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感受和思考的一种总结和表达方式。这些读后感范文不仅是作者的个人体验和思考,更是对作品内涵和意义的深刻洞察,值得我们借鉴和陶醉。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4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茅以升。
“板凳”将来/什么样\怎样造。
打比方科学幻想---现实。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二
作为一项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桥梁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需要掌握桥梁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桥梁远景图的阅读。在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个人关于桥梁远景图阅读的心得体会。
一、封面分析。
桥梁远景图的封面通常都包含一张整体的设计效果图,光线等视觉元素需要注重。要想确定桥梁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就需要通过封面上的设计效果图来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结构、材料、颜色和形状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桥梁远景图的设计方向和目标。
二、结构设计分析。
桥梁远景图的结构设计是整个图纸的核心内容,需要仔细加以分析。在结构设计分析中,需要注重对桥梁的结构特征进行整体把握,包括桥面、桥墩、桥塔等结构设计的特点、布局、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此外,结构分析还需要注重桥梁所要承受的荷载特点,考虑桥梁的安全性和服务寿命,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材料选择分析。
桥梁远景图的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密切相关,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桥梁的承重能力和抗震性能。在材料选择分析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各种性能指标,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综合评估。材料选择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到工程成本的控制,还要尊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四、技术参数分析。
桥梁远景图中,有关技术参数的部分是需要仔细阅读的,其中包括了桥梁的协调性、稳定性等方面。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桥梁的实现方式和细节设计,需要仔细评估。在分析这些参数时,需要时刻关注桥梁所要承受的荷载、风压等环境因素,以及桥梁的使用目的,确定这些参数对于桥梁设计的影响。
五、审美价值分析。
桥梁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除了功能性方面的考虑外,还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分析需要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整体上考虑桥梁设计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是否具有良好的整体美感。在细节方面,需要注重桥梁设计的细节处理,以及材料、颜色等方面的搭配。
总之,桥梁远景图的阅读需要对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技术参数和审美价值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有关桥梁设计的评估。通过阅读和分析远景图,设计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设计方向、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正是这种全面的阅读和分析,才能为设计师们在桥梁设计方面提供更好的帮助与指导。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三
于是,人类就必须想出种种办法来解决它们。于是房屋便有了雨水净化层来将酸雨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变成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有空气净化系统来净化二氧化碳,这种净化系统当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有些相似了;对于噪音,则有专门的`隔音玻璃,外面汽车行驶的声音,在房屋里根本听不到。而且,房屋的抗震功能也是一流的,汶川那么大的地震,在房屋里根本感觉不到。
未来的人们,必定对房屋的装修有更高的要求。由于人们深感城市生活的乏味,所以人们一呃都想“绿色家居”靠拢。很多有钱人将房屋将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更有甚者,建造起了竹楼,吊脚楼等颇具民族特色的房子。中等消费的人们也不甘心哪,他们将房屋的一间房间腾出来,扑上泥土,种上花草,没有阳关怎么办?这就要出动我们的开发商了,他们乐此不疲,先后研制出了好几款可以照射太阳光的电灯。
将来的房子一抖,开发商的竞争就越大。于是他们便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诸如配置机器人保姆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四
桥梁是一个城市的骄傲,也是连接人们之间的纽带。一条高龄的钢铁桥梁穿越河流的远景图,是桥梁设计者们为了将城市分隔的河流连接起来而做出的努力成果之一。在观看这张远景图时,我深刻地感受到桥梁设计者们的匠心独具和勇气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使我产生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远景图中的桥梁高耸在河面之上,象征着人类智慧和技术的进步。这座桥梁采用了最新的斜拉桥设计,风格简约大方,却又毫不繁琐。这种新型的桥梁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上比普通的梁式桥梁更为牢固,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和自身施工方便等优点。桥梁的设计师不仅考虑到了桥梁的美观性,更要满足桥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在桥梁远景图中,桥下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一派和谐安详的景象。如果没有这座桥梁,河的两岸将孤立无援,隔阂加重,城市人们之间也会更加分离。桥在河中间建起不仅仅是为了连接两边的人,也是为了连接我们内心中的共鸣。这座桥梁让我意识到一个城市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发展和繁荣。而这座桥梁会成为来往于城市与郊外、南北方向的主要通道,不仅只是一座简单的桥梁,更是一个城市的中枢。
桥梁的远景图并非一蹴而就的设计结果,这是桥梁设计人员付出不懈努力的结果。桥梁的建设需经过多次的勘察、测算、设计、评审等环节,还需要面对种种自然和社会的阻碍。人们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地优化设计,不断地探索和突破,才得以建成如今的高耸于江之上的斜拉桥梁。这启示我,只要我们有毅力、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也可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作品。
