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书香墨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并提升自己的自我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独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写作思路。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一

我喜欢有情趣一点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因为我自己缺少那种东西。最怕和一本正经的男人呆在一起,因为会很不自在,最可怕的是那个男人可能还是假正经。做作的女人很丑,做作的男人却让人觉得很恶心。看过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的人可能知道,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说到卡列宁,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那头狗,它也叫卡列宁。不过我觉得米兰昆德拉的卡列宁比安娜的丈夫有趣多了,至少在主人面前它只是一头狗。不像卡列宁,在安娜面前,时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人,而不是一个丈夫,不是一个情人。

卡列宁可以说一个很合格的丈夫,但也是世上最失败的丈夫,最没有男人气质的情人。因为他看着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在他的家里和自己的妻子当众调情竟然都不发怒,要是一个正常的男人,稍微有点血气的,肯定是要向弗龙斯基下战书的。放到现实里,脾气差一点的男人,说不准就将那情人直接打死了。而他却转过身出去了,把自己的家留给安娜和她的情人。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吗?他在想:挑战是不和理的,会败坏自己的名声,会让自己很难堪。安娜知道自己是爱她的,他这是给她一个机会,希望她会悔改。最后安娜到死都没有悔改,她抛弃了卡列宁,狠心离开了最爱的儿子——阿廖沙。只因为卡列宁没法给她爱情,她没看到卡列宁的爱情,她追求的爱情他给不了。她和弗龙斯基到国外去了,她追求她的爱情去了。最后为了爱情,她自杀了,她钻进了那辆疾驰而来的`火车,结束了她痛苦的一生。因为这个世界给不了她爱情。

女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她们可以为了一段感情不顾一切,因为她担心以后再也遇不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所以他她们愿意孤注一掷,拿一生去赌一段爱情,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通常女人都不太喜欢大道理,恋爱中的女人更是患了聋耳病。深陷感情中的女人根本不思考,更多是受感情的驱使,感情是她生活下去的全部动力。看过席绢写的一句话: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很多的爱,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没有钱有健康也是好的。说来说去,对一个女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情’字。难道卡列宁的条件还不好吗,可是安娜还是走了,因为她要的是爱情,而不是一个时时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足够高尚的圣人。说到底他最爱的还是他自己,还是他自己的名誉,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不难理解为什么看到卡列宁,安娜心里就会生出源源不断的厌恶。

一个男人爱不爱自己,女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外界怎么说这个男人,不管他在别人眼里多优秀,多不可得。你给不了我爱情,就不是一个好情人,好丈夫。女人要的是一个爱自己的情人,而不是一个时时等着自己去反省去后悔的圣人,这样的宽恕留不住一个女人,她更愿意看到一个男人为自己头破血流。因为从这些行动中,她看到了这个人是在乎自己的。一个圣人不配得到女人的爱情,因为他时时注意的是自己是否足够高尚,而不是身边的这个人在想什么,她为何痛苦为何哭泣。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二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种感觉就是:不正当的感情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对于这个故事来说。

故事叙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暂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死亡。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对她产生一种厌恶感,认为最后走向死亡的结局也是她罪有应得的。可是从整个故事来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自身的名誉。或许,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羞耻,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勇敢。众观卡列宁娜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身边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种种不幸之后没有任何的举动,只是眼睁睁的接受灾难的来临。而卡列宁娜呢?在一个如此阴暗的社会里,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宁愿抛弃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一种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精神。卡列宁娜虽然承认自己背叛了家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没有感到羞耻,即使在这个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因为她觉得真正的爱情是至高无尚的,只要两个人之间的爱是真诚的。最让人震撼的是,她选择了卧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决定并不是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觉得她和渥伦斯基(情人)之间已经没有爱情可言了,因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情。这更加体现出她的勇敢,正如现在的人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去自杀的。

在那时的社会里,充满着阴暗,有的人选择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坏,是悲是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去改变什么了,他们早已经习惯了一种没有思想,一种麻木,不懂得对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这个社会的枷锁完全的束缚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们只在乎名誉和金钱。而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不甘愿被社会的枷锁所束缚,即使遭受的困难会很艰巨,即使最终的结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他们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脚步。在阴暗的社会里,他们的行为或许会遭众人的唾弃甚至整个社会的的抛弃与孤立,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众人成为行为不检的女人的时候,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耻的,她勇敢的承认了。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一个如此勇敢,叛逆,敢于与社会对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辉。

可是,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过!或许这个故事可以给我带来一点触动吧:人活着,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时刻被周围的人和事所约束,或者随波逐流,大学生活,更应该如此。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困难与失败,尝试过了,努力过了,即使没成功那又怎样?生活就应该多一点挑战,多一点尝试,这样才会让生命更加精彩,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三

人会随着他所读所学的东西所成长,总会领悟一些道理,我也因一本书而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安娜・卡列宁娜》。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名叫安娜的贵妇多年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但与年轻军官沃伦斯基邂逅以后,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更陷入了与卡列宁、沃伦斯基、吉蒂和文列之间的多角恋的漩涡。安娜不愿长期欺骗丈夫,于是将她与沃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公诸于世,从而受到卡列宁的折磨,最后卧轨自杀。

这本书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写悲惨的气氛,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却将主人公安娜的悲剧发挥的淋漓精致呀!就拿最后安娜卧轨的那一段来说吧,作者用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将安娜那种觉醒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更透出了安娜希望自由爱情却被社会冲击压迫的现状。

安娜这种追求纯洁爱情的渴望,就像一个死人又有了脉动,但这种脉动它突破了常规,人们要把它扼杀,不能让反常的行为出现;这种爱情,就像一个小嫩苗,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但环境恶劣,使它根本不可能破土而出。不过死人复活那是不能发生的事,否则天下必将大乱;环境的恶劣也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呀!

