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积累的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小学的数学学科有许多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需要学习,其中包括了乘法。乘法是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项运算。对于小学生而言,二位数的乘法是一个相对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但通过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乘法的重要性和方法,也发现了一些乘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乘法口诀(250字)。
学习乘法首先要掌握乘法口诀表。乘法口诀是帮助我们计算乘法的利器,能够提高我们计算乘法的速度和准确性。在熟记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口诀表的特性,通过简单的计算推算出其他乘法,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乘法时积累到的一项关键技巧。而乘法口诀也是我们解决一些复杂计算的基石,通过好数字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口诀表轻松解决复杂的乘法计算。
第三段:多种计算方式(250字)。
在学习乘法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乘法的多种计算方式。乘法并不是只有一种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乘法运算。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字的分解和组合来计算乘法,将乘法转化为更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而当被乘数和乘数都是个位数时,我们也可以使用竖式计算的方法,逐位相乘再相加得出最终结果。这些不同的计算方式让我们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段:运用乘法的场景(250字)。
乘法不仅仅是在纸上进行的数字运算,它还有许多实际应用的场景。比如,我们在购物时,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乘积,这是我们运用乘法的一个常见场景。又如,我们在计算面积和体积时,需要用到乘法运算,通过将长度、宽度、高度相乘可以得到一个物体的面积或体积。乘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的场景,通过实际运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乘法的作用和意义。
第五段:乘法的重要性(300字)。
乘法作为数学的基础运算之一,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乘法是我们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用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而乘法是我们解决更复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次,乘法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乘法的学习,我们需要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最后,乘法的实际应用场景也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乘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运用乘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总结:在小学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中,我深刻领会到了乘法的重要性和方法。乘法口诀、多种计算方式、实际运用场景等都让我更加熟悉和喜欢乘法运算。通过乘法的学习,我不仅培养了自己的数学能力,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我相信,乘法的学习不仅对小学阶段的学习有帮助,更是为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二
横溪小学。
巫兴红。
今天有幸参加五彩石工作室教学活动,听了徐娜老师的《三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徐老师力求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自主尝试、探索、与交流,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索过程,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进行授课的。徐老师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尝试、交流、实践多种活动,是学生的知识及技能获得同步发展,全课堂教学体验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1、注重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数变成三位数。
2、渗透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徐老师先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估算、计算,再得出准确得数,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作用——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不足之处,如果徐老师把课时结束时,小结下整课内容,我认为效果会更好的。
2017.10.12。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森林里有许多动物,其中大象和猴子是好朋友。小猴兄弟种的桃树上,桃子已经成熟了。可是,他们没有房子,每一次下雨,他们都被雨淋。这天,他们决定造一座木头房子。它们的好朋友大象知道了,赶紧过来帮忙。看,大象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师:怎样计算20×3呢?生:(讨论汇报)。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生:(互相说一说)。
7×8=5×6=40×3=70×8=5×60=。
2、学习例2。
师:大象帮小猴运木头,小猴为了感谢大象,到果园里忙着采桃子招待来大象。(课件出示场景)。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生:(操作、讨论、汇报)师: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情境图,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生:(计算“试一试”,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用竖式计算。13×22×214×2232×3。
2、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4题。(2)“想想做做”第5题。
3、综合运用。“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小结和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然后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四
李婷婷。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计算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我首先通过竖式笔算不进位的两道计算,复习回顾。然后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表演扇子舞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算29×3,再通过探究——圈一圈,算一算,找出准确计算29×3的竖式笔算方法,最后通过层层练习,巩固新知。整个过程在我看来水到渠成,但却问题百出。
一、学生探究活动中,应该做好引导铺垫。
在引导学生计算表演扇子舞的多少人,怎样列算式的过程中,学生说29×3,我问:还没有其它方法吗?学生3×29。在这里学生只是明白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用乘法,从而更好的为探究做准备。学生如果明白了为什么用乘法,明白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在小棒的圈一圈探究中,就不会出现乱圈的现象。学生甚至也会想到用3个29相加来作为计算29×3的方法等,才能更深刻地明白算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看似探究却并未真正让学生探究。没有做好探究前的准备,探究的意义也就没有多少了。
