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6 作者:笔尘

春节是向长辈敬献祝福和尊敬的时刻,人们会互赠红包和礼品。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过年期间的安全小常识,希望大家注意健康和安全。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一

春节快到了,大家以高兴的心情筹备新年的一切。

除夕的早上,我们家各干各的,搞扫除贴好春联,便拜神保佑来年顺景。妈妈摆好拜神的贡品,准备拜神。晚上,在远方读书的姐姐回家了,妈妈早已做好丰盛的晚饭,一家有说有笑地吃团年饭。吃完饭,妈妈忘不了包利是。

新年初一,我和姐姐穿好新衣服,向爸爸和妈妈恭喜,“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然后,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给我们利是,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我们太早起来,吃过早餐。客人来拜年了,妈妈总是倒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我摆上糖果、水果、瓜子、年糕……来款待客人。这时,大人们问好后,总是谈及他们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这些孩子就是爱闹、爱玩。我和叔叔的女儿丽丽提着红灯笼到大街小巷玩个痛快,真有说不尽的高兴!

不久元宵节又到了,杏坛文化广场可真热闹,前来观看,舞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春节总令人盼望,因为我喜欢那种日子呢!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二

调查地点:爷爷奶奶家。

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三

我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我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我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四

我最喜欢过寒假,因为整个寒假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年味特别浓。年前忙过年,年后忙拜年。我发现这浓浓的年味主要还是我们小孩渲染的。我们吆三喝四,成群结队,一起放鞭炮、玩游戏,夜晚打灯笼周游四方。这年味啊,真正属于我们童年!

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主要表现在三个重要节日。家乡的人们尤其重视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三日。这三日可真热闹!

小年那天,每家每户都会请祖,也叫“接祖宗”。“接祖宗”是以堂轩为活动场所。如果是大屋,每家每户会抓阄轮流值年。轮到哪一家值年,这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就由这一家摆香火接祖宗。傍晚时分,人们会将所有地方的灯全部打开。还会准备一条鱼、一块生肉、一只鸡和一碗米饭放在托盘上,由当家的端出去,并从家中拿出几刀香纸烧,燃几把香,放一挂鞭炮,磕三个头。有祠堂的家族,祠堂内供有祖先排位,需再次敬香、烧纸、放鞭炮、磕头。请祖完毕,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开始。既然有请祖,就有送祖,“送祖”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也有在正月初七晚上的),人们会拿着供品去逝者的坟前祭奠。

大年那天是人们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但也是最快乐的一天。那天大人们要置办年货,小孩子们则忙着去买玩具和烟花。太阳下山之前,人们会贴春联,听爷爷说:“春联蕴含日子红红火火之意,除此之外,还能渲染节日的喜庆。”贴完春联,人们会买几枝假花和几盏灯送到列祖列宗的坟前,有时还会烧几刀香纸,燃一把香,放一挂鞭炮,以此表示人们对那些已经逝去的先人的尊重。

元宵节那天,人们会用糯米粉、灵芝粉做圆子。将粉和好后,分成一块一块的小团,趁它未干裂,立马将它搓成圆的。可以用香油、葱、酱油、鱼或肉等作料炸着吃,也可以用红糖当佐料炒着吃。吃圆子时,一定要趁热吃,凉了会影响口感。

听老人说,以前的元宵节特别热闹。热闹的原因就是闹花灯。从正月初几就开始“戏灯”,一直到元宵节晚上才燃灯。有一首宋词这样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昼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寥寥几句,给人多少美的遐思!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元宵节的那种味道造就消失殆尽了。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视机,电视节目可谓是百花齐放、赏心悦目。手机、电脑把人们带进虚拟的网络世界。一部小小的手机,内部的虚拟世界广阔无垠,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要什么有什么;还有浩若繁星的网络游戏,更是吸引着年青一代。我一个小学生都能感受到年味正在一代一代逐渐变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它自己的文化故事,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独特魅力。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五

回到家乡,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日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

吃完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

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漂亮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日,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欢乐!”“新年欢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

