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

时间:2024-05-03 作者:念青松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这里有一些优秀的总结样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作技巧。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一

1.1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1.3体育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中的运球过人,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1.4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1.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生。

2.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要通过定期的体检等方法得到一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参考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指标来评定。心理健康更多是陪伴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固定指标作为参考,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根据从很多优秀孩子的的品质中总结得出的,作为一个相对准确的指标来供大家参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内容与要求和本质功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诸多方面,帮助小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消除运动员恐惧心理的产生,所谓恐惧心理,是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而恐惧心理是提高影响小学生体育成绩的绊脚石,必须加以克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吃苦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有效的消除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

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上跟学生的沟通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害羞,在课下是有说说笑,到了课堂上就成了哑巴,有些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我在体育课堂上安排一定的体育任务,要完成任务每个同学必须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下,内向的成员得到鼓励和支持,话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学会怎么与人交往。例如我所任教的一年级,有一个叫尹英杰的男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其他同学都很不愿意与他玩,他对自己很没信心,可我却很快发现这孩子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于是我叫他参加学校一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并要求在平时的体育课中一定要认真练习,通过体育运动他很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渐渐找回自信心,在学校运动会上他以50米和100米两个第一完成比赛,很多同学羡慕他,慢慢的都喜欢与他交流,他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3、心理健康。

3.1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能全部概括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水平。当然体育运动对小学生有着积极地影响和作用,为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配合、团结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身体和心理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所以在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同时开展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我们小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二

摘要: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资金筹集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法规宣传、创业贷款制度、创业专项基金设立、创业者的环境及管理平台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创业初期需要资金,融资问题一直是创业学生关心的问题,创业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筹集到创业资金,资金的筹集是创业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家庭和朋友,或者创业的合作伙伴,而这样的方式仅能提供创业初期资金,如果要将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样状态下的企业,该如何生存?如何筹资?国家和政府、银行可以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创业者自身可分析各种融资方式的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作好税收筹划,达到减少投入、减少支出目的。

1现状分析。

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和激情,但对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光靠自己的能力和家庭社会的帮助不能解决问题,而银行贷款的条件相对较高,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十分困难,而对于大学生新创立的公司,没有资产,没有抵押物品,一般银行不愿意给予贷款,贷款很难实现。同时,大部分对国家及政府发布的创业优惠政策不了解,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资源有限,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去了解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2解决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广泛宣传,使创业者获得相关信息。对于那些帮助性不大的政策,政府可以加大支持力度或者扩大享有政策的范围,从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才能对大学生带来帮助。对高校而言,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网站,通过网站技术发布政策,更新状态,使同学们能了解创业、看到创业、接触创业,但创业政策方面涉及的不多。因此,及时进行网站的更新,扩充相关创业政策、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等途径,加大网站的宣传力度。开通各种渠道,使学生广泛接触到优惠信息,对创业资金有信心。

2.2降低税率、完善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

创业者可从创业产品的特点出发,用创业产品作抵押,寻找更为灵活的担保方式,使得贷款容易实现;同时根据创业学生的资金需求,提供不同的融资方式,进一步的降低税率[1]。大学生创业的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政府及银行要关注大学生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持续的.帮助和优惠措施,如提供无息贷款、延期还款等优惠政策,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2]。

1)政府拨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应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项创业基金,种子基金,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针对创业项目的不同,设立不同基金。常州市政府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学院可以借助政府创业平台有利政策和专项财政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2)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广泛利用校友资源,通过创业成功的校友,一方面为企业作宣传,可以对创业学生起激励、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吸引资金注入,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原始部分,鼓励科研及发明等创新型产业,通过专家评审来确定可以资助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原则,形成了“普及教育+项目体验+创业培育+创业实战”的“四纵式”梯次培养、实战融合的培养机制。为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打造了“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四横创业平台,占地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商贸创业街,5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园,20余个特长生工作室和3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者结合自己的专业、专长和技能,开展创业活动。创新、创意及设计成为创业项目关注的焦点。目前已初步形成文化创意区、技术研发区、电子商务区产业集群。

2.4鼓励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公司通常不太愿意投资早期的项目,因为项目投资规模小、科技含量少,他们更愿意投资有经验的创业者,因此,创业者应更注重项目的特点,特别是创业计划书,风险投资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比较看重创业者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者如果想要获得风投的支持,必须出具一份有特点,有吸引力的创业计划书,能够给投资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份有吸引力的企业计划书应包括项目特点,以及该项目在目前和将来市场上的发展预测。而创业者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项目谈判的时候,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带上相关的材料。同时高校要帮助学生分析形势、做好创业计划书,协助学生获得风投支持。

2.5多渠道筹措资金。

对创业成功者进行奖励:在学院内根据创业项目经营情况,带动就业人数等条件评选创业之星,根据学生特长来设置各类奖项,如“企业实践奖”“科研奖”等,大学生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需要在学院、学生中广为宣传,例如在宣传栏公示、在学院网站上报导,通过物质及精神激励使创业大学生获得认同感,同时激励其他创业者或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创业[3]。在校内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大赛发现、选拔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创业者本身:加强自身能力,主动争取各种资源,发挥自身特点,通过校内外勤工俭学、兼职等方式获取经验,收获资源,积累创业启动资金,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亲情、友情、交情为纽带,这种方式是比较容易获取的主要资金支持方式,同时也可为创业成功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创业者之间的帮扶:创业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及双赢,通过良性的竞争,创业者之间互相帮扶整合,共同提高企业实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除了通过自己资源获得资金支持外,还可以通过成员之间筹资分担创业经济压力,以获得足够的创业资金支持创业项目发展下去,但在此过程中,需明确职责,签订协议,注意处理好合伙人的关系,防止因资金问题造成内部矛盾。

2.6搭建创业者资金管理平台。

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管理,贯穿于创业的各个阶段,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的各阶段都要注意融资监督项目实施,特别是在企业初创及成熟期时,同时进行项目管理,对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物流管理、风险控制、质量控制等进行全面把控,以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小组,聘请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深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一方面可以对创业大学生如何有效融资、规避风险等问题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为一些优秀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争取资金和投资,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3结束语。

创业者的资金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支持、需要创业者主动争取,完善大学生资金支持系统需要各部分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建高效运作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使大学生创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6。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三

很多评语相关的句子值得大家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用到各种评语,评语是指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以及需要改进的各种意见,那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研究生的论文水平评语,欢迎大家查阅。

1、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2、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3、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4、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5、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6、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7、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8、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10、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11、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12、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13、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4、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5、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态度端正,学习也比较认真,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能按时到实验室,不存在无故早退或迟到的情况。能基本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还能主动加班,做到时间上前紧后松。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16、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也有专家学者对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17、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8、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19、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20、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21、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22、本文研究了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23、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4、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25、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26、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27、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程序能正确的运行,界面安排合理,论文符合要求。

28、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29、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30、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31、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32、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33、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34、本文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际效果的建议(说具体一点)。作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作出了思考。全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比较流畅。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分析比较抽象,实证和实例不够充分。但总来说,该生毕业论文已达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标准,同意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2.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3.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4.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5.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英语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6.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7.该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首先分析了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功能,进而研究了足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以及足球文化与大学生体育目标,对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8.该文运用文献资料访问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德城区小学足球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其开展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结论与建议,这对德城区小学足球的开展和小学体育教学的促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9.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0.论文文字表达准确,内容阐述较为准确,格式较规范研究生。该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并认真研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本文题目有些偏大,内容略显空洞。

11.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2.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问卷等方法,对德城区小学足球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开展的因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对德城区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4.该实习生实习期间认真负责,能处理教材,备课完整。课堂教学严密,应变能力强,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内容,教态自然,优秀稳剑批改作业仔细正确,并能注意学生共同的错误,晚自修期间能下班辅导,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经验。通过担任助理班,使我们认识到班工作的重要和辛苦,也了解和积累了一些班工作的方法和经验。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对现今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对今后从事教师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15.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提升了其教学水。同时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2、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3、、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4、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5、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6、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7、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9、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0、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出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12、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3、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4、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5、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6、全文以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7、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18、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19、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20、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2、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性与实践应用性,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通顺,层次分明,观点表达基本准确,论据与论点基本上保持一致,参考的文献资料与论题和论文内容结合紧密,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原理知识并结合社会实际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格式还不是很规范,创新点不够,部分论点的论证还缺乏说服力,语言凝练的还不够,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以为主题,全文首先分析了,然后再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

23、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6、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7、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8、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9、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30、在答辩过程红看,该同学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并回答了答辩委员的提问。答辩表明:该同学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整理了较多的文献资料看,具备了一定的文献能力,在土地征收补偿研究方面有新意。该同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基本正确。另外,论文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土地征收所涉及到的深层次的基础理论问题讨论不够深入。综合指导教师、评阅人的意见和该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答辩小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学士学位。