这就是安娜那渴望却早已注定不能得到的爱情,悲剧的爱情啊!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四

最近一直在读《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让我读后感触颇深。虽然主人公安娜是悲剧人物,但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成为文学史上最美丽且被刻画的最为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托尔斯泰对细节以及对心理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逼真细腻,生动鲜明,呼之欲出。

安娜本来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太太。她优雅美丽,贵气十足,让每个见到她的男人为之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车站上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相遇成为了安娜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点。两个相爱的人终于在一起生活了,可是这种幸福并没有维持多久。上流社会对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使得她无人可谈,无处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于是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神经质。她害怕他会抛弃她,她总认为他已经不爱她了,她经常胡思乱想。她时常限制着他的.自由,这种限制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渥伦斯基始终是爱她的,而且始终被安娜的美丽和优雅吸引着。但安娜的无休止的怀疑,无端猜忌,还有持续不断的吵闹,让他疲惫了。他爱她,但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下去,他总是想逃,而这些行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他们两个人虽然相爱,但对爱情的理解完全不同,价值观也错位,可以说安娜的情感危机就是两个人理解上的危机以及沟通上的危机,当然也有当时俄国的社会大背景。

托尔斯泰真是最具内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在小说中,他并非仅仅描写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探究他们所有行为的思想根源,展现人性的复杂性。真的好喜欢他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探索以及对灵魂的不断拷问。

真不愧为一部伟大的小说,真是精彩绝伦。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五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1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1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1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1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1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1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1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1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1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六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中国,一个人就算没听说过列夫·托尔斯泰、不知道《安娜卡列宁娜》这部小说,十有八九也听说过《安娜卡列宁娜》开篇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仅是这,应该就可以看出托翁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

其实,早在初中时,我就看过《安娜卡列宁娜》的开头,后来又不止一次地尝试看这部小说,依然只看了开头。我已记不得一次次阻碍我看下去的是那么多长长的容易搞混淆的名字还是似乎永远看不到结尾的篇幅。我决定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把书看完。然而我发现,哪怕文中像“奥布隆斯基”和“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这般的频繁切换已经极少会对我造成困扰,完成《安娜卡列宁娜》的阅读对我来说仍然不容易——我前后花了三个月才看完。不是小说晦涩难懂,实在因为我对内容无法感兴趣,而它还那么长。

安娜的确勇敢,可是如果所有人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因此不能幸福,这勇敢就是匹夫之勇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从始至终都不曾同情过安娜,也从未羡慕过她和弗龙斯基的那段爱情,甚至我觉得安娜的丈夫才是可悲值得怜悯的。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错误:弗龙斯基是贪恋安娜的美貌和由此散发的独特魅力,安娜则是被弗龙斯基的追求给她平静如死水的婚姻生活带来的刺激和新鲜感冲昏头。俊男美女之间的一见钟情实属正常,然而奢望仅仅靠着漂亮的容颜来维系一段持久的爱情也是荒谬。弗龙斯基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也有一些优点,对安娜也不算坏,然而纨绔子弟身上的轻浮和浪荡也一点儿不少,他那肤浅的爱情根本承受不了安娜飞蛾扑火般的决心,这就注定了安娜的悲剧结局。这段爱情我无法理解更无法欣赏,故事读得艰难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相比较与安娜的这条主线,另一条平行的主线列文的经历对我的吸引力还大一些。虽然列文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但他和基蒂的爱情更接地气,让我心生欢喜。

虽然就个人喜好来说,我无法给《安娜卡列宁娜》更多积极的。评价,但就小说的伟大程度来讲,我不敢有半点微词。《安娜卡列宁娜》描写的人物众多,而稍微重要一些的人物都有其独特又鲜明的个性。不仅如此,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知晓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上流社会里普遍的爱情婚姻状况,一个变革的时代里不同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当时俄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等等。可以说,如果你想大致了解一下19世纪的俄国,又不愿意读一些略显枯燥的历史著作,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安娜卡列宁娜》中找到答案。

这寥寥千来字算是对我断断续续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阅读《安娜卡列宁娜》一个草率的交代。因为这阅读的艰难,我感觉以后可能不会再有勇气去挑战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长篇小说,所以,对大文豪托翁的在天之灵我想我更没法儿好好交代了。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七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相对比较优秀的一部小说。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大家都说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没罪的,但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而文章的作者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八

花一般的年纪,委身于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然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如果非要说这段婚姻给了她什么,那就是无尽的黑暗,儿子只是那漩涡中的一丝火光,她需要的是一轮不灭的太阳。

他们,在火车站相遇,隔着玻璃窗,她美丽的脸庞,别有意味的眼眸瞬间将他俘虏,也许在那个无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谈什么一见钟情有些仓惶,但是,爱了就是爱了。舞会上,他被她所倾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八年之前身不由己的出嫁,然后在平淡得可怕的生活中沉浸了八年,沃伦斯基的出现瞬间给她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跳动,感受到了脸红心跳,像极了少女见到心爱的人这般不安却甜蜜。她的不安驱使她慌忙的返回圣彼得堡,在火车外,她见到了他,她叫他一起忘掉这段这不该发生的相遇,但是他的一句:i、can、not、help、myself。打破了她所有的伪装。沃伦斯基对安娜展开的热烈追求让安娜感到惶恐,但是她又贪念着这美好的悸动,也许,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是的,沃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

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赛马场上,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在他不小心坠马的时候,她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被卡列宁所认为不齿,此时他眼里的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妇,因此早早的强迫着她一起离开,在回去的路上,安娜不在沉默,她说:我的耳朵在听你讲话,我的心却满满的都是他,我爱他。她宣告了她对爱的宣言,此后,他们不在偷偷摸摸,卡列宁好言的警告,沃伦斯基母亲关心的劝阻,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无异于废话,他们不会听从,爱情里,都是盲目的。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履行做作为一个妻子的义务,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沃伦斯基为她放弃了去莫斯科晋升的机会,安娜为他冲破社会伦理的镇压,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社会,充斥着的都是权利地位,失去了地位,已然被整个权利死死的踩在脚下。安娜再次向卡列宁提出离婚,但是又被拒绝了并以儿子作为筹码来威胁,安娜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爱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孩子就是她的生命。卡列宁离开了,安娜怀孕继而又流产了,沃伦斯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痛苦的挣扎着企图自杀,是爱将他拉了回来,他来找她,看见一头短发的她虚弱的躺在床上,他们相拥,继而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在国外,安娜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在那里,再没有别人,他们快乐得那么耀眼,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是放不下孩子,受不住日夜思念的苦楚。同时,此刻的她还是一个没有离婚的女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被容许的。他们决定回去,然而,他们的事情在当地已经被议论得沸沸扬扬,人们称她为抛夫弃子的“妇”,将她视为上流社会的耻辱,见不到儿子,还要忍受着周边人的指指点点,这个时候的她在外在因素的压迫下心理的压力已经样她无法呼吸。

