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纸韵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特点和规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二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好不风光,官职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蔺相如上任后却既无富国之举,亦无强兵之策,只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直到亡国,恐怕赵惠文王的子孙们也不明白,为何有先王培养的如此良相也敌不过秦。窃以为,完璧归赵乃是秦王设计的一个圈套,故意成全蔺相如,使赵国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当时秦根本没有攻赵的计划,只是找法子试探一下情况。“蔺相如者,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赵王遇到麻烦时,蔺相如受人之荐凭勇气“奉璧西入秦”。后来的结果,赵王尽管很有面子,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没有引起重视。蔺相如完璧归赵使用的是下三烂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装,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退回赵国,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赵国原来面临的危机,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赵本惧秦,担心怀璧而遭兵祸,蔺相如哄骗秦王说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挟,再骗秦王斋戒五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献璧。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骗却不发兵攻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秦本无意因璧攻赵,赵枉作杞人之忧了。赵以璧为宝,秦以天下为宝。说以城换璧,只不过借此考察赵国国情。秦王没有怒杀蔺相如,更说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这是他在玩外交游戏。而对这些,赵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悦之中,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让蔺相如成功,来灭赵的实力。秦王志在天下,岂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统,区区一璧何患不入秦?得民心者得天下,秦若为一璧而弃十五城子民,必会失去民心。民心失,天下失,一块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夺一璧而激怒赵,赵必然举国相抗,秦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从事情发展的始末看,秦并无夺璧之意,犹如下棋闲处落子,看看对方的反应而已。而秦所惧者,廉颇也。蔺相如不过机锋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闲处落子,造成其才能胜过廉颇的假相,达到赵相秦用的目的。

最后,在秦王的设计下,蔺相如官至相国,而赵走向衰亡。可以设想,如果将渑池会与荆轲刺秦时的环境相比较,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他却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史载,在秦王的宫殿里,连卫士都是列于阶下,不奉诏不准上殿,以荆轲之勇尚且血溅朝堂,而渑池会上戒备森严,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环列的武士,难免令人生疑。蔺相如两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这在谈笑间杀人数万的霸主眼里,可谓关公面前耍大刀。何况,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秦王岂会被一个文官吓倒?这就可以看出秦王是有意成全其功。很快,秦王的预想逐步成为现实,第一步是赵“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而廉颇则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造成将相失和。廉颇者,赵之良将,拜为上卿,以勇气闻干诸侯,遇到蔺相如,无奈也得负荆请罪,此后终不见用,只好老死乡野。第二步就是诱导赵王看重口舌之才。4年后,赵惠文王死,孝成王立,在用人失察上也越走越远。孝成王不听众人劝说,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终使秦达到目的,加速了灭亡的进程。

完璧归赵,让秦暂时丢了一点面子,却为顺利灭赵,进而一统天下铺平了道路,可谓良计。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三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

六岁那年,文姬缠着父亲要他教她弹琴,蔡邕于是先弹一曲。但由于弹奏时用力过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弹断了,自己还没察觉,照弹不误。

文姬却马上听出说:“父亲,您弹断了第一根弦!”蔡邕吓了一跳,女儿从来都未学过弹琴,甚至连琴都未摸过,怎么就听得出他弹断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继续弹著,故意把第四根弦弹断。文姬又立刻辨出:“父亲,您又把第四根弦弹断了!”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的确无师自通,掌握了音律。

蔡文姬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琴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四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应对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若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读死书,死读书的阶段,那对于教学工作来讲是十分不利的。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我想只有通过涉猎群书,多思多想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传达信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想学历史,爱学历史,会学历史。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需要学习从古代史到现代史这六本书的内容,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离我们时间最近,学生接触的也较多,而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每每遇到此处,我总是心里有所畏惧,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颇多。如何去解决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呢?我想到了读书。在广袤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真谛所在,读书一定会解决我的问题。

记得几年前求学之时,曾翻看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书中对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做了详尽的讲述。时至今日,再去翻阅这部著作,感慨良多。

“鸦片战争”的历史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封住了自己。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如同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么广阔,不知道在他坐着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通过一次次的思想、政治、经济变革,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越。在被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变得软弱无力,只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之前,在清政府统治之下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终于使其挣脱了在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之下的牢笼。因此,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紧跟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将自身投入到现实的残酷竞争中去,才能更好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的大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当一个仅相当于中国普通省份面积大小的日本在近代的历史上,通过发动一次次的侵华战争,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步的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尤其是1937年到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我们花费了八年的时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将其彻底的打败,这是一种怎样的实力对比?!这更可突出国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的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处境要靠自己来争取。

因此,近代史上中国所遭受到的血淋淋的史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来保护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至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的胜利。原因在哪?我认为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最后在劣势情况下取得胜利。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在今天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的不败之林!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五

古往今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的历史却是那么的悲惨,那么的无助。战争一步一步向中国走来。

从八一四二年起,英国拔牙片等毒品运进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身体弄得不成人样,然而,他们以中国人硝烟为借口,进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幕了,英国再次向中国发动攻击,在圆明园抢劫了数不清的值钱的东西;然后放火大烧。以破坏证据。

到了一九零零年了,中国又被八个国家所侵略。

又到了一九三九年了,日本故意挑衅中国,向中国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过了七年,日本向中国首军进攻,更愤怒的是,日本占领南京后,不但把手无寸铁的居民杀了,还把放下武器的士兵给杀了;妇女等。最后据中国人的统计,日本总共杀了中国南京人民三十万以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人还说不值,有的人说高达百万。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所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大家是中华人民,要把这耻辱的历史转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这耻辱的战争。