31、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四

摘要:耳聋幼儿除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却是偏小。所以对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

关键词:耳聋幼儿;自卑心里;预防消除。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侯接受的影响与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恰似“与生俱来”一般,终身都会起作用。耳聋幼儿除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他们的生理年龄与正常幼儿是一样的,而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却是偏小。所以对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具体方法有:

一、父母创造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条件。

美国儿童心理学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耳聋和其它障碍相对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听障所带来的不便和烦恼是隐性的,不易被正常人察觉到。因为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听觉,用口语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耳聋幼儿在心理遇到挫折或是打击时不知道如何表达,一般会埋藏在心里,旁人是无法轻易察觉的到的。所以家庭教育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反映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耳聋幼儿父母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

在确诊初期,为预防耳聋幼儿产生自卑心理,耳聋幼儿的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员应接受孩子是耳聋幼儿的现实。家长认真听取医生的诊断和建议,采用最好的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和教育。如使用助听器,到聋人学校学习口语和手语,到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等。使耳聋幼儿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康复或是学习,接近正常幼儿。如耳聋幼儿已存在自卑行为表现,家长应该以乐观生活态度感染幼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改变。家长若拥有刚强的意志,豁达的心胸,百折不挠的精神,那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自然会慢慢消失,并从新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第二,耳聋幼儿父母接受心理治疗或辅导的学习,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

耳聋幼儿父母应该知道,自己孩子和健全孩子的生活、学习存在着差异。自己可能对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不清楚,所以应该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和生活辅导的学习。那些单单依靠专门医务人员对幼儿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治疗是不正确的。家长通过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家庭的具体情况对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保证耳聋幼儿的身心同时健康发展。例如:(1)让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了解人无完人的道理。通过正确认识,但又不过分看中自己缺陷的情况下,使耳聋的残疾不在成为耳聋幼儿产生自卑的根源。(2)家长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弥补听力上的不足,活出一个快乐而美丽的人生来。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85%的人际交往+15%的努力。”虽然耳聋幼儿在交往上处于劣势,是弱者,但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和心态后,甚至可以弥补听障这一缺陷。(3)家长给耳聋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口语环境和生长空间。一口流利的口语是聋健交往的'基础。一个和谐、理解的家庭生长空间,避免了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到温暖和爱护。

二、学校创新教育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聋人学校教育虽然不能培养出“完人”,但可以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的人。耳聋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聋人学校在注重耳聋幼儿知识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另外还应从各个途径针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消除。主要方法有:

(一)培养看话、听话能力。

口语是健全人赖以交际的最基本工具。手语是聋人世界交流的工具,是耳聋人的母语。而看话听话能力则是架起耳聋人与健全人沟通的桥梁。在聋人学校,耳聋幼儿会得到简单手语和口语的教育,至于看话听话的能力则不再教授范围之内。但是耳聋人与健全人的交流方式借助于手语和口语是不够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健全人是没有学习手语,看不懂手语的人。会口语的耳聋人可以让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但是却不理解别人说的,最终会因为交流沟通方式障碍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不利于预防和消除耳聋人自卑心理。因此,聋人学校应具备教授看话听话能力的正规专业教师。在刚入学时就对耳聋幼儿进行看话听话能力的培养。耳聋儿童通过眼睛可以从说话者的神态、表情、动作、上下文环境以及交流时的背景来综合判断对方所说的是什么意思。需要注意的是看话听话能力需要耳聋幼儿用心感受对方所说的话,增加正确率。看话听话能力的学习使耳聋幼儿更好的理解对话,避免猜疑和孤独的产生。

(二)注重教育、教学改革。

聋人学校也应该与正常学校相同,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学校的科学技术实力,促进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例:耳聋教师要定期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使耳聋幼儿的教育与世界耳聋教育相接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传统的耳聋教师在黑板上写,让耳聋幼儿看口型找书学习的教学方法,用计算机这一既可展示直观与宏观事物的教学工具向耳聋幼儿传授知识。这些教育教学方法与健全幼儿的同步,使耳聋幼儿可以想象自己与健全幼儿接受同等水平教育,达到心理层面上的平衡。消除耳聋幼儿与健全幼儿接触时无共同语言,拒绝交流等尴尬局面的产生,消除耳聋幼儿与同龄人的隔阂。

(三)增加情感、思想交流。

聋人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作到“传道受业解惑”,还要作到从心理上给予耳聋幼儿更多关怀,帮助耳聋幼儿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因为耳聋幼儿在聋人学校接触学习的事物较多,相对的,也较易产生矛盾。在校的聋人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了解事情或矛盾的经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耳聋幼儿解决内心的问题,杜绝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的所有隐患。另外,教师应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平时尽可能的多接触他们,细心的观察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这样就算耳聋幼儿自己不愿对教师倾诉,教师自己也可以从他们日常的行为和情绪中观察到他们的异常,给予及时的开导和抒解。

三、社会集体力量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耳聋人也是。社会生活知识至为广泛,其中有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面的知识,有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家务劳动与处理亲戚、邻里、小伙伴关系的知识。要让自卑耳聋幼儿参与社会的活动,体会生命的意义,脱离无语手语的世界,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个多彩的社会。这种教育无需专门进行,只需与社会生活本身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聋人学校应组织耳聋幼儿集体外出参观,或认识成人的劳动,或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耳聋幼儿参加量一些适合的社会性劳动(如拾树叶、抬麦穗等)。这既有利于培养耳聋幼儿的劳动观念,提高他们的认识,还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社会性意识的提高,耳聋幼儿心胸与意识也逐渐开阔和清晰。他们会乐意与人分享他们的想法,失败和成功。从而不会导致与人群的脱离,轻视自己等自卑现象甚至自卑心理的出现。家长不仅要支持耳聋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孩子从中接受社会教育,还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走亲访友,让孩子认识社会,让孩子接受社会教育。

耳聋幼儿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会各界人士更应关注耳聋幼儿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其要求与国际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社会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部分人群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使诚信丧失如:食品安全、贪xxx、造假制假.....时刻发生充斥着人们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小学生;家庭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这一代的儿童少年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做错了事闯了祸面对责任和担当时往往是逃避、推脱如说假话、找替身、拿父母当挡箭牌.......他们缺的不是爱,而是责任和诚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德育这一块仍处于被忽视或被轻视状态对于小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影响.......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教育已是学校非智力教育的一项重要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

大多数小学生对“诚信”的含义和“诚信”的价值已经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而且还不成熟,所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来帮助孩子达到全面的知、情、意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规律,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诚信品格所进行的教育,包括三层内涵:首先,指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理念和诚信品质的教育。其二,指教育本身是诚信的,即教育自身对受教育者、社会和国家是诚信的。其三,指教学自身的诚信,即在自觉和自在中教学诚信的教育。

本课题将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实施养成教育。特别是作为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的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的教育,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等。通过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学校继续开展以“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五小”实践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等等。

三、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放在学生对诚信的落实行动上。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伟大的诚信事例,但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判断事情的错与对,并能正确选择有意义的解决办法。在生活中对同学、朋友、老师、家长,甚至是善良的陌生人,能够以诚挚的心来对待。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四、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勇于负责、知错能改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作业认真、考试不作弊的好习惯。5、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运用讨论法、榜样激励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构建育人网络,在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做到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自己做错了事情主动承认,借了别人的东西及时归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人格修养。

1、讨论法让师生分析目前诚实守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存在问题的根源。

2、榜样激励法开展“诚信银行”实践活动,每月评选出“诚信之星”在学生中树立学习好榜样。

3、调查法本课题以探究学生诚实守纪习惯培养为出发点,在全校师生及家长中展开调查,收集比较客观的信息,通过对资料的处理,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念,形成新理论,提高教育实效性。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法。我结合我校教学和德育工作,把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并结合个案做好案例分析。通过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有效地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

5、定期召开学生交流会、家长学生座谈会,及时总结经验,反馈研究信息。调整试验方案,定时定期完成研究部署。

本课题经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收集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

(3)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2)通过调查、测试,对小学生诚信现状和小学诚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设计初步的实践措施及方法。

a、诚信每一天。

诚信每一天是诚信教育环节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让学生们搜集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或者阅读相关的小故事,每天在黑板上写一条诚信名言,或者是课前讲一个诚信小故事,同学听了故事有什么感想可以说一说、写一写。

b、诚信对待学生。

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等都在发展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师益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诚信待学生,学生也会耳濡目染的学习,渐渐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c、与语文课程的课堂教育紧密联系。

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有很多是可以作为诚信教育的素材的,在进行课堂教授的同时,把握好的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d、与课后诚信活动整合。