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六

跑旱船是高平地区的特色民俗演出。

看,表演者一跑起来就活跃了,沸腾了,忘我了!伴随着欢快的鼓乐声,几十个神采飞扬的演员身驾几十支彩色的旱船,游走在你的面前。雷鸣奏响一样,是震天的鼓声;蜻蜓点水一样,是轻快的脚步;燕子飞翔一样,是敏捷的舞姿。宽敞的舞台上展示着一场多么喜庆,多么动感,多么精彩的表演啊--跑旱船。

这表演使人心沸腾了,使气氛活跃了,使众人欢呼了。

愈跑愈烈,人心沸腾到了极致。

愈跑愈烈,思绪在舞动中纷飞。

愈跑愈烈,笑容在喝彩中绽放。

表演接近尾声还未结束时,场下就爆出了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一阵接着一阵,一声高过一声。

好一场震撼了人心,痛快了山河,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七

二、考察原因。

在中国,几乎每年过春节都要吃饺子,这已经成了几百年的历史。我想通过观察、考察亲人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参考资料。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四、考察结果。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认识到,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能使人知道,民间民俗的多样化以及它们的意义。希望自己在以后过春节时,可以吃一口饺子,就多一份为我国的历史骄傲的心意。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八

我家在濮阳,在濮阳有许多的习俗。例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

在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大人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人们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关于对联还有一个来历: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氛围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女同志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老人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人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朋友“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九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蒙古族是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

在我眼中,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历久弥香。而在我的心中,家乡的民俗文化也同样博大精深!

说起我的家乡——段村,真有一点儿自豪!它被国家评为“历史文化名村。”而段村名字的由来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段村始建于西汉文帝元年,初名印驹城,隶属晋阳县。交城素产良马,为朝廷所严管。印驹城专为进入交城牧苑之马匹打印火记。后汾水泛滥,汾河出岸穿城而过,将城冲为二段,东日东城,西日西城。汉代之后城废遂为民居,得名段村。

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印象最深,经常萦绕在梦里的是家乡正月十五闹“红火”的场景。我的家乡是个大村子,三千多人,文化活动也是轰轰烈烈。正月十五闹“红火”是我最盼望、最高兴、最自豪的事。无论是抬铁棍、扭秧歌还是放焰火,都能够吸引相邻几十里的人前来观看。

看那于人头攒动之上挥袖起舞的,是最具吸引力的铁棍表演。铁棍是富有地方特色并别具一格的杂耍之一,只有我们满溢着乡土气息的农村才有。它需要十二名年轻力壮并有丰富经验的汉子才能抬好。铁棍上站着四个小孩子扮演的人物。有的是各种古代名人,有的是各种戏剧人物。随着各自的配合,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等到夜幕降临时,便见烟花满天,争相绽放。家乡段村的焰火表演久负盛名,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焰火助兴。这些焰火其实也蕴含着传统,是寓意吉祥的。有“金钱落地”“满天星”“鸿运当头”等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在我家乡,若说起其它民俗文化,就要数每年四月初十的古会活动了。传说它是人们为了祈求下雨而产生的。而这种活动人们也将继续传承下去。他们组织市场交易,并会唱戏助兴,而对于我们这些懵懂少年来说,其实也就是一场有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的“盛会”罢了,但在我们心底,也悄悄埋下了一颗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的种子。

家乡的民俗文化真是丰富多彩!我们都应该竭尽全力来保护这些美好的民俗文化,让它们能够永久地被传承下去,不断地滋润我们的文化生活!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一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句《元日》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过春节时的情景。

春节前,家家忙着准备年货,像牛肉干、香肠、汤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了解了汤皮的制作过程:做汤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里一晚上,第二天,将它和一些盐和香料等打磨成浆,舀一勺放在簸箕四边倾摇均匀后,放在锅里蒸上2、3分钟,起锅倒放就成了一片圆形的软软可口的汤皮,这时的汤皮可以现吃,又可以凉拌,酸的、辣的、香的、咸的,随心所欲地点着佐料。可以卷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开几份。如果将将它分成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晒,它会哂成非常薄的一片硬硬的方块形,有空的晚上,妈妈将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那时的汤皮真叫香啊!远嫁他乡的姑姑最喜欢家乡的汤皮,因为定南才有这样的特产。她说,只要想家了,就想吃奶奶做的汤皮。

