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掌握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总结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探究氢气。
讨论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引导描述新能源。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作业:完成p146的习题3、4;。
选做习题1、2、5、6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p145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继续深入的学习。
课后记:本节内容很开放,可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二
在中班语言活动《我的.家人》中通过老师讲述自己的全家福来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人从而体验家的温暖萌发去爱去体贴父母和长辈的情感感受有家真好。根据《纲要》中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活动名称:我的家人活动领域:语言领域活动对象:中班。
活动目标:
1、拿出全家福照片了解家庭成员。
2、能够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人,表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及发生的事。3、看视频增加家庭成员的亲爱之情。
介绍自己的家人用连贯的语言说出家人。
能够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对家人的情感。
1.物质准备:教师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爱住我家》的音乐《大耳朵图图》的视频。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平时在家注意观察家里的人谁会什么谁喜欢什么家人的工作是什么。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老师介绍自己家人引导语:“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幼儿a:是合影照,幼儿b:照片)。
(2)教师:“这个呀是老师的全家福,这个全家福上有老师的家人,我来介绍下我的家人吧,小朋友想听吗?(幼儿齐答:想)这个是老师的一家到小河边玩的照片,里面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弟弟。老师的爸爸是个司机(要把开车的动作表示出来)妈妈在家里做家务(要把拖地的动作表示出来)老师的爷爷、奶奶在家种花,养些小动物,弟弟在上学。老师喜欢家里的每一个人,喜欢和妈妈一起逛街,喜欢和爸爸一起聊天,喜欢和爷爷、奶奶一起浇花、除草。教师的妈妈喜欢织毛衣,爸爸喜欢看报纸,爷爷喜欢下棋,奶奶喜欢看电视。和家人一起很快乐。”二、展开部分:
(1)、教师说出幼儿讨论自己家人引导语:“老师刚才介绍了自己的家人了,知道了老师家里的成员,知道了老师家人喜欢干什么事情,现在请小朋友和自己同伴讨论一下自己家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家人的事情吧。”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家人情况,巡回指导幼儿说出家人情况。
(2)、教师:“刚才看见我们的小朋友讨论的真激烈呀,刚才和几位小朋友一起讨论发现他们说的都很好,教师想请几位小朋友跟所有小朋友分享下家人情况,好不好?”(幼儿齐答:好)。
(1)教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呀?让大家了解一下。”
过我们一家人很团结,很快乐。幼儿b:我们家五口人,他们是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和我。幼儿c:,幼儿d:,,,,,,等。)。
教师在旁边做适当的引导小结语:“刚才呀,我们的几位小朋友介绍了自己的家人,他们说的真棒呀,我们知道了家人的工作,爱好,今天呀,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家人我们和家人一起都很快乐。”
教师过渡语:“大家想看动画片吗?我们来看看图图家里的情况吧,看看图图的家人吧。”三、结束部分:
教师:“看完《大耳朵图图》我们有什么感受呢?(幼儿:家人很爱图图,也很爱自己)对了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家人都很爱我们,我们和家人一起很快乐,你们想跳舞吗?我们一起边听歌边跳舞吧。
活动延伸:教师:“好了,小朋友们今天高不高兴呀?那回家以后给爸爸妈妈倒杯茶,好不好?”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三
1、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证,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区分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情景游戏,能用语言大胆的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感受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1、课前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图形的"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做成铺路的石头。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4、背景?音乐、课件。
1、以情景导入捡石头,引起幼儿探索几何图形的兴趣。
(1)教师用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老师发现宝贝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宝贝?(随音乐进入场地)。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大家可以挑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观察、探索交流。(发现他们的特征)"哇!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石头,我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石头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3)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小结:圆形,四周是圆滑的,没有棱角;正方形有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2、铺小路:试一试,摆一摆几何图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1)第一次铺小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几何图形的铺法,并交流发现的秘密。
"我们这里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有一天我看见有个小朋友在上面骑自行车摔倒了,哭的可厉害了。为了不让大家再受伤我们用捡来的石头,来铺一条石头路,好吗?"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把手中图形放进与你手中的图形相同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幼儿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的镶嵌在相应形状的坑里?。
(2)第二次铺小路,探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问:为什么三角形要铺在三角形的坑里?圆形要铺在圆形的坑里?正方形要铺在正方形的`坑里?(鼓励幼儿表达出探索过程发现的现象,感知并初步理解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
3、踩石头,继续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1)小路铺好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吧。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幼儿随音乐跳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自己喜欢的石头上,并说说踩到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两到三次。
(3)小结。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1)在幼儿园里,我们的周围你发现什么东西的形状像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幼儿自由交流回答。)。
(2)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3)布置任务:生活中还有好多不同形状的东西,咱们回家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5、延伸活动:带幼儿到户外继续寻找不同形状的东西。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四
《纲要》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因此,在《冬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新年好》这一音乐活动,歌词表达的感情诚挚、亲切,通俗易懂;旋律简单、质朴。仿佛人们是在欢乐的舞会上,迎接新年的到来。让幼儿在欣赏歌曲时感受歌中表现的新年气氛,并在老师的带动下参与表现活动。