怕沃伦斯基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怕她将像一块抹布一样被无情的丢弃。随着安娜的敏感神经质的不安全感出现丝丝裂缝,她和沃伦斯基的关系也因为那种尴尬的处境而不再和谐。王妃的出现,沃伦斯基的不耐烦掐断了她仅剩的生气,所有的噩耗仿佛一夜之间袭击了安娜脆弱敏感的心灵,她变得疑神疑鬼,无理取闹,沃伦斯基最后也无法忍受她了。不得不说安娜本身存在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大胆的冲破世俗的观念,但是她却也是愚蠢的,她对沃伦斯基说:现在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把沃伦斯基当成了唯一的依靠。此时的她眼里再无他物,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没有自主的女人是可怜的,把爱情当成全部的女人是可怕的,这两点都在安娜身上呈现了出来,沃伦斯基开始被她的这种强烈的占有欲给吓退。当她发现王妃的介入之时,安娜想到的不是平静的坐下来解决这个第三者问题,而是歇斯底里的要求沃伦斯基和她离开这个地方,去没有王妃,没有他母亲干预,没有旁人指指点点的地方。而此刻的沃伦斯基想要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权利。他说她多疑,说她无理取闹,但是在这点我不能批判安娜的不对,在我看来保有一定疑心的女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爱他,才会疑心他会放弃她,也是因为她爱他,才会这般对他无理取闹,不仅安娜,女人天生就是高傲的,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对着一个自己不待见的人撒娇胡闹。造成这个结局的或许也因为安娜没有成功的和卡列宁离婚,以前看的电视小说描述的都是一个女人渴望得到一个身份,而在这里,沃伦斯基同样也是,他想要安娜可以给他一个正式的身份,而不是一个情夫的称号。矛盾愈演愈烈,安娜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救不了她,她无法自救。

在我看来安娜是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她选择用结束生命来了结这一切,她来到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在呼啸的火车来到之时卧向铁轨,开头的那一幕仿佛就预示着这最终的结局。终于,她不用再被世人指指点点,不用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沃伦斯基的爱,不用再被这时间的虚情假意所牵绊。镜头的'切换,安娜张睁着眼睛,张大的瞳孔直直的看向远方,似乎正在寻找着她想要的未来,一个不再有担惊受怕的小生活。沃伦斯基最后选择上前线,他想要用这最后的觉醒来表达他是爱安娜的,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安娜的幸或者不幸。只是,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真的争取过了。一个为情失去生命,一个为爱遗恨终生,这个结局充满伤痛。这不是道德的沦丧,是权贵之下人性的沦丧。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他们相遇继而相爱,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是这般妙不可言。但是,他们爱的太过热烈,以至于不仅射伤了别人,更刺伤了自己。虽然柏拉图曾说过:不要暧昧,伤人伤己。但是,有的时候暧昧却能给人最美好的憧憬,起码那样看来,还有目标,还有希望,如果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能够止于暧昧时期,做朋友,做知己,保持着她的蓝颜,他的红颜,那么一切应该会简单快乐许多。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安娜将永远以一个女神的形象活在沃伦斯基的心中,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沃伦斯基将永远成为安娜活下去的希望。曾经在微薄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就是,我喜欢你,恰好你也喜欢我,但是我们却都还没有表白。这或许就是朦胧的力量,友情总是最坚固,以朋友之名未尝不好。

当事情已经发生,在爱情里面,两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那么就该一起面对一切,不管喜与悲。张小娴说过这么一句话:女人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很多的爱和很多的安全感。

最初的时候,沃伦斯基可以为了爱为她放弃权利,带她远走高飞,但是有的东西始终无法抛弃,比如他对权利的贪念,她对孩子的不舍。只能说,有得必定会有失,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太少,安娜因为对孩子的思念而选择回来,其实事已至此,她已经被上流社会所抛弃,她回来不仅不会给儿子带来什么,反而会使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儿子。既然当初已经选择放弃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过于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得到太大的幸福。在这场爱情与婚姻的战争里他陪她走过了爱情,却没有站在她身边拿出一个男人的强势为她争取自由,非但如此,他还接受他母亲为他安排的和王妃见面,缺失安全感,那是抽空她的不仅仅是她的灵魂,还包括她的生命。

安娜为爱放弃生命,在这点上我是非常不赞同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值得为此放弃生命。不管怎么给女人下定义,是强势也好,弱势也罢,都不该为爱迷失了自己。当爱来临的时候勇敢爱,出现问题的时候坐下来解决,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像勇敢抓住爱一样勇敢而洒脱的放手,而不是愚蠢的付出生命。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九

在念初中时,曾在普通话测试的课本上,有一位作者写道:“自己从农村来,不知道安娜卡列宁娜是谁……”从此,我对这位人物充满了好奇感,下定了决心,有机会一定得看看这部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的作者是德高望重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他把安娜卡列宁娜这位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由这中心人物而引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故事。

以安娜卡列宁娜为中心人物,其中她的丈夫卡列宁,她的情夫伏伦勘基,是与她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通过她的哥哥奥勃隆斯基这个关系和桥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加一个生活圈子相联系。其中,另一个圈子中的主要人物是奥勃隆勘测基的妻子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这两方面的人物加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共同组成了大约一百来个人物的形系体系。从而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她由家长作主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处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而坠入情网。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勇反搞,然而好景不长,终于与伏人参斯基的感情出现了裂隙,最后她走上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从上述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娜的人物性格中,我觉得她的命运是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女人的共同命运,如果是有胆量的,有必要的对社会反动的女人,必然也是同样会遭到同样的命运。就像鲁迅作品《春逝》一样,两位主人公的自由恋爱之路,也逃避不了当时的社会给他们安排之路,不管怎么的拼,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观念体系在动难逃的牺牲品。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乐斯泰通过对安娜晶莹明亮的眼睛淋漓尽致地刻画,为《安娜・卡列宁娜》成为人类艺术的一颗晶莹明亮的瑰宝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仅风度潇洒,体态匀称,表情动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热烈,她追求爱情与母爱的统一,家庭与义务的结合,但在安娜的家庭中,母爱和爱情是对立的,家庭义务也和爱情是冲突的,同时,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舆论都给安娜和追求道路设下了种种障碍,他们认为安娜的追求破坏了宗法制家庭,破坏了妇女应是贤妻良母的道德原则,但是作为一个争取个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却毫无畏惧地与之斗争。作者通过描写安娜的眼睛来展现了为爱情和生活权利而斗争的情感历程。

