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壮族民族团结事迹(大全10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琴心月最新壮族民族团结事迹(大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一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作为一名在壮族地区长大的人,我深深感受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壮族心得体会,描绘我所见所闻的一些壮族文化活动和传统习惯。

第一段:壮族的历史与文化

壮族是中国第七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其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壮族历史上曾经积极参与了中国大陆的各种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壮族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刻等,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文精神,使得壮族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段:参与壮族庆典的感受

作为一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长大的壮族人,我曾参与过许多壮族庆典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春节期间,我常常会参与到壮族的“吃年饭”活动中,这个活动通常由一家人在家里自助享用带有浓烈地地道壮族风味的年夜饭。我发现,在这样的活动中我看到了家庭之间的互助精神和感情纽带,也体验到了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家庭的关系的重要性。

第三段:壮族音乐与舞蹈的特点

壮族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壮族的代表音乐,侗族歌是一种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内涵的民族歌曲,这种音乐具有较强的传统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壮族舞蹈则既有古典的舞蹈,也有现代的舞蹈,具有浓郁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四段:传统节日与食品习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便是壮族的“三月三”节,这是庆祝春耕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农历八月十八日的壮族纳福节,以及十月的壮族吃新节等重要的节日。壮族的食品习俗也有独特的特点,如“香果节”期间的食用咸蛋、五仁月饼和糯米饭等特制食品。

第五段: 对于壮族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壮族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传承和发扬壮族文化是我们每个壮族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荣耀和骄傲。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壮族文化该如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何保持其传统的特色,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懂得壮族祖先留下我们的文化无论传承还是发展,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总之,壮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呈现出我们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作为壮族人,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壮族文化,为世界走向文化多样化的目标作出贡献。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二

作为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壮族在人口、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作为壮族人,深深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特色,下面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一下我的壮族心得体会。

一、壮族风俗文化

壮族是一个秉承着独特风俗文化的少数民族,婚礼、生日、节日等都有着特殊的庆祝方式。生日时,壮族人会在门前放置一条生日蛇,象征着长命百岁,还要喝上一碗蛇汤。在婚礼上,又叫“拐门”,男方会带上一份“盖头”,即将自家门口打着白布,女方必须拦住男方,让其出钱给孩子买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壮族的“跳竹竿”,壮族的男女会在节日上跳上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竹竿,体现出了壮族人勇敢、团结、勤劳的精神品质。

二、壮服文化

壮族民族服饰的风格独特,鲜艳夺目,常常在节日或庆祝活动中穿着。男士身着紧身毛衣,上面绣着各种精美的花鸟图案,下身穿着宽松的裤子和弓箭袋,头上戴着紫色绸巾,腰间别着皮带。而女子则是穿着五彩斑斓的绸缎对襟褂,饰以银质珠片和珠串,头上缀着花环或发饰。壮族的服饰文化也是其独特文化的体现之一。

三、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水灶节等。春节,是壮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大到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响,小到逛庙会、玩“爬竿”等,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息。而在中秋节,壮家人则会在水边赏月、寄托思念和祝福,是感恩、祭祀、赏月、敬酒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组合。

四、壮族习俗文化

壮族的习俗文化也十分独特。例如,壮族人吃饭时只用右手,食物不能放在左手里,称之为“拍手进餐”。在森林区居住的壮族群众还会采用祭祀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壮族的葬礼也十分特别,死者的灵魂必须靠风水方位埋葬才不会受到流浪鬼魂的侵袭。

五、壮族言谈文化

壮族人的言谈也十分独特。壮语,属于壮侗语族,具有抑扬顿挫、高低升降的特点,让人听起来十分悦耳动听。在日常交流中,壮族人常会说一些谚语、俗语,如“一松竹一翠竹,一草一花一世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表现出他们的睿智和思想深度。

总之,壮族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和浓厚气息的民族,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和传统习俗,以及深邃的言谈文化,让我感受到了其历史文化的厚重,也让我对生活的态度和思想方式产生了启示。希望未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开放交流的影响之下,壮族文化能够保持自己特色,并与世界其他的文化在互动交流中形成新的艺术气质。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三

进入秋冬时节,要是你走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大里乡的乡间小路上,说不定在路上就会被附近村子里的人拉到家里去做客,当你这个“来历不明”的客人酒足饭饱后要告辞时,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包上一包油炸的糯米馍或几个棕子,并嘱咐你说:“认得家了以后,可要常来常往啊!”

