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给予我们宝贵的时间和关注。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比和夸张等,使致辞更加生动有力。如果你对致辞致谢的写作不太熟悉,不妨先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辞致谢范文,或许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思路。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一
读《名人传》之前,我只是对贝多芬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他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他的生活不幸,少年时被遏制在钢琴前,《名人传》读后感by祁钰。这个寒假,我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才对这位了不起的音乐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所辉煌的不只是一首又一首经典美妙的乐曲,更是那困境中的意志在闪光!
贝多芬的品格,若是用”俗“一点的词语概括,无非是坚强勇敢、勇于和命运作斗争、勇往直前、倔强顽强…这些词已经让我厌烦,我不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过时的词语。依我看,用最简洁的两个词说的话,就是:坚忍、脱俗。
坚忍,顾名思义,坚--坚固、坚强、坚韧、坚毅。注意了,我用的是”坚忍“不是”坚韧“。关键在”忍“上。在向理想进发中,敢做敢拼是必需的,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能忍?在无数次”颓废、挣扎、奋起“的过程前,如果没有忍,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贝多芬、没有后来那么多的巨作,读后感《名人传》读后感by祁钰》。人,贵在坚忍!
下面说说”脱俗“。《贝多芬传》中,有一段是他与歌德发生的故事。同样的地点、同样面对全体贵族,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歌德弯腰脱帽,毕恭毕敬地站在路一旁;贝多芬低头、扣帽、背手,径直从贵族队伍中央穿过,不顾某些贵族的寒暄问候。文中特地用”朝贵族最密的地方“和”撞"这样的字眼描述了贝多芬对皇亲国戚的不屑,与一旁的大诗人歌德形成鲜明的对比,真的,已经不必多说了,那些用黄金白银包庇起的人啊!不是高贵,是庸俗!
贝多芬的一生,我们旁人看,是可怜的,有时我会问:这老天怎么就不掉眼泪呢?!可是--他死后,人们说,这是悲剧的结束--而他本人--带给人们无数惊喜和震撼,又让人怜悯的贝多芬说--这是喜剧的结束。
有人说,苦难会使人成长得更快。真的是这样,痛苦和磨难早就伟人。同时,我也敬佩罗兰,感谢罗兰。他是有心人、就如序中所说,他给黑暗中的人们开了一剂良方。记得罗兰在序的最后说:所谓英雄,不是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心灵上比别人多的认识、拥有。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翻开《三国》,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首诗。随诗而来的是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国家危难时,无数英雄豪杰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保家卫国,走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忠绝关羽,暴躁张飞,智绝孔明,奸绝曹操,坚忍不拔、心胸广阔的刘玄德,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赵云……带我在三国的世界里遨游,经历着一个个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无不叫绝。
大家尽知“草船借箭”的方法是用逆向思维。十万支箭,三天是万万造不出的,那得花费多少时间和材料!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诸葛亮却顾全大局,在大敌当前息事宁人,而没有勃然大怒,只是将计就计。怎么完成任务?只能去换个角度去思考。造不成去借吧!向谁借?向曹军借!怎么借?曹操会乖乖给吗?不,还要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引敌军射箭,插到船上,箭才凯凯而来。当然,这一切的谋划是诸葛亮与生俱来就会想到的?不,不是的,没有他日积月累地博学,没有他博览群书与广泛的见闻,没有他观察入微洞察人心的,没有他的灵活应用,这一切都是空想。只有平时勤奋的学习和思考,一切才水到渠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困难,我们要像诸葛亮一样不能气馁,学会逆向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如当别人指责我们时,我们是否应该想想我们做错了吗?当别人冤枉我们时,我们是否想想我们做了什么让人家误会,如何才能让别人相信我们洗刷冤屈?当别人嘲笑、讽刺我们时,我们除了立刻反击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不由地想起了2015年8月24日的温州“火锅先生”事件。那晚林女士一家前往第一桥“火锅先生”店就餐。就餐时林女士发现汤底较浅,要求服务员朱某为其加汤,朱某没有及时加汤,双方因此发生口角上的争执。林女士发了微博投诉朱某的服务态度,朱某就过来询问并要求她前去厨房,遭林女士拒绝。