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

时间:2023-10-27 作者:书香墨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

学校是汇聚了各类人才和智慧的地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校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一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5.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观摩课等活动。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4.协助专业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3.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一批可供示范的建设成果。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二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品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扎根绿色钢城桃乡汶源,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为目标。

(一)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3月19日至4月3日,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全校全体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品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等一系列会议上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研讨、拟定我校思政课改革方向和路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在组内上教改研讨课,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二阶段:4月至12月,尝试实践阶段。重点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做好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形成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促进观念转变,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实施路径和措施。

1、抓住一个关键,培养“六要”教师队伍。

(1)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聘请名师、道德模范、学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了解并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一帮一、结对子”青蓝工程。组织学校的名师、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3)开展“走青春路,做育花人”系列活动。即定期开展党的重大理论政策专题考试、德育优质课评选、“三字一话”达标测试等,让每位教师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德育教育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

(4)搞好合作办学和片区教研。每学期与济南市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组织管理层、班主任、教师互派学习、跟岗培训、一体化教研等提升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2、坚守一个阵地,深化课堂改革创新。

(1)人人演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根据24字核心价值观和每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列出演讲参考目录,学生可以从参考目录中选取任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书写演讲稿,思政课前五分钟作为学生的演讲时间。每学期结束由教导处组织收集、整理、评比,并装订成册。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我跟习爷爷学经典。要求学生先通过网络、报刊等形式,搜集习爷爷在不同场合引用的经典,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解读,由思政课教师收集并打印出来,在全班分享,并让学生写出感悟或者启发,学期末装订成册,进行展评。

(3)开发《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思想政治教研组对24字核心价值观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编写《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审阅和完善。教导处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大赛和优秀课例展示。

(4)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研究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即初一:“初中我来了”,主要设计“我的班级我的家”、“我的军旅生涯”、“我与老师交朋友”等栏目,初二、初三设计“我的青春我做主”主要设计“挫折教育”、“男生女生”等栏目,初四主要设计“感恩篇”、“毕业篇”、“生涯规划”等栏目。

3、突出活动育人,做有风景的思政课。

(1)开发节日课程。每年三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五月开展感恩教育,十一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等。

(2)开展游学活动。加强家校共育,积极组织游学,拓展学生视野。

(3)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4)开设劳动基地。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4、坚持课题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将以此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统筹安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在思政教研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制定了学校的总课题即《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每个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刘纪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化德育活动实践研究》、任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杨士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葛芹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课堂教学的研究》。

1、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将成立深化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课改工作负总责。由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相关的课改工作。学校成立课改工作办公室,由教导处主任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和措施,制定出每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按方案开展好各项活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及时总结与宣传。

学校出台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方案,作为指导全校思政课改工作的依据。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本人的课改工作计划。计划将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依据。

3、加强学习、监督和指导。

学校把思政课改革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学校特色进行打造和推动。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浪费人力物力的做法。每学期的活动要做好记录,收集建立好档案资料。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党员的管理,做好对他们工作的考勤和考核,严格组织纪律,抓好活动落实。

4、做好总结和评估。

每学习期末,学校要对思政课改革进行全面的总结,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同时找到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三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号),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全省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山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思政课是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一学院”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聚焦“六个要”“八个统一”,实施“六大行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提出,实施课程体系拓展行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必修课;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推动开设《沂蒙精神》地方(校本)课程,构建完善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引导学校规范使用国家统编统审教材,加强对地方和校本思政课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备案、出版发行以及选用使用等全过程监管。

实施教师培优育强行动。推动各市、县(市、区)将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纳入教师招聘。

计划。

予以重点保障,推动高校加快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确保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实施“五支队伍进校园”活动,动员校外社科理论专家、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时代楷模等兼职讲授思政课;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申报省级人才工程;每2年实施一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青年教师培育。

计划。

培养100个优秀团队和300名教学科研骨干;建设10至15个实践研修基地开展省级示范教学培训和国内外考察研修;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推动各地中小学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向思政课教师适当倾斜;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项访学交流计划;逐步扩大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研究生招生计划;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联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校建立完善优秀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传帮带制度。

