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大全5篇)

时间:2023-09-05 作者:影墨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大全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新一届市人民政府履职的第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较好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郑州都市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扭住发展不放松,着力以强投资为稳增长奠定基础、以稳增长为调结构创造条件、以调结构为稳增长提供支撑,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0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0亿元,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3.9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528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0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增长11.4%。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次持续前移,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二)强力推进求突破,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坚持把实验区建设放在全市工作首位,推动枢纽建设、产业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发展,实验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枢纽建设全面推进,机场二期主体工程提前封顶,外围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机场客运量达到15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7万吨,增速均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大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手机产量突破1.4亿部,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正在形成;菜鸟骨干网、友嘉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建设;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运营;成功举办首届郑州航展,穆尼飞机“郑州一号”下线交付,我市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生产通航认证飞机的城市。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实施市级行政执法权向实验区全面委托,复制实施上海自贸区创新制度9项,智能终端出口退税资金池投入运行,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获批。实验区影响力在扩大、吸引力在增强,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三)突出重点抓改革,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重点抓好第一批58项重点改革事项,一些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着眼于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成本轮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行政审批新模式;在全省我们率先启动“五单一网”制度改革;目前40个市级审批职能部门共受理审批事项131.5万件,全部在规定的1、3、7个工作日内办结,行政审批效率持续提升。着眼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打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在全国首设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29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居中部六省首位;以“共保体”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0亿元、增长36%;还深化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注册资金分别增长了83%、255%。着眼于提高政府性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国有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招拍挂,实现了土地交易充分市场化和政府收益最大化,真正建立起了棚户区改造政府主导拆迁安置、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开展闲置建设用地集中清理处置专项行动,累计盘活土地12.4万亩,近年来供地率首次突破60%,扭转了多年来供地率低的局面;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立融用管还”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市8家投融资公司融资240亿元,是前3年融资总和的2.5倍;在全国率先发行首只12亿元“市政债”。探索建立了产业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资金,有效地撬动了社会资金扶持战略支撑产业发展。还稳步推进了财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保障性住房“三房合一”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改革红利不断得到释放。

(四)以人为本促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质增速。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提高到68.2%。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都市区规划体系,完成“三规划一设计”编制。加快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和公交都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市域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县域路网等工程强力推进,10条市域快速通道9条完工,16座新增环城互通式立交10座建成,17个环城高速互通式立交建成投用,三环快速化、黄河路下穿北编组站隧道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累计打通城市断头路128条,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93万个。积极配合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建设,高铁南站完成规划选址,郑开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启动“六旧九新”片区改造项目106个、十字景观大道和中央商务区建设项目158个,完成市场外迁46家,加快推进“引热入郑”工程,市区新增供热能力1630万平方米,市区新建成污水处理厂3家、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5万吨,一批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或建成投用。启动大棚户区拆迁改造项目326个,开工建设安置房21.4万套,实施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风貌特色村保护提升工程。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五)多措并举调结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扩大优质增量与调整优化存量并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完成2160亿元,增长13.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7%。四大战略性产业比重提高到46.5%,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到42.3%,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首次超过高耗能产业,标志着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营,河南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与中国移动河南郑州数据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高成长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890亿元。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业提质增速,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郑商所国际期货定价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交易额达到2800亿元,增长30%以上。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产业集聚区对工业增长、投资拉动、就业创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8%、60%和55%。都市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稳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达26个,农产品加工业收入达1200亿元,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六)双轮驱动强支撑,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深入实施了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对外开放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取得突出成效。我们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强力推进航空港、国际陆港、郑欧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综合性大口岸等政府性要素平台体系建设,我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营,班次密度、货重货值均居中欧班列首位。国际陆港累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准箱。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推进,位居全国同类试点城市前列。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正式运行,成为全国首家陆港型汽车口岸。肉类口岸、食品药品口岸、粮食口岸加快建设。深入开展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签约总额31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4亿美元、增长6.5%。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资源谋划“产业链”、围绕科技创新项目建立“服务保障链”、围绕“两金一扶”完善“资金链”、围绕人才培育构建“技术链”,着力推进“两器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健全“产学研政资介”相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600亿元、增长2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

(七)统筹发展惠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658.8亿元,占预算支出的71.7%。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4万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1.94万个,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4所、新增学位4.86万个,5.56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应入尽入”。加强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城乡低保对象等生活困难群众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建“儿童之家”100个,新建农村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90所,我市蝉联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片医特色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新增床位3362张。全面落实“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美丽郑州规划》,市区拆改燃煤锅炉88台,三环内80%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外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4.88万辆;对渣土车行业进行了整合,加强了渣土车管理和市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业企业脱硫脱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定控制目标。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河道拦蓄水、重点水系生态修复提升和引水入密等工程相继开工,南水北调主干渠按期通水。植树造林8.5万亩,建设生态廊道880公里,市区新增绿地1620万平方米,成功申办第11届国家园博会,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资1.4亿元解决了28.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对124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7万人、整村推进25个,实现脱贫4.47万人。

(八)转变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有关规定,围绕反对“四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市会议费同比下降57.5%,“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4.6%。坚持依法行政,制定修订政府规章9件、清理112件,提请市人大审议法规草案4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218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省人大建议19件、省政协提案41件、市人大议案建议619件、市政协提案590件,议案提案办结率和见面率均为100%、满意率99%。深化提升网格化管理,狠抓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扎实推进平安郑州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复创有望成功。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档案、史志、气象、地震、人防、社科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20xx年也是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大主体”工作,抢抓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机遇,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干成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战略性、标志性的大事要事,郑州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政府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运作机制和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与20xx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净增了182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净增了3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净增了2380亿元,经济份额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在连续三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为全省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郑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支撑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广阔!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传统行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资源型工业比重仍然较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城市承载能力依然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措施,不断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xx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当前,我市经济和全国、全省一样,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郑州成为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这些都为郑州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我市的区位优势,特别是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的加快,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物流集疏能力的提升,都将进一步增强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以航空港、国际陆港、郑欧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为载体,着力打造开放平台,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内陆地区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的比较优势。我市的综合优势不断在增强,机遇仍然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科学发展。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抓改革创新、强投资开放、促结构转型、求民生改善”为总要求,抢抓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三大主体”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和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与去年大体持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下达目标。

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总要求,在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突出抓好五大重点任务。一是突出抓好深化改革。以航空港实验区体制机制创新、“五单一网”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带动改革全面深化,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二是突出抓好开放创新双驱动。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和期货交易为引领,以综合交通信息枢纽和各类口岸等政府性要素平台为支撑,以空港、陆港、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为载体,着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以深化提升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为引领,以健全完善“两金一扶”政策环境为支撑,以加快“两器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三是突出抓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围绕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5千亿级汽车及装备制造基地和6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服务业,加快构建大都市战略支撑产业体系。四是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大棚户区改造、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畅通郑州工程为重点,以城市精细化管理先行区建设为带动,构建“都市核心区、外围组团、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着力打造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五是突出抓好民生改善。围绕“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平安稳定”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各位代表!我们要不断认识新常态、努力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新常态,就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狠抓改革深化,狠抓开放创新,狠抓转型发展,狠抓民生改善,努力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着力开创郑州都市区建设新局面。牢牢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全面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围绕“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综合交通信息枢纽,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物流网络,构建以开放经济和智慧经济为统领、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谋划推进中国郑州自贸区,全力推动国际商都规划建设,同步推进编制“十三五”规划,力争郑州自贸区获批,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率先获批内陆型自贸区的城市。我们将以国际商都规划为指导,加快推进实施都市区新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初步形成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大都市战略支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重要的内陆开放高地,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初步形成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国际商都奠定基础。

(二)坚持先行先试,着力实现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大突破。全面实施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加快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实验区发展需要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机制。全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机场二期建成投用,配合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建设,加快推进高铁南站项目建设,郑州东站至机场城际铁路、机场高速改扩建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大力拓展“空海铁公”多式联运业务,持续提升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集疏能力。积极构建航空港产业体系,加快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与富士康的战略合作专案,正威、酷派、天语、中兴等项目开工或建成投产,手机检测研究院等支撑平台初成体系,力争智能手机产量突破2亿部。以ibm郑州数据中心等10大招商项目、友嘉产业园等10大产业项目、河南电子口岸服务中心等10大要素平台项目为重点,加大产业培育引进力度,力争签约总额突破1500亿元。办好20xx年郑州航展,支持穆尼飞机组装生产、通航机场布局建设等通航产业发展,争取列入国家首批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区域。

(三)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进政府“五单一网”制度改革,3月底“五个清单”向社会公布,年底前“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全面运行;持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增强政府投融资公司融资能力,在推广ppp模式、拓展融资渠道、做活多元业务上求突破;完善产业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资金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互惠共赢新模式,争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市本级突破100亿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要求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谋划做好永久性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持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围绕产业合理布局、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附着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领域的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探索。加快大棚户区改造。着力推进大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四个优先”区域内村庄拆迁改造,力争年底市辖区内村庄拆迁基本完成;加快安置房建设,力争年内50%的动迁群众实现回迁。加快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开工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加快建设5号线、1号线二期,建成2号线一期、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的主线及全部车站主体。加快推进“井字+环线”快速路工程,开工建设农业路快速通道、南三环北三环东延高架等工程,未来路、经三路下穿金水路隧道和陇海快速路等工程竣工通车;238条支线路网工程年底前完工;加快推进中原西路等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继续推进公交客运场站、快速公交迁建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力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成柿园、白庙水厂水源置换,让全市人民尽快饮用南水北调优质水;加快建设双桥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郑州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推进大型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和航空港区垃圾处理场建设,西部和中部餐厨垃圾处理厂年内建成投运;新建改建自来水管道120公里、供热管网80公里,新增供热能力1900万平方米。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以筹办国家园博会为契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把铁路编组站以东、金水河以北、中州大道以西、北三环以南约40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先行区,构建以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以道路为载体的水电气暖的保障水平,加快打造15分钟生活圈,切实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建设成果。

(五)坚持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以富士康、海尔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力争产值达到3500亿元;依托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煤机、中铁盾构等企业,着力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600亿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超硬材料、新型耐材等产业优势,加快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业态,力争产值突破20xx亿元。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现代食品制造、铝业精深加工、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力争产值突破3000亿元。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0亿元。积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着眼培育现代物流集疏体系,形成航线网络,全年航空货运量达到50万吨。按照“三多、三并举、一突出”的要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支持唯品会、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发展,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500亿元。积极推动商贸业转型升级,完成剩余55家市场外迁任务,大力促进市场外迁承接地产业集聚,支持华南城、金源百荣商贸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力争二七核心商圈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郑东新区核心商圈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大力发展金融业,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拉长金融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提高郑东新区金融核心功能集聚区存贷款规模占全省的比重,提高直接融资在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努力打造郑东新区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业,深度挖掘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内涵,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积极打造国家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建设中牟绿博文化产业园,着力打造国际化时尚文化创意旅游中心;加快建设中原动漫文化创意中心,促进动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快打造国家区域性会展中心。着眼于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服务、通用航空、信息消费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快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争创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对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相关政策研究,优化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全面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一产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2.8万亩、可追溯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4万亩、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6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29家,完成生产环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在郑省重点项目的数量和投资规模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0%以上、省市重点项目一季度立项审批和项目开工达到全年任务的80%以上、完成投资3600亿元以上。