因为国家落后,所以才会挨打,所以大家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报孝祖国。

大家也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也就是被人欺负。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六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党和国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有助于增进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消除各种错误政治观点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新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开设已经三年了,仍有不少在校大学生和某些青年教师不时发出疑问: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对于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人员、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或许不是一个问题,但对其他人员来说,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些探究和回答,这不仅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解除心中疑惑,增强他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是为党中央、教育部制定的新课革方案的贯彻和实和实施略尽绵薄之力。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弥补他们历史知识的不足与匮乏,提升他们的基本历史素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清除他们头脑中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应当说有了基本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应试导向和压力,大部分理科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考中,历史科也目不占重要位置,高中阶段的历史会考也往往走了过场。致使有幸升入大学者,其历史知识也显得不足与匮乏。某些政治辅导员老师竟然搞不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几个先后相继的阶段。近年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相当一部分青年干部,对中国近现代史,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也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更有甚者,有的青年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不太熟悉。由此可以窥见当前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是相当缺乏的。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内外各种怀疑、冲击、歪曲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时有抬头,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始终受到霸权主义者和强权政治者的敌视和非难,这就很容易使青年们动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怀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10多年前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的学潮到动乱事实,即是明证。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厘清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既可以认清“告别革命”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论、全盘西化论、“轮流坐庄”的多党制论等一些反动的和错误的观点言论,又可以牢记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得出的基本的历史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她才能够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将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为了保证先进生产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了保住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果实,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近现代史教育,让我们的青年牢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屈辱的岁月,中国人民奋斗的征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和促进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中国,不过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昨天”和“前天”的斗争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担当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形成了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工作。他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p534)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还特别要求要学习党的历史。他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p399)邓小平同志始终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历史教育。他曾经在叙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做出这样的论断:“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2](p206)也就是说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年人懂得中国是怎样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他也曾谆谆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p358)江泽民同志也非常注重借鉴历史经验,并多次强调要搞好历史教育。1991年,他曾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写信,提出要对青年一代进行历史教育,并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他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3](p93)他还意味深长地指出;“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4](p200)胡锦涛同志作为我们党现任的,更是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强调历史教育与教学的重要意义。他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备条件。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5]。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增进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手段。

1、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其崇高的民族精神、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历来就是动员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世界著名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发展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连续性,她历尽危机而未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地生存下去。[6](p349)即使在鸦片战争以后的灾难深重的岁月里,中国文明也未在这次危机中失去自己的独立存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说:“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1](p632)而爱国主义观念则是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地树立起来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的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青年大学生将能从中认识我们民族伟大的过去和光明的未来,能够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便更加自觉地肩负起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重任。

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面临艰险毫不畏缩,面对牺牲毫不犹豫,把一切都献给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事迹显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境界。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英雄模范,为了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焦裕禄那样,“心中装着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如王进喜那样,“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如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样也感天动地,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前进。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迹,自然能够激发起他们对中国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能够激发起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能有价值、有意义等人生课题的思考,这自然有助于他们选择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他们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养为道德高尚的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民族与社会的人。

3、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有助于他们科学地认识与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坚定其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人们能够从历史发展中预测事物的未来。因为很多现象,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有的历史现象是重复的。即使新的情况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一种新兴的因素、新兴的阶层产生之初,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就可以从这种角度考察历史,供今天和未来作参考。这样的参考,离开历史是无法进行的。从近现代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看,短时期内一两个大国的确能起到一种轴心的作用,但它们不可能永久保留这样的地位。大国的兴衰今后也是难以避免的。了解俄罗斯帝国如何从一个小公国发展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的扩张的过程,就会理解它其实早已埋下了今天瓦解的恶果,而不会看作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其发动冷战、和平演变及苏联共产党政权腐败至极的结果。正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进了20世纪中国的崛起,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极大贡献。读懂了中国几千年的从未中断的文明史,就会明白为何近代中国遭受亘古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仍未灭亡,最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复兴。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必将极大地帮助我们洞察变幻万端的国际国内风云、把握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航向的能力、将极大地增强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

4、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增强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当代大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与教育,在深刻理解与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的同时,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昂的热情,严谨态度踏踏实实地致力于自己的学习与工作。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丰富而斑斓的画卷。大力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他们厘清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和理解其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以及爱国主义水准,加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力和凝聚力,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

作者简介:林新军(1971-),男,汉族,历史学硕士,济宁医学院社科部讲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相关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七

名将美人,用在三国东吴二乔两姐妹身上是十分恰当的。

二乔的父亲是乔玄,因为天下大乱,失去妻子的乔玄辞去朝中的官职,带着两个女儿返回庐江郡皖县故乡,不问世事。

有人以为二乔的父亲乔玄就是曾做过汉朝大尉的乔玄,这是错误,太尉乔玄死在汉灵帝光和六年,是睢阳人,与庐江乔玄毫不相干。

二乔的丈夫都是英雄,大乔的丈夫是孙策,小乔的丈夫是周瑜。

孙策在十八岁就继承父亲的遗志,三数年间使闯荡出一个辉煌的局面,曹操不得不表奏汉献帝封他为吴侯。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这位被曹操称为“虎儿”的英雄,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这就是大乔今后的生活。

小乔比大乔要好一些,她与周瑜过了八年的夫妻生活。周瑜是孙策的好朋友,结婚那年他二十四岁,小乔十六岁。周瑜也是当世英雄,孙策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弟弟孙权托给他和张昭。周瑜还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的结合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以至于北宋的苏东坡还感慨地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惜“羽康纶巾”的周瑜敌不过也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为了荆州的借还问题,诸葛亮活活气死周瑜,不知诸葛亮后来到周瑜灵前吊孝的时候,小乔是何感慨。反正从此后,小乔应该是:“香冷金貌,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

以上有关二乔的生活情况,一般来说,是大家熟知的,至于二乔与赤壁之战的关系则知道的人不多。

唐代诗人杜牧写道:

折戟沉沙铁未销,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写赤壁之战的诗中已隐隐地透露出赤壁之战与二乔的关系。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万丈,经过周密的准备,向南进兵,目标首先就是荆州。当时刘备已死,刘备的儿子刘琼举众而降,刘备败走,江东的孙权也危在旦夕,如果孙、刘联合与曹军决战,胜败尚不可知,如果单独行动,就极有可能被各个击破。是战是和,当时吴国境内却有两派,而决定关健就看周瑜。

《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舌战群儒写得十分精彩,而事实上最管用的一脚棋却是诸葛亮和鲁肃夜访周瑜。当时周瑜正在邵阳湖训练水师,鲁肃见到周瑜开门见山地说:“曹操驱兵南侵,传檄至此,欲与主公会猎于江夏,显有并吞之意,和战二策,主公不能决,将军之意若何?”

