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翰墨最新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优质8篇)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一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教改课题(zx140401309030;zx140401309028)

作者简介:杨建芳(1978-),女,浙江青田人,讲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组合优化,研究方向:数学基础课教学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是高等院校工科、经济等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是数学的一个有特色且又十分活跃的分支。它与其他学科又有紧密的联系,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研究确定性现象的数学分支,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即其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这种随机现象无法用因果关系加以严格控制和准确推导,通常需要从大量的观测中综合分析得出统计规律,因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具有其特殊性。事实上,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传统讲授方法难以发挥课程本身的优势。概念多且抽象独特,公式多且复杂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经管类文科生而言,更犹如天书晦涩难懂。对于教师而言,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特征,引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掌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引入学科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数学类的课程通常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第一次课时介绍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使用教材、辅导用书、考勤纪律、成绩评定方法等等,然后进入主题开始讲授新知识。对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静坐于教室潜心学习的学生多半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得到相应学分,而不是兴趣所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的不止在于成绩和学分,而变为是探索该课程的奥秘,第一次授课完全可以从概率统计的起源、发展说开,让大家了解它的历史。比如早期概率论的研究与欧洲贵族之间的赌博有关,关于掷骰子有著名的德・梅耳问题,还有相关的赌金分配问题。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该学科源于生活,也被用于生活,而不是纯粹乏味的理论。法国数学家保罗・郎之万曾经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观察那些新学说的创始者是怎样比他的继承者更详细、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理论系统的弱点和不充分处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二、开展教学讨论,培养自学能力

薛涌在《北大批判》一书中指出没有讨论班,是北大教育的最大缺失之一,其后果也非常严重。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课时紧张,大班上课,通常教学方式仍然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通常老师紧赶慢赶按照教学大纲讲完内容,基本就没有让学生发挥的时间。鉴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全面开展讨论班教学方式基本不现实,但可以适当缩减教师的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提问讨论的时间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尤其对于数理统计部分,公式繁多,教师讲述过多的话,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通常不太理想。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教师可以对其中一种情况做比较详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按照统计思想结合具体例子尝试确定其他情况的置信区间或者拒绝域。教师所起不是全盘教授,而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外,考虑建立互助团队,鉴于现在的选课制度,同一个教学班学生通常来自于不同专业和自然班,往往缺少课后交流,疏于管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因此可以考虑学生通过校园论坛、微信平台、qq等现代通讯工具,建立互助学习团队,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作方式,将团队成绩作为团队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以学生互助方式起到相互督促作用,从而引导一部分自觉的学生带动另外一些学习相对比较被动的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加强学生的课后交流,掌握所学知识。

三、结合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当如当代著名《论语》研究专家傅佩荣老师解释那般:学了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学生应该从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强调理论学习。尤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实际应用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些用来描述或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经济状态的数字特征(如gnp、gdp、cpi)引入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在讲解随机变量相关系数的时候,可以提供一组表征往届学生考勤和作业完成的状况的数据以及期末成绩,让学生计算期末成绩与平时学习状况的相关系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观理解相关系数的概念其意义,另一方面直接对学生起到鞭策作用―――学习在于平时积累,临时抱佛脚只是一种侥幸心态。

四、利用统计软件,开设实验课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高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已经增加了数学实验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mathematics和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图形分析或复杂计算等。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特别是数理统计部分,有着丰富应用的背景,对于处理大数据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借助于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解决。而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和小规模例子的简单演算,对于多维随机变量通常只是简单带过,但是对于学生后续职业生涯中往往需要借助于多维随机变量解决一些大规模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统计软件,开设实验课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电子表格系统excel作为一款办公自动化软件为人们所熟知,它除了一般的数据计算和表格处理,还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其插入了11类400多个函数,如统计函数、财务函数,可以用来做统计、财务等操作以及各种工程上的分析与计算。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简单案例,比如让学生统计期中考试成绩来理解均值和方差的含义,从而对多维随机变量能够有更具体的认知。此外还有其他比较专业的软件,如sas、spss、eviews等。这些统计软件被用于通讯、银行、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教师还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的专业介绍相关软件在其专业上的应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自行查找合适案列,进行统计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如果熟悉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无疑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增加了新的筹码。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平时积累

