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精选15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梦幻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精选15篇)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富有创意和教学效果好的案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

【答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6.《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二

杨花凋谢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左迁:即贬官,降职。

王昌龄左迁龙标,其实他并无舛误,以故在《芙蓉楼送辛渐》

诗中表明自己的无辜:“洛了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后遥寄此诗,深表同情与安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三

一、教学准备:

检索诗中几个富有内涵的词语的含义——“杨花”“子规”“五溪”。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精神。

2、理解文化内涵,把握诗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诗歌,也是李白的名篇。可我们乍一读来,似乎诗句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别人呢?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们就要了解,看似平淡的诗句背后丰厚的内涵。

2、探究内涵,把握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那么前两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依据注释,先简单说一下诗句的含义:在柳絮飞尽的时候,布谷鸟啼叫,听说龙标要经过五溪。点明了季节及写诗的缘由)

我们读这前两句,似乎没有读出什么情感,那么大家收集的有关诗句中三个词语的内涵有什么?(学生讲述自己查找的内容,老师指出关键条目)

杨花:

风里杨花:风中的杨花飘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变化无定准。

此时的杨花是谁的象征?(王昌龄)

同时,诗人们也纷纷以杨花来表现春天,当杨花落尽时,也代表着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就要消失,最繁华的春景也要散尽。例如,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子规: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离骚》)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因此,子规的啼叫增添的是对飞逝时间的感伤,听到它的啼叫让人倍感凄凉。

五溪

东汉大将马援曾率兵与湖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作战,结果在五溪之间遇到了瘴气(传说中荒凉地带有毒的气体,人畜遇之皆死)。士兵们纷纷病倒,马援当时年龄已经很大,最后也病死于军中。他还写下了一首诗:“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马援《五溪深行》)

可见,五溪是一个极其荒僻,极其令人恐惧的地方。并且,这里是王昌龄之行的终点吗?(不是,“过”说明只是经过,王昌龄的归程还不知在哪里)

了解这些之后,大家再来读诗句,你能够感受到诗句中还包含了哪些情感?(在繁华散尽的时节,漂泊无依的友人,难以预料的前途,都笼罩在无限的悲凉之中)

3、紧扣意象,把握精神。

但是,在这样悲伤的时刻,有什么与王昌龄相伴?(明月)为什么要选择明月呢?

补充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张九龄是岭南人,长期在长安为相,相像家乡海上明月初生,虽然自己与之相离万水千山但可以一齐共看明月。白居易当时身处于战乱之中,虽然与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但也可以共看明月。

无论天涯海角,都能看到什么?(明月)

而这轮明月上还寄托了什么?(诗人的那份思念之心)

这份思念会与王昌龄相伴到何时?(“夜郎西”,就是王昌龄所赴之处,也同样是荒僻之地。也就是说,无论王昌龄走到天涯海角,诗人的这份思念都不会离他而去)

总结:王昌龄在一个悲凉的季节离去,踏上未知的前程,但李白的这份永不离弃的情谊,会给他带来什么?(让他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同时,李白的诗歌虽然是写离别之意的,但依然延续了他的风格,那就是极为广阔的胸襟、视野。从五溪到夜郎西,李白将之纳入诗中,并以明月将远隔万里的两人联成一体,本身就有着极为广阔的视野。

4、比较阅读:

这首诗还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首句为“扬州花尽子规啼”,大家觉得与“杨花落尽子规啼”相比,哪个更好?(“杨花落尽”,更能体现出这个特殊季节中的悲凉感,有繁华落尽之意)

一个版本末句是“随风直到夜郎西”,大家觉得,与“随君直到夜郎西”相比,哪个更好?(“随君”,更能突出诗人与王昌龄之间的情谊)

四、教后记:

在教学中,朗读自然非常重要,我还是让学生注重把语调的变化与情感联系。不过,在这首诗中我还让学生比较了理解诗句文化内涵前后朗读的方式,以及把三个版本的诗歌放在一齐朗读,体会情感的不同。学生从中再一次体会到了这短短诗句背后的强烈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四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赏析本诗的后两句。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答案

1.杨花,子规(如果答扬花纷纷子规悲鸣类的答案只可得1分。

2.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感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

3.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深地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明月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形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5.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6.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五

扬州早春时,生机勃勃,现在是晚春,不同于草长莺飞那生气,留下的.只是沉闷。已是黄昏,月光一点点亮了起来,天色越来越黑,只见月光照着大地,湖面平静极了。我站在岸边的亭子里喝酒,那孤独的石桥上不时有一两个行人走过。一叶轻舟在湖面划动,一面洒旗在清风里微微摇动。

这时一个信使跑进来,把信递给我,我拆开一看,才看了一行,我就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这怎么可能?王昌龄怎么会被贬官?而且还是去偏远的地方,唉!”我从喜到忧。这时,明月暗了下来,我喝了一口酒,想起自己的命运,王昌龄还可以为百姓造福,而自己却不能为官为百姓造福,想着想着就叹了口气,十分悲伤!

我忽然看见地上的月光,月光十分洁白,我又感到十分愁。朋友啊!你走到哪了呢?你要涉过五条偏远的河,你多么苦啊!当你翻过山,走过河,能看见这洁白的明月,请要想起我,我将会把我的思念之心让明月送过去,希望你在千里之外可以听到我的思念。朋友啊,这夜郎可比五溪远多了,一路上你一定要保重啊!明月啊,请将我的思念带给王昌龄,请帮我照着他要走过的路,请让清风吹走月儿你身边的云,请你伴他走到夜郎,让王昌龄明白,这黑夜里不止他一个人去夜郎,还有寄托着我思念的月儿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六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8、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何用意?(2分)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情感。(2分)

18、示例: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营造一种飘零流落之感和凄清悲凉之意,奠定全诗的伤感基调。)(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2分)

【知识点】古诗歌的意象

【解题思路】意象的作用一般有营造氛围意境、暗示背景或社会环境,奠定感情基调,借景抒情,对比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就本题而言,作者在本诗开头选用“杨花”“子规”是想取其季节意义、形象意义、象征意义来暗示背景、营造氛围意境、借景抒情。

19、示例:这句诗运用拟人修辞,将月亮人格化,(1分)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远方被贬友人的关切、同情(及思念)之情。(1分)(共2分)

【知识点】古诗歌的思想感情、古诗歌的艺术手法

【解题思路】从“寄愁心与明月”可知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拟人化,赋予了它人的情感和思想。判断出修辞后结合诗句情景,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仔细揣摩诗句,体会诗人对远方被贬友人的关切、同情(及思念)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七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轻风——寄送愁心:抒情——关怀、思念

惜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八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6分)

4、(3分)d

5、(3分)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九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十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这首诗的作者,代诗人,(2分)

10、请从修辞、情感等方面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

2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分)

2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参考答案:

9、(1)李白唐

10、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相送的情怀。(意思相近即可)

2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十一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事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先写景后叙事,写景时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凄厉的子规,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满怀愁绪的心情,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化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感伤自己过去的遭遇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十二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如果您对李白诗集感兴趣,可继续点击查看文学网【李白】频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十三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第一、二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十四

杨花凋谢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左迁:即贬官,降职。

王昌龄左迁龙标,其实他并无舛误,以故在《芙蓉楼送辛渐》

诗中表明自己的无辜:“洛了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后遥寄此诗,深表同情与安抚。

李白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豆丁网篇十五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基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诗背景,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首古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