周瑜回答:“曹操挟天子之名,其师不可拒,其势力亦不可轻敌!”

鲁肃大不以为然地说:“伯符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正欲赖将军以保全国家啊!”

两人争执不休,诸葛亮一言不发,眼看双方就要翻脸,不觉哈哈大笑起来,引得周瑜问他:“先生何故发笑?”

诸葛亮从容回答:“我笑鲁肃不识时务罢了!试想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来只有吕布,袁木,袁绍敢与对敌,今数人都被曹操所灭,天下无人了啊!只有刘备不识时务,强与争衡,如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鲁肃傻乎乎地问:“你怎么一下子又转过来叫我去投降呢?”

诸葛亮仍然不急不慢地说:“我有一计,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用不着国家投降,只须派一个使者,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得到这两个人,百万之众就会卸甲卷旗退走!”

周瑜一听,十分新鲜,急问:“用哪两个人,可退曹兵?”

诸葛亮仍然拐弯抹角地卖关子:“江东去此二人,如大树之飘一叶,太仓之减一粟,但曹操获得了,一定会大喜而去。”

就这样胃口吊尽之后,诸葛亮才慢条斯理继续说:“我还住在隆中的时候,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造一台,起名铜雀台,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在里面。曹操是个好色之徒,听说江东乔国老有两个女儿,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所以发誓:‘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现在他弓陌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只是为此二女,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曹操得到这两个女子,称心满意,一定班师而去,这是范蠡献西施的计,将军还不赶快执行。”

周瑜问道:“曹操想得二乔,有何证据?”

诸葛亮不慌不忙地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话到此处,周瑜已气得脸红脖子粗,诸葛亮故意装作满头雾水似地问:“汉天子常以公主和亲,你现在怎么可惜起两个民间女子来了呢?”

周瑜说道:“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就是我的妻子。”

就这样诸葛亮装疯卖傻,激怒了东吴的决策人物,把东吴拖向赤壁战场,直接承担了曹操的强大压力,才使得立足未稳的刘备,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

虽说孙刘联合,诸葛亮功不可没,但没有二乔又怎能做到这一点呢?没有孙刘的联合,又那有赤壁之战的胜利。

对赤壁之战,自有传说很多,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诸葛亮的借东风,庞统的连环计,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还在孙刘联军的主帅周瑜指挥有方,此外,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与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曹军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轻敌有关。

深秋天气,两军隔江对垒,剑拔夸张,长江滔滔不绝,夜月正圆,曹操在船上大宴文武官员,一时兴起,曹操取槊立在船头,将酒倒入江中,对文武官员说道:“吾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颇有感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说罢,扣弦而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呜,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皎明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降,枉用相存;契阔谯契,心念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时是五十四岁,虽然他不曾把几个二十多岁的对手放在眼里,然而心情却十分萧索与无耐,歌中既叹人生的悠忽,又一再提到忧思满怀,出现了一派名将垂老,英雄未路的感慨,因此便注定了他一败涂地的命运。

诸葛亮是聪明的,曹植《铜雀台赋》中的关于“二乔”一句,实际是另有所指,却被他巧妙地用来激怒周瑜,促成孙刘合作,使后来饱偿寂寞之苦的二乔在当时也为国作出贡献。诸葛亮敢这样做,就是他看准了周输个性的弱点:心浮气躁。在后来他也就用这一点在荆州的借还问题上活活气死周瑜。使已经尝尽孤单的姐姐大乔,有了个做伴的妹妹。从此,姐妹两人面对江南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天天就坐在一起,说些孙策和周瑜当年的故事,特别是周瑜肯为她两人去进行大规模的赤壁之战。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八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1]因此,民族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和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质疑我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内化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发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意识,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赢得民族的独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能够不依赖照搬别人,摆脱别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

二、发挥好近现代史教育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铸就而成,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因中国近现代史而丰富饱满,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从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的时候,我们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当汶川大地震吞噬着同胞生命的时候,我们同悲伤共坚强,这是一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对民族精神仅仅存有感性的表达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最终化为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这种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离不开纲要课的培育和引导。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紧结合起来。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九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1]因此,民族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和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质疑我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内化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发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意识,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赢得民族的独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能够不依赖照搬别人,摆脱别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

二、发挥好近现代史教育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铸就而成,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因中国近现代史而丰富饱满,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从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的时候,我们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当汶川大地震吞噬着同胞生命的时候,我们同悲伤共坚强,这是一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对民族精神仅仅存有感性的表达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最终化为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这种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离不开纲要课的培育和引导。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紧结合起来。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

由于历史课独特的身份,使它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作用重大,尤其近几年在高校将其列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更加提升了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功能。而在当今多元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如何通过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并形成理性爱国的理念,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学习习近平现代史纲要中爱国主义思想,并使之渗透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

(一)认识和学习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经邦济世即经世思想。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其特点是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每当一个封建皇朝江河日下之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抨击社会现实,不断提出改革措施,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

