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学习他人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开拓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一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播种植物时要注意: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浇透。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每天约5毫米。
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7、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植物生长初期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中期生长速度最快,后期较慢最后几乎停滞。
10、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1、凤仙花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1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减少)。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5、在三个密闭的透明玻璃钟罩内放入一些生物。1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2号钟罩内是提供了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3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和有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任选一个钟罩分析钟罩生物会出现的现象和原因。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二
38÷2:1939÷2:19'....·1。
180÷12=15184÷12:15……412x15+4=184。
[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弧得到整数商还有余数]被除数二商x除数+余数。
(整除)(有余数除法)。
欧拉的故事。
欧拉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即使在放牧羊群的时候,
也常常捡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呀,算呀,就像着了迷似的。
十二岁那年,有一天欧拉帮助父亲修建羊圈。父亲钉好了四根木桩,构成。
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小欧乒帮助父亲测量长和宽,准备计算场地面积和所需。
要的篱笆材料。根据父亲说的数,小欧拉很快就算出了结果:“羊圈长40米,宽。
15米,面积600平方米,周长110米,需要110米的篱笆材料。”
父亲听了闷闷不乐地说:“现在只有100米的篱笆材料,如果宽减少5米,面。
积就要减小到400平方米,那就太小了。”
小欧拉看着面带难色的父亲,在心里悄悄地计算着,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
说:“如果长减少到35米,宽不变,羊圈的面积不就变成了525平方米了吗?”父。
亲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时欧拉又说:“爸爸,让我再算一算,明天咱们再干吧。”父亲同意了他的。
建议。
回家后,小欧拉依次计算着一组数据,寻找最佳结果。最后,小欧拉终于发。
现:当长、宽都是25米时面积最大。他把结果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非常高兴。
欧拉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终于咸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七。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三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单位间进率。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1市斤。
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1无限循环小数的表示。
比如3.33333333333333333333.........表示3.3,第二个3上加一点。
无限循环小数:从小数点后某一位开始不断地出重复现前一个或一节数码的十进制无限小数。如2.1666…、35.232323…等,被重复的一个或一节数码称为循环节。
无限不循环小数:有些小数虽然也是无限的但不循环。无理数不像循环小数每个数字是重复的,但也属于无限小数。
2无限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所有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都是无法化成分数的。
比如将循环小数0.1212……化成分数。设x=0.12……,它的循环节是两位,那么我们直接扩大100倍,变成100x=12.1212……。100x-x=12.1212……-0.1212……,循环部分可以抵消掉,99x=12,x=12/99。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四
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可以把一样物体作为整体,也可以把多样物体作为整体。
2、几分之一。
(1)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份,每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写作:1/2读作:二分之一。
(3)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3、几分之几。
(1)把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2)分数。
分子----取其中的几份。
分母----平分成几份。
例:[5/8]。
把一个整体平分成8份,取其中的5份,就是5/8,读作八分之五。5个1/8就是5/8。
(3)当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相等时(0除外),这个分数就表示1。(书p45)。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五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六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的方法试商,知道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得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继续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想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理解余数为何要比除数小。
教学资源。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温故而知新。
请你用手中的学具代替桃子,帮助红红放一放,然后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下。好了的小朋友可以在小组里和小朋友交流交流。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也请你用学具分一分,再用除法算式把这种分法表示出来。在小组里说说、交流,随学生回答板书:7÷3=2(盘)……1(个)。
1个是什么数?
2.请你和同桌小朋友合作,试一试。(学生在尝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3.指名板演。(选择板演的学生最好是将出现错误的各种情况都反映出来。)。
4.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5.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6.小结:试商是有余数除法中最关键的一步,小朋友要动脑筋,找到合适的商,当然特别要注意的是余下的不能再分。
三、尝试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请你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表示出来。
完成以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交流。
3.如果把这些气球平均奖给7个、8个小朋友,这时他们每人拿到几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呢?请你任意选一种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写下来。
4.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学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
四、多层训练,巩固新知。
1.分一分。
“想想做做”第1题。由每组的组长负责,先用小棒分一分,完成填空;然后进行竖式计算;最后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2.比一比。
“想想做做”第2题。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3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第3、4题。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意。
(2)根据图意,填上除数。
(3)列竖式算一算,填上商和余数。
(4)同组交流。
(5)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的知识,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的?
2.你对自己在这一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除法横式以及竖式。
(余数要比除数小)。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七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0.36。
(二)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教师提问: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求4个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2.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
教师提问: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5.练习反馈.。
1.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演示课件:分数除以整数)。
(1)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米是米.。
(3)教师板书整理.。
2.教师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把米铁丝平均分成6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一)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二)求未知数。
1.2.。
(三)判断.。
2.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四)解答下面各题.。
1.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解下列方程.。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八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习-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写算式。
(2)读算式。
(3)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九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有余数。
62=3(人)72=3(人)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人)94=2(人)1(个)。
124=3(人)104=2(人)2(个)。
114=2(人)3(个)。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十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教研组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二次上课等一系列活动。这次活动使我收获不小。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以奖励小花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好新知。例如:在引出余数概念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的。教学片段如下:
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教室,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学生通过摆发现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亲身经历分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矛盾,当剩下的学具不够分时就产生了“余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通过与例1的除法算式的比较,将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相结合,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组织教学,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当然,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比如学生学习新知的环节如何设计更加完美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当我上完一节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成功的以及失败的,那都将是自己积累的一笔巨大地财富。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一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出示1。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4题。
4.想一想、摆一摆。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
(1)如果每盘放6个呢,怎样列式?出示2。
(2)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
(3)汇报分的结果。
5.试一试。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交待写法,指名余数及单位名称的写法。
20÷6=3(盘)——2(个)。
(3)你能试着算一算,你的计算结果对吗?