现行的考核方式单一,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低,导致学生平时散漫,期末突击通过考试,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也没有通过对这门学科的消化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因此针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部学生的特点(不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学环境(不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外作业和试题的设计、平时成绩的比例等方面加以改革。以往,学生的总评成绩按平时(含作业、考勤等)10%,期中20%,期末70%计算,不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因此,考虑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40%,期末60%;其中平时含考勤作业(10%)、大作业(10%)、期中(20%)。鉴于平时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往往每周的常规作业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而增加大作业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平时考核的不足。大作业部分可以采用章节小结或者随堂测试的方式,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随堂测试可以让教师及时确切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做法:

1.学生每章要做书面小结,学生按时间段上交小结,教师根据上交的材料评分,如有抄袭一律按照最低分数段处理。

2.要求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提炼可能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培养学生能够从诸多信息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3.教师按内容每章或几章、期中前、期末前编写综合课外大作业,学生按时间段上交作业(书面),教师根据上交的作业评分。

此方案不仅符合学校关于课程考核管理的规定,体现了该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且容易实施。这个方案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全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平时成绩的评定不再流于形式,改善轻量重质的教学现象。

本文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课堂教学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盛骤,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浅探[j].读与写杂志,,(1):65,69.

[6傅佩荣。国学的天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诸多高校的数学基础课难以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小班化教学以及差异化教学模式。尽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制度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但是作为高校老师有责任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改进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三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在教学上得以“物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新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通

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3.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4.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5.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

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四

设问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通过情境进行课前导入,使学生更能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带着疑问、兴趣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但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这就需要高中教师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先设置恰当的问题再进入课堂情境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与学生有直接接触的现实生活实例为基础所设计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先提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而后进行情境创设,这就可以让情境创设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情境。

从本质上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设问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心进入课堂,增强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之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能不能通过概率的知识对彩票进行分析。接着,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告诉学生小明准备去购买双色球彩票,如果小明要购买所有的彩票组合共需要多少钱。

这个情境创设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根据这个问题来推测教师接下来的情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情境的导入性,同时,通过思考,学生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答案,当得到教师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将变得更有深度,也进一步提高了情境创设的效率。

二、让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讨论

遵照新课程标准,教师在课堂设问情境创设中应该让创设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讨论的兴趣,这就说明了情境创设的成功,表明了学生对相关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将情境创设变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能感觉到情境与自己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中,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情境。某学生一口气喝掉了一瓶水,突然产生兴趣研究自己所喝的水的质量。已知水的密度和水瓶是一个规则的圆柱体,请问该学生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得出只要知道了水瓶的体积就可以得到答案,之后学生讨论的内容就是如何得到圆柱体体积,这就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足够的兴趣,达到了最终目标。

三、让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尝试,将数学设问情境创设的工作交给学生完成,也就是让部分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必定更加熟悉,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更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同时,新课程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将情境创设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设计、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能够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标准。

总的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需要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先提问再创设情境、通过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景以及将创设情境工作交给学生完成等多种方式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王菲菲。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策略.学周刊,(36)。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五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做好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两种思维的培养,对于挖掘高中生的潜在学习力,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的直觉思维培养,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高中数学教学创建一个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

一、高中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意义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借助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发展高中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需要将直觉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提出来,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直觉思维发展策略来加以实现。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通过方法论的分析使数学中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二、高中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直观性教学,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客观事物中的'数学特点进行直观化的改造,例如通过模型、表格等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性理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注重数形之间的结合。教师要将数、形两者间的转化作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次,要注重数学教学语言的直观运用。高中数学教师语言的直观形象性,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直观的教学语言能够摆脱数学知识、实物等条件的限制,提升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化。

2.学习空间的拓展,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学习空间是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科学地把握下数学结论的时机,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维、直觉思维的空间。同时,教师要给持不同意见和解题思路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自主性。此外,要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提升中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水平,让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

3.合理的猜想,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提高学生数学猜想的技巧,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深入地讲解这些知识为什么这样,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猜想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加大对数学知识直觉猜想价值的分析,通过问题来吸引和拓展高中生的数学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多方位和空间思维能力,正确地引导高中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升高中生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程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直觉猜想能力的发展。