晚清的士大夫们很快发现老祖宗留下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都不足于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而要使“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则必须学习当时不为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明。而向西方文明进行学习则成为1840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学习的主旋律和必修课。第一次鸦片战争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出现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出现戊戌变法。近代中国人在和西方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接触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中西的差距,进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向西方工商文明学习的浪潮。而这种学习西方,最终到达能够和西方“并雄”目的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社会中的经世思想。在这种维护国家独立完整的经世思想的驱动下,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谋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爱国活动。

(二)了解和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

从林则徐、魏源到洪秀全、洪仁玕,从冯桂芬、左宗棠到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到孙中山、陈天华、邹容、章太炎,爱国思想是他们整个思想的重心,并促进和形成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

中国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上,随着对资本工商业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国内形势的改变,纷纷对爱国主义进行了不同层次和侧面的表述。

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由反侵略战争到变法维新、立宪改革、反清革命,随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也纷纷不同。并且随着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断提高,以及自身近代化素养不断提升,在谋求近代国家的发展上也更加的全面和具体化。

二、利用身份认同感教育大学生,提升爱国热情。

大学生尚未完全踏入社会,但关心国家时事,在知识界立于社会前端,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蕴含着无限生机和力量,是左右国家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力量。近代历史上大学生同样发挥着引领国家走向的重大作用。梳理和学习了近代史上大学生的爱国事件精神,利用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达到提升其爱国热情的作用。

(一)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承担了唤起公众责任心的任务。

五四事件中的大学生唤起了当时民众救国于丧权之际的责任心。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这样说:“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紧跟着五四学生运动的便是商人和工人的加入,形成了一场群众性的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活动。

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发起者主要是当时已经沦陷的东北大学的学生们。他们流浪北京思念故土,深感家园沦陷之耻辱,同时承受着日甚一日亡国之危机。他们不甘于此,发起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不仅是当时爱国运动的一部分,更是唤起中国民众大规模抵抗日本的爱国活动。此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兵谏,以及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不说得益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二)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了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观,即近代世界观。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外抗强权,表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独立的爱国热情,同时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五四期间的学生也是为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而抗争。代表五四运动核心精神的《北京学界宣言》中说得很明白:“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日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公营,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体现出为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而抗争。

在五四期间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时,陈独秀提醒国人爱国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要以理性作为感情冲动的基础。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我们究竟应不应当爱国》,延续五年前《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思路,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本网网)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的这种“理性爱国主义”背后除了坚守民族的爱国心之外,更是坚守以平等和自由为价值尺度的全球价值观。

具有世界主义浪漫情怀的五四知识分子,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不以一国一族的利益为沟壑,追求的是“世界主义的国家”和以普世性的全球价值为依归的民族崛起。这就使“五四”的爱国运动,具有世界主义理想的爱国主义。

三、了解近代中国二重性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近代中国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国家主权的存在与丧失共存,生产方式、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新与旧共存。这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现状和基础。

(一)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

从丰富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进性和落后性并存的现象,正如钱币之两面,互为表里,共同存在,否定国家发展中存在落后性则会沦为唯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通过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现存的故宫建筑群等等都以灿烂夺目的光芒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同时在传统社会中我们也是亚洲文明的中心,亚洲周边的国家匍匐在传统中国的石榴裙下。

随着十六世纪的到来,中西之间拉开了差距。几个怀揣理想的冒险家拉开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帷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明显。诞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但丁、达芬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之际,中国仍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飘荡,封建专权、文字狱仍旧如影随形般地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老百姓不离不弃。19世纪代,世界上有了第一条铁路,当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第一条铁路时,皇帝却以轰鸣的火车惊扰埋在地下祖先亡灵为由,取消火车头拉火车,出现贻笑大方的马拉火车之怪现象;19世纪中期,德国已实行义务教育,那时中国还没有现代化的学校;中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茹尔费理内阁垮台,晚晴社会道光、咸丰等帝在对外战争的失败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在学生认识了传统中国以及步入近代社会之际先进性和落后性并存的状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国的历史,不为中国步入近代之际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而产生失落,也不为中国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而沾沾自喜,形成一种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分析,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近代中国具有二重性特点,主要是由于外国入侵所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的完整性遭遇破坏,在传统社会中牢不可破唯我独尊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已面临严重挑战,同时产生了传统社会中所不曾出现过的外资企业。直到19《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社会性质完全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除了外因所致,更有内因使然。首先是维护一己私利的专制封建政权所致。当晚清政权面临内忧外患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遭遇着与中国相似的经历。美国黑船压境,日本人欣然接受了美国要求通商的诸要求。紧跟着明治改革派出岩仓使节团,历时1年10个月考察欧美。日本明治维新成绩卓然。作为一个后发型学习资本工商业的国家,终于跻身于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列。几乎与明治改革同时派进行的晚晴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最终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亡而划上句号。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所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者也。于是其法与令蜩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嗟乎!夫谁知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哉?此庄周所以有胠箧之说也”。使全国人民弱且愚,虽然有利于维系封建秩序,最终却为外国强盗吞噬整个中华民旅创造和提供了条件,这就是封建制度一以贯之的“德政”。

客观地认识和分析近代社会性质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立足于中国,胸怀世界的全球世界观,不至于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泥潭中挣扎不已。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一

0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03、造成袁世凯夺辛亥革命果实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04、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很快失败的主要的原因;违背社会发展趋势(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05、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卖国和复辟不得人心。

0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和民主革命相继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07、清朝统治结束不久,出现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直接原因:中央政权的严重削弱(或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08、张勋复辟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1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统治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3、一战期间,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14、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的根本原因:当时的政权是封建性的。

15、护法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西南军阀的破坏。

16、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民族工业发展和工人阶段队伍的扩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7、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8、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21、二次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

2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阶级立场不同。

23、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1925年5月,上海发生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的暴行。

24、省港大罢工爆发的直接原因:支持上海的反帝爱国斗争。

25、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

26、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统一战线的可靠保证。

27、北伐胜利进军的根本原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3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边区红旗始终不倒”的最主要原因: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33、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主要原因:北伐战争的影响。