安娜来莫斯科劝兄嫂和好的一次交谈中,作者是这样写的:“从她那浓浓的睫毛下发亮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眼泪”。听了多莉的悲苦爱情之后,她流泪了,显出了她纯真的同情和友爱,体现了她的心灵之美,同时,从多莉的爱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了共鸣,也为下来见到伏隆斯基而产生爱情作了心理程度上的铺垫。

作者还借了基蒂的眼睛来写安娜,如:“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贵妇人,也不像有了八岁小孩的母亲。”如果不是她眼神里有一种使基蒂惊异而又倾倒的、非常严肃有时甚至忧愁的神情,凭着她的举动的灵活,精神的饱满,以及她脸上那种时而在她的微笑里,时而在她的眼眸里流露出来的蓬勃的生气。安娜的热情、美丽、单纯、自然、快活有生气倾刻间都集于这一眸之中流露了出来,同时,眼眸中隐含着的一种复杂、神秘、高深莫测的情感更给安娜的形象注入了更高层次的美。安娜的这种神韵美的描写,为后来伏隆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倾倒做了铺垫,也说明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含有猎艳成分,为后来他对安娜的热情降温提出了本质原因。在舞会上,基蒂看到安娜那种完全新的、使她感到意外的眼光正看着她,之后,安娜的眼睛是颤栗的、闪耀的光辉,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唇上的那种幸福和兴奋的微笑和神情,基蒂惊异于安娜陶醉的不是众人的赞赏,而是一个人的崇拜――伏隆斯基,每次他和安娜说话时,喜悦的光辉就在她眼睛里闪耀,幸福的微笑扭曲了她的朱唇。基蒂开始觉得恐怖了、绝望了。因为她看到安娜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的、异样的、恶魔般的、残酷的东西,足以夺走她的爱情。这也给那些社交界的人们对安娜的道德观产生了怀疑。同时,这次舞会与伏隆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的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情,让她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她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她这样做的,但她义无反顾的精神,敢于冲破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很可贵的。

通过伏隆斯基的眼睛,安娜的形象更显得柔情蜜意些:“她那双在农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辛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他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在她眼睛里的光耀,但安在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我觉得有生活、爱情、幸福、家庭、社会等多重使命、多重含义。作者之所以在这里强调“生气”这个词,是为后来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笔,也表明安娜对生的渴望,对幸福的家庭、纯真的爱情的渴望,而这渴望在她丰富的感情世界中是强而有力的。同时,也道明了伏隆斯基之所以迷上安娜的原因及初识的印象及感受。

表白爱情时,安娜的眼睛是万种风情的。“我早就对您说这话”她坚决地望着他的眼睛,她满脸烧得通红。无疑,他在鼓励伏隆斯基倾诉他的爱情,从而可见她追求爱情的坚决程度。当她劝告伏隆斯基回去找基蒂时,却用了充满爱的眼睛盯住他,这种言不由衷的感情表露了爱的神力及她矛盾心理。

安娜的眼神对于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变的,而对于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则是呆板的、没有色彩的。

当卡列宁警告她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错误时,她那双正以神秘莫测的神色使他惊骇的含笑的眼睛,没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静让他惊异、害怕,可见,这一点上安娜战胜了宗法制观念。当他丈夫说她不检点时,她正视着他的眼睛,但已经不带着以前那种有所隐瞒的快活神色,而是带着坚定的神色,把自己与伏隆斯基的事说了出来,公开了自己的爱情,安娜是大胆的,也是勇敢的,她敢于向那个维护一切虚伪的旧礼教的上流社会挑战,她不顾后果毅然决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从精神上战胜了封建道德的束缚。

安娜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却响起鼾声。有这样一段描写:“她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了很久,她几手乎感觉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见她自己眼睛的光芒。”可见,安娜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彻,对幸福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啊!

作者在描写安娜眼睛的同时展现了安娜的情感历程,给安娜的内在注入了美的神韵。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一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1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1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1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1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1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1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1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1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1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二

   波丽安娜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妈妈都去世了,只能去唯一的亲人波丽姨妈家里,但波丽姨妈并不喜欢她。可波丽安娜有一种“快乐游戏”,那是他爸爸教她的,正是这个游戏,改变了小镇上的人们,他们是久病在床、厌倦一切的斯诺太太,脾气古怪的彭得莱顿先生,等等。一次意外的车祸让波丽安娜失去了双腿,得到她帮助过的人们都来鼓励她克服困难,重新恢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在波丽安娜的努力下,姨妈也勇敢的面对过去的伤痛,并重新获得失去的爱情。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波丽安娜的心灵是多么的善良、美丽,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有改变自己心理烦恼的想法,我们应该发现这种伟大的力量,并去改变身边不高兴的事情,世界将会没有苦恼。

  。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波丽安娜》。

   波丽安娜是一个乐观的女孩。自从她玩过“快乐游戏”之后,便一直与父亲在玩。可父亲死后,波丽安娜就来到她姨妈波丽。哈林顿的家生活。

   波丽姨妈的脾气十分古怪,每次都已“责任”为借口叫波丽安娜适应什么,可是不论什么事,波丽安娜都能从中寻到快乐,是自己不伤心。她的乐观精神感染了她周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是一整个城镇,都因为波丽安娜有所改变,不论是性格孤僻的人,还是绝望了的人都在她的带动下学会了“快乐游戏”。

   读了这本书,我似乎也被波丽安娜的快乐感染了,不论是多么悲伤和忧愁的事,似乎都在“快乐游戏”的帮助下化解。当我的脚摔痛时,我会想还好只是轻伤而不是重伤;但我因作业太多而苦恼时,我会想作业那么多能提高我们的答题技术;当我丢失钢笔时,我会想幸好只丢了一只而不是全部。我渐渐发现,“快乐游戏”已经渐渐融入了我的生活。

   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玩“快乐游戏”,更使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快乐就是幸福,人生没有不高兴的理由,你要从不快乐的事里找到快乐,学会快乐,你就等于找到了幸福!

