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

时间:2024-04-21 作者:影墨

范文不仅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还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请大家参考下面的范文范本,从中学习优秀作品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真正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条龙“的角度着眼,客观地、整体地处理中小学语文各自的要求重点,防止把”循环往复“变成简单重复,防止急功近利,煮夹生饭。必须准确而清晰地区分与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训练的阶段性,诸如词类、辞格、句式变换、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毕业再做为考项。而小学阶段,还是应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词句训练上。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二

摘要:素质教育,是如今日益发展的新社会对于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它不仅强调学生的成绩,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实现素质教育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面对日新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兴趣,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从而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更加轻松,教学也更加活跃。而素质教育,就是将学生视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

1.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从前的教学,只顾卷面成绩,脱离了现实与社会,老师只会关注学习成绩,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一个模板教出的是流水线上的统一产品,毁灭了学生的思想。

在新课标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语文成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面对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只单单看一个方面,或者强调突出哪一个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轻松活泼的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只看书面成绩。不仅仅只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而是要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给自己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也要随时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和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人而异,分层管理。

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个性发展的,教师如果还停留在旧的传统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转换新思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应当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与教相结合,相统一。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也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对于学生,老师要多给予关爱。用自己真、善、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课外和学生多交流,做到亦师亦友,与学生进行心灵和精神的交流。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留下学习的种子,让其萌芽发展。

在上课时,要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必需显示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和学习的策略的选择,进行拓展,要通过语文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转换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所以上课时要精心备课,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巧妙设疑,层层推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学会自己探索和独立思考。由此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需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如果我们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反而会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教材本身的情感和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上的到满足,使其得到正强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課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课堂上实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融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情感,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再比如讲授时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使学生更加投入其中。

3.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活动中去,适当加以指导。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是孩子的天性。当学生表现出无措时,老师每一个期待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这种情感的交融,会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也使得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问题,不惧怕老师。

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目光呆滞,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质疑权威,并逐步形成习惯,只有在这样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的另一位老师,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中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小学生懒惰,总喜欢将疑问留给老师,自己不愿意动手翻看工具书,而是等老师将答案送到他的眼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有些同学也会得过且过。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学生自己先动手查工具书,再来一起探讨答案。在这样耳濡目染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习惯。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当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会自己学会查工具书,有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语文是实践性的科目,很多教育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学生老师真正去实践的少之又少。然而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的。所以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布置学生动手的作业,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变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广度。

素质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学生的语文素养、兴趣与习惯需要教师不断的培养,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才能上行下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三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1] [2] [3] [4]。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四

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小学语文教师在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结合语文教学应当有所作为,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尤其是许多在第一线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硕果累累,但迄今为止,笔者未见有人站在资源科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对创造学、创新教育和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笔者以为,如果将语文教学、创造学、创新教育和资源科学等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应当可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做出一点建设性的贡献。因此,笔者试图抓住一个关键的环节——充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来进行探讨。

一、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涵义。

关于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概念,笔者未见有权威人士厘定,为了便于阐述,有必要对相关概念作一个明确的认识。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很显然是一种素材资源。笔者将此概念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作适当引申。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素材主要是指用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原始材料,这些原始材料的总和就构成了教育教学的素材资源。由此,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则主要是指用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各种素质的原始材料的总和。小学语文教材中,同样存在着大量创新教育素材资源。

二、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开发。

1“开发”的涵义。我们可以将“开发”简单归纳为两层意思:一种就是发现和加工已经存在的资源;另一种就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资源。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语文教师能自行创造出一定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有很大的难度。对教师提出如此高的要求,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也容易使教师丧失信心。因此,要求教师努力发现与科学加工教材中的已经存在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更为现实。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发现与加工教材中已经存在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并希望能有益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育实践。

2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发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创新教育素材的宝库。然而,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或者对创新教育素材缺乏敏感性以致视而不见,或者对它们缺乏必要的加工,导致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许多环节成了无本之木,影响了创新教育实施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一定的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提高对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敏感性。那么,究竟如何发现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寻找创造性案例。语文教材中记叙了大量的创造性案例,这些案例充满了创造精神,充满了创造性的智慧,这些都是创新教育的素材资源。从这些案例中又可以细分为:创造性的战争案例——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冀中的地道战》这一类案例表现了人在敌强我弱、以弱胜强的战争中的创造力。《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创造性地想出挖地道的办法来保护自己,同时打击敌人。如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等等,这些都是教材中有关战争方面的创造性案例;创造性的外交案例——如《晏子使楚》一类案例表现了晏子在外交方面的大智大勇,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智斗楚王,创造性想出了许多方法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最后楚王只好认输。这是教材中有关外交方面的创造性案例;创造性的临危案例——如《司马光》一类案例表现了司马光惊人的创造力。

