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之一。编写一份完美的文明礼仪指南,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套合理的行为规范,做到文明待人。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写作优秀的文明礼仪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读后感西游记篇一
最近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所以现在我要为这本书做一个大总结。
这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触动了我,但这里面我最想说的就是所谓的“有德”高僧——唐僧。
唐僧其实是很可怜的,就因为没好好听讲,被如来佛打下凡间,十世轮回。你们知道这十世轮回怎么死的吗?被如来佛他们吃了!由此可见,唐僧从这件事里就已经惨到了极点。
再来看看妖魔鬼怪们,唐僧招他们惹他们啦,你们非要把唐僧吃了?唐僧也就胆子越来越小,什么也不敢做。
如果要去评判别人,要先理解别人,就像是我们对唐僧,一开始不知道唐僧是个怎样的的人,可知道了之后,也并没有去理解。在他做出这样的事时,还是没有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透彻的去了解唐僧。
读后感西游记篇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西游记》后;我感慨良多。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他们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都知道,在现在,即便是将来人们想获得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始终要受到这般或那般的约束;但是我们可以修身养性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拘无束,包容万物。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次阅读《西游记》我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从中获取新的人生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指导我前进的方向。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代的我们更应该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我国有许多经典的著名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几百年来,沧桑世变,唯独优秀经典文化一直延续至今。阅读经典,品味文化。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炼的。我自然不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我此刻的心境于是再次翻开《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坚韧与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然而,再想想我做事总是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我试问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也许我缺少的正是这种勇气这种坚持,致使我一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我不禁感到惭愧,我相信,只要一件事从头做到尾,不论我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尽力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五百年是对他的磨砺,不经一番风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五百年是对他以前唯我独尊、狂妄不羁的震慑,是对他的一次从新定位也是为他做出一番成就奠定了基础;古人云:合饱之禾,生于毫末。若是没有五百年来的沉淀物积累,又何来日后战胜圣佛。又有谁知道在这背后付出了多少泪水,汗水甚至血水呢?这里给我阐明了一些哲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想成功必须要懂得吃苦耐劳,不因小事而乱大局,还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
《西游记》是一部备受读者好评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的人喜欢他的活泼诙谐的语言,有的人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在我看来,它只是我儿时向往的游戏世界,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在我读这本小说时,思绪不禁神往,幻想遨游在这美妙的神话世界里。
读完《西游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仿佛和唐僧师徒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劫难一样。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努力,不断上进,不断提高。我们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们应像唐僧师徒那样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读后感西游记篇三
《西游记》,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的名著书籍!
大约很小的时候,具体也记不清是几岁了。当我第一次翻开文言文版的《西游记》时,虽然看不懂书上的文字和意思,但是我第一次被孙悟空无边的法力和大闹天空的神通所感染!心里想:“要是我也能有齐天大圣的法力,那我就不用怕坏蛋了!”于是天天缠着妈妈要买“金箍棒”。现在回想起来,不觉会然一笑。
等到大一点的时候,我接触的是少儿版的《西游记》。这是我关心的是每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我不有发现:“我不再喜欢孙悟空,而是喜欢一切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沙僧。我觉得他像极了我。不管何时何地,它都能帮师兄们解除误会。”
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我想,当我68岁、80岁、90岁(但愿可以)到时候,不知又会读出怎样的故事和深长。
有时,我会自己幻想成一个“孙悟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歌曲,一遍遍的表演着“猴王出世”。那是我曾经最美好的回忆!但是回到现在,我已经14岁了,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文言文版的《西游记》。这一次我才读懂了什么叫真正的《西游记》。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打打杀杀。而是情感的纠结——猪八戒对月宫嫦娥的思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的犹豫和沙僧为师兄们调解矛盾的诚恳等等!
不知到何时,我还能读出“新”的《西游记》!