春节前,每家每户除了准备年货,还要大扫除。为什么要大扫除呢?传说,掌管人间的灶王要在过年时,将人间的情况上报给天庭。哪些人做过了哪些坏事,哪些人做过好事,一一报给玉帝。但人间有那么多的人,灶王爷哪记得住呢?于是,他灶王就将这家人所做过的坏事全写在他们房子里,用蜘蛛网和灰尘挡着,待时间一到,灶王便会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他们做的坏事,上报给天庭,让玉帝惩罚他们。有些人为了不受到惩罚,会在过年前大扫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习俗中来。因此,这个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过年时,人们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门前放鞭炮,贴对联。上街补买一些遗忘的物品,并开始早早地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孩子们吃过午饭后,早早地洗完澡,换上新衣裳,穿上新鞋子,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大家一齐欢笑,一块追逐打闹。

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什么都想吃,可是又觉得肚子不饿,于是东挑西拣的,父母亲也不说什么,因为是过年,这些小节似乎都是可以原谅的。饭后,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晚会吸引全家人观看,边吃边看边笑,窗外已是鞭炮声不断,烟花璀璨一片。

年初二,大家开始走亲访友,当然外婆家是必须去的。我也喜欢,因为外公外婆给的红包更大,还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每个人都会真心地给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岁岁健康平安,虽然天气寒风刺骨,但是人人心里都温暖如春。

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三

看,那个红黄相杂的队伍,就是我们的.舞龙队。听,锣鼓声打雷似的响了起来,那舞龙队伍迅速进入状态,舞动起来。龙头朝地一拱,龙身和龙尾也顺着拱了起来,极像是一条真龙在我们眼前飞舞,甚是栩栩如生。那龙时而在高空飞翔,时而在低空旋转。时而向上跳跃,时而向下俯身。观众们的眼球也跟着龙的行踪时上,时下,看得热血沸腾,看得心花怒放。再听,那锣鼓声越敲越急促;再看,那表演者越跑越快,手中的舞龙棍越挥越灵动,龙头,龙身,龙尾依次扫地一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像是一条金光映照在人们的眼前。锣鼓声渐渐低沉,舞龙表演也接近尾声。随后,耳边就想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目送舞龙队离去,那些身影越来越远,但舞龙的场景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四

节前,爸妈带我和姐姐回到了老家。节日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屋外吵闹的炮声和大人们的谈话吵醒。姐姐催促我快快起床去外面玩。我立马洗漱一番,跑到外面一瞧,果然在老家过节氛围就是不一样。大街上到处都是人,我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忽然听到一声叫喊:“大家快看啊!”我心想看什么?心中充满了不解,于是我随着大家的脚步向人群中走去。原来是踩高跷啊!一个个表演者穿红戴绿,踩着高跷行走自如,还不时地扭起了秧歌,仿佛是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为节日增添了喜庆。

“看!那有舞龙的!”顿时,人们像潮水一般迅速地转移到了下一个地方。只见舞龙人把两条龙舞得欢蹦乱跳,栩栩如生,好像真龙就在我眼前飞舞一般,多么有灵性啊!听姐姐说,舞龙意味着来年风调雨顺,消灾降幅,得到龙的庇佑。

街上还有卖各种各种炮竹的,有鞭炮、摔炮、窜天雷、烟花,当然我也抵挡不了它们的诱惑,买了很多。一回到家,我就忍不住在门前放起鞭炮啦。“啾!”“砰!”炮声不断,我心中的欢喜也不断。

晚上还有花灯展览,一个个可爱又美丽的花灯在眼前闪烁,使我们眼花缭乱。最后去看的是打铁花,那铁花飞射到在空中,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在眨眼睛。

这就是我老家的花灯民俗文化节,真是热闹非凡,令我大开眼界。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五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家乡有一个持续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

……。

我的家乡虽是个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六

每年夏天一进入伏天,到村里来卖西瓜的商贩络绎不绝。只要来一个卖瓜的,几乎全车售完。买瓜的村民都是用麻袋装西瓜,每家都买一麻袋。开始我很好奇,心想吃的了那么多吗?随吃随买多好啊。后来我才发现伏天多买西瓜是家乡的一个习俗。