当一个孩子掉进了水缸,大多数孩子或者慌了,或者吓得大哭,甚至跑走了,而他与众不同,果断地砸缸救人,这种行为是司马光独具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的力学案例——如《称象》、《捞铁牛》一类案例表现了曹冲、怀丙和尚在利用水的浮力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完成了当时用常规工具无法完成的称象和捞铁牛这些案例构成了丰富的创造性案例资源库,这些案例如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和利用,必将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产生积极的作用。

(2)寻找创造性成果.从古至今,出现了无数的发明创造,有的甚至被写入教材做为范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的创造性成果,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的建筑成果——如《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类课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中的创造力。长城是宇航员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建筑,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更有趣的是流传“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的歇后语。石匠李春独具匠心的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延长了桥的寿命,又节省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性的日常用品成果——如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种“新型玻璃”,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

这些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素材资源。

(3)寻找创造性人才。语文教材中歌颂了大批的创造性人才,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加工。在这样蕴含着丰富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教师依靠他们的慧眼,对一些可直接利用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直接用于教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这些案例,教师往往会用一种通式性的提问——“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来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针对《曹冲称象》这一案例,有的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的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个的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的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r学生定能想出一些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了便于说明,笔者仍以《曹冲称象》为例。首先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直接称大象在当时条件是不可能的。因为造不出足够大的秤,除非宰杀大象,化整为零,但这又不现实。显然称象遇到了矛盾,矛盾不解决,无法知道大象的重量。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用替代的办法,而这又涉及两方面的问题:用何物替代以及如何实现替代。显然曹冲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找到了替代的办法,并成功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即用石头替代及用船装载石头来实现替代。教师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再根据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针对用何物替代,可以提出:能不能不用石头呀?而针对如何实现替代,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水、没有船的情况下,怎么称象?这种问题的提出很显然比通式性问题更有挑战性、更有针对性,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

根据对这一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得到加工这一类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一般方法与步骤:(1)分析案例;(2)发现矛盾;(3)抓住解决矛盾的关键;(4)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5)分析办法实施可能涉及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根据各方面的问题,编出更有启发性、针对性、挑战性的提问。

又如《司马光砸缸》笔者在此作一个示范性的加工:首先分析这个案例,小朋友掉进大缸里,无法自己逃出来,怎样才能将小朋友救出来?显然,救小孩遇到了矛盾,矛盾不解决,小孩便有生命危险。但是这群小孩在这紧急关头又无法立刻想出办法救小孩,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怎样将人和水分离的办法。这又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人离开水和水离开人。显然,司马光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运用了水离开人的办法,成功地救出了小孩。再根据这一关键的问题可以提出:要是小朋友掉进去的不是瓷缸,而是铁缸,砸不破的,小孩怎么才能脱离水中?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然同上例一样比提出通式性问题更具有挑战性。

总之,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关键要靠教师的慧眼开发出来,它才会在语文创新教育中体现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开发创新教育素材资源这一环节。

那么,开发出来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到底应该怎样利用?

三、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利用。

创新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理地利用已经开发出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使得语文教学与创新教学完整的结合,字词句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利用:为了便于对开发与利用有一较为清晰的认识,笔者仍以《曹冲称象》为例。在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以后,教师对已经加工过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采取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先找出解决办法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较为容易的部分,再针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听完一节语文课后都是处于相对疲惫的状态,注意力较容易分散。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不用石头?”这一问题的提出既能提高学生创造的兴趣,又能把学生从疲惫中解脱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有的想到用泥土,有的想到用人。更有的想到将人和泥土或是石头结合起来用,对估量的部分还不足一个人的体重时就用泥土或者石头来代替。教师及时地、不断地充分肯定学生的这些可喜的创造性火花,而不是取笑学生想出的可能不切实际的点子。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对自己的回答感到颇有成就感,因此,更加自信。在全班的创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特别是针对那些兴趣更浓的学生,如果时间充分,教师再找出前述解决办法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提出难度较大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假如在没有水没有船的山区又该怎样称象?”这样就能把学生的创造热情推向另一个高潮。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可能逐渐让学生避免做一些无意义的活动,一举两得。

根据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同样可以得出利用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一般步骤:(1)分析加工后的素材资源的难易程度;(2)运用先易后难的教学理论,先提出较容易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3)再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充分发现、科学加工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创新教育绩效的良策。至于如何创造一些创新教育素材,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五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革命。