读后感西游记篇四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从小到大,你们都读过许多书吧,你有印象最深刻的书吗?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讲述了唐僧与他的徒弟们——勇敢忠心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以及勤恳的沙和尚,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在我看来,我们虽然不具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斩妖除魔的能力,但我们要学习孙悟空不人云亦云的高尚品质。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要保存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问题,任何时候都能不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你有坚持自我的能力吗?其实,我在生活中,也有人云亦云的时候。比如,上课外班时,我正在算一道题,好不容易算出来了答案。听到底下的同学说:“错了,不对!”“答案是二点五!”……于是我彻底蒙了,把已经写上去的答案又擦了。等到老师讲题时我才发现,我原来的答案是对的!有时坚持自己的想法,也未必是坏事吧。
读了《西游记》,我收获了许多东西,不仅故事情节有趣,人物特点鲜明,同时,也领会了许多的道理。我懂得了生活中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坚持看法,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读后感西游记篇五
你知道吗,一只石猴竟能上天入地,一只猪竟会三十六变。如果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那一定要来《西游记》中寻找答案!
《西游记》讲述了唐玄奘受唐朝皇帝的委托,带着三个徒弟从东土大唐出发,一路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本书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悟空。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机智勇敢,神通广大,能腾云驾雾,会七十二变,一路对师傅忠心耿耿。记得在“三打白骨精”中,肉眼凡胎的唐僧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可是,孙悟空在紧箍咒的疼痛下依然要保护唐僧。或许,有一种保护,是任劳任怨。
除了孙悟空,还有心地善良的猪八戒,默默无闻的.沙和尚……
虽然四人的性格特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执着。
如果你还想知道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那么,一定要来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寻找答案。
读后感西游记篇六
西游记有着丰富的文学宝藏,让我们去发掘去阅读去体会,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西游记读后感》。
大家一定看过《西游记》吧!里面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聪明顽劣的孙悟空,情商极高的猪八戒,吃苦耐劳的沙和尚,坚持原则的唐僧,救苦救难的菩萨,还有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
孙悟空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劲,使出世后到花果山瀑布前为同类们找到了一个安家之处,他还到森罗殿划去猴子猴孙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很关爱自己的猴子猴孙。文中“把一双眼熏红了”和“那大圣侮着眼”,这时候,我很心疼悟空,真想钻进书里把炼丹炉踢翻,我感觉孙悟空是一个内心情感细腻的人,虽然他很顽皮。
在猪悟能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懒惰、贪图美色、见利忘义的形象,他是四个取经人中最还能坚持的人了,只要一饿就喊,只要一累就叫,只要有难就怕,但他脾气好,好说话。在大战流沙河的时候,八戒都快打败沙僧了,可是悟空飞过来插了手导致沙僧逃脱了,八戒只是抱怨了几句就消气了,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在沙悟净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的形象,他既不像悟空那样顽皮,也不像八戒那样懒惰,更不像三藏唠唠叨叨。他只是一言不发,默默保护唐僧,正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
从唐僧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不忘初心,想造福百姓;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物形象。可是唐僧也是一个遇到困难就有点退缩的人,比如有一回写道他的白龙马被吃了,就坐在地上哭哭啼啼地说:“这可怎么办哪!还有这么长时间,人可怎么走啊!”但是他也是很有礼数和有修行的人,我们学习他好的品质。
《西游记》在写作手法上,吴承恩用了大量的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的描写。用人物来衬托环境,用环境来凸显人物心理,还引入了大量诗词,还有我们没听说过的方言,增强文章生动性。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人物特点,还在文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这种写作手法我们要多学多用。
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老龙王暗算袁守诚,结果自己触犯天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破坏别人的事情,而违反自己的原则,实在愚蠢!
