选掉生”。新时代的选调生要牢记从业初心,手握“金刚钻”,厚植“家国情”,奋力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解决难题。要头脑清晰、不怕出错、主动作为,积极向上看齐、向能者学习,及时摸清下情、向群众“取经”,在丰富的实践锻炼中浴火蜕变,成为有才干、挑重梁的主心骨。

激活状态,敢闯敢拼,成为“拓荒者”。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选调生群体正逐步成长为基层建设的中坚力量,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如何继续保持下去,在新领域“开疆拓土”,这是时代新课题。一方面,想新颖的点子、展拼搏的精神、提实干的作风,在地言地,干一件事好一件事,把实实在在的利益带给同事和群众。另一方面,敢闯不是瞎撞,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用之功,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扎实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无误。其次,珍惜时间,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详细做好自己的“十四五”规划,按时按点分阶段完成各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越过一峰再越一峰,跨过一壑再跨一壑。最后,及时总结优秀做法,改正完善不足之处,汇编经验成册,形成能复制、可嫁接、有效果的“选调生方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特区成立40载,“一张白纸”被书写得绚丽多彩,正大踏步昂扬向前。选调生“小白”要看懂明白创新开路的“特区精神”,更要学懂弄通白手起家的“特区经验”。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三

经过40年的栉风沐雨,以深圳为首的这片城市群有着全国最壮观的天际线,这也是节目组想到用“飞越”这种形式来纵览三城40年的恢宏变迁的缘由。四期节目,航拍镜头占了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深圳、珠海、汕头拥有总长1000多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可以说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在大海里乘风破浪也成为节目记录三座城市重要视角之一。如此上天入海,只为记录下这三座城最美最独特的一面。

深圳篇中,记者用vlog的方式叙述她搭乘直升飞机进行的一次独一无二的深圳空中游。在大鹏半岛上空,深圳向我们展现了蔚蓝迷人的海岸线,东部华侨城,满目皆是绿色怡人的森林、公园和湖泊。而在福田cbd上空,深圳向世人展示了200米以上大楼最多最集中的傲人的摩天天际线,短短5分钟的vlog,将深圳速度与绿色发展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珠海篇,记者则直接登上邮轮破浪前进,体验从珠海横琴到深圳蛇口两大自贸片区的新航线,深刻展现珠海“山海相拥,路岛相望,城田相映,海天相依”的盛景。

而汕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市区拥有“内海湾”的城市,记者更是直接邀请轮渡公司的退休职工在渡轮上欣赏一湾两岸的风光,忆今昔出行对比,展现汕头的交通变迁。

“飞越”主题不仅在节目中贯穿全篇,在线下也通过各种形式实现融入,让传播效果最大化。在这个火红的8月,南航t2机场150块大屏不间断播放《飞越广东·特区40年》的宣传片为特区40年造势。不仅如此,广东广播电视台还联合南航、东航打造了《飞越广东?特区40年》主题航班。南航、东航的机舱内被装点一新,红彤彤的电子屏以及机舱内饰体现出庆祝“特区40年”大日子的喜庆气氛。在万米高空,旅客和机组人员就“特区40年”的主题举行了气氛活跃的互动活动,共同分享见证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成果,一同祝福特区、祝福祖国。

不仅如此,节目组还整合了三个特区的资源和渠道,在每晚固定时间段,在深圳、珠海、汕头地标建筑楼体举行盛大亮灯活动,夜行的人们只要抬头就能看到“飞越广东”在这些地标上闪现,极大地提升了“飞越广东”的品牌影响力。

二、是回顾,更是前行青春飞扬是特区不变底色。

特区的美,不仅在于景,更在于人。《特区40年》花大量心思寻找、选择并聚焦在这些有魅力有故事的人上,成为节目最动人的部分。他们有的是在特区初建期来到特区的开拓者,有的是受益于特区最好时代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有的是怀揣梦想和希望来到特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尽管他们不同年纪,不同背景,不同行业,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也是节目一直在寻找的特区精神——敢闯敢试,青春飞扬,对未来怀抱希望,有着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深圳篇中,被称为“全国首个招聘干部”的王潮梁,40年前本是长江航运管理局科研所的一名技术人员,有着稳定优越的工作,但在得知深圳蛇口工业区要公开招聘干部后,毅然前往参加考试并夺得全国第一,并在原单位坚决不放人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辞职也要孤勇前往。

“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陆建新,初来深圳就接手国内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国贸大厦,在国内从来没有相似经验、被外国人耻笑“你们会建成一个比萨斜塔”的压力下,陆建新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终于创下了举世瞩目的三天一层楼的国贸速度,也成为后来“深圳速度”的起始。

王潮梁、陆建新身上敢闯敢试的勇气,也同样存在于中国航展珠海执委会、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周作德身上。

90年代初,他和一群有着航空梦想的年轻人来到珠海筹备航展时,面对全球参展商的不信任,甚至发出“whereiszhuhai?”的提问,他选择用最大的诚意、耐心和勇气和同伴们终于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珠海航展打开了珠海开放的大门,也见证了整个中国航空业的崛起。2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都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除了周作德初代航天人亲述历史外,珠海篇还巧妙地将中、青两代人的航天梦想交织在一起,不论是对国产飞机ag600进行装配、试飞的通飞团队成员王彬和马建明,还是年轻的航模达人何聪发,不论是大飞机,还是小航模,他们都在不同的版图上对中国航空事业实现鹰击长空的梦想。

汕头篇则将汕头人热爱生活的“烟火气”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讲汕头交通变迁这么一个硬话题,节目组仍然耐心地通过对一位花式足球教练和一位牛肉火锅老板工作、生活细节的纪录,展示汕头人因交通升级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每一餐的烟火气息,都变成奋斗的诗句。

《飞越广东?特区40年》从来不局限于找回一群当事人回顾这过去40年的旧时荣光,恰恰相反,节目更关注当下,关心前行的路,关心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你想象过自己的东西会说话,它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主人的吗?汕头篇里,编导创造性地模拟一位年轻的海归创业人士的手机,用它的口吻纪录并讲述了自己的主人回国开初创公司的努力和艰辛,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片子用拟人化处理,俏皮的花字和配音,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创业不易,成功不易,也更为当地的优才计划拍手叫好。

《飞越广东?特区40年》不仅在内容上特别关注年轻人,和往常的献礼片相比,它的整体风格也非常年轻现代。以珠海篇为例,为了体现珠海这座城的动感与活力,编导们用拍vlog的形式,从天上的珠海航展讲到了地上的赛车和网球国际比赛,再去到大海见证扬帆起航的帆船赛,画面剪辑动感跳跃,记者青春活力,让人在体验国际顶级赛事的燃爆现场同时,深深感受到一座城动感青春的气息。

虚拟演播室、全景数说和vlog,让每一帧画面都具有信息量和独特性。

《飞越广东·特区40年》是一部大主题、大视野、大策划、大制作、大版面、大传播的融媒产品,它力求让每一帧画面都有“新闻大片”的素质,但是整体观感却丝毫没有沉重感,而是充满明快动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后期制作时大胆坚决地用上新技术新手段,在形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

记者出镜一改以往循规蹈矩面对镜头说“我在现场”,而是用大量的vlog短片形式,让记者活泼多样地展示“我是现场”,用记者的主观体验将一个个不同场景串联,转场明快爽利,增加节目的“直播态”和“行进感”。

同样给人强烈“行进感”的,还有每一期的“数说特区”,记者穿梭在各大实景现场中用数字串起一项项特区成就,但声音毕竟过耳不留,节目组采用跟踪字幕技术,配合全景数说以及图表,让数字活化内容,让内容“声”入人心。而记者通过走动和手势,实现“无阻断”的场景切换,画面利落明快,极富现代气息。

虽然《飞越广东·特区40年》的亮点在天海间,路桥上,楼宇间,但节目组并没有轻易放过演播室,把不容易出彩的演播室做成虚拟演播室,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和感染力,让观众身临其境。如主持人说到“天琴计划”,导演组就将演播室变身“浩瀚的宇宙空间”,并设置三颗天琴卫星环绕在主持人周围,给人极强的视觉刺激和感官体验。

而在讲到珠海航展时,“鲲龙”ag600、c919和歼10b立即飞进了演播室,让人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航展现场。

《飞越广东·特区40年》每期一小时,单凭长度来说,在专题领域也可以说是“大菜”。但即使是大咖访谈,节目组也力图控制在3分钟以内,让整个节目节奏明快、题材丰富、元素多样。有音乐短片、有记者连线、有场景“数说”、有主题报道、有全景航拍、有本台时评,可以说是涵盖了新闻大片的所有形式和元素。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它“好看”——节目好看,城市好看,人好看!节目组始终认为,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把这片热土上的人和景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奋斗的一面,飞扬的一面,温情的一面,让三个经济特区一直成为有吸引力和魅力的所在,正如这40年来一代又一代追梦人所做的那样,被特区吸引来到特区,成为“特区人”,用奋斗和激情书写着他们的梦想,最终成就特区最美的篇章。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四

80年代,深圳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61.46%的速度递增。,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达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而在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才只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当人们在为深圳将失去政策优势而担心的时候,深圳人却以增创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的辉煌业绩,再次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列。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圳人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的信息量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生命力的产业。1992年后,一股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环渤海、中西部加快了奋起直追的步伐,许多地方吸引外资的政策比深圳还要优惠,一些“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5年,一向关心深圳特区事业的江泽民总书记给深圳人提出了一个大课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时隔不久,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

90年代初期的深圳,不仅面临着众多强手在人才、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而且自身内部出现的一些因素,也在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圳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站稳“排头兵”的位置,就必须扬长避短,搞别人不能搞、不合适搞或没想到要搞的产业。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这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

在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深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增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纪门槛时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0年,深圳市党代会作出了“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决定。之后,相继于1991年8月,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3年6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到去年2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96月,在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深圳的意义作了精辟、高度的概括。他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深圳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及时和正确的。

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智力资源,金融资源,生活发展环境,深圳全都有。

1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吉本斯率领美国政府科技代表团来到深圳进行实地考察。离开时,他说:“发展高科技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资源;要有相应的财力和金融资源;还要有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三个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对深圳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经过近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使初来深圳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惊喜,深圳成了海内外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之一。开发科技公司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科兴公司几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太太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看不出与美国有什么两样。”

美国纽约赛博投资基金在深圳筹建了一座中国内地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因为深圳有市场,有资金,有人才,在政府政策和领导战略观念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园区总经理陈衡六这样解释他的选择。深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近万名各类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场流动,为深圳各个高新技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

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名牌大学毕业的一两千名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不愁找不到人才,也不愁落户指标不够。深圳市政府为他们招聘人才一路大开绿灯。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不同地区的人才,带着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到深圳,使深圳成了一座孕育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机制的大熔炉。深圳人特别易于接受新事物,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能够迅速崛起的良好人文环境背景。

几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恰恰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以计算机为例,深圳约有1500多家配套工厂,生产除芯片以外从机箱、板卡、接插件、显示器到磁头、硬盘驱动器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部件,年配套能力在2000万台左右。深圳的产业配套优势,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深圳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但更是一种风险高、投入高的产业。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外汇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资金拆借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发达。比较齐全的金融工具,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

深圳还在国内最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制订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少。

此外,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深圳又能借助香港的资金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长城公司、开发科技公司等都不同程度地从香港筹集资金用于发展自己的企业。

香港的国际信息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也可以使深圳获得各种科技研究与开发所需的信息、原材料、原器件和技术资料,大大缩短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时间,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成本,并保证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通过香港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切,都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形成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这几年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与这些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开拓,努力创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机制和体系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形成了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在这种共识下,一些重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迅速提上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得到解决。