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实验功能将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从长远发展角度审视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应该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一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积极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由于种种原因落实的效果不够理想。

小学素质教育又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所以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尤其重要。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应该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二要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全面发展的思想早已有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也一直把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但是,应该说,这还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针对归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性而提出的理想目标,并不具有充分的客观现实性。

首先说我国的当代科技综合化,要求探索,理解和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全面发展,21世纪各门类科学各层次分支不断交叉,加速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依赖和融洽,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

其次是经济全球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地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

再次是发展整体化,强调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依靠人的发展。

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又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

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举一反三、善于反思、取长补短,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优化育人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环境育人要素绝不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多元的、有机结合的。

学校应全盘规划,从教育教学到行政管理,从文化课、专业课教育到政治理论教育,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学习空间到生活空间,从师生关系到同学关系,从学校到社会和家庭都可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强化素质教育功能。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的任何角落、任何环节都能感受到人际和谐、秩序井然、优美整洁、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同时,优化育人环境还要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通过长期的砥砺和耳濡目染,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品格。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构建高雅的环境氛围。

学校既要充分利用合理的校园布局、整洁的绿化园区,又要构建体现校园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人文景观。

使校园环境幽静、雅致、高洁,更具学习气氛。

其次要在校园创建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最基本的素质塑造活动,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有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因此,在校园中要建立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五评价、表彰规范。

评价的依据是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分解,把要求具体化,形成一系统规章制度、管理规定,编印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怎样从基础行为起步,应该怎样做,从哪方面去努力。

学校按一定的标准制定优秀班集体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条件,制定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活动标兵、文明班级的评选条例。

将这些汇编成学生手册,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努力的方向。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依据学校培养目标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找到起点,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六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处事,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思想品德如此重要,可当前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并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德育工作还不能主动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德育没有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学校管理全过程,未能体现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德育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方法较为陈旧和单一。

对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总之,我们要全面贯彻和学习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新世纪的建设提供国家的所需人才。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六

摘要: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应重视的问题。凸显过程、放大体验是语言教学素质化的关键。本文结合外语教学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这一问题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言教学;信息输入;信息输出。

应试教育在初中教学实践中的表象就是只重视九年级,忽视七年级、八年级;只重视学生考试的分数,不重视教学过程和效果。从而忽视学生的语言素质积累。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要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有实效,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不断稳固地积累语言素材呢?让我们先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做一番分析。

人们运用语言的方式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种方式,其中听和读是运用语言工具来获取信息,说和写是运用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亦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种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接触语言并试着运用语言。其中听和读是以向学习者输入信息为形式,达到输入语言材料的目的,说和写是以让学习者用所学语言输出信息为形式,达到训练和强化语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课堂上针对一定语言材料的教学过程包含着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方面下工夫,首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另外,多给学生练习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的输入和效果。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流行的看法认为“说”是首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输出,忽视了知识的积累(信息的输入),造成学生在运用的时候由于获得的东西太少而力不从心。任何质变总有个量的积累过程,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而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大量的信息,然后才能运用自如。例如:牛津英语7aunit1reading部分,讲的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对于学生来说看似很容易的。可是,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去介绍,而不是提前讲解、跟读,一方面发音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好多新的结构不会使用,表达起来很费力。因此,笔者先让学生合上书听,然后给出一些描写一个人外貌和内在品质的词,让学生熟悉一下,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给予总结。如:表示相貌的词有:slim,tall,short,p,fat,thin,wearglasses,shorthair,longhair,roundface,squareface,bigeyes,smilingeyes…表示品质的词有:generous,politeandhelpful,kind,friendly…画出一个表格让学生熟悉一下,再跟录音读,确定单词的发音。听和读两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或同学就得心应手了。

胡春洞教授说:在人类学习或习得语言的实践中,吸收总是领先于表达,也可以说输入总是领先于输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本族语和外语学习都是如此。在通常所说的“四会”中,听和读属于吸收性的、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表达性的、输出性的。因此,中学英语教学的路子应该体现“听读领先,说写跟上”的规律,在处理“四会”关系上吸取自然教学途径的合理内核。

听力和阅读的具体训练可以包括结合特定语境的听的训练、针对课文的有声阅读训练(即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文字、边理解词句意义)、阅读训练等等。语言输入之后还需进行巩固。巩固所学语言材料的`方式包括模仿、朗读和背诵。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过程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按照上述思路,创造出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