理论的东西讲的再多,学生也不见得会懂,要在具体的事情当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诚信的含义与意义。

(4)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研究措施与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全面达到方案制定的研究实践目标,总结出可供推广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品质培养的途径、方法、实践活动,形成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

1、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课题实验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次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寓德于教的作用,将课题实验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显性教育即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点,将诚信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而隐性教育则是本次教育的重点,特别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过程。可以说,寓德于教无处不在。

2、坚持常规教育,坚守道德教育阵地。

(1)、召开“诚信从我做起”动员大会。号召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并向全体同学发出诚信倡议书。

(2)、对学生开展诚信调查问卷。然后根据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

(3)、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结合,让有关诚信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

a、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b、编辑绘制《诚信名言警句集》。内容均由学生搜集整理,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是诚信思想渗透的过程。

c、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故事会。

(一)、小学生诚信教育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及梳理我校学生诚实守信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以学生的学校主活为圆心、家庭和社会生活为半径展开,主要涉及对同学的诚信,对家长的诚信,对老师的诚信,在金钱面前的诚信,对自己学业报告的.诚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凡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利益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密切的事物,学生的诚信度就比较低,且与眼前利益关系越密切,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就越严重。比如:向家长报告自己的在校情况通常是报喜不报忧,成绩考得不理想时不告诉家长,和自己要好的同学犯错误时不如实向老师汇报,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第一次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出来后,我们课题组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与研究,并请各班班主任老师协助课题组对自己班级的数据情况作了进一步详细的分析,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找一些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还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在调研中,我们得出结论,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

1、社会原因: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短斤缺两,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尔虞我诈,人才市场上的假文x,文艺界、体育界的假唱、假球、假哨,学术界的剽窃等等现象给了孩子们巨大的负面影响。“老实人吃亏”,“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这些言论似毒蛇一样吞噬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2、家庭原因: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以及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影响了年幼的孩子。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很复杂,老实人要吃亏的,你的脑子可要活络点。”父母亲在给孩子言传时,又往往辅以身教,部分学生家长经常采用先哄骗孩子说出实情,应允孩子绝不责怪,待孩子诚实相告后立即破口大骂,动手就打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撒谎,不愿说出实情,报喜不报忧。这也是当今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中某些弄虚作假现象,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欺骗。像公开课前的反复操练,甚至连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事先指定,考试前故意让成绩差的学生坐在成绩好的学生旁边,让学生“互相帮助”等等。教育工作者的不当言行,“熏陶”着涉世不深的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困惑。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对学校、对班级、对个人有好处,说谎是没有过错的。认知发展到这种程度,在行为上当然要体现出来。这也是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学生的自我抵御力不够导致诚信缺失。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非观念淡薄,意志品德不坚,敌不过外来的不良引诱,例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研究,撰写了论文《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诚信教育有效策略》《浅谈社会对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诚信教育》,论文从学校中的诚信教育,家庭中的诚信教育,社会中的诚信教育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九、收获与反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年来,诚信教育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一件件小事中依然可以看到诚信教育已经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断有所感悟,不知不觉间,“诚信”已成为衡量自我发展的尺度。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六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6: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63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63世纪43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效益性原则。即优化心理教育各要素,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原则。学校视阈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心理教育各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各要素应围绕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进行结构化,结构越优化整体的功能越强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建立评估、跟进、辅导;再评估、再跟进、再辅导,循环上升式工作流程的过程。

4、开放性原则。一个开放的系统能与所处环境相互联系制约,获得动态平衡的发展。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社区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人心理机制形成的起点,在破解一些心理问题或了解心理发展脉络时往往有解密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和社会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是指社区医疗卫生设施、活动场所、社会实践活动场所等,软环境是指交往对象、咨讯信息、民俗风气等。外部环境具有客观存在性,如果能了解、分辨、选择蕴含其中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和培植,就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七

自我概念,是人格领域中研究最多的主题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作为联系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纽带,自我概念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

[1]通过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调查工具,我们发现技校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自我概念变化剧烈,情绪波动性大。而自我概念对于每位学生,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时期,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由于其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有的人在此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不适应。[2]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起到较好的指导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概念,成长为一个积极上进合格的社会公民。

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了解到技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如下:

1.情感冲动,常常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

2.喜欢独立思考,可是观点较为片面和幼稚。

3.比较难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容易怀疑世界。

4.自我意识发展快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5.喜爱新奇,讨厌刻板。

通过布置学生周记和组织早读,加上平时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技校学生在心理方面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尽量去指导和帮助。

交织,需要人文关怀;其次,相对于普通高中,技校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较低,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学校,得过且过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很弱;再次,对于那些想要认真学习,弥补以往没有认真学习的遗憾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难以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后,由于知识量和年龄的限制,这些技校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老师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指导教育。

心理教育也是一样,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宁愿让学生相信他们自己是可以的有能力的。

第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竞赛机会,让每一位技校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技校很多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特长,可是不知道如何发挥出来。有句话说,垃圾只是放在错误地方的资源。虽然这里比喻不大合适,技校学生也不过是书本理论学习不如别人,在其他很多的地方肯定有着更大的优势,而技校就是一个给他们挖掘和发挥这部分潜能的一个平台。

第三,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学生心理咨询室。由老师带动,培养一些喜欢心理愿意服务同学的学生,一起来帮助一些心理上有些疑问困惑的孩子。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一个很好的心理指导会是个非常有效的助力。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八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2002年,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2008(01).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九

自卑在女大学生人格问题中表现突出极具普遍性,与其它问题人格相比呈现出以下较为特殊的形态:。

1.突出性。在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不良人格倾向。如敏感、嫉妒、抑郁、怯懦等,其中自卑居于突出地位。即对自我信息敏感,过低估价自我能力与成就,自我价值取向片面,夸大客观困难,不敢承担艰巨任务,经受挫折的心理容量小。

2.差异性。从群体差异看,农村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的自卑心理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外向性格学生和文科学生。气质类型中抑郁质学生自卑心理最严重,年级差异尚不显著。

3.阶段性。从纵向考察,女生在小学阶段,学业和品德表现普遍优于男生,中学阶段也常比男生优秀,在人大学之后,却因各种原因,使自己处于弱者地位。女生在校期间自卑心理多发生于三个时期,即人校第一学期的适应期、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转折期和毕业前的求职择业期。

4.显隐交替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更容易承认自己缺乏自信心并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让她们坦然地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并面对它则并非易事,她们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克制自己尽量不表现,以至压抑自卑。

5.反应与特质性。从求询者的自诉中可看到当事人的主观痛苦体验均与其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但通过深人了解均可看出,这些学生的自卑人格特点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少女阶段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一定情境压力下的自卑反应实际是其人格结构中自卑特质倾向的现实表现。

6.应对多样性。应对自卑型女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升华,其次为压抑、幽默、幻想、回避、宣泄、转移;较少使用的是倒退、否认;使用最少的是攻击。

1.社会评价的扭曲。人格的形成与其所接触到的社会评价直接相关。女孩长到青春期,达成真正的自我认同时(即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评价标准进行白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的时期)很难心平气和地接纳自我。她们中的不少人会因为自己的体型与脸型而苦恼,成为导致自卑的直接刺激。因外貌不理想而焦虑的女生是男生的两倍,美貌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对美貌者与非美貌者均造成了伤害。

2.自我知觉障碍。首先是场依存性认知倾向,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证明女性多数具有场依存性的认知风格。由此导致女大学生在判断问题中抗一充勺差,不易做出独立思考。在自我评价中,过分重视别人的意见,用情感代替理智,易从众等。此认知风格不仅使女大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也难以克服自卑心理,因为她们若想摆脱自卑心理,需要克服双重压力,即要改变自己的自我观念,还要改变自己认为别人所持的观念。其次是非理性的认知倾向。非理性的观念会使人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的、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导致出消极的自我体验。那些自卑的女大学生由于某些不良人格因素的影响和思维缺陷,在处理自我信息时更易受非理性观念的影响而否定自我。再次是繁化型认知倾向。自卑的女大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细微末节,在自我了解中的表现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细小言行并为之动情,或沉酒于往日回忆,因而不能完整地从主导方面评价自己,不能从未来发展激励和把握自己。

3.消极的人格特征。在笔者咨询的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身上,均可找到显著的消极人格特征,表现为爱面子讲虚荣,胆小怯儒,渴望完美等。

4.自我成长中的缺损。自我观念的形成是从个体早期到成熟的历程中逐步完成的。这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同伴及其他人和事都在影响着一个人自尊心的获得。从咨询案例中看到,有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多数在自我成长中存在着缺损。