   美国埃莉诺·波特写的《波丽安娜》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籍,它教我们怎样学会快乐,怎样忘记忧愁。

   或许你不会像文中的波丽安娜那样可怜;或许你不像彭德莱顿先生那样为了爱情痛苦一生,沉闷一生;或许你不像文中的南希那样为了自己的名字发愁;或许你不像斯诺太太那样半身不遂;或许……但是,他们那些人,在玩波丽安娜教给他们的游戏,他们变得很活跃,变得不再像原先一样为了未来而忧愁叹气,慌忙无助,他们变得有主见,变得开朗,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叫波丽安娜的小女孩和他的爸爸产生的影响。

   许多人在感情上,都像波丽小姐一样,有不安,有紧张,有愤怒,可能也会失恋。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挺了下来?是因为他们像一些小孩一样,受过伤了就害怕再受伤,所以,永远都小心翼翼,我们做事何尝不是呢?!你受伤了,害怕再受伤,所以你越来越担心,越来越害怕,所以工作更做不好,学习更是不会做了。

   许多人感到不快乐,是因为社会压力太大了,可是如果他们像波丽安娜那样能换一种思维来想的话,或许,每一件事都可以快了起来,甚至更快乐。

   从《波丽安娜》这本书里,我学到了许多,我明白,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将成功进行到底,只有换一种思维把不快乐的事情换成快乐的,人才可以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三

一部《安娜·卡列宁娜》读完了,引起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上流社会贵族夫人安娜不甘于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奋力追求自身向往的爱情,最后在现实的“车轮”中撞的头破血流。安娜死亡的壮烈场面久久在我们的眼前挥之不去。

爱情是什么?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唾手可得。而在安娜生活的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却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任意得到。安娜在抚养她长大的姑妈的撮合、怂恿下,在还没有尝到爱情滋味的情况下,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卡列宁。卡列宁一个官僚,长期的官僚生活使他虚伪、呆板、木讷,同时,他也将这种官僚作风带到了生活当中。安娜厌烦,但却没有想到怎样改变它,她以为生活就会按照这样的轨道进行下去。没有想到,生活总会有许多的插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遇见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对她一见钟情,从此穷追不舍。久而久之,安娜陷入了他的这种大献殷勤中,而且越陷越深。经过安娜的难产、伏伦斯基的自杀,他们终于踏上了私奔的道路。我们以为,从此他们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如王子与公主一般。而现实却不是这样,托尔斯泰忠实地坚持着现实主义。生活的琐碎,安娜一如既往的坚持,让伏伦斯基觉得透不过来气,渐渐地不想回家、迟回家,在一次又一次地争吵中,他变的冷淡。安娜对伏伦斯基的“威逼”,她痛苦挣扎……最后选择了躺在火车的车轮下。

关于列文,他的生活是作者描写的农村生活。对于自己主要的事业——经营农业,他想到了很多,他觉得劳动者是农业中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这个因素。所以,实际中,他想到了承包经营分红制,以使改变农民贫困的状态,理论上,他写关于农业生产中劳动者这一重要因素的书,他想将自己的农业办的有声有色。然而,他得到不到农民们的支持。农业之外的生活,哥哥的死亡,妻子分娩的疼痛,他的无助的孤独、恐慌……这一切,让他对自己提出了疑问。苦苦的追寻,时时刻刻的思考,终于在菲多尔的话中得到了启发。

这部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两条线索,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关于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悲剧。

安娜是封建道德与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反叛的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而伏伦斯基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他还是要在那个社会生存下去。安娜敢于向社会挑战,而他是怎样也不敢彻底这么做的。这是他们不能结合根本原因。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而冷酷,他最感到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他以家庭责任和宗教道德为盾牌,来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绝同安娜离婚,这不仅仅是对婚姻的背叛者的惩罚,更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惩罚。

再者,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人的一切行为举动总不可能彻底背离现实,如果说彻底背离现实,那将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是要被现实淘汰掉的。所谓的自由总是要有个限度,有个范围,如果不顾那个限度、范围以及社会中规定的准则等等,追求完全的自由,那么最终也将撞的个粉身碎骨。

最后,再美好的爱情也不能背离现实生活,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安娜追求混混烈烈、纯碎的爱情,而忘记了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在安娜与伏伦斯基的争吵中,我们有太多复杂的感受。夫妻争吵是在所难免的,而在这对夫妻的争吵中,我们看到那不可融合的矛盾。可以说,他们只适合谈恋爱,而不适合作为夫妻的共同体生活在一起。在平凡的夫妻生活中,总是会遇到或多或少的磕磕碰碰,一般情况下,他们解决矛盾的办法都是双方做出让步,理解、包容、原谅……彼此,让矛盾消除。但是在这对夫妻中,矛盾似乎不可调和。安娜爱伏伦斯基,但是,她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她只能坚持自己的主见。伏伦斯基,他是现实中的男人,除了爱情,他还想要一份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自己的人脉,在这种事业上达到成功,获得成就感。生活本就是丰富多彩的,伏伦斯基的选择多方面,而安娜只执着于她选择的爱情,整日为情所困。虽然她也在看书,获得知识,但是她做这些完全是为伏伦斯基的所从事的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再者,她是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她存有本身认识的局限性,没有想到利用这些知识让自己强大,而只是一味地想和伏伦斯基一起你浓我浓、缠缠绵绵。安娜要求的爱情太感性、太完美、太不切合实际,这是伏伦斯基是给不了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男人给不了的。这就注定了这场爱情要以悲剧收场。

列文看到农民的贫困,向农民建议合伙经营各种农业,他梦想“以富裕来代替贫困,以利害的一致来代替互相敌视。总之,在他看来,这将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但是极其伟大的革命,先从我们一个县的小范围开始,然后扩展到全省,然后全世界。”但是列文这个美妙的“不流血的革命”首先在他自己的村子就处处碰壁,农民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这使列文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在个人生活上,他经历了爱情上的迷恋、挫折、失望到婚后的快乐、焦虑、猜忌、痛苦,经历了哥哥的死亡,最后在“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的信条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这部作品,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卡列宁从安然平静的的家庭生活忽然陷入妻子与他人私通的尴尬境地后,他内心世界的复杂;伏伦斯基一旦与安娜相遇,他整个生活、事业、前程、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列文追求吉蒂失败,到最终求婚成功,又结婚成家、生儿育子的过程中,他力图把他的农场办的出类拔萃,而又处处遇到种种和自理理想想左的困难并极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他冥思苦想,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复杂的内心活动;吉蒂从她最初迷恋伏伦斯基到她成为列文爱妻的艰难经历中所体验的心理发展等等。

