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规范化文档,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良好的教案模板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教学效果,希望这些范文对大家有所启发。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一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即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即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二

《因数与倍数》这章内容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些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教材中首先用乘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再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2,3,5的倍数特征,其中在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又安排了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中认识质数和合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也比较多,教材中恰当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这次复习,使学生头脑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归纳整理“因数与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技能目标:

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辨证思想。

3、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在整理中构建“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网络。

目标应该清晰简明:

(1)形成知识网络。

(2)查缺补漏。

(3)综合运用知识。

(4)解决实际问题。

1、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

3、对于概念的理解,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机械地记忆概念和结论。

1、加强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2、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充分运用直观手段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3、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小组合作复习,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概念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难度系数较大,所以课前要作好铺垫,要做好准备,还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我在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回顾梳理本单元的概念,以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然后加以练习,在练习中明晰概念,深化理解,强调重难点。

1、教师教学环节:建立知识网络——巩固解题方法——强调重难点。

2、学生学习环节:分组整理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巩固知识点。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用因数与倍数这一章知识,描述一下4和5。(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单元这些概念进行回顾)。

环节二:概念梳理,形成结构图。

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根据这些有关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把这些零散的概念,知识作一次梳理,把它整理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图,也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设计意图:一看网络图,使学生脑海里凌乱的知识一下子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环节三:综合应用,知识内化。

通过填空、判断、破译手机号码等技能训练题,使学生将本单元知识内化,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环节四:评价完善,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从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三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四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第70~72页。

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三)教学环境分析。

这节课,我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依托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来开展各项活动,力求通过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将学生操作和思维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数学思考: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解决问题: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能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整合点1:用图像声音创设情境。

第一步,情境导入。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帮助神探柯南破译密码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突出“倍数”和“因数”这两个关键词之后,板书课题,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整合点2:用直观演示深化体验。

在“建立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操作思考,我把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摄像头整体投射到屏幕上,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应的组满屏显示,并把各种拼法及对应的算式剪切入电子白板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代表同一种拼法。根据学生得出的乘法算式,拖出本节课的两个概念,并让学生举一反三,说说这两个算式中数字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整合点3:用动态展示突出本质。

在“应用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在学生汇报找到的3的倍数时,有选择性地进行截屏,同时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比较、辨析、优化,建立有序地寻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根据3个实例,归纳倍数的特征,我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形象地突出了倍数的特点,突破了难点。

接着教学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归纳因数的特征。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后,我将学生中两种典型的想法,同时呈现在白板上,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通过层技术显示几乘几等于36和36除以几等于几,这两个一般性的算式,并通过圈画突出列举的有序性,强调“成对找,分开写”的口诀。接着归纳因数的特征,我仍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突显了因数的特征。新授结束后,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操作,及时进行方法的巩固。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回顾总结时,我通过重点画面的回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课始的问题,有问有答,前后呼应。最后进行检测反馈。

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有着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功能,能够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即时保存,随时调用。在本节课中,学生操作、探究得到的各种生成性资源被有选择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而且这些生成性资源还是下一环节必要的教学素材,这样环环相扣、前后贯通,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倍数和因数的世界。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五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七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八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62=1243=12。

(设计意图: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5、练习。

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将“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比较单一,教师就需及时“介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可能是无序地找的;也可能是有序地找的。)。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写不完)那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能找出2的倍数或5的倍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3、6、9、12、15……。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九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章第1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们一起再次为祖国妈妈庆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同时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为94=36(人),57=35(人),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二、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们观察算式94=36,讲解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们根据57=35,思考“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有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的错误回答。部分学生会质疑这样的表述到底35是谁的倍数,5和7是谁的因数。进而师生共同探究发现正确表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顺势强调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指明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在整个过程中肯定学生们的发现,并给与正面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准确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对于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问题,向学生们投入更多的赞美语言。

活动二:找寻7的倍数。

首先,在学生们可以根据给出算式顺利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后,让学生们思考“屏幕上哪些数是7的倍数”,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报的结果会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表明这是利用本节课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去解决问题。还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等答案。指出这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数。顺势带领学生总结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环节三、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课后试一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进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节四、引发反思,全课小节。

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习;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

二、说板书设设计。

黑板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一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6.分解质因数。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习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习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二

【知识点】: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2、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3、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4、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补充【知识点】:

1、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找因数。

【知识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找质数。

【知识点】: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3、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数的奇偶性。

【知识点】:

1、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2、能够运用上面发现的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过程]。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   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5×4=20(元)      20是4和5的倍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到100的数字表格。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

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

判断练习。

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和不完全归纳法。

[教学重、难点]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1到100的数字表格。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

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2)30、54 (3)30、45 (4)30。

四、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1。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2。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3.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

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的长方形有:6种图形        1×12=12。

2×6=12。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找质数。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四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知识,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首先是精简了整除的概念,其次是改进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呈现方式,采用除法的表现形式,更便于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重要基础。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认知现状来说,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的特征。

2、通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体会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法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理解概念;抓住算式,构建模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概念。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铺垫关系。

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做铺垫。

(二)观察分类,引出概念。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分成两类,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共同属性,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三)结合算式,理解概念。

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基础上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交流中掌握概念。结合具体的除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练习36和7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

(四)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概念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把学生的方法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通过观察三个数的因数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一环节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太少,在找18的因数时,由于担心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总结评价,活用概念。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展练习:哪些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在疑问中结束本课,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谈收获、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最新因数和倍数的说课稿(优秀15篇)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有序地写出2、5的倍数,然后在整体观察2、3、5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从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数,那我们可以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先让学生独自找36的因数,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找的,通过几位学生找的'方法的比较得出较合理的方法。接着又找了15、16的因数,归纳出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四)全课小结。

(五)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补充了两个练习:

1、判断题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出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择只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比谁选择得多。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教学计划范文的参考价值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五

    2023年政治学习思想汇报大全(20篇)

    思想汇报可以促使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下面是一些精心收集的思想汇报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敬爱的党组织:改

    2023年大学入党申请书正规要求(汇总17篇)

    入党申请书要求申请人具备先进性、革命性、先锋性的品质和作风,能够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好入党申请书,小编搜集了一些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与大

    最新大学生校园招聘计划书(实用21篇)

    制定计划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学习和改进。小编找到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人员数量:15人。职位职

    2023年机关单位党支部工作总结单位工作总结(专业16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可以提供给上级领导和同事们,以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改进的空间。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在县委、县政府以

    最新项目营销策划服务合同范文(18篇)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营销策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市场定位的关键。以下是一些著名营销顾问的观点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乙方:________________

    2023年策划总监岗位职责有哪些范文(20篇)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在岗位职责上的表现。销售岗位职责范文,帮助您了解销售岗位职责的多样性和挑战性。策划总监岗位职责策划总监岗位职责篇1:策划

    2023年入党申请书Microsoft(模板22篇)

    入党申请书的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用词准确、语言通顺,体现正式和庄重的表达方式。想要写好入党申请书,不妨先来看看这些范文,了解一下写作的一些基本要点。尊敬的校党支部:

    2023年他变了小学生六年级(汇总13篇)

    优秀作文的作者往往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天上的星星:星星在天上闪烁,它们就像是上天给我们的小小的祝福。就在第二天,我偶然看见小云等人在我们听课听得

    最新大学入团申请书(实用19篇)

    入团申请书是对自己在共青团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入团申请书的精选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