(六)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着力构建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平台。加快推进新郑综合保税区业务拓展、郑州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和经开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加快出口加工区b区建设、确保7月封关运行;推进通关通检机制创新,加快打造全国邮政第四转运口岸,力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提质增量、郑欧班列开行150班次以上;建成运营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加快汽车口岸二期和进口粮食、食品药品等指定口岸建设;着力推进以电子口岸为载体的“大通关”体系建设,构建“一站式”通关服务平台。拓宽开放领域。继续复制放大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向社会资本推介一批服务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加工贸易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大招商。大力引进“三力型”项目,配合办好河南投洽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动,力争全年招商引资达到1800亿元。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加快构建以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等为重点的创新平台;全力推进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3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力争新建市级研发中心100家、省级以上20家,认定行业技术领域院士工作站10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规划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谋划建设郑州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两器一园”为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商务模式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相统一的全渠道销售模式和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模式。加快人才培育引进。全面启动“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融合对接,推动人才集聚,为都市区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七)坚持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美丽郑州。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持续推进“蓝天工程”。严格落实《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力争市区禁燃区面积达到建成区面积的60%以上,按照计划强力推进城区燃煤锅炉拆改,淘汰社会黄标车和老旧车辆5万辆以上,城市环卫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全市渣土清运车辆密闭改装率达到100%,城镇气化率达到92%,加快三环内工业企业外迁,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强化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治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工程,全面完成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实施“碧水工程”。加快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开工建设牛口峪引黄工程、石佛沉砂池向西区供水工程和环城生态水系循环等重点工程;以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全年解决1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对金水河、十八里河等7条城区河道进行集中整治,努力实现“水清河美”目标。大力改善城乡环境。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筹办国家园博会,启动建设园博园,抓好生态廊道、综合公园、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等建设,完成营造林13.7万亩,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级综合性公园10个、森林体验园10个;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和农村公路两侧“双违”整治,强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城乡环境。探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责任追究机制和节能减排总量预算管理机制,探索实施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让损害环境者依法付出代价!

(八)坚持为民惠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认真做好省市民生“十大实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市场建设,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城乡幼儿园40所,新增学位8000个以上;新建改扩建市区中小学30所,新增学位3万个以上;开展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重组,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力争中州大学升本和郑州卫校升专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完善片医特色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一城七中心”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地图式定位责任服务管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落实好“单独二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五险合一”市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补助标准以及新农合、农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养老服务设施、救助管理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新开工建设保障房14.5万套、基本建成6.2万套。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抓好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四中心”、“两公园”开工建设,强化文艺精品创作。实施郑州国家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支持登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推进登封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强力推进扶贫开发。紧紧围绕“到20xx年解决15.3万扶贫对象脱贫”目标,从今年起三年内投入20亿元,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旅游业等特色经济,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能力,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今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整村推进20个,实现脱贫5.4万人。

(九)坚持深化提升网格化管理,着力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眼“双安”、推进“双治”、强化“双基”,突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深化提升网格化管理,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以推动工作落实为目标,进一步增强网格化管理实效。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基层自治服务功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治理。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完善监管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平安郑州建设,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依法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积极防范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以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约束为重点,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务公开。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研究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做到重大决策于法有据、决策与立法紧密衔接。坚持简政放权。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加快建立权责清单,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坚持厉行节约。继续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以及省委、市委有关规定,压缩“三公”经费,节约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驻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宗教和谐和睦。全面做好统计、审计、地方志、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社科研究、档案管理、防震减灾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常态孕育新希望,新希望开启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务实重干,克难攻坚,加快推进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为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实现“中原更出彩”作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3页,当前第2123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政府工作报告涵盖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规划,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时期,是邯郸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郸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战略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较好完成了“”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着力上项目、稳增长,持续开展项目建设“三集中”活动,累计建设省重点项目194个、市重点项目356个,美的工业园、新兴特种管材、银隆新能源汽车、五粮液灌装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2361.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3145.4亿元、年均增长8.6%,全部财政收入由244.2亿元增加到307.7亿元、年均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5.9亿元增加到190.6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7.2亿元、年均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3443.3亿元、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6亿元、年均增长13.6%。全市经济运行在逆势中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今后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xx年的13.0:54.2:32.8,调整优化为12.8:47.7:39.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三年千项”技改工程圆满完成,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5%。累计压减炼铁产能795万吨、炼钢产能542万吨、焦炭产能313万吨、水泥产能1260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20xx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目标,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13.1%和10.8%,比20xx年提高7.4个和7.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第二大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xx年提高6.7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4.8%,国家4a级以上景区达14家。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xx年粮食总产达542.5万吨,比20xx年增加66.4万吨,建成华北首个“吨粮市”,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曲周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6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2%,比20xx年提高6.4个百分点,土地流转率达27%。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392家,专利授权7322件,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5项。

过去五年,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城乡面貌大幅提升的五年。城镇规划体系日趋完善,部分县区行政区划调整稳步实施。东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建道路11条,东郊热电、客运枢纽、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工程开工在建。老城区改造深入推进,文化艺术中心、4座立交桥建成投用,滏阳河改造提升工程一期通航,新改建城市道路84条、小街巷278条,改造完成城中村和旧城区片59个,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京广高铁、邯黄铁路、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邯大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改扩建、机场二期等交通工程竣工投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总干渠沿线地区用上了长江水。县城建设扩容升级,建成6个国家级园林县城、8个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县县通天然气。19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建设美丽乡村972个。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38%,比20xx年提高7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是体制机制革故鼎新、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五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市级审批事项由20xx年的206项精简到152项,“六个清单”“三级平台”制度全面建立,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一证一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市场主体达38.1万户,是20xx年的3.7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面积完成60.8%,96家市县属国有企业实施改制破产重组,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供销社改革成效明显。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累计与央企签订合作协议87个,北大邯郸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教育、医疗、旅游等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荷兰哈克、德国优布劳、白俄罗斯戈梅利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邯郸,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0.9亿美元、年均增长10.1%,出口总值累计达76.5亿美元、年均增长14.6%。金融创新力度加大,挂牌上市企业达56家,驻邯银行业金融机构达20家,邯郸银行跨入世界千强银行。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冀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获批成立,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达20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051.3亿元,年均增长10%。

过去五年,是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五年。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大力实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等重点工程,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散改型”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预计煤炭消费量比20xx年削减570万吨。完成钢铁、水泥、电力、焦化、玻璃五大行业359项污染治理工程,淘汰黄标车11.5万辆,拆除烟囱2872根,淘汰改造燃煤锅炉2320台,关停取缔“三小”企业4629家,累计实施减排工程2480项,如期完成“”减排目标。20xx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xx年下降33.9%和34.1%。加强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平方公里,13个县列入地下水超采治理国家试点,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2.75亿立方米,我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绿美邯郸”建设成效明显,累计造林绿化19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7%,比20xx年提高7.5个百分点,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每年办理一批民生实事,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1279.7亿元,比“”提高13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30元和11247元,比20xx年增长61.3%和89.6%。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9.3亿元,58.4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7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8万人。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20xx年提高83%和94%,新农合参合率达98.6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20xx年上调,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82%和65%。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6万套,解决了27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市一中、二中新校区建成投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吹歌节、中原民间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处,赵王城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平安邯郸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依法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构建“三网合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立案总量比20xx年下降57.2%,“两抢一盗”案件下降21%,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邯郸市志》一二卷出版发行。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邮政通信、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妇女儿童、援疆援藏、扶残助残、档案、老龄、气象等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按时办复率均达100%,切实加大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收官之年。我们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向好。

一是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研究出台了“房九条”“抵质押九条”“科技九条”“金十条”等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市级领导带头联系66家重点企业,实施金桥帮扶行动,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主城区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1.1%,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476家,全市新增贷款438.9亿元,存贷比达67.73%,创历史新高。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出口总值增长5.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8.7%。

二是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52.5亿元和965亿元,超年计划31.7个和20.6个百分点。市级成立了4个招商部,市县主要领导带头招商,集中签约项目151个,超百亿、超五十亿元项目分别达5个和25个,超额完成“215”目标。与中国恒天、中国建材、中化集团等21家央企签订31个合作协议,邯郸华耀城、华强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中材风电叶片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成功落地。

三是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转型步伐加快,永洋特钢退城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太行和冀南钢铁退城进园升级改造、新峰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有序推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3.7%,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邯郸电商谷、昊远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一批电子商务项目开工建设,邯郸海关挂牌开关,国际陆港开港运营,娲皇宫晋升为5a级景区,广府古城通过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3个省级和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是改革创新活力增强。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市民车、市民网、市民卡赢得群众普遍欢迎。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中国驰名商标3件。组建了市金融资本服务中心、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市股权交易服务公司,邯郸农商银行挂牌成立,设立2家科技支行。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蓬勃发展。

五是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总投资10.2亿元,对主城区及周边外扩5公里区域内275个村庄(社区)实施了“煤改气”工程,10万余户居民用上天然气,20xx年12月份主城区二氧化硫同比下降38.9%。48台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86座实心粘土砖瓦窑和1426处非法加油站点全部关停取缔。拆除烟囱1222根,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365台。加强扬尘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市区北环路实行载重货车绕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50天,同比增加6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33天,同比减少58天。

六是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东区供排水、供气、供热等市政设施开工建设,东军师堡完成征迁,西军师堡回迁房建设加快,“三路一场”回迁房竣工入住,河北工程大学迁建启动。滏阳河酒吧街基本建成,串城街改造加紧施工,世纪大街、东柳大街南延竣工通车,“两高”沿线和北环路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绕城高速公路实现闭合通车。县城承载力明显增强,按照“3+x”思路,建成4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馆陶县寿东村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

七是社会事业亮点纷呈。均衡教育、医疗卫生等11个方面75件民生实事如期完成。我市被评为全国电子社保示范城市。中考、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18名学子被清华和北大录取。电视剧《太行山上》在央视热播,并荣获第三十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我市举行,中国海军“邯郸舰”入列服役,第十二届市运动会成功举办。

