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念青松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宝贵财富,通过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份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一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二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三

在闲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聚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等几本书,现在我来谈一谈读书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另外,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四

教育理论作为人类对教育理性系统认识的结果,具有四种价值即认识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读书。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受益颇深,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数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发言权,记得中师的时候上立体几何,每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某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数学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今天当我踏上数学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

课件。

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

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说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是慢的艺术》。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五

李吉林老师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为纽带。在这一点中,李老师指出,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她指出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二)以“思”为核心,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四)以“美”为境界,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美”。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

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幸运地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不但自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六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七

近日,我们全校教师听取了四川省特级教师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专题报告。肖教授的“有效教学”报告分三部分:有效教学的研究定位,有效教学的内涵诠释,有效教学的策略案例。其中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定位中,肖教授说:教学是做良心的事儿。是呀,我们天天在教书育人,要想做到对学生的一生负责,难!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们皆知“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我每一次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时,便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堂不同的教学。如今,听了肖教授的报告后,这种想法愈加强烈了,我们一再强调课堂上必须落实“三要义”,如果我们的课堂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自身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从肖教授的报告中,我感悟到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培养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重视过程的探索性,重视师生的交往与对话。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处理一道练习题时,由于我在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实施了不同的课堂交流方式,因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第一次的教学产生了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第二次的教学则是巧妙的引导交流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当然,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

肖教授的报告指出,有效的备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的备课能够提高教学效益,使“辅差”的工作量减少。现在我们学校各个教研组采取的都是集体备课的方式,我们通过一年的尝试,感觉到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集体备课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领会教材及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更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肖教授的报告让我懂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要会教学,还要会反思,只有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本学期我会朝着这方面努力,力争让自己成为反思性的教师。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八

今天桂岭小学组织了教师们进行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的理论学习考试。教师经过一个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常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步提高、发展、灵活。作为老师应当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巧妙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我个人觉得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还可体现在以下几点:

比如我,语文教学时既要教学生学语文,又教学生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好的教师的课上就可以看到,他们都很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特别珍视孩子独特的思维体验。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孩子的自信与勇气就提升了。

如今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选择、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把结果变成过程,把知识变成智慧,让学生多实践,尽力使学生能将知识与生活结合。

当老师的课上,渗透着浓厚的中华底韵,就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因为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师长期的“润物细无声”中定能丰富和积累自身的文学底蕴。

课堂上,一个都不能少,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生命。自主探究与接受学习要适当融合,课堂既要有综合性又要有独特性,注意上出语文味。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九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面对一切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是“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要求。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不知所措,只有唉声叹气,认为理念与实践的差距太大,无法实施。其实,这只是因为探索与实践还不够深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采用六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

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首先,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一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启发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提出来的,探究式教学是对启发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比启发式教学更开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他们也是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对注入式教学的变革,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教师的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强调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但从本质上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使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敞开探究思路,提出不同的意见,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学习的形式不拘一格。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的发现式学习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

我相信,每个在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

黄爱华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在不为。记得石校长在大会上经常要求教师们、特别是年青教师应珍惜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多读书,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那时我就决定要多读些教育类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说来惭愧,这几年来,书是看了一些,但大多是看教育杂志方面的书,而真正的教育理论的书看得很少。但通过阅读教育类书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有人说:读书就是在和大师们对话。确实是这样的,多读书,特别是读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书,就常常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印象最深的是有幸听了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华应龙老师和张奇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被他们的教学智慧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花许多时间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寻找他们的教学视频,经常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经常去读些书,在教学实践中思路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二、多读书有利于更深入地钻研教材。

多读教育书籍,有了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对我们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是很有帮助的。刚开始教学时,拿到教材不会分析或者分析地很浅,不会自己深入研究。慢慢地,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就知道为什么教材上这样设计,为什么又要这样处理,遵循的是什么教育规律等等,知道了这些在教学时就能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质量。也就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变和重组。教材能研究透了,相信课堂质量肯定是高水平的。

三、多读书会促进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课堂细节。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之一。而会不会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因此,我们要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阅读教育书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更加关注课堂的细节。多读书的老师经常会从书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而这些缺点更多的是一些细节方面。比如说:上课过程中没有关注全体学生,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关爱不够了,某些方面没有让学生养成习惯了,忽视了一些教学中重要的隐性问题了等等。而当你关注这些细节后,你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四、多读书会提升教师气质,伸展教师个性。

