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
教案的教学篇一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教案的教学篇二
1.实验时要把显微镜放在桌面上,镜座应距桌沿6~7cm左右,打开底光源开关。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头正对载物台上的通光孔。然后用双眼注视目镜内,调整光源强度,把聚光镜上升,把虹彩光圈调至最大,使光线反射到镜简内,这时视野内呈明亮的状态。
3.将所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部分位于通光孔的正中央。
4.先用低倍镜观察(物镜10×、目镜10×)。观察之前,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上升,使物镜逐渐接近切片。需要注意,不能使物镜触及玻片,以防镜头将玻片压碎。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慢慢下降,不久即可看到玻片中材料的放大物像。
5.如果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不符合实验要求(物像偏离视野),可慢慢移动左右移动尺。移动时应注意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看到的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物像不甚清晰,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6.如果进一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应在转换高倍物镜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至视野中央(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中的物像范围缩小了很多)。一般具有正常功能的显微镜,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基本齐焦,在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晰时,换高信物镜应该可以见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7.在转换高倍物镜并且看清物像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圈或聚光器,使光线符合要求般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要稍变暗一些,所以需要调节光线强弱)。
8.观察完毕,应先将物镜镜头从通光孔处移开,然后将显微镜复原。并检查零件有无损伤(特别要注意检查物镜是否沾水,如沾了水要用镜头纸擦净),检查处理完毕后即可放回原处。
教案的教学篇三
那天下午的生物课,我们怀着种种好奇走进实验室。瞧,一排排显微镜整齐地摆在桌上,就像一排排士兵等待着我们的“检阅”。我迫不及待地走到其中一台显微镜前,好想马上“大显身手”,可我还是按捺住激动的心,先拿把椅子坐下,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目镜在最上面,接下来是镜筒,镜筒上有粗、细准焦螺旋;镜筒下是转换器,转换器上2个物镜呈倒“八”摆放;然后是载物台,载物台上有压片夹,下有通光孔和遮光器;底下还有个反光镜,一面平一面凹。
终于可以开始做实验了:我们要先观察黑藻上的细胞。首先,对光。我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再转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在镜筒里。接下来,制作临时装片。我用镊子揪下一片黑藻的叶片,放在已经滴上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那小叶片竟不听话地粘在镊子上,不肯下去,我只好轻轻抖抖镊子,它才肯乖乖地下来;然后,我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先让它其中的一边接触到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再慢慢地盖下去,使盖玻片盖住了那小叶片。好了!我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开始观察了!
这堂课,我受益颇丰:使用显微镜,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奇妙,真好!
教案的教学篇四
显微镜以显微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偏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和数码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microscope)是用于研究所谓透明与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在地质学等理工科专业中有重要应用。凡具有双折射的物质,在偏光显微镜下就能分辨的清楚,当然这些物质也可用染色法来进行观察,但有些则不可用,而必须利用偏光显微镜。反射偏光显微镜是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具有双折射性物质进行研究鉴定的必备仪器,可供广大用户做单偏光观察,正交偏光观察,锥光观察。
光学显微镜
通常皆由光学部分、照明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无疑光学部分是最为关键的,它由目镜和物镜组成。早于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光学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明视野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有与光学显微镜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它有着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的对物体的放大及分辨本领,它将电子流作为一种新的光源,使物体成像。自1938年ruska发明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至今,除了透射电镜本身的性能不断的提高外,还发展了其他多种类型的电镜。如扫描电镜、分析电镜、超高压电镜等。结合各种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可对样品进行多方面的结构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显微镜被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图像。常用于生物、医药及微小粒子的观测。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台式显微镜,主要是指传统式的显微镜,是纯光学放大,其放大倍率较高,成像质量较好,但一般体积较大,不便于移动,多应用于实验室内,不便外出或现场检测。
便携式显微镜
便携式显微镜,主要是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数码显微镜与视频显微镜系列的延伸。和传统光学放大不同,手持式显微镜都是数码放大,其一般追求便携,小巧而精致,便于携带;且有的手持式显微镜有自己的屏幕,可脱离电脑主机独立成像,操作方便,还可集成一些数码功能,如支持拍照,录像,或图像对比,测量等功能。
数码液晶显微镜,最早是由博宇公司研发生产的,该显微镜保留了光学显微镜的清晰,汇集了数码显微镜的强大拓展、视频显微镜的直观显示和便携式显微镜的简洁方便等优点。
教案的教学篇五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正确使用体温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通过展示体温表,让幼儿认识体温表的特征。
2、让小朋友明白体温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只能用来量人的体温。里面的物质是有毒的。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体温表、其它温度计纸、笔、热地瓜。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体温表表吗?你们会用吗?