深圳目前已建立起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制定前瞻性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通过制定规划、投资导向或扶持政策,及时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的发展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19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深圳立即作出反应,于当年10月推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推动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随后又出台了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22条》,起到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作用。二是改革、简化政策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723项减为305项,从而能快速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深圳还建立了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政府职能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针对深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少、本地科技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深圳扬长避短,通过大胆创新,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深圳特点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的技术开发体系。深圳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培育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大力扶持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推动了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圳的企业已与国内的200多所大学、几百家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近年来进一步提高了与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层次,将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向内地延伸,在内地设研究开发机构,迄今这样的机构已达几十家;而像康佳、华为、中兴通讯和开发科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则把研究开发机构设到美国硅谷去。深圳通过“借脑子”的办法,使国内外几千名科技人员在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多年来,深圳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企业倾斜。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开发机构中,属于企业创办的有477家,占91.7%,全市的研究开发人员中,有90%集中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的投入主体,年全市研究开发经费的81.86%来自于企业,年129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经费18.68亿元,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90%以上;1998年,全市申请专利2093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的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多个门类,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不可能也没必要贪大求全。深圳的选择是:优势优先,扶持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在制定《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规划》时,明确了“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大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依据自身发展情况作出的正确选择。,深圳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一批重点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名牌产品)。根据这个战略,深圳将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华为、中兴等2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19个创名牌高新技术产品,并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等方面向进入“三个一批”计划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倾斜。计划实施以来,每年科技三项经费的60%以上投入到相应产品、企业、产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化、产权多元化,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知识资本价值实现途径的一项大胆创新,也是深圳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1995年开始,深圳就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科技开发奖励制度等,在实践中找到了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资本价值的实现途径。目前,全市已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推行员工持股经营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300多家民科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经营,出现了一大批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深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给深圳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对深圳的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城市建设、企业管理、传统工业等等,都带来了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深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说1992年前深圳是以改革开放、敢闯敢试而引起举世瞩目的话,那么,从那以后,深圳是以一大批响当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叫人刮目相看。华为、科兴、希捷、开发科技、安科、比亚迪、澳沃、中兴通讯、赛格以及它们生产的sdh传输系统、磁共振、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等产品以及08程控交换机、10程控交换机等一批名牌产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市场上,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

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深圳寻求合作伙伴,安家落户。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强及大型跨国公司已有50家在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带动了深圳的产品出口,促进了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给深圳培养了人才、带来了信息,加快了深圳走向世界市场、成为国际性城市的进程。

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加快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管理模式接轨的步伐。一些参观过华为、科兴、开发科技等公司的客人们说:“这里的厂容厂貌、管理方式与国外的现代企业没有什么两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明显地提高了深圳人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加快了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步伐。在深圳,学英语学电脑已蔚然成风,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5万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在一个无形的层面上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推动了整个城市社会文明的进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喊了多年,可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深圳的经验表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压力,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对知识与人才的传统看法,迫使人们自觉地去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已经成为众多深圳人的共识。

在深圳,几乎每一个对技术工人有需求的行业,都有长期或短期培训班在面向社会招生。一家规模较大的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人说,他们开设的培训项目多达90多个,经常性项目也有30多个。据劳动部门统计,去年,深圳约有10万人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两万多人参加了技能考核。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的正确战略抉择。

我们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成功,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人们认真借鉴和思考的: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是领导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千万不能丧失发展机遇。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短短间便成为深圳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关键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走势,正确地分析了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适时作出了转变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抉择,有计划地收缩了在当时发展势头很好的“三来一补”企业,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历史机遇,作出的一个适当的战略选择,显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的眼光和魄力,显示了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领导能力。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切忌“赶潮流”,搞“一窝蜂”。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之所以能一直明确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不动摇,是因为充分分析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正确地利用了这些条件。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虽然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但并非哪里都可以上这样的项目。深圳之所以能发展这些产业,是因为它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免重蹈过去我们一窝蜂搞“经济开发区”,上“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的覆辙。

第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的英明正确。深圳近10年来,尽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每一届班子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要占一席之地等论断都有坚定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始终未变,决心始终未动摇,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收获期。

第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要让企业成为主角,政府不要当“婆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有一个明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政府在与企业打交道时,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

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看,企业已的的确确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科研成果在企业、人才集中在企业、筹措资金为企业,选择产品由企业,开拓市场帮企业。政府逐渐由计划经济中的主角演变成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配角。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深圳的政府和企业的角色意识都很到位。这就是深圳为什么能冒出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重要原因。

我们相信,一个崭新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将会迅速出现在祖国的南疆!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五

在2020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平安保险、华为、正威国际、恒大集团、招商银行、腾讯、万科和深圳投资控股8家深圳企业上榜,这不仅是深圳企业做大做强的代表,更是深圳以创新驱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球知名创新之都,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前瞻布局,提升产业能级。

回顾发展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提出要“抓高新、上规模、重效益”,主动转移当时还很吃香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并逐渐成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第一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科技创新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深圳相继印发《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创造。2018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印发,为深圳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019年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率先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接轨国际,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深圳得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19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7001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同比增长10.08%;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同比增长11.26%。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仍分别同比增长2.4%、2.2%。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深圳再次前瞻布局,大力建设5g行业应用试验网。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个5g基站。

深圳市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石兴中介绍,5g技术将给罗湖区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新动能。从去年开始,罗湖区全面布局5g产业发展及产品应用,支持辖区企业融入5g产业发展和5g技术应用之中。如今,已在智能制造、路桥管控、物流机器人、智慧交通等多个产业、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5g产业是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的缩影。在一次次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深圳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始终是深圳发展的关键内核。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深圳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市场化导向。”

从深圳创新模式来看,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已成为国内市场干预少、营商环境优、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之一。

成立于1993年的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是深圳创新企业的代表,全球每3部手机,就有一部手机上的零部件来自瑞声科技。瑞声科技高级副总裁江南介绍,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研发及高精密制造能力,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超8%,2019年研发投入17亿元。目前,公司的声学、光学、电磁传动、精密结构件、射频器件、高速传输器件六大业务,覆盖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智能设备领域。

“全球每100台无人机里就有21台来自宝安,全国智能穿戴产品每10个就有3个是宝安造。”宝安区委书记姚任介绍,近年来,宝安区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壮大创新动能,以“创新+智造”为特色的产业链不断完备。

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近年来,深圳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基础科研领域陆续取得突破。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2260家;围绕基因组学、大数据、石墨烯等前沿领域,已设立12家基础研究机构,组建11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和岭南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4个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深圳;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顺利开工,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

如今,深圳在5g、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知识产权硕果累累;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

制定标准,打响深圳品牌。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制定标准已成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深圳发展之路,另一核心推动力还在于抢占标准高地,推进质量发展,实现品牌聚集。

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已从代工生产迈向自主品牌创立,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制定标准,成为行业领军者。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电池材料等17个国家标准,也是我国牵头制定锂电池材料国际标准的企业。同时,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级无人机、移动电话、5g等领域,依靠领先的产品技术标准“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

统计显示,目前,深圳累计有235家企业登上全国企业标准排行榜,占全国上榜企业数量的7.17%。其中,2019年新上榜企业达152家,企业标准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深圳共有15家企业成为全国企业标准的“领跑者”,占全国的12.9%。

2019年10月,深圳获评成为全国首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去年1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标准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19—2022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到2022年,落户深圳市的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工作机构达85家以上等发展目标。

高标准带来了产业质量效益的不断攀升,为品牌聚集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华为、平安、比亚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其中,在南山区就拥有174家上市企业,总量稳居全国区(县)第二;拥有4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据南山区区长黄湘岳介绍,今年的疫情防控中,腾讯、迈瑞医疗、中建科工等一批企业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抗疫”力量。在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份公布的79家“科技战疫”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中,深圳企业有8家,其中6家来自南山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深圳正瞄准世界先进城市,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实施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示范工程,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资源、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六

208月6日,世界500强企业戴尔集团在中国的首个全新项目落户深圳,专为小企业提供产品零售、解决方案等一站式体验。深圳拥有超过200万家中小企业,占总企业量的99.6%,这也是吸引戴尔项目落户深圳的重要原因。

“我们看好深圳公开透明、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深圳市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投资计划。我们对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期待。”戴尔科技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王利军说。

戴尔只是众多看好深圳投资前景的外资企业之一。数据显示,仅今年以来,深圳新设立外资企业就近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

这片面积不大的土地俨然成为诞生世界级企业的“梦工厂”。一个并不具备强大科研资源的城市,却不仅拥有招商、平安、中集、万科等传统行业的巨头,也出现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全球知名企业。

“用脚投票”的企业如春笋般涌现,这就是对市场经济土壤最生动的注脚。这是“一根注入外来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宝贵试管”,是“在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方生长出来的市场经济的绿洲”。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门口矗立起一块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披荆斩棘的解放思想之路越拓越宽,背后一系列制度变革、一系列观念更新、一系列毅然行动形成巨大合力,开启一段历时40年的上下求索。

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如果没有1987年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政策,就没有今天华为、腾讯等企业的茁壮成长。如果没有一系列从计划到市场的突围,就没有今天的“深圳奇迹”。

从外商投资企业改革,到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趟过一条河,就需要无数石子铺成的路:需要创新融资制度,需要改变投资管制,需要引进竞争机制,需要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需要突破土地管理模式,需要改变工资决定和福利分配机制,需要改变商品的计划定价机制,需要引进新的激励模式……今天我们在中国经济中观察到的很多新体制,几乎都能在深圳找到影子。市场经济的制度力量和小政府的大力量的有机结合在这片土地上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深圳的发展奇迹,归功于坚持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正是这样的体制先行先试优势,使深圳汇聚天下英才、搭建创造平台,唱出时代大戏。

深圳的发展奇迹,揭示出了中国特色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又以其路径选择的正确性和发展的辉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脚步,掷地有声地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七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是中国南部海岸线上一座美丽的生态园林海滨城市。深圳充满了阳光和现代化的气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在短短的27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一座日益国际化的城市。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自1980年就开始对外开放,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深圳拥有海陆空口岸17个,其中包括中国的陆路客运口岸和货运口岸。20__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这里举行,这是该运动会最年轻的举办城市。

深圳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又充满创新时尚的城市。深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但深圳作为一座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只有27年。27年间,深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形成了“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移民文化。深圳拥有约各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约53万人,是中国志愿者最活跃的城市;深圳拥有较高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中国“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

深圳有很多旅游胜地,有世界之窗、欢乐谷、民族文化村……。

深圳四季不分明,夏天总是下雨,深圳很炎热,深圳是春天落叶多,秋天落叶较多,不想别的地方,秋天落叶多,春天长叶子,而不是春天落叶多。

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一间间破瓦房;一条条清澈的小溪……这就是我们的老深圳。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八

40年前,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回首四十年来的征程,时光飞逝,风云激荡,光阴荏苒,许多场景远去而模糊,催人奋进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领你千里迢迢选择深圳,从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鸣,支持着你披荆斩棘、百折不挠选择坚守?一个人,从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都市。四十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下催人奋进的观念,铸成这座城市的阳光气质。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经济特区,忘不了“三天一层楼”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时间”里的拼搏身影和光辉岁月。

“敢为天下先”。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除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这样的“第一次”在深圳还有很多,如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深圳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勇气,就不会有如今的“深圳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深圳喊出的众多口号中,作为“深圳速度”的前奏,该句最为人所熟知。1981年底,这句口号被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门口。1982年11月22日,该句口号出现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了轰动,从那时起冲出深圳,走向全国。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深圳是一座慢不下来的城市,走在深圳街头,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实写照。

“来了就是深圳人”。2010年,为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报业集团启动“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来了就是深圳人”因其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成为深圳人感触最深的一句口号。这句简单质朴的口号散发着浓浓的草根味道,表达着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内心对归属感的深沉呼唤,也代表着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独特气质。这些年来,深圳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圳市民福祉日益增进。在深圳,都市生活便利舒适、环境整洁美丽、“办事不求人”、有多大努力就有多大回报……每次想离开,每次却又离不开。

宏大的社会变革往往发端于社会基层,最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最直白的语言。时间为生命所承载,塑造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品格,也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地创造“深圳奇迹”。岁月变迁,深圳敢为天下的精神内核代代传承。我们要不断用新观念引领旧观念,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析缜密的逻辑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20年前的打工妹联系在一起。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

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说起深圳发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

2000年,这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女孩一路南下,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经济特区。刚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镇的创维电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厂区很大,一进来就看到很多身着蓝装的工友,都很年轻有活力,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各自的梦想打拼。”戚卓说。

就这样,戚卓在创维集团电视机厂有了第一份工作——生产部统计员。每天,她要跟进生产计划表,在插件机芯整机等不同工段之间进行协调,满车间跑上跑下。

虽然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可让戚卓没想到的是,上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点。“在老家,大家晚上10点就休息了,可这里的人们却依然精神抖擞。”戚卓说,厂里会给加班到夜里的人发加餐券,可以领牛奶和面包。“那段时间,大家相互鼓励着。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会相视一笑,说‘一起去领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欢经济特区的氛围,来深圳就为拼一拼!”戚卓说。

“记得当时一个新项目启动,工艺图绘制工作需要有人兼职承担,我下了班连饭都没吃,就去镇上买了一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一边自学一边做。”戚卓记得,那时候经常和办公室一位来自江西的同事“比赛”,看谁晚上在办公室留得更久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深圳,企业普遍提倡内部选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戚卓说。

由于表现出色,创维集团成立品牌部时,戚卓作为其中一员来到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集团总部工作。从郊区来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市区,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广场华强北……这些曾令她艳羡的景观成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余,戚卓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2012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体验式沙龙,受到很大触动,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开始着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相关知识。

那时,已经34岁的戚卓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她能行吗?