实施教学提质创优行动。开展全省学校思政课质量监测;加强省、市两级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统筹指导各类学校思政课建设;推动建立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和校内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高校思政课名师示范授课、巡回评课制度;每2年开展1次“金课”评选,定期举办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大赛或展示活动;实施“同城大课堂”活动,利用不同城市重要近现代历史事件节点,组织驻地学校集体备课、专题授课。

实施教研科研助力行动。加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导,建设“全省学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定期举办教学改革论坛;单独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定期评选优秀科研成果;推动省、市、县(市、区)三级教研机构配齐思政课专职教研员。

实施实践赋能增效行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省内外建设首批10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逐步扩充至200至300个;推动高校结合实际单独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分别从本、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和1个学分,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允许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或提交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推动全省建设10个左右vr或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

实施学院强基固本行动。组织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思政部建设项目,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协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计划,探索推动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研究,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发展报告》;引导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重点学科予以支持建设,力争在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上实现新突破。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四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此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达文件,学院党委也提出了相应的原则要求。

2010年5月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杭职院党〔2010〕18号),将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充实到二级院(系)。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到二级院(系)后,努力熟悉院(系)专业建设,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进而形成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友嘉五个一工程”等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新载体,切实提高了实效。同时思政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党建团建、思想动态研判、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大推动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思政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思政教学改革与政策规定要求不相符合;2)思政课专任教师资源很难进行统筹安排;3)思政教师团队合作力量日趋弱化;4)思政教师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比较困难。思政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现结合实际,就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粤发[2005]12号)文件精神,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果,建设全面人才,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使“思政课”真正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和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养成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主要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问题。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内容,按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大学生由浅入深开展人生思考。第二部分为法律部分,系统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及法律的要求,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及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让学生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共51个学时。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伟大实践为背景,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共68个学时。

3、《“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大二两学年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16个学时,共64学时,合计1个学分,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

1、党性原则:必须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教学中不容许有违反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声音。

2、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既是知识课又是思想政治课,“思政课”教学既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又要面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以知识性为基础,以思想性为核心,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3、素质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的原则: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在提高思想修养、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观念和行为习惯,做到知行合一。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国际风云变化的实际,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究实效,防止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5、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考试和考核改革,不搞“一刀切”。

6、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选取上,更加突出职业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与专业相结合,同时,根据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注重个人幸福、拜金主义倾向),强烈呼吁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以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依据,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要加强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要求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和就业方向,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传授,通过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在思想素质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并且为未来的提升和发展拓展空间。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调整各门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协调好与高中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调整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的素质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而又积极有力的作用。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既要注意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又要注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一)实践教学总体要求。

1、各二级院系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同时,关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人文素质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自觉地、有意识地在专业实习中总结、锻炼、提升。

2、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在关注自我职业发展的同时,关注本岗位群在浙江乃至全国宏观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地位与前景,从而坚定专业思想、谋求个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让学生利用专业实习这个走出课室、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社会的大好机会,拓展视野,关注社会,感知企业,理解民意,培养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在社会现实环境中加深对思政教学内容的认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践教学实施途径。

配合各二级院系各个学期学生专业实习的工作方案和时间安排而实施。各二级院系思政负责教师在专业实习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布置实践教学任务、安排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实施实践教学监督检查、评定实践教学成绩。

1、实践教学任务。

实践。

报告。

要求:

第一,必须用规范稿纸或作业本誊写,并写明报告标题、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等。

第二,坚持原创,不得抄袭,否则以零分处理。

第三,每学期实习结束后,由各班汇总将实践报告交给二级院系思政负责教师。报告成绩纳入思政课社会实践课成绩管理,不交报告者以零分处理。

2、实践教学主题。

同学们应立足自己在专业实习岗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关注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形势,放眼专业实习阶段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撰写实践教学报告。

3、实践教学管理。

1、实践教学按专业自然班实施管理。由各二级院系思政负责教师安排本课程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会同各二级院系的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管理。

2、指导教师对每个自然班有一次以上的全员指导,同时还应开展到实习点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多种其它形式的指导。

3、实习结束后,由各班收集全部实践报告交实践指导老师批改,报告成绩记入为本学期思政实践课成绩。

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1.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运用讨论式、专题式和案例式教学法。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

