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书香墨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考虑教学环境和条件,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小编希望通过教学计划范文的分享,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祝愿大家教学工作顺利!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一

九年级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株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ppt)。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旗口一中。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二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落实答散文阅读题的方法与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线索、重要语句、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的提问总结答题方法与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作者对绿挚热的情感中感受他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教学难点: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并落在实处。

三教学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关于“绿”的诗句,就题目进行问题猜想。

2展示问题与总结。

(1)“绿”在文中多次出现,它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贯穿全篇的线索作用,从盼绿、赏绿、囚绿、放绿到怀绿,每一部分都与“绿”密不可分。

规律总结:线索题,扣住文本,条分缕析。

(2)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说明作者关绿亲绿的强烈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为作者后文写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规律总结:理解句子含义作用题,抓关键词,自问自答。

(3)“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参考答案: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绿囚”执着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规律总结:取文精华,归纳组合。

(4)“囚绿记”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从象征意蕴、主题思想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只让学生从象征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囚绿记”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绿”是出现于作者窗前的常青藤,它充满生机,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它被囚禁后固执地朝向窗外,是自由与光明的象征;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规律总结:审清角度,叙议结合。

五布置作业。

“囚绿记”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从象征意蕴、主题思想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让学生从主题思想方面作答)。

六板书设计。

1线索盼赏囚放怀--扣住文本条分缕析。

2焦为什么作用--抓关键词自问自答。

3囚绿放绿--取文精华归纳组合。

4蓬勃--生命力。

向阳--自由光明--审清角度叙议结合。

不屈于黑暗--坚贞不屈。

赵嵘。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想将它“囚”住。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蓬勃生命、希望。

绿向阳象征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第四块:拓展“那抹绿”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

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

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块:抒写“那抹绿”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预习检测,词语释疑(多媒体展示,提问学生来解释成语含义)。

涸辙的鱼:在干涸车辙里的鱼。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着急的没时间选择。

了截爽直:爽快,干脆。

三、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学生自读、圈划)。

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赏绿、囚绿、释绿、思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交流归纳:爱绿: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作者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宁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囚绿: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及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出于良心,不忍心让绿枝条枯死,最总有放绿。怀绿:其实也是怀念苦难中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3、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请同学们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好好品味,并在全班交流分享读书的心得。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四、小结:

1、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2、《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3、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绿”的成语或词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也可小组合作。

2、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情节情感。

寻绿渴望。

囚赏绿喜悦满足。

绿囚绿爱绿至极。

记释绿点明主旨。

思绿惦念牵挂。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五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

(一)预习导学案。

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

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

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明确: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主题探究。

注意下面这些语句: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结论:“绿”的寓意。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中提到,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引入作者介绍和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三)拓展延伸。

“绿”本为常春藤,却有着思想寓意,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质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首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歌,并简要赏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六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

(1)、事件的叙述是否完整。

(2)、语言是否简洁。

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学生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春藤是正义的化身,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囚它?

跳读课文,找出囚绿的原因的语句,并归纳。

设想:假如陆蠡就义前又看到这株常春藤,他会对这株常春藤说些什么呢?请以陆蠡的身份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写作并交流。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七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八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九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二块:讲述与绿藤的故事1、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熟悉课文,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情境导入语: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熟读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来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2、组织分析三位学生在讲述故事重点内容安排上的共同点。3、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绿藤象征什么?作者通过讲述特与绿藤的故事到底要抒发哪些情感呢?1、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练习几分钟后,争取上台向全班同学讲。语言要生动,表达要连贯。2、抓住共同点思考分析。结论提示:对绿藤的执着的描写;作者对绿藤的感情。针对三个问题,可以查资料,可以与同桌讨论分析。为增强效果,可以用录音机为部分同学配乐。

