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满怀感激地面对每一天。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他人的感恩之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一些感恩的行动,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一
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您要知道红军长征的传奇故事吗?看看 下面的读书笔记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您要知道红军长征的传奇故事吗?您要感受红军长征的悲壮历程吗?您要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吗?您要探究红军长征的重大事件吗?您要破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谜团吗?著名学者石仲泉的《长征行》告诉您:历史,不能遗忘,也不容遗忘。
70年前长征擎起的熊熊的革命火炬,没有随着长征结束而熄灭,它一直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炽烈地燃烧着,随着历史的发展将会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利用五六年的时间,重走了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全部长征路及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对主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本书记述了沿途的民风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特产等,汇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贵图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长征》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长征胜利会师时候为缅怀长征抒写的诗歌。它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饥饿、病魔,每时每刻都在吞没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因而在长征之路上每天都会有流血牺牲。但面对长征路上重重磨难,我们的英雄们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走完了令世界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今晚的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一个老人对自己长征的回忆。老人叫王瑞,在长征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大家都叫他瑞伢子,在江西瑞金跟着父亲、姐姐和姐夫参加了红军,并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跟随党中央开始了长征之路。瑞伢子跟着红军队伍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这艰苦的长征途中,瑞伢子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被敌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在长征的过程中使他不断长大,使他对党信念更加坚定。
长征途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是他们用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不仅要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还要受到病魔、饥饿的艰苦折磨。但是面对困难,勇敢的红军战士没有畏惧,一个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这精神已经不仅仅是言语所能概括的了。这是一种信念,是对中国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甘愿献出生命,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在长征中,未满年龄的瑞伢子被破格吸收入党。当党组织问及他用什么保证他的入党信念的时候,他回答只有一句话:用我的生命和灵魂。这简短坚定的回答不仅是瑞伢子当时的真实内心,也是当时每个红军战士,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理写照。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放所有的`穷苦百姓,为了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中国革命事业做斗争。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经历无数艰苦磨难,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保留下了宝贵火种。当毛主席问到瑞伢子是怎么走长征的时候,瑞伢子只回答道“跟着走”很简单的三个字,但却体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多年,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英雄们也大多离开了我们,但是长征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心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我而言,长征是我们英雄们的拼搏之旅,他们用生命热血给我们换回来了今天的幸福。但也许由于我们的英雄离我们这一代已经很远,因而我们这一代新青年已早已遗忘了我们的长征精神,遗忘了我们的革命先辈当年的艰难历程。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英雄,遗忘我们的历史,遗忘我们的长征精神。相反,我们要发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长征精神,让我们的英雄魂永存于世,让世人铭记那段我们英雄们特殊的人生历程。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二
今天我读了《长征》里面的“儿童团排除万难找组织”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川陕苏区的红四军打了胜仗,儿童团的12名团员组成了小分队到乡下去宣传。半个月后大家原路返回到驻地后,发现大部队已经走了,他们很害怕,因为他们中最大的才13岁,最小的只有10岁,何连英说:“走,我们去追赶大部队。”他们打听到了大部队是往西开拔的,于是就踏上了追赶大部队的路程。他们经过了三个月的艰苦行程,一共走了一两千公里,最后终于找到了大部队,还全部正式加入了红军,跟随大部队踏上了万里长征的路程。
读完了这篇故事,我十分敬佩他们的毅力和勇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有毅力和勇气,我一定会成功。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年过后尽开颜。”
这首由毛泽东爷爷写的《长征·七律》让我们在小学时就领略过红军在翻山越岭、血夺铁索桥时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姿态。
在暑假,我有幸拜读了《红军长征史》,这书写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区,这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长征。这本书中的情节之生动、真实让读者为之动容。
试问世界上有多少军队可以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情付出一切牺牲。并且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艰苦奋斗。这伟大的长征精神使我们的内心受到触动,敬仰之情从心中油然而生。
同学们,请不要认为长征离我们很远,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在经历一次次的“长征”。