如果你遇上了这样的奇事,那主人肯定是壮族人,因为这里的壮族人有一种独特的习俗:每年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招待亲友宾客的节日,但各村过这个节日的日期又各不相同。每年过这一个节,谁家来的客人越多,谁家就越体面;而要是谁家来的客人少了,就会被人视为是人缘差,很没面子。因而,过这个节,家家户户不但遍邀亲友,就连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要拉到家里来好好款待,甚至有的人家在这一天中,还要专门到村边的路上去等着拉过往行人来吃饭。

当地壮族人招待亲友宾客的这个节日,据说是为了答谢各方亲友宾客对自己的关爱,因为人在世上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而且也总会得到各方亲友以及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的帮助,因而,他们觉得很有必要安排这么一个节日来答谢各方。

为了能在这一个节日中招待好客人,主人家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做准备:种好糯谷,养好鸡鸭或猪羊。过去大家都穷,那些没钱买酒买肉的人家,就忙里偷闲利用农活间隙上山打柴或外出帮工,千方百计把钱挣足,以便到这一天能把客人体体面面地招待好。

过这个节的前一天,太阳快下山时,许多客人陆续都到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门庭若市。因为每家来的客人都比主人家的人口多上好几倍,因而除了照顾一些年纪较大的客人外,这天晚上,主人家是没法给那么多的客人安排睡觉的床铺的。不过,客人们也都知道这一点,来之前,事先休息好了,一来,就是要熬一个通宵不睡。

吃过夜饭以后,主人们要忙着杀鸡宰鸭、包棕粑、炸油馍、做扣肉等,没时间陪客人聊天,但是,他们也不会让客人们受冷落,这天晚上,村里要么安排唱戏,不论是演彩调剧或唱师公戏,都是一直唱到天大亮才收场;要么就是在开阔一点的.地方摆开歌台,让本村或当地比较出名的歌手来和客人们对歌。

要是遇上丰年,就可能既安排唱戏又安排对歌。唱戏的锣鼓一响,台下很快便挤得水泄不通;而在对歌的地方,歌台一摆开,很快也是人山人海。

当然,看戏的观众总是以老人和小孩居多,而青年人则多是去对歌或听歌。

在对歌中,唱的人看别人唱得好,有时也会停下来听一听,而听的人在听到动情处时,也会情不自禁地亮开了歌喉,因而,歌者是听众,听众也是歌者。

对歌都是男女相对,开头时先是分为男女两大阵营对唱,唱时事,唱见闻,唱友情,唱村里的好人好事,唱生活中的喜和忧……唱着唱着,不知怎的就分成了好几拨,最后又分化为许多对青年男女一对一的对唱,所唱的内容多为相互表达爱慕之情。为了不让歌声相互干扰,新分出来的一对,常是边唱边离开歌台。边唱边另寻去处的人一对对地走得多了,每到这时,村里村外,便是处处都有人在唱,处处都有人在听,整个村子便沉浸在歌的海洋里。

天亮后,唱戏的收场了,对歌却还在继续,但唱的内容又回到“唱时事,唱见闻,唱友情,唱村里的好人好事,唱生活中的喜和忧”上来了,参与对唱的各方都是轮换着去吃早餐而不让对歌中断。八九点钟,又有不少客人陆续来到,新到的客人中,女的多是协同主人家一道下厨做饭,而男的则多是到村里的小学赛篮球。当然,新到的客人中也有为歌而来的,于是,歌者与听众中,又都增添了不少新生力量。