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复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相、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填鸭式”教学转向有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创设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要以校园网络为平台,拓展“思政课”的新载体。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二级网站建设,使其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专题教育网站。积极开发或引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把主流思想和真实信息贯穿于网络,积极解决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网络的迅捷性、开放性、交互性优势,努力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要大力推进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在内的教材体系的系列化、立体化建设。

3、构建德育活动课堂模式。

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出德育活动主题;将活动主题提前布置给学生,把每个班学生分成小组,由各小组共同设计活动。

方案。

任课教师批改指导并选择优秀。

方案。

在班会也即德育活动课上实施。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参加班会并做点评。最后由各小组互评,并以最后评分作为小组德育活动成绩;德育活动课后每位学生上交一篇心得,教师及时批改总结并作点评。

4、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案。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因此,项目教学更适合专业课教学。比如:我们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扬起理想的风帆”主题演讲;“幸福和金钱能成正比么”班级辩论赛;“一封家书”感恩父母;“每周新闻速递”“美丽杭职随手拍”等展示项目。

5、尝试体验式教学方法。

体验式课程采用实践性体验式学习方法。它的着眼点,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知识,学生背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这种教育方式大大加深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这种教育过程,不仅是学生行为的参与,更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参与;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能力的锻炼、品质的形成、素养的提高过程。在“体验课”内容设计上要认真推敲,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同时要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及其理论现状,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活动——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年轻的学子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高认识分辨能力、抓住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知行统一的课程,在教学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的“知”,也要考核学生的“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由课堂基础文明养成考核、平时成绩、理论教学考核成绩以及实践教学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求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多种评价方式,要把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知识点考核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笔试、演讲、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促进和检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在学校统一部署的前提下,科学、高效、扎实的展开改革的各项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思考,在经费投入、师资培养、教改立项等方面学校将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六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校实际,各年级共同商讨,选择切合实际的共建项目,协同推进一体化建设。为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打造学校思政课亮点,特制定了本学校以“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为切入点的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课程育人作用,以“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为切入点,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政课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2.坚持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素质拓展课和文化知识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知识文化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政治、历史课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语文、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课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总之各个学科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2.以学校校园文化为根本,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示范课,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孝义文化”这一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优势,组织开展“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立德树人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党员教师传帮带、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立德树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教学设计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立德树人”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中设置“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立德树人”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科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学科思政示范课程不少于2节。

思政示范课的标准如下: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各学科的知识教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学科组为单位全面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学科推出1-2个思政课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各学科提交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和教务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科、德育科、总务科、团委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以学校的政史教师为骨干,以语文教师为助手,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加强校际合作。

本实施方案基于打造本校思政课亮点,并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各年级积极合作,观摩研讨,互促互进,有效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xx〕 35 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xx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八

本学期我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反馈和表扬,我感到很满意。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我充分利用反思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进化和推进教学质量。例如,我注重课中互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以鼓励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我还注重课外教学,组织学生们步入校外,了解当地经济和文化形态,以提升他们的生活素质和文化素养。第二,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方式,以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巧妙地把课程中的关键信息呈现给他们,让学生们在考虑其他可能性的.情况下更深入地理解思想和理论。

最后,我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人发展,特别是在学生的专业领域中培养他们各自的激情和价值观。这方面,我注重提供案例教学和计划讨论,以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规划,尤其是他们常常会面对职业选择。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到达了预期效果,并望着未来能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九

实施计划是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等方面对某项工作作出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性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十

教师培训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研究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

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培训方式。

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新教材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以教研组为单位,不断探索研训一体化,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借助电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

5、“国培计划”培训。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日新月异、永不停息的过程,教师要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学习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教法,以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适应当前形势,不被社会淘汰。每一名教师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新的学习方式以教师培训开始,突出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模块为课程机构、以案例为载体、以参与互动为平台。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国培计划”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和管理者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以及教育教学有关杂志,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

4、教学观摩: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5、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传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

6、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州教科院、县教研室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重点培养,研修提高,培养研究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

1、做好第二轮培训工作。

认真调查统计,对在第二轮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未完成相应学时学分任务的教师,组织补培。同时,对已完成学时学分的教师,做好新一轮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换证工作,使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入第三轮。

2、做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继续组织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好义务段新课程改革教师的培训,进一步做好各学科综合课程培训。