二、引导学生正确输出所掌握的信息。

语言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信息输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说和写两大块。老的教学方式不强调说。会做习题,能考高分就可以了,我们称它“哑巴英语”。庆幸的是现在的英语教师大多都认识了说的重要性,抓住了学习语言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在基础打牢的前提下,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另一方面创造说英语的环境。好多学生包括成年人不愿意表达自己,尤其在众人面前,这在英语学习中是一大忌讳。只有去掉面纱、张开嘴巴,大胆地说出来才是提高口语表达的第一部步。教师的任务就是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笔者今年教七年级,在说方面就作好了准备。每次学完hobo和eddie的对话,笔者都让学生上台表演,每堂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表演事先准备好的对话;在教reading的过程中,笔者总会让学生当堂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的内容。开始时颠三倒四,吞吞吐吐,后来就自然流畅了。任何一种进步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经历过后的收获是难以比拟的愉悦。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麻烦,有时学生不配合,有时自己怕麻烦甚至想放弃,现在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自如的对话,才觉得付出后的收获是多么让人开心。

创造交流的环境对于口语的提高也很重要。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成熟的环境。幼儿在刚刚学话时,放在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地方的语言,不要大人强迫督促,他会在不断的模仿中掌握如何去说。可见,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语言不是被动的,是在长时间的接触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的。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说的环境。

笔者在环境的创造方面以生活化为主,在入学初,让学生见面尽量用简单的口语交流,例如:hi,goodmorning!nicetomeetyou!howareyou?what’syourname?seeyou,bye,goodevening/night/afternoon,mayicomein?openthedoorplease,caniborrowyourpen?ibegyourpardon?等。而这些口语恰恰是七年级教材中的句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笔者在课堂上也鼓励学生尽量用简单的口语提问和回答。另外,还排出英语口语兴趣小组,每周三、五的下午自由交流。在自习课上,笔者还把自己录的对话放给学生听,让他们回答。也经常进行男女生口语比赛,效果很好,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进步很明显。

写是语言输出的另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较头疼的部分。在考试中,最后一题的作文,得分普遍很低,有的同学甚至空着不写。其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是很难。前面已经提到知识的输入,在基础打牢的前提下,只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并多练习写就可以了,而且每个单元的maintask部分就是教学生如何写作的。每次考试都是与其相似的内容。笔者每次先帮学生理清思路,再把要用的知识点交代清楚。请同学根据所给的材料先列出提纲,然后把要用的内容填充进去,一篇作文就基本完成了,再做一些细节上的修改就可以了。所以,每次写作文时,笔者总是让学生先列个提纲,写出要点,然后再动笔写,效果会好得多。

三、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其意义是巨大的。首先,语言材料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和复习,是认识和记忆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强化听和读的训练,有利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英语学习和使用的核心,教学的成败最终要落实到语感的强弱。”强调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这项主张,说成通俗的语言就是要求学生多听课文录音、多念书,把教材上的课文听够、念够、念透。另外也要加强对输出材料的训练。只有加强对输入材料的训练才能真正实现输入材料的价值,做到学以致用,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两手抓,把英语教学抓到点子上、抓到实处。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七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初衷,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形式和内容,让小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信。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等,都作为教学中的基本目标来加以实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让学生综合素质也获得提升。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所以,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作为基本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要使得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趋于整体和统一,避免彼此割裂,进而形成合力使得教学出现叠加的效果,所以,在下面的内容中,笔者将主要围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问题,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德育为本,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将道德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读书识字识道理,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做一位称职的有用的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人要适当地自我约束,又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性,体现自己的优势,要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样的人才是充满智慧的,具有道德素养的人。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知道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道理,但是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甚至认为德育教育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很不利。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新梳理如何将道德教育自然渗透其中,如何将语文的学习和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在学习每一篇文章的同时,挖掘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地提升道德思维水平,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这也被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找到这些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从而做到,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露痕迹,而且效果显着。

二、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宏观的角度明确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要将语文的教学目标扩大化,鲜明化,清晰化,使得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要完成整个系统中的目标,可以将大目标分成一些小的目标来分步骤。而且从小学语文阶段所有的教学来看,素质教育的目标要融合到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之中。这样有着清晰的目标框架指导,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核心思想。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之中,作为教师也要有创新的思想,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角度,不断修正,使得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清晰和完善,从而在教学中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让教师能够将同样的经验推广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化,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正处在成长发育当中,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也需要教师的训练,而不断成熟。所以,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不能超前拔高,也不能过于滞后,恰到好处才最能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要有一种水到渠成,静待花开的心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主动思考,进行探索式的学习,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语文自然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空涵盖着历史的时空,范围极其广泛。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观上较为清晰地表现生活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只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微观清晰的理解上,教师一家之言不能代替学生的观点。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要重点突出,精要得当,从而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避免教师越俎代庖,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确有很多的教师因为教学进度的追赶,而显得过于急躁,经常是缺乏耐心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一抄了之,这种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效果也并不突出。所以,要从教学理念优化,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角度,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从而让学生在科学的方式引导之下,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此,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愉快地诵读、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并非一日之功,而学生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而教师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成绩提升策略和素质提升方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中既存在共性,也会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也要灵活多变,也要根据课堂形式的变化,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灵活的选择,这样才能自如调控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一举多得。所以,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一种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