36、“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38、“一二九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华北事变。

39、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根源:中日民族矛盾己上升为主要矛盾。

41、抗战期间中共所建根据地从长江以南转向华北地区的直接原因: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4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客观因素:日本侵华目的不变。

4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续到抗战胜利的基本因素:中共对国民党既团结又斗争。

4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的英勇抗战。

53、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重要的原因:小农经济从根本上束缚生产力发展。

56、中共前进历程中出现“_”失误的根源:“左”倾错误的发展。

58、中共十三大将我国现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物质文明不够发达。

59、决定中国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所走道路不同的主要原因:两国的经济基础不相同。

二、特征特点表现标志。

03、与以前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相比,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新特征:彻底批判封建主义思想。

0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最大特点:由民族革命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

08、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09、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五四”运动中的工人罢工。

10、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的标志: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1、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的标志:东北易帜。

12、标志中国革命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八一南昌起义。

1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19、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0、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片面追求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22、建国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形成的标志:1959年反右倾斗争。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目的目标任务意图用意。

01、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的主要目的:镇压国民党。

03、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反对思想领域里的尊孔复古逆流。

04、近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打破封建束缚。

05、段祺瑞主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目的:借款练兵,以壮大皖系实力。

06、在护法运动中,西南军阀的真实目的:借孙中山的威望,与北方军阀抗衡。

07、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的直接目的:建立像“满洲国”一样的傀儡政权。

08、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主要目要: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

10、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的根本目的:巩固美国在华侵略权益。

13、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根本目的:纠正_以来“左”的错误。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四、意义作用影响结果结局。

04、“五卅”运动的意义:这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掀起全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潮。

05、八一南昌起义最重要的意义: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开始。

07、“一二九”运动的意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09、五四运动最主要的作用:促成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10、一二九学生运动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14、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17、1927年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开始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对抗。

五、实质本质性质。

01、《九国公约》的实质: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04、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实质上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06、毛泽东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质: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包围城市。

08、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实质上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09、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在于: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1、1953年中共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五四运动的性质: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16、南京国民政府(1927.4.18)的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1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性质: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18、南京伪国民政府的性质:为日本侵略服务的汉奸政权。

19、“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教育中意义重大。通过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学习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经邦济世即经世思想;了解和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知道近代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承担了唤起公众责任心的任务;了解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观,即近代世界观;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在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的时候,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三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觉得在我的大学期间学习这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学期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权,深深地操纵着中国,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国的天是黑暗的,地也是黑暗的,老百姓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就在八年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谋求人民生活幸福、安稳,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不甘,挑起了全面内战,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俗话都有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明知道在失去民心的情况下毅然发动内战,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国民党不是军事力量不及共产党,而是忽略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也忽略了早已经厌倦战争的国民党士兵,其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的一句话凝结了中国几亿人的梦想,有多少战士和多少无辜的民众何曾不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他们却再也盼不到了,但是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人群,他们为了新中国做出了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期间,中国共产党艰难的探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一次次成功与喜悦、一次次失败与泪眼中,艰难前进,只为了能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好,虽然经过了十年的“”,使我们深刻的领悟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该是关于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的,收获了十年的惨痛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或者说,祸悉福之所倚,一次次的打击与挫折打败不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改革开放至今犹存,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好转,并不断提高,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会有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中提高的情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更深刻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听老师生动地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现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提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对于我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遗忘中国耻辱的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了,有机会为国家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日后建设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更加现代化的祖国打好基础。作为一个大学生,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肩负着国家的期望,试想,一个大学生总有一种反正我不做总有人做的态度,那么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心态,那我们国家的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学期过得很快,复杂繁多的历史仅仅浓缩在几个月的学习中,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日后我必将加强自我学习,到图书馆等地方加深学习,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四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西装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

2.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

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

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2)电话传入中国:19世纪80年代年。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

出现:18(19世纪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

著名导演——郑正秋、田汉、欧阳予倩等。

著名演员——赵丹、胡蝶、阮玲玉等。

电影名作——。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2)当代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开通,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五

2.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3.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

5.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显著提高。

8.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

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11.战国时期,封建之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12.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13.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14.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实力最强。

15.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法律严酷、误期当斩。

16.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

1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十分贫困。

18.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王的教训。

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21.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

22.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3.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

2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

25.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孙刘结盟抗曹。

26.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

27.东吴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原战乱,北方人士南迁。

28.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中原文化先进。

29.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南方衰落。

30.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风,佛道盛行,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

31.西晋统一为时短暂的根本原因腐朽的门阀掌权,皇族争权夺利。

33.祖逖北伐收复中原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朝廷没有给予有力支持。

34.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

35.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前秦统治不得人心。

36.前秦败于淝水之战的主观原因军心离散,缺乏斗志。

37.祖逖北伐、淝水之战都未能完成统一的共同原因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

38.对淝水之战的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

39.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

40.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思想根源对现实不满。

41.东晋至南朝末,朝代更替频繁,政局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大将拥兵夺权。

42.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均田制。

4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北方劳动人民南迁。

4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45.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江南地区经济日益重要。

48.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接受隋亡教训。

49.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盛况的根本原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50.促使唐朝扬州繁荣至极的直接原因交通枢纽地位。

51.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

52.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五田可授,其根源在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53.唐朝募兵之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54.唐朝中期藩镇权力过大的根本原因军事制度的缺陷。

55.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腐败的直接原因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坏人。

56.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最根本原因均田制破坏导致军事制度缺陷。

57.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58.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改变了征税标准。

59.唐末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相同原因宦官专权。

60.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藩镇割据。

61.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经济条件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6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轻揺薄赋,重视农业。