第三块:再当评论家1、组织学生围绕课堂讨论的重点为本文作批注。2、组织交流批注。1、认真写批注。2、大胆发言,积极交流。要求学生批注要做得整洁,以便于自己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别人对《绿》、《囚绿记》的评论。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1、情境导入语: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有关语句来剖析他的情感。2、组织交流批注1、学生作批注。2、积极交流部分重点提示:“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段话如何理解?【分析】现实生活使“我”尝到人生的挫折带来的苦涩滋味,“我”的心中产生的苦闷、忧郁的情绪。但这可爱的“绿叶”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并认识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挫折终会成为过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布置作业: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附: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自主性学习,把握本文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2、研读文本,体会“绿”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3、理解本文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4、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所应拥有的顽强不屈、勇敢面对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绿”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题。

2、提高学生生活中的抗压能力。

难点:

1、象征手法。

2、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读音,写准字形,明确用法。(填写于下面空白处)。

2、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小组合作,问题反馈。

二、课上探究。

1、各小组问题探讨总结与收获。

3、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课文的主题与写作手法。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四、课后作业。

仿写练习: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姜玲。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一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

(一)预习导学案

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 ) 镶嵌( ) 婆娑( ) 蕈( )菌 茎( )

葱茏( ) 迁徙( ) 学徒( ) 猗( )郁 瞥( )见

急不暇( )择 了截( )爽直 揠( )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明确: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主题探究。

注意下面这些语句: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结论:“绿”的寓意。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中提到,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引入作者介绍和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三)拓展延伸

“绿”本为常春藤,却有着思想寓意,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质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首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歌,并简要赏析。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三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xx,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xx,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xx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文档为doc格式。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五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xx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xx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xx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xx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xx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xx,并将xx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xx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xx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xx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x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xx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xx,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x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x 分钟)

教师活动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xx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xx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x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xx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xx的语言特点。

2.把xx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xx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六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各自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七

基本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理解文中重点的语句,如“它的尖端总朝向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基本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情感、价值观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白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活动2【讲授】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活动3【讲授】品囚绿之味。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活动4【讲授】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活动5【讲授】悟囚绿之魂:

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6【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7【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爱是毒药,爱是囚笼,爱是死亡。

爱有误区。

你看,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长春藤,不是“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

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提示:难道这又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

作者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你受到什么启示?

活动8【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

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小结:立足文本,深入开掘,触及灵魂深处。这才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思想醒悟、生命得到升华。

提示:“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活动9【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5、小结:《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活动10【讲授】延伸阅读。

课堂总结欣赏美妙的散文,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去领略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美感,学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出生活的美和诗意来。

给爱一对翅膀。

新居的窗口拥上一团绿,这生命的活力深深地将你吸引住,因此你爱上了它。可是爱使你失去了理智,与普通人一样,你的占有欲也随爱而生。你爱它柔软的卷须,舒开的嫩叶,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你把绿牵引进你的屋子里,你让它伸长到你的书案上。你拿它装饰你的房间,你拿它装饰你的心情。渐渐地你的爱几乎将绿囚禁到死亡。

很庆幸的是你最终醒悟了,你痛下决心,放绿,放开曾是绿友的绿囚,给被爱者一对翅膀,让被爱者自由地飞翔。

陆蠡先生,爱是人心底最真切最朴实最美好的情感。寂寞时,爱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伤心时,爱是寒风中一团热火;高兴时,爱是清晨的漫天朝霞;愉悦时,爱是夏夜的一轮银月。

但是,不得不承认,爱有时可以让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地以求获得与占有,可与此同时爱成为了被爱者的恨与恼。

也许拥有自由的爱真的很难,给予自由以爱更难!似乎爱所引发的占有欲已完全限制了那奔向自由的理智。没有理智的人是什么?是“疯子”,豪不夸张地说,在爱面前,10个人中会有8个人是疯子。

正如水池的金鱼,当人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第一反应就是将它由广阔的海洋中迁移到比海小万万倍的鱼缸中。这不是爱,这是一种谋杀!终有一天,鱼会翻过肚皮,睁着眼睛在水中漂荡!

