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共建美好未来。如何选择适合团队的标语?下面是一些激发团队潜能的标语,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动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
一直没有在博客上写过教学反思,这是我的一个遗憾,也许还是自己太懒的缘故吧,但是我知道,只有反思,才能有所收获,也才能成为进步的一种源泉和力量。研讨了一个月的四年级文本《古诗两首》终于由于克欣老师打响了第一炮。于老师的课从容而淡定,让我看到了一个老教师的魅力与风采。总认为公开课是演出来的,但从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一种叫做自然的东西,听了很多课,但没有一节像于老师的课那么舒服。
从准备到讲课不到一天的时间,虽说有研讨的积淀,但毕竟从没想过我也会讲四年级的教材。没有教材没有教参就这样等待着第二天上课的到来。尚校长的一句话,让我从轻松的备战中苏醒。“没写教案你明天怎么上课啊?五点之前把教案给我看看!”当时三点整。而我却一点准备都没有。在网上搜了电子课本和教参看了看,又结合了很多资料,硬着头皮开始写教案。
五点我准时走进校长室,只是教案还没有完成。经过了尚校长的一番点拨,有了些许的教学思路。一晚上又把尚校长的想法和我的个人想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课件,由于时间仓促,心里着实没谱。
言归正传,具体说说我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优点真没大有,唯一能算做优点的应该就是教态还算自然。同事们都问:“你怎么一点也不紧张呢?如果是我,早饭都吃不下了!”紧张到真没有,我觉得就象我平时讲课一样,也没什么不同,真的很喜欢在讲台上的感觉,站在讲台上讲课可以说是我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刻。
不足之处倒是很多。虽然老师们还没有为我进行评课,我自己已经找到了我这堂课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其次,课堂节奏把握的不够好。也许是因为准备的过于仓促,很多环节在上课的时候还是被遗漏了。因此整堂课四十分钟给人感觉还是课容量太小,知识点及能力的训练没有充分涉及。由于于老师的课没有讲完,我总在赶时间,怕自己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本来定的讲一课时的古诗,却被压缩成了三十分钟完成。其实完全可以要么抽出时间把第一课时的生字进行处理,要么用简短的十分钟处理第二首古诗。但是备课不充分的我还是尝到了自己酿的苦头。
再次,板书设计的基本功还不扎实。
其实,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提高,只要有所反思,哪怕一次发现一处不足进行改正,假以时日,也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在这样的团队中,我倍感荣幸,因为有那么多老教师为我指点,有那么多领导在关注新教师的成长,相信我们一定会快速成长的。这次的研讨课,也让我吸取了一定的教训,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看来还真得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让四年级学生在原有学习古诗知识的基础上,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通过充分的自学预习,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初步理解古诗内容,通过朗读和交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同时注意了对个别学生方言的纠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本课希望凭借设计科学的教案和课件,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计用两课时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案经过数次修改,课堂教学顺利达成预设目标,其间不乏可取之处,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能体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交流读的感受后,进行引读:两个“一会儿”看似随便,不礼貌,其中恰恰蕴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体会,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课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运用课件进行演绎,使得他们的感悟更深刻。
课件中有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这样,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这样设计切合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读朗读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后,我最感遗憾的是自己的讲课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时间相当。尽管评价激励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变热闹了,但是个别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足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怎样在今后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训练,是我今后要着重探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四
师:读一读课题。
生读。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
板书:
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
板书:
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边读边想边看注释,看谁读得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五
在阳光灿烂,草长莺飞的三月,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各色鲜艳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柔和的阳光中,两个人在小路上默默地走着。他们是李白和孟浩然。孟浩然就要到杨州去了,两人依依不舍。
来到黄鹤楼上,李白叹了一口气说:“仁兄,你就要到杨州去了,我们俩不知何时再见,我送你一支毛笔,希望你写出更好的诗来。”孟浩然也从胸前拿也一副画,画上画的是一棵青松,他说:“贤弟,这副画送给你,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他们各自收好礼物,紧握在手中。
最后,李白倒了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说:“最后,祝你一路顺风。”孟浩然接过酒,一饮而尽。
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孟浩然上了船。小船越走越远,两人各自挥手远望。直到看不见了,李白还站在江边。
[改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西师版二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