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精选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飞雪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精选8篇)

在高二教案中,教师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借鉴。这些范文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授课。请大家共同来研究和学习,相互交流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希望这些初二教案范文能够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一

1、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 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 艺术构思; 

c. 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 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4、 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5、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二、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三)生活条件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3、 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a.5/6/78

b.5/67/8

c.56/78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包身工》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内容及活动:

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四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五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被虐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六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行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压榨和掠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即: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和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 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 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依据:“教学建议”指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培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提高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1.学情分析:

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1、搜集资料法 2、讲读法 3 、问题启发法

依据: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七

包身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结合起来的。

3.体会本文点面结合叙事写人的写作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在95岁的高龄那年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作者作品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这么多,为什么他仅仅对《包身工》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体及背景介绍

1.文体介绍

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板书)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三、整体感知

过渡句:作者当时搜集的材料很多,有新闻事实也有背景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呢,这的确得下一番工作。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庞杂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

1.速读课文1-34,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按什么顺序写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得?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穿及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新闻事实)

第一个场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板书:住)

第二个场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主食一样的饭。(板书:吃)

第三个场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再“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威胁下的一天的工作。

过渡句:我们在总结上面的内容的时候还发现一些叙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字

2.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明确:背景材料有(8—11段)、(15—22段)、(34段),主要交代了包身工的来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及包身工给日本工厂带来的巨大利润。作者巧妙的运用一些连接性的词语,比如第一个场景中作者由“猪猡”引入“包身工”这个词,从而引起对“包身工”是怎么来到城里的叙述;在如第二个场景,作者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对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的原因的分析。

四、深入探究

例如第一个场景中哪些十五六岁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的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痛苦的折磨让这些女孩子失去了在这个年龄段中应有的羞涩,变得麻木和没有羞耻感,没有了女孩子应有的尊严。

再如在第二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们吃着喂给猪狗一样的食物,且没有人身自由,因为它们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没有“做”与“不做”的权利,及时是生病了也得起来干活,否则就会遭受毒打,她们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

第三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并且不能出错,否则就会遭受毒打,且“打死不干事”。劳动权益和生存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一群多么可怜的孩子。她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本因该享受这最美的年华带给她们的美好时光,她们本应该对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在这里一切的美好都变得那么的残酷和不堪。

那么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带工”老板的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历史,不要让历史重演,要心怀悲悯之情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心智。

(说明: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分析包身工的生存和劳动状态中感受到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劳动权的可贵,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五、课堂小结

读完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目的已基本明确,作者就是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字、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带工”老板的罪恶,激起人们的愤恨和思考。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人叙事的手法,让文中所写的人物那么具有震撼力。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认真完成课后练习三。

包身工教案三课时篇八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和方法

a)?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