3、做好教师岗位培训工作。

启动新一轮中学教师岗位培训工作,大力宣传、介绍岗位再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改进,以及实行分学科的菜单式培训核心,重点抓好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岗位培训。

4、做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继续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所有在岗班主任要参加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合格教师库,要求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优先聘任获证教师,探索班主任持证与聘任、津贴挂钩新思路。

5、做好教研组长培训工作。

进一步抓好教组长培训,优先选派表现好的中青年教师参训,提高教研组长的能力和素质,做到持证上岗。

6、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工作。

以中学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送培对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做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工作。

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继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8、做好地级培训工作。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好参加地级培训的对象,认真组织好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中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大本学历培训、有关部门加强对培训教师的跟踪管理和指导。

9、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学校参与区级校本培训示范(先进)学校评选,不断提高校本培训工作水平。开展以“三个一”(即“定一个专题、研一套理论、育一批新人”)为特色的校本培训。在学校积极营造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加大校本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本地名优教师的作用,认真规划、组织、实施好校本培训工作,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10、精心组织好寒暑期教师集训工作。

深化“学、研、思”活动,继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组织开展教师寒暑期全员培训工作。认真总结寒暑期集训经验,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培训。充分准备,精心实施,加强督查,保证集训效果。

1、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

学校是校本培训基地,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校内教科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认真制定校本培训发展规划与年度培训计划,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需求这个中心,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对培训质量、培训效益要及时进行考评、评估与反思,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培训的考核与期末教师考核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晋职晋升挂钩。

3、落实校本培训经费。

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十一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计划“方案”,也就是说,案例之前获得的方法和案例之前呈现的方法是“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十二

在我担任思政课教师的这一学期里,我把思政课教学工作始终置于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了学校思政课教学要求,同时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课堂上,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在听讲和亲身参与中,深刻领会思想和理论的内涵,以及它们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教学方式,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程效果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现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到了诸多深刻的道理和通用技能,对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在本学期的思政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十三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最优学校思政课方案大全(14篇)篇十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信念。

1、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3、社会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之路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院的有关部署,本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采取个人分散考察与小组集体考察两种形式进行。

本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进行调查,切实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服装产品与服务特有的文化魅力,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的能力。

1、选题要切合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完成。

2、考察态度要认真,注重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报告质量。

3、利用好必要的社会关系,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4、切实做到安全第一,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和实践地点。

1、个人分散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本科生假期返校后递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考察报告;专科生递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考察报告。

2、小组集体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上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小组考察报告。

3、成绩评定。

考试课:百分制。

4、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观点正确,文献资料丰富可靠,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考察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

5、考察材料存档。

思政部对上交的考察材料在成绩评定后,分类整理存档,特别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察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对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向指导老师上交集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加者、可行措施、有利条件等),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进行集体活动。

2、实践报告上交时一并上交集体合作的有力证明(集体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照片、车票、门票等),证明实践报告是集体合作成果。

1、思政部在职全体教师参加,由担任“概论”课老师负责学生动员与活动布置。

2、每个老师负责所任课教学班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指导。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指导教师对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分数。并从其负责指导和批改的实践报告中按2%的比例推荐、参与优秀实践报告评奖。

1、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到新农村生产基地参观,并进行“三农”问题调查。

3、某地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的调查。

4、某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等)生产经营状况调查。

5、某地(乡、县、市)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6、校园文化培育与大学生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7、平安校园与大学生日常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8、大学生寝室活动状况的调查。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学农”活动。

10、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11、我院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调查。

12、我院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党课培训情况的调查。

1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状况调查。

14、某地(乡、县、市)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的调查。

15、某地(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流行款式变化的调查。

16、某地(乡、县、市)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调查。

17、某地(区、乡、镇、村等)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状况调查。

18、某地(乡或镇、村)农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

19、某社区居民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20、某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教案。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班级:09思本学生:程鹏飞。

案例:邓小平“三落三起”

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2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矛盾,北伐战争就是证明;20年代后期,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破裂,内战是证明;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抗日战争是证明;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解放战争是证明;(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对党中央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进行抵制,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二、主题思想。

(打不到的小个子)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坚强刚毅的性格、宽阔的胸怀、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不怕挫折和困难)。