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邯郸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产业结构偏重,重工业占比仍达七成以上,新兴产业还没有挑起大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进一步提高;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化剩治污任务繁重,摘掉大气污染“黑帽子”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收入质量不高,刚性支出不断增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五是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行政效能还不高,服务意识还不强,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逐一破解。

各位代表!回顾“”改革发展历程,我们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郸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邯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直、省直驻邯各单位,向各位老领导,向所有关心支持邯郸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决定邯郸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五年。在前进的道路上,挑战多但机遇更多,困难大但优势更大,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史上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推进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发展转型突破最为宝贵的时期。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出台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为我们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制造20xx》、“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对邯郸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迈入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轨道。

“十三五”时期,是各种优势潜力最能有效释放的时期。我市具有独特的省际区位、产业基础、投资潜力等组合优势,经过近几年稳步较快发展,“硬地起跳”的基础更加牢固。我市连续四年实行“三集中”工作法,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聚了强大的发展势能,必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强劲的拉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的时期。对照全面小康标准,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新型城镇化水平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补齐短板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找准薄弱环节,破解发展难题,构建全面、平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部署,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转型突破、补齐短板、做美生态四大战略任务,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突破,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打造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宜居宜业宜游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建设事业奋力推向新阶段。

统筹考虑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设定为2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5项,预期性指标13项。总体目标概括为“四超”和“一个全面建成”,即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到60%以上和4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到20xx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述目标要求,围绕两大发展定位(城市定位: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环渤海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城市;产业定位:“五基地一中心”),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以下六大任务。

(一)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创新力提升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五大创新工程,创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以改革创新求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增多做优金融主体,激活做大金融市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以大众创新激活力。开展“双创”邯郸行动,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搭建一批新型创业平台,打造创客“栖息地”和“聚集区”,在全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二)坚持走转型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转型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任务,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做好加减乘除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强化产业支撑。重点打造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现代物流六大千亿元产业,建设“五基地一中心”。调整优化结构。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确保到20xx年,完成压减炼铁产能1614万吨、炼钢产能1204万吨任务,规模以上重工业占gdp比重下降到25%以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商贸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以上。夯实发展基础。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三)坚持走协调发展之路,着力形成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结构。把协调作为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补齐发展短板,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始终,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东区开发建设,完善老城区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做大县城建成区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有规模的县建成中等城市,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加快区域统筹发展。强化分类指导,推动西中东区域互动发展。推进太行山高速、机场三期、聊—邯—长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外环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四)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致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把绿色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全面改善大气质量。实施主城区污染排放大户搬迁改造工程,深化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太行山绿化和“矿山披绿”三年攻坚行动,每年造林绿化5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让绿色成为邯郸的永久底色。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加强矿山治理、河流整治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恢复,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搞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土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优化生态系统,强化生态支撑。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我们一定驰而不息、奋力攻坚,努力让邯郸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五)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合作共赢崭新格局。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打造开放新平台。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引领作用,提升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国别(地区)产业园等开放合作新平台,聚集优质项目。拓展开放新空间。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限度用好京津优质资源,打造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承接地、食品工业扩能首选地、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合作优选地和旅游目的地。广泛参与中原经济区分工协作,深化与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开放新层次。积极承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六)坚持走共享发展之路,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把共享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xx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就业创业扶持工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实施教育提质惠民工程。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实施“健康邯郸”工程。系统推进医疗、卫生、养老、康复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提升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实施公共安全工程。深化平安邯郸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各位代表!把邯郸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只要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一个更加富强、更加美丽、更加幸福的新邯郸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20xx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出口总值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稳中快进”的总基调,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和压力意识,扭住发展不放松,强势开局,逆势而上,跨越赶超;二是必须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全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三是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稳增长和促转型、优增量和调存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四是必须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破解难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有效投资,构筑持续发展新支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以优质增量扩总量、稳增长。强化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武安新峰煤制天然气、峰峰鑫宝新材料等100个开工在建项目,大名子丰多肽产业园、广平极度电动车等50个竣工投产项目,成安星星白色家电等50个重大前期项目,形成良好的梯次建设格局,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强化产业园区支撑。继续加大园区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园区聚集项目水平。探索实施引进项目“飞地”政策,实行税收共享,引导项目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引领带动作用,省级以上开发区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实现大幅增长,把开发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支持各县(市、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抓好馆陶铠特农机、魏县台资装备制造等“园中园”建设,搭建一流平台,聚集优质产业。强化各类要素保障。严格落实重点项目“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倒逼企业高效利用土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长期不能投产达效的企业通过重组或破产,实现“腾笼换鸟”,最大限度盘活存量用地。成立工业投资公司,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推介发布ppp重大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107和309国道市区段改建工程,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早日获批,东郊热电14号机组竣工投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增创转型突破新优势。坚决闯过结构调整这一历史关口,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全年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挖掘传统产业增长潜力。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强力推进钢铁产业减量置换、整合重组,加快太行、冀南钢铁退城进园升级改造和宝信钢铁转型升级项目进度,永洋特钢退城搬迁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引导煤炭行业转型突破,支持峰峰集团、邯矿集团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元发展。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把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落实到县(市、区)、企业和装备,全面完成省定任务。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通过兼并重组、寻求战略合作,力争实现市场出清。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捷克产业园、肥乡云计算产业园、邯郸县凯盛科技园等做大做强,壮大武安银隆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材料项目规模,力争三年产值超千亿元。强化实体经济支撑。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积极帮助企业降低交易、人工、财务等成本。筛选100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提高产需对接实效,鼓励引导市内各单位、各企业优先采用本地产品,相互支持,抱团取暖。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确保新增入统工业企业150家以上。

(三)加快拓展三产,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亮点。重点实施“345”工程,抓好30个现代物流项目、40个文化旅游项目、50个其它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提升商贸物流业态层次。发挥冀中能源国际物流、万合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加快华耀城、林安智慧物流、春生农业物流、传化公路港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主城区南部商贸物流聚集区。启动青岛保税港区邯郸(鸡泽)功能区建设,确保武安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抓好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河北网商园二期等电商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引进区域性快递分拣中心项目,促进快递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推进广府古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加快华强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东太行景区、北响堂山景区升级改造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发展,加强与中景信等旅游公司的战略合作,提升娲皇宫等景区开发管理水平。加大区域景区整合和太行山生态保护力度,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高水平乡村旅游片区。加强旅游协作,推动联合发行“金中原旅游一卡通”,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有效促进旅游消费。强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打造精品线路,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0%和20%以上。繁荣活跃金融业。深入开展“金融创新年”“企业上市年”活动,加快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壮大市金融资本服务中心和金融发展中心,年内入驻金融机构20家以上。支持邯郸银行在京津开展业务,争取引进3家银行、3家保险公司,新建3支以上投资基金。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新增挂牌上市企业60家以上。创优金融生态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依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深入落实“金十条”“抵质押九条”,引导金融机构千方百计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力促进消费需求。扩大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等六大领域消费。加快互联网宽带示范城市和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健全农村市场流通体系,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完善落实“房九条”,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等供需通道,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夯实“三农”基础,开创农业农村新局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重点实施“1515”工程,建成15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推进100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0亿元以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2个示范点。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粮油、果蔬、肉类、乳制品等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6.8%以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在净、绿、富的基础上,实施民居改造、污水治理、街道硬化、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专项行动,集中打造一批整体推进县和连片示范区,完成50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面积达到90.8%,建设4个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村经营主体,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让农民资产活起来、农村土地要素活起来。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建设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把扶贫开发与培育富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强化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确保16.8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推进创新创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更加注重创新供给,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协同创新。用足用好京津创新资源,积极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北大邯郸创新研究院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建设国家领军人才工作站、中国青年海归工作站、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邯郸分院,促进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在我市聚集。强化自主创新。围绕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冀南新区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全面落实“科技九条”,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激发“双创”活力。积极落实各级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加快各类创业支撑平台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建设1家科技孵化器和1家众创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

(六)深化改革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开放活跃全局,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网上审批,规范升级“三级平台、两个代办”,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启动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8家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扫尾工作。推进供销社改革。加快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可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政府采购体制改革,在城市管理上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完成市县公车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围绕“215”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心组织开展“走进百家央企”活动,市级4个招商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分别对接央企10家以上,各县(市、区)分别对接5家以上,持续引进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外贸出口,提高机电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优势产能和先进装备合作,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明查暗访力度,集中整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和企业周边环境,对吃拿卡要等典型案件坚决查处并公开曝光。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开展“二次创业”,努力激活民间资本,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七)科学精准治污,力促环境质量新提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500项减排治理工程,削减煤炭消费量130万吨。大力开展焦化行业、道路车辆、露天矿山和散煤污染整治四大专项行动,突出治理车、油、路污染,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实行载重货车绕行主城区。实施工业企业污染减排、集中供热、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六大工程,对主城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全部在线监测,实施主城区25.5万户焦炉煤气置换天然气工程,在县城大力推行“煤改气”,加快推进主城区4家污染排放大户搬迁改造工程。高度重视水环境改善。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力推进东区防洪排涝体系工程建设,对滏阳河、洺河进行全流域退污还清治理,加快马头分洪道、永年娄里水库和涉县茅岭底水库前期立项审批。实施“清水入沁”,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扫尾,抓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引黄入冀补淀邯郸段工程。加强岳城水库、羊角铺等饮用水源地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积极争列全国合同节水试点城市。持续推进“绿美邯郸”建设。集中打造太行山绿化、紫山绿化、廊道绿化、村庄绿化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绿化54万亩,森林覆盖率新增1.5个百分点。严格环保监管执法。充分发挥市空气质量保障应急指挥中心作用,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强化监测,提高治理的针对性。严格落实《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强化县级治污责任,实现主城区和各县(市、区)同步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偷排偷放和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严惩不贷。

(八)坚持以人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管理服务,进一步强化邯郸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抓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强化规划引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专项规划体系,推动“多规合一”,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良性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抓建设,完善承载功能。把东区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河北工程大学迁建、市第一医院新区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客运枢纽一期、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竣工投用。高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启动地下环路、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已启动城中村征迁改造、回迁房和园林水系、路网管网等配套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化宜居新城。按照便民、急需的原则,搞好老城区提档升级。同时,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快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抓提升,繁荣城市经济。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在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突出发展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容积率。抓管理,打造洁净城市。实施城市“洁净工程”,对市区西环路、南环路及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要路段和节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治理垃圾乱倒、摊点乱摆、广告乱贴等突出问题。实行各级领导精细化管理现场巡查制,从市、区县和城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做起,带头徒步走街串巷,到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让城市干净起来、整洁起来。抓配套,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促进居住证制度落地,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九)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增比进位新突破。把县域经济作为“稳中快进”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出特色。做大县域经济总量。积极开展对标行动,制定跨越赶超计划,力争更多的县进入全省三十强。支持西部县(市、区)加速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支持东部县加快振兴崛起,进一步扩总量、上规模、增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支持中部县(区)聚集先进要素,突出快中更优,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参照省考核办法,实行县域经济发展排名月通报制度,调动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制定出台支持精品钢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推进计划。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支持乡域经济发展。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推动曲周自行车、永年紧固件、成安制管、邱县食品、鸡泽铸造等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启动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坚持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加快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教育园区。提升县城建设水平,突出特色、传承文化、注重生态、提升品位。着力完善服务功能,年内所有县城全部实现集中供水、供暖,污水、垃圾达标处理,增强县城聚集人口和产业能力。