桥梁设计不仅仅是指技术工程,更是一种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设计师将桥梁的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考虑,把桥梁建设变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连通城市的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体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需要理性思考,也需要文化艺术的渗透、人们的感受和情感交流。这便是桥梁设计的高深之处,也是设计者需要培养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总之,桥梁的远景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桥梁的建设,不只是是技术的考验和工程的施工,它也是一种创新和想象的过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要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只有持之以恒地向前,才能搭建出更加稳固、美丽、实用的桥梁,这就是人类不懈地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五
《桥梁远景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在教学这一课时,怎样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会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呢。
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茅以升先生的有关资料,阅读童年书架。了解他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茅以升正是因为小时候看了家乡桥倒塌造成的悲剧,而从小立志建造更大更好更坚固的桥梁;了解茅以升不但是桥梁专家,还是爱国者。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对茅以升的敬佩,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此篇课文的兴趣。新授后让学生再去搜集各类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故事。能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在课上,我紧紧围绕课改的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介绍茅以升的生平;“说古道今”对桥的知识交流;通过“小小辩论赛”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
因为《桥梁远景图》本身就是一篇对未来桥的想象,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我同样的让学生以研究小组开展学习,在第一堂课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桥的模拟图;在第二堂课上,请学生设计除书上以外,你设计的将来的.桥梁是什么样?围绕“将来的桥梁”这个话题进行想象说话。力求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使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桥梁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从古到今的桥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
读写结合是教学这一课不可缺少的,在最后我让学生围绕着“将来的桥梁”这个话题进行想象,把自己的设想写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设想,并说出它的特点和可行性,评选出组内的“小小茅以升奖”。
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也可能是孩子们喜欢科学的缘故吧。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七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四、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四、本课小结 .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4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茅以升。
“板凳”将来/什么样\怎样造。
打比方科学幻想---现实。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初步回忆,建构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22课,了解了有关桥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茅以升对桥梁的远景设想。
二、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1.探究桥梁组成和样式。
(2)集体交流。
2、预设一:第一段重点抓住“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和在这里,板凳的腿。
就是“桥墩”,桥墩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这两句话来深入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
(1)、师:你觉得作者这样介绍好吗?好在哪里?引导说出,这样介绍的妙处在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语言生动起来,同时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让所有的人更清楚明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同时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打比方”。打比方不仅可以让语言生动起来,还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要说明的事物,因此在说明文中经常能够读到。
指导朗读。
3、预设二:第二段学生发言。结合学生发言,请学生观看桥梁图片,直观感受桥梁的样式。指导朗读。
(1)、出示中心话题:
作者对未来的桥梁做了哪些美好设想?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2)、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避免了肢解文本,训练了学生找依据说理由的学习能力。)。
(3)、学生默读,批注。集体交流。
4、预设一:第四段。
(1)、注重抓住“机器人操作”、“电脑控制”来体会作者合理想象科技在桥梁方面的重大应用。以及“差不多”、“几乎……就”等词语来理解桥梁建成之神速。
(2)、学生发言。
生:未来的桥梁造得一定又快又好,与以前有很大差别。
(3)、师:作者这样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未来桥梁的建造完全由机器人及电脑进行控制,摆脱了人力时代,因此会造得又快又好。
追问:为什么有了电脑及科技的加入,就能够缩短桥梁的建设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由于科技的进步,不再需要人力,由机器人等代替人来完成任务,因此完成速度有了飞速的变化。)。
学生朗读。
小结:科技真是神奇,让我们在以前建设一座大桥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今天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看来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学生发言。
师:这篇说明文作者用词之准确,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认真体会着读一读。
中作者为了说明将来造桥时间之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段落及语言文字来理解说明方法:作比较。)。
5、预设二:第五段。
(1)、重点抓住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有不同的色彩,使整个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句来理解未来桥梁之美。
学生发言。
(2)、师:桥梁的“构件”怎么美?远远望去,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怎样一幅画面?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让孩子展开了对未来桥梁的美好想象。通过想象,让孩子内心涌动起美好的情感,让孩子爱上生活,爱上科学,体味科学的美妙。)。
指导朗读。
6、预设三:第六段。
学生发言。
师:为什么将来的桥可以造得很低?
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7、预设四:第七、八段。
学生发言。
师:作者的设想有没有实现呢?
