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份地理课教案模板,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启发。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iu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二、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三、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四、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功率p=w/tp=ui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三)进行新课
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学生分析p=ui
测出u、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
(2)设计实验: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电压u
电流i
电功率p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5)实验结果: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五)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六)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1j=1nom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无法确定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三
(1)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0~3a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流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流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0.5a。
(2)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实验十:用滑动变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器材】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开关、电池组、导线若干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实验十一: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电压表、电流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r=u/i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
2.移动滑片到三个不同位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根据公式计算三次的电阻,最后通过求平均值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实验十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电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p=ui
【实验步骤】
1.记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2.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电源电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3.移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4.改变滑片的位置,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大于或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并观察记录小灯的发光情况。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分担一部分电压,从而改变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
实验十三:探究导体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4.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5.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试验,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1.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同一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为定值。
3.不同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同。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作用: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四
基础性
9.(1)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目的】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0~3a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流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流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0.5a。
(2)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目的】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10.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实验器材】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开关、电池组、导线若干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测定性
1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电压表、电流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r=u/i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
2.移动滑片到三个不同位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根据公式计算三次的电阻,最后通过求平均值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2.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电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p=ui
【实验步骤】
1.记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2.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电源电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3.移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4.改变滑片的位置,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大于或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并观察记录小灯的发光情况。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分担一部分电压,从而改变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
探究性
13.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4.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5.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试验,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1.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同一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为定值。
3.不同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同。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作用: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初中物理电路及特点记忆顺口溜
摩擦起电本领大,电子转移有变化;吸引排斥验电器,静电放电要注意
毛皮摩擦橡胶棒,棒上负电比较强;丝绸摩擦玻璃棒,丝负玻正等电量
定向移动成电流,电流方向有规定;电源外部正到负;自由电子是倒流。
容易导电是导体,不易导电是绝缘;绝缘自由电荷少,防止漏电和触电;
学电路前画元件,认真规范是关键;整个图形是长框,元件均匀摆四方;
拐角之处留空白,这样标准显出来;通路断路和短路,最后一路烧电源。
基本电路串并联,分清特点是关键;串联就是一条路,正极出发负极回;
一灯烧毁全路断,一个开关管全局;开关位置无影响,局部短路特殊用。
并联电路像河流,分了干路分支流,干路开关全控制,支路电器独立行。
串联等流电压分,并联分流电压等;串联灯亮电阻大,并联灯亮小电阻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
理解电功率的含义。
会用公式p=w/t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能表
四、教学课时
3时(1电功率,2电功率的计算,3电功率的测量)
五、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电能……
电能表……
电功……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能表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为什么?各电器的“w”是什么意思?
进行新课:
1.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学生讨论:如何表示?)
教师:规定一时间,看谁做的功多!!!
(1)定义: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s内所消
耗的电能。
即电功率=功/时间
p=w/t或w=pt
(2)单位:w――电流做的功――焦耳(j)
t――时间――秒(s)
p――功率――瓦特(w)
1w=1j/s1kw=1000w
(3)功率的应用、常见电器的功率
例:电视机的功率p=200w=kw
例:我们说洗衣机的功率是500w,其含义是
例:课本34页例题
练习:课本36页练习。
2.“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w=pt
所以若p――千瓦、t――小位
则w――千瓦时(1课时)
3.怎样测量功率
学生讨论: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大小有没有关系?