三、教学内容。

时间段: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期)(1933——1977.7)邓小平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缩影。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都是与党的失误与成功密切联系的。凡是党的路线发生失误的时候,他就“落”;凡是党的路线走向正确的时候,他就“起”。

(一)一落一起(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1、

一落。

时间:1933年。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人苏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开始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不但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方针,将毛泽东排挤出红军,而且对其他抵制“左”倾错误的同志进行残酷打击,错误地批判福建的罗明和江西的邓、毛、谢、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事例。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因主张在根据地边沿地区保留一定的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被临时中央视作“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路线”而遭到批判和打击。邓、毛、谢、古则被视为江西的“罗明路线”。邓小平在这次残酷的斗争中被撤销了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被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此际,邓小平还遭遇了个人生活的一个大变故,就是妻子金维映与他离了婚。

2、一起。

时间:1933年。

原因: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1933年的政治磨难,并没有使邓小平屈服和消沉。他的才能,依然受到很多同志的赏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深知邓小平精明强干,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底中共中央在黎平开会,毛泽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而一直拥护毛泽东的邓小平,经毛泽东提议,当上了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他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此后,他的人生和党的事业一样,从一个辉煌奔向另一个辉煌。

(二)二落二起(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

1、二落。

时间:1966年。

由于受“左”倾思想支配,毛泽东认为国内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重,错误地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运动之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就被作为“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分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变成了专政的对象,从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上一下子被贬到江西“劳动改造”。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他的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儿女都分散在各地乡下插队。(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主张的,在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

2、二起。

时间:1973年。

原因:“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邓小平终有了复出的机会。林彪的事在精神上对毛泽东打击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1972年1月陈毅元帅逝世,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有了重新起用老干部的念头。毛泽东说,邓小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马上示意陈毅的子女,把毛对邓的评价传出去。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他多次称赞邓小平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在毛泽东的过问下,邓小平的复出之路柳暗花明。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4月12日晚,邓小平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西方一家杂志就此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邓小平从铁路交通人手,继而在钢铁、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刀阔斧开展了全面整顿。在1975年召开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先后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周恩来总理因病住院期间,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确定由他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9月,周恩来接受手术前,握着邓小平的手大声说:“这一年你比我干得好!”

(三)三落三起(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

1、三落。

时间:1976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此时他内心非常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抓生产,但不希望邓小平改变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他想再给邓一次机会,希望邓能够就此妥协。邓小平是坚持原则的人,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一向倚重邓小平的毛泽东失望了。在“四人帮”的蛊惑下,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了。1976年1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央为周恩来逝世致完悼词后,便在中国的政坛上消失了。1976年的清明节前夕,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自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活动。**广场成了声讨“四人帮”的主战场。4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江青等人的左右下,**广场的悼念活动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邓小平被指控为“**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2、三起时间:1977年。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随即结束,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再一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辉煌岁月。197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上陈云作了书面发言,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领导工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1977年7月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次年有国外报刊称:“邓小平时代”开始了!7月30日,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看台上面。这个镜头成为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象征性画面。

四、启示。

(一)邓小平“三落三起”对党的启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纵观“三落三起”的每一个过程,都与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思想认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说明,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三落三起”虽已成为历史、但反观历史,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却大有裨益。从“三落三起”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片面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给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专断与独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制度与组织原则。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可减少作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第三,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学习风气,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工作态度。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语重心长的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根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可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加强自身理论素质的修养,切忌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当前,尤其应自觉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努力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重大贡献。

(二)邓小平“三落三起”对大学生的启示。

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韬光养晦、奉献一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面对逆境不折不挠、韬光养晦,为祖国时刻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力量。须知,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人生在世希望一帆风顺是不现实的,目标越是远大,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往往也越大,这时候需要用顽强地毅力去克服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保证,缺乏毅力的人做事常常会半途而废或者功败垂成。时机总是偶尔闪现,而不是天天来找你。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为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做积极的准备,一旦时机来临,才有可能更有把握的抓住机会,不让它溜走。目标应该藏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行动才会有成绩,空谈到老无成。

五、案例点评。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不是偶然的,是同他的崇高品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分不开的。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六、教学建议。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政治生涯“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赞扬了他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全面了解,深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进而学习他的光辉品格和革命风范。