1.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演唱新年的气氛。
2.用声音来表现新年的欢乐。
1.重点: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演唱新年的气氛。
2.难点:用声音来表现新年的欢乐。
1.钢琴乐谱。
2.《新年好》音乐磁带或cd。
(一)导入部分,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关于新年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过年)。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春节。
——我们可以怎么样庆祝春节的到来?(唱歌跳舞做游戏)。
(二)学唱歌曲《新年好》。
——教师边弹琴边范唱歌曲一遍,小朋友你们听听闻老师是怎么样来庆祝新年的。
——跟着教师轻轻哼唱歌曲《新年好》,熟悉歌曲旋律。
——过年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开心、快乐)。
——教师要求幼儿有表情地演唱。(面带笑容)。
——用不同形式学唱歌(请幼儿分男、女演唱)。
(三)创编动作,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开心的时候,我们除了会唱歌,还会做什么呢?(跳舞)。
——我们可以怎么跳?(请个别幼儿示范)。
——鼓励幼儿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四)延伸活动。
——新的一年里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做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五
预设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预设: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这篇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教学重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难点: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独特的感悟。
一、导入。
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也深深打动了我,是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节课《蝉》来学习另一篇《贝壳》,看看那小小的贝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我们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呢?(打开书本)。
二、走近作者。
1、请同学读作者介绍。
席慕蓉,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师:她把她内心的那个小小世界仔细雕琢,精心刻画,呈现给读者的就是精美的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和散文了。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让她写出了这一篇充盈着生命张力的散文《贝壳》,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生命的乐章吧。
三、朗诵生命乐章。
师:分为两步,第一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提示;第二步,选两位同学来比赛朗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四、感悟生命意义。
1、文章一开始是怎么赞美贝壳的?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联想?(结合板书,注意引导,提示:在3、4自然段里)。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过渡:作者由贝壳的生命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之后,他要怎样来过好自己的生命呢?)。
过渡: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师:(借助板书,文章的感悟是从一枚小小的贝壳生发出来的,这种手法叫什么呢?)。
3、托物言志(出示幻灯),不多说。
过渡:作者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她希望别人怎么看她呢?
固执:仔细、执着、一丝不苟做出的东西或事情。
简单: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
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达了作者执着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
小结文章:本文由一枚小小的贝壳引发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作者不只是积极面对生命好好活,更是表明作者自己要怎样好好活,就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那么,《蝉》和《贝壳》这两篇同围绕生命主题的文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出示表格)相同点: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点: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过渡:从蝉和贝壳这两个平凡的事物中,作者都能感悟生命的意义,你也来当当小作家,来抒写生命的真谛吧。
五、抒写生命真谛。
六、扬起生命风帆。
学生答后作结:作者从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既然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我们要高扬起生命的风帆,把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在这个世界上时让别人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七、拓展阅读。
师:老师特别喜欢席慕容的这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推荐给大家(范读)。
2、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写出读后感。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七
我班幼儿挑食的问题比较严重,每天午餐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很高兴,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脸。因此,我试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另外,刚升入大班的幼儿,遇到问题还是喜欢找教师帮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以上两点,我设计了“十元午餐”的数学活动。
《一元午餐》原来是一本绘本,其中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反映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适当改编故事,开展一次数活动。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一元钱可选购的东西太少),把故事改为《十元午餐》,将餐厅价目表上的价格全部换成以元为单位的。第二,原来菜单上只有奶酪、比萨饼、冰激凌等食品,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将菜单调整为有各种荤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励幼儿科学合理地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编故事,使之更加精炼(改编后故事围绕吉米口袋里的十元钱展开,吉米通过观察菜谱,精心计算,合理运用十元钱),故事中包含了认识钱币和计算等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励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1、2(具体见教案),统计表,钱币(1元、5元、10元),幼儿菜谱,黑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图1。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观察图片)。
小结:午餐时间到了,吉米肚子饿了,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厅买午餐。
2.出示图2。
(1)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钱?(1o元)。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把相同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钱了。
二、取钱。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钱币,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取出10元钱。
(2)你们是怎么取钱的?(各取了几张什么面值的)把取钱的方法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统计)。
小结:可以拿各种面值的钱币,(合起来是10元)这样买东西会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设计菜单。
1.两两合作设计菜单。
(1)吉米拿着钱来到了餐厅,他该买些什么呢?