不久,朱某从厨房端出一盆汤水,从林女士后面从头淋下去致其重度烫伤。结果林女士至少要一年时间的病痛治疗,火锅店赔偿了几十万元,朱某被判其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这是多么血淋淋的教训呀!如果他们都会逆向思考就好了!林女士思考:服务员没有及时加是不是太忙了!他今天家里是不是遭遇了不好的事!已经加了就行了!朱某思考: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刚才太忙是不是做得不周全了!我要向他们道歉!火锅店:朱某收到投诉是怎么回事?怎样让朱某心甘情愿去道歉?这样以来,相信这火锅事件就不会发生。在很多时候,我们本能地思考我们要去争、去抢,不能输,输了太丢人了!那些为了争一时之气而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却很少去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办法更好的解决问题。
三国时期既是一个人才倍出的时代,又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一个决策决定一场胜负,决定一个国家存亡,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要多多观察、多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让我们的敌人变成朋友,成为长远的更大的赢家,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使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之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三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极其奸诈的人,“乱世奸雄”已然成为了他的个人标签。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被误解最深的人物,这种误解源自中国人的简单化与片面化——在京剧舞台上,把曹操涂成一个白脸奸臣,观众就以为曹操一定是奸臣,省下了思考。但如果认真梳理史料,就会发现曹操也只是一个一生劳心劳力的苦人儿,曹操其实很渴望真诚与友谊,即使饱受伤害,终不改赤子之心。我们不妨列出背叛曹操的名单:陈宫、吕布、刘备、张绣、毕谌....他们背叛曹操的原因也绝不是曹操对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对曹操的评价过低,低到了藐视曹操,瞧不起他。曹操在年轻时懵懵懂懂,渴望别人的认可而又屡遭戏弄。与其把曹操后来的成功归章于天时地利人和,不如说他是在一次次被击倒后顽强的爬起来,如果别人遇到了如此多的背叛失败与否定,恐怕早就躲在一个不见天日的地方痛苦的舔舐自己的伤口,可曹操不,他的骨子里就有不肯服输的性格,所以一直支撑着他。
虽然曹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亲厚之人,但是绝不是像《三国》里写的那样阴险狡诈。起码曹操在历史角度上来讲雄才大略。“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我们品读一下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初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勇志这样的胆识和雄心,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才是对曹操最恰当的评价。曹操之所以显得比任何人更阴冷,更狠毒,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取胜的规则而已,其实曹操只是一个在任何时候能保持正常的智商,懂得取胜的规则,并且这样去做的人,曹操其实很简单,“复杂的人心,遮掩了历史,也遮掩了现实”这就是写史领军人物雾满拦江站在曹操的角度,告诉我们最真的一个道理。
刘备,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提起他,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个忠厚老实的形象,不管在哪版的电视剧,饰演刘备这个角色的人,一看就是平易近人,似乎不会做坏事。忠厚老实仁德。刘备喜欢哭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有句话叫做“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大事小情他先掉眼泪。在《三国演义》刘备就是个老好人儿,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宁叫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刘备的忠厚似乎天地可鉴,可真实的刘备是这样吗?不,他其实是不逊于曹操的,一代奸雄。
首先有人说刘备没脾气,为什么呢?因为不管什么事,总是张飞先生气莽撞,比如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屋里睡觉,张飞放了把火,把诸葛亮逼了出来,每次张飞鲁莽的时候,刘备总是一副怪罪不满的面孔,其实他很希望张飞这么干,这样他才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冷静和仁德。张翼徳怒鞭督邮大家都很熟悉了,在《三国志》中有真实的记载,其实这事是刘备干的,后来却被罗贯中写到了张飞身上,也只是为了突显刘备的仁德。其实在三国鼎立,时局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没脾气,是不可能做到关键时刻果断,统领下人,甚至可能一直为鱼肉,断断做不得刀俎。所以在这点看来,刘备的脾气是不小的。