学中做。
1.课件演示第3页试一试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2)。
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2)完成练一练2。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二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三
1、复习5以内加减法,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列式计算。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分类能力。
重点: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能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列式计算。
1、物质:皮球5只,泡沫球5只,式题卡片,幼儿每人贴一只。
小球(一面数字,反面式题)。
2、心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玩球—看球编题——观察编题——找好朋友。
一、玩球:
我们和球做游戏好吗?泡沫球滚到谁,谁就要:
1根据自己身上的小球数字说一种5以内的分合方法;
2根据自己身上的小球数字编一道加法或减法题;
3编一道答数是自己身上小球数的加法或减法题。
二、看球编题:
2、请个别幼儿说说根据球的什么特征排的,同时分类操作排出式题。
三、观察编题:
1、皮球娃娃还带来了许多玩具图片,请小朋友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自己来编题好吗?(每组来选一张)。
2、请个别幼儿讲讲“排的是什么式题”?(加法题)“按。
照玩具的什么特征排的?”
3、引导幼儿根据玩具特征排减法题,并讲出这样排的根据。
4、交换玩具图片,按照图片旁的数字,根据玩具的不同特征,排一道答数是这个数字的加法题或减法题。
5、讲讲看到是数字几?排的题目是什么?根据什么特征来排。
四、找好朋友:
1如果小朋友身上的小球数字是一个大皮球上题目的答数,就马上找这个大皮球做朋友。
2小球找大球:拿下小球看反面的题目,如果答数和大皮球上的答数一样,就马上把小球贴在这个大皮球的旁边,看谁送的又快又对。
3幼儿送小球,教师巡回验证,启发幼儿将送错的改过来。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提示。
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5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三、交流释疑。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初探算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观察3和1/3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1/3÷54/5÷31/3÷5。
指生演板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四、实践应用。
2、填一填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56页填一填,想一想。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第3、5、6题。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五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件、圆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常用分数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分数呢?(学生回答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把9个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香蕉的几分之几?每份有几个?
(3)把1包饼干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包。
引入: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习题。
(1)把18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列式计算)。
(2)把6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列式计算)。
师:这两道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计算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道题。
出示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
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式,师板书:13)。
师:13表示什么意思?
生:13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求一个人分得多少。
生:1/3个。(师板书)。
师:大家都认为是这样吗?(是)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边说边演示:我们把这个圆看作这个蛋糕,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人得到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个蛋糕的1/3。
师:请大家看,每份都是1/3,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个蛋糕呢?
生:1/3个。
师:在分物时,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所以每个人分得的蛋糕就是个。
教师说明:13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求每人得到多少个,而我们通过演示知道了每人得到1/个。所以13的结果就是1/。(板书=)(齐读算式)。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我们知道了每人分得1/个,现在要分一些其它的物品,你会吗?(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34(师板书)。
师:这道题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究竟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学具(3个圆片),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动手分一分,看看到底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有了结论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
(小组边汇报,边演示)。
小组1汇报:我们小组是一个一个分的。我们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其中的1份,也就是1/块。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下吗?
小组1:14=1/4块。
师:好。请接着汇报吧。
小组1:接下来,我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其他两个圆。最后每个人分到的是3个1/4块,也就是3/4块。
师:大家认为他们的方法可以吗?(可以)我们再来一起回忆一下他们的方法。(教师边叙述方法,边进行课件演示)。
师:还有没有和这组方法不同的?
小组2汇报:我们小组是把3个圆叠放在一起,把它们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其中的1份,拼在一起就得到了3/4块。
师:(课件演示方法二)这种方法是把3块月饼放在一起,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了其中的一份,也就是3块月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3/4块。
师:通过大家操作我们知道了每人得到了3/4块月饼(板书3/4块)。有些同学是一块一块分的,有些同学是3块一起分的,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都得到了3/4块,也就是说34的结果就是3/4。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发现,被除数就是分子,除数就是分母。
师:你能试着表示出来吗?
生: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师板书)。
师:如果用a来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
生1:ab=a/b(师板书)。
生2:老师,我认为还要写上b0。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b表示除数,除数不能为0。
生:分数的分母也不能等于0。
师:好。通过观察思考,我们知道了分数与除法存在着这样的关系(齐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观察算式,思考。
生:可以。比如3/4=34。
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呢?
请学生观察黑板算式,和同学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除法和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同时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
1.用分数表示下列算式的商。
713=311=85=。
916=mn=。
2.试一试。
()7=4/71()=1/3。
7/9=()95/8=()()。
3.把1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2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平均装在3个袋子中呢?
4.填空(练习十二3题)。
5.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8段,每段长(5/8)米,每段绳子的长度是全长的(1/8)。
优质除法计算教案(模板16篇)篇十六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