为什么伏天多买西瓜?有什么好处?——后来我才明白是两个原因。

一是做西瓜酱。家乡多数人家都会做西瓜酱,而伏天卖的西瓜最多、最便宜(现在一元6斤或7斤)。这时做的酱最好吃也成本低。

今天来了一个卖西瓜的小贩,一元6斤,大家争相购买,我也买了一小袋共8个,我也不做酱,只是留着慢慢吃——这也算入乡随俗吧。

我的家乡在洛阳,那里有闻名世界的牡丹、永不垂朽的习俗,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习俗。

我说的家乡,当然就是中国,大家可能会奇怪,我说的是洛阳,怎么跟中国扯上关系啦,别急,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洛阳是中国的一个地方,习俗嘛,当然跟洛阳有关系。

中国的习俗,(也就是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重阳节:

据说,重阳节的来历是关于一个叫桓景的人,那年,河里出了一个瘟魔,很多人都被感染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他决定为民除害。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名叫费长房的神仙,他日日月月的练习剑法,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瘟魔又来捣乱,桓景急忙回家,让大家拿着茱萸叶又让大家喝了些菊花酒,然后带大家的上了高山,瘟魔来啦,他追上了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感觉头晕眼花,这时,桓景用宝剑在后面把瘟魔给扎死啦。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我的家乡在天平,那里空气清晰,风景优美。灯火节、舞龙、春节、国庆节……都是我家乡的习俗。

那我就先讲讲春节,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说实话就是过年,那天有很多人来买菜准备晚上吃,过年早上吃汤圆代表团团圆圆。过年晚上是小朋友是最欢乐的时候,到了晚上小朋友们匆匆忙忙把晚饭吃好和别的小孩聚集在一起,拿出早上买的礼花放,声音很大但是小朋友还是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大人聚集在一个人的家里来打牌。到了子时大人把家里的'礼炮拿出来放之后就煮饺子吃。

灯火节其实就是元宵节,大人早早起来去买灯笼和香还有纸。晚上大人们走到亲人的坟前就跪下来点一点火,火燃烧的很大再把买的香和纸烧掉一点,再把灯笼挂在树上点亮。

如果有人没有买灯笼可以弄个三根竹子摆成三角形再把纸围住这个三角形在里面点一点火,这样也可以当做灯笼来照亮。在村子的小路上挂上一个灯笼。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问爷爷,爷爷对我说这是给孤魂野鬼照明,我一听点了点头。

每一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一样,我家乡的风俗虽然没有说完但是这是我家乡最重要的风俗。

我家在濮阳,在濮阳有许多的习俗。例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

在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大人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人们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关于对联还有一个来历: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氛围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女同志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老人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人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朋友“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七

春节期间,东莞常平将与珠玑古巷联手举办首届东莞(珠玑古巷)民间艺术节,有着20xx多年历史的“舞春牛”将作为古巷民间艺术重头戏被列入邀请名列。但由于“春牛”只剩下旧牛头、队伍难于组织等原因而难以成行。

为让人们欣赏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作之一的“舞春牛”,承办方隐贤山庄又利用元旦假期,走遍了南粤大地。但是“春牛”再也难于舞起来,民间艺术界人士担心舞春牛从此成为绝唱。

古巷“春牛”难于成行。

将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东莞(珠玑古巷)首届民间艺术节集纳了装故事、舞春牛、姓氏文化展览、客家婚俗表演等多个文化艺术项目。为确保这些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民间艺术早日组团南下,承办方隐贤山庄派出人员专门前往南雄,协助古巷民间艺术团组织表演队伍,修复民间艺术道具。

工作人员来到“舞春牛”的古巷廖屋村,“舞春牛”传人、舞了30多年牛头,今年已经50多岁的廖师傅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存放“春牛”的祖屋。工作人员看到,“春牛”只剩2个彩色的牛头与两副木犁,牛身已经难寻踪影了。