既然新课程理念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那么首先我们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我们经常备专家们的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我想,正是他们对书的热爱,阅读大量的书籍,才慢慢形成了大气的风格。我们每个人也应具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前提是要多读书,从书中慢慢积累,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书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就让我们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来好好读点书,边读边思,与思考结伴,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吧。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一

佐尔丹-柯达伊(zoltan·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教育体系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并且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例如,艺术教育与人的自身成长、全面发展的关系;音乐文化在全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继承本民族传统与学习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关系;如何借鉴前人的、国外的优秀传统等等。柯达伊在几十年中为不同程度儿童所写的上千首歌唱、读谱练习,在匈牙利被称为“黄金储备”。从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迅速地传播,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

匈牙利的学校开展音乐课教育已有久远的历史,近百年来其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采用了柯达伊教学法。他们的音乐程度广博而精细,因为匈牙利人认为音乐是孩子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孩子们有机会学习一种乐器。音乐课程同样也包括倾听、即兴创作、识谱等等。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他们相信,音乐对孩子们的逻辑性和批判思维有所帮助,学习音乐的过程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因此,也取得了较大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特色。

柯达伊倡导以歌唱为主的灵活多样的音乐教育。

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审美体验、获得真正的音乐文化。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艺术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效的途径。合唱对于促进合作意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理解默契,会使人们走出封闭狭窄,培养人际间的合作理解的态度,培养人的社会人格。

儿童音乐活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感觉。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的歌唱往往是以歌唱游戏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低年级。“儿童表演的歌唱游戏主要是坐着或站成圆圈,做手臂运动或踏脚的动作,在歌唱游戏中,他们可以扮演简单的角色,但是由于年龄发育的限制,游戏也不要复杂,”“儿童教育中歌唱和动作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经常的音乐活动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见,柯达伊所提倡的音乐教学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的综合音乐教育。

优秀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匈牙利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是柯达伊体系中教材的主要来源。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所以,儿童的音乐教材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童谣和优秀作曲家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作品。

《50首儿童歌曲》、《五声音阶音乐》、《333首读谱练习》是柯达伊专门为儿童写作的作品,这些都是五声音调、最大音域不超过六度的歌曲,在2个音级到5个音级范围内使用。其中,歌词是优秀诗人专门为儿童所写的抒情小诗,他们也提高了曲调的感情效果和吸引力,它使用儿童自己的语言,但又不是口齿不清的呀呀学语。这些短小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进入游戏,我们也可以为真正的歌曲学习作准备。

柯达伊一生中写作了大量的儿童作品。其数量之大、艺术规格之高,在各国作曲家中是罕见的。丰富的教材建设是柯达伊教育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柯达伊多次在文中提到过粗俗浅陋的艺术趣味所带给儿童的影响。他作了许多作品可以用于儿童的队列活动和游戏,并配以生动的教学方法,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天性,是最自然、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柯达伊音乐教育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柯达伊。

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中把结构意识与分析看作既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又是培养儿童创作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贯穿音乐教育全过程。柯达伊认为,创作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三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教学著作是教师们的宝贵资料,通过阅读和研究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阅读教学著作,并深深感受到其带来的好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享我在阅读教学著作时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加深对学科的理解(250字)。

阅读教学著作可以深入学科的理解,拓展教学视野。在阅读一本数学教学著作时,我发现作者通过实例、探究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在教学中开始运用类似的教学方式,并发现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阅读教学著作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科,让我在教学中运用了更多的有效教学方法。

第三段:提升教学技巧(350字)。

阅读教学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技巧,寻找最佳实践。在一次阅读一本关于教学技巧的著作时,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彼此交流和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我迅速在课堂上实践了这种教学方法,结果发现学生们更加活跃参与,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此外,在阅读一本关于课堂管理的著作时,我了解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建立规则和奖惩机制,以及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课堂纪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阅读教学著作在提升我的教学技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激发教育创新(350字)。

教学著作可以激发教育创新,鼓励我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阅读一本关于创新教育的著作时,我了解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我开始更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教学著作,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因此,阅读教学著作促使我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阅读教学著作,我加深了对学科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巧,并激发了教育创新的激情。教学著作是教师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经常关注并阅读相关著作,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无论是学科的理解、教学技巧的提升,还是教育创新的推动,阅读教学著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教学著作转化为我们教学实践中的宝贵资产。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五