6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北方多次战乱。

64.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根源唐末潘镇割据的延续。

6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社会安危。

66.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商业活动频繁。

67.导致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原因绍兴与议后,金获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

68.南宋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商业往来,其重要原因在于造船技术大有提高。

69.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1.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7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的加强主要的原因国家的统一。

7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产生资本主萌芽的最主要条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7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存在。

75.郑和下西洋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主要原因农工商发达,国力强盛。

77.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7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79.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

80.清乾嘉期间崇实学风消失的主要原因文网严密,人心自危。

8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82.造成近代中西科学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作用。

8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84.元朝的松江成为棉纺业中心的主要原因黄道婆改革面纺织工具。

85.促使原始社会人类过定居生活的直接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目的目标意图用意。

1.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主要目的提高齐国地位。

2.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直接目的抵御匈奴南下。

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

4.周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巩固奴隶主国家政策。

5.汗初实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稳定统治。

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分割王国的封地。

8.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

9.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保证北魏政府财政收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4.隋唐实行科学举制的最主要目的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15.唐政府规定农民可以纳绢代役的主要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16.唐太宗注意用人纳谏的根本目的维护统治地位。

17.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8.五代十国很多政权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的目的保存实力。

19.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20.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

21.元朝政府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的主要目的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22.元朝政府重视国内陆路水陆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取得南方粮食供应。

三、特点特征表现标志。

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按血源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

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府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铁器的使用。

5.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

6.标志秦朝灭亡的直接事件偏师绕道,刘邦进京。

7.东汉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8.十六国时期结束的标志北魏统一黄河流城。

10.南朝政权更替的特点武将夺权。

11.唐朝设置节度使之后,国内政治形式的特点内轻外重局面形成。

12.五代时北方五个朝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军事将领篡权自立。

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消弱地方势力。

14.明朝加强专制的突出特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5.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赋税折银征收。

17.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在于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18.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这主要指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19.李自成起义把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触及土地制度。

四、实质本质性质。

1.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2.楚汉战争的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权位的斗争。

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民主政权的对立。

5.隋朝开创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臻完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安史之乱”的实质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治权。

五、意义作用影响结局结果。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相似作用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决定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4.唐朝两税法的直接作用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5.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的作用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6.隋朝大运河发挥的主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7.北宋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财政的主要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条件。

8.澶渊之盟的最大影响双方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

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济贫济弱的局面。

10.元朝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作用解决了元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11.八股取士的直接作用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12.明朝后期该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农业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

13.清朝设置台湾政府的最重要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六

试题内容: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中国移民的近现代历史(节选)孔飞力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17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表明,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中国家庭需要寻求新的谋生方式。他们因此选择了作出改变和进行迁徙。而为此进行的海外移民活动只是大趋势背景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缺少耕地的农业家庭会选择新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市场上出售家庭手工制品和经济作物,或者出售劳动力(通常是男性劳动力),这些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更有利可图的地区。不过,这种生存方式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而是让作为劳力的男人离开家庭进行劳动——可能是去附近的农场、相邻的小镇或更远的地方。在整个迁徙活动中,家庭一直是核心。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处在一个“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之中。“空间共同体”指的是“共同生活”,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位置。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不会因为他生活于千百英里乃至上万英里以外而受到影响。相反,“分开生活”却可能是指一个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个院落却过着各自独立的生活。“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家庭观念,既向上联系着祖先,也同时向下联系着后代。生产活动则打造了代与代之间的经济联系,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和提高家庭的生产力。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移民中更是如此。

相较于传统上认为人口压力是推动移民行为的重要因素,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当时的中国,人潮涌动,商业繁荣,各种市场关系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中国家庭都会自然而然地尝试抓住各种机遇。境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可以视作是对商业化的适应性行为。同时,选择留在农村家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仅仅是围绕在田地和灶台之间。他们细心地照料祖坟,举行各种传统仪式,过着一种远离现实的生活。尽管这些人的生活方式被官方思想家和保守卫道士们称颂,但也不足以减弱人们对改变生活的渴望。数以百万的家庭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商业化和流动性。晚清时期,海外移民建立了很多机构来帮助他们适应这一改变,例如会馆、分庙、帮会以及输送资源和文化的走廊。

伴随着大规模的华人外迁,世界各地出现大大小小的华人移民社区。我们所说的“移民社区”是一个双边的有机体。它镶嵌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中间并承担起文化意义上的“走廊”的功能。

它帮助两个社会互通人员、资金和信息。即使是在移民已经拥有了稳固且不依赖于家乡的利益基础的情况下,它仍然会维持着他们与家乡和亲族的联系。其首要原因是利益因素,他们需要从家乡购买劳力,同时也需要将财富输送回家乡。另外也有文化上的因素,一个旅居的劳动者或者商人,可以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赚取社会资本。这种帮助和依附并不排斥与其客居地的非亲属或异乡人的合作,有时甚至会发展为双向的忠诚。维持利益基础就意味着要与家乡建立一个同时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在晚清的中国社会,这样的走廊纵横交错,进行着繁忙的资金、社会和文化输送。这些走廊可以被视作家乡的扩展,将人们的利益和情感延伸到很远的距离。这种连接既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它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将移民与他们出身的村落、宗族和乡土连结在一起。虽然他们生活在别的社会中,但他们依旧保留了他们在经济、文化和血缘上的归属。维持这样的“走廊”是侨居生活的本质。

(本文选自《华人的外迁及回归》,内容有删改。作者孔飞力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全部。

b.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的地区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

c.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家庭的凝聚力。

d.一个移民社区的商人只能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

e.维持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是移民生活的本质。

13.关于“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空间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

b.“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起来。

c.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会因为他生活的空间远近而受到影响。

d.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家庭中尤其是华人移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4.为什么近现代中国出现大规模移民海外的现象?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4分)。

