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是一种丰富人生阅历和拓宽视野的途径,通过参与征文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想法。想要写一篇优秀的征文,我们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观点,并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进行论述。以下是一些获奖征文的摘录,希望可以给大家展示出优秀征文的品质和特点。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个字篇一
阳明先生深黯教育之道,大教不言,大教若不教。在《书徐汝佩卷》中,对一些士子的问话和疑惑,要么问而不答,要么只是一句非是之谓也对徐汝佩的反省之言只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从而使徐汝佩悚然若有省,觉得先生的不言之教是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作为企业家,如何践行不言之教呢?
首先是修身以德,修身以诚,以身作则。正如《大学》所言: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己先做到无私奉献,躬身力行,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心里,与员工的幸福痛苦感同身受,员工才能和企业家、和企业一起同道同心,才能齐心合力。
其次是行胜于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一大本规章制度,一百句口号,形不成企业文化,一个仅以监督、奖惩为治理手段的企业也不会是员工口中好礼、好义、好信的企业。而一个企业家的品格、德行,才是员工最好的榜样,榜样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员工在企业里努力工作,除了要获得薪水、尊重和幸福外,必须获得心灵的成长和职业技能的成长。只有具有教育家思维的经营者才能真正培养、扶持他们成长,从而带动企业的成长。
行不言之教,造就更多的经营者,让企业更好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个字篇二
《南通当代书法名家精品选徐贵明卷》读后感作者:南京心远《南通当代书法名家精品选・徐贵明卷》读后感心远
辛卯新岁,2月7日,从老家返宁。欣喜地收到师范时的老师徐贵明先生寄来的作品集。捧读之,细品之,为老师近年来于艺术一途不断上下求索的精神折服,更佩服老师不断否定“旧我”,不断重塑“新我”的勇气,今是而昨非,这让我想起老师的笔名“石非”来了。
这本小小的集子,虽然不厚,但看得出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收在集子中的书法主要为三体:隶书,行草,篆书。说实在的,都与我以前对老师的认识有较大的区别。行草跳宕激越与当年的纾缓轻松不同,但总体仍看出黄庭坚王铎的深刻影响。篆书以吴昌硕为根基,有虞山派萧退庵的影响。“狼山千秋画,濠水万古情”一联,尤为淳雅古朴。隶书方面,老师以汉碑为基础,早年曾研习金农,近年又取法邓石如。汉隶和清隶,互为表里。结字则力求简约,画短意长,重视粗细、曲直、平斜等章法内部因素的对比,显得生动。
再过几年,徐老师就到知天命的年龄。古人所说“一艺初成,十年已过”“有好都能累此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微妙感受,想必徐老师也有所体会了,出这本集子大概也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番“清理”吧。
徐老师正走在自己的征途上,正勇敢的向既定的目标进军--这种进军没有豪迈的宣言,没有嘹亮的号角,没有送别的人群,这是一个人的战斗,战斗的对象是--他自己--不断否定“旧我”不断重塑“新我”,直至一切终归沉默。
2011-2-13(中国大学网)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个字篇三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干部的我,信奉的`人生信条是努力不服输,连在家庭关系方面的信条都是女人当自强,女子能顶半边天。秉性刚强的我,一路走来,也遭遇了不少的烦恼。在遇到《致良知》一书之前,为了让自己在心灵的层面有所提升,我阅读过大量的心灵成长的书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几年下来,见闻扩大了,技巧增加了,但是在心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6月,我接触到了阳明心学,加入了致良知学习小组,开始阅读《致良知》一书。反省自己之前读《致良知》一书的经历,心路历程也是一波三折。
刚开始,绝对是乍见之欢。精进读书,引用的都是阳明先师的名言警句;动辄就谈“知行合一”、“无善无恶”;有意为善;用夸张的语言刻意地写分享……后来,因为学习并没有真正变为心的收获,所以又进入了一个疲惫期或者叫黑障期。此时我的状态,对内是自责自卑,前行乏力;对外则是抱怨批评,多见人非。这段经历曾让我犹豫彷徨,非常痛苦。感恩老师、亲人的不离不弃,鼓励加持,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此刻再读《致良知》一书,终于能听懂一些先师的话了:“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需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再读《教条示龙场诸生》,就明白了“责善”的核心是“悉其钟爱”为本、“致其婉曲”为方,“当自吾始”为出发点;再读《书徐汝佩卷》,就明白了对于视己为君子、视他人为小人的弟子徐汝佩,为什么阳明先生会行不言之教了,我也深刻看到了自己其实就是那个表面“知之甚深,而未能实诸己;信之甚笃而未能孚诸人”、“忘己之困、责人之速”的人!再读《黄以方录》,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有了更深的领悟,自己如果不肯在心上积习最深、最痛的地方下手,致良知永远都是口号,都是虚假的谎言。
随着读书更加应心,我对阳明先师的“信”更笃定了,对“吾心光明”的人生目标更笃定了;同时也更深刻地看到了自身依然很多的积习障蔽。此时对于自我更清醒的认识,不仅没让自己气馁无力,反而在不知不觉中,那些原本顽固的好胜之气、外求攀援的好名之心,都开始悄悄地出现了松动。能感到自己内心更柔软了,对家人朋友的感恩之心升起来了。身边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我这个秉性刚强的人的改变。
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恩!感恩老师把我领到了阳明先师面前!感恩阳明先师为我辈指明了“致良知”这样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光明的康庄大道!感恩家人朋友,你们都是我此生的贵人!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个字篇四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干部的我,信奉的人生信条是努力不服输,连在家庭关系方面的信条都是女人当自强,女子能顶半边天。秉性刚强的我,一路走来,也遭遇了不少的烦恼。在遇到《致良知》一书之前,为了让自己在心灵的层面有所提升,我阅读过大量的心灵成长的书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几年下来,见闻扩大了,技巧增加了,但是在心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2013年6月,我接触到了阳明心学,加入了致良知学习小组,开始阅读《致良知》一书。反省自己之前读《致良知》一书的经历,心路历程也是一波三折。