最近我拜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只需要认定这十二条原则,教育就不会走入歧路:一、社会即学校;二、生活即教育;三、劳动即生活;四、教学做合一;五、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六、行是知之始;七、教小孩子自己做自己;八、教小孩子做小先生;九、教劳苦大众自己做自己、十、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十一、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十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先生认为要想普及教育,必须就地取材。我们现在的教师去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让我在简单的文字中发现了伟大的理想。

在读书过程中有这两点我感受最深:一是“生活教育”、一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生活教育就是说学校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即: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这就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看着鸟儿寂寞,就搬一两根树枝放进鸟笼,好让鸟儿跳着好玩,或者弄几只其它生物来,给鸟儿作伴。小鸟是比较舒服了,然而鸟笼还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就是拿几个简单的事例或者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感受,生活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推行的生活教育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有很大区别。先生将传统教育定义为“吃人教育”,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到吃人的教育。

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吃人教育呢?先生认为有两种吃法:

(一)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传统教育理念是将学生教成了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力;它不教学生动手、动脑。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老师不让学生问,学生也不会问;有些老师可以允许学生问,但是却不会让他去到社会里、自然里去活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下来,足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二)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它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它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刚好相反:

它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也不教学生吃别人。

它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它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成。它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让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到的知识与现实应该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教自然地理的知识时,我们都是通过一些图片、视频来进行课堂教学,可是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带着孩子真正的去到自然界中,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接触去感受。就像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应该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且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即儿童做下面四件事情: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课本不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聚集点。而教师变成了发起人,课本变成了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所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和我们当今社会教育不匹配的情况,但是也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当然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六

面对初中语文,我们语文老师经常说语文课上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很有幸在这一次国培学习中,我们培训的课程中都涉及到了这三个方面。培训中也有几位作文教学名将的经验分享,他们在这次培训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老师从一线老师的角度出发,毫不保留、很接地气的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和作文教学上的一些心得。大家听的津津有味,我们还感慨地说***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干货。***老师还经过大家同意,多分享了半个小时,让我们感受到真正师者情怀和追梦路上的执着。

中学作文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二、作文训练年级衔接不够,缺乏梯度性。三、读写结合不紧密。四、教师指导作文不得法。五、作文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没有处于开放式的教学状态。六、教学作文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序列化。面对的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作文出现的`难题,***老师主要从他所列出的五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一些应对之策:一、加强学生的学习,提**综合素质。二、落实三年一体化的作文教学要求做作文,有序化教学。三、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提**起步,提前起步。四、加大阅读量,强化练习意识。五、顺应学生的心理,开展作文活动。六、尝试“”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面对着五个难题和五种对策,**老师说他们班的作文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一直在实践也一直行走研究的路上。

***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如何构建“三课六步”作文教学模式。第一周上作文指导课,教师要做课前的积累和作前的指导。第二周教师上习作修改课,指导学生习作,学生修改。第三周教师讲评赏析课,作文讲评,学生二次练习。老师的“三课六步”作文实施的策略中的“六步”强调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一、作前积累,做到写作序列化。二、作前指导,做到方法明确化。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三、学生修改,做到修改规范化,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习作后独立修改和集体修改文章的习惯。五、讲评赏析,做到读写结合、集体讲评、方法提升、个性赏析、读写结合、赏评要紧密结合。六、在二次练习时,做到文章创新,升格作文,要不拘形式,多练多写,有效提升。***老师说他的“六步作文”的每一步时间和教学目标要灵活掌握,具体应用方法不一,注意步骤之间的联系。

***老师加快语速赶时间,加班给我们分享了他是怎样上作文指导课的。一、注重写作前提的指导和知识的储备。二、注重素材的交流比。三、注重方法的指导。四、注重指导的序列化。通过**声老师给我们分享怎么上作文指导课。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互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学生在自改、小组二次赏析、综合性评价和小组推荐式评价等这些方面来完成。

作文习作修改课的评语展示也是一大*点。评语展示有:1.赏析式的评语。2.综合式的评语。3.推荐式的评语。**声老师还讲了他的作文教学的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题材,设置的是记叙文。二个原则,内容真实,但又不乏妙语。三写要求,行文要平稳、细致、精美。四个流程,审清题意,立好中心,选好材料,写好提纲。五项技巧,一个清爽的文面,一个美丽的开头,一个清晰的结构,一个鲜明的主题,几件精美的饰品。

