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案(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雨中梧最新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案(汇总5篇)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方案都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避免盲目行动和无效努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案篇一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及毛巾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

2.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4.发现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5.根据病情,患病儿童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建议期限为症状出现后2周且症状消失,或症状消退后一周。康复返园后要注意个人卫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为指导各位家长能做好幼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特向大家推荐以下几种防护措施。

1、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

1). 教室和寝室等场所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总之,让我们为了幼儿园所有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吧!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案篇二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散居儿童预防控制主要是做好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学龄前儿童家长、托幼机构和学校老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具体防控措施如下:

(四)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五)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一、手足口病病理学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三)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7年版)》。

二、病例定义

(一)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三、疾病监测

(一)疫情报告。

1.个案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聚集性病例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预防控制

(一)现场调查处置。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

1.流行病学调查。

2.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二)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聚集性病例,避免医院感染,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

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案篇三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多见,5岁以下儿童多易感。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途径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针对患儿易动,陪人隔离防护意识差,医院感染控制难等特点,为保障医患健康安全,避免交叉感染,特制定预防院内感染防控措施如下:

1、建立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领导组织、制度、职责,建立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院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是医院感染管理直接责任人。落实责任制管理,建立健全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预检分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0-7岁以下儿童就诊流程、转诊流程,使医务人员工作有据可依。

2、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全员培训: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有效措施,积极进行全员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全院职工培训、乡医培训、文稿讲课,张贴手足口病形象图片、挂标语,发放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宣教,充分认识手足口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预检分诊的必要性,预防和消毒隔离方法,如监测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疫情;做好医务人员安全防护,尤其是发热门诊的同志的安全防护。病区内抹布、拖布专室专用,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等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擦拭完毕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加强室内开窗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外界空气较低时,可适当缩短通风时间,增加通风次数,必要时用移动紫外线消毒30min/。

3、严格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皮诊及预检分诊处,发现发热患

儿(0-7岁)通知家人到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县院、中院治疗。

4、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医院门诊和病房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发热、皮疹门诊、儿科及病房的消毒。

5、医护人员安全防护:医务人员进入发热、皮疹门诊应佩戴专用工作服、口罩。更换专用工作服或隔离衣、鞋套,并配有快速洗手剂。

6、医院感染监测:加大医院感染检查监测力度,规范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程序,发现有手足口病患儿合并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反馈原因,转定点医院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县疾控中心。

7、健康教育: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性传染病,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疫苗,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是最好的措施。一般轻症,治愈好转患儿隔离治疗,健康婴幼儿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餐前便后洗手,家长外出后回家都要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洗手后再接触孩子,每天通风,勤晒衣被,住平房的家庭厕所粪便用生石灰覆盖,患儿摸到的地方及玩具均选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或用煮沸法消毒(由于75%酒精对肠道病毒不能灭活)手与皮肤消毒选用0.5%碘伏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平邑镇卫生院感控办

2017年4月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案篇四

一、每日晨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做好缺课儿童病因追查。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

二、发现患病学生,立即去医院诊治,患病儿童不接触其他任何儿童,痊愈两周后上课。

三、立即对患儿接触过的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

四、每天早晚校舍通风或消毒半小时。

五、上一堂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熟知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六、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不接触患病同学。

七、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均需要立即洗手。洗手时肥皂液或洗手液在手上保持6秒钟以上。

八、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九、在学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十、每天用消毒液对学校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十一、每个学生带给家长一张宣传单,带回家读给其家长听,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十二、在流行季节避免不同小学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明确园长、保健医、班主任及教师等人员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人。健全并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卫生设施,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

1、7:30入园,入园后教师要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和教室通风工作。

2、对有异常的现象和幼儿要更加认真仔细。带药、身体不适的幼儿均不可入园,中午离园的幼儿,下午入园要带上中午幼儿体温及手足口检查。

3、晨检要进行两遍,第一遍保健医检查,第二遍本班教师检查,坚持“一看、二摸、三问、四查”,并做晨检记录。重点检查幼儿有无发热、咳嗽症状,皮肤与口腔黏膜是否有皮疹、溃疡等。当发现有发热、皮疹现象的儿童,要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午检,要求检查幼儿体温及观察幼儿手足是否出疹子,或异常,教会幼儿注意自己手脚是否有疹子,发现及时告诉教师等。

