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

时间:2023-11-13 作者:BW笔侠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

知识点总结是学习的一种自我评价和检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知识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知识点总结范文:这是一篇关于计算机知识点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增强大家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一

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

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

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二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3、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3、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4、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5、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6、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

7、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四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五

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

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1)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1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

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

(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

(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18.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19.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20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21.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

本章重点地图:图1.4图1.7图1.11图1.16。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六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七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13、兔: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1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6、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7、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八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具有角质层它可以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食糜。生殖器官发达,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雄性蛔虫尾部钩状,雌性尾部尖直。(蛔虫适于寄生的特点4条)。

2、预防蛔虫病,首先必须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3、线形动物主要包括秀丽隐杆线虫(自由生活的)、钩虫、丝虫、蛲虫等。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环节动物。

5、蚯蚓的运动:蚯蚓通过刚毛和肌肉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蚯蚓前端到环带一共13节,环带可辨别蚯蚓的前后端,具有生殖的作用。(刚毛位于腹面,作用是支持和固定身体并协助运动)。

6、蚯蚓的呼吸: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湿润的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实验时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维持正常呼吸)。

8、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九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由轴突和树突组成。而轴突或树突以及套在其外面的髓鞘则组成了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则称为神经末梢。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在中枢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灰质,又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在周围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神经节,由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而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果反射弧不完整或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不完整,则反射不能发生。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周围,内有向上和向下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将脊髓的各部分和脊髓与脑相联系。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由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和后根(感觉神经纤维)在椎间孔处合成为一条脊神经。人体的脊神经共有31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将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和脊髓联系起来。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大脑分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左半球控制右躯体的活动,右半球控制左躯体的活动。大脑皮层是灰质,位于大脑半球表层,表面有许多隆起的回和凹陷的沟,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达2200平方厘米)和神经原数量(达140亿),从而成为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大脑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以内,由神经纤维构成,主要联系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联系大脑皮层与小脑、脑干、脊髓。

小脑主要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与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有关。脑神经12对,分布于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北雁南飞等。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较高级的神经活动。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等。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即可使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从而由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也会消退。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的适应能力。

人与动物都有因具体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人类还特有因抽象的语言、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1)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2)注意休息和睡眠,睡眠时间不少于小时。

(3)注意科学用脑,勤于和善于用脑。

(4)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5)不吸烟,不喝酒。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为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内容物分为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角膜含有丰富的感觉、痛觉神经末梢,对异物刺激特别敏感,还具有聚光作用;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虹膜中间是瞳孔,能调节光线进入眼内的多少;睫状体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变化,使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为眼球提供营养;视网膜含有丰富的感光细胞,具有感光作用。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近视眼,是因为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时间管理,使远处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使睫状体内的肌肉不能放松造成的,视力可恢复正常。

(1)预防近视:就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2)预防沙眼。

三要。

即坐姿要端正,眼与书本的距离不少于33厘米;

要坚持做眼保健操;

学习一小时左右,要向远处眺望几分钟。

四不看。

即不躺着看书;

不在强光下看书;

不在弱光下看书;

不边走边看书。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结膜引起的,靠接触传染,因此不要与患者共用毛巾,不用脏手擦眼等。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

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和听小骨都能传递和扩大声波;鼓室充满空气;晕船或晕车主要是由于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引起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不要用尖锐器物掏挖耳屎,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2)遇到巨大声响应张口,或当闭嘴的同时用双手堵住耳朵,以免震破鼓膜。

(3)咽喉有炎症时,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中耳炎。

(4)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避免感染。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十

1、现存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两类。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原生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鲢鱼的鳍有5种7片,分别是胸鳍、腹鳍、背鳍、尾鳍、臀鳍。(胸鳍、腹鳍和背鳍能维持身体平衡,但背鳍起到关键作用。)尾鳍既是前行动力,又决定身体的运动方向。

4、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5、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因为鳔能调节比重。

6、石斑鱼的幼体是雌性,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转变为雄鱼,有性逆转的现象。

7、鱼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点是:1、能在水中呼吸;2、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8、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9、鱼是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故鳃为鲜红色。鳃丝既多又细,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11、鱼的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2、海马是鱼。章鱼、墨鱼、鱿鱼不是鱼,而是软体动物;鲸不是鱼,属于哺乳动物。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十一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质。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十二

3,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出现血尿、蛋白尿说明肾小球病变;尿多、糖尿病说明肾小管病变。

5,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8,简单反射:生下来就有得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

复杂反射:经过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9,视网膜:可以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是视觉反射的感受器,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耳蜗:可以感受声音信息,是听觉反射的感受器,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纠正:配戴凹透镜。

11,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十三

3、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出现血尿、蛋白尿说明肾小球病变;尿多、糖尿病说明肾小管病变。

5、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11、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专业初二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4篇)篇十四

土壤具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及各种条件,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本文就土壤中与农业有关的微生物的类型及作用作简单的介绍。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笨狼的心得体会大全(1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思绪整理出来,形成有序的观点和见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十分有趣的

    2023年纪律委员工作总结大全(18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工作表现的自我审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写月工作总结,不妨参考以下范文以获取灵感和思路。

    最新防溺水教育心得体会(案例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读后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

    最热比赛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心得大全(14篇)

    活动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活动的参与者和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为下一次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琐记读后感(模板15篇)

    读后感是我思考和分析书籍内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身思维的整理和提升。为了更好地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

    优秀校园感受论文(汇总17篇)

    范文是写作的助推器,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让我们的文采更加出色。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专业网络协议的书(模板19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帮助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协议分析和设计其中一项核心技术就是形式化模型。网

    实用幼儿园中班班级情况总结大全(20篇)

    在幼儿园中班,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科和活动,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幼儿园中班总结范文还强调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是培养

    优秀做合格教师心得感悟大全(15篇)

    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思路和技巧。

    最热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15篇)

    总结范文的写作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体现逻辑思维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彩片段,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回顾201x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