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向心力》教学反思简短 向心力教学目标篇一
1.本节课重难点确定合理,对于向心力来源这一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维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2.引入直观,情境创设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问”展开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审美化的物理课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等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图像和视频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和谐对称统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验证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简洁美、方法美、实验美和辩证美;在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美;
4.细化每个问题,保证了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铺垫性强;2)设问指向性强;3)设问逐层递进等。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使用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
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问题。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引导和应变能力,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也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向心力》教学反思简短 向心力教学目标篇二
课堂上设问是一门艺术!太难的问题,给学生的门槛就太高了,有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很可能被难住了,跨步过去,最终被关在了物理的门外。其实,设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我们设的问题就应该是学生可以一步步踏着向前走动梯子。
在这次的准备过程中,关于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比如,在举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地球公转时,本例子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知道任何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而这个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我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播放地球公转视频,提问:地球为什么能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在第一次在15班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反应,他们还不明白我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我后面解释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迷迷糊糊的,不怎么理解。
(1)地球在做什么运动?圆心在哪里?
(2)地球受什么力?
(3)合外力是哪个力?方向如何?
(4)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
在这样的修改之后,再在7班上,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在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也作了这样的修改,改后的效果好很多,学生理解很快,效果更明显。
其实,仔细回忆我在以前上课过程中,经常也是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想要的答案差距较大,原因就在于我的问题跨度太大。对于我们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将问题细化,一步一步设问,逐步引导,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说错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学生的脑袋里从此留下一个错误的概念,想要再订正,就比较难了,因为认的第一次认知往往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避免口误。而要如何避免呢?只有在备课时多读、多做、多看,看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知道这个知识,或者意思,表达的方式有哪几种,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口误了。
教学中,有很多事是无法预料的,比如,可能这个班的背投有问题,无法用课间,或者由于系统版本问题,无法显示公式等等问题。那么,要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只有在上课前我们就要先去班上检查一遍。物理课经常需要做实验,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在使用仪器时可能存在什么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在课前做好准备,先在办公室演示,假设出现什么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在这次准备过程中,当我在10班做演示实验时,就发生实验现象与所要的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反的情况。当时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就慌了,不知该怎么解释,最后硬是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在准备时没有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备课,要备的方面其实很多,在这次比赛中,我在这方面的感触及深。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这一点,在这次准备的过程中,感触也很深。
在我原来的教学设计里,在给出向心力的定义之后,我只是加了一句文字说明,说明任何作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这个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只是这样的一句说明,而没有相应的实例分析。
在我将教学设计拿给科组老师讨论时,他们都一致认为要加上几个实例的分析。后来,我在此处加上了实例,包括演示地球公转、用塑料杯罩住钢球让钢球做圆周运动、圆锥摆等。在学生有了这些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在作了这样的修改之后,再在上课时,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向心力了。而且,这样的设计还降低了老师上课负担,不必费尽口舌去解释。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解放自己,其实还是在于我们对课堂的设计上,有没有找到简便、灵活、适用的方法。有些地方学生能完成的.,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完成。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如果课堂上一味地接收,必然失去学习兴趣,而如果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部分多了,课堂气氛自然就好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了。
以上是我在这次比赛课准备过程中的一点体会。经过这次的比赛,使我对一些问题认识更深了。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向心力》教学反思简短 向心力教学目标篇三
关于《向心力》这节课,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我本着给学生讲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
因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复习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紧接着出一道思考题,即上一节的第四题,情景引出:两艘游艇的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就来学习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的知识—向心力;展开新课,向心力概念→矢量性(大小和方向)→向心力来源→用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本来还设计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讲解,但考虑到学生对向心力是效果力这一难点的透彻理解,这点需要的时间比较多,就没有把设计的都讲完。从第二节课的情况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良好。
1、 过高评价学生。设计教学环节时,有些我预设认为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看来,不能很快到位的理解,这也是这堂课没按设计讲完的一个原因。
2、 关于向心力是效果力。为了降低难度,我先引用了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动力和阻力是效果力,粉笔头做竖直上抛运动时,重力是阻力;粉笔头竖直下落时,重力是动力。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想要实现这种效果,要有指向圆心的力。其它力的合力提供这种效果,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因此向心力是效果力;这点处理我个人比较满意。当然也许存在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共同讨论。
3、 图画的有些小。图画的大点,受力分析会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