我的暑假排球训练就像一次长征。让我引以为傲的发球在训练中出现问题。老师认为我的发球缺少进攻性,便让我改变发球方式。刚改动作的我经常发不过网,看着别人发球都可以发过网,让我对自己的新动作发出了质疑。有时会一连好几个球都发不过去,我心急火燎地想把球发出,却又回到了原来的动作。我开始失去耐心,想放弃。回到家中坐在书桌前,我看了一眼桌上的《红军长征史》,想起了其中的情节。
红军曾数次穿越松潘草地,这是长征史上的一大壮举。当缺乏粮食的红军遇到这一望无际的草地时,无疑是极其困难的。红军一路上只能吃野菜和青稞面,因为这艰险漫长的路途,导致队伍被拉得很长。书中有一位伤员原被分配四名战士照料,等穿过草地后只剩下最后一位战士。第一次的穿越让红军疲惫不堪,何况还有第二次。他们经历了无数牺牲、苦难才取得最后的胜利。红军的坚持不懈,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使他们完成这一大壮举。再反观我的发球,无坚持哪里会有胜利?于是我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发球训练,虽然很累,但我的技术也有了明显的长进。
体能训练对我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在烈日下,即便是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加速跑,也未曾让我有感受到有一丝凉风。那一千米的长跑让我疲惫不堪,双腿拼尽全力向前迈步,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一声一声的喘气声随着脚步来到终点。当我咽口水时,我感觉血在喉咙里打转,我一下就跪在了地上。力量性训练也很考验我们的毅力,我努力地将杠铃举起,将动作做得标准,这样的训练也让我回家后感到精疲力竭。
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不少队员说自己身体不适回家休息了。看着陪自己训练的伙伴一个个地减少,我也开始了动摇,认为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但在此时,我想到了红军在长征中翻越夹金山时的情节,严寒的天气,粮食的缺乏,让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这让红军放弃了吗?他们没有放弃,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这也让他们最后成功翻越夹金山。于是我坚定了信心,杠铃片重量的增加,也未能让我屈服。一圈又一圈的加速跑,我的速度也在明显的提升。
这次训练让我变得更强,并且让我成为主力队员,为学校争得荣誉。这是一次心灵的长征,心中的信念与坚持让我成功,我们应学习长征精神,让这种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四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摘录)
程子华 郭述申 韩先楚 刘 震 刘华清 陈先瑞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回顾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当时过来的老战士都记忆犹新。艰苦坎坷的征途,那惊心动魄的战斗,牺牲了多少同志,造就了许多英雄,在红军长征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5年7月底,军领导决定立即进入甘肃境内,直捣敌人后方,配合主力红军北上行动。
这时蒋介石接连从成都“行辕”发出五道电令,始则要求加强封锁,防我入甘;继而督饬陕军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要五十一军“轻装截堵”,围歼我军;并在8月10日的电报中声称:“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电令各部集中对付我军。当时,敌胡宗南纵队、新编十四师、第三军、新编第一军及三十五师,均部署于川西北和甘南边境、渭河沿线和西(安)兰(州)公路上,防我军主力红军北上。我军这一行动,进一步牵制了敌人,减轻了对我主力红军的压力。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五
读到《七律·长征》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深深低体会到红军战士乐观的革命精神。他们把辛苦走过的万水千山只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
我们也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棉朵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而不是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如果你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那后果不堪设想。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会使你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成功的机会越来越低,相反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如你很乐观,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心情愉快,你就会拥有许多朋友,获取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拿破仑在一次作战中,队伍损失惨重,形势十分严峻。但拿破仑很乐观,它大吼一声:冲啊!手下的士兵被他那搞笑的样子给逗得哈哈大笑,同时也拿破仑那种乐观自信的态度给感染率。一时间,战士们情绪高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所以,在任何危急的情况下,我都要保持乐观。
有一次,我在考语文时,当看到作文题目时,我绝望了。我想:这次真的完蛋了,作文太难了,我肯定写不出来。我的情绪非常低落。一节课过去了,我才写了一点点。最后收卷时我还是写了一点点。假如我当时乐观一点,或许我能写的更好。
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六
暑假里,我读了《红军长征史》。书中写了红军战士为革命告别亲人,离开根据地,踏上万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过草地犹为艰难。川西北的松潘草地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茫茫无际。这片草地看似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但在这绿草和鲜花之下,却处处隐藏着大自然的邪恶,里面的河道迂回曲折、枝杈横生、水流迟缓,形成了大片沼泽。沼泽上,水草结成了片片草甸。草甸下泥泞不堪,浅处齐膝,深处没顶。人一不小心,陷入沼泽,就会被污泥所吞没。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部队断了粮食。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充饥,有的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牺牲了;有的战士因饥饿也倒下了。草地上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高至四十多度,晚上却降到零度以下。有一个班的战士在大雨中过了一夜,第二天,全班的战士都牺牲了。
可是,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困难做着顽强的斗争,义无反顾地向前行进,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草地。
我被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珍惜这幸福生活,还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七
这本书里有很多个故事,我挑一个我感受最深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战士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员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战士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战士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那个班长特别伟大。他宁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也不愿自己占一点便宜。他这种尽力为别人着想的精神是我们永久学习的榜样!