(2)(幼儿观察菜谱)两两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将幼儿设计的菜单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结:挑选食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口味,还要想想食物是否有营养,不能偏食、挑食,当然还要算好价钱,不能超支。
2.小组合作设计菜单。
(1)(幼儿观察菜谱)四人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要既营养又实惠。
(2)互相交流设计的菜单,分享经验。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迁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八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了解动物的出生,知道动物会长大。喜欢读书,培养阅读的兴趣。
有关动物成长的图书。
动物妈妈和宝宝图卡(见材料制作)。
活动过程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向幼儿提问:乐乐去看过什么动物。
2.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讲故事《乐乐去看小花猫》:
有一天,爸爸跟乐乐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原来爸爸要带乐乐去一个朋友的家,那个人的家里养着几只猫,有的是灰黑色的,有的是黄色的。
有一只大猫刚刚做了妈妈,它生了5只小猫咪。乐乐看见3只小猫咪正在吃猫他*的奶,有两只小猫咪吃饱了正在睡觉。
乐乐问爸爸:“我可以把小猫咪带回家吗?”爸爸说:“小猫咪刚出生,它们都需要猫他*的照顾。你能当猫妈妈吗?”乐乐摇摇头,爸爸还说:“如果小猫离开了猫妈妈,猫妈妈和小猫都会很伤心的。”
乐乐又问:“爸爸,你可以再带我来看小猫咪吗?”爸爸说:“可以啊,你可以看着小猫咪长大。小猫咪像你一样,会慢慢长大的。”
3.向幼儿提出问题:你知道小猫是怎样出生、长大的吗?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
4.并将自己找到的信息与小朋友分享。
5.与幼儿一起阅读有关动物成长的图书,帮助幼儿了解:狗和猫的宝宝会先在他*的肚子生长发育,然后才会出生。
6.出示动物妈妈和宝宝图卡,请幼儿把“妈妈”和“宝宝”正确地配对。
活动评价:能知道动物会长大。
喜欢阅读图书。
活动建议:
本活动的几个过程可以分几个环节进行,如:过程1、2可以利用过渡环节,提出问题;过程3请家长配合在家进行;过程4、5、6可以在班级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同时,过程4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搜集的信息的情况,利用早晨谈话的时间持续进行。
在图书区投放有关动物成长的图书,供幼儿自己选择。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九
《老师,老师我爱你》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动听的歌曲,歌词不易幼儿记忆,活动中教师运用图谱、语言节奏、歌曲接唱等形式加强幼儿歌词的学习,通过身体动作感受3/4拍轻弱弱的节奏和顿音的唱法。教师的歌声、表情、情绪的带动和感染,营造相应的情境氛围,帮助幼儿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意境。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有表情的唱歌,体验热爱教师的情感,能表现出歌曲活泼,轻快的情绪。
2、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并表现三拍子(强弱弱)的节奏特点及顿音的唱法。
[活动准备]。
1、准备绘图纸、图片。
2、歌曲磁带、录音机、钢琴。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9月10日教师节引出课题《老师,老师我爱你》(小朋友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老师,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也很喜欢老师)。
二、教师运用清唱的形式范唱歌曲,让幼儿初步理解歌词,感染愉快情绪,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歌词朗诵与图谱匹配以及身体动作等形式帮助幼儿学习歌曲,记忆歌词。
2、幼儿跟教师一同歌词朗诵,并跟唱副歌部分。
3、运用跟唱、轻声唱、接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形式巩固幼儿歌曲的学习。
4、教师和幼儿完整的演唱歌曲中教师要逐步退出。
四、幼儿和教师一起探索歌曲的演唱风格。
1、幼儿用三拍子的节奏形式表现,抒发歌曲的情感。
2、认识顿音和学习顿音的演唱特点。
五、教师与幼儿共同表演唱,感受歌曲活泼轻快的情绪。
[课后延伸活动]。
社会活动《谢谢老师》。
美术活动:绘画《我的老师》。
美术活动:纸工《献给老师的贺卡》。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一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二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范读、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
四、诵读、感悟。
(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别。)。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诵读、感悟。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五、理清结构,把握思路。
让学生发言,讨论。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深切感悟。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三
教学建议:设计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找出有图案和没有图案的抱枕,吸引注意!