三、教育对策。

深人研究女大学生自卑的形态及成因,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系统教育已显得十分必要。此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方法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系统性。教育针对性强调因材施教,因女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生自身素质与所学专业的不同,过去经历的不同,其自卑心理在各方而的表现、强度是不同的,在教育管理中应仔细分析其具体情况,耐心、细致、真诚地帮助她们渡过这一合理障碍。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多种方法并用,通常可借用三种主要方法:自卑心理的知识性教育、自卑心理的团体训练(如专题讲座、操作性练习、集体活动、相关社会实践等)和自卑心理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如通过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向自卑女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或直接传授自卑心理自我疗法的主要技法等)。内容的系统性强调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性别教育。通过主题讨论与社会调查,介绍国际国内前沿性学科,如妇女研究、女性主义教育中的性别研究信息。帮助自卑型女大学生了解性别的生物学、社会学界定,性别形成与发展,性差心理规律,女性教育与成才中的不利因素等,唤醒自卑型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正确理解与把握自身角色,不为传统角色认识所束缚,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与追求,提高女性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总体意识。

2.认知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认知中与自卑心理密切相关的场依存性、非理性型、繁化型认知风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评价和各类事物的本质。

3.人格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中爱虚荣、怯懦、渴望完美的消极人格,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潜力,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4.自我成长辅导。弥补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成长的缺损,悉心呵护女性自尊心的成长,帮助她们学会正确对待同伴的关系与评价,建立相对独立成熟的自我评价标准,提高自信,免受他人干扰。

5.竞争教育。促成自卑型女大学生对竞争本质的正确认识,明确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作用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竞争中超前,胜利和失败是可以转换的,不必因一时成败而过于得意或气馁,并使其学会一定的竞技方法与策略。

6.挫折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并在这一挫折存在性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再分别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和驾挫方法指导,以提高自卑型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承受力。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

小学生写作文,多喜写人叙事类文章。写熟悉的人、叙经历过的事,是“回顾”再现式作文,难度较小。相对而言,写景类作文,难度较大,学生怕写,老师难教。究其原因,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写作关键看学生的生活积累,而写景类文章的写作则主要看学生观景绘景的能力。正是由于受观景绘景能力所限,小学生的写景类作文水平普遍较低。作为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写出较好的写景类作文呢?以下几种方法是可循而有效的。

要描写好景物,需要对景物进行观察。写景之前,教师应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和感受美景。学生走出教室去欣赏景物,心里肯定特别高兴,可是放眼望去,一大片山坡、一大片田野,景象万千,可写的景物数不胜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睢,看得多了,往往就会发蒙或犯惑,面对眼中所见的万千景物,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写景类作文不能“见景写景”,或“随景下笔”,不能无主次地觉得哪里都该写,又哪里都写不好。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的目的或要表达的中心,选好景物范围,“化大为小”、“定点写景”。大自然景象丰富多彩,我们应该选择最有特色的“样景”作主体,通过对主体景物的描绘,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某方面的独特之美。面对眼前所见的景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眼睛比作照相机,要选取最需要的、最美丽的景色拍摄。通过连续的特写镜头,表现景物特点。景物选的范围越小,观察才会越细致,也才能发现景物的个性特色,写景才能出彩,甚至出“神”。带学生到大自然去观赏景物,老师应事先踩好点,选好观景范围,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选景、观景活动。如写《家乡景色美》,可指导学生在家乡的田野里,选取一定的范围,以有代表性的“小地方”:一座山、一条小路、一个池塘或一块菜地为主体景物,由点到面,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并写出家乡的特色美。

观赏景物不是随便看看,除需要有取舍、有侧重外,还应注意顺序。观察一定范围的主体景物,还要有恰当的观察点。指导学生定好观察点,也就是选好观察角度。如写《家乡景色美》,若选取的主体景物是一座山,观察点可以是山顶,主要是俯视,由上往下看,由近及远;观察点可以是山腰,仰视和俯视相结合,先上后下,由局部到整体;观察点可以是山脚,移步换景,由下至上,点面结合。选好景物观察点,观赏景物就有了方向和层次,写景也才有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写景顺序得益于观景顺序,并根据写作的需要,做出适当地调整。描写景物,可以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可以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可以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可以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可以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可以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等。从时空角度看,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比如写《东山岭风光》,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写东山岭四季节各有情趣的特色美;也可以按空间顺序,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有哪些特色,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景象,从下看是什么状态,等等。总之,描写景物要有顺序,文章才有层次。

观察景物着眼点不在“是什么景物”,而在“景物有什么特征”。只有抓住景物特征,才能明确所写景物的“亮点”,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特色。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景物的组成、外形、色彩、状态等方面进行观察,明确景物的个性化特征,通过比较、联系,突显出景物的“亮点”。景物的特征、“亮点”就是写作的重点,也是由景到人,由景到情的生发点。如写《家乡景色美》,选一条小路、一个池塘和一块菜地为主体景物,引导学生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逐一观察。先观察中间的小路:小路有多宽呢?让几个孩子并排站在一起,数一数,小路有几个孩子并排那么宽;然后观察路上的小草是什么颜色,能看见几朵小花,小草小花像什么样子,试着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如“就像给小路镶了一道绿色带花纹的彩带”)。再观察左边的池塘:池塘是什么形状?池塘有多大呢?(可与熟悉的教室或操场比较)池塘里的水是否清、静、绿?(可联系写水的课文,发现水的“亮点”。如:池塘里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见水里的草和鱼儿;池塘里的水真静呀,静得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树,鱼儿好像在天上游;池塘里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还可以看看池塘里有没有小鸭子?若有,可以观察小鸭子的活动情况。接着观察右边的菜园子:菜畦和菜苗有什么特点?可选一两种蔬菜作近景式观察。最后,由景到人,看一看小路上、池塘边、菜地里有没有人,他们干什么?指导学生深挖景和人的特点,明确“亮点”,就能写出一篇不错的写景文章来。

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应融合在对景的描绘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景中融情”的方法,一是饱含情感看景绘景,并适时画龙点睛地抒发情感;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景物的情趣来。有人说,景物本无情,看的人有情,景物便自然有了情。换言之,景物的情感,是观赏景物者和描绘景物者的情感反映。如何移情于物,或使物富有情感,借助联想和想象是较为巧妙的方式,要指导学生理解并“为我所用”。描绘景物要虚实结合,对眼睛所见景物,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比较、类比等方式,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要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如看到树上有一只鸟在啼叫,可以想象“鸟儿正在树上欢愉地唱歌”。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看到千姿百态的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既写出了桂林山“奇”的特征,又使景物富有情趣。又如《林海》一文,作者从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突出大兴安岭的重要作用,让人顿生赞叹之情。

要说写景类作文难写,主要就难在如何将景物写活,如何写出景物独有的特色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容易。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描绘景物时要紧扣景物的特征,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化单一为丰富、化概括为具体、化平实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多角度多层次表现景物特色,或者化静为动、化实为虚,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如写《美丽的秋天》,“美”是秋天的总体特征,是单一而概括的表述,如何丰富而具体地写出秋天的“美丽”?可以运用排比的句式(或段落),从秋天的天空、秋天的山坡、秋天的田野、秋天的人们等多角度多层次表现秋景之美。写秋天的山坡,又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秋天山坡上的树、草、花的美,描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写秋天山坡上草儿的苍劲之美,有学生这样写道:“略显干褐的草儿在秋风中翩翩起舞”,巧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草的独特之美,让人过目难忘。

写景类作文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选取景物、确定观察点、观察景物、描绘景物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帮助,不断提升各环节应具备的能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如在选取景物环节,请学生交流自己所选景物,并说明这样选取的理由,其他学生会受到启发;在观察景物环节,请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顺序和观察到的景物特点,其他学生边听边对比自己的观察情况,可以修正和补充;在写出景物情趣环节,请学生交流自己对某一景物的片断描绘,其他学生可以借鉴参考;在正式动笔之前,请学生口头作文,按顺序讲讲自己的作文提纲,其他学生可以打开思路。作文批阅后,教师从优秀作文中选出样本,对其成功之处做出点赞,对其不足之处做出修订,并张贴展示,让学生明确写景得失。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一

心理安全是一个新概念,广义的心理安全主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或精神上具有比较稳固、能抵御外界力量所带来的心理刺激的防线,有效规避各种心理险情的发生;狭义的心理安全指的是人们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安全情景时所具有的一种内心平稳、不受威胁、不用戒备、不被指责和批评的心理状态,内心有一种安全感。在本文中,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指的是狭义的心理安全,是指大学生能以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种内外因素、环境、政策的变化,时刻保持内心平稳、不受威胁、不需要戒备、不被攻击、伤害、指责和批评的心理平衡状态,有一种内在的心理安全感。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主要现状。

