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得体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身经历和学习过程的认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这首诗是杜牧也是唐代诗歌中一首杰出的作品,虽然只是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但它包含内容的丰富,技巧的高超,正如前人所说,“能以简括,胜人多许”,“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
这首诗开头两句的写景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说是非常成功而且非常特出的一例,作者采用了非常特别的一种漂移的视角,通过语言的韵律、笔致的虚灵仅仅通过简单的词语组合表现出一种飘然远游的动感,而如果不很仔细地看,非常容易忽略这一点。我也是最近一次仔细地思索这首诗才发现,然后看到一位研究者说它非常象是“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确实如此,但比起电影的这种技巧它还要更优美从容自然,因为它的动里还蕴有静,而且动静相宜。这种写法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是非常少见的,作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仅仅用十四个字便极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目的。江南秀美明媚繁丽的风景,作者游兴的欣悦飘然从容,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具有个性和感情的人们才懂得想要脱离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和艾略特差不太多,文学批评家萨尔达说,诗人在其作品之中固然要显示出其个性,诗人同时是在努力发现某种超个人的东西——或者真理或者美或者生命。同样地,在这首诗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中,也可以说同样能够找得到这样的倾向。可能在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个人性和非个人性往往会以各种形式交织于一起,难以辨清。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游走于当前以空间作为背景的江南,那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自然地转进至漫漫时间长河里的江南,虽然也还在写景,作者的身形也还是那么流动不居,而较之前两句,用笔更是极其的虚灵。既然是在此时的江南,诗人自然会看到许多南朝时留下的寺庙的楼台建筑,于是很自然诗人想到南朝——那个历史上江南开始盛丽繁华的时期,那个佛教开始兴盛并兴盛一时的时期,那个已成为历史渐渐远去只留下眼前这许多陈迹的时期。一时间,该有多少江山如画、人事代谢,浮现于诗人眼前。但是渐渐地诗人发现,所有这些都和远处烟雨之中那些当年留下的寺庙的楼台建筑一样,仿佛是在烟雨迷蒙之中而无法看清;虽然看不清楚,却也知道,总有许多人物许多事情在时光的烟雨中消磨殆尽,就像后来辛弃疾词中所写:“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这些楼台建筑经历了时间的风雨依然还在,“尘事繁堪织”,只有“僧语”才能够“淡如云”。现在呢,会不会将来回首看去,也一样是如此烟雨朦胧?其实就是现在向现在的那些事情看去,真的就看清楚了吗?诗人忽然觉得,都一样地看不清楚,一样地是在烟雨迷蒙之中,“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的楼台啊,而又不止于这些楼台,都是在这样的烟雨之中。原来当他把视界转进时间的浩瀚之海里,无论朝哪一方向远远望去,都是如此地迷蒙而不能够看得清楚。这和余光中的“渡口以上,渡口以下;上游茫茫,下游茫茫;两皆茫茫”,意韵岂非很有些相近。此时杜牧心中,多少迷惘、多少感慨、多少惆怅,他的身形开始变得凝重,渐渐停了下来,终于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再能如先前的欣悦。
诗人的思想情感,总是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时代经历。此时江南美好的春景让往往还是想振作起来的杜牧既感觉近乎无限的美好也感觉到种种迷惘怅恨,一些年后杜牧回忆起江南漫游的生活情景,心中不免怀念,便写下了《念昔游三首》: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羽林枪。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再过一些年后,另一位著名的晚唐诗人韦庄又来对此江南春景,却只能充满了对于人生世事的如同梦幻之感,觉得世事无常,世界不过仿佛如此无情。于是他写下那首著名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的景色其实依然的美好,只是这美好的景色根本无法让韦庄的内心产生什么希望,他只想要沉醉其中,醉而忘归:“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菩萨蛮》)。
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此诗后人附会一则传说故事,说杜牧游湖州时,遇见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而此时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而杜牧感叹其事,作此诗。这故事如此富于传奇色彩,一望可知为好事者附会无疑。有学者可能以为此事大致可信或者受此说影响,于是以为此诗是写男女之情。但仔细体会全诗,似乎并非写男女之情,应该是写文人雅士游赏时一种细致幽微的感情,有些惆怅,有些感叹时光荏苒景物变幻之快,风格清俊明朗。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二
《忆江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翻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全文诗句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相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翻译】。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三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情有独钟。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古诗十九首》中的《江南》时,我被这首诗深深地吸引了。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它所描绘的江南美景和情感之美,同时也发现了它深厚的文化价值。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关于《江南》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段:诗词背景介绍。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讲述《江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情境。例如,清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景仁所创作的这首诗,是他在游玩苏州时所作。通过黄景仁对江南优美的景色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江南文化的喜爱和敬慕,同时也是对苏州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赞美。
第二段:诗词分析。接着,我们可以分析这首诗的词语、句式和诗歌结构。例如,我们可以将篇幅分为四个部分:描绘美景、表达感慨、记述文化和感慨归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分析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例如“江南”、“水乡”、“细雨”等,这些词语无疑是由作者用心地选出来,用来准确描绘江南美景。
第三段:解读诗歌情感。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谈论《江南》表达的情感和主题。通过对诗歌中的描写和词语的选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景色的喜爱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此外,我们可以思考作者传达的主题和意义,例如诗词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等。
