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山奇松短信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黄山,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介绍黄山
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观看有关图片:你的感受怎样?
导入: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了解黄山松书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黄山奇松的段落,读一读。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4.小结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那些词语用的特别好,为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想这段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黄山松造型优美,姿态雄伟,蔚为奇观。集体朗读写黄山松的部分。
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齐读第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4.小结朗读: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三段,拓展延伸
1.老师引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这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指名回答
3.出示有关图片,导读:黄山松千姿百态:或 ,或 ,或 ,或 ,或 ,或 ;有的壮如 ,有的形如 。
4.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课文。
1.快速默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松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2.联系全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获得的有关知识。)
4.总结课文
四、作业。
1.造句:“屹立”、“郁郁苍苍”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迎客
情有独钟 陪客 千姿百态
送客
黄山奇松短信篇二
这次的黄山行可真是为我那多彩的假日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清晨,踏着冻冰的台阶,呼吸着山中新鲜的空气,我开始了一天的登山之旅。
走着走着,我的脚步猛地停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在这雾气氤氲的仙境里,竟然能走进岑参笔下的“世外桃源”!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没想到,昨夜夜深人静时,黄山竟在给自己抹浓妆呢!
黄山松以其挺拔苍劲闻名于世,而这几笔银装,勾勒得黄山更妩媚动人了呢!
绿色针形松叶掩映着白霜,而那似蚕丝般剔透的莹丝则随意地萦绕在大小枝丫间。徜徉其中,渐入佳境,黄山松不再似小家碧玉,而更像母仪天下的皇后,端庄威严。一层层白霜堆积在枝丫上,层层叠叠,厚厚薄薄,晶莹剔透。再细细品来,那挺拔高洁的品格,使人更加心生敬意。
哦!时候不早了,赶快上光明顶。怀着期待的心情,我登上了光明顶。果真不负所望!放眼望去,一簇簇,一束束,一丛丛,似银花般绽放在我的眼前。脚下虽如履薄冰,胸中却心潮澎湃,这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种何等恢弘的气魄!这是一种何等神奇的能量!我陶醉于此,感动与此!这一切,都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
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景象;大自然是气势磅礴的胸怀;大自然是澎湃人心、感化人心的奇伟力量!
驻足良久,蓦然回首,山高、水远、石峭、松劲,人醉在其中……
黄山奇松短信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情有独钟、屹立、遒劲、蟠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找资料,练习册上有很好的资料,提醒学生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
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黄山松造型优美,姿态雄伟,蔚为奇观。集体朗读写黄山松的部分。
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齐读第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小结朗读: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老师引读。
2.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课文。
1.快速默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松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2.联系全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获得的有关知识。)
四、作业。
1.造句。(先理解词义,再造句。)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完成练习册。
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学法学了第2自然段后,再欣赏一些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张,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来介绍一种松树。
这样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朗读再加上写话练习,逐渐由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语句(怎样写)向语言的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三次由浅入深水到渠成的朗读,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对于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避免今后在习作中表达的单一呆板,真正达到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的目的。