目前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呈现出乐观开朗、精力旺盛、学习欲望强烈、意志力坚强、人际关系和谐及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但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高教体制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大学生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尤其是近几年来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考试作弊、抽烟、酗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大学生犯罪和自杀的比例在不断攀升,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心理障碍问题引起的。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致使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例如:强迫、暴躁、固执、消沉等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他们极易陷入抑郁、焦虑、烦恼、恐惧等心理困境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身心遭受严重创伤,以至于自杀、凶杀的惨案屡屡发生。例如,“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中南大学王啸杀人案”、“‘丑歧视’引发四川大学高考状元曾世杰杀人案”、20“西安音乐学院撞人杀人案”等。以上极端案件发生后,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降低了。近10年来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研究报告,国内外相关报道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约为10%~30%,他们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许多调查显示,目前全国30%~40%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的学生比率约为10%~1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理想。事实上,心理安全隐患比外在安全隐患更隐蔽、更难监控,爆发更加突然,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都有可能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而以上数据和发生的极端案件警示我们,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已经十分突出,将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案件等现实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深思,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不容忽视,高校应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建立“四级联动心理安全保护体系”,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五早”预警工作。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成立由“保卫处、学工队伍、各二级学院(系)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机构领导小组,积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汇告制,以及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学生管理部门、学校”为主体应对学生突发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为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高校应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自助与助人能力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每周将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汇报一次,并填写好学生心理问题周报表,要求观察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潜在危机的学生,他们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辅导员及班主任汇报,如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存在精神症状的学生,各二级学院(系)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报告,并注意报告过程中的保密原则。高校建立以“学校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主、以“各二级学院(系)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和班级心理委员”为前哨的“四级联动心理安全保护体系”,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即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重要作用,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疏导,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专业教师做客心理咨询室、“心语”信箱、心理热线电话预约、心理咨询网页学习等个体咨询形式,以学生会和团委社团为载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心理报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按需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固定场地和固定经费,适时开展学生团体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减缓他们内心的压力,释放和转移不良情绪情感,巩固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通过对有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念头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

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作为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他们的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频繁的老师,是广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应该具有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心理调节方式,对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因此,高校应十分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培养,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落实专项经费,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讨论和专题论坛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有机会经常派送他们参加省市级专业培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习专业理论和教育工作方法。

(四)定期开展心理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学生电子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应对每年入学新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为他们建立电子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选出有心理障碍问题和自杀倾向的学生,重点关注家境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身体缺陷、失恋、违纪、家庭遭遇突变、受到意外刺激、父母离异等特殊学生群体,并对其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安全隐患排查,排查出存在心理疾病患者或精神疾病患者,对已经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个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活动中时常出现的心理压力问题,要经常和他们谈心,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缓解内心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患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有精神病史的大学生,建立预警对象数据库,及时进行跟踪了解,主动约请他们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安排资深的心理专家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并根据其危机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定期测量辅导。高校应及时疏导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障碍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理想,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威胁大学生的心理安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心理能力提高的黄金时期;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家庭、高校和社会共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还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一系列极端事件警示我们:面对新形势,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自身四大主体之间的力量,全方位、全过程地展开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安全校园、幸福家庭和健康自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二

摘要:当前社会,“养生”成为众多网络热词之一,这不仅体现出人们更加注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反应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以来,体育运动都是国家重点关注领域,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提出和广泛普及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因此本文在介绍阳光体育运动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结合,通过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给出以阳光体育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身心健康;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从青少年时期培养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增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5号)。自此,“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成为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及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1.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再认识和延伸。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将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走出操场,去亲身接触、拥抱和体验自然,像阳光一样充满活力和朝气,同时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以便学生选择,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第二,阳光体育运动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切实提出并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学校体育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秉持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旨在以新的理念和途径来发展学校体育,再扩展到整个社会,掀起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第三,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程的助推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技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受到重点栽培,壮大学校甚至是国家青少年体育队,为学校以及国家体育事业争光。

1.2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首先,两者都以青少年为对象。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青少年提出的,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对象本就是青少年即大学生。其次,两者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共同致力于人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双向促进与强化关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进而认真对待、学习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阳光体育运动转向社会大众的重要过渡平台。

2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因。

2.1体育教师未能准确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教师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一项教学任务,学生考试能及格就行[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身健体的根本目标;也有教师过于注重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极少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甚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情况[3];还有教师将公共体育课程当成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程固然兼具娱乐性质,但其核心宗旨仍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切不可颠倒。2.2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薄弱一是物质质量难保证,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更新周期较长。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沿用了很多年,有些超过了服役年限甚至多处损坏,也无人问津,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二是物质数量跟不上,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有限,除了场地之外,可用的器材也屈指可数,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体验一两种器材,势必影响学生多项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掌握。2.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待完善。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而且长期重复,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小,经常出现一个体育教师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体育课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压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也难以收获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仍以传统为主,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只负责“学”,缺乏语言和动作上的互动,应付倾向严重。

3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3.1从人员层面来看。一是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是服务于大学生乃至公众的身心素质提高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定期或及时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等,应准确分辨体育课程强身健体功能和娱乐功能的主次地位;二是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每个体育运动项目至少要配备两名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工作(如一个领队教授,一个纠正学生动作等)或轮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等;三是体育教师应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应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关体育的问题。

3.2从教学层面来看。一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即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引进热门体育项目,如休闲体育(瑜伽、轮滑、街舞等),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尤其是那些对场地、环境等因素要求较低的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多种技能掌握的目标,团体性体育项目的增多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应打破传统“教”与“学”分离的局面,使教师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互动中传授知识、技能,并持续研发新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利用即时媒体教学等),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培养学生信心,对于学生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利。三是教学设备。应成立专门的体育设备设施维修、维护、更新部门,保证教学设备质量无忧、数量充足,奠定教学物质基础。

3.3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线是从各级学校到社会大众,形成全民运动之势,而目前全民参与最多的运动形式之一,就是可记录运动情况的相关app或公众号等。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借助运动公众号形式,即开通本高校专属的运动公众号,鼓励师生参与其中,持续记录师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及具体情况,包括记步、运动量以及课程相关问题(如课程进展、教师备课情况、学生接受程度、遗留问题等),也可以设置排行榜,分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根据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排名,以此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接受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督促教师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切实实现青少年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都应引起重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指导思想,利用时代新技术、新平台,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蹇晓彬,路毅.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31):124.

[3]王俊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青春岁月,(15):187.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三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始终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教师和学生。而这正是目前体育课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这一传统观念。而想要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首先就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根据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由于课改内容中没有对体育教学的内容有太过硬性的要求,而这就恰好给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足的自由权,可以让他们不再受过去传统教育所带来的束缚,这样的话,就能够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处于对“健康第一”的标准,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将教学内容分成多种种类,如精学类、粗学类等。而如果选择的是精学类,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具体的教学计划。例如,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于是教师就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将足球、篮球等这些球类项目当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种根据学生爱好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够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学校定期举办的各种球类比赛,就会更加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下面我们就以篮球为例来具体的说明一下。在刚开始上篮球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之后再让学生活动身体的各部分关节,紧接着以一臂间距散开,讲解动作要领。而在课程开始以后,教师可以挑选一名篮球技术不错的学生来为大家做运球示范,然后教师根据示范动作来进行具体的讲解,而学生在有了先入为主的感受之后,就会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且也会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在运球内容讲完以后,接下来就要进行二人传球的.练习。此时,教师最好还采取相同的模式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排队练习。而在这些基本功训练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并对这次比赛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表现差一些的学生,则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以免让他们失去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这样新颖的教学气氛下,逐渐地对体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很多高中生一直都将高考视作学习的最主要也是唯一的目标,因此对于体育教学并不是特别的重视,认为可上可不上。这种错误的想法也是导致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一大原因。所以,在体育教学期间,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教师投入的热情不高,而且教学内容毫无创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是特别的消极,从而造成课堂气氛非常的沉闷。而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中来。例如,在上排球课时,在进行正面双手垫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以提高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以此提高他们对排球的兴趣。而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热身活动。随后教师选出一名排球技术不错的学生和教师一同做垫球的示范动作,并让大家认真地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开始进行反复的练习。或许在初始的阶段,学生会掌握不准节奏而经常犯一些错误。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从垫固定球到自抛自垫再到2人对垫,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做一回示范动作,直到学生完全听懂为止,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继续练习。另外,为了能够烘托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球和垫球有关的游戏,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完成该堂课的体育教学。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这样无法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实,教师为了能够让体育教学课变得更加有创意,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这样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可以让体育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生踢足球的课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男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是女生却提不起任何的兴趣。这样的情况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的尴尬。而若想解决这种差异化的教学现象,就必须要采用合理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会踢球的学生分为一个组,再将不会踢球但想努力学好的分为一个组;另外,还要把完全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学生同分在一个小组。紧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足球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通常在第一节课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足球基本知识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如可以是“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出足球比赛的规则以及著名的球星”,如此一来,一些对足球完全不了解的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足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此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去足球场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在训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几个足球技术较好的男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给其他学生做一些基本功的演示,从传球、停球再到头球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具有真实感的教学方式中逐渐地对足球课产生兴趣;紧接着,教师再对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进行认真的讲解,并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进行训练,然后还要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位具有一定足球基础的学生为队长。这样的话,教师就能够分散更多的精力去指导那些几乎没有什么足球基础的学生了,另外,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监督学生的训练状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渐地拉近和足球的距离,这样教师也就算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教学任务。

