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琴心月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示。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一

“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力量”,这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战士与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展现的精神面貌。正是因为汇聚了全中国以及全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英勇无畏、团结一致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力量,我们才能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一清二白”的艰难条件下拼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拼得新中国起步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读到的不仅有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而且有从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奠定和巩固国家“站起来”的根基到“富起来”再到一步步“强起来”的深厚底气和十足信心,更有铭记伟大胜利、传承伟大精神以迎接和战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困难和挫折的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在不断地接近实现我们百年来的伟大梦想的当前,每一个人都应当铭记历史,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包括抗美援朝伟大战争在内的、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传承和发扬那些能够转化成巨大力量的伟大精神!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二

坚决执行命令,与敌人血战到底,顽强拼搏直到胜利,这是战时一名军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致礼。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

这样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优渥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迈,当兵7年只与父母和妻子见过寥寥几面,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孙景坤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他们觉得,他上过战场,又是党员,一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期许下,孙景坤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孙景坤要为全村谋划,据他的大儿子孙福贵回忆,小时候他们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子女们幼时觉得有些陌生的父亲,却是村民们的“老熟人”,每一户贫困户的冷暖他都牵挂在心。那些年,他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还种下了数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洪水侵蚀农田,他就带领村民建起简易大坝,挡水造田。那时,机械化还远远没有普及,这些工作,都是用着极其简陋的设备,靠着孙景坤和村民们的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如果说,村民们一开始相信他是因为他政治过硬,那么后来村民们爱他敬他,是因为他真的给大家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担任村干部后,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三

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给中国人民的内心世界带来光明。我们要悉心体悟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深厚意蕴,拥抱从那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精神之光。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尊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

今天,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四

回忆起自己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向上级提议,由他带领9名轻伤员,带上8箱手榴弹和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方案得到认可后,孙景坤马上行动,带领战士一点点挪上了阵地。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两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发现敌情的孙景坤猛地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倒下。“刚解决了两个,左面交通沟里又爬出两个敌人,走在前面的那人还端着一挺机枪。”可孙景坤的枪口早就对准了他。

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端平“水连珠”,对准慌忙逃跑的敌人,一枪一个,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5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们一次次打退下去。

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最后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中国代表团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硝烟散去,战争在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里的成分)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我爸在战场上立了功,回家后却从不对我们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说。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五

28年的村干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计回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平时期对人民的致礼。

在村民心中,孙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里,他却不是一个被子女理解的父亲。因为没钱交学费,有的孩子早早辍学;大女儿孙美丽在生产队时,手脚麻利,组长想给她涨工分,孙景坤却认为组长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因此严厉地批评了组长,严词拒绝涨工分;每逢有单位占地招工,即使选上了他的子女,孙景坤也会毫不犹豫地要求他们把机会让给别人。

这么多年,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亲朋好友有时候也会劝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这时,孙景坤总会坚决地表示自己干革命不是为了回报,他还经常提起死去的战友,“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但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又总是有求必应。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欣然受邀,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六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进入朝鲜,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战争的大幕。向为保卫和平而牺牲的志愿军烈士致敬!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向所有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七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八

数十年,他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悄无声息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他不说,也绝少有人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

这位默默无闻、自甘寂寞的英雄,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87岁的老人孙景坤。

1947年,在家乡担任着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后转战辽沈、平津、海南岛。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声吹响,孙景坤告别了新婚不到7天的妻子,赴朝参战。

三年里,孙景坤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役。这一仗,敌我双方先后动用兵力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敌军炮兵、航空兵向两个山头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上甘岭的上空,几乎每天都是硝烟缭绕,如阴云密布。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其激烈程度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甚至成了上甘岭战役我军坚持坑道作战时的立功标准。然而要送补给上去,就要冲过敌人10几道封锁线,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班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把10箱弹药送到阵地上。而在此之前,已有8批战友牺牲在运送补给的路上,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

