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QJ墨客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下面是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分享,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探索。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一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认读生字:

师:小朋友们,想走进神秘的大森林吗?只要你能解开这把数字锁的秘密,森林之门就会为你打开!

2、观看播放《狮子王》录像片段:

师:瞧!大森林在欢迎我们了!他想向我们介绍谁呢?

3、谈话导入:

师:能不能说说狮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读课文、取名字:

1、创设情境:

2、提出要求:

师:不过,取名可要有根据,请你好好从课文中找找依据,想想名字,划出你找到的理由,把想好的名字写在学习小助手上。

3、交流:

(1)勤勤:

他每天练习哪些本领?看生字做动作:滚、扑、撕、咬。

(2)懒懒:

你能读出懒洋洋的感觉吗?

(3)情境引读:

三、深入研读:

重点:懒懒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为什么?

1、读课文,找原因。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二

饼干抑制挫折清洁墙壁冠军。

香蕉简单干燥洗澡遭受浴血。

焦急竹筒急躁早操糟糕欲望。

富裕石碑柞树。

世俗牌坊作业。

二、解释课文、语句。

《老人与海鸥》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送老人,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5、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6、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三

1、小数的意义: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例如:0.5=5/100.50=50/100。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尤其注意:12-3.9;9+8.3等题的计算。)。

11、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如:5.15;1.31等)。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四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就语文复习课来说,只要潜心设计,同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复习内容的整体性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习课与新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

二、知识之间的互融性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以复习课文段落为载体,把基础知识和写作的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复习过程的开放性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己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n探06777078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五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懂得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本节课以探究式的课堂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上节课学习了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实际的小车进行测量,提出猜想,小车下落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有什么办法证明这就是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比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3、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部汽车的行驶过程。

提出问题:您知道这两部车做什么运动吗?

学生看到这张图片,一部做匀速直线运动,一部做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经验,学生马上判断出来,为下面测量办法的设计有了很好的铺垫,从而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挡板、刻度尺、秒表。

(4)猜想。

a、小车下落时是一种怎样的运动?

b、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

根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小落时的运动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引导,“小的时候有玩过滑滑梯吗?下落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吗?”从而引导学生猜想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这次的运动有先慢后快的特点。

(5)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证明猜想是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时间相同,路程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b、相同路程,时间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由于下面半段的时间是比较难准确测量的,让学生换位思考,能不能不测下半段的路程和时间,以其他办法间接求出,让学生讨论。

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

(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v上v下,教师引导总结: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8)评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次实验中,有哪些地方你认为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实验过程中,只有一组数据,应该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实验过程中,

可以选择更为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例如课本的拓展性实验,利用传感器测量速度。

2、生活、物理、社会。

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要求:人走教室一圈,有刻度尺和秒表,求出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用刻度尺量出人的脚步为l。

总路程为s=nl。

用秒表测出时间t总。

六、教学资源:

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测量平均速度》是第一章的第四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六

课时:1。

教学准备: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发现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

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

1、注意: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2、问题:(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6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6米”?

(4)教室门2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为什么?它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

第7页练一练。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先分组测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学生对5厘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113克写成用千克做单位的小数掌握得不好。还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实际测量、拼图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一根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图形。

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说一说他们的特征。

2、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里?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请学生来描一描。

3、如果现在老师在三角形的里面填上几条线,它的周长改变了吗?

(没有)追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周长没变?

4、周长——围成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围成三角形的边有没有变?还是几条?(3条)。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老师想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两个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你首先要怎么做?(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师标出:

2厘米。

4厘米2厘米。

(3)现在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了吗?

(4)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p66第1、2题。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5厘米。

20厘米10厘米。

三、实际应用。

2、p66第4题。用一根线正好围成了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这根线长多少厘米?

四、操作题。

1、p66第5题。下面3张书签的周围围上了金线,先估计一下哪张书签用的金线最长,再想办法量出每张书签大约用了多少厘米的金线。

(1)交流估计方法。

(2)同桌合作测量金线的长度。

1、p67第6题。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和你的同桌合作拼一拼,算一算。

不同的拼法,得到的图形的周长也不一样。

你能把你的想法画一画吗?

2、做个小小设计师。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如果老师现在要求,要设计成正方形的话,应该怎么设计?

(4)如果要设计成长方形,你有几种方案?

