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阅读中所感悟、所思考的一种整理和归纳,是我们对书中内容的思想体验与分享。在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对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一起来探索作品背后的深意吧。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一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这篇游记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全篇文章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
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
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二
宋代大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到一段这样的话: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实则从一次游记中悟出的天地之理。而我们生活中正好可以拿来运用。
我们会有压力,吐槽,抱怨。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我们的目标,修好我们的志向。所以我们总会“咎其欲出者”或者“悔其随之”。
人的一生都像是这样的一场探秘旅行。我们虽然不是生而自由的。但我们自己拥有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权利,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坚定自己的方向,甚至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跟随旅游团,却不敢独自出行。
嗟夫!古人总能从世界天地之中去参化感悟。今人总是在生活,工作,工资中游斗而无法跳出。
岂不无趣?!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三
蓝天,奇洞,清风,舞动的白袍,思索的学者和那句充满哲理的话,构成了我读《游褒禅山记》所有感触。闭上双眼,任凭想象翱翔,定格在临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画面里。
进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害怕火把会灭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无畏的退缩却终究导致没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风景的机会。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坚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宝。纵观古今,事例不胜枚举。司马迁在莫大的耻辱中含冤谱写史记,蒲松龄屡试不第却屡败屡战,一本聊斋家喻户晓,达尔文耗时22年写成进化论,爱迪生几千次的尝试发明了灯丝……辉煌的成就,紧紧源自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四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着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五
我看“尽吾志可无悔矣”——死亡可以等于新生。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我看来是一个英雄在纸上雕刻下来的印记。他在里面所表达的向上精神,在我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精神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可以想象,也像是一个双刃剑一样的,能够轻而易举的摧毁任何一个坚强的人。王安石不就是这样的例子吗,在他的晚年,变法失败后心里只怕是只剩下一片废墟,曾经的豪言壮语化作乌有,成为了世人所抛弃的遗骸。
所以,“尽吾志可无悔矣”诸如此类的话,只怕是只有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才能说得出的了。
当年的王安石,刚过而立之年,与朋友共登褒禅山。当他们极具冒险精神的一起拥着火把走进山洞的时候,恐怕还没有人会注意到后面的事情。就在他们看见各式各样的奇异景物的时候,有人倦怠了,说了一句“再不出火苗就没了。”其他人这时才从身边奇异的景物回过神来,看了一下那簇火苗,心中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骤然升起——是的,每个人都在在意着游山玩水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关注身边的'这簇火苗了。而当他们现在看到这簇火苗的时候,心里又有多少滋味是能够表现出他们对这簇火苗的信任的呢。或许在那时,他们心里更多的是自己被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的情形。
所以,一行人便一起走出了山洞。当他们出来后,发现了事实是“火尚足以明也”。于是一行人便开始责怪起那个提议出来的人来了。王安石当时也觉得自己未能玩的尽情,实在是有憾。但是我觉得他一定是正视了自己害怕被困在山洞里的想法,因为文章中写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其中的“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照亮一行人的火把。所以,王安石虽然觉得自己此行有憾,可是他绝对不会对那个“怠者”有过多的责骂,顶多算是发发牢骚而已。相反,如果那个怠者会因此而生气,那只能是他自己的问题。
那么这也就是说,王安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对自己此次出游的心得总结上。于是他得出了两条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另一条就是前面说的,“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出于文章的题目考虑,这里不说前者。
能够“尽吾志可无悔矣”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一些“玩”到了极致的人。而这些人,我们常称他们为英雄。遥想燕国危亡之时,荆轲能够独自一人踏上西向不归路,且因燕太子之言而“终已不顾”,最后在秦王殿下使嬴政“目眩良久”。遥望秦汉风云交叠之际,唯有项羽者敢破釜沉舟,再后来在用三万铁骑面对刘邦五十六万涛涛大军。再看清末的曾纪泽,孤身直入龙潭虎穴,硬是靠自己一身铮铮铁骨换回了伊犁,改写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为世界所震惊。