(十)保障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生活新期待。越是经济困难,越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重点实施8个方面76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推行医养结合,新建30个农村精品幸福院、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开工建设或购买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4803套。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成50所农村标准化中小学,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主城区西部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创建“健康家庭”,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争取邺城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好第十三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研判分析,有效化解风险隐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关口前移,更加注重预防,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和高危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稳定工作,建立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统筹做好新闻出版广电、气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邮政通信、人民防空、妇女儿童、扶残助残、老龄等各项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十三五”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无上光荣。我们一定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奋力开创政府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解放思想,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把创新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打破惯性思维,破除路径依赖,靠改革破难前行,用创新突破瓶颈。坚持高标定位、事争一流,勇于在破除旧框框中探求新方法,在继承发展中谋划新思路,在借鉴先进经验中形成新举措,确保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二)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服务发展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一切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权力,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中心之外无循环,最大限度方便企业、方便群众、方便基层。坚决向不作为和懒政怠政行为“亮剑”,不断激发政府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三)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能力。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四)持续改进作风,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崇尚实干、力戒空谈。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加快发展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勇于担当,对形成的决策、议定的事项,言出行随,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成,以发展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五)时刻勤勉自律,提高廉洁从政能力。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自觉遵守《准则》和《条例》,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工程项目、土地出让、公共资源等重点领域监管,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郸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大的勇气改革创新,以更强的毅力攻坚克难,以更实的作风干事创业,为加快建设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3页,当前第1123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在积极探索中奋力前行、在困难挑战中稳步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前旱后涝灾害叠加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进,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实效,改革创新能量加速聚集。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163.4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达到1071.9亿元、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4.4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超过百亿,达到100.4亿元、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2368元、7799元,分别增长12.5%和13%。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60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企业新增90家、总数达到737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家、总数达到47家。零陵烟厂、猎豹汽车支撑作用继续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来势较好,冶炼、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全年淘汰铁合金等落后产能11.8万吨、水泥36万吨,关闭“五小”企业65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入分别完成432.4亿元和220亿元。农业形势总体平稳。粮食、蔬菜产量因灾有所下降,其它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增,果茶扩园6.6万亩、低改29万亩,8家蔬菜基地创建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祁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永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烤烟收购72.1万担,产业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畜牧水产养殖平稳增长,新建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省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1个。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总数达到214家。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发展农民合作社348个、农超对接连锁店202家、“网上供销社”乡村服务站点201个。农村土地流转扎实开展,新增流转面积53万亩。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新增各类机械5.1万台套,水稻机插面积突破1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程取得实效,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第三产业持续提升。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零陵古城、阳明山、九嶷山、金洞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柳子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汽车、家电、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逐步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功能增强,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72.6亿元、增长17.3%,贷款余额达到554.4亿元、增长19.7%,保费收入完成32亿元、增长33 %。归集住房公积金12.6亿元。蓝山、祁阳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进驻永州,新增小额贷款公司7家、总数达到11家,市城建投二期10亿元债券成功发行。县域经济发展提速。祁阳跻身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冷水滩、江华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祁阳、宁远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先进县。各县区都有一批特色亮点工作进入国家和省里先进行列。

城乡建设展现新貌。交通发展实现新突破。湘桂高速铁路全面开通,结束了永州没有高铁的历史,标志着永州跨入高铁时代。永州至深圳航线即将开通。干线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新改建295公里,二广高速双牌连接线、省道325道县祥霖铺至江永龙虎关、国道207东安段和江华段、国道322黄母桥至枣木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祁冷一级公路路基全线拉通。农村公路改造完成701公里,危桥改造完成100座,客运站场建成2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建成180个。湘江千吨级航道衡阳松柏至永州蘋岛项目获批,衡道高速公路、永州机场搬迁等前期工作抓紧进行。城镇面貌发生新变化。中心城市启动城建重点项目141个,完成投资56.4亿元,湘江风光带、城南大道、湘江东路、湘江西路建设进展较快,零陵新区“四纵四横”路网骨架全面拉开,城区提质工作扎实推进,完成背街小巷改造40条,打通断头路5条,新改建农贸市场57家,中心城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效明显,江华通过全国文明县城复查验收,宁远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东安、新田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农业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扎实推进,灌区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获批。201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4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和11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开工建设,水毁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完成2.04万处,新解决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11.8万亩,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及土地开发24.2万亩,新增耕地3.7万亩。道县跻身全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东安、江华、道县、宁远被评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省定为民办实事新农村示范村、“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和“乡村风貌”示范片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全市完成造林72.88万亩,中心城区大苗种植20.6万株,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湘江治理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双牌被列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江华被列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九嶷山、舜皇山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涔天河湿地公园获批全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双牌日月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评审。

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增长27.4%,到位内资465亿元、增长17.4%;落户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00个,其中亿元项目105个。我市正逐步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轻纺制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制造基地。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9亿美元、增长35%,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2亿美元、增长57%。新增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4家、总数达到64家,进出口总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0家。园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业园区新开发面积32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213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160家。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进展顺利,道县工业园获批全省首批新能源产业园,零陵锰产业专业园列入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双牌、江永工业园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完成各项民生支出185亿元、增长22.2%,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72.5%。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帮扶0.8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7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8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月人均救助、五保老人分散供养标准继续提高。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新建保障性住房1.29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7万户,完成因灾倒房重建20xx户。省定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建农村合格学校73所、农村公办幼儿园27所、农村教师周转房1330套,新增城区学位1.63万个,其中中心城区4530个,城区大班额问题有所缓解。永州综合职业中专入围省示范性中职学校,永州工商职业中专通过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评估验收。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4项,授予专利606件,我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祁阳、冷水滩、东安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东安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强县。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疗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医药制度覆盖面持续扩大,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有新提升,全市未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江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保先进位。扶贫、移民开发有新成效,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万,完成移民帮扶7.9万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六五”普法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统计、审计、质监、物价、工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贸促、广电、对台、史志、档案、气象、水文、人防、消防、残联、老龄、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都有新的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工作保持全省先进,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1%和31%。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平安城市、智慧公安、阳光警务建设扎实推进,“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大幅下降,现行命案侦破率排全省第一,综治民调工作继续在全省领先。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牢固树立法制意识,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87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25件,办复率达到100%。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市本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66项,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间内缩短“两个1/3”以上。率先在全省实行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并启用,市、县两级“12345”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通。扎实推进绩效考核,严格规范部门执法,切实强化行政问责,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规范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国防动员机构设置,后备力量建设和保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和“双带双促”氛围更加浓厚。民兵和征兵工作改革顺利推进,优抚安置政策更加完善。驻永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建参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决策部署,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谋大事。坚持思路不改、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着眼长远想大事、谋全局。围绕突破“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三大薄弱环节,在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上,明确了扩容提质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三年提质计划,理顺了市区管理体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出台了引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的政策措施,深化了工业企业服务年活动;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上,加快了交通、园区、物流、电力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支撑。围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确定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围绕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开展小分队招商,对20xx年以来签约的近400个招商项目履约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分类处置。这些措施的制定出台,为全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二是抓关键。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统揽发展全局,突出以项目实绩评定干部政绩。加快推进“十百千工程” 项目建设,猎豹汽车、零陵烟厂、希尔制药、冷水滩德信泰和、祁阳凯迪生物质发电、江华风电、零陵瑞祥新材料、宁远亿达、道县美莱铂、蓝山必达电子、东安格润新能源、江永荣旺食品、双牌华瑞科技、新田家俬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湘桂高铁、国省干线公路改造、老山界220千伏变电站扩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合格学校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建成,神华国华永州火电、湘纸异地技改、洛湛铁路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严格奖惩兑现。开展比学赶超,年内两次召开全市重点项目流动现场会,全市上下形成了赶先进、争上游、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三是解难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勇于直面、敢于担当,创新方式、寻求突破。在面对特大旱涝灾害上,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取得了抗灾救灾和灾后建设的胜利,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在破解融资难题上,制定出台了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整合资源、完善体制,组建市城建集团和市经建集团。在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上,研究出台新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办法,鼓励和引导货币安置;在处理中心城区历史遗留问题上,强力推进控违拆违,全年拆除违法建筑54万平方米,集中办理小区房产、国土两证,103个商品房小区已办理房产证40771户,办理土地使用证26716户;在方便市民出行上,中心城区新增公交营运线路4条,更新车辆300台,新增出租车200台。

四是促落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条规定” 和市委“十项规定”,坚决反对和抵制“四风”,以良好的政风带民风树正风。扎实开展“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专项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排忧解难,帮扶解困。始终坚持以责任为“镜子”、以监督为“尺子”、以奖惩为“鞭子”,严格督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一门心思干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市委的科学决策,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永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永州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地方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与年初目标有较大差距;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全面小康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三强”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环境仍然不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一年。新的一年,机遇条件仍然较多,但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内需的巨大潜力将不断释放。我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建设“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守住“四条底线”,新一轮发展热潮正在形成。但必须看到,世界经济虽然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减缓的影响难以估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稳中有忧、稳中有险。新的一年,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但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效明显,但必须看到,我市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等三大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等三大薄弱环节还没有根本突破,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发展质量等三大经济指标还没有根本提升,加快发展始终是永州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可松懈。新的一年,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但竞争态势相当紧迫。当前支撑我市加快发展的利好因素较多,涔天河水库扩建、神华国华永州火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零陵烟厂、猎豹汽车等骨干企业形势向好,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但必须看到,全国各地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发展水平;我省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区域抢抓政策机遇,已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大湘西地区利用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政策,兴起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同属湘南板块的衡阳、郴州,同处“千亿俱乐部”的兄弟市州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改革机遇,努力迈出科学发展、加快赶超步伐。

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打基础、惠民生,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品质活力永州,为富民强市、赶超崛起奠定坚实基础。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三大突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农村产权制度、社会治理机制三项改革,坚持生态、教育、就业三项优先,抓好城镇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发展三项统筹。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以内。坚决完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转型升级、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

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五个方面:

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跨越赶超。加快制度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要以思想解放的新跨越带动制度创新的大突破,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管理转变、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以改革创新构筑制度新高地、提升发展“软实力”。

