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

时间:2024-04-26 作者:念青松

教学反思是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学生。请大家看看以下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教学反思中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一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但这样的设计显然对算理的学习不足,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也是不足的。另外,所有这一切,包括图形和数据,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的所有猜想与活动都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进行,虽然我精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索的情境,但是,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二

在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算理,一开始我就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通过对长方形纸的涂色,很好的揭示这一道理。将抽象的算理与直观的示意图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解决算理时,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从而启发计算思维。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二、关注算理的推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新知教学时我出示“1/2×1/3”猜一猜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我提示学生想一想分数与整数的意义看一看适合分数与分数相乘吗?最后学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我想肯定有同学能够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接着要求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这个算式的意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也加深学生对“分数与分数相乘”计算法则的理解。

当学生画出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时,我问学生,从图中你能看出“1/2×1/3”的结果吗?学生一下子就说了结果1/6,然后我又出了几个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式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说出得数这样经过几次动手操作,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学法的渗透。

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画图、折纸、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样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三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两问。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由于孩子们对挂花很熟悉,我通过图片和描写桂花的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后,引导其自读课文,之后再检查自读情况。检查中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二、课堂教学两问。

在检查读字词和课文时发现少数同学都连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正确”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读错了。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词准确。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三、课后反思两问: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出示杭州的桂花图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布置两问。

作业布置如下: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2、完成习字册。这两项作业学生都能完成,能兼顾到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3、完成练笔:介绍家乡。

五、学生辅导两问。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读不准字音和书写倒笔顺。课下请小老师检查其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检查听写、背诵课文。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四

活动与问题:1、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涂上颜色;再把这张纸的1/□看作单位1,表示出它的1/□,也就是1/□的1/□,把折出的1/□涂上然后把这张长方形展开看一看,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把刚才折纸的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猜想与验证:涂两种颜色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打开折纸并验证。4、把学生的算式和结果尽可能多的都写在白板上。5、小组讨论并发现规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设计本课时,有以下三个想法: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更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3、在亲身活动中感受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折纸这一直观动作进行反映,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计算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力求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使短短的一节课,时时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学生课堂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展现的关键。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数学课的操作毕竟是学习意义上的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动本身流于形式。二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学具操作要注意适时、适量和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最佳时机,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数,活动的时间,并不是搞得越多越好。适度是指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五

分数除以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分数除以分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充分考虑学生认识基础与年龄特点的情况下,设计本课时突出以下几点:

整个教学过程从复习、探究新知、练习巩固、质疑总结比较顺畅,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在主动进行探究,并总结出计算法则。而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老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1、突出复习的作用,利用知识的迁移,把前面的知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知识融入了复习题中,并以应用题的形式巩固除法的几种类型。

2、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与图形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积极探究。

4、练习设计有层次,训练扎实,并有一定的思维性。

5、课堂上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积极进行鼓励,发积分卡,激励学生。

不足之处:

1、课堂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体现的不够。

2、少数学困生应多点指导和辅导。

3、思维训练的力度有待加强。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六

1、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难度比我国低一到两个年级。

2、重练习质量轻练习数量,美国学生的作业负担很轻,尤其在数学,不会采用题海战,主要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数学学习。而且都是第二天课堂上完成头一天的作业,再上新课!

4、教学形式多样化,他们教学最多的方式是让学生充分的去参与,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很少把这种答案直接的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数学知识,如游戏,比赛。

5、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课堂上比较自由,甚至可以走来走去,与我们要求学生规矩的端坐,完全不一样.学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七

分数除以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就内容而言相当简单,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环节:

1、回顾:我先让学生回顾我们前几天学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并相机在黑板上用字母表示,而后让学生根据字母形式说说计算法则,让学生体验到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2、探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估算,然后进行尝试计算中,因为受到前两节课知识的正迁移,班级中50人中有48人做对,针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直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回答非常精彩。最后学生比较“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鼓励用字母来表示。

3、延伸:在巩固练习后我让学生做一做“6÷9”和“6÷0。25”,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整数和小数除法。

应该来说我对这堂课是较满意的,因为我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看到了学生体验成功后的笑容;自身也体验到上课给我带来的愉悦。我高兴之余想到,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的教师拥有一些先进的理念,但少了一种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恒心。只有在课堂中体现自己的新理念,那我们的新课程一定会走的更远。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八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时=()分吨=()千克。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九

分数除以分数是在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开始的。学生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等已有知识进行转换,再计算。因而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回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整数可以变成分母为1的分数的特性,进行迁移并合理猜想:分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另一个分数的倒数。然后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形式除法算式的共性,运算符号和除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计算结果没变。得出: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整节课由于组织学生得法,放手学生,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也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灵敏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放开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在思想上要解放。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

“分数乘分数”这课时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后进行教学的。就分数乘法在而言,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况且,我执教的班级所用的教材是“现代数学”,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敢于各抒已见。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试图改变传统的“精讲多练”做法,尽力放大其法则的探究过程。现摘录三个主要片段。

生: × =

(1)请你们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把折出的 用斜线表示。

(2)把画斜线的几分之一看作单位“1”,再折出它的 ,请把这个

用方格线表示。

(要求:四人小组可以商量,但折出的几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

(3)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打开纸看看方格线所表示的占整个长方形纸的 ,再写出结果。

(2)算式:

× = × = × = × =

(1)读读以上这些算式,对于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发现、归纳、小结,师板书: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 或: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 × × (学生猜结果,说理由: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生: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乘才能用“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

(1)小组讨论方法:

(2)汇报:

先折出一张纸的 ,画上斜线;再折出 的 ,画上方格,打开纸,用方格线表示的占整个图形的 。

因为: =0。75 =0。4 所以:0。75×0。4=0。3=

因为 里有4个 ,所以: × = ×4× = =

同理: × = ×4× ×2= =

1、学生自学课本第43页“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段话。

2、自学汇报:你能读懂这段话吗?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举例,如 : ×3 = × = ……

3、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也能举个例子吗?