刚开始,绝对是乍见之欢。精进读书,引用的都是阳明先师的名言警句;动辄就谈“知行合一”、“无善无恶”;有意为善;用夸张的语言刻意地写分享……后来,因为学习并没有真正变为心的收获,所以又进入了一个疲惫期或者叫黑障期。此时我的状态,对内是自责自卑,前行乏力;对外则是抱怨批评,多见人非。这段经历曾让我犹豫彷徨,非常痛苦。感恩老师、亲人的不离不弃,鼓励加持,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此刻再读《致良知》一书,终于能听懂一些先师的话了:“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需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再读《教条示龙场诸生》,就明白了“责善”的核心是“悉其钟爱”为本、“致其婉曲”为方,“当自吾始”为出发点;再读《书徐汝佩卷》,就明白了对于视己为君子、视他人为小人的弟子徐汝佩,为什么阳明先生会行不言之教了,我也深刻看到了自己其实就是那个表面“知之甚深,而未能实诸己;信之甚笃而未能孚诸人”、“忘己之困、责人之速”的人!再读《黄以方录》,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有了更深的领悟,自己如果不肯在心上积习最深、最痛的地方下手,致良知永远都是口号,都是虚假的谎言。
随着读书更加应心,我对阳明先师的“信”更笃定了,对“吾心光明”的人生目标更笃定了;同时也更深刻地看到了自身依然很多的积习障蔽。此时对于自我更清醒的认识,不仅没让自己气馁无力,反而在不知不觉中,那些原本顽固的好胜之气、外求攀援的好名之心,都开始悄悄地出现了松动。能感到自己内心更柔软了,对家人朋友的感恩之心升起来了。身边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我这个秉性刚强的人的改变。
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恩!感恩老师把我领到了阳明先师面前!感恩阳明先师为我辈指明了“致良知”这样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光明的康庄大道!感恩家人朋友,你们都是我此生的贵人!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个字篇五
1、因为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因为其环境背景、学习体验不同而有区别,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再好的理论也不可能要求大家都能接受,相反真理越辩越明,诸子百家争鸣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联想到本人在担任某公益组织理亊长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为自认为自己付出努力,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当遇到他人的不解甚至是流言蜚语、冷嘲热讽时就会不冷静、难过甚至是想到放弃,这不是和徐汝佩面对考试题目阴诋先生一走了之如出一辙吗?其实,自己犯的错误就是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标准观念,结果即使是正确的理念也难以服众,心有余而力不足,越着急越难以实现目标和理想。
2、批评和责难是成长的老师,战胜心中的`不意愿才是真正的`勇士。忠言逆耳,或者说面对不同的意见,人一般都存在不舒服。同样面临着太多的质疑和误解。自己也有过退缩和畏难情绪,明知吴教授的理论是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上医上药的精粹文化,却在面对周围人士、投资专家、专家学者的质疑时痛心难受,不敢勇于坚持,其本质上来说还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音乐疗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缺失的大环境背景下遭到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任何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没有不遭质疑的,因为它们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式,会让人感到不适应。如果因此萌生退意,那么这个世界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创新将不复存在。文章中阳明先生遇到不解甚至诋毁时,“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谆谆惟恐人之不入于善”,我却如徐汝佩一样“而我则反之,其间不能以寸矣”。
3、自我反思是觉悟的最佳方式,理须事上明。文中当汝佩有所感悟说与先生听后,先生虽然表示赞许,却“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言之教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尽丧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佛,开悟即佛法。
总之在纷繁杂乱的事务和名利场常常会蒙蔽我们心中的慧眼、污染我们心中的明镜,让自己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只有遇到事情当作砥砺自己成长的机遇,遇到困难当作锤炼自己成熟的机会时,我们才会不断成长进步。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个字篇六
这篇文章记录了他与学生徐汝佩(徐珊)的一段故事。当时朝廷和南宫策士对阳明的心学是攻击朱熹的,是一种异端邪说。阳明先生的门生徐珊在南宫会试(即进士考试),因不满考试“策问”的题目中有“阴诋夫子之学”(即暗含有对阳明心学的诋毁),就不答而离去,他认为王阳明心学是“简易广大”的、王阳明的言语是“真切著明”的、王阳明的心是“仁恕公普”的,因此见到有诋毁王阳明心学的言论,就“怫然而怒,愤然而不平”。
当有门士告诉阳明先生徐珊之举时,王阳明并没有表现出赞赏,而是“黯然不乐”、“默然不应”、“颌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这些举动令徐珊深刻反省,在感悟中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他说:“始吾未见夫子也,则闻夫子之学而亦尝非笑之矣,诋毁之矣。及见夫子,亲闻良知之诲,恍然而大悟醒,油然而生意融,始自痛悔切责。吾不及夫子之门,则几死矣。今虽知之甚深,而未能实诸己也;信之甚笃,而未能孚诸人也”;“何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也”;“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谆谆然惟恐人之不入于善,而我则反之,其间不能以寸矣”。徐珊意识到自己当初未当面得到阳明先生教诲时,也诋毁过阳明心学,后来亲自得到先生面授致良知,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