(二)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本案例时应注意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原因以及这些特殊经历对邓小平形成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的作用。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一个如何适应和发展的问题,都要遭受一些成长的“痛”。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抗击挫折的教育,邓小平在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就是极好的范例。

2.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板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思想。

(打不到的小个子)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三、教学内容。

时间段: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期)(1933——1977.7)。

(一)一落一起(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1、

一落。

时间:1933年。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2、一起时间:1933年。

原因: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二)二落二起(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

1、二落时间:1966年。

2、二起时间:1973年。

原因:“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三)三落三起(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

1、三落时间:1976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2、三起时间:1977年。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

四、启示对党;对大学生;

福建师范大学以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特区”优先建设和重点建设,高看一眼,厚待一分。实施思政课建设“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打破机制壁垒,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宣传、学工、团委、人事各部门联动,在机制、政策、资源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校领导坚持主动联系思政课教师、不定期推门听思政课、每学期上讲台给学生讲思政课、开展与学生面对面早餐会等活动;出台工作方案,突出党委政治统领和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制定《福建师范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规范思政课课程设置、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系统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此外,学校党委还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党建考核、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办学质量考核等。

打造思政课程群组,下好课程体系建设一盘棋。

按照“全面融入、全体覆盖、分级实施、有效衔接”的总体建设思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统筹规划,坚持将党的新理论成果全面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形成思政课学习4年全覆盖、有特色、有梯度、不断线,积极打造“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示范微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群。

聚焦理论主课堂。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门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学分和学时,并统一使用中央“马工程”新的统编教材。

创新实践大课堂。将社会实践列入本科思政公共课必修学分,依托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福建红色文化的寻访、研究、传播,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打造出以“八闽红印,筑梦青春”为主题,由理论研读、课内实践、基地研学、宣传推广等各环节构成的立体多层的福建红色文化实践课程模式。

打磨网络新课堂。积极推进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已立项的3门思政在线精品课程基础上,全面推行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学校自建省级线上精品慕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疫情防控期间已提供福建省内外20多所高校使用,选课人数达到5964人,页面浏览量已达到148万以上。

建设示范微课堂。依托福建省思政教改项目,先后开设3门“中国正在说”系列思政微课,8门福建省首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12门福建省“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疫情防控期间,开设“爱国主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能量与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着力点”等思政抗疫小课堂,作为思政课程群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微课堂产生大效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政课内涵发展新路径。

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聚焦思政活力课堂为核心,以“主体激活、教材鲜活、教法灵活、空间盘活”为特色的四维创优教学改革模式,以系统集成、深度融合的方式重构教学生态,示范效应凸显。

激活师生教学双主体。即以“互动对话式”和“过程性评价”激活学生主体,积极开展“同龄人讲思政课”“青马易战”app在线答题、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对话学习等方式,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以多元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促进教学等方式激活教师队伍活力,打造以思政课学习共同体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双主体。

建设生动鲜活的教材体系。形成“一主多辅”,即以国家教育部门统编“马工程”教材为主导,教师自主研究设计教案、课件、教辅、线上习题库为补充,同时编纂多种教学辅助读物,将地域特色融入教学文本等立体鲜活的教学资源。梳理地域文化,将“福建红色文化”等融入思政教材,相继出版《四下基层与群众路线》《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和《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指南》等系列教辅书,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

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针对思政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对话式、专题式、辩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同时以高水平教改成果支撑教改创新。思政课教改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累计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教学荣誉90余项。

盘活固态单一的教学空间。深度融合智慧教育“互联网+”新技术,通过实践教学、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重构教学空间,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拓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混合在线课堂”“情景沉浸式课堂”等活力线下课堂空间,累计开设10余场“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观摩示范课;利用“互联网+教育”,打造集多媒体教室、慕课教学、超星学习通等空间于一体的智慧网络课堂;近年来,已带领学生到福建省内和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份开展了10余次“行走课堂”现场授课,学生累计递交了6万多份实践报告,并择优汇编《大学生实践报告集》10多本。

加强教师队伍协同,发挥教师立德树人向心力。

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关键,以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通过内育外引、招录补充、校内转岗、兼职特聘等方式,配齐配强配优思政课教师队伍。201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引进教授、优秀博士13人,通过校内招聘的方式新增专职思政课教师23人,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人,学校思政课师生比在全省率先达到1∶350的要求。