伏伦斯基在安娜的生活中的出现给她的心灵世界带来了震荡,随着他们感情的发展,安娜的心理状态出现种种复杂的变化。她体验过当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蜜和紧张,品尝过生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过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过与伏伦斯基相伴出国一起旅行的幸福舒畅……到后来,她陷入死路一条的绝望中,不得不投身在火车车轮下。而在她临死前的那一段时间里,她的心理状态达到了空前复杂的程度。

安娜临死以前反常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猜测、怀疑和误解。这时,她不信任何人。她怀疑伏伦斯基和索罗金娜幽会,怀疑对她真心关爱的朵丽和吉蒂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向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像恨伏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她大吵大闹,一会儿又低三下四地向他认错;她突然有了许多错觉,一会儿好像看见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像伏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又听见伏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儿在敲打一块铁板;她莫名其妙地恐惧,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她竟会忘记自己梳过头发没有,忘记自己身在什么地方;她茫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想起她十七岁时跟姑妈去朝拜三圣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态,满怀恶意地对待别人,故意在吉蒂面前说:“你丈夫找过我,我非常喜欢他”,并且明知自己是不怀好意;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得漂亮了,伏伦斯基就不会丢弃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说:“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或者!”……安娜就是在这样的混乱心理状态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向那火车车轮下的。

安娜儿子谢辽沙思念母亲的心理描写,朵丽回忆自己少女生活的心理描写,科兹内舍夫和瓦莲卡在树林中散步时,两人欲言又止,终好事难成的那段独特的恋爱心理的描写等等。

读完这部作品,我们似乎发现对于安娜的描写,篇幅没有那么多,那么长。其实,书中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所有人物的言行和行动,无不直接或间接与安娜有关。作者通过安娜与伏伦斯基这个人物的关系写出了安娜命运和遭遇的主要情节,这是伏伦斯基这个形象在这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卡列宁这个形象在这部作品中和伏伦斯基一道起着为安娜形象的展开布置环境的作用。吉蒂美丽温柔、天真善良,即使有点平庸和浅薄,也讨人喜欢。托尔斯泰醉心的“家庭的主题”在安娜身上没有展现出现,倒是由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她体现的毕竟是一个狭小的世界。与安娜相比,如果她是一只玲珑的金丝雀,安娜便是一只端庄高贵的天鹅——那鸟中之王。吉蒂形象的一个任务是作为安娜形象的陪衬,吉蒂陪衬安娜,瓦莲卡陪衬吉蒂,与吉蒂的光彩照人相比,瓦莲卡是一朵失去青春和生命活力的褪了色的小花。朵丽不由自主地羡慕安娜所享受到的爱情,她去看望安娜途中在马车上的那一段自思自叹,说明了安娜勇敢追求幸福的的行动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四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第一句话。同时文中的诸多主人公也在用自身的经历阐述着这个道理。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一家,因为奥布朗斯基公爵同家庭教师的暧昧而支离破碎;安娜和卡列宁因为其追求爱情的要求和方式与卡列宁彻底封建的个人观念格格不入,导致两人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联系断裂,仅靠儿子谢廖沙维持;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因为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等更是连家庭都无法组建,两人又因挣脱不了宗教、舆论、法律的枷锁而酿成了爱情的悲剧。列文和基蒂的结合则相比之下更加的美满,但其精神上的探索却被婚姻和封建道德束缚。他为贵族阶级自甘堕落寄生生活而忧心,他制定了看似美好的“不流血的革命”的计划,但首先在村子里就四处碰壁。他那些躁动不安的心绪、不知所以的苦闷、毫不动摇的追求,在那个时代的一些不甘于混沌中堕落的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最终,他在“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的信条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托尔斯泰塑造列文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很多出色的心理描写,对安娜形象的塑造也运用了心理描写,只是安娜的情感更加的复杂与多层次,一方面她厌恶自己的丈夫,认为他是个彻底的官僚主义,始终在沽名钓誉,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情;但另一方面,她是在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生活,是一个传统的女人,抛弃丈夫和心爱的儿子让有着封建宗教意识的她难以心安。一方面,她想冲出思想规约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对这种行为感到恐慌;一方面,她厌恶无聊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又不舍上流社会丰厚的物质条件。托尔斯泰运用心理描写将她心中的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坚定与软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中的主人公们的形象各异: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个人解放以及性格的两极化;列文在劳动中锻炼自身、净化心灵,在探索中健全人格、获得快乐;渥伦斯基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但同时又贪慕虚荣、爱好功名,他爱安娜,但最后归顺与封建贵族社会;卡列文则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官僚,不懂得爱情,一门心思扑在功名利禄上,正如安娜所说的'是一个官僚机器。这些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身边的人文习俗更是千差万异,安娜所处的城市居住的大多是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虚与委蛇必不可少,远离自然的贵族们没有自然的熏陶来充实精神,就只能追求名利来满足物质;列文所处的农村则更加的符合人们心中的居住地,接近自然,从自然中提升精神境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满足和宗教对其的压抑与束缚是本书的一个中心矛盾,也是安娜爱情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托尔斯泰在写安娜的悲剧的同时,也从侧面影射出当时的俄国的悲剧。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要么遵从内心的本能欲望,要么遵从社会的宗教教条,这种本能与信仰的分裂在安娜凸显在安娜身上,反映了俄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矛盾性。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五

一个仲夏的季节,碧空如洗,安娜乘火车去探望在乡下插队的闺密凌子美。同行的还有凌子美的妹妹三美,以及三美的挚友素心。

十六岁那年,凌子美与安娜咬破手指写了血书,才申请到去内蒙古建设兵团,那时的她们热爱诗和远方,以为将要面对的是屠格涅夫笔下的草原,辽阔而神秘,就算有苦难,也一定是文学里浪漫的苦难。然而等待她们的,却是毫无诗意的枯燥生活。

五年后,安娜为救一只落水的小猪仔,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病退回城。凌子美随后被转插到了别的村庄,如今也日夜盼着回到城市。

