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物质的量教案设计(模板9篇)

时间:2023-10-02 作者:飞雪2023年物质的量教案设计(模板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一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其内涵并灵活运用该物理量进行计算是中学生必备的化学能力。但初学者常感到这一概念出现得很突然、很抽象,甚至难以琢磨。因此,做好该部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师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深人细致的摸索,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案。有的先介绍常见的基本物理量,然后直接给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课堂效率貌似很高,但学生往往因“被填鸭”而“一知半解”有的利用化学方程式,从宏观质量和微观数量两个角度对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引出“桥梁”一一“物质的量”,从旧知到新知,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但接下来的学习依然困难重重;有的从故事或生活中实例出发,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联系“摩尔”与“摩尔质量”的学习。

本节课设计紧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以问题驱动教学。具体来说,先通过复习初中学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采用举例、推理的方法对算式进行变形,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然后,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标准,建立“团”的概念,进而学习“摩尔”、“摩尔质量”的含义;最后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意义的分析,类比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呈现次序,巧妙地降低了对“摩尔质量”理解的难度。整个过程层层深人,环环相扣,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探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此外,这节课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感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调动和保持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较好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然而,本节课中计算量偏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如果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概念不太清楚,学习起来仍会有较大困难。另—方面,学生计算和讨论耗时较多,致使课堂时间紧张。不过,从学生课堂的表现、课后交流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形成较清晰的认识,整体效果较好。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二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

(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

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二、基本公式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联网和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物联网应用案例的剖析过程中,了解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2)通过实践体验,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并设计相关的物联网应用创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物联网的作用,体验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提高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对创意设计的交流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2、物联网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物联网的设计创意。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环境】

教学ppt课件、视频资料、小米智能家庭等实验相关器材等。

【教学过程】:

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

暖场视频:

师:同学们,在课前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段奇妙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师:同学们,上课。

生:声音、遥控……

师:遥控?嗯,有点接近答案了。

师:声音?你来试试。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秘密就在这台手机里。

师:你们再来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法?

生:(短信、网络、微信……)

小结:刚才利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了灯的开关。

教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因特网入手,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了物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络,只是其连接的设备不仅是因特网中的计算机,而是可以发展为世间万物,并强调需要传感设备才能实现真正的物物相连。

想想现实中物联网有怎样的应用?

经验交流:把自己获得的物联网知识与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技术,了解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后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等相关的途径,更加客观清楚的认识物联网,了解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物联网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巨大作用。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五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1课时

四、授课教师:卜婷婷

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八、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如:12个=1打等。

3、讲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n/na

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六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教具准备: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1计算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学生]量筒。

[板书]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标签:中学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4转移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板书]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板书]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七

1.跳水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右图所示,一运动员站在3m跳板上,图中f1表示人对跳板的弹力,f2表示跳板对人的弹力,则()

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先有力f1,后有力f2

d.f1和f2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

解析: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正确.

答案:b

2.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3.甲、乙两人发生口角,甲打了乙的胸口一拳致使乙受伤.法院判决甲应支付乙的医药费.甲狡辩说:我打了乙一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乙对我也有相同大小的作用力,所以,乙并没有吃亏.那么法官对这一事件判决的依据在哪里()

a.甲打乙的力大于乙对甲的作用力,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

d.甲对乙的力在先,乙对甲的力在后,所以判决甲给乙付医药费

答案:b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三、教学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

物质的量教案设计篇九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同时出现的,只要有力,这个力一定有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可以知道它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找到这个力的施力者,就可以知道反作用力的受力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的是大小和性质,而不是作用效果.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的特点,极易混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将它们加以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

作用对象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力的变化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可以独立地发生变化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和功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段时间或同一段位移)的总冲量一定为零,但作的总功可能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时间一定是相同的,而位移大小、方向都可能是不同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