2.对比讲述,接触新知。
出示的几只抱枕图片,让幼儿欣赏,说说喜欢哪几个抱枕,为什么?(引导:是因为图案漂亮吗?说说图案有什么特点)。
师:这些漂亮的抱枕都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小小设计师?
教学建议:幼儿对那些画家、军人、设计师之类的职业非常崇拜,而让他们做“小小设计师”的意图,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参与到我们的美术活动中来!
3.思考问题,想像尝试。
告诉小朋友,今天不准备用笔画画了,让大家开动小脑筋怎样在抱枕弄上漂亮的图案呢?
教学建议:在此环节中主张用让孩子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不要将教师的意图强加于幼儿。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
欣赏与感受手印抱枕。
教学建议:在玩中学,不能只是纯粹让他们玩,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要让他们掌握一些美术语言,掌控好“玩”和“学”的比例来传授一些图案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4.明确目标,艺术实践。
教学建议:把幼儿分成两人一组,准备一份印染的工具和抱枕。告诉孩子们,接下来我们要做回小小设计师,带领大家一起通过手印画设计出漂亮的抱枕。(播放具有童趣风韵的音乐引领幼儿更好地投身到创作的意境中去。)。
5.作业展评,感受成功。
教学建议:将幼儿的抱枕作品夹在衣架上,然后挂在教室里进行展示。这种展示的方式更具震撼力,能让幼儿清楚地欣赏到每一幅作品。以幼儿互评为主,教师适当点评。
6.课后拓展,情感延伸。
教学建议:这个环节很重要,一定要让幼儿知道除了手印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其他各种东西的纹路进行印染。
部分ppt说课照片: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四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复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a)na(b)ne(c)cl(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板书](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
[板书]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阅读]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略。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五
一开始我设计的语句都比较随性,幼儿不容易找到每一步确切的位置,在第一次研讨后,经过其他老师的建议,我仔细思索了每一步的步骤,尽量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答案。
美工课的教师语言要求简洁、清晰,能让幼儿直接了解到老师的意思。在今后对美术、美工课的设计中,我都将特别考虑一下每一步骤中老师的语句。
2、演示方法的考量。
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选择的是在投影仪上演示操作,但是我没有考虑到最后展示的时候要用到展板,导致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学手段的采取过多,切换过程中显得有点匆忙。后来改进为直接出示范作和巡回播放图片,这样操作不显忙乱。
3、艺术美感的展现。
本次活动为美术课,除了让幼儿掌握基本技能,还应该展现出美工活动应有的美感。在第三次上课时我请幼儿自己设计房子的装饰图案,虽然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但是展现出来的作品比较欠缺美感,另外,屋顶的绘画也花费了幼儿较多的时间,美工活动本就容易拖延时间,本节活动的重点应是放在设计漂亮的屋顶,因此我选择直接为幼儿准备好各种形状的墙壁,让幼儿直接贴上去,以此缩短幼儿操作时间,同时又产生一定的艺术美感。
4、情节设计。
由于房子的绘画对幼儿来说过于单一直白。我在这节课中添入了给小动物设计房子这一情境。让幼儿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更感兴趣。幼儿在为动物设计的时候也动了一番脑筋,不仅把房子设计的漂漂亮亮还多了一步给动物设计家的标志。最后给幼儿欣赏大师的房子,让幼儿有更深一步的美的欣赏。
总体来说,本次活动还算成功,一课多研的活动形式让我们在一次次的磨课中锻炼了自己,也将课修改的更适合幼儿的发展。
在上完课之后,听了杨老师的指导,我深深觉得上好一节课不容易,年轻的我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深入努力学习。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六
1、学习6以内的倒数,感受倒数时越来越小的特点。
2、理解教师指令、有序操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21块同样的长方体盒子。
2、小纸人和“楼梯图”(如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搭楼梯,引导幼儿学习6以内的倒数,感受倒数时越来越小的特点。
1、教师示范用长方体盒子搭建6级“楼梯”。
楼梯是什么样的?今天老师要来搭一个楼梯,看看每个台阶是由几个小盒子搭成的?