“最初我也很犹豫,觉得自己早过了学习的年龄,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的职场资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励让我燃起信心。”戚卓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约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的图书馆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学习充电,来晚了就会找不到座位,只能‘转战’咖啡馆和书吧,正是这种氛围激励你去学习。”戚卓说。

2014年,36岁的戚卓决定,离开创维集团,挑战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看到这座城市在改变中进步,身边朋友在改变中成长,我也想改变一下。”戚卓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取得资格证外,还得经历长期的实习锻炼。2016年,她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实习。然而,实习非但没有工资,还得“倒贴”学费。

“前半年的实习期,各类理论学习接受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元。由于还没达到签约条件,后半年的实习期,我给自己加大了学习和培训强度,又花了三四万元。”戚卓说,尽管那段时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但她还是坚定地往前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戚卓通过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考核,正式成为签约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人竞争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戚卓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戚卓喜欢骑车去深圳湾公园,沿着滨海栈道骑行,凉爽的海风吹过,视野中的大厦高耸入云,近处的公园草木葱郁,让戚卓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我还是想不断奔跑,因为深圳的活力朝气给我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九

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平安保险、华为、正威国际、恒大集团、招商银行、腾讯、万科和深圳投资控股8家深圳企业上榜,这不仅是深圳企业做大做强的代表,更是深圳以创新驱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球知名创新之都,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前瞻布局,提升产业能级。

回顾发展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就提出要“抓高新、上规模、重效益”,主动转移当时还很吃香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并逐渐成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第一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科技创新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相继印发《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创造。1月,《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印发,为深圳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率先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接轨国际,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深圳得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7001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同比增长10.08%;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同比增长11.26%。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仍分别同比增长2.4%、2.2%。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深圳再次前瞻布局,大力建设5g行业应用试验网。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个5g基站。

深圳市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石兴中介绍,5g技术将给罗湖区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新动能。从去年开始,罗湖区全面布局5g产业发展及产品应用,支持辖区企业融入5g产业发展和5g技术应用之中。如今,已在智能制造、路桥管控、物流机器人、智慧交通等多个产业、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5g产业是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的缩影。在一次次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深圳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始终是深圳发展的关键内核。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深圳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市场化导向。”

从深圳创新模式来看,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已成为国内市场干预少、营商环境优、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之一。

成立于1993年的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是深圳创新企业的代表,全球每3部手机,就有一部手机上的零部件来自瑞声科技。瑞声科技高级副总裁江南介绍,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研发及高精密制造能力,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超8%,年研发投入17亿元。目前,公司的声学、光学、电磁传动、精密结构件、射频器件、高速传输器件六大业务,覆盖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智能设备领域。

“全球每100台无人机里就有21台来自宝安,全国智能穿戴产品每10个就有3个是宝安造。”宝安区委书记姚任介绍,近年来,宝安区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壮大创新动能,以“创新+智造”为特色的产业链不断完备。

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近年来,深圳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基础科研领域陆续取得突破。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2260家;围绕基因组学、大数据、石墨烯等前沿领域,已设立12家基础研究机构,组建11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和岭南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4个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深圳;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顺利开工,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

如今,深圳在5g、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知识产权硕果累累;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

制定标准,打响深圳品牌。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制定标准已成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深圳发展之路,另一核心推动力还在于抢占标准高地,推进质量发展,实现品牌聚集。

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已从代工生产迈向自主品牌创立,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制定标准,成为行业领军者。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电池材料等17个国家标准,也是我国牵头制定锂电池材料国际标准的企业。同时,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级无人机、移动电话、5g等领域,依靠领先的产品技术标准“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

统计显示,目前,深圳累计有235家企业登上全国企业标准排行榜,占全国上榜企业数量的7.17%。其中,2019年新上榜企业达152家,企业标准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深圳共有15家企业成为全国企业标准的“领跑者”,占全国的12.9%。

2019年10月,深圳获评成为全国首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去年1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标准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19—2022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到2022年,落户深圳市的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工作机构达85家以上等发展目标。

高标准带来了产业质量效益的不断攀升,为品牌聚集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华为、平安、比亚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其中,在南山区就拥有174家上市企业,总量稳居全国区(县)第二;拥有4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据南山区区长黄湘岳介绍,今年的疫情防控中,腾讯、迈瑞医疗、中建科工等一批企业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抗疫”力量。在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份公布的79家“科技战疫”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中,深圳企业有8家,其中6家来自南山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深圳正瞄准世界先进城市,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实施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示范工程,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资源、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重大措施》,要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探索、走在前列,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深圳被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了重大责任、重大使命。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在强化政治自觉、加强思想引领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上下功夫求突破,在追求更高更好更优更强上下功夫求突破,切实肩负起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重大责任、重大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全省的大事,必须举全省之力,像当年支持深圳创办经济特区一样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省市联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深圳实现“五个率先”——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全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省里加强领导、科学指导、有力支持,深圳发挥好主体作用,各市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共同履行重要职责,一起展现担当作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一定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关乎全局的大事,必须处理好与其他重大战略部署的关系,协同推进、共同发展。要按照省委全会的部署,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是战略“双区”,必须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圳和广州是广东“双核”,必须以同等的力度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打造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核一带一区”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必须加快珠三角优化发展步伐,发挥大湾区主阵地、对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方阵作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化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协同发展,打造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融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为广东创造了许多重大历史机遇,全省上下要牢牢把握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振奋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一

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由深圳市档案馆承办的《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将以解码珍贵档案文献的独特方式,全面解析“深圳奇迹”的前世今生。

为进一步丰富展品类型和呈现维度,深圳市档案馆面向全城发布征集令,展现40年来深圳发展里程碑的重要档案、文献、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属于征集范围。目前,展品征集仍在继续,社会各界持续积极响应,许多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将收藏多年的珍贵“文物”档案慷慨应征,为全面呈现深圳经济特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不遗余力。

王佑贵为记者讲述《春天的故事》的创作历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提起这首上世纪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老歌,几乎没有人不熟悉它的曲调。没有哪一首歌像《春天的故事》那样,用如沐春风般的悠扬音乐,描绘出一幅因改革开放而天翻地覆的恢弘画卷。

近日,为参与《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作曲家王佑贵拿出了《春天的故事》词曲手稿的复印件,并向深晚记者讲述当年的创作故事。多年来,这位老艺术家一直致力于乐曲创作,以音符谱写对心中伟大时代的感恩与敬意。

王佑贵与深圳的故事始于31年前。1989年11月,已届不惑之年的他毅然决定独自来深闯荡,步入改革开放的前沿。“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足十年,许多地方仍在修建完善,但我一眼望去,目光穿过深圳湾,脑海中隐约显现几十年后的深圳繁荣的盛景。”谈到与深圳一起成长的岁月,艺术家感慨万千。

将歌曲命名为《春天的故事》,是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视察都在春季。“我们要讲一个春天的故事,同时颂扬人民大众的辛勤肯干、表达对时代的感激,最终决定写出一首平和、亲切、感人的作品。”王佑贵说。

由于《春天的故事》原稿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一次,王佑贵拿出复印件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帮助新一代的深圳青年传承老一辈‘建圳者’的奋斗精神,鼓励他们把永远爱国、好好努力、吃苦耐劳铭记在心。”

市气象局将拿出深圳最早的三台电脑之一参展。

除了个人,还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征集。为了响应深圳市档案馆号召,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诚意献礼,深圳市气象局此次准备拿出一批珍贵的“老古董”,包括深圳最早引进的三台计算机之一,深圳气象局最早使用的风速仪、风向仪、发报机等设备。

“这些仪器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局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工作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深圳市气象局科普宣传负责人唐历告诉深晚记者,这些“老古董”一直被局里悉心珍藏,上一次拿出来让市民参观还是10年前。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使用的那台电脑,是深圳市最早从海关引进的3台电脑之一。“当时电脑价格很高,也不是寻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所以一直是局里的‘宝贝’,现在还被珍藏在档案室里。”唐历笑着说。

深晚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气象局(台)最先名为珠江军分区宝安县气象站,于1952年7月1日正式成立,并同步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从一个地方台站成长为一个正局级的事业单位,从当初的数个工作人员发展到200多人的专业队伍,可以说深圳市气象局伴随和见证着这座城市不断成长。”唐历说。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二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基于这个背景结合近年来我们所做的研究在1月的省政协大会上我提交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提案。

没想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重大部署,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不到三年间,国家三次点名深圳,赋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我真心感到激动和兴奋。随后,我在205月和11月,先后在市民文化大讲堂、市政协委员讲堂,做了“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公益性讲座,在12月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应邀就海洋文化软实力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在前不久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期盼:

“回顾往昔,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用40余年城市建设与特区发展的成功实践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完成从0到1的历史性飞跃。展望未来,通过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30余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深圳将成功翻越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的三个目标山峰,完成从1到n的历史性飞跃,继续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昂扬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跃升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世界瞩目。作为一名学者,为能够在参加工作不久后就参与到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并伴随特区成长而感到自豪;为能够以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外代表人士等身份,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感到自豪;范文参考网手机版为能够以政策宣讲成员、媒体受访人员等身份向国内外宣传、推介深圳经济特区而感到自豪;更为能够以深圳市民身份,伴随深圳经济特区一道成长而感到自豪。

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三十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4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4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4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今后,我们长大了,深圳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为创造更加崭新的深圳我们要努力学习,用更多的知识使深圳的未来更加美好!

坐上时空的穿梭机,我回到了40多年前。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一间间小瓦屋,一条条浑浊的小溪……这就是我们的老深圳。40年前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那时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名牌汽车。那时的东门是“垃圾厂”各种各样的垃圾随处可见,臭气弥漫了整个东门。

那时的蛇口是一个村庄,它的东边是街道,交通十分落后。妈妈告诉我,现在的地王大厦附近的深南东路与解放路的交界处,常有耕牛走过。直到改革开放前,买肉都是要凭票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改革开放之后,使深圳变得焕然一新。新深圳的东门变成了商业界,大街上人山人海,瞬间增添了生机;蛇口那仙境般的海上世界把蛇口装扮的色彩缤纷;的世界之窗成了著名的风景区;世界上最大的模型公园在深圳落成。

今天的深圳,拥有44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进了大陆城市的前4名,深圳,已初步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花园城市。再坐上时空穿梭机,进入未来50年的深圳。宽阔整洁的街上,人们穿着整齐,气质文雅地走着;天空中乘坐直升飞机巡逻的民警向我们招手;陆地上,再也没有使用石油的汽车,而是无污染的电动汽车来往穿梭着……这就是深圳的未来。

身为深圳人,深圳的历史不能忘记,深圳的现在要倍加珍惜,深圳的未来我们要畅想。让我们记住深圳的历史,记住我们先辈奋斗的足迹!让我们畅想深圳的未来,畅想我们光辉灿烂的未来!