4.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进行凭空的臆想,直觉思维需要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直觉思维的灵感是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产物。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直觉思维下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证明和论断,让学生明晰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明晰数学猜想与证明之间存在的区别。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地进行数学题目的选择,对于培养与发展高中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选择题的安排的时候,因为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正确的选项来,省略了解题过程,所以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数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清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大大促进了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发展同等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支撑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高中数学的教学、组织、评价方式,通过创新与实践,提升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铭伟。数学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吴德明。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

[3]卢东平。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高级中学)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六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设问技巧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简洁高效的提问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生困难时,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以此促使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自主探究,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巧,也值得每位教师倾其毕生心血孜孜追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那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所有学生,不要只顾局部。

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提问以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主,也要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为其回答问题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其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以表扬;答错了,要及时引导,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代替其回答。

二、要增加思维含量,不要流于肤浅。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止、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不是仅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课堂提问的肤浅、单一、平庸、死板、公式化或模式化,缺乏发散性无任何悬念,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高明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往往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浪花,使之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波澜起伏、高潮迭起。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他们觉得高不可攀,而是要其“跳一跳”才能解决。恰当的课堂提问,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家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善于使用学生熟悉的浅显的事例或道理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事物的认识、经验有所发挥。

三、要加强趣味教学,不要枯燥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题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恰当设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答欲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教材、深入地探究寓于其中的深刻问题。

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而抽象,语调不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提问缺乏幽默与诙谐,死板公式化,无发散性且缺乏悬念,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当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要随波逐流。

课堂教学跌宕起伏,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时,不能不加任何限制,任凭课堂脱离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究拓展、纵横驰骋的同时,不忘把课堂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如有位老师在讲《归去来兮辞》时,老师第一句就问:“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说是为了回报社会;有的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学生说是为了升官发财等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回答,于是这堂课就只是讨论了读书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这类没有创设典型情境的提问,使得学生要么无法回答,要么乱答,当然不会有好的课堂效果。

五、要注意课堂反馈,不要消极应对。

对教师来说,组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实施动态控制的过程,要想有效地进行控制就必须重视课堂反馈。然而,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赶进度或防止脱离教学目标,常常对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过早评价,打断学生思路;或过晚评价,以致丧失启发学生的良机。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要么含糊不清,闪烁其辞;要么干脆避而不评,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没有任何明确的解释与说明。像这些不注意课堂反馈的做法,往往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精心组织教学,恰当设计每一个问题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潜心钻研的命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七

你能估计自己的身高吗?你所坐的课桌面积是多少?一堆稻谷的体积有多少?它约等于多少千克?相信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答案.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旧的教学模式的`一个缺陷.爱因斯坦说:“直觉是发明中的头等重要的东西.”直觉往往产生于实验、观察、联想,类比和归纳的基础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卢小海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文棋中学刊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高中数学提问环节设计篇八

论文摘要:面对新课标的呼声,几十年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羊等学子的需求,应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互动一生成”课堂模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尝试和探索。本文所阐述的就是本人在探索中学语文合作性课堂的过程中的一点思考。包括互动教学的内洒,建立互动课堂的技巧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互动师道尊严

语文课堂仁,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呼声不绝。众所周知,此时此刻的教师只是无可争辩的知识权威和知识源泉.他们把知识“存放”在学生那里,就像投资者把钱存放在银行里一样,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存放。也就是说,教师只是为着一个目的存在—传授知识,由此不问手段,且不去计较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的被动学习.在新课标的呼声中虽有所转变,但真正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总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彻底转变已迫在眉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对于传统学校里的那种权威式的传授知识的方式要重新进行估价。”这就是说,要减少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束缚(纪律、练习、考试),学习者可以在小组中或在相互讨论与课堂讨论中获得知识。这种合作互动型的课堂便是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课堂。

一、何为互动教学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人的发展。研究表明,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与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其实就是在师与生的交往互助中展开的,也就是说师生双方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或是“手段一目的”的关系,而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辅佐”的关系。

