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脾胃(实用5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QJ墨客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脾胃(实用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脾胃篇一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脾胃篇二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总结出一点体会与心得,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不足之处,请见谅。

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脾胃篇三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医学,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我有幸得到了一位资深中医师的指导,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希望可以对中医跟师学习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同行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体会一: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整体观念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主要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在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我们不仅仅关注病变的局部症状,更注重整体调理。通过对气血运行的调节、脏腑功能的调整以及情志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整体观念使中医的治疗更加细致和全面,能够有效地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第三段:体会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独特方法

中医药作为中医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中医药采用的是调整气血运行、舒展血管、化瘀通络的方法。常用的中药如丹参、黄芪、山楂等具有活血化瘀、舒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微循环,减轻症状。此外,中医药还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对不同体质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和调理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段:体会三:中医调理心血管疾病的饮食保健方法

中医强调“上医治未病”,提倡以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中医注重合理的饮食保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中医会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医会建议减少盐的摄入,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中医认为心血通畅与饮食息息相关,合理调节饮食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有助于康复。

第五段:结尾

通过与资深中医师的跟师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独到之处。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以调整气血、脏腑、情志为核心,疏通经络、舒展血管、化瘀活血为主要手段,重视饮食保健,注重个性化的治疗手法。这些都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中医的学问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我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脾胃篇四

第一段:引言(120字)

中国的中医草根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学科,涵盖了医学、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本文将从我在跟随中医师学习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体会出发,谈谈我对中医学术的理解和心得。

第二段:中医心血管诊疗的个人体验(240字)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心血管诊疗并非简单的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而是追求身心的整体平衡。中医师往往会从体质、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我曾见过一位心血管病患者受到情绪困扰,中医师并未仅仅为其开药,而是耐心地与其沟通,解释病情,寻找出患者内心真正的痛点,并以针灸和中药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不仅身体得到了恢复,心理上也得到了疏导,这种全面的诊疗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段: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比较(240字)

相比于现代医学强调对症下药的理念,中医疗法注重平衡和预防。我曾见过一位年过八旬的患者,在长期服用西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病情反复。他最终转向中医,中医师在他的脉搏、舌苔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判断,并给出了针对他体质的中药治疗方案。几个月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出现了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有所缓解。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强调整体平衡的优势,以及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上所取得的成果。

第四段:中医观念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启示(240字)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的理念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仅可以改善心血管状况,还可以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我曾见过一位中医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了解适宜自己体质的饮食和运动方式,并结合针灸和按摩促进气血畅通。这种全面的健康管理让患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愉悦感,也提醒了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五段:结论(360字)

通过与中医师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中医学术的独特价值和应用前景。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注重预防和个体化治疗,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虽然中医学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但也仍需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和方法,为更多人提供精准、可靠的治疗。我将在对中医的研究和实践中继续努力,希望为传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宝贵医学遗产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以上五段的连贯文章,我对中医跟师心血管心得体会进行了阐述。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理念,使得中医学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应用前景。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关注和研究中医学术,并将其与现代医学方法结合,我们将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体化的健康服务。

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脾胃篇五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