总之,我们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作为指导,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动手和操作的能力,积极提高他们的兴趣,从而在语文的学习中做一名真正的探索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八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单一的传授教育手段,从而导致小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受到阻碍与束缚。单向的“要我学”从思想相就限制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了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模式智慧导致教学任务与效果停滞不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枯燥的课本知识在这时很难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传统的考试制度,扼制了学生对与语文创作的发挥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最大的潜能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味的模仿只会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阻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功能和意义,很多方面在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重视程度也不高等,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直接导致教学成果的低效率。

语文教育是一门特别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我国语文历史发展悠久,更是涌现出一批至今仍对我国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学者,他们在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导致了当今语文教育模式的约束性与滞后性,大部分院校的教育理念还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它是构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力量,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更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对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行对扩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再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历练之后,已经有了属于自身的特有的模式与理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课外特长课程的培养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育对与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社会还是比较陌生的小学生,语文教育应当提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议程。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在未来的5到左右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新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颖的学习模式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单一的接受模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悠悠华夏文明五千年光辉历史,我们的祖先凭借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在人类创造的艺术长河之中留下了色彩斑斓的痕迹。中国文学对于写意的创作手法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对与小学生文学思维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小学语文基础教育颇受冷遇,关注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对于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将我国传统诗歌融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我国传统诗歌和深远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另外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对于小学生学习我国语文知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浅显易懂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修养。借鉴其他科目对于我国传统语文的介绍学习,将其知识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做到相互融合的方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发散性思维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创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作为基础类课程而言单一的被接受模式会导致教学目标的事倍功半,所以是否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积极地参与感对于语文学习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墨守陈规只会导致落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和世界同步前行,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我们需要与时倶进,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袓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所定制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无论外部环境为你提供怎样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专业水准才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拥有的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专业知识之下,不断学习和改进在教学中的手段,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她所掌握的知识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改良,再将其传授与学生。更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文教师更加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价值通过语文这一载体传达给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文学修养的深层次提高。对于初入学校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关心爱护学生,不仅在学业上给与学生帮助,更要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通过人类自身的潜在创新能力为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改进和完善我国教育体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针对院校而言,学校应当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从而优化教学的枯燥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能够吸引尚处于多动期间的儿童,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是相通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被提上我国教育事业的纲领上来,就是因为内在文化队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将素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必将为小学语文教育添加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因素,尤其是对于胜利以及心理发展尚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这样的自管知道之下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小学语文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小学教育院校要在选拔教师的过程当中严格把关,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有超出一般教师的耐心,只有这样全方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够在教育小学生语文的过程当中发挥出超常的功效。这样的教师的职能的转变与革新,是在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下,改变为教育过程的辅助者与参与者,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只有与时代发展的脚步吻合才能够在新的技术新的局势之下找到自身体系的立足之处。

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与新科技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才能够不但满足日益革新的当代小学语文教育。

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小学语文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紧结合,利用先进的科技产物辅助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又以主要的发展趋势,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高科技产物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与立体感,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通过教学引导的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才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的前景所在。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创新,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体制建设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工智能工具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为我国教育体制又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对我国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乃至教育体制的一次全新改革和创新,其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面对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理应采取相关的模式与之齐头并进,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在理念上为我国教育体制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九

摘要: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的、落后的教育机制,树立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大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在小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是强国兴教之本。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从而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

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的、落后的教育机制,树立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大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正是当前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同时能推动学生主动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持续不断的改进,大家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的教育,是确认学生主体,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价值导向与限定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重知识,又不唯知识,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小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作为教师来讲,应当首先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力为动力;当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多加分析,找准原因,积极鼓励、帮助,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发挥教师的亲和力、感召力,给他们照顾和温暖;尊重学生的人格形象,不划分优生和差生的等级界线,消除学生的自卑心态,营造团结互助、充满自信的良好学习氛围。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

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

3.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重视表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

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

3.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

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

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4、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观念上、意识上树立起提高学生素质的紧迫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入、彻底、细致地进行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素质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改稿)..4.