二、何以互动教学

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学习是学生自己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不仅包括他一向倡导的发展学生自学的观点,而且包括如何使学生乐学的话题。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语文课堂的高效率,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好之”、“乐之”。而要达到这一点,沟通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沟道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而作为教学主体的课堂就更应渗透着真正的沟通与合作。教学不应该成为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课堂教学更不应该在应试教育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互助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如何互动教学

站在应试教育的此岸遥望素质教育的彼岸,每一个试图呼唤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人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到达彼岸势在必行,但航程绝非一帆风顺。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努力探寻着创建互动课堂的方法,下面就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思想情感的互动—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紧连着情感。语文教学以语文阅读为主,人物精选的阅读材料有其优美的语言文字、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人物命运与形象,这一切足以使学生的感知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语文教材的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创建愉快课堂氛围独厚条件,关键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如何把两者的情牵在一起,使师与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创建互动的基础关键所在。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事实上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情感的交融。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注重了情感教学,可教学效果却各不相同呢,为什么一篇文质兼备,饱含名家深情厚意的佳作,学生在阅读时却毫无情感,为什么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主要是教师简单地把作者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按自已的理解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就产生了许多我们不愿见到的现象。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必须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才能达到情感的`融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注意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能注意把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关注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正面鼓励,积极引导甚至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文本,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形成网状型的传导、碰撞、激疑和反馈,那么,课堂上教学信息、情感交流就不是线型的,而是彼此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场所。这便使课堂教学有一种美的情感的流动、生命的流动,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二)课堂教法的互动—创立以说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强调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语文教师阅读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教师应有一个基本的学法指导,在一堂课中应抓住这六个字:读、疑、议、说、评、练。

1.指导学生“读”。

一篇好的文章,读者用心的读是很重要的。怎样读效果好,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指导,但仅限于轻、重、急、缓、抑扬的分别介绍,而不能具体到这句话怎么读,至于用什么方式读、或默读或速读,用什么感情读,都应由学生自己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融人反复的诵读中,在诵读之中主动地品味语言的美妙,而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适时点拨指导的作用。2.教会学生“疑”。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而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则只是一味被动地解答,并不能真正打开思维之门。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依赖性,丧失了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题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更是学生质疑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疑难的练兵场。教师可因势利导地按以下环节进行:组织筛选一合理调整一设疑辅助一注重语言训练。对于学生的质疑,部分可让学生自行解决,部分可当堂明确,或留下悬念,经过筛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主问题和辅问题,适时做出教学调整,揉人既定教学安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作相机设疑,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而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难点提出来,引起学生探索。在释疑的过程中,不能只在理性上做出解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训练,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解答。

3.组织学生“议”。

“议”就是议论、讨论。学生初读一文,教师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或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组织有序,先议什么,后议什么,教师都应组织协调,不可开单人演讲会,也不可七嘴八舌,应在确保纪律的同时人人参与,人人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感为学习的主人,对知识充满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安排学生“说”。

“说”是学生讨论后的学习思想交流。一篇课文的学习不是说只让学生议一次说一次的,它往往是议议说说、说说议议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要有个先后次序的安排。一般来说,学生初次议论后,应先安排学生说文章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并让学生互相解答。其次可安排学生讨论学后的收获。形式多种多样,座谈会,演讲,卞持节目,采访等形式都是说的最好形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井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正确的理解认识。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5.激发学生“评”。

“评”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论,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讲。评课文,是学生对课文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的评论可以是整体性的,也可以是课文的局部内容。另外,对于学生的解答或演讲、朗诵,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评他人之时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说无论学生的评论是否能体现课文中心,只要学生能在学习评论中发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6.布置学生“练”。

“练’,即练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联想和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训练。但这只是一种思维训练和曰头训练。真正对知识的巩固,对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布置学生做好两个方同的练习:一是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点评,写课文读后感,写阅读联想作文等。二是布置学生背,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大量背诵积累一些优美的文段,名言警句。

以上这“六个字”的教学,都可能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文体性,这是认真贯彻新课标主动学习的最好方法。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建出活跃而充满生命力的互动课堂。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手上仍然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便拥有了两种思想。互动型课堂。教师、学生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个体可以从教师和别的同字身上汲取多种思想,收获多种思维、多种知识。因此,我在这里提倡各位利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令萃萃学子渴望拥有的互动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