“上!”孙景坤手一挥,10个人扛起弹药箱就冲进了枪林弹雨。他们一面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瞅准了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绝好机会,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阵地上已是弹尽粮绝。整整一个加强连,打得只剩下了4个人。孙景坤立即安排战士们各就各位,自己则只身守卫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位置。

上甘岭一役,敌人所标榜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其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并被部队选中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一员赶赴北京。

拍一拍身上战争的尘埃,孙景坤于战后回到家乡。他将昨日的惨烈与辉煌默默尘封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里,不声不响、无怨无悔地过起了平静而淡泊的农家岁月。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会让给别人。他总是说:“咱当个领导,咱家要走一个,人家别人咋办?咱以后再走也不晚。”生产队走了200来人,他也没把机会留给自家。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知道自己这么做并没有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孙景坤守着1亩地独自过活。一度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有人劝他:何不去“上边”找一找。他却不肯。

“当年在部队有多艰苦,特别是在朝鲜,那么多人都没有回来。我回来了,家里有老人,有老婆,还有了一帮儿女,这不挺好吗?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看到今天的日子,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找的?牺牲了的那些同志他去找谁呀。”老人的话,语气平和却字字泣血。

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境界;什么是感动震撼,什么是净化升华。孙景坤,这位清癯、和善、质朴、辛劳,看上去与所有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没有任何区别的老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九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孙美丽回忆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

孙景坤,一个普通的大学学生,却因他的坚持与拼搏,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他的事迹让我深受触动,引发了我对于努力和奋斗的思考。通过了解孙景坤的故事,我深切体会到了坚持信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只有付出与贡献,才能收获成功与成长。

首先,孙景坤的坚持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困难重重的求学过程中,坚持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曾经面临着自己经济拮据、彷徨迷茫的困境,但他却没有放弃,没有向逆境屈服。相反,孙景坤通过申请奖学金、打工赚钱等方式,克服了困难,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种坚持的信念,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其次,孙景坤的事迹让我懂得了勇于拼搏和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孙景坤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追求卓越,在团队中不断提高自己。他勇于接受挑战,主动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通过孙景坤的事迹,我认识到只有勇于拼搏和努力奋斗,才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孙景坤的事迹也让我明白了奉献与回报的关系。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同样多的回报。在孙景坤的担任班长期间,他始终以身作则,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取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和尊重。而在工作中,他也始终抱着为了帮助别人、为了服务他人的态度,获得了团队的认可和赞誉。通过孙景坤的事迹,我明白了只有真正奉献和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回报,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孙景坤事迹给我带来了思考。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要追求的目标和意义。孙景坤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只有坚持,才能成功。面对困难和逆境,我不再轻易放弃;面对失败和挫折,我会更加努力奋斗。通过孙景坤的事迹,我思考了自己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目标,我要学会坚持信念,努力奋斗,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之,孙景坤的事迹让我深受触动和启发。他的坚持信念、努力奋斗和奉献精神,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反思。通过对他事迹的了解,我认识到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为他人奉献,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会以孙景坤为榜样,努力奋斗,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一

解甲归田后,丹心系乡梓。

远去了金戈铁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岁月里回望,我们看到的是96岁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的家国情怀、无悔初心。

20多处伤疤,是刻在身体里的军功章。

深秋,清晨。丹东市光荣院里,孙景坤坐在床前,打量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阳光照进屋里,军功章上泛起金光。

“这是在辽沈战役中立的三等功,这是在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中分别立的二等功,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刚做过一次手术,老人身体有些虚弱,但谈到战场上的过往,却历历如昨。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1948年1月,结婚后不到一周,他就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快速成长起来,并火线入党。

“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让他养成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作战风格。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在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战场上,对敌人的勇猛痛击,就是对家人、对祖国最大的爱与告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已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已连续驻守161高地12个小时的战友。彼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很难登上高地。

“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孙景坤带领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

副连长支全胜在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等人到来,令他精神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阵地!”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这些伤疤,成为刻在老人身体里永远的军功章。