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以优秀政工干部为辅,以社科名家和党政领导、行业优秀代表为特色的多元师资体系。2017年起,举办“形势大讲堂”活动,每学期邀请社科理论界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党委书记校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上讲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已累计举办40余场。

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实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攻坚战,形成涵盖“理论学习、专题研修、集体备课、实践考察、技能提升、教学竞赛”为一体的系统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培训全覆盖,常规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的全员培训模式。近5年,共选派10余人次参加国家教育部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30余人次参加福建省高教机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150余人次参加上海浦东新区、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红旗渠、兰考等地实践研修。

搭建“三全育人”平台,共绘铸魂育人同心圆。

打造课程思政协同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台《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建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开展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全部课堂育人主渠道和所有教师育人主体作用。

发挥各类高端学科教学平台优势。以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依托国家和福建省科研、教学、培训方面的高端平台,把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新理论成果研究阐释,把思政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科研的主攻方向,以科研成果提升思政课理论深度和育人广度。

搭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自主研发“青马易战”线上学习应用app,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章党规等知识融入“青马易战”线上学习特色应用,为思政课线上教学提供了网络云课堂协同平台,有效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借助“红传航道”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媒体传播品牌,传承福建红色文化基因,通过线上融媒体矩阵推送红色文创产品,以更具时代感、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共同构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安排部署,促进领导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大解放、素质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坚定贯彻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注重提升工作效能的干部队伍,现结合我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严格纪律、转变作风、强化制度”上下功夫,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为虎圩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以打造推进全乡“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领导班子为目标,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分项实施、逐步推进,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感,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作风,提升克难攻坚、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行力,推动虎圩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按照“宗旨观念强、敬业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四强”目标,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素质能力。

1、加强理论培训。按照“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定期组织乡干部的日常学习辅导和理论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组织乡机关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市场经济、支农惠农、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社会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及实用法律法规等,提高积极主动想大事、谋全局的能力和处置复杂局面、维护人民权益的能力。

2、落实学习制度。重点坚持好四项制度,即: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以中心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政治、政策理论和国际国内形势任务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领导讲学制度,乡党委书记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每年对班子成员至少开展5次以上的理论学习辅导;集中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两次集体学习活动,采取学习讨论、思想交流、互动辩论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增强学习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自学制度,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开展自学,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记5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撰写2篇以上理论调研或学习体会文章。

3、坚持以考促学。乡党委要定期查阅乡干部的学习笔记、学习体会文章等,适时组织理论知识考试,及时通报学习情况,努力营造乡干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浓厚氛围。

二是坚持从严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1、规范运行机制。把“同心同德”确定为班子建设首要目标,班子成员都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做到日常工作常碰头,交叉工作常协商,重大问题多研究。严格落实《虎圩乡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坚决做到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民主决策。要加强交流沟通,乡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之间每年至少进行2次面对面的谈心活动。

2、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乡干部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积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党内民主生活等制度,形成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领导班子和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体系,使我乡领导班子和干部监督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浅水洼里小鱼教案(模板15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统一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以下范文是经过多位教师实际教学验证,效果较好的教案模板。基础性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

    最热农业农村考察心得体会版(模板15篇)

    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写写心得体会,这让我感觉非常充实和满足。在这里,我分享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农村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对于国家的发展

    实用电力维修安全协议书(通用16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交易中约定双方权益分配和责任承担的法律文件。如果您有需要起草合同协议的情况,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帮助您更好地完成起草工作。甲方:乙方:(甲方)经营出

    最新教师职称评定的工作总结(汇总12篇)

    通过教师工作总结,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5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这

    最优招商信条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梳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一起来看看吧。招商信条是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行为准

    最新和平与发展论文大全(21篇)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需表达的内容和结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优秀宪法法律心得体会和方法(案例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感受、领悟和得失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成长。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

    优质烟草经理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首先,感谢公司领导

    优质工程质量保证金协议(通用15篇)

    通过开展质量月活动,可以加强质量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在结束本次质量月之际,我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发包人:?(甲方

    精选公司承诺员工承诺书(汇总18篇)

    作为一家公司,我们注重创新和发展,不断寻求提高和突破。以下是一些公司管理方面的专家观点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1、本人在任职期间,必定尽忠职守,自觉遵守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