读后感西游记篇七
暑假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西游记》。
书中的内容让我颇有感触。本书作者明朝的罗贯中用笔向我们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正是这离奇波折的故事情节感动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书中的主人翁有诚心向佛、顽固执着的唐僧,正义大胆的孙悟空,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的猪八戒和心地善良、安于天命的沙和尚。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面对妖怪一点都不害怕。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虽然在他还有一些叛逆心理,但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认识到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想想自己却是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为什么自己当初不能像他们一样有坚持到底的心呢?而这就是我所缺少的,读了这本书我要能想他们一样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要我尽力去做,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隐形的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读后感西游记篇八
《西游记》是古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的巨著。
孙悟空就是全书最光辉的形象,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表现出见恶必除的精神。
唐僧是古国礼数的经典代表,他有着君子之风,但他也会轻易听从小人的意见,没有危险意识,缺少应变能力。唐僧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是经典的完美主义者。
八戒性格温和,力气大,嘴甜。但他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好进谗言。他知错就改,对师傅忠心耿耿。
沙僧外貌丑恶,但是个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他正直无比,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怨。
《西游记》主要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达到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取得真经。
读后感西游记篇九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乃吴承恩所作,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紧张,给人百看不厌的感觉。
《西游记》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奇妙有趣的世界,作者大胆的想象使读者们惊叹不已。作者把现实的时代改编成了神魔天地,使人为之好奇,为之向往。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第一主人公,是个顶天立地的大男子汉!神通广大的他,天不怕地不怕,连天宫也不放在眼里。这不,孙悟空大闹天宫,害得玉皇大帝吃不好睡不好,最后请如来佛祖才把他摆平。孙悟空虽然固执,个性暴躁,但对自己的师傅一心一意,忠贞不二。有时师傅误会他,生气地赶走他。但他只要听到师傅有难,总会放下怨恨,去救师父。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火眼金睛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妖魔,本领高强的他,使妖魔们听了闻风丧胆,他横扫了一切妖魔!这就是正义的力量!
猪八戒虽然没有孙悟空那么聪明,本领高强,更谈不上不屈不挠。但他对唐僧有情有义。憨厚老实的他敢于和妖魔斗争,用生命保护师傅,是师傅心中的好徒弟。但他也有毛病,贪小便宜,好色,怕困难,常常打退堂鼓更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但他的心地是善良的,他并不是一头一无是处的猪。虽然在我眼里,我还觉得她很可爱,很有趣。
白龙马也如沙僧一样,勤勤恳恳,使唐僧在取经路上少费了很多劲,唐僧坐在白龙马身上,不知有多惬意呢!
唐僧虽无本领,但他那紧箍咒常常使孙悟空头痛剧裂,他心地善良,从不伤害任何一样小动物,连蚂蚁也不例外。但有菩萨心肠的唐僧总会被一些妖怪的假象所蒙骗了,好在有孙悟空,火眼金睛能看出妖怪的手段。但唐僧不分青红皂白认为孙悟空不一心向善,故意作恶,曾几次赶孙悟空走,这论文之家网让我感到气愤。
有空去读一读神奇的《西游记》吧,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
看完了《玄奘西游记》,再一次看到了真真实实去印度取经的玄奘,而不是吴承恩笔下那个去西天取经的笨笨的唐三藏,颇有些感概。
玄奘十三岁皈依佛门,二十八岁只身一个远赴西天求法,经过过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求得真经返回祖国。十九年的留学生涯,十九年的译经弘法,玄奘终成正果,安然地去了自己一生所向往弥勒佛净土。
玄奘的一生,可谓是取经译经的一生,也是求道弘法的一生,他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忍辱负重,大智大勇,在一个难以想象的环境中取得了难以想象的伟业。作为一个僧人,它完成了一个僧人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在他的求法过程中,由于他的聪慧和勤学,他在印度和中国都达到了专业的顶峰。无论是民众和国王都以能见玄奘为荣,以能请他讲法为幸,在印度的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对玄奘的尊崇就说明了这点。而那烂陀寺更是以外国留学生身份的玄奘代表本寺进行辨经,多次击退小乘佛教和外道的挑战,玄奘俨然成为了那烂陀寺的一个品牌。
在中国,玄奘得到的荣誉和待遇就更高了,唐王一直关心着他,关注着他的译经工作,并给予他的工作极大的支持,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在这样一个神圣而正气的灵魂里,求经弘法的目的是主要的,其方法和手段则是可以通融的,他并没有表现出像人们对圣人要求的那种通明。为了求法,他可以偷渡出境;为了博得国王的高兴,他可以按他的要求做国王喜欢的事,说国王喜欢呼的话;为了译经工作能够得到开展,他可以住去唐皇身边,随时听候差遣;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也不惜打击的排挤不同意见者......