“三课六步”作文讲座也提到作文的弊端:老师还跟我们分享了作文教学的六大忌讳。一忌潦草。二忌过长过短。三忌开头议论。四季分段太少,五忌文不对题。六忌选材太短。

听***老师的作文教学指导教学理论,好像是把作文分成了很多的细枝末节,逐个打磨,当读到他指导修改过的文章后,犹如一串美丽的珍珠,异彩生辉。**老师的“三课六步”作文教学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穿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感谢***老师盛情的分享!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七

学习永远不止于求知,而是更多的为了掌握这些课程并能够灵活运用,神学教育也是如此。但是,对于神学教育的掌握,并不仅仅是对于课程的理解,对于神学教育的理论也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点上,教师阅读理论著作是至关重要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在阅读教师阅读理论著作时所体会到的心得。

我们的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教育也在适应这种变化,更新课程,并探讨不断前进的学术研究。通过阅读理论著作,教师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综合性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发掘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寻找学习和教学的新方法。对于教育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将影响到我们如何培养下一代领袖和决策者。

阅读理论著作的难度不言而喻,因为它们通常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从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此外,阅读理论著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阅读它们成为一项挑战。但是,要意识到的是,这种挑战不是不可克服的。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读懂这些著作,理解其中的重点,进而真正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第三段:教育理论对教师的影响。

教育理论对教师的影响极其深远,因为它可以提供有关群体学习、个人成长和社会互动的研究结论,并影响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调整教学方法,并最终对学生产生影响。教育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教学空间范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可以获得最优质的教育,并为其在未来做好准备。

阅读教育理论对学生也有积极的影响,因为测试和评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了解评估和测试原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评估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成长。通过加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了解,学生可以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和更好的学生,而这也是任何教育机构的最终目标。

第五段:结论。

总之,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对我们教学职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影响到我们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教育理论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某种影响,并且有助于促进任何学习环境中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理论的阅读,并充分利用这些理论来发展学生的潜力。

教学理论著作心得范文(18篇)篇十八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教学著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学著作是教师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阅读教学著作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通过阅读教学著作,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收获,在实际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改变。

首先,教学著作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学著作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特点。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同时,教学著作也给了我许多启发,让我明白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学著作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教学著作,我了解了很多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学著作也提到了许多班级管理的方法,如学生激励和奖励制度的建立,帮助我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成长。

再次,教学著作给了我很多思考教育问题的启示。教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问题。通过阅读教学著作,我逐渐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例如,在班级中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

最后,教学著作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是一种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著作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教学著作,我对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和探索,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我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更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阅读教学著作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收获。通过阅读教学著作,我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掌握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解决了许多教育问题。同时,教学著作也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教学著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

    木工劳务分包协议范文(20篇)

    劳务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和质量的不断变化。范文五:劳务输出经验分享,分享了一家企业在劳务输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合同。发包单位:(简称甲方)____

    元旦的主持词开场(精选13篇)

    我们的目标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充满活力/互动性强/富有启发的环境。3.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个人和团队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合:大家晚上好!主持人甲:在这个迷人的夜晚

    酒店的工作总结范文(18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思考改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方法与途径。下面是一些月工作总结的模板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写出一份更好的总结。作为一名酒店管理

    土地租赁协议书简单(通用12篇)

    租赁是一种以支付一定费用获取使用权的方式,对于需要临时使用或者经济条件有限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租赁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经济有效、资源节约的方式,让我

    大学迎新晚会策划方案活动流程(优秀22篇)

    策划方案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同时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策划方案范文包括目标设定、步骤规划、时间安排等内容,希望对

    个人业务工作报告(精选21篇)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总结工作是一个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检查和反思,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工作报告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财务人员试用期工作总结报告(专业16篇)

    财务工作总结应该强调财务部门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这些范文涉及到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财务工作总结的要点和技巧有很大帮助。

    安全教育班会策划书总结(实用20篇)

    策划书还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作为参考,帮助我们评估和调整计划,确保项目的成功。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策划书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策划书的技巧和方法。

    论文工作心得体会(热门16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工作中的成绩和困难进行回顾,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职业发展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

    诊所医生聘用合同(专业18篇)

    聘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招聘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市场和组织的变化。在聘用决策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偏见和误判,需要大家警惕和纠正。甲方系卫生部门批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