在去探望凌子美的这趟火车上,素心讲述着她前不久刚读过的小说名著。跟安娜一样,素心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文艺女孩,她读书过目不忘,讲起冗长的故事也信手拈来,让人听得出神。

突然,一个青年叫了素心的名字,她抬头一看,惊喜地笑了。

男孩叫彭承畴,素心叫他“彭”。彭的书包里,一定装着普希金的诗歌,或者契诃夫的戏剧,书是他的精神食粮。彭和女孩子们聊了几句,大家都被他的风趣逗笑了,但安娜没有笑。这是安娜和彭的初见,尽管没有太多交流,他们却暗暗地记住了彼此。

彭与素心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彭来自省城,他的亲人早逝,将彭托付给了素心妈妈,尽管彭不常来打扰,但素心与妈妈早已把他当成了家人。彭每次从省城来,都会给素心带书,他们会促膝长谈读书心得,彭像是素心的精神导师,引领她走出这个小小的城。

在素心眼里,彭是个才华盖世的少年,令她痴迷。素心向三美说起彭,就像在描述一个神话,一个奇迹。但在彭的心中,却始终把素心当作妹妹看待。

这场隐秘的单恋原本是美好的,直到那次列车上的偶遇,安娜出现在彭的世界里,羁绊也由此开始了。

安娜的父亲原是教苏俄文学的老师,尤其喜欢屠格涅夫,安娜的名字便出自这位巨匠的小说。

1957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娜的父亲受到波及,被下放到工地劳动,在工地吃了一根没洗干净的黄瓜,意外中毒身亡。安娜的母亲伤心欲绝,总认为是丈夫对文学的热爱害了他,于是她把丈夫的书通通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发誓要让孩子远离这些虚幻的不祥的东西。

但安娜却热爱阅读,爱到了骨子里。她想尽办法背着母亲看书,渐渐地,阅读使这个女孩出落得越发美丽,美得沉静而深邃。

1966年,红八月的到来,让安娜的母亲变得草木皆兵,她几乎把家里所有带有文字的物品都销毁掉了,生怕它们招来祸端。安娜的日记本,安娜偷偷藏起来的书,全都未能幸免。不过母亲此举,确实让一家人平安地度过了这个特殊时期。

安娜再次见到彭,是几个月之后。这天,彭请三美带他去找安娜。三美有些犹豫,仿佛这是对素心的背叛。当彭出现在安娜的家门口,安娜似乎不怎么意外,她知道他会来。

安娜在家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卧室,她将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很漂亮。安娜邀请三美和彭来到她的房间,彭忍不住赞叹起来:“我好像来到了小说的场景里。”这个房间确实浪漫得让人恍惚,就像安娜一样。

那个下午,他们三人围桌而坐,安娜与彭从油画谈到小说,三美听着他们的交谈,明白了一个词,那就是“天造地设”。

告辞之前,趁着三美去卫生间的空隙,彭从不离身的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

“我有时候会写些东西,都在这里了,你愿意读读吗?”

安娜惊讶地点点头,她明白,在那个年代,这是怎样的信赖与托付。但他们都不知道,三美看到了这一幕。

原来,那是一部小说手稿,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拿到它的那一夜,安娜彻夜未眠,一直读到黎明,泪流满面。她爱上了彭,他的确才华横溢。她将笔记本藏进了枕头里,等着还给它的主人。

不巧的是,家里忽然来了客人,这几天,安娜不得不和母亲同住在卧室。她心惊胆战,生怕母亲翻出枕头里的笔记本。于是她带着笔记本,来到素心家。她知道素心一定会好好保护它。

素心拿到笔记本,却更恨这一切,她的确对笔记本爱若珍宝,把它装在书包里,随身带着。但是,命运的玩笑在此时降临了。

这天,素心深夜回家时,遭到了抢劫,歹徒抢走了书包,素心苦苦哀求歹徒把书包里的笔记本还给她,她愿意用任何东西跟他交换。歹徒答应了,他夺走了素心最珍贵的东西,她的贞洁。

几天后,安娜来到素心家拿笔记本,素心却告诉她,笔记本被歹徒抢走了。安娜很清楚,这笔记本在当下的时局中,会给彭带来怎样的危险。素心不愿说出真相,她做出那样大的牺牲才换回的笔记本,怎肯再交出去?但她没想到,她遇到了最强劲的情敌。

第二天,安娜在公园的湖边自杀身亡。黎明时分,她吞了许多药片,静静地靠在长椅上,那么美,那么宁静。来往的人们直到晚上才发现异样,但她早已离开。

安娜曾说,自己不怕死,只怕死得难看,她想要活成一幅画。安娜做到了。她带着热烈的爱意和自责结束了生命。但素心明白,这是个错误,一切都是自己的罪过,她将用一生来赎罪。

多年以后,素心成为了一名作家,她的笔名叫作安娜。素心用这样的方式纪念着安娜,也纪念着她无法回头的青春。

在《你好,安娜》这本书中,作者描写了几个青年人在动荡年代的爱恨纠葛,他们有太多天真烂漫的向往,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残酷考验。对他们而言,最痛苦的不是生活的颠簸,而是精神的流离。

素心挣扎一生,终于找到了归宿,她的归宿里,有安娜的一席之地,这是她对安娜的忏悔,也是她与青春的和解。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六

安娜就这样死了,我倒在布满沙尘和煤炭的铁轨上。一个那么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其名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安娜是要所谓的婚外情,还是要家庭,这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即使放在现在,也应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能用甜言蜜语打动她。

安娜应该是一个诚实、勇敢、十分有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要脱离原来的生活时,她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流社会虚伪腐的厌恶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首先体现在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中,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她之所以需要家庭,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他对宗教、对文化的爱好,只不过是升官的敲门砖而已。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当渥伦斯基相爱了。

然而渥伦斯基只是使她陷入一个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这个社会就是通过他展现了贵族阶级的自私与冷酷无情,最终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细细品味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痛苦与无奈。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但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河岸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自身人格解放的追求,都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七