第四段:诗词文化价值。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讲述《江南》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比如,江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成为了中国文化重要的代表,黄景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江南文化的敬意。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时代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段:自我体验与感受。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可以分享我们自己对《江南》的感受和领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对江南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与诗歌中的情感共鸣,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综上所述,学习《江南》这首古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黄景仁所描绘的江南美景,还可以体会到其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深入了解江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对《江南》的研习,我们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四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宋·陆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3、《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4、《江南曲》。
南北朝·柳恽。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5、《春梦》。
唐·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7、《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8、《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古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五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背景。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白居易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白居易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白居易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白居易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白居易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白居易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白居易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白居易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白居易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白居易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白居易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六
江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它地处中国南方,气候温和,风景优美。这里的人们热情友善,文化精深,所以也孕育了不少深入人心的古诗佳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一下这些江南古诗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
第一段:江南诗一派自然之美。
江南地区的天气往往温和潮湿,所以这里的景色常常以水为主题。古人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了这里的自然之美,亲身体验并将这些美好的事物描绘在了自己的诗歌中。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其中所描绘的山水之美,也正是江南地区的具体表现。他们用自己的感受来传达对自然的热爱,细腻地品味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第二段:江南诗一派自然之灵。
江南的山水不仅仅自然秀美,还有一种人文的灵动。这些山水常常为古人所感受到,成为他们思考人生、哲学信仰等感性思考的依据。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了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中的《草》是对山水中的植被的描写,而通过对草的描写,又抒发出对人世变幻的思考。这种江南诗诗歌风格给人一种仙境化的感受,也是很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点。
第三段:江南诗一派自然之音。
汇聚了深邃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的内涵的江南诗文,也有着独特的音乐之美。这些音乐呈现在行间和篇章中,充满韵律感和音乐性。唐代诗人李白被人们誉为“仙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诗人之一,诗歌以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传达情感,时而是高亢激昂,时而是抒情柔美。例如他的《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读起来如歌,令人陶醉。
第四段:江南诗一派自然之情。
江南诗歌永远是以感性为主导,笔下的情感自然真挚。如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闻笛声来忆江南。”这句咏叹“忆江南”,恰恰可见李清照内心深深地爱着“江南”,也揭示出诗人心理的发泄和缅怀。这种江南人自然、清新、浪漫的情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全民情感的刻画,也体现了中国诗歌的温馨与浓郁。
第五段:江南诗一派自然之思。
最后,江南诗文所蕴含着的自然之思代表着另一种人文阐释。江南人的文化渊源经久不息,沉淀了认真思考的基础,也让江南古诗洋溢着一种清晰的思考意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被乘龙去。.....叹息书来惆怅至,别酒一杯家万里。”这首诗以中国传统所喜爱的“离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的襟怀和思绪,也展现了中国传统人文关怀的美丽。
总结:
总之,江南的诗文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江南的美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自然之灵、自然之音、自然之情和自然之思。江南的声音,在茫茫大海长多变的历史里,仍旧清澈,那华丽的语言、朴实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思考的文化自信,让人深深热爱。这里的襟怀之广、心灵之宽、自然之真已经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成为人们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境地。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七
江南是我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古人们创作诗歌的理想之地。诗歌是江南文化的馨香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耀眼夺目。通过阅读江南古诗,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也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江南古诗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古代,江南是繁华富庶的地方,丰饶的土地、秀丽的山水、繁忙的市井,都成为古人们写诗的创作素材。这些诗中多数流露了诗人对家园深深的眷恋之情。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些句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江南山水的情感,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一缕江南的温暖。