4结束语。

传统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课程,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和趣味性,而且教学形式也过于单一,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全面地实施“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不过想要更好地展现这一理念的价值,就一定要在教学工作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订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高中体育教学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3]聂亚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29.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四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

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

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5(10);

[4]李涛,杨寿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1);

[5]姬兴涛,马丹丹等积极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五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运动承诺视角下分析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并对如何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长期、稳定的开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运动承诺;阳光体育运动;高校;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有别于竞技体育,是在体育锻炼的基础上以增进学生健康为基本目的、提升全面素质为终极目标的全国性体育活动。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健身意识,培养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强有力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阶段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长效机制的缺失或乏力是大多数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学者们围绕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观点与好的对策建议。从文献、访谈及观察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随着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束,大部分学生终结了体育锻炼,结果是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体育课程期间课内外所产生的效果不能持续。承诺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活动产生的一种积极投入状况的表现,它是一种影响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态度。1993年scanlan等将承诺这一概念引入体育运动参与动机的研究领域,用于研究青少年运动员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将运动承诺(sportcommitment)定义为“渴望和决心继续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最终要靠富有能动性的主体来参与,本文从“运动承诺”视角深入研究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提出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对运动承诺、阳光体育运动及长效机制等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累计查阅了自1994年以来相关文献论文近40余篇,全面掌握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夯实研究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走访不同类型高校的体育教学专家及管理人员,了解各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因素进行详细了解,为分析问题及解决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高校3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93份,有效率为97.7%。采用心理测量量表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运动承诺进行问卷测量。

1.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理论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分析。

所谓长效机制,就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且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可以理解成为了实现“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一套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是加快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是改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需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但能从理念上给予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且给阳光体育运动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途径,也为以后研究学校体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思路。

相关研究表明,运动承诺和体育锻炼之间关系密切,运动承诺对人是否能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影响明显。图1反映了锻炼坚持机制行为分析框架心理机制,不难看出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及锻炼者的自我效能影响运动承诺,同时运动承诺影响着锻炼者长时间锻炼行为。锻炼动机是人们参与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曾有研究表明,人的锻炼动机越强烈,运动承诺就相应越好,锻炼动机与运动承诺成正相关。很好的了解体育锻炼动机,有助于深入理解参与或退出锻炼的行为。锻炼动机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应是正的因果关系;锻炼效果越好,大学生越愿意参与体育锻炼。采用scanlan的运动承诺量表及frederick和ryan修订的《身体活动动机测量》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承诺和体育锻炼动机问卷测量。体育锻炼动机共测量五个方面,包括健康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健康动机、乐趣动机的分数比较高,而外貌动机、社交动机的分数相对较低,运动承诺的分数比较高。说明大学生非常明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主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很多学生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身体减肥、改善体型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外貌动机分数相对较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这种效果周期较长的体育锻炼动机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反映了大学生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的决心不强,人数不多。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交机会,大部分学生的社交能力还不宽泛,社交场合的认定比较狭窄,比如吃饭或网络,所以社交动机分数相对较低。

2.3基于运动承诺视角下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立的对策分析。

2.3.1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提高体育意识,营造体育氛围。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需要高校的体育教育部门的切实工作,一方面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践行者,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自己专项的体育课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来培养大学生喜欢体育、自觉自愿的进行体育锻炼,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和鼓励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及体育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见效,需要体育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讲解体育的相关趣闻和体育经典故事,多角度去吸引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锻炼动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和兴趣有时形成的比较直接,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的体育锻炼手段都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努力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帮助学生提升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及宣传部门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大力宣传阳光体育的意义和练习的方式方法。积极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校内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体育锻炼的氛围有赖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校领导直接参加校园体育活动,不仅能传递体育锻炼的信号,同时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效果立竿见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2.3.2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对良好的运动承诺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具有重要作用,是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所以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坚持长时间的体育锻炼是要看到实际效果,如何评价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是很多部门和管理者重点研究的课题。首先,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效果包括整体学生锻炼效果和学生个体体育锻炼效果两方面。高校整个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效果需要政府和教学部门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开展状况,如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合格率及优秀率等评价指标。学校学生整体的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评价要规范,建立评价体系并能进行校际间的数据对比,对评价较好的学校及地区要进行奖励和宣传,反之对评价结果不好的学校及地区要进行通报批评和整改,这样才能促进各高校积极进行阳光体育运动,形成各自特点的长效机制。其次,大学生的个体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评价机制也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体育锻炼效果不甚清楚,因而影响持久性。大学生个体的体育锻炼效果多数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数据支持,也无法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部门要给每一名学生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锻炼评价档案,详细记载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数据,以体育健康测试数据为主要数据库,适当增加体育项目竞赛成绩记录,学生通过自己的体育运动锻炼评价档案就可以清晰、准确的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有针对性的对自身薄弱部分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或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重点提高相应弱势项目,加强体育锻炼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2.3.3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条件。

3结语。

大学生心理因素是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参考内容,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直接取决于他们对锻炼的心理承诺程度。运动承诺视角下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立的对策:应当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提高体育意识,营造体育氛围;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评价机制;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条件。

参考文献:。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六

论文摘要:运动性认知是体育技能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由此决定了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高度一致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改变认知至上的偏颇,又要避免脱离体育认知特点空谈育人目标的极端倾向,对多样化体育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并赋予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

abstract:movementcoecialcognitiveformdecidethat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characterizedofbeingexperiencing,self-independent,secharacteristicsarealsohighlof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tovarybiasofcognitionsupremacyaswellasavoidextremetenivecharacteristic,tointegratediversifiedlearningapproachandendueitcharacteristics,namelyexperience,self-independence,explorationandco-operation.

1问题的提出。

深刻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特点,把体育认知形式的特殊性作为认识的起点,探讨新的。

体育学习方式的特征,以此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的认识。

2体育认知形式的特点。

一般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包括的认知形式有三种[1]:其一是概念性认知,也就是借助言语、符号对世界的认知,这是数学、语文等主要学科中广泛采用的认知形式。其二是形象性认知,这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对一定形象的想象对世界的认知,书法、绘画、音乐等的学习主要采用这种认知形式;其三是运动性认知,它是借助身体与外界发生直接的运动关系时的认知形式,它主要运用于体育以及其它的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学习中。

体育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言语和文字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通过对示范和相关媒体的观察了解动作的形象与过程。但通过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学生只知道了所学的动作技能的“应然状态”,而这远不是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自己的身体把这种“应然状态”表现出来。这就要借助于“身体”这一特殊的认知工具,没有反复的身体体验与练习,即使是对体能没有很高要求的简单动作,比如徒手操,学生在身体姿态、节奏等方面也会与观察到的动作形象和所描述的动作要领大相径庭。因此,体育学习虽然包括多种认知形式,但运动性认知是体育学习的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特殊认知形式。

3体育认知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特征。

3.1体育学习方式的体验性特征。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都是从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动作的形象和要领的感知开始的。而事实上,教师无论多么规范的示范动作和多么有效的讲解,都不能真正把所学动作的有关要领的信息完全表达出来。教师(包括体育教材)可能传递给学生的,只是诸如“两臂上举”、“抬头挺胸”之类的反映动作形象的外部信息,真正在动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身体感受的内部信息,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时甚至连活动主体也“意会”不到。换句话说,完成动作的关键是动作者的内部感觉,而不是语言文字信息。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完成动作过程中有关身体感受性的内部信息。

很显然,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实际也就是把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的结果转化为自己身体的直接感受,从而直接体验到所学动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内部信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自然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焦点。

学生之所以能够将内部信息的内在感觉掌握,是学生将自己的主体“移入”到示范动作之中,潜势地使自己的运动得以成立,并随着客体(示范动作)虚拟运动的同时形成“运动共感”[3]。在这时,教师所体验的内在感觉或多或少地就被移入到学生方面。尽管这时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所学动作,但他或多或少地具备了那种虽然还模糊、还不太清晰,但过去未曾有过的那种体验。而这种体验才正是教师所要教、学生所要学的内容。