一个伟大的作家比上帝多干了一件事——将命运的密码破译、交付给读者。

丈夫是足以影响国家前途的政治家,她也算是贵族。这样一个地位显赫与容貌美丽相结合的家庭,内部的情感免不了呈疏离状态。她的情感外泄只是迟早的事。

她性格奔放,情感炽热,一旦卷入自己参与制造的恋情漩涡,便由漩涡主宰了一切。不能说交际圈尖锐露骨的舆论压力没有作用,不能说血浓于情深爱的儿子没有作用。当时间让恋情由炽烈归于平淡琐碎,舆论压力与骨肉亲情显现出不容小觑的力量,与情感的失落一起撕扯着她孤独无依的心。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她生命的凄美的谢幕。如何改变安娜的命运?也许要从源头修改密码——让爱情成为婚姻的主角。错误时候绽放的爱情之花最需提防,那是色彩炫目的毒蘑菇。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八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种感觉就是:不正当的感情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对于这个故事来说。

故事叙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暂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死亡。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对她产生一种厌恶感,认为最后走向死亡的结局也是她罪有应得的。可是从整个故事来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自身的名誉。或许,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羞耻,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勇敢。众观卡列宁娜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身边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种种不幸之后没有任何的举动,只是眼睁睁的接受灾难的来临。而卡列宁娜呢?在一个如此阴暗的社会里,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宁愿抛弃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一种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精神。卡列宁娜虽然承认自己背叛了家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没有感到羞耻,即使在这个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因为她觉得真正的爱情是至高无尚的,只要两个人之间的爱是真诚的。最让人震撼的是,她选择了卧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决定并不是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觉得她和渥伦斯基(情人)之间已经没有爱情可言了,因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情。这更加体现出她的勇敢,正如现在的人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去自杀的.。

在那时的社会里,充满着阴暗,有的人选择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坏,是悲是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去改变什么了,他们早已经习惯了一种没有思想,一种麻木,不懂得对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这个社会的枷锁完全的束缚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们只在乎名誉和金钱。而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不甘愿被社会的枷锁所束缚,即使遭受的困难会很艰巨,即使最终的结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他们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脚步。在阴暗的社会里,他们的行为或许会遭众人的唾弃甚至整个社会的的抛弃与孤立,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众人成为行为不检的女人的时候,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耻的,她勇敢的承认了。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一个如此勇敢,叛逆,敢于与社会对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辉。

可是,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过!或许这个故事可以给我带来一点触动吧:人活着,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时刻被周围的人和事所约束,或者随波逐流,大学生活,更应该如此。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困难与失败,尝试过了,努力过了,即使没成功那又怎样?生活就应该多一点挑战,多一点尝试,这样才会让生命更加精彩,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执笔人:宋丹丹。

最新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大全(19篇)篇十九

书的封面上写着:

这是一个天使带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每天都要高兴、高兴,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寻找快乐。单单这个封面,就把我给吸引住了,难道快乐是找来的?还是开始慢慢品味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女孩波莉安娜。

波莉安娜是个很不幸的女孩,父母过世,唯一的亲人就是从来不笑、冷傲的波莉姨妈。姨妈虽然有钱,但对可怜的波莉安娜一点儿也没有好感。而且不允许波莉安娜提起她的父亲——因为波莉安娜的父亲带走了波莉姨妈可亲的姐姐,也就波莉安娜的母亲。所以,波莉姨妈恨波莉安娜的父亲。可波莉安娜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那就是“从不快乐的事里找到快乐的理由”的能力。能在每一个困难与打击面前欢天喜地地去发现快乐,并诚心诚意地去享受这快乐。她的热情与欢乐不仅没有使自己被严酷的现实所压制,同时还深深地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从来不笑、冷傲的波莉姨妈,对任何事情都抱怨的斯诺太太高兴,跌断腿的彭德莱顿先生…甚至让整个小镇度都重新获得了生机,让每个人都真心诚意地喜欢上了她。还拥有了一位姨父。最让人感动的是,当波莉安娜出车祸时,镇上每个看望她的人都会说起快乐游戏。而波莉安娜面对这么大的灾难,仍然非常坚强。

读了这本书后,我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我觉得波莉安娜对人生非常乐观,无论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变成快乐一想现实中很多事根本不值得我们去介意。其实这个女孩也有痛苦,只是她不愿意用自己的痛苦来埋没快乐,因此她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她用她所谓的快乐游戏来解放自己,从而感染整个小镇的人们,就连讨厌她的孤僻的姨妈也算一个。

虽然她说的很多话用成人的目光来看很幼稚很滑稽,很不可思议,但是,她让自己沉浸在快乐中,尽管她有时是被惩罚,尽管她有时追求的美好的幻想她得不到,尽管她也会偷偷的哭泣,但是她仍然坚强的乐观的面对一切,从而用自己的快乐带动了她周围的人。

怪不得女儿推荐呢,她想让我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其实我们的生活就应该这样,用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我要改变自己的看法,要笑对一切。

这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收获意外快乐,改变心态的一本书。这几天我们已经尝试着做这个游戏了,效果很好。妈妈说:“这几天怎么听不到你们母女俩的争吵声了!”我和女儿笑着说:“我们在做快乐游戏呢!”开学后的第一天我就推荐给了我们班的同学,现在大部分同学都有收获了。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党员践诺书(实用21篇)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模仿和创新,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范本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阅读更多的范例,我们会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新语文继续教育学习心得(热门19篇)

    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一些优秀学习心得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启发,一起来欣赏一下吧。。20__年_

    2023年党员个人先进事迹(汇总19篇)

    范文范本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大幅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用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借鉴。庆党92周年的视频学习中,让我学习了邹友

    入党积极分子月思想汇报(模板18篇)

    入党积极分子要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希望大家可以认真研读并加以执行。敬爱的党组织:“中华豪杰,众志

    最新申报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专业21篇)

    通过技术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接下来是一些针对不同技术岗位的工作总结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

    2023年袁思睿日记和读后感范文(22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所读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到的内容。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总结和感受。通过写读后感

    2023年毛概课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大全(12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我们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发现的记录和总结。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社会实践报告的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大一学年临近

    最新共青团员自我小结范文(18篇)

    团员的成长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以下是一些团员的感悟和体会,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共青团员,思想

    建党周年感恩党的演讲稿范文(13篇)

    撰写演讲稿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并将复杂的观点和主题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给听众。感谢大家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演讲能力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老师、

    入党申请书个人履历填写(通用16篇)

    入党申请书需要具备一定的文采和表达能力,语言简练、准确、有力。入党申请书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入党申请书的写作目的和意义,提高申请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