40年前,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回首四十年来的征程,时光飞逝,风云激荡,光阴荏苒,许多场景远去而模糊,催人奋进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领你千里迢迢选择深圳,从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鸣,支持着你披荆斩棘、百折不挠选择坚守?一个人,从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都市。四十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下催人奋进的观念,铸成这座城市的阳光气质。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经济特区,忘不了“三天一层楼”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时间”里的拼搏身影和光辉岁月。

“敢为天下先”。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除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这样的“第一次”在深圳还有很多,如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深圳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勇气,就不会有如今的“深圳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深圳喊出的众多口号中,作为“深圳速度”的前奏,该句最为人所熟知。1981年底,这句口号被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门口。1982年11月22日,该句口号出现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了轰动,从那时起冲出深圳,走向全国。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深圳是一座慢不下来的城市,走在深圳街头,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实写照。

“来了就是深圳人”。,为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报业集团启动“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来了就是深圳人”因其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成为深圳人感触最深的一句口号。这句简单质朴的口号散发着浓浓的草根味道,表达着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内心对归属感的深沉呼唤,也代表着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独特气质。这些年来,深圳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圳市民福祉日益增进。在深圳,都市生活便利舒适、环境整洁美丽、“办事不求人”、有多大努力就有多大回报……每次想离开,每次却又离不开。

宏大的社会变革往往发端于社会基层,最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最直白的语言。时间为生命所承载,塑造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品格,也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地创造“深圳奇迹”。岁月变迁,深圳敢为天下的精神内核代代传承。我们要不断用新观念引领旧观念,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三

他。一个100岁时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却在100岁时,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中,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曾被老师视为最“蠢”的学生。竞靠自己的奋斗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名人,他曾当过小职员,却发现了相对论,成为又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犹太人,他一生充满坎坷与奇迹。却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为全世界带来了欢乐与进步,他就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所以,我们不管怎样也不要气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用的努力,不断的拼搏,奋斗。

如今的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有远大的'理想、有奋斗的目标,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拼搏的年轻人。

然而他们并没有感到什么。因为古人曾经说过,若一帆风顺,你不会成功,的确,没有失败。没有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何来的成功。

交加,只要是他们还在明亮的教室中,他们就一定会有毅力去拼搏、去奋斗、去进取。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他们的最求并不是自己过着什么,而是最求将自己的事做到。正如安徒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

如果我们都守株待兔,自己不去寻找成功。成功也绝对不会主动来找你来。

“脚跟立定之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于技能,自己奋斗,”不拼搏,不奋斗,永远不会成功,奋斗才有希望,奋斗才有未来。我们这群少年,始终坚信着自己就是成功的主人,这群少年用自己的奋斗让生命冲开了一切,向人生中迈开了第一步,虽然这只是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哪来以后的步伐呢?这就是那群在自己的青春中奋斗,永不言败的少年!

奋斗的青春,最美!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四

1978年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听着习总书记的讲话,脑海中浮现出改革开发这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从1978到2018,这4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波澜壮阔。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可以说是改革开发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们,给我们最直观的体会就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衣,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商品供应匮乏。衣服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是灰色蓝色的粗布衣服。再看如今,人们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我们不仅要穿暖,还要穿得光鲜亮丽。衣服样式不断翻新,新的材料层出不穷。

食,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买什么都离不开票:粮票、油票……那时候人民只求吃饱喝足,只有过年过节能吃上好的。如今我们的餐桌上菜品琳琅满目,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追求吃得健康,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几代人一起吃、住、生活,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是当时最常见的普通居民生活状况。而现如今,城市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应有尽有,农村也盖起了小洋房,屋内安装了暖气、空调,冬暖夏凉。

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们出行近一点的主要靠步行、自行车、驴马车,远一点就是公共汽车或者绿皮火车,有时一坐就是几天几夜。而现如今街道上车水马龙,铁路上昼夜不停歇,天空中飞机川流不息,这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方便着人们的出行,时空距离被几倍压缩。

新目标已经确定,新征程即将开启。让我们高速人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不忘高速人的服务宗旨,不断完善自我,共同挥写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五

聊起儿时欢快的记忆,却总也抹不去那样一些难以释怀的心酸。

上小学时,家离学校也只有不到1公里的路程,路程两个字似乎比距离形容的要远一些,原因就在那条路。所谓路,就是一条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其间还要跨过一条叫做古柳的小河,就是这条河,可没少让俺这些上学的孩子们遭了罪。当时,河上没有桥,只是为了便于人们行走,在河上搭了几根檩条,便成了“桥”。要是河里有水,还得由家长和老师接送。就是这样,还偶有学生落水。特别是下了大雨,河水猛涨,水位超过“桥”面,就得停学。

说起路,在70年代初,本村一个绰号叫“坏头”的,在吃鸡的时候,不慎鸡骨头卡住了喉咙,造成呼吸困难,急需抢救。但天不作美,碰上雨天,道路不通,几个邻居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他往公社卫生院赶,由于速度太慢,在送往医院途中就咽了气。还有更悲惨的,那时农村妇女生孩子大都在自己家里,无形中增加了母婴的危险性,也成为妇女一生当中的一大关口。村里有个叫斌的大叔,30多岁好不容易娶上了媳妇,家庭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偏遇妻子生产时大出血,就因为交通不便,造成救护人员不能及时赶到而身亡。时间虽已过去30多年,但这件事成了他们全家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

落后的农村交通,不仅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购销呼唤着交通,农业走向市场呼唤着交通,经济发展呼唤着交通。

近几年,上级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当年的“泥巴路”全部铺上了柏油,还通了客车,安上了路灯,昔日古柳河上的“浮桥”也改造成了群众津津乐道的“幸福桥”。提起路的变化,在家乡小学从教30余年的马年轮老师兴奋不已:“以前路孬的时候,没少吃了苦头。特别是遇到雨天,学生不是迟到,就是旷课,对教学影响很大,那时候天天盼着修路。现在各村到学校都通了柏油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真正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

路通之后,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大发展。从记事起,我们这个乡镇就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由于路不通,西瓜种植丰产不丰收,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现如今,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还把柏油路修到了田间地头。瓜熟的时候,操着不同口音的瓜商,直接把汽车开到瓜地旁收购,南来北往,络绎不绝。路通了,西瓜销售问题解决了,俺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摩托、汽车这些原来在城里才有的稀罕物件,现在村里也有了不少,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蹬上了三轮车、骑上了电动车。街两旁,你看哪年没有两层小楼盖起来?”村民王海乐呵呵的说着。

家乡的路在不断延伸,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抚今追昔,我由衷的感到:那路,就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鈅匙;那桥,就是农村走向繁荣的金桥!

两个主妇,两张餐桌,通过普通老百姓餐桌上饮食结构的改变,深刻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功的伟大历史命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俺娘还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中年妇女,有着农村妇女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她常说:“吃苦不愁,受累也不愁,一到饭点就犯愁。”愁啥,无米之炊呀。

记得,那些年我们张家庄大队第一生产队年人均分一百多斤的粗粮、一百斤左右的小麦,三百斤左右的地瓜和五斤棉籽油、七八棵大白菜。粗粮是什么,是玉米和红高粱,玉米很少,占不到粗粮的三分之一。我们家吃不上平均粮,因为我和三个弟弟都还上学,只能分人口(人头)粮。春天,吃猪肝饼子地瓜干,冬天,吃猪肝饼子加地瓜。猪肝饼子就是红高粱做的,颜色像猪肝,所以叫猪肝饼子,特别难以下咽。吃顿玉米饼子就是改善伙食,白面只能等到过节或来客人是才能吃到。炒菜不如说是煮菜,基本不见肉,老百姓叫什么“清水锅里钓鳖”。俺娘经常变着花样做饭。做的最多就是把地瓜干磨成面做面条吃。地瓜面没有面筋,下到锅里成糊糊,俺娘就把擀好的面条上锅蒸熟,然后再放到水里煮。村里的老百姓管这种面叫“鸡屎面”。因为面的样子又短又黑像鸡屎,故被戏称为“鸡屎面”。偶吃一次两次,改变一下口感觉还可以,可时间久了吃到嘴里一样的不想下咽。这就是我家餐桌上的全部“内容”,队里分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副食,罕见油腥。

我家就是全村的一个缩影,社员、尤其是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记得那年冬天,生产队里死了一头牛。生产队派人扒皮剔骨,把肉卖掉,就安排人煮牛骨。下午开始煮牛骨头,不到日落我们几个小伙伴都揣着一个瓷碗去排号喝老汤。到那里一看,院子里早已坐满了人,有老的,也有小的,有说有笑的等着喝老汤。那牛很瘦,那汤很清,人们却喝的津津有味,最后把碗舔的干干净净,才恋恋不舍的离去。这顿美食,至今难忘,可俺娘无论如何也给不了她的孩子们。

俺娘最愁的是管老师和蹲点干部的饭。那个年代老师和蹲点干部都吃派饭。管老师和蹲点干部饭,怎么也不会让他们跟家人吃一样的饭吧,总的有白面吧,要炒个像样的菜吧,菜里要有肉吧,或者有鸡蛋吧。如果不巧遇上家里没有白面,俺娘就拿着个面瓢到街坊邻居家借面;没有鸡蛋,就到街坊邻居家借鸡蛋,经常跑七八家才能借到一瓢面,一把(10个)鸡蛋。这时,俺娘如释重负,像完成了一次十分艰巨的任务。唉,我娘的愁,是无奈的愁。

俺娘也有不愁的时候。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彻底改变了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大包干后每年交足公粮后,我家小麦收入人均达到一千多斤,玉米一千多斤,另外地边地头还种了豇豆、绿豆等小杂粮。想吃啥就种啥,一年的收入能吃三四年呀。随之,我家餐桌上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天天白面馒头,隔三差五包饺子、擀面条,大鱼大肉已成家常便饭,那日子真叫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啊。但是,俺娘做饭有时还犯愁,她愁的是如何把饭做出丰富的花样,让全家人吃的更香、更好。俺娘说:“如今的日子真好,是天天生日月月年呀。”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者,把着胡子语重心长的对年轻人说:“吃水莫忘打井人。不要一边端着碗吃肉,一边把着筷子骂娘,忘了共产党的恩呀。”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的主厨我的妻,也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她继承了农村妇女勤劳能干的特质。她手能提,肩能抗,可一到做饭的时候也发愁。愁啥,她愁的是如何把饭做到荤素搭配合理,营养摄取均衡,家人吃的健康。

取消农业税,发放粮补、棉补、机补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地实施,这一新伟大的历史变革,使农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畜牧养殖、海产养殖、果品种植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棚蔬菜迅猛发展、遍地开花。市场上粮食类、肉食类、海鲜类、蔬菜类、果品类,副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任意挑选。随着米袋子、菜篮子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了改变,餐桌上的饮食结构,也由温饱型向营养、新鲜、健康、简便、快捷复合型转变。肉、鱼、鸡、蛋已是家庭常备菜肴,海参鲍鱼也变成了寻常百姓家庭餐桌上的“必选题”,多年不见的玉米、地瓜干、野菜、野菜小豆腐,成为引领人们减肥减脂、健康饮食的新时尚,并走进宾馆登上大雅之堂。

想吃啥,就买啥,买啥就有啥,烧菜做饭还愁啥。其实,不是说得这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日三餐讲究粗细搭配,注重营养,口味清淡。同时,还要吃饱吃好,“吃营养”、“吃风味”。作为主厨,我的老婆,她在做饭前是要费番心思的,甚至要提前打腹稿,想方设法把肉与菜,荤与素,粗与细,花样与品种等,调配合理,营养均衡。目的就一个,让家人吃的可口、吃的健康、吃的有营养。呵,我妻的愁,是幸福的愁。

我妻还真有愁的时候。与其说愁,倒还不如说是怕。她怕不小心让家人吃到地沟油,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以及不达标副食品。现在不用怕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于2021年,制定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了法律的保驾护航。

千道理,万道理,让人民吃饱吃好是硬道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彻底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和世界奇迹。取消农业的皇粮国税,还利于民,让利于民,惠利于民,切实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国人民实现了小康,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这一举世惊叹的成绩,是我国改革开放之花,结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之果。这一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意、执政为民的伟大贡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个结论无比正确。

《致敬改革开放重温光辉岁月》40周年大会观后感。

在12月18号上午,有幸观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直播,观看此直播过后让我更加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今后发展的目标。让我受益良多,也让我感悟颇多。