坚持以“高铁”思维谋划工作全局。湘桂高铁全面开通,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转型升级、融入区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运用“高铁”思维,放大“高铁”效应,以更加超前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高效的工作谋划和推动全市发展。

坚持以项目建设扩大有效需求。项目建设始终是我市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以项目建设为统揽,以“十百千工程”为重点,力抓项目,快上项目,早成项目,在全市上下营造齐心协力干项目、全力以赴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以问题导向突破瓶颈制约。问题导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要把善于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紧紧抓住事关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个难点一个难点突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

坚持以民生优先践行发展宗旨。群众需要是推动政府工作的根本动力,人民满意是检验政府实绩的最高标准。要尽心竭力促发展、保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工作环境。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突出抓好“八大建设”:

1、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建设

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着力强龙头。全面落实引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的政策措施,年内新培育亿元企业30家,新入统规模企业100家。充分发挥三大标志性企业的支撑作用,加快猎豹汽车、零陵烟厂技改扩能,实施湘纸异地技改工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神华国华永州火电、中国台湾高科技产业园、康都制药、湘器异地搬迁、烟草产业园、富士康配套产业园、江华稀土、零陵百亿锰产业、达福鑫、祥瑞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依托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配套,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形成全民创业热潮,全年新培育小微企业1200家以上。着力兴园区。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理念,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功能集成水平,全年工业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100亿元,建成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一区三园”融园步伐,力争年内成功申报国家级经开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要打造成全省第一家加工贸易特色区。推进县区工业园“五个一”建设,全年每个园区引进落户规模工业企业10家以上、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以上、扩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储备1000亩以上、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园区建设方式,积极与沿海城市、企业、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着力促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促转型,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启动实施两化融合“111”工程。提升传统产业促转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倒逼机制,加快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轻纺制鞋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坚决淘汰落后设备和过剩产能,培育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千亿矿业经济带。积极盘活存量促转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扫尾,对尚未改制的28家市属国有企业,逐个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力争年内改制到位。

增创农业发展优势。突出抓好五大工程建设。一是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着力推动集群发展,新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家。围绕粮油、畜禽、烤烟、果蔬、林木等优势产业,建设400万亩优质稻、20万亩高产油茶、50万亩外销蔬菜、100万亩柑橘、50万亩时令水果、26万亩烤烟、2万亩花卉苗木和8万亩有机茶叶等规模生产基地,新创建100个市级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二是名优品牌创建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完善标准体系,抓好标准示范,着力打造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宣传推介江永“五香”、新田富硒、道州脐橙、廻峰柑橘、永州异蛇、东安鸡、九嶷山兔等优质农产品,切实提高对外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建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全年新培育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加快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0个以上。三是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机化水平,建设全程机械化作业高产示范基地。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健全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制度。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乡村风貌”示范片、省定为民办实事新农村示范村等建设,每个县区要成片推进好3个以上示范村建设。统筹编制好以城带乡的各类专项规划,全年每个县区完成5个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0个。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全市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培育发展职业农民队伍。

提升第三产业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促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抓好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商圈、年营业额过1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抓好国家级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工作,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扩大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规模。大力发展社区、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大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倾力打造零陵古城和阳明山片区“古城名山”核心品牌,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彰显古城风貌,以潇湘平湖为依托,打造水陆联动的景观长廊,以建设国家对台交流基地为契机,抓好阳明山景区的提质改造。加快实施浯溪碑林、九嶷山、舜皇山、江永“三千”文化园、蓝山湘江源头保护开发、江华瑶族文化园、道县濂溪文化产业园、新田孝文化公园等精品工程。启动实施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进九嶷山景区创5a工作。加强名镇、名居、名胜保护,延续历史文脉,记住故园乡愁,彰显地域特色。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扩大有效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120亿元。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争取2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新组建1家村镇银行,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县区全覆盖。年内新增3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争取1-2家企业上市。积极做好企业债发行准备工作。支持市城建集团和市经建集团做实做强。依法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着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2、以打造品质活力城市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着力完善城镇规划。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发展,努力把永州建设成为品质活力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建设品质、产业品质、生活品质,让各类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开展中心城市各片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重大项目策划,把中心城市扩容与祁阳、东安、双牌县城发展统筹考虑,抓好规划衔接,作为潇湘城市群进行整体谋划。完善城镇规划编制,深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片区控规修改和专项规划编制;扎实推进零陵历史文化名城、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江新城控规修编;启动高溪市镇、上岭桥镇、伊塘镇和蔡市镇总体规划编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编制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

扎实推进城镇扩容。充分发挥市城建集团和经建集团两大平台作用,分片区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年内抓好湘江东路、湘江西路、城南大道、潇湘大道、城南大桥、阳明大道、湘江风光带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规划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项目。县城扩容要依托产业园区、功能新区建设,拉开路网骨架,扩大城镇规模,结合区位、交通、资源等要素,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工业商贸重镇,每个县区重点抓好1个以上特色示范镇建设。按照既要坚持依法依规、又要考虑群众利益的原则,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中心城区要积极实施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公寓楼安置三种新的安置办法。

切实提升城镇品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全面实施中心城市三年提质计划。加快创国卫步伐,确保3月底前省里同意申报,争取尽快通过国家评审。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商业网点、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停车场、地下管网、给排水等功能配套,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坚持公车公营,中心城区要抓好零陵路、湘江东路提质和梅湾路、南津路建筑立面改造,开工建设零陵中路单建式人防工程,打通19条断头路,完成98条背街小巷改造,抓好曲河等5个自来水厂扩容配套,以及下河线、向家亭和马坪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完成14个安置小区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全面启动数字城管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控违拆违、交通秩序等集中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建设工地环境治理和渣土车、施工车管理。积极开展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等创建活动,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

3、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格局。抢抓国家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机遇,全力推动洛湛铁路益永段、湘桂铁路高溪市镇至永州站新建三线前期工作,争取贵永郴、桂永郴赣铁路列入国家“十三五”铁路网规划,积极促成湘桂高铁开通到上海、广州班次。全力推动衡道高速、永郴高速尽早开工,尽快打通二广、厦蓉、道贺三条高速公路外出通道。加快出省跨境公路、干线公路、县与县之间断头路建设,建成祁冷一级公路、国道322零陵段改线工程、厦蓉高速宁远互通至九嶷山连接线、省道355江华白芒营至广西福利公路,加快207国道改造步伐,开工建设冷水滩至东安一级公路、省道348祁阳黎家坪至冷水滩马坪、省道238东安芦洪市至小江口、省道236中和至宁远县城、省道228新田县城至竹林坪、省道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省道239广西灌阳边界至江永潇浦公路,同时加强农村通畅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维护管理。积极做好湘桂运河规划立项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湘江千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和3个千吨级港口码头。推动永州机场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善农田水利。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全力推进涔天河水库扩建,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加快实施枢纽工程计划。完成63座小二型水库扫尾,抓好凤仙桥、半山、杨家洞等3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芦江、金钩挂等水库建设,加快水毁水利工程修复、中型灌区维修改造和沟渠疏浚。完成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7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争取5个县区列入全省山洪沟治理计划。推进国土整理,加强水土保持和农业综合开发。解决3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强化能源保障。全力抓好神华国华永州火电项目建设,争取一期主体工程早日开工。加快江华、双牌、江永等地风能开发,推进祁阳生物质能源、东安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开工建设新田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宁远城南、东安芦洪市2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中心城市管道燃气项目建设。

打造数字平台。实施《数字永州规划》,重点建设全市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大力发展物联网,加快“三网”融合,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宽带“村村通”、城市光网、4g移动通信网络、“网上供销社”等建设。

4、以开放承接为重点,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

加快产业承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内联引资500亿元以上,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0个以上。突出小分队招商,全年每个市直招商小分队至少要引进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或商贸物流项目。突出大企业招商,鼓励市内骨干企业扩大对外合作,开展自主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轻纺制鞋等主导产业,大力承接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和链条配套企业。突出招商实效,提高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扩大对外贸易。引进一至两家大型进出口代理公司,做大做强外贸主体。鼓励外贸企业申报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出口竞争实力。引导市内企业利用中博会、东博会等展会平台,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帮助恒远发电、果秀食品等企业拓展东盟市场。

深化对接合作。建立与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重点产业转出地政府、商会、企业的互动渠道和机制,开展项目投资和经贸合作。抓住国家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战略机遇,利用湘桂高铁全面开通的有利条件,深化与东盟的对接合作,把永州打造成为全省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加强湘南三市的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建设互补互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强化平台支撑。抓好永州无水港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开港。加快建设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构筑全省供港澳及进出口东盟的农产品集中交易、集中验放新平台。积极创造条件,申报设立永州海关和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建设

切实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减少前置审批,全年市本级再削减和下放审批项目15%以上,部分行政审批项目改为备案事项,把工作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和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制度,继续实施审批提速“两个1/3”工程。改革工商注册制度,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实行“先照后证”、“宽进严管”,除法律规定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制、一口收费制和检查报备制。规范各级政务中心窗口单位的办理标准和模式,所有审批项目统一纳入全省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高标准建设好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企业证照办理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实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切实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上半年耕地确权发证到组,年底前林地和耕地使用权确权基本到户。全面编制农地规划,今年着手组织,明年完成市、县、乡镇三级农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加强流转平台建设,上半年完成市、县、乡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构建设,下半年组建市级统一的土地招商平台。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引导农村住宅集中建设。

切实抓好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强化信息化支撑。将“数字永州”建设作为社会治理改革的主抓手,以数字城管为突破口,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着力建好公民、法人、城市地理空间、城市部件、经济信息、房产房屋等六大类数据库。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电子政务交换、协同办公系统、政府在线服务工程建设。逐步建设数字乡村。强化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将城市管理、人口管理、民政、社会保障、物业、卫生、治安、信访、党建等功能纳入网格中,实行小区域、模块式的扁平化管理,让社会治理落实到小区、到楼栋、到个人。各县区要进行网格化管理试点,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乡镇为区域试点建立综治工作站、综治小区和综治小组,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强化全程化服务。整合基层社会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资源,联合办公,集中受理,实现“一个门进来,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壮大社区力量,将街道和社区干部、城管人员、社保人员、片区民警、协管员、物业、保安等人员纳入网格管理员队伍。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和指挥处置中心。

在抓好三项改革的同时,加快财税体制、投融资、招投标、国有林场、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革。有效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平台公司建设。积极探索合理设置乡村规模,研究重点乡镇发展建设的体制机制。