据廖师傅介绍,牛身先用竹篾扎成框架,再在框架外糊纸贴布制成,极易破烂,几乎舞一次就要重新制作。因为很多年没有舞“春牛”了,“春牛”也只剩下旧牛头。对于此次南下东莞参加民间艺术节,廖师傅表示难于成行,因为修复“春牛”不容易,会扎“春牛”的民间艺人少之又少。而且加上演员、鼓乐队员、唱春牛的艺人,整支队伍人员要有25~30人左右。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南下珠三角务工,要等到春节才能回来,村里只剩下几名上了年纪的队员,根本无法排练。廖师傅颇为遗憾地说,这些年以来,几乎没有舞过“春牛”了。

“舞春牛”已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古巷“春牛”的困境,承办方又致电与派人到省内其他有“舞春牛”的地区联系。记者了解到,隐贤山庄的“春牛”寻找队伍先后到了南粤大地的紫金、罗定、连平、连州、信宜、连南等曾经有“春牛舞”的地方,结果几乎都是一样,难于组织队伍参加。有的像珠玑古巷一样只剩下旧牛头,有的只有“春牛”没有队伍,有的只剩下过去“舞春牛”的相片,除了老一辈艺人口中的记忆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艺术队伍也只剩下几名上了年纪的老艺人。

2023年家乡的春节民俗大全(18篇)篇十八

久以前就有了划龙船的风俗。

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比赛那天,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荡漾着百来只龙船,选手们身着整齐、鲜艳的服装,分两排端坐在龙舟上,船头架一面大鼓,鼓手手拿鼓槌威风凛凛地站在船头。只听一声炮响,鼓手鼓槌落下,选手们就像发了疯似的伴着鼓点节奏使劲划,拼命划,快速划。顿时,场面热闹起来,河面上鼓声震天,河岸上围观的群众纷纷鼓起了掌,有的欢呼雀跃,有的拼命喊加油,个个兴奋不已。随着鼓声的强劲,选手们更是专心致志地划,有节奏地划,大起大落地划。口号声更是如洪钟:“一、二、三!嘿呦。”声音、时间、和速度震撼了你我、大家。

河面上,一只只龙舟犹如一条条发怒的蛟龙直往前腾飞,水面上掀起一片白浪,晶莹的水珠和着汗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脸颊,浸湿了他们的衣裳。但是选手们并没有停下,反而更有利地划着,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个动作都如同蛟龙飞跃,每一个动作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化,使人沉浸在浓厚的艺术享受中,令人叹为观止。

比赛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凝视着渐渐趋于平静的河面,心潮起伏,对家乡发出由衷的赞叹:啊!道县,我美丽而可爱的家乡,感谢您赐予了我们这些民俗风情,更感谢您哺育了我。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步入新学期(实用19篇)

    优秀作文的评判标准有内容丰富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深度等方面的要求。优秀作文是对思想、语言和结构等进行全面综合考察的一种文学作品,它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文学水

    最新简单钢筋劳务合同(实用22篇)

    劳务是一种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增加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务成本控制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甲方:乙方:经甲乙双方友

    最新生日系列活动方案(模板20篇)

    活动方案还应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利益,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这里有一些经典的活动方案案例,可以作为我们制定活动方案的参考和学习。1、周一(3月7日)班主任例

    最新房屋装修施工简单合同(模板18篇)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装修合同应具备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在签订装修合同前,可以先阅读以下范文和案例,做到心中有数。

    最新六一儿童节的游园活动(实用22篇)

    每次阅读一篇优秀作文,总会被其中的触动和启发所深深吸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欣赏。“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

    最新安全生产月交通倡议书范文(20篇)

    生产需要科学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企业的生产实践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青年朋友们:20xx年是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的落地年,是

    2023年倡议低碳生活倡议书(优质19篇)

    范本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详细介绍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总结。机关全体工作人员:6月

    最新全省节约用电倡议书大全(15篇)

    范文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前我县进入迎峰

    最新佩戴头盔交通安全倡议书(模板20篇)

    范文范本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使得表达更加具体和准确。接下来,你将看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与灵感。为深化我市文明交通行动

    2023年酒店实习生的自我鉴定(实用18篇)

    实习鉴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改进自己的实习方式和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习鉴定范文,供大家参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