刘备的忠厚也让人怀疑。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常胜将军赵子龙。赵云刚开始可是公孙瓒的囊中物,后来刘备想挖赵云过来做自己的池中鱼,便不断的给赵云讲,你应该找个明主,跟着公孙瓒只会一辈子碌碌无为。后来刘备要攻徐州的时候,便把赵云借走,借给刘备的东西可就别想再要回来了,如此看来,刘备不是很忠厚的人,甚至喜欢挖别人墙角。
刘备并非忠诚之人,曹操也不是大家伙想的那些嫉贤妒能,处处容不下别人。刚开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刘备也想来凑凑热闹,可刘备当时世居乡里,并无爵位,以织席贩履为业,袁绍当时根本就瞧不上他,最后曹操说觉得这三个人或许可成大事,袁绍这才收留了他。曹操对刘备是有知遇之恩,可刘备在十八路讨董卓之后迅速背叛曹操,甚至还起了摩擦冲突。后来曹操不计前嫌又收留了刘备,并且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为使君与曹耳”更是体现了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不低,但后来刘备杀车胄弃曹操,更是体现了刘备并非忠诚的人士。
曹操也好,刘备也罢,都是大时代的变化把他们推到风口浪尖,《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一直都是拥刘反曹,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写出了真实的刘备与真实的曹操,还是写史领军人物雾满拦江的那句话:“复杂的人心,遮掩了历史,也遮掩了现实”我们越来越渴望最真的东西,才会不断地试图找回那些有血有肉,有悲情有欢喜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四
《三国演义》对成年人来说,并不是那么陌生,有古言文版本的三国演义,也有白话文版的三国演义,多少都读了几遍,还有广播里的长篇连播,特别是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和电影之后,更加深入人心,在读书的同时,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在和儿子读书的同时,也启发教育孩子要仔细读书,细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特别是关于人物的描写,更要通读全书细心品味。
作者罗贯中准确的把握住了每个人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在品味读书的乐趣中,对其中的人物描写颇有感受:
《三国演义》一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几十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而又从善入流;刘备仁厚爱民,虚伪做作;关羽神武神勇,讲究忠义却刚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却心胸狭窄;鲁肃拘谨忠厚,黄盖勇敢沉着,司马懿老奸巨滑等等。连三个“舌辩之士”也各具特色,他们都恨曹操,但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弥衡是“骂”“至死骂不绝口。”至今戏曲舞台上还有一出戏叫“击鼓骂曹”;张松是“顶”,顶得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杨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的老底,揭曹操灵魂深处的秘密,特别是梦中杀人的诡计。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通过战争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加以反复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去写。不同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典型环境,写法也不一样。如曹操攻打濮阳陷入重围,大火之中正碰到吕郁挺戢跃马而来,曹操用手遮住脸,加鞭纵马从对面闯过去,吕布从后面拍马而柴,以方天画戢在曹操头盔上点了一下,问道“曹操何在?”用手指着相反方向“前面骑黄马的就是”,多么狡猾。吕布听了就纵马向前追赶,放过了眼前这个真曹操。曹操轻轻一句便骗过了吕布。在潼关则是另一种情况。马超认出了曹操后,紧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须弃袍”,没命逃奔。这时,背后马超赶来,厉声大叫:“曹操休走!”吓得曹操马鞭掉落在地。看看即将赶上,马超从后挺枪而剌,曹操绕着一棵大树躲藏,马超一枪刺在树上,用力过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枪拔出来,曹操已经跑远了。在这里,从濮阳之战,使我们看出吕布有勇而无谋;从潼关之战,使我们看出马超精明强悍。再如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忠,同是“义释”但也有不同。张飞“义释”严颜,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关羽“义释”黄忠,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负。同是写一代英雄之“勇”,吕布是勇中带贱,周瑜是以勇显骄,赵云有勇有谋,可见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样的。曹操的“割须代首”“梦中杀人”;刘备和单福(徐庶)关于的芦马的对话,这些描写显示了曹操、刘备的奸诈和仁厚的不同性格。诸葛亮“带病巡营”的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后主刘禅的“乐不思蜀”的描写,简直把他的昏庸写活了。