这一切问题在王安石这样的英雄人物的眼里,都是否定的。正如罗大佑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同样的,王安石也不要有不痛不痒的人生,他觉得自己应该要活出一些色彩来。然而,这个世界回报给他的又是怎么呢?或许是无尽的黑暗,把他困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山洞里,光明的火把甚至照耀不到他的尸骸。他这样的孤胆英雄,到最后恐怕只能在阴冷幽闭的山洞里挣扎地生存了。这其实让我想到一些孤独的人,并使我觉得,孤胆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孤独。项羽荆轲云云就不说了,像卡夫卡一类的文人,拿破仑一类的半神式人物,也和他们一样,得不到正常人应有的幸福,只好在不断的背叛与生离死别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生死”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来说是两堵我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墙,那么也就是说没人知道死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所以那谁又能说死亡对于我们不是到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新生?而还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在焕发光彩的之前之后,又为什么要畏畏缩缩,不爽快的以一种乐观心态活着?即使不能够乐观的活下去,那也不必放弃,因为我们应该相信,生命是不会有终结的。而让生命存在意义的方式,恐怕也只有像年轻时候一样不断的奋斗着了。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六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某某某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七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xxx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你——王安石,应该当时就得准备重游一次。游到不悔为止!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八
蓝天,奇洞,清风,舞动的白袍,思索的学者和那句充满哲理的话,构成了我读《游褒禅山记》所有感触。闭上双眼,任凭想象翱翔,定格在临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画面里。
进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害怕火把会灭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无畏的退缩却终究导致没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风景的机会。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坚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宝。纵观古今,事例不胜枚举。司马迁在莫大的耻辱中含冤谱写史记,蒲松龄屡试不第却屡败屡战,一本聊斋家喻户晓,达尔文耗时22年写成进化论,爱迪生几千次的`尝试发明了灯丝……辉煌的成就,紧紧源自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九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旅行,我们虽然从出生就就是有自由得,但是我们拥有者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跟着旅游团,却都不敢独自去旅行。在《游褒禅山记》中,我非常敬佩王安石的一番话,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世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其实,我们应该努力的去探索这未知的道路,而不是在已知的道路上安逸享乐,这么做是不对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意志力,力量和借助物,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力气明明可以达到但却没有达到,那这就太可惜了。如果自己尽力了也还是没有达到,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可惜的了,因为至少我们还努力过。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能够看到,如果我们要想看到奇丽的景观,就一定要有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在会更加的强大!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
飞檐、斗拱、六角玲珑,纳四方之景,聚八方来客。
亭,源于周,盛于宋,历经千年,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古往今来多少名山好水、江山胜迹,多少赏心乐事,风流余韵,都少不了亭的点缀,都是与亭相伴相生。亭,不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
“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停的用处是供人途中遮阴避雨,稍事休息的简易建筑。在奔波的道路上忙了,累了,便寻一清静之地,择亭而憩。明代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有一亭,名叫“且停亭”,他在亭上书有一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名忙为利忙,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快节奏,抓住更多的.机会,做更多的工作。于是工作、升职、挣钱逐渐成为人们每日的奋斗目标,而幸福与平静反到成为了奢侈品,渐渐离我们远去。不妨在心中多设几座且停亭,何必急匆匆地赶往终点呢?且在亭中歇一歇,停一停,观一眼山水,品一口香茶,梳理一下思绪,步履轻盈的继续赶路。在茫茫人海,急匆匆的人生中莫要丢掉赶路的自己!
亭者,停息凭眺之所也。亭的审美在于它的“空”和“虚”。空故纳万境,苏东坡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全天。”亭,玲珑精巧,四面临风,然而人生坐于亭中却可赏四方风光,览众景之美。这就是亭的神奇之处,它可以将无限的风景融于有限的空间结构中,集于一点。看似狭小简易的亭,却因为它的空与虚反而可以容纳万象。我们的头脑中总是充盈着太多东西,有工作关系,人际交往,有他人对自己的议论评价,还有大大小小的欲望……,然而当我们的头脑中装满这些纷且杂、繁而乱的事情时,我们的内心却日益僵化,渐渐丧失了本应轻松愉快的生活,丧失了轻盈灵巧的心灵。倒不如放开手,放宽心,且在心中设座亭,让山水入怀,让生命浩荡,胸襟和眼界宽阔了,自然便能坐观万景得全天。如此方得闲适,方得自在。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形容高大建筑的屋檐如鸟的羽翼般灵巧轻盈,这也是亭的结构形态最好的写照。亭不仅要飞入山水间,更应飞入人们的心灵!