吃过午饭后,客人陆续告辞,宾主依依惜别。一年一度的“宴宾节”,不但密切了亲情,加深了友情,结识了新的朋友,也成就了不少爱情。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四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五

壮族是中国现有的56个民族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其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作为一名壮族人,我从小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壮族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壮族民族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壮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壮族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多彩,其中又以歌舞、艺术和民族习俗最为吸引人。壮族人善于创作和表现,尤其是歌舞方面。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和壮族“过大年”等活动上,都会有大量的传统歌舞表演,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壮族民族的强烈生命力和文化魅力。此外,在壮族特色饮食、服饰、节庆活动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其独特魅力。

第二段:壮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逝,而许多年轻人反而更熟悉流行文化。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壮族文化。

第三段:壮族的勤劳智慧

壮族人的勤劳智慧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个乡村,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努力开发山地土地,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种、建房、养殖等,切实实现了对自然的“驾驭”。同时,壮族还擅长匠艺,能把手工艺品做得细致精美,如布“扎染”、竹编、苗绣等。

第四段:壮族的团结精神

自古以来,壮族人一直重视家庭和睦与邻里团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团结精神。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壮族人在重大节庆、生产生活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尊敬。这种团结精神不仅体现了壮族文化所包含的和谐理念,也能够帮助我们加强社会稳定和发展。

第五段:壮族的自信与活力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壮族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活力越来越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特色,同时也积极吸收和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创造出了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壮族民族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更好的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作为一名壮族人,我深感自己身处的民族文化的伟大和魅力。我也坚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壮族文化必将继续发扬光大。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六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那么壮族的习俗还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壮族的习俗,供大家参考。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热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闹哥孩

流行于广西德保县。最初这顼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与民同乐,但因为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闹哥孩”。

届时,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来围观。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大哥下来与民同乐。

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穿,人们即知这是仙大哥下来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

这时其他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以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请月姑

同是中秋节这一天,广西靖西、那坡一带的壮族,姑娘们用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打扫屋内外,用柚子叶水洒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长的竹竿竖在门前空旷地,顶上插一个插满线香的柚子,香烟缭绕,作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门前置桌,放上月饼、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头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与小伙们围坐在一起,推选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两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别压住双眼和双耳,旋转头部,以示正从月宫下凡。大家将月姑认作“同年姐妹”(义姐妹),请她对歌。大家发问,她作答,欢歌笑语,情意绵长。

骂中秋

广西西林等地的壮族中有“骂中秋”的习俗。传说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爱虚伪的甜嘴,却欣赏尖刻的骂人艺术。有一个男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姑娘所种甘蔗的人,骂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动,嫁给了青年。从此,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入发骂的风俗。

他们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赏月之际,用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实等小小的恶作剧,以引起主人痛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还要挑选善于骂人的人家,进行挑衅活动。

按惯例,骂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秽语,只能以刻薄的语言显示其骂人才能。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了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

壮族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会男女

三月三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低佬族、舍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个传统节日。

这一天,壮族同胞都赶歌坪,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们对歌、碰鸡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侗族同胞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布依族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色糯米饭,各寨三四日内不相往来。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舍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三月三、踏沙滩

在象山石浦镇流传着三月三踏沙滩的习俗。相传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逐渐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及至如今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活动。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七

关于“壮族歌曲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

壮族是中国民族之一,壮族歌曲是其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就一直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信仰。

第二段:审美特点

壮族歌曲具有独特的声音和节奏,通常由多人合唱,令人耳目一新。其旋律简单优美,流畅婉转,表达着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和意象,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壮族歌曲内容丰富多彩,歌颂民族精神,形容自然景观,传承族谱历史等等,每一首歌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三段:文化意义

壮族歌曲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在民族文化中的传承、发展和宣传。它记录了壮族人民的思想、生活、信仰和历史,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同时,壮族歌曲也有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意义,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第四段:个人感受