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赤壁之战”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准备阶段重点写了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是起过一定作用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他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典型人物,成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当然小说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仓慌逃窜险些丧命,但他竟能够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无智谋,他以笑来稳定军心。但当他逃回到据点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危险,他又仰面大哭,哭谋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说其他军士无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掉了。“三笑一哭”这一情节把曹操的奸诈和权术刻画得淋漓尽致。
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却能在惶惶逃命中连连大笑,这“笑”写出了他虽大败却不气馁,不认输,还要发表议论笑话对手,“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是用环境描写来反衬曹操之“顽强”“狡谲”的一面,说明他仍然雄心勃勃。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五
作者在美丽善良的羊脂球周围刻画了一群丑陋粗鄙的人。他们虽然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却有着和他们的地位成反比的肮脏的灵魂。用天性作对比,用语言作对比,用身份地位作对比,使我们清晰地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与恶、美与丑。
心情也从崇敬到鄙视,从同情到愤怒。同样是普法战争的受害者,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那么悬殊。平时一本正经甚至受人尊敬的人,在灾难面前显露出卑劣无耻的面孔,而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和尊严的人却表现的无私善良。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羊脂球这个形象是美与丑,可是我们对于她的美丽、善良却体会深刻。
处于战争中的人们都是自顾不暇,一心只想保住性命。而羊脂球却迥异于他人。虽然,她也是为了保住性命乘车躲避灾祸,但作者却把读者的视觉转移到羊脂球随身所带的衣食上。这里作者没有交待羊脂球的勇敢镇定,但是我们却从羊脂球准备充足的食物和行李看出。
她“逃跑”是有尊严的,而不像那些”受人尊敬“的老爷、太太那样,平时傲慢十足、不可一世,发生危险时,却一个个本性暴露,匆忙得连食品都忘记了。作者独到的视觉,隐藏了每个人的言行,只是简单地交待了每个人的行李物品,就使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谁在面临灾难时是勇敢者,而谁是懦夫。
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嫌揭露得不够。他以蔑视的口气写到了那些“上等人”为了填饱肚子,全然不顾先前的尊严、面子,而太太们也瞬间将原来故作贞洁的目光变作暧昧、亲切,他们的目的再清楚不过,只是为了占有羊脂球的食物,达到裹腹的目的。在这里,作者用讽刺的手法详细地描写了每个人的吃相,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平日作威作福的“上等人”,也会像饥饿的乞丐突然获得食物那样,露出粗鄙不堪、狼吞虎咽的丑陋形象。
“几张嘴不停地张开了闭拢,闭拢了张开,咽啊,嚼啊,吞啊,非常的凶猛。”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六
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也是一本可以慢慢品味的经典之作,有时候就读一句也会满足,不需要迫不及待地去探求所谓的结果,也更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只要一颗心,一颗孩子的心,那就足够啦!因为这是小孩子们的书,因为这是关于小王子的故事,因为这是让所有的大人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小孩子的故事。
每读一次《小王子》都有若如初见的感觉,可每一次又那么深刻,仿佛那个可爱的小人儿就在眼前,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怎么能忘呢!我们曾经就像小王子一样有着动听的笑声,有着无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有大自然赋予的艺术天分……我们可能不是因为画了一幅大人无法看懂的蟒蛇图画而被扼杀掉那些天分与兴趣,我们可能因为画得鸡蛋没有母鸡生的那样真实,也有可能大人们没太多耐心让你像达芬奇一样从鸡蛋画起!我想说,若你看到一个小孩画得鸡蛋很丑,即使像一把扇子或一顶帽子,你要知道里面可能有只慢慢伸长翅膀的小鸡,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折断一双正在成长的翅膀!
