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安全教育从小抓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个适用于小学生的安全教案,供大家参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
1、作家作品: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剧本《克伦威尔》,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2、背景知识: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6月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3、写作背景:
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当然,雨果没有见过圆明园,但从伏尔泰的作品中得悉当时在欧洲称之为“夏宫”的圆明园之于东方,等于金字塔之于埃及,竞技场之于罗马,巴特农之于希腊,圣母院之于巴黎。雨果指圆明园与巴特农均为世间玄邈丰美灵思巧构之大成,且圆明园犹更胜一筹,因为它是中国玄学艺术的典范,是如嫦娥月宫之类的至高无上化境的体现,是欧洲文明天际外寰宇旷世伟构。
雨果在信中指出,就是英法两盗入侵,荷戟操戈,劫财焚园,荼毒中土,摧残倾法兰西庙堂文物均不足与比肩的稀世瑰宝,尽化尘土,林园妙境历万劫不复,呜呼痛哉。他愤怒之作余,严厉谴责英法军方为野蛮蒙昧之族类,毁坏旷世伟构之罪行,青史昭然,罪无可遁。他更呼吁法兰西再造共和,应洗涤盗匪秽名,湔雪奇耻,将法军摧毁圆明园所携回法国的稀世珍宝悉数归还中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朗读法、引导法。
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三
关于火烧圆明园,传统历史教科书过多的强调了英法联军的罪恶与清皇室的昏聩,对于中国百姓的毛病则多有掩盖,因为“人民至上”!其实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百姓,有怎样的百姓也就有怎样的政府,二者“本是同根生”。流行一时的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是有不少地方无法求实的。比如联军的血洗北京,中国百姓尸积如山,我遍寻资料,无处可得。再比如冯婉贞谢庄抗击英军一事,在电影中用作证明人民英勇的事迹而大加渲染,其实冯婉贞一人或者可寻,谢庄则查无此村。
但另有部分文章片面强调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不是,片面强调中国政府拘囚虐杀对方谈判代表,好象英法联军还真是师出有名。下面是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的言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寸,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若对中国所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圆明园乃吾军被掳之所,焚掠是园,正所以报复清政府者,与其人民无关也。一者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二者因此园若不焚毁,则不能留较永久之痕迹,吾人则无以消恨也。”“焚掠圆明园以报清政府,人民可免赔款。”对于这些话,我们也得睁着眼睛“听”,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英法联军强迫主持和议的恭亲王签定《北京和约》,于咸丰八年原定以外,续增英九条,赔偿英一千二百万两,割让九龙之半;续增法十条,赔偿法六百万两,总计共达一千八百万两,象征性地扣除毁园损失二十万两,丝毫看不出来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损失,因此,所谓“人民可免赔款”纯粹是谎言。又按《东华录》,巴夏礼等十余人是被拘禁在城里刑部衙门里,并未被拘禁在圆明园,所以英司令官致函英政府的信中的托词“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纯粹是谎言。
《清朝野史大观》说,英法所以焚圆明园者,起由龚自珍长子龚半伦导引。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联军事先并未有焚掠圆明园的计划,因此,龚导引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一说基本上可以否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四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五
指导思想: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教材分析: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五、课堂练习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六、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六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数不清的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艺术代表作?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华文明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星之一,雨果是这样描绘圆明园的--(播放视频片段)。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这是中华民族艺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一场令所有华夏子民耻辱的灾难,是一出至今回想起来都令每个中国人心碎的悲剧,它也是那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的历史的真实写照。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这出悲剧怎样上演的。(播放视频片段)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是怎样回复他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
1、雨果及作品介绍ppt
三、整体感知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果在法国甚至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巨大影响力,同学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想一下巴特勒上尉为什么征求雨果对自己远征中国的意见?(利用雨果的影响力,对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赞颂和美化。)
(二)阅读课文第3段
1.齐读文中第三段
2.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自读)?
代表性句子有:(ppt演示)(齐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总结:(ppt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情感: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他博大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从中可以看出坐着怎样的品质?(正直、公正、头脑清醒、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者。)
(三)请大家齐读课文(5-10段):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批判谴责态度)
三、品味语言
1、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谴责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
2、找出来读一读。(ppt演示,学生反复读,体会作者愤怒的心情)
明确: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3、运用反语在表达上什么作用?(ppt演示)
4、除了运用反语,本文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什么鲜明特点?
明确:鲜明的对比。
5、请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并简要分析各自作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
(2)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3)将欧洲人的“文明”与中国人的“野蛮”对比,--揭露了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民的文明。
(4)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的对比--赞美圆明园的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讽刺劫掠者的语句体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四、感悟升华
1、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明确:(ppt演示)人类的立场。
2、从他的立场您能感受到雨果先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五、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ppt演示)
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陈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积累文中优美而别具特色的语言。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了解战争给人民国家带来的创伤,学习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理解雨果的思想感情。
2.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片段,圆明园被毁后图片,
二、课题,作者简介,字词
三、读课文,思考:
1、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
3、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强调反语)
4、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四、拓展
1.伊拉克战争图片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
3.战争是罪恶之源;永远不要战争;要珍爱和平。
4.奋发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5.辩论:关于圆明园的修复之争
教学后记
易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