在此次直播中,介绍了许多对国家发展具有促进意义的人。他们有许多都已逝世,但我相信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必定为人们所熟知且不忘。还有部分都已为老者,他们的头发已花白,身躯也已佝偻,但仍坚持为祖国奉献,光这份精神就足以让人们学习与敬佩。期间还介绍了几名军人,当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奖章时,所有人都发出来惊叹,可见他们为祖国建设做了多少事。这些功勋也代表了他们的付出与心血,更是他们的骄傲。其中也出现了非常熟悉的面孔,譬如李谷一以及袁隆平老师,相信人们对他们都是非常了解与熟悉的。看过春晚的应该不会忘记李谷一老师的歌声,她见证了新祖国每一年的成长。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为全球所熟知的,因为他的发现与发明养活了全球各地多少万人,没有他可能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随后习近平主席还为各位颁发证书,以及进行演讲,总书记讲明了新中国发展近40年的发展历程,并点明了当代中发展中适应方法与策略。当代中国新青年也需要学习当代新思想新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更为全球所熟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已逐步提升,在世界的舞台上话语权也越来越大。相信只要有着坚定的目标与信念,我国定会发展得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六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庆典于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洛浦县各驻村(社区)工作队积极组织各村(社区)工作队队员、村(社区)干部及农牧民群众等3万余人,集中收看大会现场直播,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感受改革发展巨变,汲取奋斗力量。

回望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既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更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充分认识伟大成就、深刻把握珍贵启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这不仅是对党和人民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更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

恰尔巴格乡加依托格拉克村支部书记麦麦提阿卜杜拉·艾克热木看过节目之后激动地说:“我们国家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给我们普通党员群众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蓬勃生机的时代,让我自己有幸和加依托格拉克村村民一起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果。我坚信党和国家掀起的这场影响世界的伟大革命是正确的,我本人也会不遗余力的地支持各项改革政策,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山普鲁镇布拉克村第一书记马拜提·阿孜说:“今天最让我难忘的一段话,就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受累,在改革中坚持初心,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群众代表图如普·克热木说:“我是村里的老人儿了,也是见证了这40年的一代人,在这40年来我们的日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日子过的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国,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40年的众志成城,40年的砥砺奋进,40年的春风化雨。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能够成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七

20,《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基于这个背景,结合近年来我们所做的研究,在1月的省政协大会上,我提交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提案。

没想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重大部署,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不到三年间,国家三次点名深圳,赋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我真心感到激动和兴奋。随后,我在205月和11月,先后在市民文化大讲堂、市政协委员讲堂,做了“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公益性讲座,在12月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应邀就海洋文化软实力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在前不久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期盼:

“回顾往昔,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用40余年城市建设与特区发展的成功实践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完成从0到1的历史性飞跃。展望未来,通过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30余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深圳将成功翻越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的三个目标山峰,完成从1到n的历史性飞跃,继续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昂扬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跃升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世界瞩目。作为一名学者,为能够在参加工作不久后就参与到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并伴随特区成长而感到自豪;为能够以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外代表人士等身份,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感到自豪;范文参考网手机版为能够以政策宣讲成员、媒体受访人员等身份向国内外宣传、推介深圳经济特区而感到自豪;更为能够以深圳市民身份,伴随深圳经济特区一道成长而感到自豪。

过去40年里,深圳一路乘风破浪,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

·由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成为年均gdp增长最快一线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

·曾经人烟稀少,现在成为年均新增人口全国第一,年轻人比例全国居首;。

·从科技荒漠变成一个孕育出了华为、腾讯、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绿洲;。

·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100%实现城市化;。

一路走来,深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里,其中有一抹生动的缩影是属于通信行业的。

40多年来,从“有事call我”到5g引领,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信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已步入5g时代,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速度比4g快了数十倍。5g网络下,一部蓝光高清电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载完成;vr/ar技术也变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处家中只要戴上ar眼镜,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兴奋的是万物互联,未来不仅是电子设备之间,家具、汽车、建筑等可以互联对话…..

在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征程中,深圳电信作为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断超前发展,完善网络、技术、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深化通信行业在政务民生、企业发展、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深圳电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万个5g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建成一张室外全覆盖、重点区域室内深度覆盖,具有竞争力的5g网络,全网实现独立组网(sa)制式。同时持续完善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南山双创园、福田cbd、坂田科技园区、宝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区、前海自贸区等示范区域的5g精品网络覆盖。

在5g应用创新方面,已涌现出全国首个5g智慧政务大厅、全国首个5g办税服务厅、全国首个5g智慧庭审等一大批5g应用,“5g立体巡防智慧警务”收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移动互联创新先锋奖”。目前,深圳电信在全市拥有58个5g应用精品体验厅,可供广大市民随时到体验厅近距离体验最新5g应用。

深圳电信加速以5g领衔的“新基建”,进一步赋能深圳经济发展,丰富各类产业应用及服务,为加快“数字深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5g赋能,未来可期!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八

深圳市,位于中国广省,对深圳发展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以前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渔村,人们靠着打鱼为生,1979年建市前的深圳,不过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两条水泥加起来不过2公里,一条叫人民路,一条叫解放路。但是因为一位老人,这里经过一场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他依然成为现代化发展最快的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豆花问答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10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特区不特”的担忧。21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gdp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40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

有人说深圳是鹏程万里而掠不过的海,深圳人是扬帆逐梦而永不放弃的海盗。

而局长喜欢把深圳叫做绽灵之境,为什么?因为:萦萦之际,百花绽灵。通灵之花,亦如梦想之花,飘荡且悠扬,孤独且断肠。

40年孕育出的深圳,它显得很年轻又很单薄。年轻到整座城市宛如一所大学,单薄到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熙攘之间,似梦似幻,它承载着太多年轻人的梦。

除了楼花和韭菜花。水花、浪花!还有梦想之花!40年的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培养基里,像一个实验室里惊奇结果,像一个历经沧桑的人。

南下,对于上一代的中国人,犹如一场张扬反叛精神的梦。伴随摇滚乐手旋律与低吼,“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所有放弃一切安定的日子去南方的勇气,都是为了实现追求激荡人生的那种感觉。

命运像一只手,牵引着逐梦者朦朦胧胧地走。老家伙总会告诉新来的你:来了都是深圳人。哲学家道森有句名言,“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框定它的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

显然,深圳的文明还在施工中。但我们又很幸运,在慌张的工地里捡到了“镀金的瓦片和砖头”。还在为深圳添砖加瓦。

其实深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里那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了。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深圳已经有40年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就已经为这座城市打磨出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化。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奋斗,没有家人照顾,没有宗族牵绊,人们必须发展出新的社会结构来实现过去由血缘构成的生活保障。

40年的成绩从渔村到国际都市。

都说评定一个城市,上至文化底蕴,下至平民。gdp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的根据,帝都、魔都、羊城的历史悠久而又长远,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湾孕育的新生儿,而这座年轻到你无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欢别人称深圳为鹏城,因为古人云:鹏程万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说到深圳的企业,人们总会提起: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创维、这些王牌企业!仅仅在粤海街道办就拥有上市企业83家企业园区169个,产业楼宇318栋众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诞生!

最能直观表达一座城市经济的是这座城市的gdp,从1979年的1.96亿到2019年的2.69万亿,gdp足足翻了12000倍!就在去年,超过了新加坡,位列全球21名。

深圳电子。

很北、很华、很强。

华强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两边看,会看到华强电子世界和赛格电子市场两座深圳电子业的标志性建筑。随便走入一家,你就会震撼于中国电子产业的物质之丰富,从usb接口到成品电子烟,甚至比特币矿机,无所不包。

当年,靠做dvd起家的台资电子企业联发科发布了一种mtk芯片,把mp3、手机芯片、照相机、收音机、触摸屏全部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同一快芯片上,让造手机变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创厂商只需要加上电池和外壳,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机。手机初创厂商的投资额从几个亿一下降到了数百万。深圳迅速抓住手机市场,一路绝乘,发展至今!

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竞争,已经几乎是深圳手机品牌之间的“内战”了。

这一点,宝安机场里满墙的手机广告就是一个证明。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机产业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撬动了另一些领域,带动了整个深圳的产业生态,一起走到了全国前列。

自然地,深圳因此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焦点。

自1999年起,由国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交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0届。

在这个号称“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展会上,每年都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逾万个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叹为观止。

世界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将在这里完成交易、落地,推动深圳新一轮的大发展。

每年,数万个“高精尖”项目都会亮相深圳高交会。2015年“中国无人机大会”落地深圳高交会,希望借此可以将深圳打造成世界无人机之都,现在,深圳已经做到了。

2014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了3万家,其中大部分和电子产业相关,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绝技,它们构成了深圳手机零件供应的基座。但终端的整机企业却并没有能力了解每一家小供应商,供应链企业就在这当中穿针引线,为整机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小供应商。

在高科技制造业长期的打磨下,深圳供应链企业的经验和水平,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深圳人的爱情。

1300万深圳人心中有1300万个深圳。

在深圳,你可以对年轻人说单身...,但绝不能对ta说发不了财!深圳人不谈恋爱,一心只想发财,白天写字楼,晚上街边愁。诗和远方,酒与边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写字楼那方!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

除了发财,深圳人还想做的事:买房,毕竟在深圳买了房的人,都发了财!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只要我一直单身的够快,深圳的房价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够晚,黑眼圈黑的够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时间管理大师在线理财。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个城市都有歧视指南,但在深圳没有歧视,只有“鄙视链"。

最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马上就要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每一个十年都是发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梦者的青春。提前祝愿深圳四十周年快乐,愿不忘,励励前行!

四十周年快乐!我的深圳!

2020年8月26日,一个周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旧在深圳挤地铁,赶在9点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也许是房东要涨房租了,也许是老板给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或者是家里来的催婚电话,但无论如何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了。

深圳地标,平安金融大厦。

那些40年前去深圳的年轻人去哪里了?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回归田园,重新躬耕于田园,帮孩子们带孙子,离开深圳,但是关于深圳的记忆历久弥新。

在村头的小卖铺门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顾过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过深圳的人。他们不是在工厂工作就是在建筑工地工作,他们说“那时的南山都是工厂,罗湖才是最繁华的地方”,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区,房价20万/平,互联网上深圳湾一号豪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揽山阅海,无敌海景,诗歌是诗歌,生活是生活,而罗湖被老旧房屋占据,房价倒成了价格洼地,在关外的龙华变得阔了起来,深圳北站附近的房价都要10万/平了。

深圳的这些已经与这些人无关了,他们当年从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车,不安迷惘又充满斗志。第一个难题就是暂住证,当年深圳查暂住证查得很厉害,没有的话就会被遣送回原籍,而办这个证对很多人来说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个难题就是社会治安比现在差很多,黑社会勒索时有发生,所以80、90年代严打,穷就会出问题,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穷的话命就不值钱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讯不方便,几个月收不到家里来的信息,特别思乡、思念亲人,发电报有字数限制且价格不便宜,有人舍不得,所以当年大江南北的思乡歌很流行,费翔的《故乡的云》歌词中的“我曾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写照。

绿皮火车。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农民工,他们一年到头十分辛苦,过年回家还要交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很重,现在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个事了,中国农民苦啊,农业税直到2006才全面取消。

深圳已经40年,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已经垂垂老矣,没有人后悔去深圳,因为去了还有成功的可能,在大山里、在乡间地头如何实现人生的抱负,更实际的是要养活家人,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深圳早已天翻地覆,从东南一隅的小渔村,成为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新一代年轻人过得比过去好,但依然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房价高物价高生活压力大,但是深圳给了一个大家实现梦想的机会,深圳有一个地铁站名字叫“翻身站”,还有创业一路创业二路。

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重大措施》,要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探索、走在前列,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深圳被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了重大责任、重大使命。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在强化政治自觉、加强思想引领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上下功夫求突破,在追求更高更好更优更强上下功夫求突破,切实肩负起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重大责任、重大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全省的大事,必须举全省之力,像当年支持深圳创办经济特区一样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省市联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深圳实现“五个率先”——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全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省里加强领导、科学指导、有力支持,深圳发挥好主体作用,各市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共同履行重要职责,一起展现担当作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一定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关乎全局的大事,必须处理好与其他重大战略部署的关系,协同推进、共同发展。要按照省委全会的部署,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是战略“双区”,必须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圳和广州是广东“双核”,必须以同等的力度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打造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核一带一区”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必须加快珠三角优化发展步伐,发挥大湾区主阵地、对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方阵作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化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协同发展,打造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融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为广东创造了许多重大历史机遇,全省上下要牢牢把握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振奋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回首深圳过去的40年,特区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始终雕琢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人民”二字;深圳人的奋斗目标与,永远牢记着民生福祉。