大人的世界里,有太多徒有虚名的“国王”,除了他自己谁都不能统治;有太多自欺欺人的虚荣者,心安理得地骗自己纯粹得个最虚无的心理安慰;有太多可笑又可怜的酒徒,走不出为了忘掉酗酒而酗酒的怪圈;有太多只顾埋头与数字打交道的商人,用准确而庞大的数字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自以为是的富有;有太多行为荒谬可又无私奉献的点灯者,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感到可敬却不知其意义何在;有太多学识渊博却足不出门的地理学家,连自己的星球都一无所知却企图记录一切的山海河流!每个人如果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若你发现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小王子的样子,那就紧紧抓住吧!不要把自己看得像猴面包树那样大得了不起;也不要像载满旅行者的特快列车一样匆忙奔向目的地却不知要寻找什么;不要企图去商店里买个现成的朋友,也不要企图在喧嚣的人群中掩盖自己的孤独。那么跟上小王子的步伐,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是那么简单!
狐狸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爱情,还有更多关乎责任与付出!每个有爱情故事,期待爱情故事的人都会铭记着这句话“是你为你的玫瑰花所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我们或许会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付出,可也别忘了,你永远对你驯服的东西负有责任,你对你的玫瑰花负有责任,可不是吗,你付出了时间,你同时也得到了玫瑰花给予你的美好,虽然玫瑰花也会经常无缘无故地折磨你,你同样也会离开玫瑰花,事实上彼此内心是相爱的,只是他们不懂如何去爱,是多一点责任,少一点计较付出吧?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请铭记一句话: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看得真切,最根本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爱情、亲情、友情都需要我们用真心体会,用真心去付出!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七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能听话之日,似一问三国之事。在未亲手翻阅此书之前,早已对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有所耳闻,印象最深刻的乃是言各路英雄豪杰或是几代枭雄的事迹。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诸葛亮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孔明灯借东风。那是已让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自觉他是一个神人。实际上他也真的是一个神人。上初中后,又学了《出师表》之后,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已黯然落泪,此时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是无人能及。
在看这部巨著之前未曾用心的去研究过书中的人物,对其只是略有所闻,知之半解。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万人唾弃的奸雄,也知道刘备通过“联吴抗曹”来匡扶汉室的赤胆忠心。还知道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的江湖义气,吕布的匹夫之勇等等。但仅仅只是略有耳闻,只言片语罢了。只遗憾翻着本书太晚,现在才得以正真的见识三国群雄并起的精彩。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汉末期至献帝,社会已动荡不安,群雄并起,欲争霸天下。时势造英雄,英雄才能再造时势。若是天下太平,英雄亦无用武之地,又怎能抖露才华呢?汉末有合久必分之势,英雄亦才能如鱼得水尽展才华。就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产生了一批有思想有作为的政治思想家,也派生出来不少新思想的产生,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三国时期亦是中国史上的动荡时期,所以才产生了大批的英雄。
人人都定义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但他深知“方今用英雄之时”,决不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所以才会接纳走投无路的刘备,礼遇挂印封金的关羽,并能够与他约法三章,最终还是放他回到刘备的身边,对那些卖主求荣不忠不义的人他也绝不留情,无论此人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也是如此,本人觉得这是曹操最英雄的一面。他对来降的许攸,“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在曹操身边,谋士成行,猛将如云,只要有一技之长,不论出身,不急恩怨,都能有一席之地。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却又是先天身心多疑,他疑心杀了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一家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人称他一代枭雄的有力证据。