今天听了顾老师的精彩的教材解读之讲座,我想明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要去这样尝试,不断地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真正地引导学生去读书,而不是表面上的朗读,要带着学生去读去思考去研究,关注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水平!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昨天听了顾老师的讲座后,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虽然也涉及到了写法,让学生揣摩,但是有时候只是浅层次的,有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感悟写法之高超。昨晚在网上看了那个教学案例后,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写什么”到“怎样写”再到“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书,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语言,并学会了写法。
我不仅让学生读懂句子,感受到松树的奇特,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句子,并做了一个简单的投影片课件,让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来指出到底分别是哪种松,陪客松是不难找的,但是“迎客松”和“送客松”却有点混淆,我并没有立即给学生指正,而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依据,两种松树都有一丛枝干伸出来,不容易分辨,但是有个明显特征,我稍微作点提示,学生很快从语句中找到“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找到了理由可以充分证明它的身份。我感到欣喜!学生三读课文,找到了文中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并品味出写法的不同,感悟到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语句更生动具体,知道作者不仅写出了所看到的,还能发挥想象写出名字的由来,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特!到这里,我的第二课时教学似乎完成了!但是我想,学生积累了这样精美的语言,学会了写法,我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于是,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再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一种松树。呵,我班的小家伙们可真聪明,我夸他们都是小作家,小才子,所介绍的松树可真神奇秀美!以下就是我任意选择的几位学生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请多提宝贵意见:
孔雀松秀丽挺拔,树枝向两边舒展,虽然经受千磨万击,但是它还是屹立在斜坡上。孔雀松的树跟就像孔雀的双脚笔直地站立在那儿,茂密而苍翠欲滴的枝叶又像孔雀的大尾巴。这只孔雀在山坡上亭亭玉立,热情地招待客人去参观黄山。(魏薏文)
握手松姿态奇异,树干挺直,虽然它经历风吹雨打,但是看上去仍然容颜不老,生机勃勃。它有一根强壮的枝干斜伸出去,虽然看上去光秃秃的,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不难发现这根枝干的顶端有茂密的叶子。如果你在远处看它,就会觉得它是以个伸出手臂,想和你握手的松呢!(苏俊杰)
冰淇淋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虽然经历过风风雨雨,却还是郁郁苍苍,生机勃勃。它从上往下看,好像圆形的冰淇淋。如今,它已经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松树了!(徐思凯)
悬舞松生活在陡崖边,姿态富有特色,枝干弯曲。前后两棵松树像一男一女正在翩翩起舞,每时每刻都给游客观赏着自己独特的舞姿,让游客们心旷神怡!(熊亦俊)
…………
(教学时间:11月15日,教学后即刻写下心得,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未能打处。)
课前思考:
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黄山奇松”作课题?黄山的松树奇在那里?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黄山的四绝,了解黄山的三大名松,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品读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描写黄山松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来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奇,抓住“四绝”、“闻名于世”“情有独钟”,体会黄山松树的名气之大。再扣住“处处”、“潇洒”、“挺秀”等词语,体会黄山松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学习全文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本段的层次。知道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后,细细体会三大名松的特点。最后一段的学习,通过三组结构工整的短语来真切的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并且仿照这样的句式,在图片的帮助下展开合理的想象。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估计能提出了比较多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学生有可能会问“‘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扣重点,自主探究,感知深入。教学须有详有略。了解黄山松的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三个层次,采用一详两略的教学方法。
迎客松,先请学生自读文本体验,了解它的姿态优美,了解这种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通过朗读,学生领悟了“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了解了迎客松在黄山松中独特的地位。
在学生对迎客松有了生动印象的基础上,请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迎客松给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学生通过探究,进而知道是描写、拟人、比喻、想象等表现方法,准确鲜明地展现了迎客松的奇特点。此刻,学生再读“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整个黄山的象征”时,词的内涵就都能表达在他们的表情、声音、语调之中。
教学反思:
因为前几天听了顾老师的辅导,知道课文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读,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所以在上这堂课时,心中有了底。一堂课上下来总体觉得不错。课上先介绍了祖国的五岳,(特别要提的是杨立洲,他都能说出名称,并且还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接着介绍三大名松,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名字都是按照他们的姿态来命名的,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还有那些松树,当然我们写得没有(2)班学生写得精彩。