长方形的周长=2个“长+宽”=20米长宽。

“长+宽”=10米9米1米。

8米2米。

7米3米。

6米4米。

3、思考题:右图是由6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今天我们有学习了一种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移一移,补一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2——4题。

板书设计:

练习六。

长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4个直角相同点:4条边、4个直角。

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直角。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或(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或边长×4。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教材上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拓展,注意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当然,仅局限于这些练习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安排了一些补充题,这些补充题,同样注重了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基本能力,说明文写作指导。(形式:列提纲、写作、修改)。

教学重点:

写作。

教学难点:

写作。

教具:

胶片(1张)。

教学设想:

前面教师与学生共同、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并且学生进行了片断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写说明文方面有所进步,为了趁热打铁,提高基本的能力,我准备在此再进行一次大作文指导。

其基本步骤是:

(1)讲述片断作文的缺点,引入新课。

(2)出示作文题目,《我们的教室》,并分组讨论“我们的教室”应向读者介绍的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明文写作指导》。

(3)写作。

(4)交换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次片断作文,导入新课:

优点:

(1)基本上合符了说明文的要求,不再象过去一样写成记叙文。

(2)并且能够综合地运用几种说明方法。

缺点:

(1)介绍事物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2)缺乏条理性。

(3)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过多地叙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给人留下了似乎在介绍两件事的感觉。

二、出示题目。

出示练习题目:《我们的教室》。

三、让学生尝试着列提纲,其中提纲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你想介绍我们教室的哪些方面。

2.在介绍教室的各个部分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按照怎样的顺序。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纲,给学生作写作提示:

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要求幻灯显示)。

1.关键是要说明其整体上的特征。包括形状上、结构上的特征。

2.建筑物占有空间,其构造的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介绍整体特征后,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五、练习。

调整提纲,并进行写作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九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52.52525……4.1677……。

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5.333……=5.37.14545……=7.145。

7、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0练习五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3.27676……301415926……。

40.03666……100.78780.06262……。

3.203203……70.26410.2142857142857……。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第4、5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的练习。

有限小数。

小数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

二、复习时间。

21周------23周。

三、复习内容。

1.大数的认识:读写法、比较大小、改写和省略。

2.角的度量:直线、射线和线段,量角,画角,角的分类。

3.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和笔算,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7个单元。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平行线和垂线)、画高。

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试商),商的变化规律。

6.统计: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习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大数的认识、计算(多位数乘法和除法)、图形(包括角的度量和四边形)、统计和数学广角这四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四、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使知识形成网络化,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高,理解更加深刻,技能更加熟练。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画两种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一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表象,再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3、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学习难点:“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预设过程。

一、复习两端都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新课标第一网。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种”与“间隔数+1”。

二、研究两端都不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提出研究课题:要是两端都不种呢?

2、呈现问题,请学生思考后试解。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不种”与“间隔数-1”。

4、比较:“两端都种”与“两端都不种”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1、画示意图,完成p118例2,注意“两端都不种”与“两旁都种”。

2、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1,注意“两端都种”与“两旁都种”。

3、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2,发现“锯的次数=段数-1”。

4、完成补充题,知道“四层楼三个间隔”。

四、总结。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

(3)22×13≈200。

(4)可以用笔算,22×13=286。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板书: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练习。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小企鹅想回家。(练习十七第2题)。

4、完成练习十七第3、4题。

第3题:

第4题: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5页。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教学反思: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三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

2、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重点: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用具:长正方体的学具。

复习过程:

一、复习单元的主要内容:(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问: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到哪些知识?

1、特征及关系:

长方体正方体。

顶点8个8个。

面6个(相对的两个面相等)6个面都相等。

棱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12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集合图)。

2、表面积:怎样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说出公式)。

3、体积和容积:

(1)、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时用:升、毫升。

(3)、体积和容积的计算:(说出公式)。

二、练习:

1、填空: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不同,表面积是物体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的大小。

(2)、表面积和体积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计量表面积用单位。常用的单位有、、;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计量物体体积用单位,常用的有、、;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或。计算长方体的表面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或。

(4)、一个正方体,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场之和是;表面积是;体积。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6)、一根长方体材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是0.12立方米。这根木材的长是,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

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5)、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6)、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7)、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3、选择正确答案:

(1)、3.05立方米=()。

a305立方分米b3050立方分米c30.5立方分米。

(2)、4560立方分米=()。

a、4.56升b、4560升c、4.56立方米。

三、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

复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用具:火柴盒,尺子,幻灯。

复习过程:

一、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2、拿出火柴盒,汇报侧量长宽高的结果。

外套: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

内盒:长4.3厘米、宽3.4厘米、高1.4厘米。

3、小组活动:

根据以上条件,想一想可以求什么?(摆放的位置,求哪些面)只列算式。

求内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求怎样设计内盒最合理(最省料),求火柴盒的容积,求火柴盒的体积等。

二、研究:(先摆,互相说,列式。)。

1、把火柴盒最大的面相对,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新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怎样拼成一个长方体?)。

如果10盒火柴包成一包,怎样码放最省包装纸?(小组合作摆一摆)。

如果用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硬纸盒装,能装火柴多少盒?(讨论一下怎样求。)。

三、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装煤的高度是1.2米。这列火车每次运煤多少立方米?(独立完成:先求体积,再求20个这样的体积。)13×2.5×1.2×20=78(立方米)。

补充问题:。

(1)、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列火车共运煤多少吨?(质量=比重×体积)。

1.4×78=109.2(吨)。

分析:,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

想:甲乙运的和是3.5倍的数,109.2吨就是甲乙的和。

乙:109.2÷(2.5+1)=3.12(吨)。

甲:3.12×2.5=7.8(吨)。

你想怎样解答?独立完成,汇报。

方法一:解:设这水箱内的水深是x分米。

10×5x=125。

50x=125。

x=125÷50。

x=2.5。

5、一个正方形的铁板(如图),从四个顶点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后,所剩下部分正好焊接成一个正方体铁皮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1)这个铁皮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这个铁皮盒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原来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四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五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能灵活运用运算率使计算简便。

4.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直线、角以及平行和相交等基础知识,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三、复习重难点。

1.除法的计算准确性的提高和混合运算运算律的应用。

2.对角的认识和平行相交的认识。

3.读数和写数。

四、复习措施。

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下一页更多精彩“四年级复习计划总结”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六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89页例4、例5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组图中图形的数量、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规律进行操作,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在形状、颜色、数量上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教学学生把图形从“形”向“数”转变,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观察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各种图形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一些美丽的图案,发现它们都是由一组图形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1)题。

(1)师生一起摆正方体,即例4的第(1)小题。

(3)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

(4)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摆的立方体全是绿色正方体,即颜色不变,形状也不变,只是正方形的个数在变,1个正方体,然后是2个正方体,再是1个正方体,又是2个正方体,所以我们应接着摆1个正方体,后面再摆两个正方体。

2、教学例4(2)小题。

(1)师生共同用学具摆一摆例4第(2)小题的图形。

(2)引导思考:第(2)题与第(1)题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变化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得很好,这一题是由1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重复出现,即每组都有一个蓝正方形和一个红三角形,已经重复出现了三组,后面一组还应该重复摆一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十六第2题。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了简单图形的颜色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看谁完成得好。

十、课后小结: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七

二、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三、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四、实验操作步骤及要求。

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

制在20度以内),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ac段的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读出时间为t1,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五、记录和结论:

记录:

六、反思与拓展。

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相同或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团结勤奋勇敢求实。

人教版测量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全(18篇)篇十八

p13例6(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政治素质自查报告政治素质自查自评报告(汇总17篇)

    自查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现在,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阅读一下自查报告的范文,借鉴一

    幼儿园猜画谜教案大全(22篇)

    幼儿园教案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幼儿园教案的案例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学习用粉红色和绿色给荷花和荷叶涂色

    学习两精神会心得体会和感想(精选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情

    校长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优质18篇)

    述职报告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交代,也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的工作计划。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写述职报告的一些常见写作技巧和要点。在20xx年里,在

    我的文明家庭大全(21篇)

    优秀作文是对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它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谢大家的关注,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华部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欣

    我的班主任老师老师(优质13篇)

    优秀作文的语言使用恰如其分,既不过于简单平淡,也不显得太过华丽繁杂,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习和

    恒大地产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培训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现在对四天的入职培训内

    长腿叔叔的读后感(汇总18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提炼,从而加深对书中思想和观点的理解。接下来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希望能让大家对这本书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优质20篇)

    生产活动要遵循经济规律,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以下是一些关于数字化生产的技术应用案例,希望能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本章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缩影,作用

    石榴籽一家亲团课心得体会感言(通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梳理和整理,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不同场合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