刘备“联吴抗曹”匡复汉室。“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深知“若济大事,比以人为本”,所以他才会在新野大败之后,仍坚持携民渡江,但这也是出于他有一颗爱民之心,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英雄帝王的气概刘关张“三顾茅庐”,自是千古佳话。他备受各方民众的亲睐,就连曹操对他也是只恨世事如此不能和他一起有一番作为。但他也有他的不足,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关、张。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礼贤下士,俘获人心。他自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之后,感觉他更是没有什么能耐了,凡事都要有诸葛亮来出谋抉择,自己只是一味的听从。仿佛只是一个执行任务的工具一样,所以,要是他没有诸葛亮的辅助,终将难成大事。
面对乱世,中一二字有时候很难说清楚,很多大奖因为大了败仗无路可走,最终大部分选择投降。当然不能说他们是贪生怕死之徒,却是很难做到一心不事二主,他们可能只是为了选择更好的生存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不能轻易用背叛或是不忠等词来形容他们,很多时候都是一万个不得已。他们投降之后变一心一意的辅佐自己的主公,为的只是忠义二字。人皆是如此,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都是互相尊重的结果。对书中林林总总的人物事件实在是一言难尽。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种思想,要想真正的去深究巨著里的人物事件,得细细的去琢磨。
读了此书我最大的感慨是英雄真的不愧是英雄,他们的豪情仗义是当今社会稀有的东西,我终于明白一句话:生当为豪杰,死亦为鬼雄。至此真想穿越时空去切身感受那种豪情壮志,然却只能在书中遐想一番罢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及启迪篇八
莫泊桑是一位有思想、有作为的作家,但是他又是一名善于隐藏的人。他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平铺直叙的说教,他的创作最大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同时,他更巧妙地掌握了如何在隐藏的同时,传达给读者自己的观点,最终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这种隐藏并不是真正的隐藏,他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比那些平铺直叙的陈述和冗长的道理更耐人寻味。
在《羊脂球》中,这种“隐藏”的艺术更是随处可见。他客观、冷静、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的对人物的活动进行描述和阐释。很简单的,我们没有花费什么力气便进入了小说里人物的灵魂,在其中回转迭合,思索和理解是自发的,没有丝毫被作者强制及强加。现实主义和先锋类的东西不同,不像先锋类的写作手法所关心的是自身的语言文体叙事等,托着它的是虚构和想象。而现实主义是艺术的重现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小说的主人公羊脂球是名妓,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是受到唾弃和背负耻辱的人群。她们的存在似乎代表了人类的堕落,社会的黑暗。小说中,女主人公羊脂球就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那些所谓“上等人”中间的。这种身份,不但遭到“同车人”的蔑视,包括她自己都为自己的身份卑微羞愧不已。以致当那些傲慢的老爷、太太们由于匆忙出逃而忘记准备食物,饿得饥肠辘辘之时,善良的羊脂球竟然“低声下气”地请求他们吃自己丰美的食物。
在这里,作者很自然地写到了羊脂球善良的天性,她没有激烈的心理斗争,也没有任何讨好心思地描述,她的表现是那么自然。按理说,以那些”上等人“上车时对于她的无礼态度,羊脂球是不该同情和帮助他们的。但是她的善良天性却不忍看到别人的悲惨境遇,反而以德报怨、不计前嫌,竟然企求别人接受她的帮助,好像他们若是吃了她的东西,反倒是对她的一种恩惠,一种奖赏。读到这里,人们被深深触动了。一个妓,竟然具备这样一颗慈悲之心,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难能可贵的。
小说通篇没有描述过羊脂球的心理活动,她的喜与乐、哀与愁、快乐与欣慰、委屈与愤怒都是通过她的一举一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作者似乎已经不需要她再表白什么,但是她的一切遭遇和感受,我们已经深深感悟到、体会到。她的遭遇扣人心弦,读来真实自然。为什么羊脂球从来没有在读者面前流露过任何心理历程的变化,但是却使我们每个人都那么真实的体会到主人公的一切思想性格。我想,这就是隐藏艺术带来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