书中描写迎客松时有一个词,叫“遒劲”,学生借助词典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强健有力”,可是我觉得学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树干,有的说还有书法作品)这时我出示了一张放大了的松树枝干的图片,我问:“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的意思,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思路很清晰,篇幅短,语句美,学生很爱读。通过同事向我介绍顾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年级的要求的确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读好语言,读懂语言,积累语言,更要在推敲作者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方面进行探究。《黄山奇松》,曾经作为四年级的教材,我教过好几回了,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么关注作者的写作特色。仔细辨来,的确有这么几点写作特色供我们品味。一是文章的先总后分的写法,二是作者注意抓住典型进行具体描绘,三是介绍名松的时候注意实与虚的结合,等等。见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习作的好范文,于是我也模仿了姚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介绍自己命名的松树”,实践下来,效果真的很好。看来,多探讨,多交流,收获还真的很大。
在后来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学生能够继续学以致用,将课堂积累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有的学生在介绍家乡美景时注意了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有的学生尝试课文第三段的排比写法,用整齐划一的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生动地表达内容的同时,也起到了增强语气的作用;有的学生模仿了介绍三大名松的有关写法,注意了突出重点,等等。看来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黄山奇松短信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随文理解字词,重点理解“饱经风霜”“屹立”并学会用其中一个来造句。
3抓住“情有独钟”,通过朗读感受黄山奇松的“奇”,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流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走近黄山奇松
生:黄山奇松
师:(板书:黄山奇松),今天就让咱们一同走进黄山,去欣赏那里的奇松。
生:情有独钟
师:好一个情有独钟!今天咱们就带着这个词走进黄山,去欣赏黄山最有名的三棵松,它们分别是: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写完:同学们,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三大松的奇,你对那一棵松情有独钟,你可以多读几遍,读时有什么感想,用笔在旁边写一写。好,开始。
二 悟读,感受情有独钟,品味奇
(一)悟迎客松的奇,总结学法
1师:今天咱们也来当一回游客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迎客松(出示:迎客松图)
师:来,郭老师了解一下:哪些同学对迎客松情有独钟的,举手。
起来回答的同学,先读,再说说你为什么对迎客松情有独钟?
生读(师相机指正),说说理由,
(生读: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喜欢它的理由是它虽然经历了很多,却仍然保持活力,生命力很强。好,读一读,读出迎客松那蓬勃的生命力!
谁还对迎客松情有独钟?
(生读:再说。我发现你在读遒劲的时候加重了语音,为什么?遒劲什么意思?很苍劲有力!能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吗?你读出了一棵刚劲的迎客松!(有气势,雄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八百多年的,它要经历多少磨难?文中哪一个词能体现?。饱经风霜。是啊!多简单的一个词,可这里面却要包含着迎客松经历的多少艰辛与困苦!
假如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迎客松经受的磨难,你会用哪一个词?比如——风吹雨打。
800多年的岁月,虽然它历经(风吹雨打),
虽然它历经( ),
虽然它历经( ),
虽然它历经( ),
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同学们,对迎客松情有独钟的同学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读出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棵迎客松的形象吧。(齐读这段话)
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时候,
先找: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
再找:关键词 “遒劲”“饱经风霜”等理解迎客松的奇。
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学习陪客松与送客松。
出示:送客松。,同学们请看,这是——陪客松。
谁来读一读?
生读。(我发现你读到一个词:巨人,很有力。从这个词中你看出什么?)
陪客松很大,好,请你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大!
9同学们,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彬彬有礼,那么,在你的眼中,送客松呢?
师:对送客松情有独钟的同学请站起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生读完,师相机出示送客松的图片:你看,送客松正在陡崖边跟你们挥手告别呢)
10同学们,咱们来说一说,你觉得送客松奇在哪里?
生:(就像依依不舍告别。)依依不舍说明什么?不舍的,什么不说了,你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
生: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天然盆景 (引导到天然盆景)
师:一般的盆景是由人工修剪的,而天然盆景是谁修剪的?大自然
好,让我们读一读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
11 是啊,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 挺秀的身影,怎么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山松数目众多,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它们有的形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黄山松可真是:——千姿百态。(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大家请看,这里有一个词:屹立,立就是站着的意思,那么屹立是什么意思?(引导偏旁:像山一样站着)这些词能用来形容哪些人?谁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14学了这么多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呢?