可以说为了真知,他舍弃了自身。
季羡林先生对玄奘的评价是中肯的: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事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由于他的关系,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季先生同时也指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是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
是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无损于他的伟大。他做人的方式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借鉴。因为他的目标的伟大的,其它的问题相比于这远大的目标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为真理而牺牲的人是勇敢的,但为真理而忍辱负重活着的人才是伟大的!
我们重温一下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掷地有声的话吧: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往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玄奘这种舍身求法的人,当然也是中国的脊梁!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一
《西游记》的真名大家都看过,大家都很喜欢,书里的内容经常让人流连忘返。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孙悟空因为天宫骚乱被如来佛祖五指山压住。500年的漫长岁月后,他被唐僧救活,于是和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到了猪八戒、沙僧,和他们一起去取经。途中,他们度过了八十一难,终于成仙。
孙悟空虽然是神话人物,但谁都可以当孙悟空。人生难免会犯错,但改正了就跟孙悟空一样了。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像孙悟空一样的品质,那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徜徉于经典之间,也教会了我这个道理。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二
这个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 《西游记》一书。虽然已经读过好几遍了,但是我还是看的津津有味,细细品味里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物。
里面的孙悟空神通广大,猪八戒贪财好色,唐僧诚心向佛,还有一个默默地挑着担子的沙悟净,并看见了一个个藏在他们身后的故事:
《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他的师父来解救他,并一起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了猪八戒和沙悟净,也把他们收入门下。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妖怪,孙悟空斩妖除魔,杀死了好多妖怪。其中,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唐僧误会了孙悟空,把孙悟空赶到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了,猪八戒回来告诉孙悟空,孙悟空毫不犹豫的去救了师父,为民除害。
孙悟空,《西游记》里的主角。每次他都英勇机智,实在是个捉妖怪的好手。他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许多本领,还有一根变大变小、金光闪闪的金箍棒,能打败妖怪是理所当然的。我也好想变成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猪八戒,原本就是一头猪,八戒,意味着戒去八项事,他贪财好色,老是惦记着高老庄的老婆;他好吃懒动,别人吃一碗饭,他要吃三碗饭,怪不得肚皮那么大。
沙悟净,原来是天上的大将,犯了错误被玉帝贬下人间,变成了妖怪。后来,被孙悟空他们克服了,成了三师兄。沙悟净厚道老实,天天帮他们挑着担子,和孙悟空是好搭档,平时总是牵着个白龙马挑这个扁担走在后面,让人觉得好辛苦。
唐僧,是他们的师父,他诚心向佛,一心想着去西天取经。但是,他经不住妖怪的诱惑,每次都要孙悟空来救他,和妖怪斗个几百回,才把唐僧救出。我想,唐僧这么经不住诱惑,以后要三思后才行啊!
后来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多不容易啊!要是平时我们学习有他们这种去西天取经的精神,那该有多好啊!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三
《西游记》,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的'名著书籍!
大约很小的时候,具体也记不清是几岁了。当我第一次翻开文言文版的《西游记》时,虽然看不懂书上的文字和意思,但是我第一次被孙悟空无边的法力和大闹天空的神通所感染!心里想:“要是我也能有齐天大圣的法力,那我就不用怕坏蛋了!”于是天天缠着妈妈要买“金箍棒”。现在回想起来,不觉会然一笑。
等到大一点的时候,我接触的是少儿版的《西游记》。这是我关心的是每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我不有发现:“我不再喜欢孙悟空,而是喜欢一切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沙僧。我觉得他像极了我。不管何时何地,它都能帮师兄们解除误会。”
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我想,当我68岁、80岁、90岁(但愿可以)到时候,不知又会读出怎样的故事和深长。
有时,我会自己幻想成一个“孙悟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歌曲,一遍遍的表演着“猴王出世”。那是我曾经最美好的回忆!但是回到现在,我已经14岁了,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文言文版的《西游记》。这一次我才读懂了什么叫真正的《西游记》。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打打杀杀。而是情感的纠结——猪八戒对月宫嫦娥的思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的犹豫和沙僧为师兄们调解矛盾的诚恳等等!