这是一座创造奇迹的活力之都,“深圳速度”一直以来都被外界称赞。与深圳的经济实力崛起同步成长的,是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他们汇聚到这里,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来了就是深圳人,心安处即吾乡。民生安稳,可保心安。大家带着各自的向往在这里风雨兼程,就是为了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住有宜居——截止到今年,全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供应3.2万套。完成居民优质饮用水管网、市政中压燃气管网、管道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新建及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剩余40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病有良医——今年起,深圳成立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构建立体化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市民基层看大病将享同质化医疗服务。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学有优教——今年,深圳高质量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32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万个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80%,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50%。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出行有质——四十年以来,深圳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今年优化调整85条以上公交线路,改善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治理交通拥堵节点100个,打通断头路15条,新改扩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环境优美——今年深圳新建、改造提升公园30个。通过经济鼓励等措施,淘汰老旧车6万辆。推进深圳河、茅洲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线240公里碧道建设。

除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就业方面,深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就业保民生、减负担保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成效显著;在基层服务方面,深圳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便民利民等机构的建设,推出各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延期办、线上办,让市民少跑、不走冤枉路。同时让便民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便利的日常生活服务。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在全力做好全市各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学校开设“空中课堂”,确保“停课不停学”,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手抓科学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深圳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深圳率先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惠企16条);为了促进消费,深圳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多措并举挖掘消费潜力,全市各区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复苏,提振消费信心……复工复产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民生建设的“基石”。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才能进一步推动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

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劳有厚得;政府善治、体制保障;产业高校、优秀文化;青山绿水、碧野柔光……四十载砥砺前行,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不忘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人来闯”,渐渐地变成“人人栖居”,深圳坚持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便是人们在这座城市深深扎根最好的证明。

面向未来,深圳必将再闯三关闯出新高地。

纵观四十年发展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每跨出一步,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要在一片高原之上再攀高峰,深圳未来的发展还需再闯三道关。

四十不惑!于个人而言,四十已是壮年;于深圳而言,四十正青春。

这是一个一出生就开始奔跑的城市,一个“闯”字融入了他的奔腾的血液,以奔跑者的姿势闯出一条生路,闯出一条新路,闯出一片光芒四射的美好前景。

40年前,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场”,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深圳画出“三步走”的路径图: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再到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纵观四十年发展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每跨出一步,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要在一片高原之上再攀高峰,深圳未来的发展还需再闯三道关。

第一道关:改革再闯新禁区。

从一个边陲农业县一跃而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因改革而兴。

犹闻蛇口响起的改革“开山炮”,以打破“大锅饭”的勇气,迸发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强音;犹见特区第一座商业楼宇的崛起,以推行基建工程招标制创造出振奋人心的“深圳速度”;犹记得“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洪亮的响声,冲开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这一法律禁区,促成宪法的修改……深圳以一往无前的斗志、敢为人先的精神顽强地冲开原有的藩篱,获得追赶超越的加速度。

1987年12月1日下午,深圳房地产公司经理骆锦星(举11号牌者)以525万元的价格,获得市政府拍卖的一块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当“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五大战略定位赋予深圳时,深圳犹如有了向最高峰发起进攻的高远目标,这个城市有了登高望远的强劲动力。如何将“五大战略定位”与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缝对接,如何在2万亿元经济总量规模的高位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如何将超过2000万管理人口的城市有效提升管理治理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深圳已到“高位过坎”关键阶段。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发展面前的高山和险滩,化解矛盾,超越自我,过去靠的是改革,如今深圳仍然需要改革来破题,继续在思想解放上做文章,让各种思想的种子、理论的火花碰撞交融,催生更多加速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全面深化改革启迪智慧,探路导航。

第二道关:开放再闯新世界。

深圳因开放而兴。

开放,让深圳拥有了与全世界打交道的机会,拥有了放眼世界的眼光,熟悉了与世界接轨的规则,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

历史赋予了深圳更宏大的目标,更伟大的使命。要完成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影响力的目标,要成为全球的标杆城市,深圳还需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中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开放的广度、深度、高度上再上层楼。

第三道关:创新再闯新高地。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因创新而强。

回望过去,创新已成为深圳发展的基因,渗入血脉。

一系列的数据和成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引擎。目前,深圳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深圳gdp增速在一线城市中稳居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多年来保持在30%以上;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已经是15连冠……如何突破“增长的极限”,深圳需要站在过去4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工作人员介绍妈湾智慧港。深圳特区报记者何龙摄。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凝聚全世界高端人才和团队到深圳创新创业,深圳需要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弯道超车”。

高新突破,基础科学很重要。在一些前沿领域领先发展,深圳惟有突破一批基础科学的瓶颈,获得一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方能收获更多“硬核产品”,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创新突破,需要有宽容失败的机制。创新常常和失败相随,如何创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树立容错的导向,探索“为失败买单”的合理办法,才能为勇于创新者解除后顾之忧,凝聚起更多的创新力量。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永立潮头,敢为人先,深圳大胆地往前闯,定能闯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美好未来,示范中国,标杆世界。

最动听的城市情话:“来了就是深圳人”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全国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没错,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应该具有许多气质,而在这些气质里最引人关注的“海纳北川”的包容。

朋友在深圳工作生活快20多年了,以他的才华和目前所具有的财力,完全可以选择到其他大城市过另外一种生活,然而他总是以“这辈子就待在这里了”表达对深圳爱的执着。朋友也和千千万万深圳人一样,本不是深圳人,但从来了深圳的那天开始,就已是深圳人。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全国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没错,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应该具有许多气质,而在这些气质里最引人关注的“海纳北川”的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所彰显的,正是深圳大气包容的城市精神。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谁都希望能得到这座城市敞开胸怀的包容和接纳,而深圳有的是包容。今年大学毕业的小徐,不仅通过网上投简历,在深圳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而且通过“i深圳”app,只跑了一趟就完成了入户登记。“来了就是深圳人,没想到成为深圳人这么简单轻松。”小徐重复着不少外来者的赞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深圳连着一长串的鲜明符号,改革、创新、开放……先行、示范、标杆,但支撑起这些符号的永远是人才。从建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到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而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各地年轻人选择来此奋斗、扎根,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相交融。好多人带着激情而来,来了就不愿意离开,来了就真心守护守候。最可宝贵人的因素在这座城市有力激活并且强劲释放。

深圳持续铺设厅堂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服务窗口,使群众能够自助办理业务。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在深圳演绎“圳”是“正”和“真”。所谓“正”,就是正在,无时无刻。用创业奋斗者的话说,这里有着最适合创业者发展的土壤,各种围绕人才引进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执行兑现随时在路上。所谓“真”,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既然承诺的就要真兑现,就要用行动说话,让“深爱”、“圳等”变得更加可以触摸。

没有足够的重视,就难以形成极大的包容。每年的11月1日是《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规定的“深圳人才日”,是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节日”。正因为够重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包容接纳早已进入“秒时代”。2018年6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2019年2月将“秒批”改革扩展到在职人才引进、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引进。

一座城市够不够包容,外来务工者最有发言权。而在深圳,包容体现在外来务工人员与市民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外来务工人员切身感受到“子女上学、医保,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没有户籍限制,今年4月起深圳面向在全市居住、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发行颐年卡,可享受免费进入公园、景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等敬老优待。外来务工人员,符合条件者可被纳入保障房体系,其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如今,这座城市还在想方设法弥补短板,目的就是要外来务工人员充分感受到,差别进一步缩小,在某些方面甚至没有差别。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一路走过,始终流淌着开放包容的血液,迎接着每一个寻梦人的到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包容,而包容也成为推动深圳城市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数千万人奔涌而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发展奇迹,这就是包容的力量。

太爱你啦,“来了就是深圳人”。

当年靠勇气与魄力如今需要智慧和眼力。

有人说,深圳是一个既没有本地人,也没有外地人的城市,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也正因此,长期以来,深圳不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南下逐梦。这些逐梦者,成为深圳得以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多数来深建设者的感受中,包容、公平、自由的环境,是深圳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深圳最亲民的表现,而这些,都是深圳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的养分。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还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舆论指出深圳的改革锐气不复当年,创新力度也有所减弱。不可否认,当年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如今已经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

如今的深圳,多了两个重要的使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完成?如果说,当年深圳的改革凭借的是勇气和魄力,那么在今天,或许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眼力。

过去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在于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若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继续改革创新。去年8月,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深圳提出了“法治城市示范区”定位,强调“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这显然给了深圳更大的立法权和制度自由度。而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可用好特区立法权,在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市场制度设计等,加速推动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正循环,继续保持创新驱动标杆城市的地位。

其次,深圳需要在空间扩容上继续发力。无论是房价高企,还是产业外迁,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土地空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虽然当前深圳无法在行政区划上作调整,但却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和经济联系,比如打造产业转移阵地、城市飞地等,不仅可以缓解现有城市容量过大的压力,还可以打造经济圈,在实现多赢的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筹码。

最后,深圳还要在区域合作上继续做文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的牵引下,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群,但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落地之后,作为珠三角东岸的中心城市,深圳更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城市之间资源统筹配置的能力,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实现各个生产制造环节的分工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共同体。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80年代,深圳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61.46%的速度递增。1998年,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达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而在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才只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当人们在为深圳将失去政策优势而担心的时候,深圳人却以增创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的辉煌业绩,再次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列。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圳人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的信息量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生命力的产业。1992年后,一股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环渤海、中西部加快了奋起直追的步伐,许多地方吸引外资的政策比深圳还要优惠,一些“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5年,一向关心深圳特区事业的江泽民总书记给深圳人提出了一个大课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时隔不久,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

90年代初期的深圳,不仅面临着众多强手在人才、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而且自身内部出现的一些因素,也在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圳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站稳“排头兵”的位置,就必须扬长避短,搞别人不能搞、不合适搞或没想到要搞的产业。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这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

在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深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增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纪门槛时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0年,深圳市党代会作出了“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决定。

之后,相继于1991年8月,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3年6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到去年2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条),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998年6月,在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深圳的意义作了精辟、高度的概括。他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深圳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及时和正确的。

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智力资源,金融资源,生活发展环境,深圳全都有。

1997年1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吉本斯率领美国政府科技代表团来到深圳进行实地考察。离开时,他说:“发展高科技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资源;要有相应的财力和金融资源;还要有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三个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对深圳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使初来深圳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惊喜,深圳成了海内外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之一。开发科技公司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科兴公司几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太太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看不出与美国有什么两样。”

美国纽约赛博投资基金在深圳筹建了一座中国内地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因为深圳有市场,有资金,有人才,在政府政策和领导战略观念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园区总经理陈衡六这样解释他的选择。

深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近万名各类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场流动,为深圳各个高新技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

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名牌大学毕业的一两千名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不愁找不到人才,也不愁落户指标不够。深圳市政府为他们招聘人才一路大开绿灯。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不同地区的人才,带着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到深圳,使深圳成了一座孕育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机制的大熔炉。深圳人特别易于接受新事物,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能够迅速崛起的良好人文环境背景。

几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恰恰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以计算机为例,深圳约有1500多家配套工厂,生产除芯片以外从机箱、板卡、接插件、显示器到磁头、硬盘驱动器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部件,年配套能力在2000万台左右。深圳的产业配套优势,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深圳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但更是一种风险高、投入高的产业。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外汇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资金拆借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发达。比较齐全的金融工具,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

深圳还在国内最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制订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少。

此外,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深圳又能借助香港的资金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长城公司、开发科技公司等都不同程度地从香港筹集资金用于发展自己的企业。

香港的国际信息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也可以使深圳获得各种科技研究与开发所需的信息、原材料、原器件和技术资料,大大缩短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时间,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成本,并保证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通过香港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切,都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形成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这几年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与这些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开拓,努力创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机制和体系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形成了一个共识: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在这种共识下,一些重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迅速提上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得到解决。