6、以主攻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壮大县域经济。把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改革创新、项目支撑、政策扶持,加快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把项目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建成一批强基础、增财力、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关心爱护企业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推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强化扶贫攻坚。把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环节,促进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扶贫开发政策,加大新田、江华两个国扶县和宁远、双牌、江永三个省扶县扶贫攻坚力度。推进精细化、精准化扶贫,重点抓好发展生产、健全公共服务和教育三件大事,实行一乡一策、一村一策,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全年新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强化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统筹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坚持整村推进与重点帮扶相结合,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持续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户”。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工作,实施“雨露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能让贫困地区年轻人输在起跑线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开展党政领导定点扶贫,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积极向上申报争取设立国家级南岭山区连片特困地区。

夯实基层基础。把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基层建设,真情关心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乡村运转保障水平,改善乡村工作条件。大力培养一批优秀致富带头人,增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7、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强化民生保障。坚持就业优先,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等的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达到10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成五险参保619万人次。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强化低收入家庭和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抓好应急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市福利中心、军供站等项目年内建成。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敬老院和省级和谐文明示范社区。

发展社会事业。以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名校建设为引领,以扩大投入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支撑,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更加放心的优质教育,全年义务教育二类县区巩固率达到98%以上,三类县区达到97%以上,新增城区中小学学位1.5万个,其中中心城区5000个,建设合格学校6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25所,加快4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进名校名师名校长建设,力争2—3所重点中学进入全省名校行列。开展名校托管农村中学、名师下乡支教活动。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支持湖南科技学院省市共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5个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申请专利1500件以上,授权700件以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蘋洲文化广场、凤凰影视城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抓好妇女、儿童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关爱“空巢”家庭,创建“百岁健康市”。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坚守生态底线,划定生态红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民富”的绿色新永州。按照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定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全年要完成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定。全面启动环保隐患大排查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组织开展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治理和矿区治理,切实加强小锰矿、小造纸、小矿山、小冶炼关停整治。把好监管关、排放关、环评关,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年完成营造林120万亩,中心城区完成20万株大苗种植任务。

办好六件实事。一是抓好棚户区改造。全年实施改造项目56个、20895户。二是抓好城市小区管理。已建成的小区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在建和拟建的小区要确保公共设施、物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同步跟进。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启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工业污染。四是抓好放心食用油和米粉。加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餐饮消费监管,杜绝地沟油、泔水油、餐厨废弃油和劣质米粉进入餐饮行业。五是抓好“五小”水利建设。全年投资3.5亿元,完成8560处。六是抓好社会安全。狠抓“三级战略防控圈”和“七张网”建设,坚持警力下沉,增加街面见警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实现防控网络全覆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统筹推进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国防动员机构机制,推进民兵工作调整转型,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和“双带双促”活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依法规范兵役工作,提高兵役工作质量。

8、以务实高效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治市,提升公信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和保障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意见、建议。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积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大力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做到阳光行政,建设透明政府。强化诚信意识,开展诚信教育,大力推进政府决策信用、行政信用、服务信用建设,建立健全失信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氛围。

改革攻坚,提升创新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之举,把攻坚克难作为制胜之道,努力让政府工作富有创新、更有成效。要用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既要认清当前的困难问题,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坚定信心、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用改革的思路推动工作,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不断释放改革创新活力。要用创新的手段破解难题,打破传统观念,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永州实际、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新路。

尽职履责,提升执行力。强化责任意识,始终把加快永州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之职、应尽之责,恪尽职守,勇于担当,集中精力谋大事、干实事,凝聚力量抓推进、促落实。强化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严格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对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逐一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一项一项定责任,一环一环抓落实。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制度,对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厉问责。

廉洁从政,提升形象力。增强廉洁从政意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工程建设、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认真开展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抵制“四风”,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各位代表,改革新潮催骏马,潇湘大地起宏图。承载光荣使命,肩负人民重托,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全面开启跨越赶超新征程,奋力谱写富民强市新篇章!

3页,当前第3123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全面实施“”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孟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成果丰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创新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发展良好开局,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6.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46.2亿元,工业用电量达到7.9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5%、26%、5%、21.6%、9.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省第11位。

——对外开放持续领先。进出口总额达到8.9亿美元,同比增长72.3%,其中进口达到4亿美元,同比增长70.5%;出口达到4.9亿美元,同比增长73.9%;经济外向度达到26%。“进出口总额、经济外向度、人均出口额”均居全省县市首位,连续六年被评为“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15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69元,同比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亿元,同比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9.9亿元,较年初增加5.2亿元。

——对外形象持续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区域带动能力百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xx人口和计生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等17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连续6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打破常规抓带动,城乡建设迈开大步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深入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城乡一体步伐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按照“一年大起步、两年出形象、三年大提升”的总体要求,实施了城建重点工程20余项,总投资达到23.8亿元。城市新区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景观设计规划基本完成,南环路拓宽西延、黄河大道综合改造、会昌路南段、黄河西路等工程进展顺利。深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扎实开展污染减排、环境整治,城区绿化率达到3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8%。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探索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城中村改造等政策措施,启动了长店、祥和新村等一批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公里、桥梁7座,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农家书屋142个、电气化村70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3个。三产经济更加繁荣。新上、续建城市开发项目11个,完成投资17.5亿元。滨河首府、金地春城、河阳郡府、征云领秀城等一批精品楼盘快速推出,焦作商业银行顺利开业,射阳村镇银行成功创立,现代物流产业园全面启动,三立大世界、玖惠广场等一批高档次商业设施投入运营,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6.2%。

(二)做优平台强支撑,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强攻招商引资,决战产业园区,工业经济实现了总量扩张、质量提升。产业平台持续优化。筹资21.5亿元,启动实施了“六纵四横”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成了标准化厂房一期、污水管网等一批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由年初的171家增加到276家,被确定为“河南省创新型示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试点,成功晋升全省第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招商引资亮点纷呈。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及时成立四个产业招商领导小组,大力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成功引进市外项目200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4亿元、外资813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3%、90%。浙江西泠电器、河南农垦集团等知名企业竞相涌入,飞孟公司国家再制造服务试点顺利通过省发改委审核,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新上、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293个,总投资达到174.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35个,5000万元以上103个,列入省、焦作市重点管理项目28个。华兴公司阿斯巴甜、革乐美高档服装革、大地合金二期等201个项目相继投产,中原内配整体搬迁、隆丰休闲鞋、奥森二期等92个项目进展顺利,主导产业集约化、集群化步伐全面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先后组织实施两项国家重点、22项省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省级17项,专利授权量达到116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2%。中原内配荣获“省长质量奖”,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获奖单位,在美国申请的“高强度耐磨气缸套及其制备方法”成功获得受理,填补了我市国际专利申请的空白。

(三)强基固本促提升,农业发展闯出新路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强力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深入推进“整县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建成万亩核心示范方11个、超高产攻关田22个,小麦高产创建刷新两项全国纪录,粮食总产达到30.1万吨,实现了“八连增”。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投资2.8亿元,实施了民生渠、民心渠修复及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38项,全市新增标准化节水灌溉农田5.1万亩、高产稳产粮田1.5万亩。现代农业快速壮大。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成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5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标准化日光温室630座、蔬菜大棚550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鸿基农牧公司开创了我市农业“对接二产、连接三产”的全新模式,刘庄、上河等村实现了土地整村流转,全义农场成为全省最大的韭菜种植、交易基地,城伯3000亩供港蔬菜基地实现了出口创汇。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以25%的耕地为农民创造了50%以上的农业收入。

(四)统筹并进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累计投资6.8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高考本科上线首破千人大关,达到1021人。深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小学3所、标准化幼儿园3所,改建加固校舍3.3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实施,22万居民纳入保障范围,4万多名老年人按月领到了养老金,实现了由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的历史性变革。城乡低保再次提标,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到240元、120元。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公共租赁住房712套、“温暖工程”255间。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507万元,新增城镇就业7591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212人。各项事业更加繁荣。卫生工作长足进步,市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快速推进,43个标准化卫生所改造顺利完成,新农合实现“全省一卡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深入开展了“瘦肉精整治”、“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率先启动了食品检测中心建设,群众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计生工作保持领先,“五福临门”品牌受到省市充分肯定,我市代表河南省接受了国家人口计生委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文体工作喜获殊荣,广播电视在中央台发稿量跃居全省县级台第一,运动员郭书敏在亚洲赛艇锦标赛上勇夺冠军,为孟州争得了荣誉。旅游工作不断加强,韩园4a景区创建、刘雷水库观光游、旅游大厦等项目顺利启动,“韩愈故里·魅力孟州”品牌效应持续升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领导大接访”、“清网行动”、“安全河南孟州创建”等工作,妥善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扎实整改了一批生产隐患,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此外,统计、审计、物价、邮政、质监、金融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民族、宗教、气象、地震、人防等工作得到了新提升,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

20xx年至20xx年是本届政府的五年任期。五年发展一瞬间,面对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盼,本届政府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以坚实的步伐、厚实的业绩,成就了一个总量提升、速度赶超的五年。

——加压力、谋跨越,前进步伐更加坚实。始终坚持以“巩固好基础,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统领发展,全面吹响了“率先、前列”的进军号角。20xx年,我们决战、决胜产业集聚区,以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为标志,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我们确立了“加快发展年”主题,扩大优势,科学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较20xx年均实现了翻番,提前两年完成了“”发展规划。20xx年,我们及时出台“十大举措”,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经济社会实现了率先回升、持续向好。20xx年,我们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巩固扩大了后危机时期的发展新优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实现了“”的完美收官。20xx年,我们认真梳理孟州发展经验,汇聚全市干部群众智慧,科学确立“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为孟州在“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征程中,抢得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xx年的2.6倍、2.1倍、3倍、2.4倍和2倍。

——抓项目、强产业,发展后劲全面增强。针对面积小人口少、区位优势不明显、地上地下无资源的先天劣势,我们立足实际求实效、突出实践创特色,成功走出了一条非资源型县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强力扩张经济总量,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21个,形成了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皮毛加工、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由20xx年的10家增加到73家,超10亿元企业由两家增加到10家。中原内配强势登陆a股市场,开创了我市企业上市先河。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累计引进市外项目573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78亿元、外资2.2亿美元,3家世界500强、3家中国500强、3家上市公司落户孟州。全市企业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品资金合作关系,外贸出口、经济外向度连续五年居全省最高水平。坚持强化自主创新,先后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家博士后研发基地、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企业掌控了行业话语权,连续6年申报发明专利的数量位居全省前十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获得了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

——拉框架、促统筹,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始终坚持以打造“生态宜居城”为突破口,投资近90亿元,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120余项。先后建设了城乡供水、供气、交通一体化等工程,实现了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柏油路,西虢镇、南庄镇再次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滨河公园、第三水厂等市政设施,新建改造了西环路、东环路、大定路、黄河东路等主干道路,规划建设了汇丰步行街、创智步行街、鼓楼老街、建材商城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实现了翻番,常住人口增加到10.4万,城镇化率提高到39.7%。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做出了建设城市新区的战略抉择,全面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产城联接的四条主轴线中,黄河西路、南环路建设扎实推进,“南扩西融、产城互动”步伐全面提速。