4、幼儿入园时,请家长出示孩子的.早晚体温检查记录,由班上收集,上交保健,入档案。

5、请西煤职工医院专家马院长入园讲课,及学习未央区疾控中心关于幼儿手足口病知识。观看手足口宣传ppt。

6、向家长发放【积极预防幼儿手足口病宣传】册,以展板的方式,给全体幼儿家长普及“手足口病”知识学习。并通过网络,致家长一封信—如何预防幼儿手足口病及安全倡议书。提醒家长朋友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加强体格锻炼,增加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7、因病缺勤病因追踪工作。 各班老师应及时了解儿童缺勤的原因,对因病缺勤的要追踪病因。并及时上报保健医处汇总。

8、规范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踪及消毒工作等记录。

9、加强教师及幼儿个人卫生管理工作。如幼儿入园洗手,幼儿室内、外活动后洗手、入厕前后洗手、饭前饭后洗手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教会孩子正确使用肥皂洗手方法。强调-教师不得留指甲、染指甲带手饰等。教师在给幼儿打饭前或入厕后用流动水洗手。

三、严格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1、每天早晨必须将活动室、卧室、盥洗室各处清扫干净,门窗、墙壁、地面、用具、用品等,保持整洁,各种用具放置固定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求每班每天打开十二扇窗户通风。

2、注意室内环境卫生,每天小扫一次,每周大扫一次。每日进园、离园时要进行卫生打扫、湿扫、湿抹。消灭四害,保持园内无蚊蝇、蟑螂、老鼠,厕所无异味、无污水、无黄垢。 活动室、教室的地面应采用湿式托扫,每天对地面、门把手、桌椅、玩具等物体表面用有84消毒液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15分钟后用清水擦干净。

3、幼儿餐具餐餐洗净后用消毒柜消毒。

4、毛巾专人专用洗净后挂好在太阳下暴晒。

5、幼儿口杯专人专用每天用消毒柜消毒。

6、厕所拖把、教室拖把要有明确标识,分开清洗晾晒。厕所拖设入专用消毒桶。

7、幼儿被褥,每周日晒一次。

8、儿童衣物按一定要求折叠整齐,放在固定位置。

9、幼儿手绢专人专用,每日 换洗,每周剪指甲一次。

10、幼儿厕所洁厕要做到无污垢,无味,干净卫生。

11、文具、图片、纸张、教具每周放在阳光下,曝晒2-3小时。

12、儿童床每学期初、学期中用肥皂水擦洗一次,桌椅每日用消毒液擦洗,玻璃窗每两周擦洗一次,并注意保持清洁明亮。

1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用紫外线照射一次,消毒时间每晚19点消毒灯自动亮,每次40分钟,每周五用95%酒精擦灯管一次。

14、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规定,严防食物中毒。食堂、库房防止闲人进入,不带幼儿进入食堂、锅炉房。厨房或班上的饭菜、点心必须加盖,每周烫洗碗厨一次。

15、伙房人员坚持饭菜留样每次100g、留样48小时。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案篇五

为切实加强20**年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有效应急处置我校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全校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专项工作,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学校各班要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建立每日零报告制度,幼儿有异常症状,班主任要及时报告教导处,教导处及时上报乡教办。

5、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1、认真做好晨检、午检工作

在疫情期间,严格实行晨检、午检和零报告制度,并认真做好学生缺课情况统计和缺课原因追踪记录。每天早上,班主任老师逐一对学生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孩子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校。下午到校后各班班主任再进行一次午检,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上报。

2、认真做好各班级消毒工作

学校进行定期全面大扫除,并进行全校消毒。每天用稀释的消毒剂拖擦走廊、楼梯地面、楼梯扶手、厕所等。每天对教室进行喷撒消毒。

3、加强幼儿的卫生教育

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要求学生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方案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