作为一名观众,我深深地被壮族歌曲所吸引。每次听到壮族歌曲,我的内心都会被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所吸引。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曲,它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更是表达了壮族妇女对生命、生活的赞歌和展望。《划龙舟》这首歌曲则旋律欢快,富有节奏感,反映出壮族人对龙舟竞渡活动的热情和热爱。这些歌曲带给我深深的感动和鼓舞,让我深入了解和爱上这个民族的文化。

第五段:总结

壮族歌曲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更在于它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壮族歌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我们要珍惜并传承好这个民族的文化财富,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多元共生的社会。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八

在中国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歌曲是其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欣赏壮族歌曲,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也能够领略到他们独特的音乐魅力。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壮族歌曲心得体会。

第二段:壮族歌曲的特点

壮族歌曲的特点是以朴实、自然和深情为主,可以反映出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虽然歌曲的风格是有些古朴的,但是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融入了生活中各种自然元素。其中,用假声发音的托格朗歌曲是其代表性的形式。

第三段:壮族歌曲的情感表达

壮族歌曲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这些歌曲常常表达出壮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比如《江洲司马青衫湾》这首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而《高山流水》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这些歌曲激发了人们的感情共鸣,引人深思。

第四段:壮族歌曲与文化瑰宝

壮族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更是文化瑰宝。长期以来,壮族歌曲一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传承下来。通过学习壮族歌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这些歌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使得他们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传承的。

第五段:结语

总之,壮族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份精彩。学习和欣赏壮族歌曲,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并丰富我们的视野和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化瑰宝,它们将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九

壮族歌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每一首歌曲中都融合了壮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触动着人们心弦。在我接触壮族歌曲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与力量。本文将分享我从壮族歌曲中所得的点滴感悟。

第二段: 音乐的力量

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壮族歌曲在音乐上的表现力特别突出,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壮族竹笛的演奏,寓意深刻,充满悠扬的节奏感,能够让人们沉醉其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壮族歌曲的演唱方式也特别的饱满,既有柔美细腻的表现,又有具有阳刚之气的演绎方式。通过壮族歌曲的唱咏声音,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神韵。

第三段: 文化的传承

壮族歌曲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的结晶,深深植根于壮族文化之中。通过学习壮族歌曲,我们可以了解壮族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同时,壮族歌曲的传承不仅局限于壮族地区,还涉及到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样的传承方式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段: 生活的启示

壮族歌曲中融入了大量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对生命、爱情、家庭等方面的关注和表达。壮族歌曲从春天到秋天,从山野到田间,从欢笑到泪水,从离别到相聚,沉淀着壮族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体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壮族歌曲中的人生智慧,去理解自我和他人,以及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第五段: 结尾

总之,壮族歌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充满着人文温情和艺术美感。从中可以感受到整个壮族文化的影响和魅力。当我们走出舒适区,走进不同的文化世界,就会理解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卓越。愿我们不断深入了解和学习壮族文化艺术,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壮族民族团结事迹篇十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时间在飞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来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是多高兴了。

在晚上,妈妈就开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准备。首先妈妈拿来红兰,炒了一下就滚了热水,就把红兰泡入水中,妈妈就用手co着红兰,不过多久,红兰便冒着热气,水变成了红紫颜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妈妈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红兰水,等到明天早晨蒸。听了妈妈说明天蒸,我焦急了。但还是得明天吃上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因为明天是“三月三”嘛,这只是准备。然后,妈妈做另一种食品,就是鸡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来,穿上衣裤就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于是,我赶忙来到厨房。早起的妈妈见了我说:“快快来吃糯米饭了。”我兴奋地欢呼起来,拧开饭jin的盖,哇,好香啊,只见饭jin里乘着美丽的糯米饭,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了一会儿,妈妈又递给我鸡蛋,我惊喜极了。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鸡蛋来。原来这些美味食品是妈妈一清早起来做的。我想:“……”这天,有的小朋友还结了个鸡蛋网,挂在胸前,网里放着个红通通的鸡蛋(那时**)。我们还拿着鸡蛋,和别的同学斗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们为什么要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利的含义吧!鸡蛋呢,也许是祝愿我们小孩呢感快长快长,健康成长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