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认识厘米心得体会 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4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心得体会 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篇一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心得体会 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却只要六十步,这可能吗?为什么呢?<指名回答>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3.大家说的都对,但是为什么我们得到的数不一样呢,难道我们的桌子不是一样大?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

二、合作探究

1.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学习用我们的学生尺来量长度,平常大家都会用到尺子,但是你认真观察过它吗?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的尺子,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些什么。<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跟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3.在你的尺子上0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的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他的1厘米,再找给同桌看看>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集体讨论交流>

5.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同桌用手指互相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是多长>

6.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3厘米长?5厘米长?还能找到其他的长度吗?<四人一小组,轮流找一找,再集体交流>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心得体会 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篇三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较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认识厘米心得体会 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篇四

《认识厘米》这一课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意识。 

按照三维目标,我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小马过河〉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二、合作探究: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3。认识几厘米 〈2〉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试量,再请学生上台量,再玩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接着就是练习题。 

三、小游戏:你猜,我量 

四、巩固练习:1。判断2。断尺子量物体长度 

五、小结。 

六、数学小知识。 

这节课讲完后我自己感觉到:这节课上的还挺成功的,学生课堂兴趣高昂,我认为在第一环节小马过河问学生马上找出要统一的长度单位,在小游戏让学生先猜,在量让学生小组合作都动起来。我在教学认识1厘米中,只强调1厘米中有10个小格,没太强调也就是1大格,导致在下面认识几厘米时,很多学生说20个小格也就是20厘米。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在课上及时又让学生观察20个小格是九格也就是几厘米,最后这个问题我感觉学生还是有点一知半解的。不过我们找的小知识学生挺感兴趣,小游戏他们也乐意玩,让他们从学中玩,玩中学。 

讲完课后,又听了别的老师将的同一课,因为大家选择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所设计的课也都差不多,虽然设计的课差不多,但是每节课都有他们的闪光点。 

像外国语学校王宇老师在最后设计了怎么测量手腕的长? 

茅箭区实验学校李道国老师他在介绍尺子时准备了各种尺子的实物,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 

市人民小学曹云老师在评价学生时用1厘米的小正方体当作奖品粘在黑板上,上完课后让他们看一看每组获的奖品是几厘米。等等。 

这次活动结束了,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很大,在这里我要谢二。三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和李芳校长,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修改教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