解甲归田,他默默拿起锄头。

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山城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

回乡后,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老兵心语:“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许多年后,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65岁的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我从废纸堆里捡回一本旧书,翻书时,我看到里面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还有他的照片,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

拿着这本书,张德胜跑到孙景坤家。孙景坤不识字,张德胜就把文章读了一遍,听到支全胜等战友的名字,孙景坤点了点头:“是,写的是我。”

越是丰功伟绩,越是低调朴实。一直以来,孙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里,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应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孙景坤的7个儿女也不理解。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给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孙福贵说到这里,眼中泪光闪烁。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二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

选择艰苦为民造福。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家乡务农。他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悄悄地把各种功绩证明收藏起来。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果真不负众望,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里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引发水灾,洪水泛滥、侵蚀土地,孙景坤便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村民们见他这样辛苦,都劝他歇两天,但孙景坤却说等着修完了再一起歇。”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通过这个事儿,孙景坤更是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88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认真地说:“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孙景坤义无反顾地带领村民开展竞赛活动,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杯”党员光荣称号。1991年,在“学雷锋、比奉献、做先锋、创一流”竞赛活动中,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授予孙景坤先进党员称号。

深藏功名永葆本色。

几十年来,孙景坤将自己过往的功绩尘封起来,如果不是一个村民的意外发现,他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功绩将会被掩埋一辈子,即便是孙景坤的亲生儿女都不知道,父亲原来隐藏了这样一个大“秘密”。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回忆说,父亲很少谈过往的作战经历和功绩,直到几年前,同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本小册子找到孙景坤,指着书上说的英雄问他,“孙老,这是您吗?”当时,他矢口否认,“不是我。”“这上面可有你的照片和名字,怎么还会有错?”孙景坤也只是笑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时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说。

就这样,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了。不少人感到震惊,“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在他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时,大家深受震撼。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老人也拿出了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和相关证明材料,这些媒体报道被老人珍藏保留,有的还放大贴在家里的墙上,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正揭开。

“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姥爷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毕元发说,姥爷很疼爱他,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好人”。在他眼里,姥爷和蔼可亲,可他从来没有想过,姥爷竟然还是一位战斗英雄,由此更是多了份钦佩。

2016年5月,当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考虑再三,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捐献出来。他对抗馆工作人员说,“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战友的崇敬与怀念。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孙美丽回忆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坚守初心朴实纯粹。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1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三

孙景坤,一个普通的初中生,他在高考前夕突然得知父母患上了严重的疾病,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面对困境,孙景坤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求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他参加了跳蚤市场义卖活动、申请了各类奖学金,并且亲自剪发为同学筹款。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筹得了巨额善款,成功救治了父母。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学到了坚韧、努力和爱的力量。

首先,在孙景坤的事迹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坚韧的力量。面对家庭的困境,他没有选择逃避或者哭泣,而是选择了面对和努力。他不仅在学业上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为筹集医疗费用尽力做出了贡献。这种坚韧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也是我们在困难时需要学习的品质。

其次,在孙景坤的事迹中,我认识到了努力的重要性。没有人会天生拥有一切,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孙景坤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通过不断努力,他成功地筹集了足够的善款。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要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再次,在孙景坤的事迹中,我看到了爱的伟大力量。孙景坤为了救治父母,不顾自己的困难和疲惫,为同学剪发、义卖物品,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深的爱,也展现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激励我们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且变得更好。

最后,孙景坤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这并不是停滞不前的理由。正如孙景坤一样,我们应该用勇敢和坚定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并且相信,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逆境迎刃而解的一天。

总之,孙景坤的事迹充满了勇气、努力和爱的力量。面对生活的困境,他选择了勇敢、坚韧地面对,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最终战胜了困难。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困境中要保持坚韧的品质,要不断努力追求目标,并且要用爱的力量去关心他人。我深信,只要我们保持对困难的坚持和对爱的奉献,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并且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四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五