学生举例,上海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已实现了无梁桥的设想。
指导朗读。
三、小结:
著名桥梁专家在30年前的伟大设想,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已经得到了实现,30年后桥梁技术又会有怎样的飞跃,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
四、欣赏桥。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未来的桥梁作了设想?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
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二)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桥梁的特点、优点。
(三)通过自学体会科普作品通俗、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介绍了解八种未来的桥梁。
2、学习科普作品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课外搜集资料、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的生平事迹。
2、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桥梁的材料。
看桥的昨与今,旧与新,给学生对桥最直观的感受,并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进入幻想世界。
1、听录音。
2、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出示未来桥梁的图形,获得感性认识。
3、采用自由选择、分组朗读、互相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茅以升笔下的八种未来桥梁有更明确的认识,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第二部分:学生积累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交流、讨论、朗读、摘抄等方式自主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等。
适时出示句子。
三、教师总结。
板书。
很低无墩。
很美浮墩。
造价便宜小而轻便。
又快又好无梁飞渡。
难度、先进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领会中心。
2、通过“小小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想象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课文中心。
2、课外拓展,进行口语训练,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创新设计、歌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复习巩固。
主要围绕第一堂课的八种桥梁练习说话。
三、发散思维。
1、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梁造型。
2、“金点子”发布会:将设计的造型向大家发布。
四、辩论。
1、出示辩论题目:
21世纪中要造出这些桥,能还是不能?
2、小组讨论。
3、展开辩论。
五、小结。
1、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感想。
2、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讲述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七、课外拓展。
围绕主题“后的畅想”进行说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八、让我们一起高歌一曲吧!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 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 “……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二
在离开仙台的时候,我们曾互相约定好要常通信,告诉您我的状况。不是忘记了先生您,而是多年来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实在无聊,说起来也会使先生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经过的岁月多,话更无从说起,即使有时想写信,但又难以下笔,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无时无刻都想起您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您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您能以公正之心来对待我这位弱国的学生,您给予了我关心和爱护,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其实您应该还不知道吧?您在我心中是最伟大的。
当年我离开仙台后,并没去学习生物学,而是去从事文学了。当年对您撒下的慌,也是希望您能欣慰点,不要那么伤心难过。您曾经给我改正的讲义,我都有收藏着。但在一次迁居途中,损坏了一口书籍,失去半箱书,那讲义也随之不见了。这使我非常的难过。但您的相片,至今还挂在我的寓居,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您黑瘦的面目,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又使我增加勇气。于是又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您对我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使我更钦佩您,更尊敬您。您的精神和美德将永远激励我不断向前奋进!祝身体安康!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三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二)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桥梁的特点、优点。
(三)通过自学体会科普作品通俗、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介绍了解八种未来的桥梁。
2、学习科普作品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课外搜集资料、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的生平事迹。
2、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桥梁的材料。
看桥的昨与今,旧与新,给学生对桥最直观的感受,并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进入幻想世界。
1、听录音。
2、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出示未来桥梁的图形,获得感性认识。
3、采用自由选择、分组朗读、互相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茅以升笔下的八种未来桥梁有更明确的认识,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第二部分:学生积累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交流、讨论、朗读、摘抄等方式自主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等。
适时出示句子。
三、教师总结。
板书。
很低无墩。
很美浮墩。
造价便宜小而轻便。
又快又好无梁飞渡。
难度、先进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领会中心。
2、通过“小小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想象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课文中心。
2、课外拓展,进行口语训练,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创新设计、歌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复习巩固。
主要围绕第一堂课的八种桥梁练习说话。
三、发散思维。
1、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梁造型。
2、“金点子”发布会:将设计的造型向大家发布。
四、辩论。
1、出示辩论题目:
21世纪中要造出这些桥,能还是不能?