15.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开始形成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在面对新环境,华人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这个地区逐渐形成华工生活区。依据文意,唐人街在早期华人生活中能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试题答案: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七

一、原因(根源)因素关键。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鸦片战争中,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芽的直接原因: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

3、“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4、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拜上帝会的组织发动。

6、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

7、《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当时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方案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

8、列强于1853年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没有立即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英法忙于克里木战争。

9、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外国势力出现暂时“和好”局面的原因: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1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只引进西方技术,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

11、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里诞生中国无产阶级。

1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3、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资本主义发展条件成熟。

14、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最终各走各路的主要原因:阶级属性不同。

15、维新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上唱主角,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6、维新变法兴起的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运动的关键: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18、“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主要利益。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根本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夺取殖民地。

20、黄海之战后,北洋舰队失去战机的主要原因: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海迎敌。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的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未能完全瓜分中国,其主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23、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其根本原因在于: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

24、义和团前期进行反清活动,后又提出“扶清”口号的主要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

2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

26、封建社会中,中国农民革命都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平均主义思想观念决定了农民革命的狭隘性。

27、一直到清朝前期,中国始终未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发展为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9、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0、20世纪初,中国许多地区开展收回路权的斗争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1、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他们的势力,但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新政没有触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32、中国人民开展保路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

33、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关键因素在于:革命士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5、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虽然都要求救亡图存,结果两者都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国情决定,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或者说资本主义力量小。

3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38、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反动目的已完全暴露。

二、目的目标意图用意。

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主要反映的侵略目标:商品输出。

3、最能反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华侵略的根本目的:开放通商口岸。

4、清朝设立总理衙门的根本目的:顺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

5、辛酉政变后,西方列强放弃“中立”,主动与清政府合作的主要目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6、西方列强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侵华利益。

7、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时改变军事上的落后面貌,以维护清朝统治。

8、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直接目的:获取利润,配合军事工业。

9、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直接目的在于:适应军事工业的需要。

10、19世纪70年代,沙俄支持侵略新疆的阿古柏伪政权的目的:利用阿古柏达到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11、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之一:挽救民族危机。

12、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救亡图存。

1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争做中国债主的根本目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4、19世纪末列强争向清政府贷款的主要目的:扩大在华势力。

15、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16、《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17、清末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直接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18、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三、作用影响结局结果后果。

1、拜上帝教起到的主要作用:发动群众参加反清起义。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引进大规模机器生产的一种新的生产力。

4、中法战争的直接后果:中国放弃了对越南的保护。

5、“公车上书”最深刻的社会影响:使维新思潮成为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在于: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7、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后的实际结局:俄国的势力不断地增大。

8、18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造成的对华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9、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10、19清政府“皇族内阁”成立的实际后果:宣告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1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四、特点特征表现标志。

1、19世纪40、50年代西方列强侵华所表现的特点:以直接的武装侵略为主。

2、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同时反侵略,《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3、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共同特征:都是使用大机器的近代工业,都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官僚、地主、商人等私人投资。

5、清政府适应近代化行动的显著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6、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8、与维新思想相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特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9、《辛丑条约》签定,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化最显著的经济特征: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自然经济虽然解体,但仍然存在。

10、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1、19世纪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出现了。

12、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的事件:兴中会的建立。

13、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各国间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则具体表现为:先后强租胶州湾和威海卫。

15、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建立。

16、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皇族内阁”成立(1911年)。

17、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国制确立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8、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诞生。

19、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20、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的事件:定都天京。

五、实质本质性质。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强国御侮。

2、天京事变说明的本质性问题:农民阶级自身具有严重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3、以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实质: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4、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突出表现的实质问题: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5、戊戌变法的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6、“门户开放”的实质:美国要凭借经济实力最终独霸中国。

7、清末新政的实质:挽救统治危机。

8、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八

摘要: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张学良。从西安事变到新中国成立,从人民当家做主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安事变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未来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原因过程;当时影响;现代影响。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动因,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改变了各党各派的政治态度,马占山的抗战和蔡廷锴反蒋抗日政府的成立证明了这点。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几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面对日益紧迫的民族危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声明,号召各阶级,各党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团结抗战,并宣布“红军绝对首先加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在此情况下,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全国迅速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可见西安事变是顺应民意的。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促成西安事变的又一动因,当时,蒋介石通电全国,他说“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攮外。”从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致使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给日军侵华提供了有利之机。

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最早提出拥蒋联共抗日的主张,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初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痛失了东北,遭到举国上下的责骂,威信一落千丈。蒋介石为缓解国内舆论压力,准其出国考察,此时国内的形势是蒋继续对外妥协,对内继续“剿共”,民族危机岌岌可危,张学良心急如火,1936年11月27日,他给蒋呈递过一份《请缨抗战书》,书中讲到:缓东局势,日趋严重,半载以来,良屡以抗日救亡之理论与策划,上渎钧听,感愤之念,与日俱深。今缓东战事即起,正良执矣前驱。这封请战书真切的表达了张学良强烈的抗战愿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西安事变的过程。

1935年在全国抗日运动新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密切联系起来,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为实现“剿共”计划,由洛阳来到西安。然后要挟张学良和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就将二人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二人意识到除了逼蒋抗日,已无路可走。正如周恩来事后分析的那样:“蒋介石对张学良将军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的责任就是剿共,不许到缓远抗战。若要不然,就把你换掉’以后召集西安会议……准备以蒋鼎文代替张学良的,这样局逼出来一个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入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闻枪声,爬上后山墙,后在今天临潼骊山的兵谏亭被捕获。

12月13日上午,张扬等人联名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各团体发表了一份通电,陈述了捉蒋的原因和目的,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政治主张,通电发出后,张扬还采取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等一系列军事,政治行动,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统治权力。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宋庆龄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维护蒋介石的统治权力和英美在华利益。1936年12月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12月1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与张学良和杨虎城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12月24日会谈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释放上海爱国领袖,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离开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现从国内战争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变。