数十年,他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悄无声息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他不说,也绝少有人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还作为志愿军的英模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这位默默无闻、自甘寂寞的英雄,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87岁的老人孙景坤。

1947年,在家乡担任着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后转战辽沈、平津、海南岛。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声吹响,孙景坤告别了新婚不到7天的妻子,赴朝参战。

三年里,孙景坤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役。这一仗,敌我双方先后动用兵力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敌军炮兵、航空兵向两个山头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上甘岭的上空,几乎每天都是硝烟缭绕,如阴云密布。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其激烈程度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甚至成了上甘岭战役我军坚持坑道作战时的立功标准。然而要送补给上去,就要冲过敌人10几道封锁线,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班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把10箱弹药送到阵地上。而在此之前,已有8批战友牺牲在运送补给的路上,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

“上!”孙景坤手一挥,10个人扛起弹药箱就冲进了枪林弹雨。他们一面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瞅准了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绝好机会,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阵地上已是弹尽粮绝。整整一个加强连,打得只剩下了4个人。孙景坤立即安排战士们各就各位,自己则只身守卫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位置。

上甘岭一役,敌人所标榜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其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并被部队选中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一员赶赴北京。

拍一拍身上战争的尘埃,孙景坤于战后回到家乡。他将昨日的惨烈与辉煌默默尘封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里,不声不响、无怨无悔地过起了平静而淡泊的农家岁月。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会让给别人。他总是说:“咱当个领导,咱家要走一个,人家别人咋办?咱以后再走也不晚。”生产队走了200来人,他也没把机会留给自家。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知道自己这么做并没有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孙景坤守着1亩地独自过活。一度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有人劝他:何不去“上边”找一找。他却不肯。

“当年在部队有多艰苦,特别是在朝鲜,那么多人都没有回来。我回来了,家里有老人,有老婆,还有了一帮儿女,这不挺好吗?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看到今天的日子,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找的?牺牲了的那些同志他去找谁呀。”老人的话,语气平和却字字泣血。

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境界;什么是感动震撼,什么是净化升华。孙景坤,这位清癯、和善、质朴、辛劳,看上去与所有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没有任何区别的老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六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1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7篇)篇十七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家乡务农。他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悄悄地把各种功绩证明收藏起来。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果真不负众望,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里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引发水灾,洪水泛滥、侵蚀土地,孙景坤便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村民们见他这样辛苦,都劝他歇两天,但孙景坤却说等着修完了再一起歇。”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通过这个事儿,孙景坤更是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88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认真地说:“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孙景坤义无反顾地带领村民开展竞赛活动,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杯”党员光荣称号。1991年,在“学雷锋、比奉献、做先锋、创一流”竞赛活动中,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授予孙景坤先进党员称号。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拿到离婚协议书(模板16篇)

    离婚协议是离婚手续中必备的法律文件,对于保护双方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离婚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协议人双方于_____

    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心得体会大全(1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成长和进步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式。经过精心收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

    婚宴新郎讲话(通用18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准备演讲稿,比如学校的演讲比赛或者工作中的汇报演讲。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演讲稿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提升写作能力和演讲技巧。

    纪念屈原读后感(优秀14篇)

    读后感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和素养。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原文:《观沧海》。东汉。曹操

    禁毒专题片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从实践中汲取的智慧财富,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谁能想到,姹紫嫣红的

    舞蹈实践周报告(模板22篇)

    实践报告是对实际工作、实验或实地调研等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所做的实践工作。我认为,我们需要撰写一份实践报告了吧?实践报

    音乐活动室管理制度(优秀18篇)

    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既要考虑到个人利益,也要符合整体利益。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管理能力和自觉性。一、各专业活动室的使用、管理由辅导

    民航服务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历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收获。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全球运输需

    撤销吸烟警告申请书(实用15篇)

    在一封优秀的更多申请书中,您需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适应能力。以下是一些经过评委认可的申请书,它们展示了不同领域的申请者在推销自己方面的出色表

    公路招标心得体会(精选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体会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