不知到何时,我还能读出“新”的《西游记》!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四
假期闲来无事,阅读了《西游记》,让我手不释卷,虽是一部神话小说,但作者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作者是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二十九岁中了举人,四十五岁任浙江长兴县丞,他笔下的人物都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
该小说主要内容是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到西方游行,了解西方文化的故事,其实原型并没有伴随他的徒弟或者人,他徒步走过十多个国家,并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幸运。
让我感触颇为深刻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章,画面感很强,很有代入感,这一章让我看得心惊胆战,这更让我了解到孙悟空的性格是不为强权,嫉恶如仇的。
唐三藏的性格是温柔敦厚,有君子之气。
而八戒则是好吃懒做,好色,的性格,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贪吃贪睡,偷奸耍滑耍滑,但他也有情有义,有英勇奋战的气概。
沙僧则是个性憨厚,忠心耿耿的,他在这三个徒弟当中是最服从师傅安排的,有仁有意。
师徒在降妖除魔的路上历尽艰险,但也不畏艰险。
师徒四人都各有短处与长处,拼拼凑凑则是四角俱全,他们走来也是一路坎坷,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险,要勇于挑战丑恶,要有百折不挠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要与他人共同努力合作,唯有历经风雨,才能面对未来和时光,要用人所长,明辨是非。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五
纵观中国历史,记载的是文人的世界。舞文弄墨,对酒当歌,诗词琴赋,作画题字。每个身影,每件物品的背后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有人说书讲事,有人抒情写文。他们的一点一滴,成就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众人皆知,在中国文学中,拥有着闪烁的四颗金星、文人的四本宝典。他们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每一本,都是世界文学中无暇的翡翠。其中,我最喜欢的莫属《西游记》无疑。
在吴承恩先生的笔下《西游记》璀璨夺目、不可一世。讲述了师徒四人呢去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讲述了三界(人、魔、神)的关系与平衡;三教(佛、法、道)的冲突与融洽。其中最有趣且为最多变的莫属“齐天大圣”——孙悟空(孙行者)无疑他亦是我最为喜爱的人物。
今天我就来讲讲那孙先生的慢慢成长长路之始。
要说起孙猴子是怎么来的,这还要看看原文“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原来啊,孙先生的来头还真真不小,可谓天地精华之产物。孙先生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孙先生可当真是威风无限,不过,绝不是现在。孙先生当时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可是“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此时的孙先生可是连真皮真肉都没长得完整无暇,这威风都还在肚子里没出世呢。
不过,说起孙先生的猴王之路倒也无言以对。说坎坷不坎坷的,说艰难不艰难。就是凭借着那六分的勇气、两分的运气和一分的逞强得来的。
彼时他和猴儿们混在一块儿,在众猴对那瀑布又好奇,又畏惧时,我们这位好强的孙先生勇敢地跳进了那个瀑布,成为探险第一猴!不得不说咱们这孙先生不仅命大还有这如此好的运气也不得不让人眼红。那当时的瀑布可是“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但如细细评阅,会发现,咱们这孙先生哪里不要命了?说孙先生要命的要不就是有意曲解,要么就是无意乱写。且看原文“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大家且看那连呼三声,略显犹豫。如是不要命怎会坐等如此之久?至少孙先生还是经过大脑思考的。咱们孙先生是在玩赌博,下的赌是名气王位金钱尊重,用的注是天地所生,万物精华。加上这几分勇气逞强,思考再三才一跃而出跳向瀑布。
不过这位命大的孙先生将猴群引入一片人间仙境“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人间见得几回?这花果山的美景到也没让咱们孙先生忘了一句话“进去出来不伤一根猴毛的就拜他为王”孙先生见此情况可是大吉大喜的,不趁机整顿个王位怎肯善罢甘休?事情只此倒也是顺水推舟传到桥头自然直的拿到了“千岁大王”一名。将“石”字一隐,到成了美猴王了。
有诗为证“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知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六
《西游记》可以说是一篇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小说,从电视到书本,无数次感受师徒四人的历险和性格,在童年的记忆之中很多都与《西游记》有关。且次次阅读也有不同的收获。
