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精选5篇)

时间:2023-09-27 作者:雁落霞最新七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篇一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七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篇二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七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篇三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实物投影仪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发学生交流格言的兴趣。

以讨论的形式明确交流格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技巧有章可循,对口语表达的评价也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口语交际中对听者的要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搜集的格言进行组内交流。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木组的交流成呆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督促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格言。

写作--记一件事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1.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重点: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列写作提纲

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连堂)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知识短文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事情令你难以忘怀,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让你惭愧呢?现在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请两同学(男女各一)分别说出他们最感触的事。

同学们是否听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么?

让同学们先自由讨论,然后发问。

师生共同明确:事件的六要素。

师范读例文《榜样》。

请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老师总结并明确作文要求

以记事为主并只写一件事,弘扬社会道德风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表达。

1.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课外练笔:记一件新近发生的趣事。

七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篇四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我心中的黄河是雄伟的,虽听不见黄河的壮大,但她澎湃在我的梦里,她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视,它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就像《将敬酒》里说的一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我心中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据考证,大约在40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相传最早的是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定居在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地带的黄河中游地区。后世这一带的居民,都尊称黄帝为自己的直系始祖,尧舜禹都是黄帝氏族的子孙,因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人”。炎黄子孙,都把这里看做是自己的根。华族是汉族的前身,所以现在的汉族人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而称自己为“炎黄世胄”,“华夏子孙”。后来,“中华”就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流域就被后代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则当之无愧地被称做“母亲河”。

七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篇五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8、*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

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 写字--写一个人

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9、春(朱自清)

10、*济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

12、*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口语交际--说家乡 写作--描写景物

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

13、空城计(罗贯中)

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

16、*勇气(狄斯尼)

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 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17、犟龟(米切尔?恩德)

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口语交际--讲故事,评故事 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期行 乘船

23、*伤仲永(王安石)

24、木兰诗

25、*诗五首

回乡偶书(贺知章) 夜雨寄北(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口语交际--交谈学习体会 写作--改写《木兰诗》

26、卖油翁(欧阳修)

27、三峡(郦道元)

28、*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 戴震难师(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江南春(杜牧) 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 写作--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