2、在搭建楼梯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受楼梯的台阶数量逐渐增多、越来越高的特点,请幼儿数一数每个台阶分别由几个盒子搭成,教师在每个台阶下面对应地放上1~6的数字卡片。
3、教师手持小纸人走一走搭建好的楼梯,边走边引导幼儿顺数和倒数。引导幼儿直观地认识倒数时数越来越小的特点。
二、运动小人走楼梯。
1、走楼梯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让我们的运动小人来走一走吧!
2、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楼梯图”,幼儿小纸人在图上走楼梯,要求边走边数,上楼顺数,下楼倒数。
3、请你让运动小人到其他小朋友的楼梯上轻轻地走走,边走边数。
三、我们一起来运动,理解教师指令,有序操作。
1、现在,请运动小人一起来走楼梯,注意听指令。
2、根据教师的指令,幼儿操作运动小人,从某一个数开始倒数。如教师发出指令“从3楼开始往下走”,幼儿就拿着运动小人边走边从3开始倒数。教师发出指令:“从5添上1的楼梯往下走”,幼儿就让运动小人从6楼往下走,边走边倒数。
3、游戏数次后,让运动小人休息。
4、幼儿以自己的身体作楼梯,用食指和中指模仿运动小人行走楼梯,先从脚部往上走到身体的某一部位,边走边顺数;然后从上往下走,边走边倒着数。
四、小动物走楼梯。
1、教师出示玩具小猫,让小猫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楼。
教师:楼梯搭好了,小猫想走一走楼梯,玩一玩。我们一起跟着小猫上楼吧。
(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随着小猫的步伐数出——1、2、3、4、5、6)。
教师:小猫向上走完了楼梯,它要转身下楼咯(再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数——6、5、4、3、2、1)。
2、让小猫重复“上楼”“下楼”一次,幼儿独立数一遍;再个别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看看都对了么,其他小朋友进行监督。
3、教师:还有许多小动物请我们帮它们搭楼梯,这样它们都能玩走楼梯的游戏了。让我们自己动手给这些小动物们搭好楼梯。
幼儿分组搭楼梯。搭好楼梯后,幼儿手持动物一边走楼梯、一边数数。
4、教师小结:上楼时数数越来越大,下楼时数数会越来越小。顺着数是从少数到多,倒数是从多数到少。
五、顺数和倒数。
幼儿根据书上所画的图,用手指代替进行走楼梯,练习6以内的顺数和倒数。教师可以先和幼儿一起来数一遍,再让幼儿自己数。
六、游戏:走楼梯。
1、请个别幼儿与教师面对面模拟上楼的动作,玩走楼梯游戏。(如:幼儿上楼数数1、2、3、4、5、6,教师下楼数数6、5、4、3、2、1。如果先开始的人是下楼,那下一个就是上楼,强调好规则)。
2、幼儿自选同伴,两人面对面边玩“上楼”“下楼”边数数。
3、根据幼儿倒数着的学习情况,可以增加数数的难度:上楼可从1数到6、7、8……下楼从……8、7、6倒着数到1。
七、结束环节。
复习小猴荡秋千的手指游戏,可以顺便复习课上学的6以内的倒数。
最优化学教案详案(通用17篇)篇十七
围魏救赵(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6分钟)。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分钟)。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1)故事起因:(边问边板书)想一想,故事中有那几个国家?谁攻打谁?找到的孩子请举手。魏国派的是谁去攻打赵国呢?(庞涓)带领的魏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9----12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作业设计:(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