[2]刘艳.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9)。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1][2]下一页。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一

应试教育是淘汰选拔教育,用淘汰的方法来“选才”,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应试教育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一目的来设计培养目标,其着眼点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般强调的是适应环境,而不注重改造环境。在现行体制之下,如何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素质教育之路,成为了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图书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心理等方面起到了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主,激发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自身无尽的潜能。

图书馆收藏的知识载体中所包含的丰富知识,从横的方面来看,几乎包括所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从纵的方面来看,包括各种水平,各种深度的读物。图书馆能满足各种程度的读者的需要。而且,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更迎合了中学生活泼的个性,读者不受束缚,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求进行阅读。

例如我们的图书馆通过举办讲座,开设信息检索课,实行图书室、阅览室全开放和师生每人一本借书证,坚持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选择图书,为学生学习利用图书馆创造了条件。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主动的状态,他们身上洋溢着积极愉快的学习热情。有些同学,为了参加奥数比赛,他们认真找学习材料;有些同学,为了撰写小论文,他们涉猎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尝试获取信息的乐趣;有些同学,为了参加演讲比赛,阅读了大量的书刊,有些同学,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词语,一口气查了几种词典;如果有谁发现了有趣的书,就积极推荐给其他同学,他们学会了离开老师学习。同学们走进图书馆,就如走进了知识源泉的喷发地,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课外知识和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这里没有优、差生之分,人人的阅读权利都受到尊重;这里最体现个性,学生们在这里得到了长足发展,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让学生学会做人,陶冶高远的精神情操。

图书馆具有满足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馆藏,同时又具有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空间,我们图书馆组织了各类活动,如首先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亲切交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可以锻炼出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利用伟人传记、英雄故事、革命战争题材小说、诗歌等进行理想、情操教育;利用中华文明史,革命烈士,英模人物和近代史及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办好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故事演讲、书评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既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艺术修养,又陶冶了性情。

三、根据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有针对性地丰富馆藏。

我们面对的读者多是高中生,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念型发展,用理论作指导进一步扩展其知识领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他们渴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常常有一些新设想、新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反复思考,力求论据充足,他们热衷于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努力形成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的阅读兴趣除文艺作品外以逐渐对理论性阅读材料,对需要动脑筋积极思考的读物产生兴趣。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对作品设计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作出评价,善于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课外阅读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且对文艺作品具有普遍兴趣。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丰富馆藏。又如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同学们对航空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社会竞争的激烈,同学们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也成了必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对电脑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等等。为此,我们及时采购新书,满足师生阅读需求。

四、加强图书馆的宣传,增强图书馆的活力。

加强图书馆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图书馆进而利用图书馆。我们图书馆通过宣传栏进行定期的图书馆知识的介绍,并在每学期初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授课,让他们了解如何去利用图书馆,教会他们查找资料的手段。对新书进行大力的宣传。有些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时,他们会寻求图书馆有没有自己喜欢看的书;或者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应看哪类型的书。对此,我们图书管理员热情主动地为读者服务,和读者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不但做到读者有其书,更要做到书有其人。

五、展示学生阅读成果,促进更多学生加入阅读行列。

我们图书馆牵头开展了一些集体活动,根据形势开展读书活动、图书展览、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如为配合学校宣传雷峰精神,我们联系学生会开展活动,把有关雷锋的书都从书库里挑出作书展,这样既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又是图书馆吸引学生的一种宣传手段。同时举办读者会,邀请一些资深的老师作读书报告,向学生推荐好书有深度的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阅读行列中来。

素质教育是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育人工程,应该说,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挖掘潜力,拓宽服务途径,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忙中偷闲,健康阅读,快乐阅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与时俱进,让我们的图书馆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二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而是那些与“根本性任务”密切相关的素质要首先和重点发展,从而牵连并引起其他素质同时、相继、相同或不同程度的依次发展。所以,发展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循环往复一致无穷,从而形成整个人生发展的链条。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时段艰苦磨练的历程之后,其原有的心志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完成发展过程。再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全面发展同时发展平均发展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总之,不论在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之时,还是在实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这样的主题: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决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得以更新,所以要历史的和发展的对待“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理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新的思想理念行为无时无刻地不在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方式。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一生的学习方式,它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

