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心得是实习者对于实习过程中所思所感的记录和总结,通过写实习心得可以帮助实习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实习经历。下面是一些写实习心得的同学所分享的,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乡村教育家”。曾获扬州市十佳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校长 等荣誉称号。创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内容特点
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辅助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各学科老师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例如
数学、常识课采用“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看一看(学生看例题)、做一做(学生仿例题,做习题)、议一议(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练一练(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语文课采用“几个比”的教学模式,即比读书、比认字、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
三、读后感
课堂学习紧张、高效,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减负提质”。
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可扪心自问,学生“减负”了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很大一个原因正是低效的课堂。课内不够课外补是很多老师的“法宝”。课堂上老师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对此我也深有同感,不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一遍,就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这种不注重实效地“满堂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惟恐达不到教学目标,就给学生布置海量的课外作业。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潜心打造“45分钟高效课堂”。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从前辅助性的课前课后练习被转移到了课堂,每节课当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训练成了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不停地思考和动手中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作业当堂完成,课后自然无需作业,真正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当然,我们无论学习了哪些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适时适度的来使用;不是今天我们学了了先学后教,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使用“先学后教”,正所谓“教无定法”,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尝试。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每个学生都是一棵果树,只是结果的多少和季节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如作业中有的学生答对的很少,甚至全错,但我们可以从作业书写的认真态度,能否按时独立完成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上课不专心听讲、讲话、搞小动作等学生,可用他们的能够接受的语言吸引他们,或在课外找他们谈心,等等,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初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欲盛,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可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启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和设想,发表意见看法,让他们展露灵性,展示个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这样学生思维得到了更多的训练,我们也可从学生的观点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东西。在上完一节课后,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说清楚为什么,使学生能够自己抓重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策略,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它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反思失败的地方和原因,并加以改正,以备下次再用。
回首十几年教学路,我若有所悟:原来,育人永远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接纳学生一切优点和包容他们的缺点......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
正如别的老师所说的一样,内容比较深奥,也很难读懂。我报着尝试的心读了,跟随作者帕克?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学生为何会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面对学的恐惧,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现在我懂得莫顿所说的这句话的涵义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面对来自孩子的肤浅评判,教师必须面向学生而不是掉头离开他们,实质上是说:“我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但是不管这沟有多宽多险,我都有责任跨过去――不仅因为你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因为我也需要你们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作者谈到,在工作中,他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时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人们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个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了什么呢?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隐喻,但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
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务——给羊一个空间让它们自己吃草,而学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饱”自己,而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深深地吸引着我。例如,有关从微观世界教学的几个生动的案例,用以说明专注于“伟大事物”的教育共同体的力量:一个是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一个围坐在活生生的、真有病的病人周围进行的教学所产生的教育力量;一个是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一个探究种族概念的对话过程,以此说明让学习者“把点连起来”去建构经验的益处。
书中还介绍了维持开放的学习空间的技术手段,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提到了作者的一位极具教学魅力和独特气质的导师,一位深切地热爱他的学科、学生和教学、希望学生也能认识这门学科的导师……书中很多地方,值得我们驻足停留。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其二,此次共读营由祖庆老师创建,他邀请了让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师担任共读导师,居然祖庆老师也要协同助读,而且还有一群拥有美好教育情怀的学友们同行,这样的高配版共读营,让我实在经受不住“诱惑”。虽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群“白天鹅”中的“丑小鸭”,也自感“鸭梨山大”;但见识了天鹅们飞翔在高空的美丽姿态,不由地心生向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随着,借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阅读。不管作业水平如何,先研读和练写起来吧,说不定,不知不觉中,天鹅们就引领着我向上跃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对语文教育充满热爱的校领导,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学期即将换岗教语文;而语文,是我倾心已久的学科。但说实话,教语文,于我确实是艰难无比,比如:我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顾家庭?人近中年,更换新的任教学科,要接手让人生畏的一年级等等。可我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去做出换岗的决定,而是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我的内心清晰而坚定地告诉我,语文是伟大的学科,语文课堂不因只着眼于应试,而该有更广阔的承载,它应该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厚内在,丰盈生命。
我有一个梦想,我期望借由语文课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语种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真正成为乐读善写之人。
诚如《教学勇气》书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读书笔记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因此,知其难为,仍然要为!
刚巧不巧,前段时间捧读祖庆老师新作《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代序中祖庆老师讲述自身经历时提到的一句话,也深深触动和启发了我,他下决心在大家看好他的发展的时候“开除”自己,正是因为读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话,即“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须遵从内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换岗,我将在共读营里“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学勇气》为我开启向阳生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