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经典范文范本的推荐,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着名音乐家的生平。
2、收集一些维也纳的一些图片资料。
3、一些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文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4、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有关维也纳的图片,师作简单介绍。
板书9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
(1)字词。
(2)读书情况。
(3)质疑解疑。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并交流。
三:学习第一、二小节。
1、抽读第一小节,说说告诉我们什么。理解“摇篮”一词。
2、学习第二小节,可补充音乐家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学习课文重点段。
1、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利用合作的形式学习。
2、交流。
(1)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学生说说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
(2)分三个层次说:一是这儿到处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二是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三是就连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鲜花图案,是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3)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从四个方面说:一是人们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室内演奏的传统;四是在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是,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
(4)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zui为有名。学生边读书,边说,师边出示图片,边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其中的一段。
三:总结。
同学们,维也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此时,你想说什么?
四:作业。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述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迁移练习。
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
()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仿照第三段,按作者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描写方法,抓住显着特点多学校的教学大楼进行焦距体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
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迁移练习。
1、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维也纳歌剧院的。
(1)介绍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设施、规模以及在全世界的影响。
(2)从哪可看出歌剧院的规模宏大?
(3)介绍了歌剧院的哪些设施?
(4)按什么顺序来写歌剧院的?
2、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大楼。
(1)外观的形状。
(2)规模,设施。
(3)按一定顺序描写。
3、学生写一写。
4、习作欣赏。
三:作业。
1、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一组词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观。
2、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自行选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二
1.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校园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长江平湖,森林公园、乡村田园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春游。
二、读题,明白要求。
1.自读课题,弄清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四、汇报交流,形成方案。
1.各小组汇报,畅所欲言。
2.各小组评议,取长补短。
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这是一个交际的场合。教师应针对学生交际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加以点评。
3.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学生自由说打算。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帮助。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三
教学。
目的:
1指导学生用优美统一的声音演出《春来了》,用歌声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唱出三拍子的韵味、连音与断音的对比。
一步培养学生听吧辨音高的能力,并能用五线谱写出来。
3通过欣赏,进一步熟悉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中,唢呐的音色及其表现特征,感受音乐,并通过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学习,《勇敢的鄂伦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教学重点:
1轻快优美的声音,三拍子的韵律。
2八孔竖笛合奏教学,注意协调性。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春来了》了解并掌握有关知识。
一组织教学: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上学期所学的内容,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复习1-2支歌曲。
二放一首乐曲----关于春天的。
1师:同学们,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2请学生说一说对春天的感受,说一说你们眼里的春天。
三教新歌《春来了》。
1听音乐《春来了》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2复习音乐知识。
3每小节三拍。
4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5随音乐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6学唱歌曲。
1)哼鸣歌曲旋律。
2)听琴模唱歌曲旋律1---3遍。
3)学唱歌词:
注意:娘。看。被都是一字多音。(要多练习)。
符点音符要唱准。
最后的结尾要唱的轻快一些。
四引导学生。
总结。
《春姑娘》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春满枝头、桃红柳绿的春色图。
五边唱歌曲,边踏脚、拍手,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六教师总结,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听音填空欣赏八孔竖笛。
一组织教学。
1复习第一课时歌曲《春来了》。
2进一步指导学生处理好歌曲。用正确的方法演唱。
二听音填空:(p2歌谱)。
1教师弹琴学生听音,把听到的音填入括号中。
2唱一唱这一条旋律,并注意拍子的韵律。
三八孔竖笛《勇敢的鄂伦春》。
1学唱第3页歌谱。注意唱谱时两个声部的和谐。
2分声部吹奏练习。
3两个声部的合奏练习。
注意:第二声部进入要及时、准确,演奏中不要受第一声部的影响。
演奏时,注意运舌的力度、速度,区分节拍重音与其它音的不同舌位。
四欣赏《山村来了售货员》。
1介绍乐曲的大致内容:
乐曲以东北民歌音调为基础,运用描绘性手法,通过挑货上山,吆喝叫卖,以及山民争相购货的场景,热情的歌颂了售货员送货上们,为山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指导学生将富有想象力的旋律唱一唱,3指出唢呐和乐队对答的旋律(采用模进手法)启发学生说一说联想到的场面。
4初听全曲辩别所用乐器(唢呐)。
5唢呐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于合奏、独奏,也用于戏曲歌舞伴奏。
6再听全曲辨别哪一段音乐描绘售货员挑担上山的情景?并随着音乐做动作。
7聆听音乐,细心体会阅曲的内容。
五教师总结所学内容,布置竖笛练习,听音乐出教室。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四
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
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摔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次写()最后写()。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五
学习要点:
有趣的汉字、词语超市、写字板、阅读欣赏。
教学程序:
一、有趣的汉字:了解汉字的一字多音。
1.学生读一读各组词,注意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
2.查找工具书,了解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积累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读一读与“勇气与正义”有关的成语。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三、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四、阅读欣赏:《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难字词的意思。
3.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4.写一写自己最深的感触。
5.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六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局报。
2、指名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3、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七
诵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感受梅雨潭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诵读重点:
导入。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2、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撼人心魄的美,交流梅雨潭资料。
3、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4、试背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孩子们自由背诵课文,教师巡视。
5、检查试背情况。
6、再背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7、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明确观察顺序,找到描写梅雨瀑的句子。
(1)观看远景拍摄的梅雨瀑的图片,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及你的感受。
(2)欣赏朱自清的描写。
小结:黑边儿,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顔色对比十分醒目,哗哗的水声仿佛感受到瀑布气势的磅磗,朱自清从声、形、色三个方面对远景中的瀑布的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带着愉快与惊喜的心情再读。
8、品读描写近景中梅雨瀑的句子。
9、欣赏朱自清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读描写梅雨亭的句子,感受梅雨亭的独特。
10、理解作者的感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八
教学目标:认读、理解生字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标出不懂的内容,准备质疑。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读书吗?说说你曾读过了哪些有趣的书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自己童年读浒传》的文章。
(板书课题:童年读《水浒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2、思考:全文写了什么?
