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影墨最新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设计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b.红杏枝头春意闹

2.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为第四句填一个字。

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篇二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精神

3、学习评价本文观点,培养勇于质疑,不盲从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揣摩、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咬文嚼字。

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文

1、由苏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苏东坡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叫苏小妹。一次,她出了一个填字游戏,让

苏东坡在“轻风”和“细柳”、“淡月”和“疏梅”之间加入最恰当的动词。苏东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摇’、‘映’二字,写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听罢摇头。苏东坡略加思索,又说:“那么,家‘舞’、‘隐’二字呢?改

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如何?”苏小妹仍然摇头。坐在一旁的黄庭坚

不禁问道:“那你说用什么字?”苏小妹脱口而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请大家将这三组动词作个比较,到底哪组好,为什么?引导揣摩:

“摇”、“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诗意。

“舞”字较“摇”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隐”字更准确,因为当时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隐“。

第三组用“扶”字,比用“舞”字准确,因为是“轻风”,用“舞”字,摆

动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轻风扶着细柳在轻轻地荡秋千,既准确

又富有情趣。一个“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隐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则是月亮觉得丢失了梅花,惊奇地在寻找呢﹗

苏氏兄妹讨论的问题,在古诗创作中叫“炼字”,又叫“推敲词语”。推敲一

词由何而来?

2、读课后资料《“推敲”的来历》、《王安石推敲诗句》

让学生品味“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妙处。明确:“到”、“过”、

“入”三字都平庸,“满”字虽然强调了春意之浓,却毫无美感。而一个“绿”

字,不仅有鲜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让人感觉到春天到来,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

逐渐边绿的过程,有动态感,十分生动形象。

这种推敲词语,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课题

1、“咬文嚼字”一词的词典义:《新华成语大词典》:“过分地斟酌字句。”

《汉语成语词典》:(1)过分地斟酌词语;(2)喜欢掉书袋,即卖弄文采(3)

可见,“咬文嚼字”一词,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贬义词

用呢?显然不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词语”这样的词做

标题,而用“咬文嚼字”一词?揣摩一下,这个词用做本文标题,有什么意味?

2、揣摩标题意味。

明确:此处作者不是用该词的字典义,而是突出这一成语的四个语素义。一

“咬”一“嚼”,突出了反复品位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运用语言要反对陈词滥调,力求创新的观点,这个词语做

标题,就是创新的一个范例。

三、理解课文中的咬文嚼字的实例。

1、比较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2、比较《史记》李广射虎同金若虚在《史记辩惑》里的删改。

补充比较:杜牧七绝〈清明〉和改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遥指杏花村

通过两个例子明白简洁同生动形象关系的把握,推敲词语要适合表情达意

的需要。

3、理解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运用词语联想意义的妙处。

4、比较下列两例描写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着朱则太赤

你觉得哪句描写的女子更美,为什么?

联系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写,使之明白使用语言力求创新的道理。

四、小结推敲词语常用方法

学生谈体会,然后归纳。

板书:由此及彼——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敲

由表及里——符合文章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并评价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程序

一、理解课文主要观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看书体会,本文作为一篇“美学文学论文”的写作特色。明确:在列举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来论证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2、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阐明的道理,以及着段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这一段,再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归纳其中论述的观点。

明确:此处可分两层,1、2、3、句论述一层意思,4、5、6、句论述一层意思。

从一层的三句话中,可归纳出观点:对文学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层观点归纳: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再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承上启下。第一层就前两段所举例子,说明阅读写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后一层启下,统领后文要论述的观点。

3、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题,学生继续完成2、3、4题。

学生默读后文,在每一段中划记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根据本段内容,

归纳出这一段的主要观点。

讨论每段内容,的出结论。

5段,表达观点的句子有:“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内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观点,作出概括。明确:就本段列举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评论来看,主要说用语要能符合诗文意境,因此第二句才是本段观点,而其余两句是强调三段二层的观点,因此,本段观点归纳为:推敲词语,要从符合诗文的意境需要出发。

6段,主要阐述了阅读写作中的用词,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论述了二者的区别;接着论述了联想意义的不易控制,联想意义在诗文创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论述,与推敲词语有关的论述,当是最后的观点,所以,归纳为:正确运用词语联想意义,可使诗文较丰富,较蕴藉。

7段.找出论述句子:“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段内容,其主要观点是反对运用联想意义滑向套版反应,而应力求创新,故本段主要观点归纳为:运用联想意义切忌套版反应,而应力求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8段,分析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找出能总结全文观点的句子。明确:即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整理、明确全文的论证结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一、1、2段,列举实例,引出论题。

二、3、4、5段,论述推敲词句要符合文章思想感情,论述“为什么”。

三、6、7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运用字的联想意义要点,论述“怎么样”。

三、讨论对本文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1、学生自由谈读后感。

2、完成课后第四大题,学生再举读过的诗文的例子,深化理解。

教师准备:(1)鲁迅改诗:“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3)《登泰山》一文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句的理解。……

四、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自主学习》上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评价作者本文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盲从的精神

教学程序:

一、要求学生对上课时学习的朱光潜的观点谈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二、引导重点理解评价课文第五段作者对贾岛“推敲”二字的评议。

(1)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理解作者此处的观点和分析。

再次确认朱先生本段观点:选用文字要符合诗问意境。

引导学生了解朱光潜先生对贾岛诗和韩愈的下“敲”字的评议:怀疑韩愈

的修改认为“推”比“敲”好,因为是“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今他推。”

(2)教师出示贾岛全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让学生自己分析贾岛诗的意境。然后讨论:

a、究竟用“敲”好,还是用“推”好。

明确:用“敲”好,韩愈意见正确。因为,从诗中文句看:“暂去还来此,

教师介绍,贾岛曾有一段时期隐居寺内,作过和尚,是这次遇上韩愈,韩愈劝他还俗,他才又还俗的,所以一般认为,诗中的“僧”,就是贾岛自己,这首诗抒发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朱光潜先生这样一个大学问家,为什么会对这首诗理解错了呢?

明确:可能是朱先生写文章时只凭记忆,没有翻看全诗,只是就这两句诗而

评价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那么是不是朱先生本段的观点也错了呢?

明确:这并不影响本段观点,例子也举对了,只是评析有误。

d、从朱先生的举例,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教训?

明确:使用材料一定要确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e、既然朱先生的这一分析有误,那么课本编者为什么还将它选入中学教材,而且特意编了一个练习,即第三题:“关于推敲的故事,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吗?为什么?”

三、学生总结本文的论证方法。(略)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篇三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2、 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 提名阅读

四、 分析课文

1、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 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篇四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1、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

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讨论

明确:

实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劝改“推”为“敲”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三、品味鉴赏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2.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案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六、作业设计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篇五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