一、通过流行词语的变化透视出我国人民生存方式的变化。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直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像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一样——快速、平稳、有序地增长。从“大哥大”“bp机”“万元户”“彩电”“下海”到“黄金周”“出境游”“博客”“炒股”。从这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流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想都不敢想到没什么不能做,特别是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从“今天您吃了吗?”到“今天您买房买车了吗?”直到“今天您网购了吗?”人们逐渐从过去的吃、穿、用到现在的车、网、游;从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信息的更新速度与信息的存储量正在以秒的速度逐渐向前递增。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足足用了120多年的时间,然而到了1955年太阳电池的问世却只用了2年的时间。可见,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到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两者之间的间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正如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就生活在昨天了。”我想这句话正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好的写照。也许未来的人们见面会说:“今天您学习了吗?”因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和理念。

二、快速的变革呼唤终身学习。

(一)压缩式的快速增长带来潜在的危机。

从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以计算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而就在这短短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从“原始”走向了“现代化”;在这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赖以交往的他人甚至是赖以存在的自己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而就是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是我们地球母亲遭受严重摧残的几百年,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几十年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啸、飓风等各种灾难性天气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物种都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标本。如果以上的情况再发展下去,我们的家园将会变成荒漠、我们的社会将会分崩离析、人类的文明历史将会毁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好像我们常吃的方便面一样,在短时间内可以让人们有饱胀感,但长此以往,其副作用会使人类变得营养不良。人类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不像自我的自我,渐渐地物化成了机器的奴隶;人类渐渐丧失了自己的信仰、追求,只能在不加节制地追求物欲享受时满足于自身感性机能的空虚、膨胀。这些问题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种族歧视犹在,恐怖袭击猖獗,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盛行。人类彼此之间互不信任,甚至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一点点遗产便弄得面红耳赤,儿女为了索要年迈父母的一点点退休金甚至不惜拳脚相加。由于社会和文化变化有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崩溃”,因此他们所带来的后果具有潜在的灾难性。如果人们不能与他人建立新型关系或接受社会角色的改变,那么上述变化将对其精神幸福构成威胁。在人们无法适应之处,这些变化就带来了精神危险与情景困难。终身学习可以被视作有助于避免这些危险的建设性措施,帮助人们即使面对进化迅速的社会,也能够找到满足自身社会、美学和情感需求的新的生活方式。

(二)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

1.终身学习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内涵。

终身学习的理论源头是终身教育思想。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保尔·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的代表作,对国际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指出:“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它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们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进行深化,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认为“终身学习应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即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这是终身学习于人的生活实践与空间的整合”。美国早在1976年修订高等教育法的时候,就在其中以专门的部分规定了终身学习的内容,随着颁布了《终身学习法》(learningact)。日本在1990年也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国也在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

2.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呼唤终身学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老龄化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人口比例逐渐由“金字塔形”向“矩形”转变。青年人源源不断地满足各行各业新生劳动力需要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传统上学校最初进行3r(即读写算)之类的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伴随着学制的延伸以及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变得越来越狭窄,并且为了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生活,学习内容越来越专门化。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专门化的程度已非常高。因此,校内学习与时间的关系类似一个三角形,初期底宽,后期顶尖。但不争的事实是,专门化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独占话语权地位。正如《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的:“社会正在拒绝学校的毕业生。”因此,从学校毕业不等于教育的结束,而这恰恰是另一段重要学习的开始,一种持续一生的,一种参与者成为善于自我引导,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个人创造力的广博教育模式。

3.终身学习的使命——为和谐生存而学习。

终身学习不仅是以维持性与适应性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掘墓人,而且是人类和谐生存的重要纽带。他是迷失的人类找到了向往已久的伊甸园。通过学习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存。我们顿悟,我们懵懂,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创建和谐共存的社会关系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公正、善良、正义;以实现人的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健康发展。为了与这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四个基本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联系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即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学会共同生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徐辉,等译.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保罗·朗格朗.周南照,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5.

[3]康宇.试论终身学习观的确立[j].继续教育研究,2007(02).

[4]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研究——基于生存论的教育哲学视角[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四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母语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发展的契机,又面临诸多窘境。大学语文应转变以教育方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而应以受教育方的需求出发,淡化大学语文工具性特点,强化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

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

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注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3]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

[4]史灿方.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n].光明日报,2007.8.8.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五

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死知识、高分数),丢掉了其他(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

提出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采取一系列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的意识要加强,许多理论问题要研究,但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实践,“通过实践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教改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当前最需要的是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拿出切实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办法。从这次研讨会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在一些方面已经作了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今后的工作,一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进一步完善做法,并上升到理论;二是开展系列化的研究,在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上拿出一系列的成龙配套的做法。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研究:

1.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把小学阶段教学目的要求和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化。目标要适度、具体、操作性强、网络化(小学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目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减少教学的随意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2.要凭借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落实素质教育。

要挖掘教材(包括课文、练习、训练体系)中的素质教育因素,通过教学充分体现。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扬长避短,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3.要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

其中有认识问题,更有实践的问题。要发现和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一些体现教学规律、在教学各个环节加强训练、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4.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如果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但评估教学仍然把语文知识的分数作为首要的或唯一的标准,就难以形成一种相应的运行机制,难以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5.要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新的课程计划已将活动课纳入课程。语文课外活动是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彼此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要将课外活动经常化,要面向全体,讲求实效。语文课外活动展开得好,必将促进课堂教学,必将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语文素质、培养和发展语文方面的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学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切不可误认为提高素质教育即提高语文素质,即加强语文训练,把素质教育窄化了,浅化了。要避免出现以下偏向:

1.强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淡化思想性。

且不说语文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单说工具性,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干什么?听说读写。听说读写为了什么?一为交际,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二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而服务国家、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是最终目的。语文工具掌握得再纯熟,没有好的思想,难以服务国家、社会,甚至走向反面,用语文工具反对国家,反对人民,对抗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今天中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对21世纪党和国家的命运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不愿看到一方面是物质的丰富,一方面是精神的匮乏;一方面是生活的富足,一方面是人生目标的迷失。语文是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学科,不仅是文以载道,而且是在教学中“披文以入情”,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要认识语文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作用。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时候,要防止出现淡化思想性、削弱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偏向。

2.加强语言文字的单项训练,忽视课文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只抓课文的情节、内容,搞繁琐的串讲、串问,既消磨了大量的时间,又未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是不足取的。要大力改进阅读教学,但是仍要十分重视课文的教学。课文是语文教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通过课文教学,要取得训练思想和训练语言的两个效益。如果把语言训练不落实归咎于学习一篇篇课文,主张语文教材取消课文,严格按照语法系统编教材,专注语言文字的单项训练,这恐怕是不妥当的。语文不读课文,犹如数学不讲例题、物理不学定理一样不可思议。好的课文文质兼美,体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完全能够担负起陶冶思想和训练语言的任务。以往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不是出在课文上,而是出在凭借课文训练什么和怎样训练上。

3.有意无意地将学法和教法对立起来。

学生就有自学的能力,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全面的。

4.重训练形式的花样翻新,轻能力、习惯的培养。

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质量。但形式要为目的服务,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有效地培养学习习惯的训练形式,是我们追求和提倡的。再者,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良好的习惯对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培养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有重要作用。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持久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涉及到教学思想、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我们的态度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特别是在思想上不要急于求成,恨不能在一个早上解决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所有问题。改革来不得半点浮躁,要扎扎实实,老老实实。特别是教学改革,牵涉的面广,周期长,影响深远,更应慎之又慎。

(责编田志耘)*。

上一页[1][2]。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六

素质教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振兴民族的关键,作为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呼唤素质教育,而二者的结合,是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4]蒲慧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新一代(下半月),2011.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谈(热门17篇)篇十七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叶老曾说过,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评价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优劣,不是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是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以上是我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认识。实际上语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许多问题还有待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

    房屋维修漏水赔偿协议书(优秀19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而范文则是学习作文的最佳范本之一。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分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由于乙方厨房区域防水问题导致甲

    编辑推荐的写作良师益友(优秀19篇)

    编辑是对文本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更加准确、流畅和易于理解的过程。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这些编辑范文,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在阅读本文时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推荐

    学生的小主持自我介绍范文(16篇)

    自我介绍范文的目的是能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人形象和特点,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沟通。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实例,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写作参考。大家好!我叫xx

    教师的初中班级工作总结(热门20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进行梳理和总结的重要活动,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清

    教育工作者的幼儿园师风培训(精选16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范文样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xx年x月x日下午,我园组织全体老师开展

    教育工作者的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16篇)

    读后感是读者根据个人理解和感受,对所读书籍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字表达。以下是一些对经典作品深入解读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

    学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制度大全(21篇)

    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充分了解过去类似事件的经验教训,并吸取教训进行改进。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和掌握应急预案的要点,小编整理了一些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阅读。为了有效应急处

    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学情分析(实用14篇)

    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具有挑战性

    探索中学元旦文艺汇演的魅力(优秀14篇)

    范文范本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以下小编准备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以“十年校庆十年成

    教育工作者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14篇)

    报告范文可以包含背景介绍、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结论和建议等不同部分,以系统地展示研究成果或工作成果。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这些报告范文,并从中获得启示和灵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