二、西安事变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一)对共产党的影响。

西安事变给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提供了巨大的转机,大陆史学家杨奎松在他的《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中说道,正是因为这场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最终停止了对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放弃了武力消灭红军的打算,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一直对张学良和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怀有一种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毛泽东所谓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来了,就包含着这层意思。西安事变使共产党有了全面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机会,有了领导人民取得全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话语权,加快了民族解放,独立和全国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进程。

(二)对国民党及其主要人物的影响。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放,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被杀结束。从事变的策划到发生再到和平解决,都是围绕着一个人——蒋介石来进行的,作为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这次事变迫使他放弃了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蒋始终认为这是他个人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整个国民党集团都是西安事变的受益者,曾有著名历史学家提出:“如果没有个西安事变,则蒋公与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奚止身败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变对蒋公对国民党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西安事变也改写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抛开当时这些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全国的大统一,换来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唤起了中国民众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态,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西安事变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至今仍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义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今天,我们的祖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正意气风发地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征程上。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

西安事变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大力弘扬西安事变告诉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道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完全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部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只要我们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就一定能团结起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明显,近些年中国人在面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钓鱼岛等问题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数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面对现代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爱国旗帜,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有坤。张学良年谱(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

[2]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丛一平。西安事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新华出版社,1996.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十九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代初。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简单历史,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方面的小习作。或者回家找一件旧服装(如中山装或旗袍等),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你喜欢这些服装吗?说出理由。

实践活动:查找有关菜谱,按照菜谱要求,做一个家乡的特色菜。记录操作的过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你你的成果,记录下你的感受。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二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开设以来,各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探索未来努力的方向,显得非常必要。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采取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将《纲要》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置成教学专题。每个教师承担自己最熟悉的3至5个专题。除了课堂专题讲授,还开展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方式。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考勤、期中论文和期末开卷考试构成。这种模式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达到教学、科研的统一。

(二)“msd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现代化为课程主线,采用基础课专题化的方式,发挥“纲要”多样化教学的群集优势这是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模式,表明了教师的学术倾向,即认同“现代化范式”。

(三)专题式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讲授是把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由教师讲授;参与式教学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教学就是借助参观探访各种红色革命资源引导学生由抽象走向感性。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活动,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纲要课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先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为关键,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环节。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纲要”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研讨的方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去理解、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包括以专题讲授构建研究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相长、双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六)“整合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七)八环立体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由讲、听、看、读、做、谈、走、写八个环节相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纲要课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八)“1+1+5”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个误区——对这门课的特殊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误区,体现一个原则——“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创新五种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历史人物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情理交融教学法相结合。

(九)立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纲要》的教学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图书馆和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深化学习的过程;实践性学习是指以“历史剧”为基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延伸学习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问交流探讨,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观点。

(十)“剧情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戏剧情节运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产生戏剧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即通过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教学,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电教短片,讲解时事,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兴奋点,形成“剧情”高潮,使学生感受到听课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了思想升华。“剧情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教学,每个专题一次课,如同戏剧上、下集,其内容逻辑完整、前后连贯。

(十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华,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活动形式。

(十三)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的特点,从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全方位的触摸历史,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与认识的内化。包括以情动情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在历史中体验历史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十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实行个性化教学,课外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一)关于专题式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又有两种形式:一是专家专题型,即每个教师主讲最擅长的几部分,几个老师轮流授课;二是内容专题型,即把内容转化为若干专题,有一位老师通讲。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学重点,主题明确,注重宏观把握和多维度分析,可以及时追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课程的前后联系疏离,有脱节的危险。二是高估了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弱化了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以便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搞科研,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却是,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师生交流机会更加减少。三是专题设置不当,有的学校设置了23个专题,不知道在32个学时内如何完成这么多的专题任务。

(二)关于评价体系。

不少学校配合教学模式,对于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等组成,权重不高,期末考试权重大,采用开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重点还是在期末考试,还是容易造成学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应该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不足。

在《纲要》课中采用实践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传授思想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想内化。目前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观看历史题材的视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革命作报告、组织学生演讲学习心得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克服,一是时间问题,给予纲要课的学时有限,如何安排?二是资金问题,这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的公民。因此,纲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学校的真正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环境良性化。

精选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案例21篇)篇二十一

刚刚进入大学,我们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公共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国史、国情,也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进行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要勇敢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

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也形成了新的思想。

要扛起这副担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要求我们勿忘国耻,转变思想,振兴中华!

首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其次,正如诗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弃人民的国民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因为人民群众是时间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更要坚持“读史,学史,明史,用史”的原则。毛主席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所以作为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史,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今后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世纪。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当代青年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长路漫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靠你靠我,靠当代大学生!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新父母在线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

    实用煤炭场地租赁合同范文(20篇)

    租赁合同是租赁双方就租用物品的使用权和租金等事项达成的书面协议。想要了解租赁合同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不妨参考以下范例作为参考。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

    实用保洁工作的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总结能够更好地认识职场,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优秀课堂演讲三分钟搞笑视频范文(19篇)

    优秀范文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主题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进行总结和回顾,它们能够提供给读者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方

    最热游戏观察与分析心得体会大全(23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观点,提高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优秀新车购车协议书合同(通用18篇)

    合同协议通常包括双方的身份信息、交易的具体内容、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合同协议范文的使用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

    最热工程训练实验心得大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加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与感悟。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阅读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

    最热气象局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6篇)

    通过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促使自己更加注重思考和总结,提升学习的效果。在这份培训心得体会中,我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悟,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评估和总结。

    2023年部队致敬逆行者心得体会及收获(案例19篇)

    心得体会的总结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同类问题上更加得心应手。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写作心得体会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持续的雨情和防

    精选行长临柜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精神,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第一段:引言(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