4、小结:同学们说得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都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法则来进行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应该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究、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达到“熟练生巧”的程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肯定更有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的思考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何去关注全体参与?本课时的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中去。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过程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所“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再能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一

本节课的教学我继续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我认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使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这样的教学的效果较为理想。这是因为在本节课中我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扶到放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深刻的原因吧。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二

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叙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然后依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

最后通过观察数轴上各点所表示的分数,引导学生将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作比较,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三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习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四

《分数乘分数》一课上完后,我无比的激动,因为我的尝试得到了成功。

当然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下来,自己感到在以下三方面要加以反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即为什么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实际上是数出来的)。的确,我对单位1的考虑略有欠缺,这一难点未能以重视,因此学生即使会计算了也不清楚为什么折纸就可以找到原因了。

其次教师的指令不够清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分数单位相乘时,试图体现教学的层次(在学生做的前测中可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已经会算此内容了),想对层次好的学生放得开些,就把原来的设计由教师发出清晰的指令改为让需要帮助的学生看提示,也不加指导。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不来看你的提示,不按你的要求来折,效果大折扣。

第三,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些好的课师生配合很和谐,而有些课上得很差是因为学生不来理你,这其实就是教师的功力深浅所在。好的老师会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说什么;也会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在说什么,会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而我往往不是诚心诚意地听学生的说话,不知道应该怎样使学生奇怪的回答与自己的轨道结合起来。比如:学生提出半个苹果的一半可以列式为1自己就未加以肯定,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的回答非常好,可以帮助理解单位1。可以追问:第一个 和第二个 意思是不是一样的?多可惜。

又比如:学生已经说出 的算式,自己虽然也肯定了他,但为什么不肯把这个算式写到黑板上呢?再追问一句:你们认为他是怎么想的?你能折出来吗?不是很好吗?错失了良机。

最遗憾的是:有个学生上来演示,他是先计算再折纸的,而我却没有发现。教师应该有快速地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必须磨练的基本功。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五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六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七

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学习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试着去解决课本上的几个问题:

课上让学生交流探索的结果,教学反思《分数乘法(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可以类推出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采用了折纸的方法,一步步的给大家讲解,效果也不错。

学生讲解的头头是道,说实话,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排学生的探究、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中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中检验猜想后达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由于学生的探究花了大量时间,最后只是对法则进行了总结,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很少,学生对分数乘分数到底掌握到什么情况心中没数。这让我想到,我们在课堂上无论事先设计的多么完善,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能死套教案,一定要灵活处理。

遗憾的地方:能讲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是听会的,个别学生对算理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会有一定影响,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帮助、多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

教学助理的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八

昨天,市教研室来我校调研,有幸请张平老师指点了一节数学课:《真分数和假分数》。听了张平老师的点评,有如下启示: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认识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教材上的例2是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教学时,我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认识。出示了分数“5∕4”后,我问学生:“这里把什么看作了单位‘1’?”学生一致认为是“把两个圆看作单位‘1’”。其实,这样的回答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已经预料到的,于是我开始引导:如果是把两个圆看作单位“1”,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份?取了几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5/8和5∕4一样吗?再想想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两个圆!”尽管前面有例题的明示“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尽管我作了引导,可学生还是坚持他们的想法。无奈,我只得重新再引导一遍。

课后,张平老师的方法给了我启发:在让学生涂色表示5/4时,先只出示一个圆让学生说单位“1”、涂色,学生肯定会说不够,由此再出示第二个圆,即再出示一个单位“1”,合起来是两个单位“1”,两个圆是两个单位“1”,而不是一个单位“1”。有了这样的铺垫引导,学生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另外,张平老师还提到一节课练习的设计要设计好,要注意层次等。听了张平老师的点评及建议,我深深体会到,每节课前,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细节是一种长期潜心的准备,细节是可以挖掘、预设的,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进而创造出有效、精彩的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

    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汇总19篇)

    策划方案的制定需要广泛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所有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都得到充分考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成功人士是如何制定策划方案的。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近年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教学计划(优质16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自我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参考以下范文将为你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1、加强实验教学

    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的重要性(实用21篇)

    生产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经营管理有所启示。

    学校财务的财务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通用24篇)

    财务工作总结要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总结结论的客观公正。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财务工作总结文献,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亮点和经验。一、树立正确服务思想:严

    教师暑假政治心得体会(模板20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反思和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对学生付出爱心,要体现在行动

    学生的励志演讲稿写作技巧(优质16篇)

    在学生演讲稿中,学生们通过选取合适的话题、整理有条理的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2.欢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演讲稿的经验和心得,相互

    小学开学典礼主持词(专业20篇)

    在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和教师们会对学生表达祝福和期望。以下是几篇优秀的开学典礼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

    高考励志横幅标语(热门19篇)

    励志给予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前行。对于一些成功的人士来说,励志总结成为他们成功的关键之一,以下是其中几篇范文。1、辛苦三年,幸福一生。2、

    小学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汇总16篇)

    后勤工作需要高度的协调和组织能力,以确保各项服务的顺利进行。小编整理了一些后勤工作的案例和解决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

    男生向女生表白的技巧和回答(专业18篇)

    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任务,掌握写作要求,从而写出更加符合要求的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取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