二、学习数学是在纠偏中领悟。
讲课过程中,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老师,对时间的掌控能力不强。为了减少学生交流时间,我犯下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全程都找做得好的同学演示。一路顺风顺水,却失去了数学课堂真正的魅力。看似完美的课堂,学生失去了讨论的激情。面对的台上正确的展示,做错的同学默默更改,虽然记住了这种方法,但是学习数学在他们看来并不快乐。小孩子往往在纠正别人错误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在纠偏中能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乐趣,并引以为戒,知道哪种错误是经常发生的,更能强化学生对方法的掌握。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生活,在课堂。课堂上我们讲的时候,如果孩子们说话,我们会严肃的警告他们:这叫做不尊重。但是在课堂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反过来问问自己。在课堂上,孩子的表达能力没有那么强,我经常打断,告诉他们怎么说。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老师在一旁说,就不愿意去表达了。同样孩子的积极性也不强,自信心也会降低。
相信孩子。他们是课堂的真正主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课堂成了我的一言堂。笨拙、生硬、不自然的评价怎么能抵得过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评价语。在课堂上应该确立孩子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一味的说。
年轻教师讲课就是在走教案,很多人这样说。的确,在一年的数学教学中,虽然也时刻提醒自己以生为本,但是多多少少都在按照自己的计划前进,孩子们在和我一起的路上,或吃力,或轻松。更多的时候,我要做的不是埋头前进,而是静下心来想想和我一起成长的他们是不是累,是不是懂。
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都得时时提醒自己。
四、用感性代替理性。
无论是外出听课还是网上学习,我都非常羡慕那些优秀教师的语言,灵动,抑扬顿挫,不矫揉造作,课堂纪律非常好。而我一到课堂上,面部表情就开始僵硬,错误的认为只有表情严厉,孩子们才能遵守纪律,课堂才不至于混乱。实践下来,课堂纪律的确不乱,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都不那么高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少了。一群朝气的孩子俨然像一群懂事呆板的大孩子。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不融入他们,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学习呢?回想自己的小时候,也多么渴望有一个老师朋友,有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地丰盈自己,用感性代替理性。
讲完这节课,本想着一身轻松,心里却不能平静。在接触小学数学的一年里,道听途说讲数学课很难,什么也不懂得我只会跟着一阵唏嘘。在语文、数学与信息的实践中,在陪同事讲信息技术优质课的过程中,慢慢觉得,只要用心,每一朵花都有盛放的时刻。这朵花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在此,感谢丛老师的肯定、鼓励,以及让我受益颇深的建议,感谢我们孙小数学组这个很小但却温馨和谐的团队。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师准备——口算卡片、小棒、挂图、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生准备——小棒、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看。
1、口答。(略)。
2、笔算。(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
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算式?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生:(互相说一说)。
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想的?8头大象呢?
练习(略)。
2、学习例2。
师:小猴们在干什么?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你能用小棒来摆一摆吗?
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操作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
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生:(计算“试一试”,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用竖式计算。13×22×214×2232×3。
2、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4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3、综合运用。“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
在作业本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的下面4道题。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全面,注意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口算卡片、小棒、挂图、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生准备——小棒、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教学准备考虑细致周到,连学生的文具等细节都考虑到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简短谈话:
是不是也希望你爸爸这样?(生乐)。
验。大家现在可以叫我(徐斌或徐老师)。
正式上课前整理一下学习用品。(师说生有条理地整理)。
准备好了,开始上课。
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创设情境:
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带来三道数学题,在黑板上,谁来做?
大象还带来一些数学题,在屏幕上,我们来一起看看。(此时,那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一起来做屏幕上的题。)看这三道题,以前的知识学得很好。
(13+13,个位上的6表示多少?生:6个1。十位上的2表示2个多少?生:2个10。)个位上的得数都是“6”,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表示六个一。前面上的得数十位上是“2”,表示什么?)。
生答。
1、口答。(略)。
2、笔算。(略)。
(创设的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他们喜爱的动物世界。注意面向全体,当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时,其他学生就一起做屏幕上的题。复习为学习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3×20,也可说成20×3),得数是多少?你能说说怎么样得到这个得数的?
学生同桌间交流。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生:乘法。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加法。生:乘法:3×20=。
师:你是怎样得到得数,得数是多少?生:竖式。师:还有谁不用竖式。生:2×3=6,6添一个0是60。
(评讲)还有谁说说不是用竖式,想法不一样。
一些就比较麻烦。
不看,用5×2=10)8头大象呢?(8×20)。
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象这样的口算题我们可以怎样想呢?
口算的三道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乘以20)。
生:可以把个位上的零先不看。
师:现在这样的题会算了吗?我们下面动手先来算几道题?做书后的练习。(4×3=。
40×3=7×8=70×8=(略)。
口算完了就请举手。
师:大部分同学算完了,谁来汇报?选自己喜欢的两道题来汇报一下。
生:4×30。
学生说生“4乘30不是4乘以30)师:以前是这样的读的,大家要注意。
3×5=根据我提供的这个算式进行编写。
生:30×5;3×50……。
师:
几乘几,几十乘几。看你能编两道还是一道题?