出示:四张图片 最后合四为一
师:来,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你情有独钟的那一棵松树或想想你心目中想象的那一棵松树的样子,写一写。写的时候,我们学习迎客松的写法:先写它的外形,再根据它的外形特点展开你的想象。
(3——4分钟)
师:好,同学们,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谁来读一读你心目中的那一棵松。(生读,师随机评价)(秀美 挺拔 神奇高大俊秀的一棵松)
老师发现写的好的同学还有很多,课后可以互相读一读。
三 情景升华情感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去欣赏那里奇异的风景,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同学们,黄山欢迎你们。
黄山奇松短信篇五
黄山是我国的第一奇山,也是不可多得的5a级旅游风景区,它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的云海、温泉、奇松、怪石合称“死绝”,闻名海内外。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和我慕名来到神奇秀丽的黄山风景区游玩。
一大早,我们来到云谷寺乘着缆车上山。车厢像一只轻盈的燕子,在山涧、峡谷中穿梭。透过玻璃,一道道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肉跳;一块块形态各异的岩石,令人目不暇接;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叫人心旷神怡。正当我陶醉在眼前的美景时,缆车不知不觉中到了蘑菇亭停靠站。
我们顺着路标,来到了竖琴松。虽然这棵松树算不上参天大树,但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它的主干先笔直地向上生长,忽然来了一个270度的急转弯,朝下生长,整个形状就像一把巨大的西洋乐器——竖琴,许多细小的纸条就像一根根琴弦。凝视这棵松树,仿佛有一曲曲美妙的琴声飘入耳际。
迎客松就更加有趣了。它像一位好客的主人,立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他挥展双臂,热情地迎接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到此的游客争相和它合影留念,难怪角度最好的地方还得付30元钱呢!据导游说,最神奇的是它的生长环境了。它的根深深的扎进岩石缝里,没有泥土,却能长得如此苍翠提拔,那需要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这不禁让我对它增加了几分敬意。
黄山的奇松还有很多,像黑虎松、姐妹松、孔雀松……也有好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松树,正等着你给它们取名字呢!
黄山奇松短信篇六
16、黄山奇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难点:1、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2、通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法 讨论法 圈画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2、请谁来把这些词语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出示生词:
潇洒 挺秀
3、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
二、感悟黄山松的奇特
1、黄山被誉为——( )以——( )闻名于世。而人们对——( )更情有独钟。现在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2、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哪里是黄山最好的观松处。(玉屏楼)
出示句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你是如何理解“黄山绝胜处”的呢?
3、为什么玉屏楼是最妙的观松处呢?
学生找出句子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4、很好,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所以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 )
5、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一)奇在姿态
1、品味迎客松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2)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3)交流:
a奇在姿态优美
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迎客松姿态优美独特?
a、抓住关键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b、出示图片,边看图边理解遒劲(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c、从“郁郁苍苍”这个词中你感觉迎客松长得怎么样呢?(苍翠、茂盛) 再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树叶的苍翠茂盛。
d、总结: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真是一棵——奇松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姿态很奇特呢?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现在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谁还能再来读一读迎客松的句子?
b、读得真好!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想一想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4)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人们看到了迎客松就想到( ),人们来到了黄山就想到了( )。
(5)这真是一棵姿态独特的松树,现在
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
(6)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旁边还有陪客松。
2、交流陪客松
(1)现在,请你轻声地读读有关陪客松的句子,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
(2)谁来读读陪客松的句子?(出示句子)
(3)作者把陪客松比作什么了?(绿色的巨人)从中你感受到陪客松长得怎么样?
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5)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种奇特读出来好吗?
(6)同学们读得真好, 经过了迎客松热情的欢迎,陪客松彬彬有礼的款待,接下来便是——(送客松的送别)
3、品味送客松
(1)谁来读一读送客松的句子。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依依不舍地告别。”
(2)送客松独特在哪儿,从哪些词里能感受到它的独特?
(枝干蟠曲 天然盆景 向山下伸出 依依不舍 )
(3)出示图片,看图理解“蟠曲”的意思
(4)(出示各种盆景图片)这就是盆景,它经过人工精雕细琢,姿态十分优雅。
(5)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说明什么呢?
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却也像经过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美独特,奇不奇?
(6)谁能把这份奇特读出来?