展示:一直温度表、另外温度表,让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试一试:然后发给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体温。记下自己的体温是多少?
提问:你们会用吗?
小朋友讨论。你们的体温是多少?能不能告诉我们?
交流:大家互相交流。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体温是多少?还有哪些小朋友不会用体温表。
幼儿:举手发言。
师:展示观察温度计的方法,怎么看刻度最清楚。
幼儿:讨论、交流。
师:展示一个热地瓜,让小朋友离的园一点,然后实验。
现象:结果体温表炸裂了。
提问:体温表不能量任何物体的温度。测人体体温计上显示的最高温度计数是42度!
再思考:这块地瓜还能吃吗?大家说一说。
师:强调体温表里装的.是水银。它是有毒的。不要随便拿着玩,千万要注意奥。
小结:小朋友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幼儿:我知道体温表是专门量体温的。我还知道体温表里装的是水银,它是有毒的。它会炸裂的。
师:表扬小朋友做的不错。收获了许多。记住把这些知识考考家长。做一次老师好吗?
教学延伸:因体温表打碎了,里面的水银未做正确处理,造成全家中毒的实例。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让他们认识到学好科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温度计》一节虽然知识不难,但是都属于一些介绍性的知识,老师常常讲得过多,且需要背记的知识也多,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想到了让学生动手先制作温度计并想办法去完美它,让他们感受到创新的快乐,然后再将自制温度计与实验用温度计进行对比。
教案的教学篇六
1、感知元、角、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名称及兑换关系。
2、学习看标价单,尝试用人民币购买物品。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人民币一套,学习包内容。
1、出示人民币,提出问题:这是哪个国家的钱币?(中国)它们的共同名字叫什么?(人民币)人民币有几种(硬币和纸币)2、提问并让幼儿操作:1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几个1元的硬币?5元的人民币可以兑换几个1元的硬币?……3、拓硬币:将硬币放在纸的下面,用铅笔或蜡笔在纸上来回摩擦,将硬币拓在纸上。
4、将学习报《人民币》中的'钱币剪下来,贴在准备好的硬纸板上,并按照面值进行分类,请幼儿将自己的钱币分类放在分类表上。
5、兑换游戏,教师出示价格单,小朋友用货币兑换购买。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教案的教学篇七
设计背景: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已经接触到人民币,比如过年时收到压岁钱,跟随大人去超市购物等。本节课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以及换算,会简单的使用人民币购物,同时,也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活动目标:
1.认识十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其颜色、图案、用途、准确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学会简单使用人民币,并进行简单的人民币换算。
3.体验劳动才能获得报酬,感受自助购物的快乐。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重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交易,并进行简单的人民币换算。
活动准备:1元、5元、10元人民币若干张、ppt、手工小火车、手工超市部分商品、小猪佩奇和乔治手偶。
活动导入:(一)手偶导入
小猪佩奇和乔治帮助山羊爷爷拔草,他们两个通过劳动赚了钱,就拿着钱高兴的向超市跑去。快到超市门口了,它们却想不起来他们的钱都是多少元了,焦急的它们赶忙跑去问老师。
(二)以变魔术的形式分别出示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让幼儿认识。
(三)引导幼儿观察人民币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和人民币做好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四)卡片与人民币对应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列数字小火车,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帮这些人民币找到它们的好朋友。
(五)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学习人民币的不同取法
教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用它买一些东西,我可以怎样付账呢?
师:1个包包5元钱,怎样来付钱呢?
幼儿讨论:(可以付一张5,还可以付5张1元)
师:一根棒棒糖2元钱3根棒棒糖,多少钱?怎样来付账呢?
幼儿讨论:(1张5元1张1元,可以付6张一元)
(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猪佩奇和乔治帮助它们的妈妈买东西吧!