2、小组讨论。
3、展开辩论。
五、小结。
1、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感想。
2、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讲述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七、课外拓展。
围绕主题“20年后的畅想”进行说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八、让我们一起高歌一曲吧!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四
在古汉语中,“桥”和“梁”是同义的两个词。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桥,水梁也,从木,乔声。”“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可以说,在古代的人的意识里,桥、梁乃跨越水上的一种木质结构。 在当时,桥梁是人类为了克服自己前进的障碍,为了扩充自己活动的范围而创造出来的。这个障碍首先是水----溪涧池泽、江河湖海----的障碍。桥是因水而生的。 荆楚大地河流纵横,浩浩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汤汤汉水由西北趋东南汇入长江,更有其他大大小小四千多条河流遍布其上。荆楚大地上的人们,要与人沟通,要对外交往,要冲破闭塞,要扩大疆域……这样,桥梁似乎就有了它出现的必然性。
荆楚大地上的桥梁由于材料、工艺等原因,没能经受住岁月的`侵蚀,最终荡然无存。但是在一些古籍中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杠”、“徛”、“榷 ”、“圯”,这些都可以是楚人对桥的称谓。
天堂的一种象征性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桥梁也在发展。
宋代的桥梁建设有所创新,使得宋代成为历史上中国桥梁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明代的桥梁数量虽然不少,但都是对前代桥梁的改建和修缮 。但也有其特点所在。
……
由古至今,各式桥梁何止万千,桥梁文化源远流长,桥梁精神感天动地。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4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茅以升。
“板凳”将来/什么样\怎样造。
打比方科学幻想---现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六
老师永远被人铭记,尤其是当你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在失望中挣扎,在追求中常常被侮辱,但一个老师给你无私的关怀和真诚的鼓励。它是一颗永不坠落的寒夜之星,永远温暖地照耀着人生的旅途。藤野先生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发生在20世纪那个特殊时期的感人而发人深省的过去。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因为政治腐败被日本打败。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为了洗刷耻辱,中国出现了爱国者,鲁迅就是其中之一。鲁迅为了救国学了医术,来到日本仙台,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并没有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歧视他。他反而特别照顾她,帮他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他的解剖实验。经常有人问他中国女人是怎么绑脚的?在鲁迅的记忆里,藤野先生是一个又黑又瘦的绅士,留着小胡子,戴着眼镜,穿着便衣,穿着邋遢,有时还忘了带领带夹。一上车,我就怀疑他是扒手,叫车上的乘客小心。藤野先生虽然邋遢,瑟瑟发抖,但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学习教学严谨,能公正对待弱国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虽然洪平老师从来没有教训过我。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他聊了一会,我们一直在聊父母。总觉得父母对我太严格了,我做不了自由的小鸟。我说:‘以后出去,你就知道一个孩子被父母约束有多重要。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4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茅以升。
“板凳”将来/什么样\\怎样造。
打比方科学幻想---现实。
实用桥梁远景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篇十八
来很低。
的很小很轻便。
桥无梁飞渡。
茅以升。
少年朋友们,你们都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和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
据说世界上第一座桥(不算那大树倒过河的天然的桥),是猴子造的。那时还没有人,一大群猴子要过河,就由一个先爬上河边的树,然后第二个上去,抱着第一个的腿,第三个再上去,抱着第二个的腿,如此一个一个地上去,一个抱一个,就连接成为一长串的猴子;再由地上的猴子把这一串猴子推动得摇摆起来,好像荡秋千一样,这样越荡越远,就把这一长串猴子甩过河,由尾巴上的最后一个猴子,抱住对岸的一棵树,这一长串猴子就形成一座桥,地面上的.猴子就可在桥上爬过河了。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桥,很难查考,但是可以肯定,一个民族有了文化就有桥,桥是文化的表征。我们祖国有40的文化,就有4000年的造桥历史,其中最突出的是1300多年以前造成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附近。这座桥自从造好以后一直到现在还能过车走人,从未中断过,它的外貌就好像是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当然,我们祖国大地,到处都有桥,有各式各样的桥,有的造桥技术是世界上领先的。你能设想,假如我们中国不会造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吗?所以我们要感谢我们祖先中的造桥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无数的古桥,现代车辆还能在那些古桥上通过。
桥是路的“咽喉”,没有它就过不了河川,跨不过山谷。比如长江,号称南北“天堑”,就因为它过去没有桥,所以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了几次南北分裂的朝代。但是我国一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在这“天堑”上,先建成“武汉长江大桥”,接着又建成更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至于在黄河、淮河、珠江等河流上建成的桥梁就更数不清了。
桥梁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可以说,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不能造的桥了。要说桥长,在美国已经有了一座跨过大湖的桥,共有2217孔,长达38公里。要说桥大,目前在日本正修建一座跨过海峡的桥,一个孔就长达1780米。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就有可能在亚洲和北美洲相隔85公里宽的“白令海峡”上,造起一座桥,人们坐上汽车,就可周游五大洲,不管它什么太平洋、大西洋的阻隔了!
说起来,这并不奇怪。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有人说将来飞机多得不得了,人人都可在天上飞,还要什么火车、汽车,更不需要桥梁了。我想不见得。飞机的速度虽无止境,但地球还只是这么大,而且人口也在增多,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不能不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因而桥梁还是少不了的。不过,那时的桥梁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为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轻松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配搭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将来的桥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
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将来在很深的水里造桥,不必把桥墩沉到江底,而把桥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让它浮在水中。桥上无车时,它就浮得高些;桥上有车时,它就浮得低些。这高低当然不能相差过多,以免行车困难。同时,还要把各孔桥梁,从桥的这一头到桥的那一头,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桥梁成为一体,车在上面走,不致颠簸不稳。
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飞速前进,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击,再跳上第二个桥墩,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