可见,学生动作技能的获得,是学生所获得的外部信息与身体感受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身体的直接感受,所有的关于动作技能的外部信息都是抽象的,没有意义性的。而随着身体感受的进一步加深,表现在外部形态上是学生的动作与教师提供的外部信息的吻合程度的提高,而对学生深层的意义上看,一方面加深对通过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所获得的外部信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所获得的关于过程、方法的体验,将会迁移到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中。

因此,体验本身既是获得技能的手段和过程,同时也和动作技能一起,成为运动性认知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体验性也就成为体育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

3.2体育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特征。

人在婴幼儿时期,某些初级动作技能的形成会带有相当的主体不自觉的成分,但这些初级动作技能对此后的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新的动作技能学习“把自己虚拟地投入到该动作者之中”时,学习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联系自身已知或已会的动作技能去理解、揣摩和体验新动作。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任何新动作的学习,都是在已经掌握该动作的“下位动作”之后,或者说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运动性认知之后。任何新授动作本身都会包含着相当程度的已会动作的认知成分、环节或要素,所谓的新动作实际上是原有已会动作某些要素、成分的增减与组合。因此,能否形成新的运动性认知,不在于各种辅助练习手段之间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正确与否,而在于有形的辅助练习是不是与学生原有的运动性认知之间具有现实的关联性,更确切地说,是学生自己能否感受到或体验到这种关联性[4]。这时决定的因素不是教师传递过来的外部信息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自身以“心”去领悟和亲身体验新旧动作之间的联系,并自主地思考和探究如何以合适的方式以获得更有效运动性认知的结果。任何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如“手把手”地帮助或机械地重复模仿,即使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动作的外部表现上有所改变,但并不能获得适合学生自身的身体感受和体验,在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上必然是低效的。

因此,在运动性认知形式中,身体运动只是这种认知形式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真正的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还在于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身体运动的协同一致。而自主性不仅是运动性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体验性特征的进一步解读,体验本身就是自主性基础上身、心协同活动的过程。

3.3体育学习方式的探究性特征。

运动性认知与其它认知形式具有的共同特征,从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学生在学习任何一个新动作前都带着他过去动作学习或生活所留下的意识痕迹,以此来同化或顺应相关的新动作。同化是当新的动作技能与原来所体验到的在性质上一致时,原有的`体育技能认知结构的数量获得扩充,而顺应则是指学习者原有体育技能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内部或外部信息时而引起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的知识和技能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这表明学生学习动作技能不是被动接受,不能靠机械重复来掌握,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分析是对新旧动作技能之间联系的更为深刻的把握,是对内、外部信息关系的自主的理解;判断是基于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创造是既在分析判断基础上对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抉择,也是在个体独特性基础上对新的动作技能价值意义的更深层的构建和探求,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因此,体育学习方式的探索性特征体现了体育学习运动性认知与其它认知方式的共同特征。

3.4体育学习方式的合作性特征。

体育认知形式的特点,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体育学习在组织形式上与其它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运动性认知在内部体验性上表现为个体性,但在外部表现上则主要表现为运动性。这在一方面反映了运动过程群体性的特点,小组与团队活动成为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为互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互之间可以在群体活动中真实地检验学习结果,判断存在的内部原因,为个体改进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外部参考信息。另外,有些体育技能本身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来体验和掌握的,在游戏中每个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从而形成“先天”的合作性学习。

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育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

从动作技能学习运动性认知形式的特点来看,体育学习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特征。诚然,从学科教学的目标看,体育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动作技能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突出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但是,无论如何,离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来谈育人目标,则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把握住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特征,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特点和机遇。有了动作技能学习的体验性,动作技能的学习就能够从认知领域扩展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有了动作技能学习的自主性,就能够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形成高品质的学习,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有了动作技能学习中的探究性,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合作性,就有利于形成合作交往、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积极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和相互信任、互助合作的社会心理品质。

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不仅体现了体育学科认知形式的特点,是反映体育学科认知目标的学习方式的特征,同时也是与课程改革全面育人的目标完全一致的,更体现了体育技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媒介作用。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认知至上、体育技能惟一的偏颇,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人格精神的全方位的培养,意味着多样化的体育学习方式的整合,在继承和利用前人发现和发明的一切有效的体育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紧紧把握住体育学科的育人特点和目标,赋予练习、游戏、比赛、体验、感悟等多种体育学习方式以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任何脱离学科的认知目标来谈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倾向最终只会弱化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是违背课程改革主旨的。

参考文献:

[1][3]贾齐.浅谈体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性认知[j].体育与科学(南京),,(2):9-11.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17号,2001.(6):1.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七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在新时期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新战略。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国家和高校要进一步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近大自然,在阳光下感受温暖,享受运动快乐,收获乐趣和健康。阳光体育运动最早在首次提出,针对全国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体育素质持续下降问题,要求全国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学校教育工作方针,依法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权益,重视学生体育教育工作,提升其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学生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学校要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发掘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联系,积极营造学生热爱体育,阳光健康的风气氛围,引领学生体育锻炼的风潮。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有趣的体育运动活动,在各个层次学校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风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带领学生走出班级和寝室,走向操场,接触自然,走到阳光下,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逐渐养成对体育锻炼浓厚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高校健康体育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3个不同层次。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来,全球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提出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体质健康情况评价标准,,国家开始全面推广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建设第一步是明确指导思想和活动的目标定位,阳光体育活动以健康第一为核心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有序开展,重视体育运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关心学生身心成长。高校健康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将体育活动和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将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当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将高校健康体育目标集中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一种理论基础深厚、可操作性强的高校健康体育运动模式。

3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健康体育模式。

高校的健康体育是一种典型的健康促进模式,在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可以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组织框构建,现阶段成熟的.健康行为群体干预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学者劳伦斯格林的precede-proceed模式,对群体健康行为干预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连续完整的方案制定、计划落实、执行评价流程和工作方法。precede-proceed模式在高校学校健康体育模式构建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体育锻炼和健康改进的整合,从而建立更加完整的学校体育模式,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precede-proceed将模式构建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步骤,首先进行社会诊断,了解健康需求、生活质量,开展流行病学诊断,确定人群健康问题程度,分析其原因,再描述可能影响健康的相关活动、社会以及环境因素、教育组织中的问题,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划分为倾向因素、强化因素、促成因素,最后进行执行评价。

4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构建实施。

从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及健康和体育评价反馈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4.1组织机构。

4.1.1学校党委和行政机构。

学校党委和行政机构负责教育部门政策和规划的落实执行,同时作为学校权威机构,保障高校健康体育模式构建和实施经费的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分析结果,适当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更好的规划布局学校体育代表队建设,引导营造健康向上阳光积极的体育健康环境,组织如运动会等各种类型的大型比赛。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主管领导要将召开运动会当作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突破口。学校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运动会举办模式,摒弃传统的运动会形式,将校运动会当作为全校学生广泛参与的体育健身节,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并相互分享体育运动带来的兴趣与快乐。运动会可以适当增设系别、班级等不同规模的团队竞赛项目,强调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做到全员参加运动会,将以往只有少数体育特长生乐于参加的团体定向运动改进为集体活动。

4.1.2体育院系工作。

体育院系主要负责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各种体育活动的指导,体育课堂教学是开展健康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体育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健康体育活动。为保障高校健康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院系要对体育课程内容精心设置,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目标,建立客观严密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阳光体育健康教学模式的开展打好基础。

4.2班级管理。

4.2.1特殊人群健康体育组织。

近些年高校全面扩招,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病弱残障学生数量随之增多,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和校医务室、心理咨询室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组建体育教研小组,面向病弱残障学生建立专门档案,为特殊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育保健课程,由医务人员和体育教师为特殊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学校应提供专用场地、器材,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项目,保护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体育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师也要加强和特殊人群的配合,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帮助特殊群体逐步消解内心顾虑,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康复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4.2.2学工部门。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是应用最广泛的学生管理模式,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每天学生都要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度过大量时间。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构建也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这一特点,将班级体育组织建设当作核心工作来开展,班级体育组织要积极寻求辅导员和学工处的帮助支持,对早操进行严密的监督,并为班级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提供各种体育器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安排体育场地,并探索建立活动效果汇报反馈机制,鼓励并嘉奖参加体育运动态度积极的优秀的班级和个人。另外学工部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假期,组织拓展训练、野外求生训练等新潮的时尚体育运动,鼓励学生暂时离开室内、网络,接近大自然,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

4.3课外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课程课时有限,一般每周1次,为了确保学生每天都能够达到预定的运动量,达成每天的锻炼目标,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校可以成立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培养优秀学生体育运动爱好者,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补充学校体育教学,进一步丰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过程,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将自发组成运动小组,形成成员组成相对稳定的小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互相督促,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4.4评价反馈机制。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开展落实效果,要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的健康测试,依据学校体育和健康教学培养目标,学生的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在学生身体形态技能、运动能力等体育与健康素质基础上,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监督和系统科学的评估。学校还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相关内容的宣传,开设专题网站,绘制体育活动宣传画,陈列体育橱窗,发布体育公告,绘制宣传板报,加强宣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健康测试的重要意义,为学生详细讲解体育健康测试的内容、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体育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建立学生身心素质与体育素养档案,在此基础上借助动态评价体系以及信息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体育健康指导,给学校体育健康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5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不是一个苍白的口号,而是一种理念和方法,用阳光代指健康有活力的新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感受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和体育运动的乐趣,高校要加深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自身健康体育模式,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英.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2]高菲菲.“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5(4).