(8)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我都能感受到送客松的依依不舍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读出对送客松的依依不舍。
(9)这真是三棵姿态独特的奇松,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二)奇在千姿百态
1、那么是不是黄山的松树就这三种呢?(不是)
是啊!黄山松星罗棋布,争奇竞秀。
(板书:...)
2、(出示第三自然段)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4、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呢?都有哪些姿态呢?
5、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有的)把“或”换成“有的”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6、最后一小节中哪个标点符号比较吸引你呢?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播放各种松树的图片)
7、想象说话:ppt出示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8、的确,黄山松不仅姿态独特,而且黄山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有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奇松的装点,才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三)奇在生命力的顽强
1、同学们,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可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仅仅因为它“姿态独特”“千姿百态”吗?(不是)那它还奇在哪呢?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示:找找看,课文中告诉我们黄山松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悬崖上)
还有哪里写到黄山松的生长地方呢?
2、出示: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夏天,它们饱受——
冬天,它们饱受——
暴雨中,它们经受——
少雨年份,它们又经受——
5、对,它饱经风霜,却依然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板书:生命力强)
6出示:(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三、总结全文
通 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他们不仅姿态独特、千姿百态而且有着顽强的 生命力,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学了课文以后,我们要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松。”
学生朗读生词
齐读生词
学生一起回答形容的是黄山奇松
学生齐答
学生找出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奇在哪里。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
生交流
生齐说,再朗读
指名读
生齐读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生边看图边理解词语
生交流
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回答并朗读
学生通过观看了图片后再来练习说话
学生自读课文
生答
——风吹日晒、骄阳似火;
冬天它经历风吹雨打、——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雷电交加,暴雨如注;
——干旱
学生仔细读课文从中找到“饱经风霜”
学生练读
这一环节教学注重对基本知识,特别是词语的训练,通过朗读复习词语。
从读中体会“奇”
抓住关键词品味语言
抓住关键词体会“奇”
说话练习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图片的播放,增加形象性降低了想象说话的难度。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奇”
板书设计: 16 黄山奇松
迎客松 姿态独特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生命力强
...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黄山奇松短信篇七
去过黄山,见到过松。
那时正值冬日里,天很冷,没有阳光。我们从山脚,坐着缆车上到山顶去,边观山,边观松。
缆车很平稳,远处卷来的风毫不留情地打着我的脸,刮地我生疼。我用手捂住脸向下看去。
那是极陡的坡,就像一个佝偻着的人正想挺直腰板。坡上满是大块的岩石,嵌在土中,宝石一般。岩间苍松耸立,一棵棵高大的松树扎准了岩石间、细缝中的一丁一点土源,分布在山上四周,零星,却也不少。
我凝视着那一株株挺立的松树——耸立在峭壁岩间,显得又是孤单又傲然,仿佛是以王者的姿态对待一切。那树分明是长在陡峭的山坡上,却又是那么自然,那么随意地立着。粗壮的枝干往上,再往上,便开始分散枝丫,纵横交错的树枝显得有些凌乱,大把大把的细松针就挂在枝上。
松树或歪或斜,或纵或横地立在山间,优雅又随性。是什么让它能够如此轻易地挺立山间呢?——是根,是那生命的源头。松的根从少少的一丁点的土中扎下,为生命努力着,将自己牵得更深,引得更远。冲破一层层岩石与硬土,为了生的希望去追寻广阔的新天地。没有人知道它会延伸到哪里,会有多远,多长,它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奋斗!
因为根,松可以自由生长,因为根,松可以傲立风中!
面对这般的松,我不禁呆呆地愣住了。良久,发出感叹: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么?一生朝着一个目标去执着,去奋斗,去拼搏!一路上也许会有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着,最后总会成功!
寒风里,面对一株株挺拔的坚强的松,我不由得从心底里生出一股对勇者的敬意……
黄山奇松短信篇八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课件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它以什么闻名于世?(课件出示“四绝”),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3、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说一说,也可以写在书的空白处。(课件出示要求)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交流: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奇松。
8、指导学生说话:请选自己喜欢的一棵,试着说两三句话。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