当你将所谓美好的爱强加于被爱者,无疑将其套上无法摆脱的枷锁,而这时你将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直到彻底失去理智,不断地伤害被爱者,从而爱演化成了无法容忍的罪恶,一去不回头!因为爱,所以要坦然的给予自由,给予爱以自由飞翔的翅膀。囚在笼子里的爱终将死亡!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八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囚绿记教学设计(热门19篇)篇十九

基本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猗郁” 、“蕈菌”等;理解文中重点的语句,如“它的尖端总朝向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基本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情感、价值观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白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活动2【讲授】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活动3【讲授】品囚绿之味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活动4【讲授】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活动5【讲授】悟囚绿之魂:

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6【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7【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爱是毒药,爱是囚笼,爱是死亡。

爱有误区。

你看,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长春藤,不是“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

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提示:难道这又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

作者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你受到什么启示?

活动8【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

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小结:立足文本,深入开掘,触及灵魂深处。这才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思想醒悟、生命得到升华。

提示:“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活动9【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5、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活动10【讲授】延伸阅读

课堂总结 欣赏美妙的散文,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去领略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美感,学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出生活的美和诗意来。

文章推荐:

给爱一对翅膀

——给《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新居的窗口拥上一团绿,这生命的活力深深地将你吸引住,因此你爱上了它。 可是爱使你失去了理智,与普通人一样,你的占有欲也随爱而生。你爱它柔软的卷须,舒开的嫩叶,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你把绿牵引进你的屋子里,你让它伸长到你的书案上。你拿它装饰你的房间,你拿它装饰你的心情。渐渐地你的爱几乎将绿囚禁到死亡。

很庆幸的是你最终醒悟了,你痛下决心,放绿,放开曾是绿友的绿囚,给被爱者一对翅膀,让被爱者自由地飞翔。

陆蠡先生 ,爱是人心底最真切最朴实最美好的情感。寂寞时,爱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伤心时,爱是寒风中一团热火;高兴时,爱是清晨的漫天朝霞;愉悦时,爱是夏夜的一轮银月。

但是,不得不承认,爱有时可以让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地以求获得与占有,可与此同时爱成为了被爱者的恨与恼。

也许拥有自由的爱真的很难,给予自由以爱更难!似乎爱所引发的占有欲已完全限制了那奔向自由的理智。没有理智的人是什么?是“疯子”,豪不夸张地说,在爱面前,10个人中会有8个人是疯子。

正如水池的金鱼,当人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第一反应就是将它由广阔的海洋中迁移到比海小万万倍的鱼缸中。这不是爱,这是一种谋杀!终有一天,鱼会翻过肚皮,睁着眼睛在水中漂荡!

当你将所谓美好的爱强加于被爱者,无疑将其套上无法摆脱的枷锁,而这时你将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直到彻底失去理智,不断地伤害被爱者,从而爱演化成了无法容忍的罪恶,一去不回头!因为爱,所以要坦然的给予自由,给予爱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囚在笼子里的爱终将死亡!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调研报告题目(通用17篇)

    调研报告是对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和评价的一种书面陈述,它是在实地调研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总结,我觉得我们需要撰写一个调研

    校团委个人工作计划(专业18篇)

    工作计划书是一份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组织和个人高效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通过参考范文来完善自己的工作

    法制副校长讲话稿幼儿园(专业19篇)

    面对不同场合和不同听众,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讲话稿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以适应实际需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知名演讲家的讲话稿,希望能够激发您对于演讲的灵感。

    创建绿色学校自评报告(热门18篇)

    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体验到团队协作、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总结的写作,以下的范文可能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中心学校始建于xxxx年,坐落于历史悠久的千年文明

    税务所个人工作总结(优秀16篇)

    每个月写一份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激励自己,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201x年x月x日

    农村组长工作总结报告范文(21篇)

    写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并提出自我改进的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坚持以工作片为单位,搞好集中学

    酒店爱岗敬业演讲稿三分钟(实用18篇)

    爱岗敬业是对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践行,是对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坚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岗敬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在职场中,爱岗敬业不仅

    参加培训自我评价(精选20篇)

    在每个阶段的学习和工作中,自我评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我评价需要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而不是逃避或掩盖。为期半个月的领导干部轮训就要结束了。自己十分珍惜这

    三方协议付款做账大全(15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一种协议,双方应遵守协议中的约定。每个合同协议范文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和筛选,确保质量和可靠性。甲方:乙方:丙方:项目业主为责任公司(以下

    银行柜员半年工作总结大全(20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在过去一个月的工作中的得失和成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规划。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