——重投入、增福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用政策暖人心,用保障稳民心,扎扎实实办好十件实事,不折不扣兑现各项承诺,先后投入16.5亿元,办理实事好事90余件,5次调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4次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3次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五保供养全省领先,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就业援助机制更加健全,“安居”工程率先推进,以“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

唯有高点定位,才能率先有为、增创优势。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通过高点定位,提升标准要求,营造了“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排位次”的浓厚氛围,在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形成了比较优势、抢得了发展先机。实践证明,高目标催生高追求、高干劲、高速度,正是在高目标的激励下,造就了多项工作的亮点不断。

唯有开放创新,才能打造特色、科学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开放不动摇,深入招商不懈怠,科学发展不折腾,想方设法集聚资金、人才、土地等核心要素,不遗余力打造技术、专利、品牌等竞争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孟州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只要紧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孟州就一定能够在跨越发展中持续转型,在加快转型中持续跨越。

唯有以人为本,才能统筹兼顾、促进和谐。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发展”前面的“和谐”二字,工作思路突出为民,经济发展突出富民,公共设施突出便民,社会事业突出惠民,从而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和谐。实践证明,只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能够激发全市人民共建和谐的冲天干劲,就能够迸发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唯有精诚团结,才能凝聚合力、助推跨越。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五大班子精诚团结、勇于担当,全市干群合衷共济、克难攻坚,先后战胜了宏观调控的趋紧、罕见旱灾的挑战、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要素的制约,为孟州跨越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后劲。实践证明,团结产生力量,实干成就未来,只要我们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

回顾五年的进步与变化,我们由衷地感到:孟州事业每取得一项成功,政府工作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凝聚着代表委员的智慧和力量,都倾注了全市上下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孟州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够强劲,拉动能力强、投资额度高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城市化水平不高,三产经济仍然处于“短板”地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层次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措施,科学破解。

二、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新一届政府的五年任期,是中原经济区全面构建、初见成效的关键期,也是我们可以大有所为、务必有所作为的黄金期。经过连续不断地做规划、打基础,孟州积蓄的能量正在加速释放,发展的优势正在加快转化。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鼓作气,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举措谋划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孟州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以“争当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标兵”为目标,按照“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突出扩大城市规模,繁荣城乡经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突出产业优化升级,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壮大新型工业;突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建设富裕孟州,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力争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确保在焦作市、河南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六个翻番”、“四个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四年翻番,年均增速2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番,年均增速16%左右。二、三产业比重提升到95%以上,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提升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50%以上,城镇化率提升到46%以上。

——经济更加强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5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原经济区前列。

——科技更加发达。超过80%的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保持专利申请、授权数量较快增长,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基本达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标准。

——城乡更加繁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常住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更加富裕。创业群体不断壮大,城乡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年增速均超过12%。

——生态更加优良。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完成焦作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年控制在3900吨以下,氮氧化物控制在2800吨以下,化学需氧量控制在7100吨以下,氨氮控制在450吨以下,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以上。

——社会更加和谐。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9%。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奋力推进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

20xx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好中求快”这一总基调,突出项目建设、坚持务实重干,奋力推动孟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gdp能耗完成焦作市下达的任务。

(一)以做大做美为方向,增强城市带动能力

围绕打造“精致特色、品位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拓规模、优配套、展形象,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顶层规划引领城乡发展。立足“中心城区现代化,中心乡镇城市化”,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重要节点、核心地段的城市深度设计,完成谷旦、南庄等中心镇规划,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外围的次核心,构建具有孟州特色的“中心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组团式一体发展。

精品意识推进城市建设。更高起点、更大气魄、更快节奏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强城市之基,铸城市之魂。建设城市新区。把新区做为承载人口转移、推进产城互动的重要平台,加快完善林、水、电、路、气、通信“六网”配套,着力抓好黄河西路、河雍大街西延、北环路西延、公租房、体育中心等项目,启动建设以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休闲居住为主体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力争用3至5年,把新区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科研领先、人气兴旺、文脉厚重的现代化样板城区。推进老城升级。将老城提升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板块,启动大定路南段维修改造、梧桐路污水管网、光华路等项目建设,做好黄河大道综合改造、清风大街西延、韩愈大街东延、会昌路南段、南环路拓宽西延、花园新街等工程的后续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牢固树立“改造为民、搬迁惠民”理念,加快推进南街、富村、北何、将台等城中村改造,同步促进居民身份转变。提升城市品位。扎实做好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工作,完成造林1万亩,顺利通过“河南省林业生态市”验收。加快推进滨河公园达标升级、生态园及一干渠改造、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城区新增绿地500亩,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继续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加强城乡环境集中整治,不断规范经营、卫生、交通三大秩序,努力营造干净、整洁、舒心的生活环境。

创新思维繁荣城市经济。把三产壮大与工业转型、农业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总量扩张、发展提速、结构优化。壮大现代服务业。围绕金融信息、文化旅游、休闲餐饮、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抓好德众现代物流园、五星级宾馆等一批三产项目。深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居民消费、助学和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增强金融保障能力。加快城市地产开发。健全土地收储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储备开发,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土地市场稳定。积极探索“产业社区”、“商务公园”开发模式,着力抓好隆丰社区、旅游大厦、科技大厦、九龙新城、宏业鑫城等重点工程,年内新开发城市地产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膨胀城市人口。成立农村宅基地房屋交易流转中心,完善农民进城购房补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土地置换社保等政策机制,扎实做好车村、长店、祥和新村等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推进集聚区内村庄及槐树、赵和等陵区乡镇村庄整体或连片搬迁,引导农民进城居住。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让进城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一展新孟州人的风采。

(二)以培优培强为核心,筑牢产业支撑优势

坚持打造平台与壮大产业“两手并重”、开放带动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好中求快、优中求强,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造平台,力促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完善基础配套。加快编制35.6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上报审批。高效运用“百亿城乡筹资计划”资金,年内完成振兴路、文公路、顺涧路等9条道路,以及污水处理厂、职工公寓等6项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启动创业园、供水工程、铁路专用线、综合服务大楼、工业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奋力打造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创新开发机制。深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功能与行政区划套合,完善决策咨询、联审联批、项目服务等机制,努力构建高效联动的运转体系。深化园区合作。联合开发“转移式”、“共建式”园区,大力承接国内外优质项目资源组团转移,力争建成两个以上主业鲜明的“区中园”、“园中园”。深化共建机制。完善“园区共建、利益共享”激励措施,鼓励向集聚区引荐项目,年内每个乡镇办事处至少引荐1个亿元以上项目,每个驻外招商办事处至少引荐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每个经济部门至少引荐1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土地保障能力。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清理整治闲置低效土地,严格核准用地规模,投资强度低于300万元/亩的项目,一律不得进驻产业集聚区,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做大做强集聚区投融资平台,鼓励采取发行债券、金融租赁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扎实推进企业上市,积极开展上市培训,促进合作交流,年内新发展上市后备企业10家,达到上市辅导要求1家。提高环境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巩固扩大“十五小、新五小”整治成果,坚决关停治理不达标企业,努力破解环境约束难题,不断改善生态质量。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实施220千伏武章变和110千伏中曹变等项目,构建荷载力强、运行灵活的电网支撑体系。

挖内涵,力促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坚持高端规划。围绕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中原内配、广济药业、隆丰皮草、大地合金、飞孟金刚石等企业战略规划编制。全力争取国家再制造基地试点,打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积极创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继续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积极争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年内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两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保持在250件、50件以上,力争创成“河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品牌带动。大力争创驰名商标,年内新增河南省名牌产品两个,河南省著名商标两个。强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建成“河南省摩擦材料检测中心”,力争开工建设“河南省锁具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坚持人才支撑。继续设立“企业家培训基金”,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深入贯彻落实“百校千企”定向合作计划,积极推动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年内为企业培养熟练技工1800人以上。

扩规模,力促产业群体由“小”到“大”。强化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36833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做大做强企业群体。全年新上、续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76个,其中,10亿元以上4个,5亿元以上14个。开工建设三丽电动三轮车及硅胶体蓄电池、华兴公司阿斯巴甜二期、嘉陵产业园、中空纤维等项目,建成隆丰雪地靴、锦程包装材料、鸿基农牧加工、飞孟金刚石扩建增能、广济药业技改等项目,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增限额企业30家。强化开放招商。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全年引进项目不少于210个,其中亿元以上不少于20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不少于80亿元、境外资金不少于4000万美元。创新机制招商。组建新材料新能源、皮毛服装加工、生物医药农产品、化工化纤、汽摩零配件等五个招商分局,明确主攻方向,签订责任目标,实行重奖重罚,确保招商成效。突出重点招商。依托现有产业,主动对接中国台湾富士康、上海宝钢、浙江西泠、晋煤集团、洛阳石化等知名企业,力争引进一批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承接转移招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紧紧瞄准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地区,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企业集团。强化全民创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带头创业,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入驻标准化厂房,年内净增个体工商户1500户、私营企业500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亿元,标准化厂房入驻率达到100%。

(三)以支农惠农为抓手,提升农业发展层次

围绕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开展“整县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稳定夏秋两季60万亩种植面积,确保总产稳中有升。大力实施“产业惠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加快建设3000亩供港蔬菜和黄河滩千亩莲、鱼共养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加速壮大高效农业,新发展优质水果20xx亩、山药地黄400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100座、标准化核心示范区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围绕粮食、林果、怀药、畜牧等农产品就地转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年内新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其中焦作市级龙头企业1家。

构筑现代农业设施体系。放大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统筹使用农业项目资金,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启动建设蟒河治理一期、引沁十四干渠修复、引黄供水等项目,扎实做好焦庄、璩沟等10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效解决两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继续开展土地整理和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玉米机收率达到9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

构筑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双证”抵押贷款,尽快实现土地资源资本化。完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推广“整村制”流转经验,年内新增农地流转面积1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制度,健全动植物疫病预警应急体系,完善乡镇办事处、市场、超市快速检测点,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以民富民安为目标,加快民生改善步伐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民力促发展,发展惠民生”,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不懈办实事、抓民生、促和谐,让孟州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健全投入机制,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培育做大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狠抓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税源监控,千方百计壮大财力。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不折不扣落实两免一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逐步提高公职人员工资待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确保民生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增幅。

完善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更有尊严。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每人每月提高到30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提高到1800元。巩固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不断提升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年内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困难群体就业8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以上。扎实推进安居工程,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700套、温暖工程150间,确保群众有房可住、有房可租。