学生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了“两位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学习例2。
师:我们再来看。谁又来了?小猴们在干什么?看屏幕:一只猴子采了14个桃子?另一只也说:我也采了14个桃?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样得到得数的?学生互相间交流。得数难算吗?(我也知道不难,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得到得数的?)。
2×14=14×2=学生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
生:(操作、讨论、汇报)师: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一生:我是用乘法竖式算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不少都想用竖式。刚才我问了一个同学,他说他是在头脑中列出竖式的。
我们一起来看竖式。
14×2——820——28。
(结合操作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学生从课后选两道题算一算。
(其他三道题略)。
24×2——840——48师:指名到黑板前计算,下面同学认真看黑板上的同学所写。
师: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先乘个位,再乘十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3、大家说说看,有什么想法?(生:有些……有些步骤可以省略,如个位上的零可以不写。
24×2——840——48可以简写成:
24×2——48刚才黑板上的同学可以自己上来写写,可以省略写。还要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4、比较、讨论:
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5、生计算“试一试”,24×211×531×343×2按照原来的方法选2道算一下。
生:0可以省掉。第二步可以省掉。
师:看操作,想象中的是不是这样?看老师来写一遍。14×2一起看过程,先…再,喜欢哪一种?把刚才的写法写简单一点。刚才的同学上来改一下。
师:是不是简单多了,有的可以省,有的不能省。今后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来写一题。
师:课上到这里,从上课到现在,是学习了什么样的数乘什么样的数?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位数乘以整十数时,可以用口算,还有一种可以用笔算的方法。用今天学习的来解决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先探索出一种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又找到一种简便的写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虽然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算,要多用许多时间,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明白了算理,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比较,这是简单的“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完的同学请举手。
做完的同学俩互相交换一下,看看做得怎么样。
生:交流。
手。)师:没算出得数,只要方法对了就行了。你交流时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一会儿也可以交流。(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
生:交流。
3×13=39。
那40号同学能不能上。(不能,就超载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
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有关知识,并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再来做几道题好吗?
从教材纸上选两道题做一做,做完了就可以下课。
算完了就可以回去,回到教室后同桌间交流一下,剩下的也可以做一做。
谢谢小朋友。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六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通过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习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习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这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细心观摩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七
第一段:介绍乘法基础知识并强调重要性(200字)。
小学两位数的乘法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乘法中,我们需要用到我们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例如加法和乘法表。乘法是一种快速计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的面积或周长。因此,掌握两位数的乘法运算,对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段:记忆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200字)。
记忆乘法口诀表是学习两位数乘法的关键。乘法口诀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乘法运算,尤其是遇到较大的数时。背诵口诀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编写歌曲、玩游戏或者互相默写等等。通过反复记忆和练习,我们可以掌握乘法口诀表,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第三段:灵活运用乘法的技巧(200字)。
除了记忆乘法口诀表,掌握乘法的技巧也很重要。一些简单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进行乘法运算。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数的交换律或分配率来简化计算。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分步计算,将复杂的乘法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我们可以在解决乘法问题时更加灵活和高效。
第四段:乘法与实际生活的关系(200字)。
乘法不仅仅是一种数学运算,它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购物时,我们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总花费。在度量时,我们需要计算物体的面积、容积和体积等等。乘法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百分比、比例和变化率等。因此,乘法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第五段:总结乘法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200字)。
通过学习两位数的乘法,我们可以提高数学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乘法也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是后续学习更复杂概念和运算的基石。除此之外,乘法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乘法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乐趣和成就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乘法的学习,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运用,提升自己的乘法技能。
通过以上五段式的文章,我们可以对小学两位数的乘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文章结构清晰,内容逻辑性强,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同时,文章最后强调了乘法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增加了读者对乘法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八
夏永立两位数复习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中之重,是小学涉足初中数学知识的一道桥梁。它承上启下,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近期,我对夏永立两位数复习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全面复习的重要性。
夏永立两位数复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巩固初中数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全面地复习是必须的,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决定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且有机。在复习过程中,我深感一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全面、系统地复习,才能准确、高效地理解与掌握。
第三段:巩固基本概念与方法。
夏永立两位数复习的核心是巩固基本概念与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概念与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只有通过不断地回顾、思考,才能够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找到其中的规律与关系。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解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多做题目、查漏补缺,我逐渐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解题水平。
第四段:灵活运用。
掌握基本概念与方法后,我发现在实际解题中,灵活运用是必要的。数学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科学,灵活运用也是检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夏永立两位数复习中,我不仅将知识点死记硬背,还注重拓展思维,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数学题目。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夏永立两位数复习心得体会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全面复习、巩固基本概念与方法,我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应对能力。然而,数学学科的广度与深度是无限的,单纯的复习是远远不够的。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九
今天,我听了四(5)班张婷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展示课,这是红华中心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我积极参与其中。对于这节展示课我有以下的体会: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张老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楼房作为信息载体,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也体现出教学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张老师运用教材的多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对知识传授的细节做到很好的处理,注重算理的讲解,在明确算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教师只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身份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小结,使算理简洁有条理,并且渗透了验算这个数学习惯。在整堂课中,时时出现算理的巩固。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减轻学生直接学习的难度。
在练习设计中,体现了知识的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页的内容。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媒体出示课本第8页的主题图)
生: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
(想好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我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班和二 (4)班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师:还有不同的乘车办法吗?