深圳目前已建立起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制定前瞻性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通过制定规划、投资导向或扶持政策,及时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的发展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深圳立即作出反应,于当年10月推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推动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随后又出台了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22条》,起到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作用。二是改革、简化政策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723项减为305项,从而能快速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深圳还建立了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政府职能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针对深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少、本地科技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深圳扬长避短,通过大胆创新,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深圳特点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的技术开发体系。

深圳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培育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大力扶持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推动了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圳的企业已与国内的200多所大学、几百家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近年来进一步提高了与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层次,将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向内地延伸,在内地设研究开发机构,迄今这样的机构已达几十家;而像康佳、华为、中兴通讯和开发科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则把研究开发机构设到美国硅谷去。深圳通过“借脑子”的办法,使国内外几千名科技人员在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多年来,深圳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企业倾斜。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开发机构中,属于企业创办的有477家,占91.7%,全市的研究开发人员中,有90%集中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的投入主体,1997年全市研究开发经费的81.86%来自于企业,1998年129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经费18.68亿元,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90%以上;1998年,全市申请专利2093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的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多个门类,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不可能也没必要贪大求全。深圳的选择是:优势优先,扶持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在制定《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明确了“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大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依据自身发展情况作出的正确选择。

1996年,深圳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一批重点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名牌产品)。根据这个战略,深圳将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华为、中兴等2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19个创名牌高新技术产品,并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等方面向进入“三个一批”计划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倾斜。计划实施以来,每年科技三项经费的60%以上投入到相应产品、企业、产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化、产权多元化,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知识资本价值实现途径的一项大胆创新,也是深圳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1995年开始,深圳就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科技开发奖励制度等,在实践中找到了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资本价值的实现途径。目前,全市已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推行员工持股经营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300多家民科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经营,出现了一大批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深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给深圳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对深圳的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城市建设、企业管理、传统工业等等,都带来了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深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说1992年前深圳是以改革开放、敢闯敢试而引起举世瞩目的话,那么,从那以后,深圳是以一大批响当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叫人刮目相看。华为、科兴、希捷、开发科技、安科、比亚迪、澳沃、中兴通讯、赛格以及它们生产的sdh传输系统、磁共振、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等产品以及08程控交换机、10程控交换机等一批名牌产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市场上,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

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深圳寻求合作伙伴,安家落户。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强及大型跨国公司已有50家在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带动了深圳的产品出口,促进了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给深圳培养了人才、带来了信息,加快了深圳走向世界市场、成为国际性城市的进程。

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加快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管理模式接轨的步伐。一些参观过华为、科兴、开发科技等公司的客人们说:“这里的厂容厂貌、管理方式与国外的现代企业没有什么两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明显地提高了深圳人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加快了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步伐。在深圳,学英语学电脑已蔚然成风,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5万户。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在一个无形的层面上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推动了整个城市社会文明的进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喊了多年,可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深圳的经验表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压力,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对知识与人才的传统看法,迫使人们自觉地去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已经成为众多深圳人的共识。

在深圳,几乎每一个对技术工人有需求的行业,都有长期或短期培训班在面向社会招生。一家规模较大的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人说,他们开设的培训项目多达90多个,经常性项目也有30多个。据劳动部门统计,去年,深圳约有10万人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两万多人参加了技能考核。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的正确战略抉择。

我们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成功,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人们认真借鉴和思考的: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是领导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千万不能丧失发展机遇。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短短10年间便成为深圳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关键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走势,正确地分析了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适时作出了转变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抉择,有计划地收缩了在当时发展势头很好的“三来一补”企业,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历史机遇,作出的一个适当的战略选择,显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的眼光和魄力,显示了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领导能力。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切忌“赶潮流”,搞“一窝蜂”。深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之所以能一直明确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不动摇,是因为充分分析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正确地利用了这些条件。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虽然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但并非哪里都可以上这样的项目。深圳之所以能发展这些产业,是因为它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免重蹈过去我们一窝蜂搞“经济开发区”,上“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的覆辙。

第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的英明正确。深圳近10年来,尽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每一届班子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要占一席之地等论断都有坚定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始终未变,决心始终未动摇,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收获期。

第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要让企业成为主角,政府不要当“婆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有一个明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政府在与企业打交道时,要淡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

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看,企业已的的确确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科研成果在企业、人才集中在企业、筹措资金为企业,选择产品由企业,开拓市场帮企业。政府逐渐由计划经济中的主角演变成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配角。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深圳的政府和企业的角色意识都很到位。这就是深圳为什么能冒出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重要原因。

我们相信,一个崭新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将会迅速出现在祖国的南疆!

回眸春天故事谱写发展新篇。

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8月26日将迎来30周岁生日。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3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在罗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3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十九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一个新征程再出发的闪亮起点。那你知道2020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观后感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观后感最新五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过去40年里,深圳一路乘风破浪,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

·由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成为年均gdp增长最快一线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

·曾经人烟稀少,现在成为年均新增人口全国第一,年轻人比例全国居首;。

·从科技荒漠变成一个孕育出了华为、腾讯、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绿洲;。

·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100%实现城市化;。

·全国营商环境的城市,中国创新力的城市,城市竞争力全球第五,世界一线城市……。

一路走来,深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里,其中有一抹生动的缩影是属于通信行业的。

40多年来,从“有事call我”到5g引领,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信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已步入5g时代,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速度比4g快了数十倍。5g网络下,一部蓝光高清电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载完成;vr/ar技术也变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处家中只要戴上ar眼镜,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兴奋的是万物互联,未来不仅是电子设备之间,家具、汽车、建筑等可以互联对话…..

在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征程中,深圳电信作为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断超前发展,完善网络、技术、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深化通信行业在政务民生、企业发展、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深圳电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万个5g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建成一张室外全覆盖、重点区域室内深度覆盖,具有竞争力的5g网络,实现独立组网(sa)制式。同时持续完善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南山双创园、福田cbd、坂田科技园区、宝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区、前海自贸区等示范区域的5g精品网络覆盖。

在5g应用创新方面,已涌现出全国首个5g智慧政务大厅、全国首个5g办税服务厅、全国首个5g智慧庭审等一大批5g应用,“5g立体巡防智慧警务”收获2019年度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移动互联创新先锋奖”。目前,深圳电信在全市拥有58个5g应用精品体验厅,可供广大市民随时到体验厅近距离体验最新5g应用。

深圳电信加速以5g领衔的“新基建”,进一步赋能深圳经济发展,丰富各类产业应用及服务,为加快“数字深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5g赋能,未来可期!

在40年前,一个尚无人知的小渔村,在40年后竟然成为家家户晓的国际大都市。这小渔村、国际大都市说的就是深圳。

深圳,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深圳,一个科技发达、迅猛的城市!深圳,一个充满朝气和阳光的城市!

以前,能够代表深圳的建筑物只有上海宾馆,现在地王大厦戴上了这顶“皇冠”。以前,在一条条水泥路上,可以看见发臭的垃圾和乱摆摊的小贩,现在一条条行人道上,不会再看到发臭的垃圾和乱摆摊的小贩,只会看到带着微笑的清洁员、行人。以前,的楼都是矮矮的平楼,而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高楼大厦。

爸爸曾经跟我讲过,以前深圳的人都很穷,连吃一碗粥的吃不到,我想到现在的深圳人人都有车有楼,消费能力都很强。我根本想不到深圳以前穷的样子。今年是深圳40岁的生日,科技发达,追的上世界的脚步!

让我们记住深圳的历史,记住我们奋斗拼搏的足迹!

让我们畅想深圳的未来,畅想我们光辉灿烂的未来!

上个世纪,深圳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转眼之间,深圳已发展为科技发达的城市。高科技等让人感到深圳的方便,也让人感到深圳的美好。

可是,我们在享受城市美好的时候,有无发现天不再那么湛蓝了;花、草、树木渐渐少了;响在耳边的不是鸟鸣,而是从工地中发出的“隆隆”声。有一次,我读了一篇童话,题目是《失踪的森林王国》。这篇童话主要讲述: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森林王国。这王国有一条法令:“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连王子也不例外。老国王去世了,新国王上台了。有一天,一个客人给了国王一张图纸,让国王建大厦、工厂。国王觉得很有趣,于是将森林王国的树木全砍光了,建了高楼大厦等建筑。开始,人们觉得挺新奇的,可好景不长,森林王国发生了:雨灾、大旱、沙尘暴……将森林王国消灭了。

从以上方面,我要给深圳提几点建议:

1.缩小建筑物开发的规模。因为建筑物开发规模过大,会导致植物没有生长空间,从而引发水土流失。

2.要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如果汽车尾气在空气中过多弥漫,会影响空气质量并产生酸雨。

3.多栽种树木。树木可以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空气中的废气。

4.循环回收纸张。可将废弃的纸制品循环加工,制造成再生纸,这样就可以减少砍伐树木。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需要我们去将它创造得更美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好环境,就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开始。赶快行动吧!

我出生在泰国曼谷,归来落脚的第一座城市就是深圳,一直到现在,深圳是我的根。她是我平静生活的水面下复杂而多元的一切。我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这儿度过的,从牙牙学语、识文断字到如今的提笔成文,都没离开过深圳。

小学一年级时,妈妈就帮我规划好了要考的初中——四大名校。为此我们全家人付出了诸多努力。别的同学放学嬉闹时,我在补习班里疯狂刷题;别的孩子泡影吧时,我在舞蹈室里忍痛苦练;别的伙伴半夜游戏时,我仍在黑白琴键上一遍又一遍地弹奏名曲……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书法、舞蹈和作文的一个个金奖,这些努力曾让我为学校争了光,也为深圳长了脸!

小升初时,我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上完学校的课后我还在各种培训班里冲刺。你经常能看到我和妈妈在五六个地点来回奔走的身影。深圳各大名校的选拔和比赛历练了年幼的我,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深圳实验!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那种自豪感与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科技发达,充满活力的深圳给无数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事贸易的爸妈自然也就成了直接受益者,他们在这里掘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有爱心有智慧的妈妈经过多年的操劳,很快在深圳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家。正应了那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

暑假期间,爸妈为激发我的求学梦想,他们又带我去参观了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一进门,这所学校的现代化建筑以宏伟的规模、非凡的气质就深深吸引了我。由此,我情不自禁想到,深圳从一个小渔村短短三十多年就发展成一座现代化都市,这其中经历了多少人的艰苦奋斗啊!

导游姐姐耐心的解说,使我不仅感受到了港中大(深圳)这所学校丰富的校园生活,更体会到这里的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深圳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的仰望。后来,我和游伴们还参观港中大实验室,那里的女老师为我们介绍仪器时,表现出对事业无比的热忱和自豪,她讲解各种化学仪器和知识时眼里的光芒,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参观完大学走出校园时,我更深切地感悟到深圳这座壮美的城市的伟大,她正以非凡的速度创造着科技和生活的奇迹。

君不见,深圳高楼林立,那是钢筋水泥的堡垒;深圳车流飞驰,那是永不停歇的奔跑。人们正从五湖四海奔来,跨过千山万水,来到这一方热土寻求一处扎根之地。

十年前,我的爸妈如是;十年后,深圳学子亦如是……。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也深爱着我的深圳,爱这座哺育了我十几年,日新月异又四季如春的城市!