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生活更具品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新一中,积极筹建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内每个办事处开工建设1所标准化幼儿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全面推行村级卫生所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力争完成市中医院新址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孟州历史文化,规划建设韩愈文化产业园、韩文公祠等一批标志性文化景观,深入挖掘孟州文化内涵,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继续推进韩园4a景区创建,深度开发西陵环湖、特色沟壑等生态旅游,加速融入焦作旅游体系。巩固计生工作成果。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建成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十项制度,重拳打击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生活更为安心。认真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切实加强对建筑、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一岗双责”的信访稳定机制,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搭建民意诉求平台的基础上,严厉打击非法上访,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继续加强“法治孟州”建设,以“xx普法”活动为载体,突出解决群众关注的涉法涉诉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四个重在”和“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加快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努力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孟州发展一年更比一年强。

依法行政,建设民主政府。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持续开展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创建,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使政府工作更具前瞻性。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使政府工作更具规范性。落实民主集中制,积极开门纳谏,做到重大事项问计于基层、请教于群众、借智于专家,使政府工作更具科学性。

致力发展,建设务实政府。认真审视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总量、结构、效益等事关发展的工作,对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等事关和谐的问题,做到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艰难所惧,真正把工作成效体现在破解制约瓶颈、扫除发展障碍上来。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乱”活动,大力营造“讲真话、用真劲、干实事、求实效”的发展氛围,切实推动各级干部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

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坚持把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倾听社情民意,切实加大民生投入,下大力气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实事,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六项推进机制”,完善考评办法,固化奖惩措施,创新绩效评估,确保政府的各项承诺落到实处。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干部离任审计、行政问责、财政资金管理、重大项目审批、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强化监督制约,依法惩处腐败,倡树新风正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主要公务费用实行量化指标控制和超标预警管理,做到“三公”经费零增长,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保障发展上。

各位代表!

奋勇争先,目标所指;小康愿景,民心所向。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精神,百折不挠的工作意志,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务实重干,大胆创新,赶超跨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奋力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崭新篇章!

3页,当前第3123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荆州,古称“江陵”,湖北省地级市,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搜集的荆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你喜欢!

“”时期,是荆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推进“五路壮腰”,奋力赶本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份额全面提升,增幅跻身并保持第一方阵,实现了“”圆满收官。

--这五年,是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

工业经济增量提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49家增加到1141家、净增49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7家、净增15家,福娃集团、中兴能源产值突破百亿元;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到112家、净增73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产值分别达到1500亿元、490亿元和270亿元,11个产业纳入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产业集群。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我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监利县、洪湖市、公安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石首市被授予“全国蔬菜标准化建设示范县”,松滋市获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市。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保持全国市州第一,洪湖市、公安县成为全国首批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华中农高区累计投入64.2亿元,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2.2万个增加到4.1万个,数量居全省市州之首。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51.3亿元,为建国以来投入最多的五年。

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万达、绿地、卓尔、世纪金源等一批知名城市综合体进驻荆州,限上商贸企业由387家增加到917家。电子商务高速增长,石首市、监利县分获全国、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古城修复与保护世行贷款项目获得批准,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纳入省级战略。投资60亿元的华强文化项目落户荆州,九老仙都、周老嘴革命旧址群等景区建成开放,投资15亿元的关公义园即将开园。旅游总收入由52.3亿元增加到166亿元,年均增长26%。浦发、平安、汉口、交通、中信、招商等股份制银行到荆州布点,菲利华在深圳创业板ipo首发,能特科技重组上市,索瑞电器等5家企业参与上市企业并购重组,金科环保等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四板”挂牌托管登记企业达到36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连续8年被评为省“a级信用市州”。

--这五年,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沪蓉高铁通车,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没有客运铁路的历史。江南高速通车,潜石高速荆州段、武汉城市圈环线荆州段、东卷高速建成,江北高速、沙公高速加快建设。蒙华铁路全线开工,荆州长江公铁大桥合龙,石首长江大桥开工。荆松一级公路即将通车,荆当旅游公路、318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开工。全市96%以上的乡镇通达二级以上公路。荆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完工,引江济汉工程建成通航,荆州组合港项目建设加快。荆南四河堤防加固、荆江大堤综合整治等工程顺利推进。城乡电力改造、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时期,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93.5亿元、水利投资103亿元,分别为“”时期的3.5倍和2倍。

开放开发取得新进步。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试点城市,成功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市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新滩工业园,全市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达到251.9平方公里,是“”时期的1.7倍。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930亿元,利用外资5.3亿美元,外贸出口51.5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33个,华电江陵电厂、荣成再生科技、香港家居产业园等116个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荆州,华讯方舟、五方光电、高田汽配、恒隆转向器、凯乐光纤、长利玻璃、宜化肥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新增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4家。申请国家专利6900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5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14项。高新技术企业由47家增加到102家,预计产值由63.5亿元增加到132亿元。恒隆集团、四机厂分别获得长江质量奖、长江质量奖提名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件,新增注册商标8804件。我市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荆州区、松滋市、公安县获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五年。

中心城区形象改观。成功获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累计投入城建资金73.6亿元,新建、改建和拓宽城市主次干道60条、124.7公里,深圳大道、上海大道、太湖大道、农高大道、天谷大道、庄王大道建成通车。沙北、荆北、商务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图书馆、公共检验检测平台、荆州中学和沙市中学新校区、荆州市中心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荆州火车站、市体育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建明月、临江仙、玉桥、范家渊和荆襄河湿地“五大公园”,升级中山、文湖等5个公园和20个街头游园,建成荆沙河、西干渠两个带状公园,新增绿地面积314公顷。资源集成、重心下沉的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松滋市、公安县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评审,松滋市、石首市、监利县创成省级文明城市,监利县、洪湖市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建制镇总规和村庄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松滋市洈水镇等乡镇被纳入全国改革重点镇,荆州区弥市镇等13个乡镇成功创建国家重点镇,公安县斗湖堤镇等5个乡镇入选“全省百强乡镇”。沙市区岑河镇、石首市新厂镇、江陵县三湖农场等11个“四化同步”发展试点镇建设加快,“福娃模式”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新建通村公路5145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210万人。连续开展五轮“三万”活动,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开展“绿满荆州”行动,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洪湖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荆州古城、洈水、崇湖、三菱湖、菱角湖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中心城区内河补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程有效实施,村级垃圾清运体系实现全覆盖。“三禁两治”工作持续深化,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这五年,是民生福祉明显增进的五年。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累计民生支出1037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79.6%。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4.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连续11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低保标准由每月300元逐步提高到4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年1440元提高到3000元。累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7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4.1万户。连续五年,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实事圆满完成。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两基”教育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新、改、扩建学校508所,组建荆州职业教育集团,荆州区、松滋市、公安县、洪湖市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成功承办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建成国家级综合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以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智能广播网,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石首“跳三鼓”纳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荆州博物馆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熊家冢被授予全省唯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荆州电视台、市工商局、市气象局等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传导正能量的《好人开讲》节目引起社会共鸣。积极参与“东方之星”号游轮翻沉事件救援及善后处置工作,荆州广大干部群众身上体现的“大义大爱”精神,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以荆州命名的军舰入列东海舰队。计划生育、扶贫开发、对口支援、外事侨务、中国台湾事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残疾人事业、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步,统计、物价、供销、烟草、盐务、农垦、移民、社科、史志、档案、保密和无线电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城乡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平安荆州、法治荆州建设强力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立,治安案件万人发案率保持全省最低,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和执法满意度大幅提升。信访积案化解成效显著,信访秩序依法规范,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这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的五年。

政务效能逐步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表通、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模式全面铺开,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在全省率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调整为291项。文物旅游、卫生计生、文化广电、教育体育等“大部制”改革顺利完成。市环科所、市房产估价所等一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全省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在我市颁发。

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会决议决定并向其报告重大工作,主动与市政协协商讨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452件,政协建议案、提案1531件。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六五”普法全面完成,我市被赋予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人大立法权。

政风行风得到改善。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七条意见,深入开展“治庸问责”“转作风、抓落实、晒实绩”等活动。强化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着力整治违规多占住房、超标办公用房、违反财经纪律等“四风”突出问题,清理“吃空饷”439人,腾退超标办公用房1.5万平方米,“三公”支出大幅下降。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xx年,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趋优”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0.5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0.5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1亿元、增长12.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9亿元、增长10.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382元、13728元,分别增长9.8%、8.7%。

各位代表!我市“”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部省垂管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荆州建设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影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指标未达预期目标;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集聚度还不高,县域经济还不强;生产要素约束日趋加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转型发展面临压力较大;地方财力仍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极少数群众生活依然贫困;行政审批等改革进展不快,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发挥的制度成本仍然较高;面对新常态,少数公务人员不愿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实施壮腰工程“十年大振兴”的攻坚期。综合分析经济形势,我们仍然处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有利发展的大好机遇正在汇聚。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国家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荆州壮腰工程。荆州作为全省唯一同时跻身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国家战略的市州,上级的支持力、外界的注意力和改革释放的新红利,正在叠加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务必牢牢抓住机遇、精准对接机遇、用足用好机遇,把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变成后发赶超的黄金发展期。

另一方面,有利发展的基础优势更加彰显。实施壮腰工程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三年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实现“五个过千亿”,这些都为“十年大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可贵的是,壮腰工程战略汇聚了荆江两岸的民心士气,激发了广大干部的激情斗志,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争先创优的发展氛围。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努力进位赶超,就一定能够迎来“十三五”时期的快发展、大发展、优发展。

根据《中共荆州市委关于制定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荆州实施,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市,坚持扩大开放,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把握“三维纲要”,推进“四化同步”,深化“五路壮腰”,加快推进壮腰工程“十年大振兴”,与全省同步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5%、10%以上。力争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台阶,主要指标平衡协调,总量比20xx年增加1.5倍以上,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梯队,份额占比继续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打造更有支撑力的大产业。用好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金字招牌,加快培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三个千亿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三个五百亿产业,推动工业增量提质。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华中农高区为龙头,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推进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精品名牌,全面提升“荆州制造”的市场竞争力。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推动服务业向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二)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大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强与“两圈两带”和周边城市的联动合作,推进优势互补、区域协同、融合互通。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注重向建设和管理两端发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一核五极”区域发展模式,统筹谋划“一江两岸”开放开发,致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快速通道,推进荆州开发区与江陵滨江新区、沙市经济开发区相向融合发展,将华中农高区核心区纳入中心城区统筹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农业高新区和新型煤电煤化基地。实施网络强市战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实现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落实网络提速降费,打造江汉平原数据中心和后台服务基地,加快建设智慧荆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支持松滋、公安、石首、监利、洪湖加快建设中等城市。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型城镇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建设县域副中心,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

2页,当前第1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