且在心中设座亭,让江山无限好都聚于亭中,集于心间。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一
近日读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文章讲述作者与三位朋友同游褒禅山时,作者被山洞中瑰丽的景致所陶醉。当他游兴正浓时,一位同游者的怠惰、胆怯,再三要求出洞,声称“不出去,火把就要燃尽了”,其他几个人受了他的感染,也担心火把熄灭的严重后果,就陪他一同返回。这次游览的深度不足他人游程的十分之一,因自己的盲从而没能尽兴,成了王安石此后的遗憾。
徐志摩先生游览风景名胜时,曾表示不要玩伴,主张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甚至称女性游伴是美丽的花蛇,他的这些话潜藏着隐患。尝闻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人旅行在大自然里,容易发生各种料想不到的意外,遭遇险情将无人营救。此公单人独行秉性,冒险有余、谨慎不足的个性,造成飞机撞击山崖的惨剧,这次意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以致造成文学巨星坠落尘埃的遗憾。
一次,我们同事七人去成都学习一项先进技术,期间抽空瞻仰了武侯祠和昭烈庙。因各人的爱好不同、兴趣各异。当我沉浸在三国故事中,与神龛上诸葛孔明麾下的部属一一对号入座,以及欣赏镶嵌在墙上颂扬诸葛的众多石刻,尤其是我熟悉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时,一位同伴催促道“这泥巴菩萨有么看头,不是等你们两个,大伙坐上一乘车子就走了。我本来还想去观赏听鹂馆啼叫的黄鹂,在游伴催促下只得悻悻离去。
1958年是火红的年代,我和工友白天漫山遍野的工地上挖炼铁的洞穴,在旷野里架设临时照明线路,晚上参加红专学院的夜校读书。往往附近炼钢炉的鼓风机启动声响,教室里顿时灯暗如鬼火,再加上年轻的我实在劳累,往往上课不久就酣然入梦。尽管夜校报名时,曾以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自己,决心做一块好钢,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绝不到垂老时再悔恨。虽然这夜校环境十分恶劣,但它却不能继续存在,在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大好形势下,红专学院只得停课以钢为纲了。
六十年代的前期,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有条不紊地走上正轨,工厂领导号召青年职工参加业余学习,我就积极报了名,学习电工及电子技术,憧憬做一名青年鲁班。在两年的夜校中,我非常认真,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我做了,他没有布置的我也做了。因此为了我一人,额外增加老师改作业的负担,我感到非常内疚。只是让老师高兴的是,每回作业都是100分,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刚刚我感到学习文化知识的无限乐趣时,聂元梓的一篇大字报问世,击碎了我与其他青年求知的美梦。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司令部发出了一篇篇的战斗檄文,仅仅只知道埋头读书就会成为白专道路的典型,革命青年要响应号召,积极投身伟大的无产阶级。正规的大中小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职工夜校焉能独存于世。
七十年代末恢复了高考,似乎学习的机会又来了。可惜我从一个享受父母荫庇的小青年,后变成两个孩子的父亲,除了要天天上班养家以外,还要和爱人一起抚养孩子、督促辅导孩子的作业,只能在睡梦中重温学生时期的旧梦。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回顾此生,我仅仅只是没有游完”褒禅山"全程的一名游客,亦是一块没有练成好钢的半成品。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二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妈妈。妈妈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罢了,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旁人说的那样可怕,缺乏的只是我们”再试一次“的勇气罢了,巧妙地听取意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也许,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呢!”更进一步“与”退后一步“,有时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如此。把握好,豁然开朗,错失了,后悔莫及。
古语也在若有若无中暗示着我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待与猜测,有时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我最佩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行动决定一切“的领军人物,他从不退缩,从不气馁,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失败,却也在失败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堆砌而成的,他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迈进,他不但”立志“,更是”励志“,展现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华彩篇章。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三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某某某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最新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四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汤了,何谈“其利无穷”呢?由此看来,物质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禅山记,只不过是一篇游记。如此之高的立意,确实体现出王安石无人能比的才华,这也是为何这篇游记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