大美深圳,我的呼吸与你同在!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40年来深圳高速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这离不开每个区的大力加持。

从1985年成立以来,华侨城人不断在创造、创新、创想的求索道路上坚韧前行,产业布局从深圳“大本营”迈向全国60余座城市,为人民美好生活持续赋能。新时期,华侨城在深圳以大战略、大资金、大项目为发展思路,投资建设了“8+1”重点项目,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贡献华侨城力量。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华侨城也在深圳龙岗区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大湾区”的数字创业产业基地将呼之欲出。

从2020年4月起,深圳市龙岗区就组建了工作协调机构,对甘坑新镇项目推进工作进行统筹指导。下一步将重点围绕甘坑客家小镇、华侨城v谷数字创意产业中心、华侨城故事创意园、甘坑新镇优化提升四大重点项目,由文化集团会同龙岗区、吉华街道两级政府共同推进项目的产业引导、规划建设、环境提升等工作。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二十

坐上时空的穿梭机,我回到了40多年前。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一间间小瓦屋,一条条浑浊的小溪……这就是我们的老深圳。40年前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那时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名牌汽车。那时的东门是“垃圾厂”各种各样的垃圾随处可见,臭气弥漫了整个东门。

那时的蛇口是一个村庄,它的东边是街道,交通十分落后。妈妈告诉我,现在的地王大厦附近的深南东路与解放路的交界处,常有耕牛走过。直到改革开放前,买肉都是要凭票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邓小平同志主持的改革开放之后,使深圳变得焕然一新。新深圳的东门变成了商业界,大街上人山人海,瞬间增添了生机;蛇口那仙境般的海上世界把蛇口装扮的色彩缤纷;20_年的世界之窗成了著名的风景区;世界上最大的模型公园在深圳落成。

今天的深圳,拥有44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进了大陆城市的前4名,深圳,已初步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花园城市。这一切的一切变化,我们都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没有他怎么会有深圳的今天!再坐上时空穿梭机,进入未来50年的深圳。宽阔整洁的街上,人们穿着整齐,气质文雅地走着;天空中乘坐直升飞机巡逻的民警向我们招手;陆地上,再也没有使用石油的汽车,而是无污染的电动汽车来往穿梭着……这就是深圳的未来。

身为深圳人,深圳的历史不能忘记,深圳的现在要倍加珍惜,深圳的未来我们要畅想。让我们记住深圳的历史,记住我们先辈奋斗的足迹!让我们畅想深圳的未来,畅想我们光辉灿烂的未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二十一

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买米和肉都要凭票,要是迟点去的话就什么也买不到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改革开放后深圳焕然一新,40年后深圳的东门,国旗飘扬,大街上人山人海,大商场林立,茂业百货、太阳百货、天虹商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加上鳞次栉比的商铺,日夜川流不息的人流,简直就是一个繁华的不夜城。东门只是深圳的变化的一个缩影,你看,从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到宝安龙岗,这一片土地上的变化可以说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对比一下,会让所有人都惊诧不已,赞叹不已。而且深圳还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越变越好,就拿我们龙岗中心城来说,你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铁快开通了,大运会也快召开了,这一切真让人激动不已。

深圳是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它建设得更好。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二十二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经济特区建立40年之际,我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梳理深圳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建立经济特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究竟做对了什么?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周林生。

一、特区40年的发展是一个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对深圳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思考与研究,不仅是对40年来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的思考,也是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作为主要研究经济体制的专家,周林生认为,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是一个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深圳经济特区不仅是一个特殊开发区域,它更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试验,这种改革机制集中体现在经济特区不但要率先实践市场经济,冲破旧的计划经济的樊篱,还要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推动改革开放向内地纵深发展。

他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够建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1992年南方谈话,打破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经济方式,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纠缠姓资姓社的问题,开始探索一条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道路。这样的一条道路,是我们4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制度基础,也是我们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深圳经济特区40年建设,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走在了最前头,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对于中国确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具有极为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从区域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

周林生认为,区域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特区创办与发展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周林生说,深圳地处南部沿海地区、珠三角的腹地,毗邻港澳,有优良的深水港,交通便利,这些优良的区位条件,是深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先天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向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沿海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并存,等等。因此,要实现区域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型升级。

周林生提到,党的十九大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部署。区域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三大举措之一(另外两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要对所涉区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要对全国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更要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具体来讲,深圳要更好地把握机遇,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更好地发挥好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促进深港澳更紧密的合作,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为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多做贡献;更好地发挥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携手穗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三、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一脉相承的是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

如果说40年前建立经济特区的使命主要是以其“先行先试”的实践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探索由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40年后的今天,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这一新时代的新使命,又以制度的力量向深圳提出了更加需要勇气与智慧来完成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任务与要求。

周林生认为,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一脉相承的是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但我们也要深刻地意识到,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也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叫经济特区,因为它就是要推动以经济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而用经济体制改革来推动牵引其他领域的改革,它的重点是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它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它是五位一体的全面的改革。所以今天深圳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他说。

周林生谈到,经过40年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孤军深入,已经推动不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只有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改革,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所以深圳的全面改革,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各个领域的资源,共同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所以这是更高阶段的改革,是更全面的改革。从改革的艰巨性,改革的深度来看,现在深圳的责任和使命与当初特区刚建立的时候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什么是深圳?周林生是这样解读的:首先是因为深圳有改革的基因。深圳是怎么来的?深圳因改革而生,没有改革就没有深圳,深圳崛起于特区的建设。特区是怎么来的?特区就是打破计划经济的樊篱,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只大船扬帆起航,深圳有改革的基因,有改革的传统。其次,由于率先改革,深圳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使得我们在深圳推进改革的时候,具有较好的资源和环境。三是相当完善的市场机制。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典范。《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位列前三。四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方式方面,深圳已经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这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总结深圳的改革发展经验,从而带动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的来说,深圳在产业条件、技术支撑、市场支撑等硬件方面,以及人才条件、法治化和国际化等软件方面都有探索“先行示范区”的条件和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中央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

四、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不是替代的关系。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错误的理解,说特区是过去的叫法,今天的叫法是先行示范区。但其实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不是替代的关系,不要以为搞了先行示范区就不搞经济特区了。”周林生说,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这些名称是历史因袭下来的,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深圳所承担的改革重任和职责。所谓“四区”联动,就是说这“四区”有不同的主攻方向,有不同的职责,应该研究怎么发挥“四区”不同的优势、不同的资源,来推进深圳的改革开放,而不是用后一个名称来否定前一个名称。

周林生认为,为什么讲经济特区非常有意义,因为深圳经济特区有一个重大的资源就是特区立法权。这是特区最关键的东西,也是特区不能取消的东西。深圳的自贸片区有没有立法权?没有。国家级新区有没有立法权?没有。只有经济特区才有立法权,这是全国人大规定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对深圳的战略定位中明确提出,要打造法治城市示范,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周林生认为,目前,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央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再次将先行先试排头兵的重担交给深圳。只有用好用足立法权,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的变通国家法律的作用,才有可能突破旧框框有所创新。这就是深圳所具有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五、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周林生认为,深圳是体制改革的产物,与经济体制改革紧紧相伴的是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在催生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深圳两次试水“行政三分”,即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以“委”“局”“办”为主的大部门体制。在行政体制改革领域,这个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再次成为急先锋。

放眼未来,周林生建议,深圳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编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优化部门职能配置,继续深化“精兵简政”。发挥数字政府的优势,规范政府工作流程,缩减行政人员编制,节约行政成本。扮演好“小而强”政府角色,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特别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周林生看来,“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境界却大不相同。他认为,“管理”主体是一元的;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更加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管理”是纵向的、垂直的,自上而下,由政府管群众;而“治理”是扁平化的,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内涵。“管理”常常是单向度的,强调控制,突出政府的行政权威;而“治理”则是系统的、体系化的,注重协调,包含群众的自治、社会的自治和具有反馈回路的治理,主张更多发挥ngo组织的调节作用。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话,那么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加快政社分开,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应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总之,是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政府等公共部门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市场与社会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唯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公正而又富有活力的社会,而深圳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他说。

深圳特区成立周年后的感想(优质23篇)篇二十三

“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40年弹指一挥间,今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典。40年前的那场伟大变革,影响了华夏大地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路程中。

我出生于1979年,可以说是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以说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只是从父母、爷爷、奶奶口中听说那时食粮短缺、百姓生活贫困落后,平时生活人们能够填饱肚子就是一种奢望,每年只有到了过年这一天才能吃上一顿白面。所以当时也常听到村里的老人说:“这些孩子命真好呀,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想这正是老人口中当初所真正想表达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我们这代人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一起长大,我们也见证着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对我们平常百姓而言,衣、食、住、行的变化就足以验证了一切。

先说“衣”,我们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够穿上一身新衣服。记得那时候一进腊月,妈妈就去集市上精心挑选喜欢的布匹,然后心灵手巧的她便会连夜给我赶做新衣服,在大剪刀咔吱、咔吱的剪布声中、在缝纫机哒哒、哒哒的响声中,一身新衣服不到一两天就会穿在我身上,她给我做衣服从来不用量,但穿在身上却是那样的合身,从大年三十开始我便急不可待地穿上这身新衣服,一分一秒都舍不得脱下来,可像这样的感觉每年却只有一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如今的孩子过年穿上一件新衣服早已不是奢望,如今商场里卖的衣服无论是布料还是款式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式各样,而且随着季节的更替一年不知道要买多少套新衣服,自认为当初小时候很幸福我们再和如今这些孩子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说起“食”来更是让当今的孩子不敢相信,我们小时候虽然能够吃上饱饭了,但主食还是会时常吃上一些玉米面或是豆面之类的粗粮,零食也只有一些饼干和水果糖,但当时能吃到那这些就已经是美不胜收了,如今人们早已不为吃不饱而犯愁,现在让人们犯愁的是吃什么。曾经让人们望尘莫及的鸡鸭鱼肉已渐渐退出百姓的餐桌,转而代之的是有机蔬菜水果,怎么吃出健康成为人们饮食的主题。说起孩子们的零食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袋装食品、盒装食品中、灌装食品、瓶装食品、进口食品等等在每一个商场的货架上都会有成千上万种,让如今的孩子陷入零食的世界里,眼花缭乱。更有肯德基、麦当劳这些从国外引进的快餐食品,俘获着中国孩子们的味蕾。

再说“住”,我想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对农村低矮的土房和火炕都有所印象,那时很多都是一家四、五口人生活在低矮的土坯房里,睡觉挤在一个火炕上。记得到了九十年代初这陪伴了农村人上百年的土坯房才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第一次踩在地板砖上,人们的幸福感溢于言表。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陆续到城里定居,住上了楼房。今天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今村里人在城里定居的人是越来越多。没有搬进城的,同样也感受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一幢一幢整齐漂亮的小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出,人们感受着舒适、便捷、洁净,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怎能不说是一种幸福。

最后说“行”,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大城市的行就是那种如同被黑胶皮粘贴连接的长长的公共汽车,而在我们农村最多的就是那种28式的自行车,当时这也算的上农村婚嫁的三大件之一。记得到了80年代末村里偶尔出现解放牌大货车,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过最早的汽车了。最早见小轿车是在91年,我记得那是一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是我们村一家工厂的,之所以记这么清楚,是因为当年我姑姑就是坐着那辆车出的嫁,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风光无限了。随后几年大街小巷上跑的车越来越多,样式和品牌也越来越多,家庭轿车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汽车、飞机、轮船、火车、高铁、地铁等构成了多元的交通方式,人们的出行选择性越来越多,让我们出行越来越便捷、也让我们脚下的路越来越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

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四十年,这40年是孕育希望的40年,是波澜壮阔的40年,是翻天覆地的40年,我们这代人亲历和感受着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食从“温饱”到“健康”,住从“土坯”到“广厦”,行从“单一”到“多元”。作为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感到荣幸,作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我感到自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相关范文推荐

    追悼会的致辞分钟范文(19篇)

    致辞是一种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它可以激励人们,鼓舞士气。以下是一些有关致辞的素材和精彩案例,希望能帮助你构思出一份独特的演讲稿。尊敬的xxx老师的家

    小班音乐教案我爱我的小动物(精选19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正确使用小班教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关于小班教案的经验分享。

    亲情需要我亲情需要我(通用22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从中学习借鉴。世界上的好母亲很多,而我的母亲也是其中的一个

    浪漫岛活动方案(通用15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调研和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以及相关资源和环境因素的考量。通过仔细研究这些范例,你可以了解到活动方案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点。

    情的读后感参考(汇总16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得这些感受能够被长久地保留下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参考和

    领导在新婚典礼上的致辞大全(17篇)

    典礼是社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和仪式的认同。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了一些典礼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各位好友,各位

    员工的考勤管理制度(汇总16篇)

    规章制度是组织和社会运作的基石,它能够提供规范和约束,保障各方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规章制度范文的内容包括了制度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条款,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

    快乐会重来读后感范文(18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考和反思,在其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共同交流和分享。

    防火物资仓库管理制度(通用20篇)

    规章制度不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还是保障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规章制度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物资入库时,保管员必须认

    骨干教师培训总结及计划(专业23篇)

    通过教师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个别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教师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