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梦想都独一无二,它代表了个人的价值观和追求。坚守自己的梦想,并对梦想持续投入努力,就一定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下面是一些关于梦想的名人名言,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古文教学反思篇一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小古文教学反思。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开学初听了汤春霞老师执教的《五官争功》,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5月10日我也执教了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汤春霞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古文教学反思篇二
上古文的时候,学生的作业、听写等反映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我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都是死记硬背,学生甚至连什么叫主谓宾定状补都不知道,更何况叫他们分析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呢?如果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都分不清楚,那么学生的基本素养就丢失了,就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那么是不是要专门让一节课的时间特地来讲句子成分呢?但是,句子成分的讲解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讲完的,到底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后,我决定,用半节课的时间大致地讲解一下句子成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双语教学特殊句式的,便也想试一试。我找了几个英语中的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及主谓倒装的例句,并与古汉语、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比较,得出,古汉语的语序基本与英语的语序一样,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能够较好地掌握特殊句式。在11班上这节课,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但是教学效果并没有很明显好转,反而使部分学生更加糊涂。于是,我在10班上课时,去掉了英语的例子,直接用古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比较,非常简单明了,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网上的一些教案都是挺有价值的,但是许多时候,这些教案都是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适用的'。所以,对于这些教案,我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文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中”“参”“知”等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第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习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
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文档为doc格式
古文教学反思篇四
《守株待兔》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故事的特点。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悟出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字词教学仍然是低段教学中的重点,但本则故事简短,所要认识的字词不多。我主要采用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结合的方法。如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学习“守”字,“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寸字。看着这个小房子,守着这方寸之地,就是“守”。由此来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句子,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再比如“窜”字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小篆中了解“窜”字最初的意思:“老鼠飞快地钻进地洞里。”从而理解飞快地、慌乱地、急速而没有目的地跑就是“窜”字的意思,形象易于理解。
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在说的同时,不忘记对写话的训练。教学时我是采用对比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中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不同,在读中体会种田人从白天到黑夜、从早上到晚上地等在那里,并通过老师地引读让学生体会当别人辛勤劳动时,种田人却无动于衷地等待着,白白地等着他的庄稼枯死。
早上,种田人乐滋滋地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他心里想:要是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同时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此时,你路过种田人的身旁,看到他那样,你想对他说什么?
我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的你,又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种田人的身上联系到自身,使学生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这样老师就能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在提倡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的今天,一本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的需求,老师应该为孩子们选择读本,充实课堂,丰富知识。因此,我在最后把小古文《守株待兔》补充进课堂。想以此让孩子们接触到小古文,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精妙,喜欢上我们中国小古文。但由于自己在课堂上的取舍不当,总是什么也舍不得,所以时间不够。这也是我以后在备课时要加以用心的地方。
古文教学反思篇五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性、修养的启发性、学习的终身性、榜样的激励性、学法的多样性共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劝学》教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荀子劝学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劝学》教学的思考。
一、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时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教育,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生能积极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明白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知识的好时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级阶梯,这样才能通过我们老师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二、学习的目的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做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一直到了成为圣人才结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把学习视之为个人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美其身”。
纵观当今社会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最后是学富五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到处炫耀;或者是为了将来当个大官,光宗耀祖,都是带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素质为先。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在回报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修养的启发性
荀在《劝学》中提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同类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关。“为善不积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的是“自省”、“慎独”的要求。
荀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在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让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不但可以修身养性,更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的终身性
荀子《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于蓝,冰之所以寒于水,木之所以为轮,金之所以利”,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之故。其中,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终生学习要求,只不过是今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诠释。
然而,反观我们教育行业里有的教师,学识并不见得有多么渊博,对日新月异韵教育改革却报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不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而是墨守成规、同步自封,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仍是有其市场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永不言休的学习者,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时代、社会与受教育者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进步着,这就要求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更应该自觉做到“学不可以已”了。
五、榜样的激励性
荀子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认为学习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喜好那些贤能的人。因为对贤人的热爱、喜欢、崇拜可促使人向他们学习,不断向他们靠近,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荀子还主张爱好学习,他说:“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睬,心利之有天下。等到对学习爱好到极点的时候,就象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声,口舌爱尝五睬,心里关怀天下大利一样。
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学问,正因为学习目的是成为圣人,所以君子在此激励之下,才会热爱学习,喜好贤人,完善自身。荀子所讲的君子、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对学习热情的影响,其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很符合现代心理学。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会增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六、学法的多样性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的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对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时也很有帮助。
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不懂就问,要善于与同学切磋,取长补短。
其次,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经常驻足于书海之中.遨游于知识之林。
再次,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赶书店,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无一不是学习。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积渐全尽,就是不断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的不要学“熊瞎子掰玉米――掰一棒丢一棒”,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密。怎么样积累?最方便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一天记几张,一学期便是几千张。等到假期.回到家中,坐在床上,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和小书橱中。这便是你自己的电脑,是你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文教学反思篇六
说起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痛苦,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反正考试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因此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通常运用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由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觉完全按照这种方式上课的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该怎样解决这种状况是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反思,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整体阅读是指在课堂组织阅读教学时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文章的体,即把文章视为一个格式塔,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也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的串讲。它着眼于“整体”,即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借助“整体”的“完形”去鸟瞰“部分”,把握关键的词语和语句;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着力于“整合”,形成对文本内蕴的深层理解。
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整体性的,整体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只会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背景,有助于语义的理解。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试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归于失败。一个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对内容的把握都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些文言文难度不太大的,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解决一些关键字词,课堂上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三、文言文的理解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
文言文晦涩难懂,因此读也非常的重要,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朗读的合力。这一点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
四、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联系,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理趣,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诵读,如齐读、个别读、比赛读,同类文章或
古文教学反思篇七
《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我们本学期学的是一篇古文,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我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
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
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古文教学反思篇八
本着三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的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的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的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中我没能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没能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没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没能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是需要改正的地方。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的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