生::我认为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班和二 (3)班再合乘一辆车。
生: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 70人。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了,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好,谁愿意汇报一下验证的过程?
生2: 36+30我是用口算验证的,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4:我是这样想的: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3: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和起来是6捆6根,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讨论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口算很简单。
生2:我认为摆小棒更简单。(很显然他不同意生1的说法)
生3:我觉得还是用竖式好,我妈妈在家教过我了。
师:大家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大家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2个问题进行验证。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做得又对又快的是用竖式计算的,直到好多学生做好了,摆小棒的学生还没数好小棒,口算的学生是先算30+30=60,60+5+65后面的65+4=69还没有写完。另一位口算的学生是这么做的:5+4=9,30+30=60, 9+60=96,得数算错了。)
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请他到前面边写边介绍)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一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 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 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 ,运用观察、 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习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 64+5=
48+30= 79+4=
53+40= 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和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 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二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小棒。
1、计算:43-23=89-62=59-5=92-71=。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2、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47806490。
-28-51-23-17。
2939318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8()+35()-25()+40()-26=()。
课后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三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比较的学习活动,
2.在口算方法类比中强化数位观念,体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并渗透估算思想,在简单的估算等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数感。
3.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2.列出算式:猜得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板书各个算式)。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34+25你们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小组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算法。
2.组织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算法,理解算理。
3.再次探究:38+25会口算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5.初步巩固:口算38+34,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6.提问小结: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三、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四、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口算比赛:即时反馈。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路线情境图:
1.解决问题1:贝贝到晶晶那儿,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
3.反思梳理,总结全课。
(略)。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教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内容。
请学生说说图中有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
引导学生发现每班的人数和车辆的准乘人数。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乘车问题,教师就提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
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什么?
预计发生:
生1: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为什么?
生1:这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是66。
师:你是怎样算的?说说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算式。由于学生能口算,教师板书得数。
1、请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说时边摆小棒边讲。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谁会写竖式?
请学生写写看,师生对其写法进行评价。
2、教师教写,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6”,在36的左下方写“+”,再写“30”,写30的时候要注意与36对齐数位,再写“――”。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3、请学生自己写竖式,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4、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用投影出示题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全班学生看投影片,集体订正。
然后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教师投影出示练习题:
35+2= 26+30= 45+20= 86+3=
请学生任意选两道题,用竖式计算。
同位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书写、计算正确的可以画一颗星。
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 3 6
+ 3 0
6 6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五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
(一)知识与技能。
1.充分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例1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分析、思考、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35+324+945+3028+7。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习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三)师生互动活动。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班有23人,
二年级二班有31人,
二年级三班有32人,
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3)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4)互相交流算法。
3+1=420+30=5050+4=54。
23+30=5353+1=54。
31+20=5151+3=54。
(5)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方法总结: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6)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进位!
(7)引导完成。
(9)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p93做一做。2.练习十九第1题。
3.练习十九第2题。
拓展性学习。
1.练习十九第5题。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
23+31=。
方法一:3+1=420+30=5050+4=54。
方法二:23+30=5353+1=54。
方法三:31+20=5151+3=54。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六
1.通过学生的摆小棒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在掌握不进位加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在讨论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指导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参观博物馆好吗?
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求“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37=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怎样计算35+37=
师:同学们能自己尝试计算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学生:(1)口算:35+30=65 65+7=72
(2)用小棒摆一摆。
(3)用竖式计算。
3.教师重点指导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说明:个位上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强调:竖式书写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字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
做一做
56+37= 46+24= 29+5=
三、巩固练习
教材15页4、5、6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知道了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五、布置作业
数学同步相关习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七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实物投影。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2、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0 ( ) 20 () 30() 60()。
70() 30() 70 () 20()。
2、 看谁都能算正确。
35+30= 64+5=。
48+30= 79+4=。
53+40= 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35+30=65。
5 30。
60。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64+5=69。
60 4。
9
二、 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35+34=69 35+34=69。
64 65。
30+30=60。
5+4=9。
60+9=69。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9+44=83 39+44=83。
74 79。
30+40=70。
9+4=13。
70+13=83。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和十位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 知识应用。
1、 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 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 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 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两位数乘两位数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方法二:18≈20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方法三:22≈20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