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文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篇一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古人劝谏,说话的艺术以及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3.背诵课文。

(1)体会古人劝谏的技巧。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2课时

讲读法 诵读 提问法

《战国策》得体例是什么?

明确: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

明确: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得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明确:这是个兼语结构,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讽

明确: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他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明确: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明确:(一)讽谏缘由。

(二)讽谏内容。

(三)讽谏结果。

本文特点:

1、第一段:讽谏缘由

先写邹忌容貌之美:“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可谓玉树临风,仪表堂堂。“窥

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得意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提问:在写到邹忌和徐公比美的时候作者实际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情节,这个小情节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妻,妾,客异口同声称赞他比徐公漂亮,但是邹忌没有沉醉在赞美声中。但日,徐公来,首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其次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得结论和妻,妾,客的结论发生了矛盾,所以邹忌暮寝而思之,终于悟出其中的缘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至此,一个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的邹忌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同时,妻,妾,客三人得形象也就从他们各自只有一句得回答中显露出来。

提问:三人的回答由于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语气上有什么样得差别?

明确:旗子对丈夫应该是由衷得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的语气应该是由衷,热情的;妾的地位比较低下,她害怕言语不甚造成失宠,所以回答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拘谨,勉强的;客则是外人,他得语气最为平淡,同时也不无奉承之意。

齐声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他们读出不同人物因为心境,身份不同造成的语气不同。

2、第二段:讽谏内容

邹忌不愧是高明的谋臣策士,他不打算内没有因为别人得奉承而受蒙蔽,进而从自身得经验悟出国君纳谏的重要性。于是作为宰相的他献身说法,向齐威王陈述政见,启发威王广开言路。

明确:没有!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运用了类比和联想的方法从而从家事扩展到国事。

邹忌入朝以后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从“闺房小语”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委婉进谏。我们说讽就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所以这一段也正是邹忌讽谏艺术的体现。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第三段:讽谏的结果

提问:邹忌的讽谏艺术是如此之高明,所以大家看齐威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明确:从王曰:“善”,可见威王欣然纳谏

提问:接受以后威王又怎么去做得呢?起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颁布了三赏;齐国在一年之内发生了三大变化

提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战胜于朝廷。也就是说国势日强,以至于用不着使用武力就使各国臣服于齐。

1、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2、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明确: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明确: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一系列比较有名的外交辞令,象烛之武说服秦君的那一大段话,象文种去吴国求和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再对照本文看看邹忌为什么可以成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这些都是说话艺术的反映,所以在生活中当你想象家长他建议的时候,当你想和老师提意见的时候,当你觉得你的朋友在某件是上处理不当,你想劝他改正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忘记了说话的艺术 。这也许是你的意见能否被接受的关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篇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1)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 “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 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篇三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一课时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篇四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战胜于朝廷”――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私事――国事

妻私、妾畏、客有求――宫妇私、朝臣畏、四境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王之蔽甚矣”

邹忌――齐王

自知之明、尽职尽责、胸襟气度、明辨是非

远见卓识、能言善辩、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篇五

师:常听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今天老师却要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多媒体演示)

1、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习,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我们一起听一下名家范读,感受一下文章意境。请认真听,能不能听出你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听完,学生指出几处发现(问之;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2、师:你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商量。(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我们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点滴积累,当我们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的时候,就能更正确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更进一步地走进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1、师: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学生一一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可根据文题归纳故事内容。本文写了两个人物,哪两个?齐王是个兼语,应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只要把“讽”和“纳谏”解释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为一组,一位作邹忌,其他三位同学分别作妻、妾、客,听一听有什么不同。 (生分组练习,兴趣盎然)

4、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此时一位演妾的女生加了个给邹忌捶背的动作,得到了大家的喝彩。同时加了一位学生读叙述的语句。)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

5、师:邹忌听了夸赞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师:于是,邹忌进行了三……

师:对,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 请学生一一回答。

我觉得他应该想到,也就是得到一个结论,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师:你太会想了,这才是邹忌呢!是呀,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投影: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真好!你现在是真正的邹忌了。

生:于是入朝见威王……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邹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威王,并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生:三比。

7、师: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投影:推王之蔽)

8、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生:会。因为邹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国家大事,他这样关心国家,我会接受他的进谏。

9、师:是呀,谁能拒绝一位爱国之人的进谏呢?这位同学谈到邹忌用了一种很好的进谏的方法,那就是“类比说理”,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设喻讲述道理)

生:我也会,因为邹忌没有直接给威王进谏,他很含蓄,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师:你的意思是说邹忌用了委婉的进谏的方式。真好!

10、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呢?

师:何以见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11、师:大王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此时,提醒学生“善”字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面对邹忌的委婉进谏他为什么惜字如金,不大肆赞美?在学生偏离文本轨道时,师又及时引导:齐王的激动只是一方面,可激动的人或许更会滔滔不绝呀,作为一国之王,他还会顾及到什么?)

生:三赏。

13、师:对,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14、师:如果我们再用“三”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

生:三变。

15、师: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1、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提示学生可分别从邹忌或齐王(领导者)或其他方面回答。

归纳:看准对象,抓住时机,敢于进谏,善于提意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提建议;领导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等。

2、小结: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我们提建议或意见时,应该讲究一点方式方法,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改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