活动延伸:周末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逛超市付账时,可以帮助爸爸妈妈来进行简单结算。
活动反思:
本节课来源于大班下期《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到人民币,如收到压岁钱,随大人去超市购物等。有小部分的孩子已有亲身购物的经历,所以他们对人民币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有探索的需求。而大班下学期幼儿对10以内数的分合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也为感受10元以内人民币的数量关系作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在本次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知道面额的大小,了解元与角的关系,是个重点,而使用人民币进行分解组合,有计划合理消费是个难点,整个活动以“认识人民币”——“识别人民币面值大小”——“为灾区小朋友购买学习用品”三个环节来贯穿,从而让幼儿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来获得人民币的粗浅知识,练习10元以内人民币的分解组合,及养成方面的教育。
在第一环节中,我使用了课件、实物等教具让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来让幼儿认识人民币及其面值,知道它们的单位大小关系。在活动中发现幼儿能够很好的掌握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而对元与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不清楚,所以我请幼儿比较:数字相同、面值是否也相同。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知道其单位不同、数字不同面值也就不同。
第二环节,根据幼儿的知识准备,我们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游戏,让幼儿来感受x元钱的不同组合形式。这里我们给幼儿准备了10元、5元、2元、1元面额的人民币,在操作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数字钱也是有讲究的,10元只有1张,5元面额的有1张,2元面额的有1张,1元的比较多,这样做就是要促使幼儿在没有x元面额的情况下动脑筋去尝试别的组合形式。而且这里我向幼儿提出了要求,购物后幼儿之间要互相交流,这个要求的提出促使孩子一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也在进行着自我纠正,自我调节。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收银员教师的收钱环节,既对幼儿的操作进行了验证,又使活动更加情节化、游戏化了。
教案的教学篇八
1、了解煤气灶的作用和危险性。
2、掌握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重点:了解煤气灶的作用和危险性。
活动难点:掌握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煤气灶图片。
1、教师出示煤气灶图片。
2、教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煤气灶)?你们家使用煤气吗?煤气灶有哪些用处?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煤气灶使用不当,会有哪些危险?
教师小结:煤气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发生火灾,给我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危险。
1、小朋友为什么不能单独去开煤气灶(会发生煤气泄事故)。
2、小朋友你们明白煤气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吗(人会中毒,会爆炸,着火)。
3、发现煤气泄我们就应怎样做(闻到煤气不能打电话、不能开灯、开窗通风、赶快跑到外面)。
教师小结:煤气的用处很多,但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它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一旦发现煤气泄,立刻关掉煤气阀门,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抽油烟机和排风扇,不能点火,也不能在室内拨打电话。要立刻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打开门窗,跑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1)小朋友不停的开关煤气灶。
(2)肚子饿了,用煤气灶煮鸡蛋吃。
(3)闻到家里有煤气味,赶紧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4)闻到家里有煤气味,继续呆在家里玩。
教师小结:这些行为都不对!
幼儿:闻到家里有煤气味,赶紧跑出家门求救。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时会有危险发生,小朋友要学会解救自己的方法活动反思幼儿在家中都见过煤气灶,父母也会讲一些小朋友不能随便动煤气的要求等。这天透过活动,幼儿了解到乱动煤气的危害,以及遇到煤气泄正确的做法。
教案的教学篇九
1、因漏气而造成的事故事例。
2、煤气灶一个。
3、关于一些煤气发生的事故录象。
1、了解煤气的作用和危险性,知道人在煤气中毒时,会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
2、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2、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我们家用的煤气有两种,一种是管道煤气,一种是煤气包。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
1、教师:煤气的用处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煤气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2、展示有关图片或相关的报道,使幼儿初步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漏气或爆炸事故。
3、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煤气造成的危险性有哪些?
1、怎样安全使用煤气。
2、怎样知道漏气了?如何辨别呢?
3、我们人体吸进了这些有毒的会有哪些反映呢?
四、教师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重点讲解几个问题。
1、当成人在厨房使用煤气烹饪时,小朋友尽量不要到厨房。
2、小朋友在家中,不要自己随便动煤气灶的开关。
3、如果闻到异味,要及时提醒爸爸妈妈。