过去只是看懂内容,分析人物的形容,可是这一次我好似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仙境。
作者写《西游记》想表达什么呢》这是一个新的疑问,再品,再了解背景,一些细节令我惊讶,玉帝通过如安才使孙悟空停下一会儿,如凡间皇帝一样作威作福,如来佛祖本因清廉却要收受贿赂才使四人取得真经,在收服孙悟空后,大拿庆功晏,最后“欣欣然”离去,这些都是作者在暗讽民间作威作福,不为人们办事表面和善正直的人。
而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可以看出他不畏权势,勇敢、正直、善良。
从这里也看出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艰苦的社会的人性之寄托,希望像孙悟空一样的人涌现出打倒一切黑暗,不畏任何权威。
吴承恩在当年小小的无奈,用文字留下人性之寄托,使后人遐想……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七
在我看过的书里面,《西游记》算是我最喜欢的书了。以前,妈妈要给我买四大名著,那时我不爱看书,一听到妈妈要给我买书,我就难受的要死。想让妈妈别买吧,又不敢说;买吧,又不想看。可妈妈坚持要买,最后四大名著到了我的手里。
看着手里的四大名著,我拿起了比较感兴趣的《西游记》。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西游记》有魔力一样,我一拿起来就放不下去了。看到《三打白骨精》的时候,第一次白骨精变成了年轻村姑,孙悟空看见的'是一个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当头一棒,白骨精留下一堆白骨跑了。唐僧以为孙悟空乱杀生,便念起了紧箍咒,孙悟空脑子都要炸了,看到这,我百感交集,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不被白骨精抓走打跑了妖怪,可唐僧却不知孙悟空的好心,把孙悟空弄得痛不欲生,我感觉又好笑,又有点生气。
第二次白骨精变成了老婆婆,手里拿着篮子,孙悟空见了,没有急于动手。结果八戒冲了上去,拿起篮子里的“水果”就往嘴里塞,悟空冲上去又是一棒,篮子里的“水果”也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虫子,八戒见了,丢下虫子跑回了师傅身边,唐僧不识人妖,以为孙悟空连伤母女二人,想赶走孙悟空,就连八戒也帮着师傅说话。
“师傅,你既然要赶我走,拿请你把我头上的金箍松开。”
“我只会紧箍咒,不会松箍咒。”
师傅不会松箍咒,孙悟空只好继续跟着唐僧,可这白骨精不见黄河不死心,第三次变成了老公公,孙悟空见了又是白骨精,暗中叫来众神,替他作证。
就这样,众神站在云端看着孙悟空把白骨精打死了。
看完《西游记》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唐僧也能分辨出人或妖,也特别厉害能和他的三个徒弟一起打妖怪该多好。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八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也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近几天来,我一直在读《西游记》这本书。《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精彩,主要讲述了:唐僧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为徒,他们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真经。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一一介绍下这一本书里面的人物。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的唐僧,他有着一颗菩萨心肠。有这样的心肠固然很好,却也屡屡酿成大祸,比如三打白骨精中,那颗固执的“菩萨心肠”赶走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但是那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他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最后悟空还是在唐僧遇到危险时及时地保护了他。
接着我要介绍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有着无边法力,有着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就能行走十万八千里,他还有一双能分辨善恶的眼睛。他曾经大闹天宫,敢与玉帝抗衡。
然后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憨厚老实的猪八戒。他有着胖嘟嘟的身体,他的面容虽然不是特别平易近人,但是他有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每次遇到困难都会乐呵呵地对待,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给大家介绍的是沙和尚,一个在团队中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人,而且他还尽心尽力地保护师傅,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克服缺点。
《西游记》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己一起分担,一起勇于攀登!