其次,江南古诗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出江南的独特之美。江南的自然风光以水乡风光为主,水带给此地无限的灵感与想象空间。明代文学家杨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辘辘轻舟已相亲,爱酣两鬓星星新。木笔褰开三月水,阴结茱萸数粒鳞。”这些动人的诗句将我们带入了江南多河多湖的境地,感受到了江南秋夜的静美与诗意。
再次,江南古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江南地区独特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如此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以秋夕为背景,通过描绘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短暂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思考。读这些诗,让我深感人生短暂而美好,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江南古诗中表现出了才情与豪情。江南地区盛产文人雅士,这里的文化精英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追求和创造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苏轼。他的《江南春》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以琼枝玉叶来描写江南春天的盛景,让人心生向往和赞美之情。读这首诗,我仿佛听到了莺啼声,感受到了江南春天的美好。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江南古诗,我对江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体会。诗歌让人们通过文字感受到江南的美,也让人们在欣赏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珍爱江南的过去和现在,我愿继续阅读和品味这些美丽的诗句,让我心灵永远与江南相连。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八
银河冷月惜云长,梦断西楼塞北苍。
旧地难回空落泪,如烟聚首话秋殇。
当年寄语轻狂尽,他日离乡默远行。
纵使云书飞将在,山河破碎夜寒凉。
《七绝.江南烟雨》。
清风作曲雨为弦,软语声声摇橹烟。
一别虎丘余墨后,名篇骚韵醉天仙。
《七律.别有洞天着墨韵》。
撇捺增颜辞海碧,梅香弄韵赋波煌。
文人笔下天云汇,墨客章中江水行。
仙鹤临波盈寿竹,叟翁善幼正更梁。
金秋皓月辉光尽,一点难书千古长。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九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江南春》便是这类型的代表作。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这首诗是杜牧也是唐代诗歌中一首杰出的作品,虽然只是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但它包含内容的丰富,技巧的高超,正如前人所说,“能以简括,胜人多许”,“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
这首诗开头两句的写景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说是非常成功而且非常特出的一例,作者采用了非常特别的一种漂移的视角,通过语言的韵律、笔致的虚灵仅仅通过简单的词语组合表现出一种飘然远游的动感,而如果不很仔细地看,非常容易忽略这一点。我也是最近一次仔细地思索这首诗才发现,然后看到一位研究者说它非常象是“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确实如此,但比起电影的这种技巧它还要更优美从容自然,因为它的动里还蕴有静,而且动静相宜。这种写法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是非常少见的,作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仅仅用十四个字便极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目的。江南秀美明媚繁丽的风景,作者游兴的欣悦飘然从容,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具有个性和感情的人们才懂得想要脱离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和艾略特差不太多,文学批评家萨尔达说,诗人在其作品之中固然要显示出其个性,诗人同时是在努力发现某种超个人的东西——或者真理或者美或者生命。同样地,在这首诗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中,也可以说同样能够找得到这样的倾向。可能在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个人性和非个人性往往会以各种形式交织于一起,难以辨清。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游走于当前以空间作为背景的江南,那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自然地转进至漫漫时间长河里的江南,虽然也还在写景,作者的身形也还是那么流动不居,而较之前两句,用笔更是极其的虚灵。既然是在此时的江南,诗人自然会看到许多南朝时留下的寺庙的楼台建筑,于是很自然诗人想到南朝——那个历史上江南开始盛丽繁华的时期,那个佛教开始兴盛并兴盛一时的时期,那个已成为历史渐渐远去只留下眼前这许多陈迹的时期。一时间,该有多少江山如画、人事代谢,浮现于诗人眼前。但是渐渐地诗人发现,所有这些都和远处烟雨之中那些当年留下的寺庙的`楼台建筑一样,仿佛是在烟雨迷蒙之中而无法看清;虽然看不清楚,却也知道,总有许多人物许多事情在时光的烟雨中消磨殆尽,就像后来辛弃疾词中所写:“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这些楼台建筑经历了时间的风雨依然还在,“尘事繁堪织”,只有“僧语”才能够“淡如云”。现在呢,会不会将来回首看去,也一样是如此烟雨朦胧?其实就是现在向现在的那些事情看去,真的就看清楚了吗?诗人忽然觉得,都一样地看不清楚,一样地是在烟雨迷蒙之中,“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的楼台啊,而又不止于这些楼台,都是在这样的烟雨之中。原来当他把视界转进时间的浩瀚之海里,无论朝哪一方向远远望去,都是如此地迷蒙而不能够看得清楚。这和余光中的“渡口以上,渡口以下;上游茫茫,下游茫茫;两皆茫茫”,意韵岂非很有些相近。此时杜牧心中,多少迷惘、多少感慨、多少惆怅,他的身形开始变得凝重,渐渐停了下来,终于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再能如先前的欣悦。
诗人的思想情感,总是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时代经历。此时江南美好的春景让往往还是想振作起来的杜牧既感觉近乎无限的美好也感觉到种种迷惘怅恨,一些年后杜牧回忆起江南漫游的生活情景,心中不免怀念,便写下了《念昔游三首》: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羽林枪。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再过一些年后,另一位著名的晚唐诗人韦庄又来对此江南春景,却只能充满了对于人生世事的如同梦幻之感,觉得世事无常,世界不过仿佛如此无情。于是他写下那首著名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的景色其实依然的美好,只是这美好的景色根本无法让韦庄的内心产生什么希望,他只想要沉醉其中,醉而忘归:“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菩萨蛮》)。
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此诗后人附会一则传说故事,说杜牧游湖州时,遇见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而此时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而杜牧感叹其事,作此诗。这故事如此富于传奇色彩,一望可知为好事者附会无疑。有学者可能以为此事大致可信或者受此说影响,于是以为此诗是写男女之情。但仔细体会全诗,似乎并非写男女之情,应该是写文人雅士游赏时一种细致幽微的感情,有些惆怅,有些感叹时光荏苒景物变幻之快,风格清俊明朗。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
唐代:孟郊作者介绍。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2、听雨。