3、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1)生字词:读一读下列词语。
水浒传特别搬秦叔宝身材魁梧赤手空拳破涕为笑毕竟生辰纲。
(2)读准下列多音字:
水浒传、好奇、吞没、答应、曲折、天分、赤手空拳。
(3)理解下列词语:
百听不厌破涕为笑迫不及待豪情壮举毕竟赤手空拳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天分观摩。
(4)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更好。
2、想一想,从这些内容中,你明白了什么?
3、学生默读。边读边做笔记或批注,以备交流。
四、熟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本课生字,抄写生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
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
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长总结概括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思考: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
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
(2)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3)学生评价,教师小结。
(4)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2、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同学倾听,比比谁更认真。
(2)通过朗读和倾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2想象一下当时我们会喊些什么?
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自由朗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找风筝的心情。
(2)学生分别找出以下三句话,教师用幻灯片出示: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的坐在田埂上。
(3)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4)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理解“垂头丧气”(可让学生表演),相机指导“丧”字,注意“丧”是平舌音,“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5)指名读,教师范读,再挑战读,齐读。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更是学生挑战的对象。】。
(6)小组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课后横线上要求会认的5个生字。他们都是你的朋友了吗?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提示:“磨坊”在本课都是多音字)。
2、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帮助他?
四、拓展活动。
1、交流资料。
同学们,学了《风筝》这篇课文,你们知道“风筝”这个称呼究竟是怎么来的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风筝的知识?(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和学生对资料袋的学习情况。)。
2、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村居》,并背诵。
老师这里还有两首描写放风筝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读一读,背一背。
(幻灯片出示古诗)。
五、课后作业。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互相交流一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十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概括出文中小男孩的性格特征。
2、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说出“男子汉”的含义。
4、用所学写作方法写一片段。
教学重点:
1、“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坚毅的性格特征。
2、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3、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在辩论中正确认识“男子汉”形象,尤其要区分“男子汉”气质同义气、伟人的区别。能从辩论举例中认识“男子汉”阳刚而又平常的一面,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法:
文中的男子汉实际上是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这本就是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在辩论中激发斗志,锻炼有针对性的发表观点能力。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能降低问题的难度,毕竟七年级的学生语文专业知识还比较欠缺,讨论有利于群策群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新闻链接的方式使本篇课文的现实针对性更鲜明,也更能激发同学们做个男子汉的愿望。联系生活让如何做男子汉具体化,有利于同学们在举例中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情导入。
1、我们都崇拜男子汉,那崇拜他们的什么呢?讨论男子汉所具备的性格特征。(明确:独立、坚强、勇敢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迅速地浏览全文,然后告诉我,作者笔下的这位男子汉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并说出依据。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作批注。
1、《我们家的男子汉》中我们指谁?男子汉又是谁?(简单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对象)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男子汉形象比较。我们都把黄继光、赖宁等称作男子汉,作者的外甥是小男孩,可作者为什么却称他为男子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
三、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完成)分析“他对独立的要求”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明确:他不让人搀手、要自己买东西。——————体现“独立”分析“他的眼泪”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明确:他男儿有泪不轻弹,落泪方到动情时。-————体现“刚强”分析“他面对生活的挑战”。结合课文内容明确:——————体现“勇敢、坚强。”引申理解:文章其他部分是否也是把他当作男子汉来写的呢?总结写法:按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结合课文“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来理解。
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在哪?画出认为写得生动、风趣、幽默的语句。
四、品味写作手法及技巧。
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个小男孩写得这么生动,让我们情不自禁的都喜欢上了他。大家一定很想学学作者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你所喜欢的作者写的精彩之处,并注明你喜欢他的原因。
1、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2、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
3、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六、延伸--拓展。
1、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2、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幻灯展示)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我是性格——的人》要求:300字左右的日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十一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1课时。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现在,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硬,难读,生字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堙于东海)。
出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xxx。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xxx。
(4)教师小结: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板书:坚韧不拔)。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交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3.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
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
(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实用13篇)篇十三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一)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