长征读书笔记第一章篇八
清晨,薄雾还未散去。天际还是一片淡蓝,未洒下那淡淡的金辉,捧起一本厚厚的大书,翻开那泛黄微卷的纸页,走进那个战火连天、军阀混乱的岁月。
常年冰封的雪山,奔流不息的大江,甚至泥泞遍布的草地,无不留有那些人踏过的痕迹。你无法想象,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下,在耳边不断擦过的枪声里,那些人,是怎样担着伤员走过一个又一个是山头,迈过一道又一道的深坎……而那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
而使人真正了解那些人,那些事的,是一本名叫《长征》的书。
“十一军团的官兵们一齐喊,让第一师的战友们迅速到皎平渡口渡江——年轻的红军官兵在深夜的峡谷里喊着自己的队友,这让荒凉的西南山川里有了从未有过的生命震荡,自从进入云南就没有停下过脚步的红军官兵,隔江看见了同样是红军队伍的火把,他们既紧张又兴奋。所有经历的疲劳、伤病、牺牲在这一刻都可以忘掉。
“红军们坚信,无论还要奔袭多少路程,终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能够到达让他们尽情欢笑的根据地。”
是的,他们走到了。
跨过了千山万水,踏过了两万五千里,来到那片属于他们的苏维埃的土地上。可他们的来到,代价却是无数的斑驳血泪、累累白骨。因为那些为此血流成河的人们,没来得及看到那面红色飘扬在泱泱中华,便在途中被无情的枪刃屠戮。
红一方面军,出发时有八万六千人,到达陕北的红一、红三军不足八千人;
红二方面军出发时约有两万一千人,到达陕北的约有一万五千人;
红四方面军,出发时约有八万人,到达陕北的约三万三千人;
红十五军,出发时约三千人,其间曾发展到近五千人,到达陕北一共三千四百人。
而四路军出发时共十九万人,整个长征途中,共有十余万红军壮烈牺牲。
多么惨烈的数据,而又血淋淋而不争的事实!长征二万五千里,每一处,到底留有多少座无名碑,又葬了多少先辈的英魂。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尸横遍野……为的,不过是坚守自己的赤子之心,怀揣一个在纯粹不过的梦罢。所以,才甘心用如此沉痛的代价,来换取后代的幸福。
古人道,稚子何辜?
是啊,何辜。
据统计,参加红军的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而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试问,这些散发着青春活力、刚刚开始人生美好的鲜活生命何辜。
日起东山,黎明破晓,宛若被一道闪电划过,从淡淡的浅蓝缓缓渗出血红,洒下一层薄薄的金辉。
红军,在困境中艰苦斗争着,拼搏着,执拗地探寻着方向。
终于——
“战斗从当天黄昏打起,一直打到第二天上午结束。先截断了敌人西逃的退路,然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想敌人展开猛烈攻击。战斗开始,五团政委陈雄同志亲自带领一排人一下子就冲入敌人阵地。他们用手榴弹将敌人的堡垒一个一个地炸毁,一连占领是个堡垒,随后又把几处主要阵地都拿下来了,敌人就溃败了下去……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将敌七十八师二三四旅的两团全部歼灭。与此同时,胡宗南派向盐池方向进攻的几个师也被我二十八军击溃。”
这是聂荣臻同志的回忆,当这位铁血元帅提起这一战也不禁双眼朦胧。“这……太难了,真的太难了……终于把这悲惨的两年结束了……”
没错,这就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役——山城堡战役。
太阳已经彻底升起,血红色渲染了那天际。那鲜艳刺眼的红,伴着金辉,耀得令人移不开眼。两年的长征结束了,又是新世代奋斗的开始!愿,先辈英魂于地下长眠;愿,我中国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