试验表明:p=iu
单位:i――安(a)u――伏特(v)p――瓦(w)
例题:课本35页例题
(三)随堂练习
练习:1.一只标有“220v4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若电路的电压为200v,求灯泡的实际功率?(利用本题解释额定――实际)
2.某电能表标有“220v3a”字样,这表最多可以在220v电压下给多少只60w的灯泡供电?(利用本题解释功率可以相加)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能生磁,了解奥斯特实验
(3)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现象、信息,并会处理这些信息
2.过程与方法
(2)能在实验和探究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能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电生磁的研究和对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电能生磁;掌握安培定则并能熟练应用。
2.难点:熟练运用安培定则由电流方向判定磁场方向、螺线管磁极;由螺线管的磁极和绕法判定电流方向;由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流方向画出螺线管绕法。
三、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配电池盒一只,导线一根,开关、小磁针各一只,共14组;螺线管(有铁芯)一个,大铁钉一个,大头针若干,条形磁体一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复习提问:试画出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并标明方向。
师:古代人们把电和磁一直当作是两种独立的自然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电和磁有某些现象很相似,如: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磁体也能吸引铁质物体;带电体之间,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而磁体间,同名磁极互相推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到18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在我们亲自动手重做这个实验,来探究电流的磁场。
(板书:二、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的发现)
(二)进入正课
师:请同学们按照教材p38页图16—13连接好电路,将你观察到的现象填入空格,注意,合上开关的时间要短。
(学生实验并讨论,将结果填入空格,教师板书: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其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教师用条形磁体吸引大头针,但是用打开的手电却不能吸引大头针,问学生为什么?)
生:电流不够强,加大电流。
生:多用几根导线
(教师把导线绕在铁钉上,未通电时不能吸引大头针,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
师:象这样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就可以做成螺线管。
(板书:2通电螺线管)
(教师把通电螺线管靠近磁针,会发现磁针与螺线管相吸引或排斥。再把条形磁体靠近磁针,出现了类似现象。)
师:上述现象表明通电螺线管和磁体一样也有磁极,它的周围也有磁场,那么它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将你的实验结果填入教材p39图16-16中,并尝试画一画它的磁感线分布图。
(学生实验讨论画图)
师:你画出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图与什么图相似?
生:条形磁体。
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什么有关?又如何判定?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电流方向及导线的绕向决定。
(板书: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相似,它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及导线的绕向有关。)
师:每次都用小磁针来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十分不便,人们利用安培定则可以非常快捷准确地判定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板书:安培定则)
(结合教材p40图16-18和实物讲解安培定则,要求伸手与老师一起做,学生用一根导线缠绕圆珠笔,仔细观察饶线,前后位置关系,并假设电流的进出流向,做以下四种情况:)
(三)、课堂练习
l、要求学生判断图1、2中通电螺线管的n、s极,做出具体手势,并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画出图1中小磁针的转动方向(顺时针转动)和图2中电源的正、负极。
2、要求学生画出图3、4中螺线管的导线绕向,做出具体手势,并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画出导线绕向。
(四)、学生小结:我们重做了当年奥斯特做过的实验;我们重点用实验研究了导线弯成螺线管状后通电其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它的磁场方向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定,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安培定则。
五、作业
教材p42—43www1--4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教学器材:自制温度计,酒精灯,火柴,支架,冰块,自来水,温水,热水,常用温度计,烧杯,体温计,学具盒,多媒体等。
知识点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田
实际操作,从中完成教师的提问
知识点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分度值会放
2使用时会读
会记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师: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4)体温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2“www”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缺点列举法,比较法等)
作业设置
1、温度计知识的拓展
(1)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它用途?(做热敏报警器、制成工艺品等)
(2)我们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那么,用其它原理能否制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等)
(3)根据你的需要,可否做成其它形状的温度计?(弯曲或其它形状)
(4)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变大将会怎样?
(5)温度计内的液体能否用水代替?代替了又将如何?2、2、课本p32“www”第2题。3、3、课本p32“www”第4题。
初中物理综合课教案有哪些内容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烧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冬天,晾在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衣服上的冰并没有熔化成水,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新课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
大家要注意观察,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升华和凝华的过程是互逆的。碘的固体受热升华后,变成气体;气态的碘遇冷后,重新凝华成固态的碘。
板书: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例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例如: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
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凝华需要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板书: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调查得出答案,或经长期观察得出答案。
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
五、板书设计
1.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