[3]田广.“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

[4]董大志.“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6).

[5]吴润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5).

[6]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5).

[7]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4).

[8]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5(5).

学生的论文研究(汇总18篇)篇十八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但一些大学生仍不愿接受这一现实,导致选择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帮助大学生走出选择性失业误区的有效措施。

[论文关键词]。

选择性失业大学生就业。

一些大学生为追求理想职业,主动放弃一些就业机会的现象被称为“选择性失业”。选择性失业现象的形成有个人、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其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个人来说,不仅错失许多就业机会,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对社会来说,选择性失业同部分单位招工难现象并存,既造成了人才浪费,又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主要因素。

1.大学生就业预期过高。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是造成选择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一是对工作性质要求较高。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是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扎堆报考主要是看重这类单位收入高、工作稳定,许多大学生连续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报名参加考试。自尊心促使他们不愿意或不敢从事收入低、不稳定的工作,否则宁愿失业。而基层与西部地区由于待遇福利低很难吸引高校毕业生,由此造成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二是对工作地域要求较高。现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许多大学生瞄准去北上广和沿海开放地区等相对发达的地域,认为发达地区就业环境好、机会多,面子上好看。三是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许多大学生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过高。尤其在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也增加了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期待。一些大学生找工作不结合自身条件和就业形势,而是扎堆所谓的“热门”单位和地区,以期待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这类工作岗位往往因数量有限,报考人数多,竞争十分激烈。但一些大学生仍不愿放下身价,宁愿选择延缓就业或是暂时失业。除了自我认知有偏差外,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家庭在子女学业上花费巨资,即使生活条件不宽裕的家庭,也会将有限的资金投资在子女教育上,由此增加了家长对子女大学毕业后的回报预期。另一方面,社会上向权钱倾斜的价值观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在求职时力求稳定、体面和待遇优厚的工作。

2.学校教育就业脱节。我国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完全适应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重要因素。一是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市场脱节。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些学校热衷于综合性大学建设,往往根据是否热门来盲目开设专业,导致大批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加重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造成就业供需矛盾。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控,劳动力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动,而学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二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高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只注重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外语等,忽略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平日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书本上,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技能。另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个性化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就业服务不到位。高校就业服务应及时为学生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使学生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一些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很少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就业服务网络不够完善,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应聘时往往不知所措。

3.职业待遇差别较大。据统计,我国不同行业待遇差别较大,不同行业间工资差距最高达15倍,这是造成大学生扎堆少数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地域上看,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达,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发达。在东部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不仅城市环境好,信息资源丰富,收入也相对丰厚。而西部欠发达城市,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都与发达城市有很大差别,虽然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但许多毕业生还是担心发展受到限制而不愿意去。从城乡发展上看,我国城乡发展差别较大。在农村或一些偏远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地位低,经济发展缓慢,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发展。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不仅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留在大城市发展,就连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当地或偏远地区。从行业性质来看,外企、大型国有企业和公务员备受大学生关注,不仅工资待遇好,而且工作稳定,在医疗、住房、养老方面都有所保障。相反,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很不合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又不给员工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此外,私营企业一般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有非常严格的罚款制度,让许多大学生难以接受。还有的企业通过签订若干年用工合同来束缚大学生,增加工作转换成本,使部分大学生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到这些企业工作。

二、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应对策略。

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的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将加剧社会就业压力,影响不容忽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学生个人共同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巧。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心态是解决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的关键。学校、家长和社会应齐抓共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清自我、调整心态,帮助大学毕业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是要转变“精英”意识。目前,仍有许多大学生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家长更是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找到金饭碗,找工作时过于追求待遇、地域。实际上,不同工作岗位有不同社会分工,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大学生应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定位和选择工作,调整就业期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有步骤、分阶段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希望就业能一步到位,并为此一直苦守,从而错失其他就业机会。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只是起点,不会因为第一份工作层次较低而影响日后就业。即使初次就业不够理想,也应通过努力择机重新就业。三是积极了解用人单位的考核标准,在学习期间不仅学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加强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

2.提供政策支持,拓宽就业领域。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均衡,成为某些学生选择性失业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政府应努力制定更有效的措施,例如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校和学生正确分析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国家人才需求结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服务,提供更加公平、公开的就业平台。政府可以与企业联手为大学生制订“大学生实习计划”,进行就业指导和岗前培训等。另一方面,针对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大城市、东部地区的择业倾向,应继续号召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去,基层和西部地区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一些大学生不愿下基层,一是怕吃苦,二是怕没前途。国家应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方面适当照顾,成绩突出者应作为今后晋升的优先条件。此外,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应给予持续的政策支持,营造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毕竟,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能。

3.完善信息渠道,畅通就业途径。就业信息系统不完善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预期同实际情况出现偏差,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从至20,每年约有25%~30%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但同时却有大量的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优秀人才,这种不匹配现象缘于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大学生个人很难搜集到全面的就业信息和渠道,尤其是跨地域的就业信息。因此,一是社会、企业、学校和政府应紧密联系。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加强就业信息在企业和学生间的传递。建立可靠、稳定的就业信息搜寻和发布网络平台,及时公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就业行业结构、工资待遇等信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要求,有侧重地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培育就业中介机构。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依托,以学校为基础,以企业为纽带,路径相对独立于政府、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就业中介机构,为政府、学校、企业提供信息交流。三是用人单位也应树立科学用人理念,提高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企业应积极同高校联动,提出对所需人才要求,可以提供适当的就业培训和上岗培训,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4.转变教育方式,提高育人能力。一是适当调整专业设置。高等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应当及时搜集人才市场信息,掌握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发展前景等,并根据形势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二是重视培养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纳入课程考核范围,实现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环节相结合,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等。三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社会经验,为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高校同企业和社会工作部门联手,为学生提供面试机会。面试成功后,可以到该企业或部门实习,实习期满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四是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高校应为大学生定期开展就业培训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提高择业能力。

5.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均衡就业。出于对收入差距的考虑以及攀比心理,大学毕业生在得不到满意薪酬的情况下,许多人会继续寻找理想工作,从而导致选择性失业现象增多。除了工资水平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收入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应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可变性,将某些福利收入显性化和规范化,增加这些产业收入的透明性。另一方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在其他产业,尤其是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提供保障,减轻由于社会保障等制度设计引起的收入差别,从而增加其他产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努力缩小地域差距、城乡差距,创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就业,但许多大学毕业生只是将此举当作一个跳板,最终仍会回流到发达地区和城市。只有通过制度保障和财政扶持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提高中西部和农村竞争力,并不断推进相关人事、劳动用工、户籍制度改革,大学生才有可能长期留在中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发展,才能有效地减少选择性失业。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会体育部的工作计划与展望(精选22篇)

    在学生会工作计划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考核指标,以便更好地跟踪和评估工作的进展。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学生会工作计划的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并

    冬至心情说说(实用14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的写作参考,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内科护理工作总结(优秀19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报告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小编整理了一些行业内领先企业

    珍爱生命,让国旗下的讲话稿激励学生(汇总18篇)

    在国旗下讲话稿中,我们要用真情实意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共同感受国家荣耀与自豪。

    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的职责(实用15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作文结构和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作的效果和质量。范文是在学术写作中具有一定标准和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可以起到指导和激励作用

    激励学生的偶像演讲(汇总23篇)

    阅读经典范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我们不妨先看看一些范本。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经典作品,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写作有所帮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给

    学生个人理财实训总结(精选18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下面是一些写得不错的个人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示。我是一个绝对的以兴趣为导向的人,对

    最佳旅游目的地推荐(优质22篇)

    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好的写作思路,使我们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创作灵感。很快就到春节了,想要旅游的

    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通用16篇)

    护理可以在各个环境中进行,如医院、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等,为不同人群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这些护理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病种和护理情境,供护士们借鉴和学习。

    秋季写景作文的写作技巧(汇总17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范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接下来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