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份好的初三教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四年级教案示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一
1、。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这个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并品味其中形容事物、表述动作的词的准确性。
(2)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1)颜色:碧绿、紫红。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形状: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直窜。
(2)可以先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然后造句。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段文字总共不到七十个字,连用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写捕鸟的动作,试找出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试写一个游戏,表现一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九个动词是: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写游戏的练笔,要写得清楚、真切、生动。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4、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1、这段文字起过渡作用。
2、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
3、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4、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二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三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四
在教授此文时,我也是把这样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的,唤起学生的乐趣,呈现出鲁迅另一个温情的形象。本文主要是两个部分,“百草园”有乐,“三味书屋”有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是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熏陶,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体会童真童趣以他们独有的眼光去体会鲁迅笔下的孩童世界,而不是一一罗列总共写了哪些景物、事情,把优美的文字用枯燥的讲解去分析支解,而忽略了文字里蕴含的最美好的情。通过品读学生感兴趣的语句,就可以两者兼顾,既可以把写得好的妙处落实,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私塾中老师和学生读书这一段,学生一品一读,摇头晃脑的就特别的有意思,学生也读得很有趣味。
教完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写周记就是写有关学了这一课的体会,并且写出自己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要模仿课文的样式来写。从学生的周记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从鲁迅的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并用文字流畅的表达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
但是此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没有能兼顾到对学习不怎么积极的同学,一味的强调举手抢答,对那此没有举手的学生很少去关注他们。即使有问到,学生没有心来听课,往往也只是以“不知道”或者“不懂”、“没有”来回答,面对这样的情景,心里往往觉得赶时间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去引导他们深入的来解读课文。在做笔记上,往往也很兼顾得到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说的还是太多了,没有能够完全放手去让学生说,没有让学生发挥到淋漓尽致,没有让学生发尽量说出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做为一名没有什么经验的老师,在备课中还会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很难抓到重难点,看到教参里面有什么就什么都想讲,生怕考试会考到,所以备课的时候备得很全,导致上课讲得也很多,学生说的就特别少!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五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文: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板书:成长。
八、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作者邮箱: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六
身着长衫,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胡须。这是人们描绘中的鲁迅先生。在众多资料中,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神色凝重、言辞犀利的伟人。于是,鲁迅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令人敬而远之的,包括他的文章。即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散文,自我从教以来,只敢浅谈而不敢亲近。
最初的转变来自于2019年许鞍华导演拍摄的电影《黄金时代》。电影反映的是作家萧红的一生。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位憎恶黑暗犹如魔鬼,站在最前列的顽强战士,而萧红在那个旗帜鲜明、战火纷飞的时代实在是个另类的作家。她不愿为了乱世中国家救亡而写作,只专注于自己的个人创作。但那样一个在当时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不被重视,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作家,却是鲁迅家中的常客,得到鲁迅的青睐。这让我十分疑惑,这不是我印象中的大义凛然的战斗者的形象。再看电影中一个场景:鲁迅先生半躺在躺椅上,萧红穿一件红衣服,询问先生的意见。这个片段安排在鲁迅逝世、萧红即将启程去香港、前途未卜之时。明明是悲伤的回忆,明明是孤苦流离的人生,画面却偏偏斑斓明媚,鲁迅先生话语亲切而温暖,那一刻我突然哽咽,为萧红,为鲁迅先生。也许真的是我不够了解,是我无知浅薄了吧。
而开学后的第一课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似乎确实是熟悉的作家、作品,我知道我应该重新再来。
于是重拾课本,重新备课,重新认识。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主要谈一谈我平时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两点内容。
当头一棒便是钱理群教授口中的那句“神来之笔”。钱教授所说的“神来之笔”指的是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情之所至,就会出现了不合常规的句法或表现手法。那句“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只是把它做为一个过渡句,从来一笔带过,却不知真金在此!真正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该打!
我从不知那“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还有那个“ade”有这么些奥妙在其中。我认为那句只是个过渡,从百草园转到三味书屋而已,那个“ade”只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类似耍酷的一笔,犹如现在年轻人的告别:“我走了,good-bye”一般。
钱理群教授的分析如醍醐灌顶般令我豁然开朗。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的亲密亲近,失去乐园的沮丧,对未来的恐惧,以及成年后的鲁迅对这一“灾变”的愤激与无奈,尽在其中。这样的“神来之笔”必须抓住!抓住这一句,就抓住了全篇文章的“神”之所在!以这句为突破口,拎住它,就拎起了全篇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从文章开头开始分析文章的惯性思维,以这一句作为教学的起点,带领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
语言是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萧红写出了她对鲁迅先生的直观感受:“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萧红的直觉把握:对亲人,对朋友,他是一个卸下了盔甲,毫无机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真诚的人。这样的鲁迅先生又怎会对他的启蒙老师严苛呢?我想任何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无论快乐与否,往往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有迹可循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们找到这些“踪迹”。
既然去三味书屋是去读书,我们就从读书谈起。
“读书”在“三味书屋”这一板块中贯穿始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在这“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最初的“就只读书”时的怨愤、不满,到“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作者的描述中多了些调侃,少了些抱怨;多了些温馨,少了些不平。乃至到描写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童年鲁迅正在用他充满好奇的眼睛观察着老师,“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是童年鲁迅记忆中终身难忘的瞬间,也许正是这懵懂间他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老师教书方法也许令孩子厌恶,学习的内容的确枯燥无味,但从鲁迅笔下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和幽默。
从他询问“怪哉”开始,从他观察老师读书的一刻,从他渐渐温厚亲切地描绘中,我们领悟到了鲁迅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对私塾先生的最终认可,对童年生活的怀想。至此,对于鲁迅先生的童年以及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应有了一个较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篇我们读“熟”了,教“熟”了的文章,其中仍有许多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对于自己的浅薄无知我实在汗颜。拜读了钱理群教授研究鲁迅先生的系列文章之后,我恍若觉得自己是花果山中的一只猴子,自觉在此山中生活多年,一山一水早已了然于胸,一草一木都不过是熟悉的风景。谁知这一天,来了位美猴王,带领群猴,“呯”一声,穿过了那道水帘,石破天惊,才发现那“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才是真正的美景啊!
看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任重而道远啊!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七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文: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板书:成长。
八、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作者邮箱: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八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