我轻轻地合上这本书,再次回想起书中的情节,依旧是那么令我感悟深刻。
读后感西游记篇十九
西游记是一本经典名著,大家一定都读过的吧,我前几天又读了一遍,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把里面四个人物的形象描写得非常好。
四个形象,也就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他们几个一路克服困难,去今天取经。途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妖怪,如。白骨精,银角王,狐狸精还有蝎子精等。也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全都被孙悟空打败,也被大家克服。
孙悟空,他守护的大家的安全,让大家不受伤害。
唐僧,他在大家快放弃、快没力气、没信心的时候给大家信念,让大家不放弃、不抛弃。
猪八戒,他让大家在不快乐、不顺心的时候快乐起来,搞笑起来,别人也就跟着快乐起来、搞笑起来。
沙和尚,他是大家的体力大王,他帮大家一路上拿行李,他从没说过“我好累、我不去了、我想回去”这种话。
倒是孙悟空有几次退缩了,回了花果山。
就这样,这四个人一路团结无比,终于到达了西天,并成功地取得了经文。
我们该学习他们的这些优点,还要学习他们团结一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以,团结就是力量!
读后感西游记篇二十
一心取经、迂腐顽固的唐僧;正义凛然、敢于斗争的孙悟空;憨态可掬、贪吃好色的猪八戒;吃苦耐劳、敦厚朴实的沙和尚……就演绎出了这部长达一百回,情节生动、言语诙谐的小说——《西游记》。这师徒四人西行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种种磨难,其中有一段让我深有感触:
“近前看时,哪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长老才有三分信了。怎禁猪八戒在旁唆嘴道:‘师父,她因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她是个妖怪?……哥哥怕你念什么紧箍咒,故意把它们变做这等东西。’”
瞧这八戒,觉得孙悟空平时欺负他,喊他“呆子”而愤愤不平哩。上面一段就出自于《尸魔三戏唐三藏》,后来,就发生了“圣僧恨逐美猴王”的悲剧,八戒驱逐了自己视为“敌人”的朋友,看起来是占了便宜遂了心愿,其实呢,就发生了:“八戒道:‘那猴子与我有些不睦。前者在白虎岭上,打杀了那白骨夫人,他怪我撺掇师父念紧箍咒。’”看,他没了孙悟空,害得师徒三人连白马都吃尽了苦头,最后还得冒着被“哭丧棒”打死的危险去找,真是自找苦吃。其实,它们四人也就是一个小团体,而像猪八戒这样自私不顾大家的人最终不仅害得团体都受苦,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暑假里,我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其中有一项活动是破冰分组。轮到我们小队了,首先计划小组去看完整的地图,看完后回小队讨论两分钟,执行小组就要在一个小时里拼好打乱的地图拼图,大家正叽叽喳喳地紧张讨论着,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小组一个女生却因为大家没有采纳她的意见而生气:“哼,不玩了!”随后还发脾气把我们快要拼好的拼图打乱了,结果时间到了我们还没有完成任务,输了这场比赛。其实,那个女生也只是想我们大家都“依”着她,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大家玩游戏时经常疏远她,和她说话也战战兢兢,生怕她又不高兴闹得我们小组输掉比赛,不再考虑她的意见。
在一个团队中,难免有人与你的意见不合或者对你有偏见,但我们必须要接受,而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像猪八戒一样,最后还是自己受苦。不过猪八戒最后还是接受了教训,配合孙悟空降妖伏魔,大家团结一致,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生活中也一样,一个集体光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够的,成功是需要集体中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才可以做到的。就像古人所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大自然里就有我们的榜样:有一种望天树,树干只长高,不分枝,顾名思义,每一棵都非常高,直上云端。可是,如果有一棵树脱离群体单独生长,那就很容易招来灭顶之灾——风很快会将它刮倒。所以望天树都是团结一致地成“林”生长,阻挡风的袭击。蚂蚁、蜜蜂……因为团结才能够生存的生灵随处可见。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让我们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一起快乐健康地成长,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