元代: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3、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宋代: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4、虞美人·梳楼。
宋代: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7、题画。
宋章甫。
一水鸣东西寺,春雨洗南北山。
脚力未穷苍翠,梦魂曾听潺湲。
8、耕钓境。
宋叶茵。
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
乐此至乐地,其惟蓑笠翁。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八栖云室。
9、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宋释祖钦。
春雨溟蒙,春云叆叇。
忽然杲日当空,天不能遮,
地不能载。
10、颂古五十七首。
宋释道昌。
把火入牛栏,反身外面看。
梨花千点白,春雨几声寒。
11、春雨吟。
宋邵雍。
春雨细如丝,如丝霡霂时。
如何一霶霈,万物尽熙熙。
12、芦苇江八咏·前野耕云。
宋罗仲舒。
春雨鸣布谷,士膏三月足。
举趾事兴耕,竟亩水云绿。
13、园蔬十咏·韭。
宋刘子翚。
肉食嘲三九,终怜气韵清。
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
14、村居。
宋郭仁。
移家杨柳湾,小筑田家坞。
一宵春雨晴,满地菜花吐。
15、题赵昌木瓜花。
宋范成大。
秋风魏瓠实,春雨燕脂花。
彩笔不可写,滴露匀朝霞。
16、题扇。
宋仇远。
欹枕闻春雨,闭门见绿阴。
可人歌扇底,犹有惜春心。
17、玉艳亭即事五首。
宋白玉蟾。
正月梅花尽,一溪春雨香。
燕方寻故垒,蜂已葺华房。
18、山水图。
明唐寅。
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
携筇出矶上,何以地行仙。
19、后杂兴。
宋陆游。
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
老农无他求,一饱万事足。
20、春雨。
宋陆游。
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
吾儿归渐近,何处宿长亭?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一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长恨歌》【唐】白居易。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
李凭箜篌引【唐五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二
江南古诗(汉乐府诗),是汉代一首著名的采莲歌,反映了当时社会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这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着独特的风味。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字词解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可:正当。
田田:荷叶茂密的'样子。
原文翻译:
正当是江南采摘莲蓬的大好时节,荷叶长得多么茂盛!鱼儿在荷叶之间尽情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多么自由自在啊!
作品赏析:
本篇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出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以上这篇江南古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三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城郭。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3、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4、楼台:指寺庙。
译文:
辽阔迷人的江南水乡,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随处可见酒家迎风招展的旗子。
南朝统治者建造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般的细雨之中。
赏析:
本篇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历来都是令人想往的,杜牧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以短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诗就把它描绘得如诗如画。不过白诗展示给我们的是江南风光大的轮廓,是江南风光的整体感官形象。而杜牧则不同,他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江南春光的明媚,而且还具体到描写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到处酒旗招展,具体到描写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读者从一个个具体的景点去体会江南风光细微之处的色彩多姿,妩媚动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开篇,诗人首先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随后又向我们展示了“水村”和“山郭”“酒旗”处处迎风招展的繁荣与祥和。“千里”极言地域之辽阔广大,一个“千里”把“莺啼”响彻了整个江南,把“绿映红”掩映了整个江南;“水村”与“山郭”又把迎风招展的“酒旗”挂遍了整个江南。令人迷恋,令人心驰神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是把诗作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更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抹扑朔迷离的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这一来无疑就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既有体现具体时代特征的景观,又有渗透着历史沧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时还以“千里”一词形象化地概括了整个江南,难怪诗人选择了《江南春绝句》这一命题。
江南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古诗心得体会(优质14篇)篇十四
《江南春》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是一幅广阔的画卷。我们可以教案中展现它的优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
景。
2、
春意盎然姹紫嫣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4、生齐读。
3、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
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
5、解题:生: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字可以对照生字表,注上拼。
音)。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过渡:谁来给大家读读,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
3、检查学习效果:
出示整首诗。
(1)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齐读。
(4)老师引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师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生:词义,句义,查背景??)。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或不懂的地方。
3、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指导。
4、(反馈)学生交流。
抓住:“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等词,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师过渡: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结合,诗意也就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